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拾光
褐黃色的陽光領著我走進新寮瀑布步道,新寮山因為斷層地形發達,沿途形成十座瀑布,新寮瀑布位在最下層,新寮溪自此向東流與舊寮溪匯流,形成冬山河。溪水奔流不息,逝者如斯,世界發展太快,我漸漸跟不上光陰的節奏,唯有踏在林榭之間,沐浴溪谷的清涼,釋放內心的隱憂和壓抑,方能安撫蒼茫迷惘的心情。
循著步道來到觀瀑平台,瀑布從崖頂奔騰躍下,四濺的水花彷彿來自遠古,蘊藏自然玄機,嘩嘩的水聲如氣場凝結,將我包圍,感嘆自己總是一往無前,如瀑布般奔流浩蕩,終於在跌宕起伏的路途中,消盡了力量。
溪谷涼風迎面而來,帶著一縷輕盈,幾顆晶瑩的水珠躺在我的肩上,十分涼快。我望見兩隻臺灣彌猴躍上樹枝,身旁的遊客也發現了,他幽默地說:「快看呀,山大王派徒子徒孫來巡山了。」
離開瀑布,車子從新寮二路往振安路奔馳,朝大興振安宮方向前進,欣逢三山國王聖誕的日子,祝壽慶典香煙裊裊,樂曲悠揚,我奉上鮮花素果,以表崇敬。
潮潤的風好像停止了,又彷彿還在流動,晨光正在摹寫著昨天,今日冬山鄉的大興振安宮,卻已經全然不同。三進五開間的建築,二十四根石柱撐起人們安放在此的信仰,偶然抬頭,屋頂飛揚的燕尾,乘載人們的祈禱和願望,屋脊的剪黏與泥塑,歷經風吹雨打,蓄滿能量,充滿不悔的執著與堅毅的自信。
振安宮主祀為「三山國王」,三山,原是指粵東潮州府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透過生命離散的經驗,人們在不安與恐懼中忽然發現,大山神秘又朦朧的眼,微微睜開,透著美妙的光芒,既安詳又莊嚴,照映世間的苦難。有光的時候,人間所有的陰影與黑暗獲得澄清,一切的痛苦與委屈,都在這個時刻驟然消失。攤開歲月,有靈驗的故事,也有顯靈的事蹟,從此三山由美的對象轉化為鄉土的守護神,坐鎮廟宇,靜默地庇佑一片土地、一座村莊、一個家園。
〈蘭陽大興振安宮史略〉碑文泛著古老的光澤,仔細閱讀,能瞧見一段段起伏不平的歷史。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陳振福等三十八位先賢,追隨鄭成功從廣東冒險渡海,自新竹南寮港登陸,南行到苗栗北角。面對土地貧瘠,瘴癘蔓延,傷痕累累的移民,為了祈求保護和慰藉,從家鄉恭請潮州府揭揚縣霖田廟的三山國王來臺,建廟奉祀,原鄉不能分割的信仰情感,越熬越發濃烈堅韌。康熙三十六年(1697),某個祥雲懸停的日子,三山國王顯靈指示,聞悉蘭陽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於是三十八位先賢遷移至大興村,並建一座小廟,之後又將廟移到現在振安宮的宮址。
宜蘭有四十座三山國王廟,居全臺之冠,溪北十八座、溪南二十二座,冬山鄉就有十二座,是全縣之首。振安宮是溪南的「主母廟」,廟宇一樑一柱散發香火的莊重祥和,凝聚神明的潤澤厚德。
慶幸地,我趕上祭拜三山國王與開墾先賢的儀典,香煙、祈願、頌禱,溫和的光籠罩在廟宇四周,在這一道光中,我看見過往雍雍穆穆的身影,守在風雨滄桑裡,等待被照亮。
身陷喧鬧的城市裡,不缺燈紅酒綠,唯在人聲鼎沸之餘,總是少了不驚不擾的時刻。煙火深處的三山國王廟,守護著一縷清淨,具有感動的神思與深刻的神知。我坐在廟埕的樹下,思緒從形體脫韁而出,像豐沛的河水滾滾而來,夕陽滑落,內心的斑駁被溫柔的撫觸,拾起一把日光,心定意止。
和風舒緩,隨時而處,重新扳回道岔與夢想接軌,註定回眸處的收穫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