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流感疫苗」
秋冬之交,新冠肺炎疫情再噴發,全球累計確診突破4000萬例,歐美首當其衝。歐洲爆發第二波疫情以來確診病例迅速攀升,單日新增病例有超越美國之勢;德國總理梅克爾26日示警,對抗新冠病毒已瀕臨失控邊緣;十月中旬,美國染疫確診總數已逾830萬人,病亡22.3萬人;台灣也幾乎每天都有境外移入的案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著北半球冬季臨近,季節性流感也來摻一腳,與新冠疫情同步傳播,將對各國醫療體系和衛生設施構成挑戰。各國官方或民間團體已將流感疫苗接種列為預防病毒的首選;但是,施打流感疫苗也發生了安全性的疑慮。例如:南韓有59人在接種流感疫苗後身亡,該國衛生部門表示,經流行病學調查和檢驗後發現,這些病例死因「與接種疫苗的相關性很低」、「與接種疫苗並無明顯因果關係」希望民眾勿過度恐慌。
往年,台灣民眾自費或各地衛生所施打公費流感疫苗不甚踴躍。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不止,衛福部在流感疫苗開打前,用「接種流感疫苗可間接防治新冠肺炎」的說法,激起民眾搶打的預期心理;卻因未妥善分配公費疫苗,造成疫苗分配不均,施打對象說詞前後矛盾等爭議,致政策反覆,造成「疫苗之亂」。日前,國內傳出民眾在施打流感疫苗後有80個左右出現不良反應通報案例、有4例死亡個案;疾管署27日公布,4例死亡的個案初步排除與接種流感疫苗有關,惟民眾疑慮未除。
至於預防性疫苗的安全性問題。我曾請教過預防醫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得知疫苗研發,其安全性必須經過非常嚴格的程序去做檢測、驗證,確認安全性無虞才能開始施打;通常,一種疫苗從開始研究,檢測、驗證整個期程大概需要兩年左右,這也就是為什麼新冠肺炎的疫苗研發到現在還未問世的原因。但是,由於歐洲疫情惡化,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考慮降低新冠肺炎疫苗核准門檻,讓功效不到50%但安全性達標的疫苗上市;以及川普說,美國新冠肺炎疫苗要在今年底上市,顯然是「病急亂投醫」之舉。
流感疫苗方面,醫界對於施打疫苗的效果看法分歧,正反意見都有,所以不知道哪個版本是正確的?因為流感病毒有上百種,通常,醫療管理系統只能針對大概五種病毒來做預防措施,到底要用選哪一種疫苗,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以及病毒分類去做預測、篩選,所以不是廣效性的,選用的疫苗究竟有沒有效果,事實上也無從預知;也就是說,不知道它是哪一種病毒來襲,預防針並不能保證一定會達到效果,如果選對了疫苗那就有效,也有可能是選錯了,那打了也就白打,但至少圖個心理安慰。
WHO建議,包括孕婦、基礎疾病患者、老年人、衛生工作者和兒童是接種流感疫苗目標族群,其中,醫療工作者和老年人列為優先,尤以年長族群為最,因為他們的抵抗力及免疫能力比較差,打了之後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接種流感疫苗會因為少部分人體質上的差異而產生一些副作用,讓1%或2%比較敏感的人反應過度;尤其是,本身有一些慢性病者,施打疫苗後可能有讓病情更加嚴重或惡化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最近因為施打疫苗而死亡的爭議案件層出不窮的原因。
新冠肺炎肆虐、流感可能來襲,防範之道眾說紛紜。筆者認為,施打疫苗之外,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持恆運動強化身體免疫力,也許是防疫的另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