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知我知
日前攜蓁兒返金民宿遊,並即興寫了篇「從水調歌頭談起」,承女主人厚愛,下載在她的部落格上。神態如蓁兒所說的像似劉瑞琪的女主人,有一個楚辭餘韻的名字,親切淡雅。我不知她是否深體拙文中的意象,但有此舉動,總有一絲知我的感動。
由於來去匆匆,加上親友間之酬酢,還真無暇品味民宿風光。直到第三天早餐,稍有機會與女主人共桌,清新寧靜的氛圍,一群來自台灣各地的同好在這質樸的古厝大廳,賓主開懷暢談:從當年在金服役時的軼聞到地方趣事等,閒談中另位訪客提到:原來在我抵金首日下午入住時,因見大廳壁上「水調歌頭」條軸,不禁率性吟唱,由於「九宮大成譜」渾厚蒼涼,早已引起當時就在廂房內的她側耳。我聞後會心一笑,向其致意,感謝她體諒我「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的感興;看來也算是知我者吧!
此次投宿於主人寓意「水頭村之古厝」的「水調歌頭」;參訪「隔水遙望南洋親人」的「在水一方」。房內案上的簡介,明白記下:「此古厝乃屬於黃文川昆仲3人所有,由金門國家公園設定地上權30年,目前由顏湘芬標得經營民宿,……屬二落大厝雙護龍共有8間房,燕尾式……」我不知黃氏昆仲背景;但可以確定的是,就如同遍布金門各地之有名的閩南建築一樣,都是由遠赴異鄉,節衣縮食,勤奮苦作之鄉親,於事業有成後,回饋族人之孝舉而啟造的。不僅寓有大孝揚親的寸心,更有范文正公義田的餘緒,皆屬於感恩回饋之詩教。
至此,不禁想起所謂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不正源於此詩教?因為一個不能感恩回饋者,怎能奢望他有忠君報國的思想?而這緣於中國文化且令人孺慕的思想,是否能多少解開陷入「何以金門人對政治如此興趣;且絕大部分是統派」的蓁兒解惑?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文化早已溶入每一個金門人的內心;也唯有如此切入,才能理解金門人之政治思想。其實何止人之相知要有感應;與大自然之相知又何嘗不是如此?
「木葉落,長年悲」!本就是人與大自然的感應,就因這種君知我知的感應,才會有「物之感人」與「應物斯感」的情愫。所以歐陽修在「秋聲賦」裡悲嘆草木無情,尚且按時凋零,況於人乎?心有所感,定會動其神;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令人感動者,除佳文外,乃在他那悲天憫人的胸襟;放眼天下的抱負!是以傳統文人墨客,莫不寄情於山水,酬志於知己。誠如在拙文披露後隔日,遠在台中的珮如即來電:「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葉嘉瑩曾將此心理認為是一種共感;大自然本就是一個大生命,而個人也是一個小生命,兩者相通感應,本就是一種宿緣……所謂物色之動,心亦搖矣,看了老師這篇文章後,令人入古尋幽……」接完電話後,我興奮地對倚立湖畔的蓁兒連按鏡頭;此刻心情,就如同空靈清澈的莒光湖畔一樣!
或許是自許文風鼎盛之故吧。金門人士對「學歷」之追求頗盛;舉目所見皆是「高學歷人士」;但事實呢?就在返台前夕,有晚輩問道:「『從水調歌頭談起』一文,何以只有開頭提到帶蓁兒民宿遊,接下來整篇文章都在談詩經、宋詞;卻不見遊記呢?」不禁一楞,本想問以「全文由事生情,由情生念,脈注一貫,而寄胸臆於結論上?你是銘傳中研所出身,怎看不懂這章法?又怎會有如此膚淺的問題?難道你也跟一般不學之士一樣,錯把導遊資料當作遊記?難道不知歷來有名遊記,其傳世處不就在於除由地寫事,由事寫景,由景寫情,前後呼應的章法外,更在於文章中或暗諷、或酬志、或寄情、或針砭的感興,與古道照顏色的胸臆?這才是有思想,有骨肉之文章,你怎會有如此淺薄的問題?……」但隨即止口;因為提此疑問者,何止是他而已!
就在返台隔日,摯友黃克全來電,並傳來他「論文誰似鮑參軍──答吳鈞堯《再說黃克全》」的原稿;略談現代主義二元分立的認知闡釋。不禁想起之前他要我研讀的波赫士(Jore Luis Borges)。針對這位第一位影響歐美文學的拉丁美洲作家,他簡練地勾勒著繁複多樣的魔幻寫實世界──不期而遇的錯置時空,正通往記憶與知識的邊陲,現實與異境形同鏡裡鏡外,此刻既是過去也是未來的筆法。笨拙的我,實在無法領悟他把天堂想像成圖書館模樣,再把世界建構成一座座迷宮似的花園之境界,或許正如這位晚輩一樣,君知我知是何其難也;所以我一直對蓁兒說:「劫後相知;唯有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