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番薯情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2,064
字型大小:

1999年元旦在農試所辦理金門文化節,以「烽火歲月番薯情」為主題,個人承接辦理「匐匍前進四十年照片特展」部分,呈現金門人文背景的照片,分為老照片徵集、歲月風貌、時代臉譜、民居之美、生活空間、文化節慶、戰爭和平等展覽作品。今年文化園區管理所推展「咱欸番薯情」系列活動,受邀「聚落與番薯之關聯」、「老影像談番薯情」二場講座,兩者間隔21年,昔日影像對照下的場景與人物大不相同,社會型態變遷,出現兩個世代對番薯的不同人文情感詮釋。
番薯有甘藷、地瓜、金薯、安茨等諸多名稱。從明代萬曆期間傳入福建,歷史文獻記載出現不同的說法,一說長樂縣華僑商人陳振龍從菲律賓秘密帶回,萬曆二十一年(1593)傳到福州,在南台沙帽地親自試種,當年獲得豐收,翌年陳的兒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陳述番薯有「六益八利」,經過試種成功,金學曾才下令推廣試種,福州烏石山有供祭陳氏父子的先薯祠,番薯也有金薯之稱。另外有從泉州海舶傳入之說,途經南澳島,帶回薯苗而傳入泉州,首先在安海靈水鄉試種,逐漸推廣到鄰近鄉村,恰逢泉州一帶飢荒,唯有種番薯地區豐收,靠番薯活命。著有《番薯雜詠》的清代進士吳增(1868~1945)有詩為證云:「傳聞靈水最先栽,泛海攜從南澳來,今日此鄉多種菜,薯花不及菜花開。」
明代的金門屬於同安轄地,同安引進番薯,根據明鄭得瀟(1558~)《番薯序》說:「其產在交廣珠崖之地,萬曆中年,同人有賈於呂宋者,密截其蔓置小盎中,歸而種之,則敷榮蕃碩,皮薄色紅,稱曰朱薯。以來自夷俗,故稱番薯云。」、「三姐者,浯之孀媼也。初,萬曆中,有賈於呂宋者,截其薯蔓歸。十年後,忽不實。或夢神語云:『三姐宅前取蔓種之,則倍登。』如神言剪插之,信。後競傳種,謂三姐藤。」從金門同安渡頭到同安五顯溪,這一條主要水路一直扮演著運載番薯苗的重責大任。為求更好的番薯種苗,有些苗藤來自長泰,名為黃薑仔,金門人稱作正種。它的收成高、塊大肉甜,煮熟呈金黃色,很受金門人歡迎,抗戰前夕,每逢需求旺季,銷往金門可達十萬藤。
番薯的普遍推廣種植,出現「雨落雙溝藤,苦旱鹽滿倉。」生活寫照。民間俗諺稱:「金門人,一日三頓糊(麥糊、番薯糊)。」百姓日常把番薯當成主食,緩解米糧供應不足的困境。清代《馬巷廳志》記載:「三里(同禾、民安、翔風)水田不及十頃,唯地瓜則遍地皆種,比戶皆食,間有不知稻穀之味。」《金門志》說得明白:「金門無水田,不宜稻,故遍地皆種地瓜……其粉較他處優良,至於黍、稷、菽、麥亦同之,特所產少耳。」
番薯傳入金門400年,改變以往的民間飲食生活習慣,積累成一種特殊的庶民文化現象,期待追憶番薯情結,能像藤蔓代代傳衍開來,勿忘勞苦功高的先民開啟島嶼的歷程史頁。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