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遺忘的故事:1920-30年代的金星輪
去年,我的學生兼好友盛根本無意間發現了一張珍貴的照片,那是1930年代川走於金廈海域的輪船——金星輪——照片,現由沙美葉聰明先生保存著,這是目前僅有的一張照片。他們慷慨提供,並同意於新加坡金門會館即將出版的新書中介紹出來。在那一張泛黃的影像史料中,彷彿帶我們感受那個南渡打拚、離鄉背井的年代。
「千里之行,始於渡頭」,這是海外移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在1840年鴉片戰爭、1842年《南京條約》之後,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其中一座港口。在19世紀中葉到1949年之間,大批金門青年透過廈門港南渡,新加坡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地。從廈門到新加坡有英國火輪(蒸汽輪船)可搭,以橫渡廣闊的南中國海。但是金門到廈門的海域,卻只能乘坐舢舨,這對出洋客或歸僑來說,是極不方便且有風險的旅程。
有鑑於此,1922年,金門俱樂部致新加坡僑領陳景蘭、蔡嘉種、陳煥武等人公函,陳述金門交通不便。
金門公司(金門會館前身)開會後決定組織金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金星輪,川行金廈,辦事處設於新加坡,並設事務所於廈門,提供行旅鄉人方便。
從葉聰明、盛根本兩位所提供的老照片仔細端詳,金星輪為小型蒸汽船,鍋爐在船中間,長型船身並有頂棚,船頭寫著金星二字。船上可見3位人員。雖然目前無法得知船上的人員究竟為誰,但已經讓我們見識到難能可貴的歷史畫面。
我在《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會館》一書中,曾仔細研究了金星輪的籌組過程。1922年底,新加坡金門僑商發起入股金門輪船公司,並擬定組織章程,在4,000股、每股10元、總額4萬元叻幣為目標下,獲得不少鄉僑入股支持,如吳光枰認股1,000元、陳芳窗750元;陳景蘭、吳繼輦、蔡嘉種、陳芳歲、陳睿友、黃雲鐘、林春水等人達500元;款項並由蔡嘉種、黃肖岩(巖)、陳景蘭等人簽收,資金存入當時的華僑銀行。
關於金星輪的建造,新加坡耆老黃啟澍提到:當年公司負責人函電香港慶豐行楊開盤及林爾馥兩人,代為向船廠洽造,命名金星輪船,建成後舉行下水禮並 雇人航返廈門。航程如下:
「…逐日凌晨由廈門市開出金門,約需兩三小時,抵後浦同安渡頭,上落客人及貨物後,再航返廈門,其時已四五點鐘,日近西山矣。金星輪船(每月)二五八日再由後浦始往浦邊六甲海上停泊,俗稱二五八靠雞髻(雞冠礁),其或時有前水頭、後半港(後豐港)附近鄉,或烈嶼湖下及羅厝一帶,逢有番客(華僑榮歸者),亦可鳴笛招來漁舟,暫停片刻,方便先起船回家,省卻搬運行李擔挑員工之一段路程也。」
1937年,金星輪提供了往返於金廈之間便捷的運輸,讓南洋歸僑及甫自家鄉出發的新客,一段安全便利的航程。同時,為了照顧鄉僑,金門輪船公司也在廈門設有旅社部,提供在此等候火輪暫歇的客棧。同時,在1923年5月至1924年12月的收支表中,我們看到金門輪船公司的總收入為133,430.3元(叻幣),支出為105,000.5元(其中包括設於廈門的旅社部裝置費),對外欠帳2,776.38元。集新加坡經商成功的眾金門人智慧,金門輪船公司初期的經營便未虧損。
金門輪船公司旅社部(客棧)初設於廈門打鐵路頭,繼遷至附近的海后路。首任經理為陳智澤,人稱老虎澤,原住馬六甲埠,後定居新加坡;第二任經理李康塔,為新加坡絲絲街恒通號老闆;第三任也是最後一任經理洪朝興,乃廈門華僑銀行行長洪朝煥堂弟。金門公司旅社部並非以營利為目的,在1937年日軍佔領金門的戰亂之際,他扮演了收容難民、照顧鄉僑的慈善機構角色。1937年10月23日,日軍迫近金門。金星輪被當時的縣政府徵用,之後更被徇私變賣,華僑心血付之一炬。
10餘年前,我在新加坡田野調查讀到金門輪船公司的一部分股條、帳簿、銀行存單,心中澎湃不已。10餘年後,在金門一睹金星輪的照片,更讓我們看到昔日華僑無私奉獻的愛鄉情懷。在因疫情而關閉金廈航線的當前,金星輪的故事值得我們記憶與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