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鶯歌四閑
古月、葉國威、林芝都是才華洋溢之人,三月十三日我們三位資深美女便罷,國威該是當日無課,做起功德無量之事,載我們三人前往鶯歌𨑨迌,許多年未到鶯歌,一直存有念想。 首先林芝請吃牛排,店家裝璜雅緻有特色,貼近地面好幾桌,旁邊三階台階拾級而上,看著像火車車廂,我們選中間一節餐桌,氛圍極好,踏入便喜歡,可惜聊到興奮處我不小心打翻百香菓飲料,服務員趕緊來擦拭,擦好再用酒精擦一遍,這麼認真的年輕人應該是店家要求有方,也見識到好的餐廳餐點要可口,裝璜有品味,加上服務生的任勞任怨,一頓午餐給了鶯歌極高分數約有四點五星。 腦滿腸肥之後,漫步老街等待消脂。老街瀰漫舊時氛圍,一逕懷舊。 林芝買茶葉,我們喝茶。古月愛花有名也愛新奇小瓷器,對杯碗盤花盆觀賞不忍離去。國威負責開車且負責安頓車的去處,最是辛苦。我們邊逛邊玩,心裡掛念車輛何處去? 每家店舖因非假日遊客稀疏,許多店家大門深鎖,敞開者我們便進入閑逛品茶。藝術瓷器典雅新潮兼而有之。盡頭一段小巧空中之橋,值得驚喜是有電梯上橋,由此可見有觀照高齡者爬樓梯困難,佛心來著,給行政單位加分。走過橋,下方鐵道火車來來回回,載貨的、載人的,自強號、高鐵……一列列載著旅人抵達目的地的車,人來人往這就是人生。 陶瓷博物館也壯觀,寬敞明亮、物件多元,古物羅列引思古幽情,總想著我阿嬤以前也有這個也有那個。時髦的充滿創意,屬於藝術家的創作,孩童的稚嫩熱鬧。當日也學到一個字「石字邊加一回字」我們四個傻住了,趕緊請教館方導覽人員,她說用閩南語唸,喔,音肥。瓷器的閩南發音是肥,恍然大悟。 四位閑人(或賢人)我們把老街逛了個遍,站在天橋拍照吹風,暖暖的陽光,適合郊遊。 接著國威引領我們到一家他朋友的陶窯,很多手作擺設,燒窯沒有在此。裡面有國威的手作作品,老闆楊老師陶藝高超,氣質不凡,裡面擺設小藝品討喜,第一眼看小巧陶藝隨即買下,陶藝工作者開心不已。加上「水咖」老闆攝影師夫婦在此開業的「夥房咖啡」。此屋內容不俗,雖然看起來不起眼,藝品加可口咖啡甜點,內容豐富。 這對夫婦的咖啡甜點不是蓋的,此生第一次喝到如此特別口味:水果的甜百花的香,雖在杯裡卻是顏色瀲灩,一杯咖啡到了這境界,美到不忍喝下。檸檬蛋糕,不甜不膩口感甚好,大夥坐在陽台看著鐵軌上南來北往的火車,這一午后,在鶯歌耍廢真是值得。 怕太晚高速公路塞車,急忙離開,把咖啡醇香關在門內,陶窯老闆、夥房咖啡夫婦在門口一字排開,每張臉親切笑容,揮著手,我嚷著不想回家,可葉國威是常客,他說:這屋不能睡覺,火車沒幾分鐘哐噹怒吼沒有人睡得著,且木頭窗門縫隙大,入夜咻咻作響,冷風不客氣從窗櫺竄入,冷啊,入住不宜。說說而已,驅車返北。 接著古月府上晚餐,古月家餐廳名滿藝壇,據說不曾到過她家客廳餐廳者不算文人,林芝和國威非常開心,而我極其幸運因編輯群關係經常叨擾,古月獅子頭是文壇名菜,紀州庵簡餐就有她親自傳授的「古月獅子頭」。 一切的一切皆是人的關係,同質性高的友人,到那都好玩。 又吃又玩,我們戲稱「鶯歌四賢」。(閑或賢都好)。
-
颱風吹襲屋坍毀 方家借住免露宿
民國50年,九月十三日王永仁在金門,早晨聽廣播說,台北有颱風過境,心正掛懷,忽接台北家人來電報:「房屋被颱風吹壞,暫遷山莊方國清家,人安好。」心中著急,幸好家人平安,即回以限時信:「余往台手續已辦妥,等候搭軍便機往台,最緩應可在十八日以前。」十四日接妻十二日信云:「十三日深夜風雨大作,屋頂前段塌下,後院廁所也吹垮了,徹夜未睡。至天亮搬到太武山莊方國清眷舍借住。」囑咐永仁速往台北處理,永仁即時回信,提醒大小注意身體健康,他將盡可能提前搭便機赴台。 十五日金防部司令官兼政委會主任委員劉安祺調升陸總部總司令,派陸軍中將王多年接金防部司令官兼政委會主任委員,縣長及各科室主管均前往參加佈達式。 十六日永仁搭軍便機往台北,看到中和住宅屋頂前半坍塌,屋內地面積滿汙泥,無處立足,風雨仍交加,看屋破損,感到傷心,何以屋子竣工才二載,卻禁不住颱風雨,可見工料欠佳。借住方國清宅,方是縣府同事、老友,他家有二臥房,一房自家三女眷用,另一房借王家放二床供母女四人睡,男孩睡客廳,兩家共用廚廁,廚房兼浴室,王家人至今感念方家當年借宿恩情。 十七日永仁即往永和洽商同鄉宗親王文章,請他同來積穗暸解屋損,幫忙開列修復材料清單,又同往永和大嶺商店買木材,託他代向建材行叫材料,永仁因忙公務整日在台北奔跑。天晴即開工,將舊屋頂全部拆除,繼按預定方式修建。幾位泥水匠連續工作幾天,才把屋頂修好,再修理後院廁所。同時清理屋內,並在屋後加搭竹棚當廚房,將原廚房改為飯廳,角落權充冼浴處。歷十餘日,整理完畢才搬回居住。此次風災部份家具受損,本來家用已感不足,經此災害,經濟負擔更重。永仁曾與妻能寬商量向其妹能荷借錢,但又不便啟齒。 十月八日永仁搭機回金門,上午十時往縣府上班,此行因台北住宅風災受損必須修建,附帶公差數日,在台廿餘日無日或息,返金即趕辦處理公文,中午無空休息,又要籌款支應修屋工程費,乃向縣府借支叄仟元。晚上寫信給妻子。觀閱赴台期間人事公文,閱及考試院於九月十二日發給「升等考試及格證書(中升荐人字第三號)王永仁列第三名,永仁感到榮幸,依法辦理荐任人事室主任之送審手續。 十二日永仁接妻來信說:住宅後院竹搭廚房兩邊無牆,不方便在那裡洗澡,物品亦不敢放在那。永仁回信說:贊同在那裡築牆,未建牆前,不可在竹棚廚房洗澡,應在飯廳小房內洗澡。 十五日星期日,永仁感冒在宿舍休息,想起長子先振在台讀初一上學期,因板中新建校舍未完工,以致在夜間上課,又適住宅遇風災遷住方家,環境不安定,可能影響課業,乃寫一長信關切,指示應全心貫注課業,日間在家要多閱讀課內書做功課,若有不瞭解,要請教姊姊或自找參考書,為了日後升學,為著一生前途,必須正常飲食、努力向上,才不辜負父母之期望。 在此期間真不巧,台北住宅遭颱風損毀甫修復未久,永仁妻子李氏身體不舒服,頭痛加胃痛,長女彩霞發高燒,三子先正身體亦不舒服,永仁在金門也患感冒,可能是天氣變化,加上住宿環境變遷,身心無法調適所致。此時可謂貧病交加,幸獲縣長鑒及王永仁情況可憫,乃批示發給工作獎金台幣叄仟元,其實是補助修屋之用。此款如旱日甘露,永仁感激萬分。且修屋所借叄仟元分十個月扣還,如此得以勉強維持家計。
-
俺嫲的耳栓,珍珠多吉
俺嫲大我四十七歲,但她三十八歲就當阿了。她是水頭林家的大女兒,水頭姓林的好像沒幾戶,甚至有可能就她們家一戶。我的水頭祖是位和藹高帥的老實人,小時候,偶爾會跟著俺嫲回她娘家做客,依稀記得水頭祖總是戴著一頂俗稱「家瓢」的黑色氈帽。他是不是主要以種田為生不知,但肯定經常「討海」。小時候,家裏常有水頭祖送來的漁獲,護龍及廳堂也常有成對的鱟在爬行。或許,他還應該有艘小船或舢板之類的捕魚載具,聽俺嫲說,她小時候到后浦,都是從水頭坐小船經後豐港、繞「台疙瘩」(建功嶼)到南門海仔的。 俺嫲原來名叫「翠雪」,來了賢聚後,被阿公改名成「玉墊」,這是一個特別的名字;俺老媽原本名叫「瓊華」,也被阿公改成了「能合」,同樣也是個罕見的名字。除了俺嫲和俺媽,俺老爸開盛和二叔開銓、三叔開士的取名似乎也不爛俗,甚至俺哥炳烺以及俺炳洳取名,除了契合五行八字,用字也是有點生僻講究。我未曾聽家人說過俺公是否有學問,就知道他是個脾氣大、卻也有點本事的人。 辛亥革命、滿清變成民國那年,俺公三歲、在村裏上著私塾,有一日學堂要求孩子們剪掉辮子,俺公對著剪他辮子的老師破口大罵、哭著跑回家告狀。作為承繼盧、顏雙姓的孤子,少不了父母對他的寵溺,想來這也是他脾氣不好的原因。俺公十九歲就靠自己用騾馬馱運石條、石塊與磚頭瓦木,完成了護龍院落的興建;之後,到新加坡落番打工,也不知如何學得一身民俗療法的本事,尤其治療會要人命的「丹毒」,更是馳名鄉里。在他去世多年,村裏有人頭風腦熱,還常有人夜半找俺爸去看病的,他們都以為俺爸應該承襲了俺公衣缽,殊不知俺爸根本連個皮毛也沒學全。 俺嫲嫁給了落番回來的俺公,也算般配。俺公在盧氏,輩分不低,也有點田產,和村裏的保正及族房兄弟,還合夥經營著碾壓蔗糖的「蔗鋪」,在日本時代(日據金門)及國軍來金的頭幾年,俺公或許是村裏少數能抽得起鴉片烟的,聽俺老媽說,俺公有時也會要求俺嫲和他一塊抽大烟,想來俺嫲也是不敢拂逆的。 俺嫲是個十分「周濟」(優雅細緻)的人,每日早起都會仔細的梳理她的髮髻,梳理好後套上罩網繫牢,並插上髮簪;遇到要出門訪親作客時,更要仔細拾掇一番。由於俺公愛喝酒,肝病早逝。在二位叔叔還未任教職前,俺嫲也是過了好些年拮据的苦日子,但即使一身青布粗衣、皮膚黝黑,俺嫲周濟、儉省的習慣也一直沒變。 俺嫲對於祭祀拜拜一向虔誠,每年春節及清明前後,她總是要拜遍金城大小廟宇,還有金門城古地城隍及水頭金水寺,每一處也多少要「添緣」一下;後浦四月十二也會跟著「隨香」遶境。在家摺蓮花金或往生船型紙錢時,還要一邊摺疊一邊誦念「往生咒」,由於俺嫲口傳手教,我也從小就學會誦念往生淨土神咒,到如今將屆耳順之年,也未曾一日稍忘。 記得小時候,有一回俺嫲病了躺床上,我在她房門口揪著「布門簾」擔心守著,俺嫲玩笑的說著生離死別的話逗我,我信以為真、聽著十分難受,眼淚簌簌而下,又害怕俺嫲看見我哭,頭臉裹在布簾裏不斷轉圈,直到布簾咬住我的頭髮,才又朝反方向轉起圈來,如此反復。 俺嫲屆百之齡在台往生,迎靈奉厝返金。她的塔位裏除了骨灰罈,還放置一本《佛說阿彌陀佛經》、一條金手鍊、一條串珠手鍊,還有一對她生前鍾愛的、形似金剛寶杵的黃金耳栓。金剛杵的一頭是一顆小小的白色珍珠。金剛杵在藏語中也叫「多吉」。俺嫲的珍珠多吉耳栓,想來定能庇蔭子孫多多吉祥的;當然,俺嫲的耳栓也栓繫著子孫滿滿的愛與思念。
-
「迷」,是一種甚麼力量
曾經在網路上讀過星雲大師談〈力量〉:「人有人力,物有物力,大自然有大自然的力量。力量就是一種能源,你內心有甚麼能源,就能產生甚麼力量。」當時,我延伸思考:那麼,「迷」,也是一種力量?是一種能源?會發光、發熱、燃燒、爆炸……? 關於「迷」的力量,我第一次有強烈感受的是「貓王之死」。1977年8月16日,美國搖滾天王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Presley被發現昏迷浴室中,送醫急救不治,42歲謝世。死訊一發佈,「樂迷」嚎啕大哭、如喪考妣;當時我19歲,看電視新聞報導「年長女樂迷」頓足捶胸,「年輕女樂迷」泣不成聲,甚至有人為貓王之死痛不欲生,自殺獲救云云……,我在電視機前傻了。我也喜歡貓王為他英年早逝發出不捨的嘆息,翻出唱片緬懷貓王歌聲,不久,貓王就淡出我的生活了。我想這就是「迷」與「不迷」的差別吧! 2016年2月,金門日報副刊刊登約3千字的〈李子恆論〉,這是黃克全編撰一套三冊:小說家、散文家及詩人冊《金門現代文學作家選》其中的一篇論述。黃克全認為李子恆的歌詞有著濃密詩質,偶也寫詩;內舉不避親,將李子恆收入詩人冊。鼓勵子恆寫歌之餘繼續多寫詩,邀他一起出席詩會、詩朗誦會……。同年10月,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Bob Dylan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這則新聞對於黃克全遴選李子恆進入詩人領域,無疑是百分百的呼應與肯定。 接著,金門舉辦一場「兩岸詩會」數十位詩人參加。有位來自大陸平潭時報的編輯欣桐,說自己是李子恆的「歌迷」,非常喜愛李子恆和他寫的歌。他得知黃克全是李子恆的親表哥、學敏是表嫂,連帶對我們也熱情友好。當日午後,一行人在陳景蘭洋樓前欣賞海景,欣桐請我為她與克全、子恆拍攝兩幀合照,接著提及時逢平潭時報社慶,希望請克全、子恆為報社各寫一句祝賀詞,於社慶當天刊登。克全在欣桐筆記本上寫了一句,便一旁與詩友閒聊;子恆握著筆低頭思考了好半晌,我湊近他耳邊,小聲建議:「子恆你就題『寂寞高處的嘹亮』吧!」他問:「這一句是……?我可以借用嗎?」我說:「放心用吧!這是你自己寫的〈異鄉人〉歌詞。」子恆一臉狐疑,我隨口哼唱了幾句讓子恆安心。子恆笑了:「呵呵……我自己都忘了有寫過這一句!謝謝學敏,這一句歌詞用在祝賀平潭時報社慶,好像還挺合適的喔!」隨即在欣桐筆記本上題了「寂寞高處的嘹亮」--李子恆。欣桐開心極了,接過筆記本重複讀了兩遍,感動得雙眸閃著銀光,抬頭向子恆道謝:「子恆,你真棒」。 短短三日的兩岸詩會結束,詩友們機場話別,感性的欣桐說了「子恆再見」當場淚崩……。詩友很是錯愕,有人拍拍她肩安撫,有人一旁勸慰,管管調皮地說:「下禮拜邀子恆到平潭旅遊啦!我也一起去。」克全牽我手呆立一旁,內心十分震撼。這是甚麼力量?竟讓眼前這位成熟詩人、練達的報社編輯,突然在眾人面前卸下武裝,離情依依,嚶嚶哭泣起來? 2024之春,李子恆這位金門籍音樂家暨詩人在克全、學敏鼓勵催促下,終於在情書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詩集《寂寞的嘹亮》。隨著該詩集面世,「迷」的力量迸發,大陸「樂迷」打越洋電話來詢問偶像出版詩集的詳細情形,有樂迷希望得到偶像簽名書,有期待新書發表會與偶像喝咖啡的,也有「歌友會」樂迷詢問上網團購折扣……等等,還有更誇張的--希望李子恆儘快出版第二本詩集,他們要預訂。 《寂寞的嘹亮》1月中甫出版,3月初催促出版第二本詩集?這,這「迷」究竟有多迷?是一種甚麼力量呀!
-
古金水的悲哀
1999年8月24日,立榮一架客機在降落花蓮機場後,發生爆炸,造成一人死亡,28人輕重傷,當時在飛機上的是古金水的大哥、大嫂,媽媽跟三個姪兒姪女,古金水並不在飛機上。古金水的哥哥後來因燒傷太過嚴重死亡,古家也是受害者。事件後,飛安委員會完全排除機械故障,直指人為因素。檢方認為古金水涉嫌托家人攜帶漂白水跟柔軟精等違禁品,導致飛機爆炸。 古金水是何許人?恐怕已在人們印象中消失記憶,他曾是十項全能,亞洲新鐵人,只是命運多舛,無辜捲入這起「立榮搞飛機」事件,官司纏身,雖然最後判無罪,但他的人生也由彩色變黑白。 古金水從頭到尾都堅持,他托家人帶上飛機的是漂白水,是為了老家即將到來的豐年祭,讓哥哥跟媽媽先帶回花蓮家大掃除用的,他不知道為什麼後來裡面會變成裝汽油?至於電瓶,也不是他的。後來檢方起訴古金水,認為他炸飛機,是為了詐領家人的保險金。 花蓮地院一審判古金水十年有期徒刑,認識阿水多年,一直很清楚阿水為人的「亞洲羚羊」紀政,請託在萬國律師事務合夥律師黃虹霞幫忙阿水義務辯護,黃虹霞說:「我跟阿水素昧平生,為什麼要這樣幫他?因為我知道他是無辜的,我知道他需要我幫忙。」黃虹霞對古金水只有一個要求,說實話。 但是二審判決,阿水還是被判了七年六個月的徒刑。繼續上訴,更二審時,案情逆轉,終於獲判無罪。阿水更二審案情得以逆轉無罪,是因為當時的刑事訴訟法改革,在新的刑事訴訟制度裡,採用的是無罪推定原則,如果得到的證據不足以認定被告有罪,就必須判決無罪;而且任何證據、鑑定報告都必須經過嚴格的交互詰問跟審視,檢方提出阿水涉嫌犯罪的證據因而得到更嚴格的檢視,是否真的站得住腳,在黃虹霞律師的一再質疑下,更審法官推翻了一、二審的判決。 對這樣的判決結果,黃虹霞當時曾說,檢察官本於追訴犯罪,不服判決,有權上訴,但是她呼籲檢察官,請他好好看判決書,再看看他在庭上看到的東西.假使他認為被告無罪,請他本於勿枉的精神不要上訴,因為這會加深被告的傷害。檢方後來仍不斷上訴,一直到更五審判決無罪,不得上訴,前後歷經十二年才無罪定讞。 這個案子一直在花蓮地院和花蓮高分院和最高法院上上下下來回多次,我並未實際參與太多,是有一天黃虹霞律師打電話找我說,最高法院駁回,古金水的官司無罪定讞了,那天古金水一家會到法院來,問我有沒有興趣採訪當事人,我當然一口就允諾,當天趕到法院給古金水和黃律師做了一篇獨家專訪,接著開車送古金水一家回板橋家中,一路上聊天分享這十二年來的點點滴滴和心情,也寫了一篇文情並茂的專訪稿,雖然是獨家新聞,但是面對本是十項亞洲鐵人的離奇遭遇,卻寄以無限的同情。 我還記得古金水的女兒古筠,當時才十二歲左右,國小即將畢業,已有將近一百六十幾公分,一副高挑身材,但還是很稚嫩,她一上車看到我車後座有一隻白色絨毛大型玩具熊,一把就抱在懷裡玩起來,我看她很喜歡就說妳喜歡叔叔送給妳,她非常高興地接受,後來才知道她是日本早安少女隊的一員,多才多藝,個性活潑大方,其後考上文大中文系,並沒有朝演藝界發展。 人生沒有多少個十二年,古金水僅因託哥哥帶漂白水上飛機,不幸捲入這場無辜官司,不僅工作丟了,官司纏身還被求償,內心的壓力可見一般,他獲判無罪定讞後,終於能回去學校安心做他衷心喜愛栽培後進運動員的工作,他也沒有要求任何賠償,只希望不要再有人像他這樣。但也才重獲清白三年多,就被檢驗罹患白血病,2016年,他因併發肺炎過世,曾經的「十項全能」、「亞洲新鐵人」就這樣走入歷史。
-
泉州古寺:開元寺、承天禪寺、海印寺
2007年6月,跟著廈大燕麗師姐回到她的家鄉泉州。金門舊屬泉州,金門話即泉州腔。泉州向來是閩南經濟、文化、宗教的重鎮。訪泉州,既是旅遊,也是尋根。 泉州多古寺,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號稱「泉州三大叢林」。而此行,我印象最深刻的三大寺是:開元寺、承天寺、海印寺。 泉州開元寺創建於唐代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寺」,唐玄宗開元年間,改名「開元寺」。因為「紫雲衍派」的典故,我早已熟悉黃氏先祖黃守恭建開元寺的故事,熟悉「桑樹生蓮」、「紫雲如蓋」的傳奇;因為陳慧劍居士的《弘一大師傳》,我也知道一代高僧弘一大師對泉州的情有獨鍾,弘一大師出家24年,居泉州有14年之久。 但初次進入開元古寺,還是被其廟中的古意盎然、時久神靈所震撼,古樹如林,古塔石砌。寺中每棵樹的樹齡幾乎都以百年起跳,三百年、四百年者比比皆是,即使八百年,猶是枝勁葉茂;至於石砌的東塔、西塔,其蒼勁古石更是時久不知其年了。 來到開元寺,當然要探看一下生蓮的老桑樹,想像一下紫雲飄浮於大雄寶殿的盛況,而「弘一法師紀念館」中弘一大師的雕像,則是讓人望而生敬了。 閩南人士甚愛戴、感念出家前的才子李叔同、出家後的高僧弘一大師。才子李叔同以西洋繪畫、西洋音樂之專長,成為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高僧弘一大師捨音樂、捨美術,只保留書法和俗世信眾結緣。 除了泉州開元寺,廈門南普陀寺亦有弘一大師雕像。我在廈大就讀期間,常常進入南普陀寺,散步於大師雕像周圍幽雅的庭園中。廈門「華僑博物館」舉行「弘一大師墨寶展」時,更二次參訪、瀏覽。 泉州承天寺創建於南唐保大末年(957年),初名「南唐寺」,北宋景德年間,賜名「承天寺」,有「一塵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 佔地寬廣的承天寺內,有「廣欽佛教研究室」。廣欽?……此廣欽和臺灣臺北縣承天禪寺的廣欽老和尚有關聯嗎?我在心中留下問號?……隨後,參觀「閩台博物館」,正好在館內得到答案。原來,泉州的廣欽和尚,於1947年56歲時渡海赴臺灣。 泉州時期承天寺的廣欽和尚,有「伏虎師」之名。因他曾在清源山修道,以樹薯、野果充飢,山中多猴虎,人獸相處,日久生情,遂有「猿猴獻果」、「猛虎皈依」……之傳奇。 來臺後的廣欽和尚,先在基隆、新店等地弘法,1951年後,才定點於於土城、三峽交界處傳道,他在天然的山洞裡獨自坐禪念佛,在山間搭屋建廬與信徒們結緣。1961年,因信眾的捐地,在土城火山以祖庭之名,建「承天禪寺」。 90高齡的廣欽老和尚,猶身輕體健,行不用杖,常坐不臥。1986年正月,於念佛聲中,安然圓寂。圓寂前,微笑示眾:「無來亦無去,沒事……」。 泉州海印古寺建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由寶覺和尚開山。古寺楹聯:「海會華嚴弘宣十願;印心淨土同上九蓮」。寶覺院曾是宋大儒朱熹的講學處,寺中供有「朱子祠」,亭樓有朱子墨寶「天風海濤」。登上座落於寶覺山上的海印古寺,寺前老樹正開著一對大白花,登高望遠,海天一色。 金門太武山海印寺與泉州海印寺同名,創建於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最初奉祀泉州的通遠仙翁,後來才祀拜觀世音,其大門有聯:「海日照靈山觀世觀音觀自在;印嚴參法相是空是色是如來」。金門海印寺與泉州海印古寺,是否有更深的因緣?則未詳也。 參訪千年古寺,緬懷民國高僧,名寺、高僧,相互輝映,彷彿間,先賢之語縈繞於耳:「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讓石雕公園成為金門的觀光亮點
石雕公園位於水試所旁,周邊緊鄰莒光樓、莒光湖、金城城區、浯江溪口、夏墅、金山池……等,整座公園是由前縣長陳水在先生、金城鎮前鎮長石兆瑉先生,以及相關承辦人員的推動,並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專業指導下所打造而成,利用時空環境與歷史軌跡將石雕公園周邊的環境串連起來,因此石雕公園不僅代表著金門人的精神文化特色,亦可闡揚胡璉將軍對金門的恩澤,並展現金門人在海內外成功的原由,成為結合歷史回顧與現代遊憩概念的人文景觀。 當時擔任金門縣景觀總顧問江柏煒教授提出城區發展「古典風貌園林」的構想,並以現代廣場和生態教室的概念,希望能在既有基礎上,透過現有空間資源重新整合,空間活動場域串接,利用靜態與動態的多元性發展趨勢,將公園休閒及水岸綠地予以改造,以達到閒置空間再利用,融合石雕公園周邊設施及動線林蔭植栽,蓄水魚池,希望打造金門最生態且具豐厚歷史的人文景觀,尤其從生活美學角度出發,融入石雕家張國根先生的系列作品,利用在地花崗石材,雕刻出屬於金門風味特色之石雕創作藝術作品,結合園區內小橋、流水生態景觀及歷史軌跡三大主題呈現金門人文特色,成為金門第一座融合本土文化與現代藝術風格,兼具觀光遊憩功能之石雕文化公園,讓在地居民除了追求生活品質外,尚能提升城市園林和美麗家園的水準。 由觀光休閒的角度作一精美的路線規劃,從莒光樓出發,沿途敘說胡璉將軍對金門的貢獻,經莒光湖直到園區內之伯玉亭,再次闡揚胡璉將軍的豐功偉績,以崇敬的心膜拜感恩。接著巡覽刻有從宋代以來中舉進榜的先賢和民國後獲得博士學位金門子弟的進士牆與博士壁,以激勵後進奮發向上之心,為地靈人傑的金門再增歷史光輝。接著造訪藝術家張國榮先生的人文歷史軌跡系列作品,顯現金門人思想情感意象,體驗浯島古往今來先賢蓽路藍縷及先民開疆闢土的偉業事功,啟發現代金門人應效法前人的打拚精神,具有公園的特色及環境美學教育的功能。對戶外生態環境教育空間之營造,將現有景觀整體配置整合,與水試所海洋生物及鱟生態館動線相連結,加強海洋生態教育。融入公園內的空間塑造,串連青少年體健空間定位、人行步道系統整合、景觀土丘及親水空間,利用地形變化創造舒適的遊賞空間,欣賞石雕公園環境之美。再從浯江溪口河畔,沿途欣賞紅樹林海茄苳之生態演變,體驗其優化環境生態之功能,啟發環境保育知能。若將路線視野擴及延伸至夏墅、建功嶼、延平郡王祠、賢厝、路亭、金山池、香蓮廟、天后宮……等,將是一場豐碩的知性之旅。 從歷史文化、人文、戰役史蹟與自然生態島嶼出發,更能展現金門早期人文的歷史風華,石雕公園除提供民眾更多休閒空間與綠地外,亦能提供全縣各機關學校推動戶外教學活動及學習的美好空間,傳授金門之人文史蹟,更希望金門縣政府及金城鎮公所能再加強周邊環境之規劃和美化,繼續充實周邊人文史蹟內容解說設施,融入各項文化教育活動,讓石雕公園成為繼太武山之後最具特色之人文景觀,必成為金門的觀光亮點。
-
清明
春雨霏霏,一連幾天的霧鎖,讓今年的清明冷清了不少,連排薄餅皮的人龍都短了不少,當然,更多的應該是機場等候赴台或返鄉的人潮吧!天公不作美,徒呼奈何。 同儕在群組說,「這是離島人的宿命!」我倒以為,也不用過於悲觀,如果和早年比,今時今日的狀況好得可不止一星半點,關鍵還是得看怎麼比、跟誰比。固然島鄉的交通便捷不如台灣,但和同是離島的澎湖、馬祖比,似乎也不算太差,當然,你依然可以說,人家有「台華輪」、「台馬輪」呢!話是不差,但若真有往返台金的固定輪渡,你覺得會有市場嗎?還是如此回援例調度民間客輪肩負起「救火隊」的責任會更妥當?道理很好理解。 「別人有,我們沒有,就是被看衰小啦!」每回話題進行到這裡,就是該下線的時候了。怎麼讓島鄉更好,固然有種種的選擇,但選擇一個「爽就好」,實在無助於釐清問題,相信未來肯定會有更有能力的人來梳理和解決這個問題,或至少是提出短中長期的改善方案吧!就好像是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刻正審查國民黨立委傅■萁所提的《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縱然眾所周知的成功機會渺茫,但至少不失為一個釜底抽薪、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就算未來經由政治角力七折八扣,對花東的未來也終是好的。 或許,我們也勿庸去操這個「杞人之憂」,回不了鄉掃墓就請祖先多包涵,或請在鄉親朋代勞也行,「慎終追遠」終歸重的是心意,而今「遠程孝子」都不稀奇了,他鄉苗裔眾公媽們應該不會太過計較才是。的確,「清明」只是一個不忘本的標記,真想忘本誰也攔不了你。這不,荒郊野嶺多的是無人祭奠的墳頭,他們又該跟誰去計較?前些時日,在報上還看到本縣文化局正在執行「古墓普查計畫」,既可告慰先靈,又能完善文資,堪為壯舉,如還能因此爬梳出古墓背後的家族身世、典章故事,就更圓滿了。 當然,好事、壞事都是人幹出來的。古代,幾世的孝子賢孫,攤上一個不肖兒郎,就足以毀家滅族,現代人固不興株連,但要誤導視聽卻在彈指之間;當下的資訊流看似便捷,實則迅猛,復以真假難辨,要驗明自己祖上為何,遠不如彼時一冊家譜那麼的輕便;或者,現在還有誰還看過自個的族氏家譜?又你尋到的家譜離真相有多遠呢?相信自然是有人正在從事這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也或許欠缺的只是某一能人的「呼群保義」而已。 猶記十數年前在新加坡那位持著泛黃書信追問家族身世的老者,那款迫切的眼神令人不捨、令人動容;當然,工作上也曾遇到過一紙信箋自述先祖在金為地主,請協助查找遺產,「方便的話」請將其折成外幣匯入其所附帳號的荒唐事。「一樣米飼百樣人」,都是島鄉族裔,都想認祖歸宗,卻有著雲泥之別的心境與目的。 清明,一樣的霧、一樣雨,幾米之外便不見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點一盞心燈,願天上的親人一切安好。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這是你至愛孩兒含著淚摺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恰符我此刻的心情境。
-
師生心目中的黃書文老師
令人懷念的黃書文老師,走了一個多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溫文儒雅,他的寬容大度,仍深植他的親友和門生故舊的腦海裡,我刻意檢索手機存檔,一遍遍重讀,覺得應該寫些紀念他的文字,永懷這位鄭藩海老師心目中的「今之儒者」。 一向被藩海師視為「良師畏友」的書文師,在藩海師的〈今之儒者:懷念黃書文老師〉大作中所展現的情懷,看似平淡無奇的書寫,卻隱藏兩人超過半世紀情誼,兩人相知相惜,情逾兄弟,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砥礪、相濡以沫,革命情感,令人動容。 大作中,他捕捉幾則小故事: 他說:「我和書文師大國文系所同學,溫良恭儉讓就是他的招牌,國文系所臥虎藏龍,老少咸集,每年都要改選班代,他卻是萬年班代,可以想見他的為人與學養。」 他又說:「黃老師唐詩宋詞造詣非常高,已故詩學(大師)汪中教授特別器重他,我每次上汪老師的《詩學專題研究》,老師常叫我邀書文兄去他家晚餐,師母是名門之後,廚藝精湛,我一面享受美食,一面欣賞汪師與書文兄淺酌低唱。」 他回憶說:「返金中服務期滿.康世統教授轉達師長希望書文兄回母校進修攻讀博士.他笑著婉拒。」 藩海師感慨說:「私下他紅著眼眶跟我說:父母那麼老了,下面還有一堆年幼的弟妹。我怎麼走得開?」 曾與書文師共事多年的洪春柳老師說:「在金中和黃老師同事多年,深知黃老師惜墨如金,不輕易為文 。」 筆名「李肥」的李錫忠同學說:「得知老師過世,心裡非常難過,遙想高中年代,在沒有補習的環境下,如果課業上遇到難題,只能找同學討論,不然就是硬著頭皮,向老師求救,而黃老師就是我當年的救援投手。 出來教書後,不是經常見面,但只要有機會,到金中找教書的同學,通常都會到教師宿舍拜訪黃老師,請益問題,這個階段的黃老師,說是老師,倒比較像朋友。」 最後,李肥感慨說:「到台中謀生後,二十多年就再也沒見過面,也沒有訊息來往,昨日突然同學傳來他過世的訊息,令我相當驚訝和不捨,感謝老師當年的傳道,授業,解惑,您的風範,永遠留存在學生的心目中。」 從高職退休的翁維璐同學說:「感謝錫忠道出我們的心聲,書文老師滿腹詩書、才華出眾,有道是胸懷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他是學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啊!」 同學暱稱「肥福」的林賜福則說:「大家對老師一定有深深懷念,生活中,有苦有甜,有笑有淚,有得有失,一切都是過往雲煙,悲歡離合總無情。」 我個人是書文師師大畢業返金教到的第一批學生,在我的記憶中,他的文學底蘊和古典詩詞功力,真的深藏不露。 我記得他剛回金中任教的前幾年,學校的演說、總統文告宣讀、祭文的撰寫和指導,都有他的身影。而且他常利用下課時間,在訓導處辦公室,師生隔著辦公桌,站著互動學習及交換意見,黃師每每細心調教,不以為苦。 當年他特別准許我隨時可到其寢室借書閱讀,有一次,我還親眼看見他正在撰寫祭文,紀念因公殉職的三位金中好老師。 儒師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敬愛的書文師,如您地下有知,知道有這麼多人在懷念您、在紀念您、在感謝您,我想您一定會感到很欣慰的……。
-
長崎原爆
本欄329一文,陳益源院長提出金門傳唱的「原子彈歌」,本人孤陋寡聞,聞所未聞。其中有提到徐聲良先生也能哼兩句,徐先生與我同住北門,我從小就認識他,前些年也同他唱南管一段時間,可惜今年清明節前三天他剛過世,我從未聽過他唱「原子彈歌」,此歌今後就更成為絕響了! 2010年我去日本,我五表哥陳東華帶我到「長崎原爆點」,並參觀了資料館,同那顆MK-3原子彈「胖子」模型合影。廣島原爆後,日本拒不投降,寧願以一億玉碎,三天後老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才徹底結束無賴的二戰。本來首要目標是有陸軍校的小倉市,因天氣改投第二目標重工市長崎。從9000米高空投下「胖子」,這是1945/8/9日本時間11:02,紀念館中懸一災區留下的時鐘,永遠停留在這一刻。 原子彈在長崎市郊,浦上地區的一個網球場上空503米爆炸。原爆點距長崎市中心有3000米之遠,又有金毘羅山等之庇護,市區損傷降低很多,當時長崎人口約24萬,原爆點碑刻死傷奉安數152276人。表姊陳蘇英當時讀初中,暑假全班女生課外勞動,在長崎市三菱船場附近一間小學操場,裝配飛機小零件,聽到空襲警報趕快躲進教室,蹲在課桌下,一霎時強光閃電,爆炸巨響震碎玻璃,表姊平安沒事。 我二姨許秀明全家九口,移居鄉下借員工家躲警報,只有姊丈陳金鐘留守長崎市內店家,這一天讀小學的三表哥陳東海想念父親,要搭公車進城,車剛開走,所以他改坐火車,剛一進火車站,瞬間天動地搖、閃光霹靂,他左臉、左手左腿、左邊側身六處被輻射熱灼傷。躲入防空洞時,一個歐力尚叫他趕快尿尿塗傷口消炎,後來他父親找到他,帶他到救護站,一位台灣的醫學生,幫他擦火傷藥膏多次,治癒後他非常感念,去台北找過他。東海表哥後來遷居大阪,經營大通商事株式會社,王永慶到日本買塑膠粒,都是由他接待的。在大阪表哥領到「被爆者健康手帳」,每年免費健康檢查,終身享有免費醫療,現在九十多歲了,身體很健康。 在長崎原爆受害的金門人,還有44個清代的墓葬。長崎福濟寺是閩南人的墓園,位在原爆點的背山,大火延燒,燒毀了所有墓葬,只剩墓碑留漢字,後來將所有墓碑排排豎立在墓園「照俱會」。戰火連古人都不得安生,我拜見了客死長崎的大清鄉親:「太學生傅欲其」、「珠浦傅公」、「安岐蔡公」、「金浯李維俊」、「烈嶼青岐洪公」、「汶水黃公」、「陽宅陳公」等。當時僑居長崎的金門三大家族:新頭陳家、山后梁家、英坑黃家,但不知原爆的傷亡如何? 新頭陳國樑清咸同間,發跡於長崎,成立「泰益號」商行,經營魚翅、鮑魚等魚貨行銷世界各地。晚年退休返金,其子陳世望繼續經營得益加繁盛,贊助國父孫中山的革命建國。第三代我姨父陳金鐘接棒,已經是1940太平洋戰後,終止了商運,在敵國生存不易,電訊局常到家藉修電話之名,偷裝竊聽器,姨父還常被叫去派出所,失蹤幾天才放回。像山后梁雲卿的阿公梁維芳,1924年18歲從長崎去天津南開中學讀初中,後來回金門居住,也不時要被國軍情報單位叫去問話,原來周恩來是南開學校畢業,也回校任教,並組學生會的共產組織,這梁兄也夠倒楣,只能在山后種田,隨時候傳。金門人漂泊的宿命,生存在敵國、生存在祖國,都不得安生。生存在祖家金門,更是大不易,清明迷霧,大家擠爆了機場,更遑論曾經的戰火焦土、逃難歲月。 金鐘姨丈1929回金門,娶我二姨許秀明續絃,從廈門辦證出國,坐船到基隆再到長崎。經過原爆,所幸在市區木造二層住家、磚造倉庫無傷,保存大批通商貿易帳冊,捐給當地博物館。形成「泰益學」的原始資料,提供中日台學者研究,已經有七、八人獲得博士學位。中央研究院朱德蘭博士大作「長崎華商:泰昌號、泰益號貿易史1862-1940」,金門文化局不幫忙出版,2016由廈門出版社出版。長崎泰益號舊址改建成商務飯店大樓「泰益興產株式會社」,由讀牙醫的東華表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