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學的辯證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724
字型大小:

韓國延世大學的白永瑞教授在2016年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在書中,他將金門(臺灣)、沖繩(日本)和開城(朝鮮半島)視為(東亞)核心現場,並認為是解決當前國族衝突的可能切入點。他說:
「東亞地區並不是一個平面而均質的國家組合體,而是由多層中心和周邊劃分成的立體和非均質的地區。……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不能單單以『國民國家』來解決的地域問題—金門(臺灣)、沖繩(日本)和開城(朝鮮半島)三個城市—對國民國家提出的挑戰。……它是核心現場。」
從白永瑞的視角來看,金門不但在世界史擁有一席之地,也對解決未來地緣政治衝突、分裂認同的當代議題可以提供建設性的貢獻。但是,在人文社會領域,該如何研究金門?「金門學」(Quemology)的內涵為何?可能是更加重要的議題。
近20餘年來,臺灣各地所興起的「地方學」(如臺北學、澎湖學、宜蘭學、雲林學等),伴隨著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政治工程,如火如荼地開展。中國大陸亦然,如泉州學儼然自成一格;這些「地方學」藉由尋找社會文化之特殊性,或強調自身與他者的差異,以建構政治與文化的地域認同。
而近代金門學的肇始,起於1992年11月7日解除戰地政務之後的文化運動。第一次出現金門學的名稱是在1996年,當時在金門縣政府的支持下,由楊樹清負責總編輯,五年內出版了《金門學叢書》三十冊,主題十分多元,包含歷史、民俗、語言、文學、戰史、聚落建築、地質學等,撰寫者以旅臺金門人、在地文史工作者及學者為主。儘管比起臺灣在1980年代鄉土運動、1990年中葉社區營造運動興起稍晚,但這個出版計畫是一種反抗長期軍管壓抑之文化運動,以及做為一種反思「臺北vs.金門,中心vs.邊緣」的文化策略,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2005年5月「金門學研究會」成立,首屆會長為蔡鳳雛。研究會的宗旨有四:一是金門學館藏的建置(收集有關金門研究的資料);二是金門學基礎工具書的編撰;三是研究成果發表園地的營造;四是有計劃地研擬金門學研究專題。是故,2006年11月12-13日,在金門縣政府舉辦了第一屆的「金門學學術研討會」,內容聚焦於金門戰事史的研究。當時,與會代表臺大歷史系教授楊肅獻建議,金門史研究應擴大範圍,不要老是受限於戰役研究的主題;他並呼應臺大政治系陳德禹教授的意見,認為應加強理論研究,提供獎學金鼓勵;檔案資料要好好保存;他也指出,研究金門最困難的是資料庫的建置與管理,這工作甚至比編修縣誌更重要。
經過10餘年的發展,事實上所謂的「金門學」仍處於建構中的變動狀態,而非一個已經定型了的學術範疇。而金門研究是金門學的基礎。也就是說,長期累積金門研究的各個面向,才有機會形成一種具有認識論(epistemology)與方法論(methodology)的金門學。因此,金門學可以是歷史文化的探討,也可以是當代身分認同之論證,亦能是島嶼生態或永續發展研究。
目前,金門研究或金門學在國內外學術界仍相當邊緣。但金門複雜的歷史轉折與特殊的地緣位置,使得這座島嶼享有獨特的地位。僑鄉的歷史經驗,跨境移動社群構築了金門地域史,也牽動了東南亞為主的近代發展。冷戰的歷史經驗,一方面是構成中華民國臺灣政治共同體的關鍵,一方面也是國際地緣政治的東亞案例或核心現場。其他領域來看,金門研究的潛力亦大,如島嶼環境治理、韌性城市研究、地方創生、文化遺產保存等,也都是金門學可以與其他文明對話的基礎,具有普世價值的機會。
因此,放在全球地域學(Glocalogy)的視角,並以「全球視野、在地實踐」的方法,將會是金門學發展的重要路徑與機會,也有可能形成一種地域研究的新典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