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枰與小西門模範廁
在金城鎮珠沙里小西門聚落、和平新村旁,有一處規模不大但卻意義深遠的縣定古蹟。它大概也是全國唯一、世界少見的廁池類型的文化資產。在2007年指定時,其理由「為金門地區對於公共衛生重視的一個重要指標,另建築樣式與資源再利用之概念,具有保存之價值。」
我於29年前在金門進行田野調查時,就已注意到這座建築物。後來,這座名為「小西門模範廁」的古蹟調研計畫由我負責,從歷史沿革、金門的農業文化、屎嚳傳統到建築物測繪,我們團隊探詢這座廁池背後的動人故事。
小西門模範廁是由吳光枰(1854-1936,本名吳朝枰,字錦章。本文使用他在新加坡、印尼常用的名字)所興建。他於弱冠之年(1870年代中期)前往印尼蘇門答臘,與友人於盛產玻璃的海港阿沙漢(Tanjung Balai Asahan)合組「承順福」商號,從事土產貿易,之後來到新加坡經商。事業有成的他,積極投入南洋的各種公益事業,除在蘇島設立培善學校外,也捐輸新加坡金門會館各種活動。例如1919年新加坡浯江孚濟廟(金門會館前身)改建,吳光枰捐資叻幣(新加坡幣)五百元,被銘刻在《重建孚濟廟捐款芳名》碑中;1922年底、1923年初,新加坡金門僑商發起入股金門輪船有限公司,吳光枰認股叻幣一千元,是當時僑商之最。
約莫1880年代,吳光枰返回金門結婚。妻子為金門后垵人林氏,在金門生下三子,分別為廷金、廷愛與廷祝;另一任妻子為吳光枰在新加坡經商時於當地迎娶的蔡氏,並在新加坡生下四子,廷磷、廷閩、廷振與廷煥。之後,廷愛留在金門發展,其餘分散於印尼、新加坡、廈門鼓浪嶼各地發展。同時吳光枰在蘇門答臘受封甲必丹,子廷金榮膺雷珍蘭,顯見家族之興旺。
1900年,蔚為巨商的他,打算返鄉安享天年,於是在小西門規劃三幢連排的二落大厝,並築隘門保護之。首先落成的是最右側的「中翰第」(小西門33號),於光緒29年(1903年)落成,其二為位於中間的「延陵世胄」(小西門32號),於光緒31年(1905年)落成,最後一座是民國4年(1916年)落成的「延陵世胄」(小西門31號)。費時10餘年完成的建築物群,氣勢磅礡,足以反映當年吳光枰的財富。
在吳光枰興建新厝的同時,「延陵世胄」屋前原有22個屎礐,不僅有礙觀瞻,氣味更是難聞,公共衛生也堪慮;因此,吳光枰就與這些屎礐的所有權人吳氏、戴氏溝通,提議將屎礐移於村郊西南處,由吳光枰購地重新興建。這就是1917年落成的模範廁。其平面空間呈現長條型配置,為東北至西南走向。總面積為109.6平方公尺,長度約18.9公尺,寬度約5.8公尺,採中央走道,寬度約1公尺,兩側為對稱的廁池。每個廁池單元,淨寬60公分及1.43公尺,每個水肥的收集池長為1.43公尺、寬1.16公尺,坑深約1公尺。吳光枰共規劃了22間屎嚳與22區水肥的收集池,一戶分配一組,讓每戶皆可管理自家的水肥。而吳光枰自家的屎嚳空間編號為N.1、N.2,並非露天廁池,而是建有屋頂,與其他20戶露天的屎嚳比起來更富隱私的概念;並且擁有西洋式的立面,上面的曲線山頭,面寬有3.09公尺,兩側以角錐形的短柱作收頭,入口上方寫有「模範廁」字樣,但今已呈現風化模糊的狀態。
當年,吳氏家族不僅在印尼獲得崇高的地位,對於桑梓的貢獻也不遺餘力。《金門縣志》載:「吳光枰(朝枰)之修橋造路種種公益事業,皆義不讓人,對桑梓貢獻,不勝枚舉。子廷金捐建金門體育場。」遺憾的是,晚年定居在小西門的吳光枰遭到盜匪襲擊,歷劫歸來的他,遷往鼓浪嶼租界定居,1936年在當地辭世,享壽八十又三,之後遷葬返回金門。
從「幼孤家貧,賴母耕織維生」到縱橫南洋商界,吳光枰的成功絕非奇蹟。他畢生奮鬥,一心希望光宗耀祖、返鄉興建大厝,同時努力解決傳統村落的屎嚳問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模範廁,也貢獻金門建設甚多,卻因治安不靖而遷居鼓浪嶼。這段被忽略的僑鄉歷史,著實值得我們再三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