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七娘亭」的由來
七夕節至,今年獨不見老人手紮的七娘亭,取而代之的是紙板印刷的商品,深慨文化沒落之餘,來談談七娘亭的起源梗概。
《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因此七夕節,也稱天孫節」。有關七夕的習俗,最早保留在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歷代的文獻也多有記載,但從來沒有「七娘亭」這個產物,一直到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出現一種和我們祭祀七娘媽後,剪下亭上紙偶、旗子嬉戲很相似的活動,那就是「磨喝樂」。
「磨喝樂」,梵語mahoraga的音譯,亦作「磨合羅」、「摩喉羅」、「摩睺羅」、「摩侯羅」。原為佛教八部眾神之一的「摩睺羅神」。唐、宋時期借其名製作為一種土木的偶人,於七夕供養。唐朝時也叫「化生」。謂供養以祝禱生育男孩,故成為送姻親家的禮物。後成為兒童玩具。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七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自注:「磨喝樂」,本佛經「摩睺羅」,今通俗而書之。」又:「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也作「魔合羅」。
除了孟元老的記載外,北宋.金盈之的《醉翁談錄》、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明中葉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都有相關的記載。
總結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知七夕日有一種供乞巧用的娃娃。用木、泥或蠟製成,從唐朝開始便出現這一產物、活動。
歷代文學作品中記「磨喝樂」乙事的也不少,例如:元.劉致〈紅繡鞋.有名娃娃者戲贈〉曲:「只是將箇磨合羅兒迤逗著耍。」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和哥哥外名,燕燕也記得真,喚做磨合羅小舍人。」清.張爾岐《蒿庵閑話》卷一:「京師舊俗,七月七日,街上賣磨喝樂。」
「磨喝樂」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兒子,故事傳入中國以後經過一番漢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逐漸演化為可愛兒童形象,成為「七夕」節供奉牛郎、織女的一種土泥偶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兩宋時期,每年的七夕節,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磨喝樂作為婦女乞子時所供的吉祥之物,但從佛教「磨喝樂」的生平中,我們找不出任何與「七夕」或「求子」有關的事跡。儘管如此,七夕供奉磨喝樂的手中經常拿著一枝「荷葉」,因此在七夕時,許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服飾鮮麗,手持荷葉,在大街小巷遊行嬉戲。
這跟我在小時候所看到的七娘亭,有諸多吻合之處,如:金門以前七娘亭簷板上的山牆,為手工餖版兩色彩印的蓮葉、蓮花;另在浙江曾經看過七娘亭上,除了七尊七娘媽外,另有兩尊小童,一男一女,祭祀結束時,會剪下來,給小孩子玩;以及七娘的造型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等。這些形象都與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記述「磨喝樂」的諸多環節符合。在糊紙文化迅速沒落的情形下,手紮「七娘亭」慢慢消失,故將大一在政大發表的唐代七夕詩初探中,有關「磨喝樂」與「七娘亭」的起源一處寫下來,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