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龍飛起來
星期一晚上,電視報導近日陷入困境的遠東航空公司,幕後金主現身,竟然是我們的金門酒廠,看到這則新聞,不禁擊掌叫好,真是難得,咱金門竟會有如此大手筆,大動作,先不要說將來入主成功與否,光是這幾天媒體報導的廣告費,就不知替金門酒廠賺了多少,難得我們要從「小島意識」脫困了。
這把火其實不會是新任金酒董事長雷倩的「燒飛機」,這樣的想法絕對不是現在才有,也不會是一兩個人的想法,前立委吳成典以前就拋過這樣的議題,但都沒有契機,不知是有水無渠,還是有渠無水,很高興看到今天府會聯合出征,也許金門有自己的飛機公司的美夢會成真?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金門飛機公司的飛機,機身上畫了一支大大的白金龍酒瓶,飛在天空,飛到台灣,飛到大陸,飛到世界,那時,身為金門人的你我,心裡會是什麼感覺?會不會大聲說:赫是金門酒,赫是全世界尚讚的酒。
金門的執政者一再標榜:「讓金門走向世界,讓世界看到金門」,這個願景是對的,金門地小人少,要躍登世界舞台,並不容易,只是我們可以思想自由,編織一些「從小到大」的美夢,而且也不一定就不會實現,前陣子,閱讀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讀城記》,我尤其喜歡「廈門島」這篇,易教授在解讀廈門,從海島漁村到通商口岸,從海防前線到經濟特區,是「國家級的衛生城市」,是「國家級的環保城市」,是「國家級的圓林城市」,這些讚語,自從小三通後,許多老老小小的金門人都親眼目睹,都親身體會過,金門人到廈門旅遊、購物、置產、就學,也比1949年之前的父叔輩,熱絡程度是有過之無不及。
易教授觀察入微,他在論析廈門的文化性格與特徵,說了很多廈門的好話,比如:廈門人重視子女教育、對待客人熱情大方、不愛談政治、不善言辭、很安靜很清潔、性格溫和、眷戀家園;但也說了許多廈門的壞話,保守封閉、消息不靈通、不敢或不願或不屑嘗試新事物、缺乏闖勁、缺乏激情、慵散、無所謂、眼界小、野心小、膽子小、氣魄也小、追求舒適感而不是成就感、眷戀小家庭而不是大事業、容易抱殘守缺,這些評斷雖是他一家之言,但我在想如果這些是指標,是否也能一體適用在金門。
我嘗試梳理一下金門的文化性格,近代的金門,也曾經是前線戰地;也有海上公園的美稱,沒有工業污染、腳底不會隨便就踩到雞屎狗屎;金門人重視子女教育,學士碩士博士比率高;金門人待客熱情,出手大方,人家送他一包新東陽,他會回送兩瓶高粱酒;金門人忠厚篤實,過去因為軍管的約束,不敢也沒閑談政治,不愛說話,謹守沉默是金的格訓;金門人內向保守,客氣溫和,即使參加宴會,偶會迸出一兩句話來串交情,但又不知道下去要談什麼;金門人顧家園,年輕人大學畢業,家長先希望他回家鄉找一份安定的公教工作,真的沒機會,才會放他單飛……,其實還有許多金門的文化性格,一時也說不完。
廈門與金門,好像也有一些相似性,廈門有廈門島和鼓浪嶼島,金門有金門島和烈嶼島,土地面積相差無幾;廈門從鄧小平南巡開放作為經濟特區後,高樓大廈像森林,吃喝玩樂處處有,還真應了「廈門富」的諺語,我們金門人更是把廈門當成「灶腳」,三天兩頭跑不停,也為廈門每天二十萬的流動人口,增添了數字。
易中天說:「島原本具有開放和封閉的二重性。因為島所面對的大海,既可能是暢通無阻的通道,又可能是與世隔絕的屏障。」我們的父執輩從廈門到南洋打天下,島嶼沒有限制他們的雄心壯志,金門變得很大,今天,金門要跟人家競爭,除了自己培育人才,來掌舵金門這條船,有選擇性的引進傑出人才,跳開「小島意識」,讓金門真的可以開大門走大路,或許是變化的契機之一。
當然,我們對家園的責任感,要是也能如易教授說的:「廈門人無論是在建設自己的城市,還是在維護自己的城市時,態度都十分自在、自如、自然,就像是在裝修和打掃自己的小家和住房。這種從容乃至安祥,無疑來自只有廈門人才有的對自己城市的『家園之感』」,是呀,金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寫到這裡,想到如果有一天,金門的飛機,載運金門高粱酒,到處賣得嚇嚇叫,讓酒客喝到美味芳香的酒,不只是口腔刺激而已,也能喝到一點金門獨特的文化,那才是好酒,那時,研發金門高粱酒的葉華成先生也許會在天上揚起一絲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