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土豆
一般以番薯來代表金門人,一首「番薯情」傳唱海內外,確有其然,浯島浯民,情同意切,植根土地,「番薯面」、「番薯情」、「地瓜姑娘」……可以體會,也很容易瞭解。
但,私以為,土豆其形、神、意都比番薯更具小島的代表性與獨特性,畢竟台灣的番薯可不比金門少,況且人家島型還真像個地瓜,台灣本土政治人物動輒以「番薯精神」來比喻自我,我們家自有土豆,可以不必爭這個熱鬧。
曩昔,我在外婆家吃晚餐,若沒有適當的菜色,我喜歡剖一把花生,盛一碟醬油,花生蘸醬油,邊吃地瓜稀飯邊配花生。甚至,早早就一口爛牙,小學時就缺牙、蛀牙、牙齒痛,常吃不了花生,但我還是想吃,就拿了一小石臼,盛著半滿的土豆仁,加幾顆蒜頭,以小石杵揉合搗碎成泥,再以湯匙挖刨食之,滿口花生濃膩添蒜香,真是美味至極。
昔日在台求學,大多同學都會收到家裡以麵粉袋縫包或鐵桶盛裝的土豆,慰鄉情、當點心、平常補充、精神糧食,像家人還在身邊的日常寒暄,嘴裡嚼著,口袋裡放著,異地冷天,有感溫暖,很有味道。
親身參與同學種土豆的過程,雖只是蜻蜓點水地幫忙翻土、篩選豆子,但真心覺得種土豆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必談,近來苦旱,幾無雨水,花生得挑水灌溉,我同學還不惜工本,鋪排了水管,加裝了灑水設備,光水費、電費就是筆可觀的數目,況且收成後,還得煮、曬、收、裝筐,復重覆鋪地、收納,連曬多日,一斤280元,雖貴,但真值得這價,因為金門土豆豆粒小而質輕,島上地力又貧,日照強烈、風沙多,蟲蛀、鳥啄、鼠啃……之餘,產出、收穫、煮曬、保存……都得人工物力,況且島地乾燥,農作艱辛,買得到就要珍惜。
你看看,金門土豆個頭那麼小、殼那麼薄,真是秤沒重,加上外表看來很不出色,土色濃郁、紋路隱約、皺扁小巧,不是很上相,那像同屬離島的「澎湖花生」看來碩大飽滿,名聞寶島,但剖開金門土豆,豆仁小巧、結實,頗多發育不良的「料末籽」,但小歸小,卻顆粒結實且有味,尤其曬得乾而脆時,吃來蛋白質豐富,越嚼越有味,越吃越想吃,層次明顯,越嚼越香,簡直欲罷不能。
其他地方的花生,大多加工、加料,酥脆有餘、佐料繁多,餘韻乏如,偶或嚐到故鄉的土豆,單純地原味重現,除卻土豆原味,稍稍淡薄鹹,其餘就是純粹的土豆蛋白質,吃來硬而脆,自然香純,極易「涮嘴」,那份盤旋口中的厚實與濃郁,真不知道怎麼跟旁人說。
你瞧,金門土豆是不是很像金門子弟?看來外型有點樸實,甚或有點寒傖,但就很有料,不過必需親身接觸,好好品味,才知其中滋味深長,回味尤深。
俗語說「老蒙老,阿欸哺土豆」,我吃著土豆,內心深覺幸福,還能有牙口可以親嚐土豆滋味,每每吃著,就覺得金門土豆還真是有金門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