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消失的古區10號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樹清。
點閱率:1,274
字型大小:

「是詩如夢,輕聲呼喚。金門,古區村10號,早晨看見,該會是最後一眼。照片:感謝攝影家吳家興。」楊樹森臉書(2023‧10‧29)
楊樹森,習慣用線條傳達情感的畫家;晨起,看到臉書跳出攝影家吳家興自高點搶拍老屋垂死掙扎、進入「拔管」狀態的照片,形同老屋護牆的三棵樹,南洋杉、葡萄柚、鳥榕,一一躺下。與弟弟力主保留、修復老屋而又在家族會議敗陣,「無法訴說的這二天眼眶」的樹森已無言。我知道,寥寥數語背後的隱藏,映現了他一幅油彩的命題:《心中的嬰孩在哭泣》。
又想起大河小說作家,曾軍旅金門,以《進香》獲首屆時報小說獎首獎的詹明儒,2020年,到三峽看楊樹森《漂航》畫展後PO文,「畫家出身背景與作品成就,存在著什麼相關聯結?」結果,他有了三個「結果」:「結果,我看不出中國老兵的身世悽慘,只看到一抹淡淡的哀愁;結果,我看不出金門戰地的歷史宿命,只看到一縷悠悠的心愫;結果,我看不出漂木表象的滄海桑田,只看到一路漂航的蛻變」;「可喜可賀,畫家顯然蓮花化身,徹底超越戰火妄想症的天罰了」。
詹明儒筆下的戰地,戰火,「中國老兵」和老兵的兒子,曾經在一間殘屋內上演一個時代與島嶼、家族的悲喜劇。
戰火是從清朝延燒起的。史書的說法,清政府為了防止內地人民對鄭成功抗清軍隊的支持和聯繫,於順治18年(1661年)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里到50里,並盡燒沿海民居和船隻,不準片板入海。清政府以暴刑保證遷海令的執行,墮毀城廓,焚燒房屋雜物。遷界令解除後,金門居民重返島嶼,在廢墟中就地取材,將破碎的磚、石、瓦礫堆積,以「出磚入石」工法重建家園。
族譜研究者蕭永奇考據:「在金門村落,若看到出磚入石,表示村落至少有四百年以上歷史。」
毀於93砲戰彈藥庫爆炸的燕南山下古區村,其間的雙落大厝古區10號,擁台灣坪200多坪建地,一場砲火,僅殘存10來坪大的左護龍,卻穩穩保住了一面完整、風華依舊的「出磚入石」巨牆。那麼,清朝遷界遺留,民國砲火重建的老屋有數百年歷史了,脈絡和故事,卻很難理出頭緒,說個清楚;曾經作為私塾,老師亡後草草下葬,女兒多次來廢院徘徊,也踏遍村落的荒煙蔓草,迄今仍尋不著父親的身後處;曾經是金防部生產大隊的基地,下鄉開墾的湖南老兵與二度喪偶的閩南女子在此結褵共同拉拔大不同姓氏、籍貫的8名子女。
飽滿故事,村內通往燕南書院步道的起點,古區人文與軍事纏結的最後地景,老屋,該留?該棄?家族成員拉鋸數十載,文史之士也加入搶救。猶如風中殘燭,再也保不住了,即將拆除改建大樓,建案取名「燕南文學苑」。
在風中哭泣。古區10號消失前,85之齡的書藝家方舟自台北飛來作最後巡禮,離去前,悄然順手撬下殘牆上的一塊「顏只」帶回方舟書屋,振筆疾書〈顏只傳奇〉:「金門11月晨光,灑落在古區10號舊厝,頓生一股思古幽情,燕南山下的樸實農村,出磚入石亙古建築工法,斷垣殘壁的古區10號;曾經是:湖南武岡老兵阿背的落腳處,為母則強雪緣溫暖的家;七賢少棒魔幻投手,漂木畫家楊樹森的安樂窩,文青少年醉心文藝,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的夢鄉……。如今,如今,古區10號已化為塵埃,只留下一塊殘牆上的『顏只』,靜靜放置在案頭上,享受書香繚繞。是悲?是喜?偶爾會聽到:微弱的長吁短嘆……」。
金線菊是善於等待的。送別老屋,故鄉的女子jannice又來訊了:「最近許多價值觀被重新解構、又重新架構,可悲的是,解構又架構的原因竟是對人性的失望。金門的土地如今值錢了,傳統的『溫良恭儉讓』卻正迅速的貶值,這是人性,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燕南山下古區村10號』,不管有沒有成為實質的文學館,我相信她會永遠出現在你和讀者的文學地圖裡。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用你的筆去擦亮這塊門牌。守著高高的窗口,偶有長空的寂寥灑下,金線菊是善於等待的,愁予的詩如是寫著;縱然如此,『菊殘猶有傲霜枝』」。
(張姿慧告假,本日浯江夜話由楊樹清代班執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