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
退休雖然說是人生旅程中的休息站,但也代表著老化的開始,因此退休不僅是審視人生的階段,更是為自己而活的階段。一個人從出生開始,要經歷幼兒、少年、青年、中年,以至老年,每個階段均有不同的成就與感受,如果將人生分成上下場,上半場是「加法人生」,人們從開始「一無所有」,到達人生顛峰時「什麼都有」,在這段時間裡都充滿「明天會更好」的希望。而當人生進入下半場時,開始變為「減法人生」,人們從「什麼都有」逐漸走向「一無所有」,明天將不會比今天更好,若沒妥善規劃,退休後生活品質更會逐漸降低,且更為不好。
我們這一代經歷過戰爭,經歷過貧困與悲痛,每個人的家中兄弟姊妹數至少都有六、七個以上,因此大多家庭生活困苦,求學不易,經過一番波折與奮鬥,才終得一些成就,生活漸趨富足,人生猶如倒吃甘蔗。法定退休年紀最晚是六十五歲,因為悠遊卡會變成「嗶三聲」,所以有人開玩笑是「三聲無奈」,不過也有人會說是「三聲有幸」,因為前半生的苦日子,我個人是傾向後者,珍惜活著的美好,且在正式邁入古稀之年後,感受到「人生七十才開始」,更要好好照顧自己的「下半生」。
民國103年正式退休的我,全心規劃退休生活,由於退休前榮獲國家環境教育獎個人組優等獎,可說是一項珍貴的禮物,因此規劃退休後繼續作一個快樂的環境教育志工,在環境教育夥伴們的鼓勵支持下,創立了「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現已邁入第六個年頭了,在全體會員的努力下,環境教育學會於民國109榮獲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優等獎,真正顯現本會全體會員在這六年來努力的成果,實現我在代表全縣退休人員致詞感言所說的人生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之外的第五大樂事,即「人生退休時」之再利用與榮耀。
除了上項環境教育工作外,我也規劃多為社會服務及推動文化與環境融合之重要任務,這也是我此生最大興趣與心願。因此在擔任金門縣吳氏宗親會理事長及閩南文化協會副會長期間,也完成金門縣昔果山吳氏宗祠奠安之全盤規劃事宜及族譜編輯工作。在守護傳統建築與宗族文化方面,盡一己之力,依政府規定,將先父生前留下來的古厝加以整修得美輪美奐,以作為子孫傳承念祖之地方,並努力進修,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圓了年輕時的博士夢。同時也為爾後生活環境之提昇,強化及擴建生活場域,我與內人將祖先留下來的土地整理成為生態農園,做為每天上班之場所,並將種植的農作物收成分享親朋好友及兒孫們,不時還與親朋好友們來個田園野餐,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人老心不老」是我對抗身體老化現象的法寶,年紀大了不能整天在家指望兒女孝順,或是唉聲嘆氣過完人生,應該要保持心智健康,掌握退休主導權,多走出戶外,嘗試學習新的事物,不要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要妥善地安排老年生活,將快樂元素不斷提昇,過好生活,才是人生大事。雖然生命的長度是上天賜給我們,但生活的寬度是要靠我們自己創造的,這就是我快樂退休的老人生活觀,希望與大家共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