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魔術
文學的確可以召喚。很可能因為作家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為影視的緣故,回憶中華商場成為顯學。元旦期間,一位學界長輩寄給我商場的舊照剪影,他的姿態帶著點驕傲,「看,我經歷你沒經驗過的世界……」。
我回訊給他,當然去過呀,國中就常前往,大學時還趕上它的拍賣會。仍在上班時候,每天都會經過中華路,站在它跟衡陽路的交叉口,靜待燈號轉綠。斜前方是遠東百貨,年前換新裝,朝氣洋洋。我也回頭仰望誠品116上頭的大型螢幕,瀏覽影片訊息。常常想起它的樓下還是麥當勞時,寂寞老人群聚,密謀著,該怎麼攔截最後的青春?隔著路口的淘兒唱片行曾是下班後的流連之地,找促銷音樂、挖另類搖滾,那樣的匆忙、尋覓,卻在調緩步調,讓我感到溫暖且釋放喧囂,而今,已成為運動服飾店。後頭的紅樓本奄奄一息,如今振作飛揚,常見展覽、記者會。
佇立路口,陡覺「滄海桑田」不是隨意說說,短短十來年,中華路增了捷運,移除天橋;馬路拓寬,是沒收了鐵路、圓環以及坐落路上,巍巍峨峨的中華商場。
我還是高中生時,中華路的意義是來自中華商場。當年,外省老兵隨政府播遷,挨著鐵道搭屋,遮風避雨兼作營生。一九六○年,千餘房屋搖身一變為八幢三層樓高建築物,到九○年代拆除止,都是台北市的重要地標。高中時,正值八○年代,中華商場賣吃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八○年代還屬戒嚴,髮不能長、裙不能過膝,舞可以跳,但要移入「地下」。在那個年代,學生或多或少、或隱或顯,都有一些叛逆。像規定穿黑襪,卻偏偏備了白襪,留到課後換;規定不能騎機車,卻把機車停得老遠,轉搭公車、再騎機車。那年代,一點點悖逆,都讓人自覺不凡。我則以訂作服裝表達,進中華商場制服商家,一家一家逛,比價錢、比款式。
沿中華路,有大方冰果店跟謝謝魷魚粳麵。冰果店是約會良所,下班後,學生擠在室內,吃一口冰、看鄰座異性一眼。有一次,偕同學登石碇皇帝殿,返回中華路後飢腸轆轆,一位同學連吃六碗,碗盤如電影情節高高疊起。後來服役,還常跟朋友逛中華路跟中華商場,直到一九八九年,南下就讀大學。
八○年代始,拆除商場消息時有所聞,直到一九九二年,才付諸實施。
我急匆匆地,在洶湧人潮中搶進搶出,唯恐一個落後,就要遺失永遠的寶藏。人人行囊飽滿,商家的貨品越來越少,大肆採購後,回望中華商場,才驚覺,張燈結綵似的海報早已消失,斑駁大樓前,人群密密麻麻,像螞蟻,為了過冬而覓食。隔許多年才知道,從中華商場搬運出的,是每一個人對它的獨有回憶,那那一身斑駁、那一臉灰槁,正是青春的側影。
再度流連中華路,不為了訂作制服,是為音樂,佳佳唱片取代淘兒唱片,成為我挖掘搖滾樂的地方。瀏覽學界長輩的分享,過去記憶如景片一一浮現,每一處、每一個時間,都是新與舊的交界,回望時它們依稀都在。一場魔術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