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側記1967年吉膽島的那一場火災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2,219
字型大小:

浮羅吉膽(Palau Ketam,又名螃蟹島、吉膽島)是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港外的一座紅樹林小島。因漁業資源豐富,19世紀末即有海南人、潮州人、同安人、金門人等暫居於此,並逐步發展成吉膽村與五條港村。吉膽島的金門後裔不少,1920年已組織了「金浯江聯絡所」(1952年註冊為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
吉膽島早期的住民是以高腳屋(浮腳樓)作為生活空間,海潮來時不會淹過木地板,退潮時露出泥灘地。屋頂則以熱帶常見的亞答樹葉層層鋪上,因此又俗稱亞答屋(attap house, attap dwelling)。這種建物就地取材,施工便利,維修容易,但最大的致命傷就是火災。吉膽島歷史上影響最鉅的一次火災就發生於1967年。這場火災不但驚動馬來西亞各界,也讓新加坡的報紙多所報導。
例如1967年6月9日《星洲日報》提到「雪州浮羅吉膽街場,今日(註:6月8日)上午發生一場大火,二百四十間住屋及六十間店屋被火海化為灰燼,整條大街全被燒光,造成四百個家庭,約三千餘人無家可歸,損失財產估計一千萬元。……被燒屋宇包括警察局、會館、鄉村發展會、商店及住家等。」其中,金門人的鄉團金浯江會所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旋即,巴生中華總商會、雪州紅十字會及巴生各商團啟動募款賑災活動,包括巴生金門會館。6月11日的《星洲日報》〈巴生金門會館,成立賑災委會〉「本坡雪蘭莪金門會館亦成立救濟浮羅吉膽災民委員會,由代表楊誠財(P.J.K.)、李朝第、李贊生、李增泉、何福進、李金灶、呂俊康等於昨日下午前往浮羅吉膽慰問災民及金門鄉親,並攜帶賑濟物品計白米五包、牛奶十箱、餅乾三十包、交於吉膽救災委員會以濟災民,且將現款壹仟元交予吉膽金浯江會館主席黃奕南代分發予金門鄉親。」
經過各界的善心捐輸,到了隔年10月份,重建工作已見成果。1968年10月7日《南洋商報》云「吉膽火災救濟委會主席丹斯里王福泰大法官對雪州政府迅速撥出免息貸款六十餘萬元,供吉膽二百二十四萬災民重建家園及公眾人士熱烈捐助予吉膽火災救濟委員會二十餘萬元表示感謝。」「重建後的吉膽島經披上新裝,五十六間雙層樓商店建築整齊,分佈在島的中心,劃成大街、中街、後街,每條街,約有二十間商店,這些新的店屋設計美化,採用白鋅及木板材料建成,更裝上現代化玻璃窗,在外牆上一律漆上深青漆,遠望非常美觀,緊接各街尾的一片海芭地段,已建成了一百八十八間美麗的排屋,每間兩房一廳,並有廚房及電燈設備,由於家用食水則將用雨水,家家戶戶門外都置放一個大水桶,準備下雨時儲存用水。」即使1970年代初吉膽村仍有火災,但目前的樣貌是在1968年重建後所奠定下來的。
1971年5月金浯江會館新會所落成。在開幕致詞時,會館主席黃奕南在致詞中提到,「……集資重建時,幸得楊誠財局紳大義協助,登高一呼,各方回應,於是星洲、馬六甲、坡、芙蓉、波德申、萬津等各地鄉團鄉親熱烈聲援,踴躍捐輸,尤其星洲金門會館,金浯江公會聯合當地三十二鄉團,更為力大支持……。隆情高誼,同人等永銘不忘。」
新加坡浯江公會暨金門居星洲三十二鄉團代表邵源來的致詞,令人動容:「……咱們原祖籍是福建金門,在百餘年前很多前輩出外來經商,據金門戶口整理,證實散居於東南亞各地鄉親為數約十五萬人以上,單以新加坡來說有七萬餘人,並有三十二鄉團之組織,汶萊,可說所有華族居民百分之八十是咱金門鄉親,諸如馬來西亞各州各埠都有咱人鄉團之設立,尤其是巴生及貴埠就有鄉親團體五單位,相信居住人數也是好多,其他如印尼、菲律賓、越南、香港等都有浯江和金門同鄉會之設立,今天這機會可謂金門鄉親大團結之開端……。」星洲金門會館代表李皆得、吉膽王得光,華聯學校校長楊秋楓等也上台發言,備受好評。
當時星馬剛剛分家,但政治或國界上的隔閡沒有阻止海外金門社群的互助,一場火災讓同鄉精神更加凝聚。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