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快樂面對人生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以及要追求的人生目標。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校長趙寧在一場「人生何處不桃源」演講呼籲大眾,千古以來人們便一直不斷找尋桃花源,其實桃花源就在自己心中的那顆明珠,無論身在何處,那兒就是桃花源。 人無志則不立。從讀國小、國中、高中:::,作文課都會有「我的志願」。隨著年歲的增長,每一階段的志願都大不同。學生時代的志願是純乎理想的,與之現實的社會環境是有很大的距離,因之不同的際遇因緣,人生就大不同。但主觀的一半是我們自身,它基本上是始終不變的。質言之,也就是趙茶房所說的「自己心中的那顆明珠」,看清自己眼前所面對的現實環境和處境,安頓在知足、感恩的生活中,人生就會開啟另一扇幸福的門! 一個人的人生是如何構成的?英國推理文學名作家克莉絲蒂如是說,我覺得一個人的一生是由三部份構成的: 第一部份是精采而且通常都是很有趣的現在,這段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得非常快。 第二部份是未來,它模糊不確定。為了未來,一個人可以隨便定下一堆有趣的計劃;但計劃定得越是豪放,越是不可能實現或超越。因為將來沒一件事會變得像你預料的一樣。既然如此,你就大可隨心所欲的計劃著好玩。 第三部份就是過去,那些形成我們生活基石的記憶與現實情況。這些往事都是由一股香氣、一座山的形狀或一首歌而突然憶起。它們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會使你突然說:「我記得:::」同時心中感到一種特殊、難以言明的快樂。 有一句格言是這樣說的:「人的價值在於他所擁有。」人生幸福的最首要的因素是我們自身,也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一顆明珠」。財富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但它並不代表就能擁有一切。生活在有愛、善良、勤奮、知足、健康、快樂、感恩中,人生就有無窮的力量和快樂,也是追求桃花源的不二法門。
-
靠天更要靠自己
當敏督利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為台灣帶來一陣陣的豪雨,甚至引發嚴重水災之際,金門在那幾天卻只是灰濛濛的,天不降甘霖,讓人感到既熱又悶。當大家注意著台省水患災情,老天似乎想到該「照顧」一下這座海上仙洲,連兩日的傾盆大雨,雨勢既猛且急,倒是讓人有些措手不及,這等氣勢不遜於台省豪雨的降雨量,沒給金門帶來什麼災情,倒是對地區各湖庫的進帳不無小補。 天降甘霖,除了怕溢水成災或是掃了出遊之人的玩興,一般而言,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好事。只是對於目前仍處於乾旱枯水期的金門,僅持續兩天的降雨雖讓各湖庫水位略有回升,但若以為就此可以用水無虞,不免太過樂觀,各湖庫水量豐沛與否攸關民生用水,但能否讓它們「吃得飽飽的」,說到底還得看老天爺的臉色,只不過「天上的禮物」何時落下誰也說不準,想避免鬧水荒,有賴鄉親節約用水。 或許平日打開水龍頭,自來水就能源源不絕地流出,多數的人總因太習慣這「一開就來」的方便,卻很少注意到自己往往在無意間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水資源?當您以為以蓮蓬頭淋浴可以較為省水而忘情地沖澡時,可曾注意那流入排水口的水,若以容器盛裝,可能也是動輒一、兩個家用水桶的量?其實,省水應該是全方位而徹底的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各層面,且應無論用水是否無虞均持之以恆,養成習慣。 短短兩日的降雨雖不能說毫無幫助,但地區旱象仍未解除,民生用水仍有拉警報的可能,這是大家必須要有的體認,看看大台中限水,民眾無水可用的苦處與窘境,我們在慶幸天降甘霖來得及時之餘,也該做好「省水大作戰」的萬全準備,唯有人人確實節約用水才能確保大家有水可用。
-
加強抽驗市售食品,維護消費者健康
報載,臺灣街頭與夜市,到處可以買到的現成切片水果,不少可能以廉價的工業漂白劑「吊白塊」保鮮,消費者食用後將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看了這則新聞,不禁讓人聯想到,大陸的黑心食品是世界有名,但臺灣也不遑多讓,從黑心素食、黑心床墊、黑心電視到假綁架真詐財等等黑心勾當,可說無奇不有,難怪很多人都說,臺灣社會不是向上提升,而是向下沈淪。 金門自開放小三通後,大陸農漁產品大量入侵,甚至連衣服、玩具、建材也堂而皇之在市面上出現,地區民眾吃的、用的,現在已有很多都是來自對岸,由於大陸各項農漁產品,未經把關檢驗,是否殘餘農藥、是否添加防腐劑、漂白劑等等危害人體健康的毒素,消費者除應小心謹慎,相關單位更應嚴加把關,不定期抽驗市售農漁產品,以維民眾健康。 地區曾有一段時間,市面上出現大批自大陸走私進口的水蜜桃,由於「俗擱大碗」,消費者趨之若鶩,當時在尚義機埸還經常可以看到觀光客要把水蜜桃帶回臺灣,但因未經檢驗禁止攜帶通關,觀光客在機埸大快朵頤的畫面,直到民眾驚覺,為什麼臺灣的水蜜桃放個幾天就變黑變壞,大陸走私進口的竟然能放半把個月還能光鮮亮麗,消息傳開後大陸的水蜜桃才在金門發生滯銷,然而不知情者還是照吃不誤,實在令人憂心。 地區相關單位曾多次抽驗市售大陸食品,發現很多都不符安全衛生標準,由於大陸農漁產品充斥地區市場,讓人分不清是來自臺灣、金門本地產或者自大陸走私進口,因此,我們除呼籲消費者務必睜大眼睛,不要購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食品,更希望相關單位應負起把關責任,經常不定期抽驗市售食品,尤其是來自大陸的農漁產品,不僅要公佈不合格項目,也應把販售的地點攤位一併公布週知,並依法處罰要求下架,以維消費者健康。
-
處處是「地雷」
「地雷」,顧名思義,泛指埋在地底下的炸彈。它無影無蹤無形,隱藏巧裝得天衣無縫,然一經誤踩引爆,威力強大,會使觸犯者身受重創,因之,在戰爭時,常常被拿來當作防禦利器,讓敵人不敢跨越雷池一步,達到嚇阻功效。 說到地雷,不只金門前線特別多,股市也有所謂的「地雷股」,不肖商人作假帳,掏空公司資產,投資人誤踩「地雷股」,通常會被炸得遍體鱗傷,求償無門,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好含淚概括承受,徒留多少怨懟多少愁! 大自然中,青山綠水,蟲鳴鳥啾,花木扶疏,真箇多麼神奇的美妙組合。無奈,一經人為濫墾濫伐,盜採砂石,山河也會哭泣!暴雨成災,惡水奪人,土石流滾滾而下,淹沒多少美麗家園,這是大自然的反撲,也是人們自己製造的另顆大地「地雷」,我們還能再大言不慚的說:「人定勝天」?有人說,這是「天譴」,似乎太沈重!不過,人類如果一味的與大自然爭地,不懂得敬天愛物,那麼,這樣的浩劫必會一再重演,到時任憑我們呼天搶地,也只能無語問蒼天了。 還有,兩岸關係,剪不斷理還亂,自有它的歷史淵源和背景。有人真的「吃飽太閒」,為搶選票,再次祭出「制憲建國」大纛,肆意要挑動兩岸敏感的神經,要踩兩岸的紅線,這是不是另顆引而未發的「地雷」,人民可得擦亮眼,費思量! 總之,信手拈來,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現已處處隱藏著已爆未爆「地雷」,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期能喚起國人與執政者的重視,如何落實環保政策與理念,如何杜絕金融弊端,打擊經濟犯罪,如何營造兩岸良性互動關係,在在有賴我們的努力與奮進。期待執政者拿出治國魄力,一一拆除阻礙我們前進的「地雷」,化處處危機為處處生機,許國家、人民一個希望!
-
投稿要件
喜歡投稿的朋友,來自各個階層,有經濟狀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純為怡情養性、或抒發見解,目的不在稿酬;可是,也有許多飽讀詩書、滿腹經論的人懷才不遇,被迫煮字療飢,靠賺取微薄的稿費貼補家用! 本報副刊園地公開,廣納各方來稿,作者群不但來自海內外,也來自各行各業,對稿費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經常拆閱來稿,文末常可發現註明稿費轉贈慈善單位,或捐給特定對象。同樣的,也偶而會遇到投稿者,看到文稿刊登見報,即三番兩次催討稿費,頗有「工錢無隔暝」之勢。 老實說,有不少作者認為區區稿費還須報稅,徒增麻煩,因而盼報社代轉贈其他人,與急需稿費的作者,兩者統統給報社帶來困擾!先說前者,一個作者絞盡腦汁,好不容易寫出來的一篇稿子,應得的報酬大方捐給他人,乍看是好事一樁,然而,目前稿費依法課稅,作者並未附受捐贈者的基本資料,稿費根本無法開計,也就無法代為轉贈,否則,報稅時所得扣繳憑證如何交寄? 其次,稿費核發有一定的程序,所有的報社都一樣,絕非像到超商購物立即結帳「銀貨兩訖」。目前,本報稿費是每月結報一次,再經呈報審核,最快是隔月中旬之後才能寄發,因此,急需稿費的作者,也只能多等幾天! 值得再說明的是,著作權法公布施行之後,作者若涉嫌抄襲侵權,恐將挨告吃官司,因此,任何刊物都不敢採用來路不明的文稿,規定投稿者應附真實身分資料,甚至,有些刊物發稿前,還要作者傳真身分證影本,目的在確認身分,並方便核發稿費,報稅的季節寄發所得扣繳憑證。換言之,投稿者個人資料不完整,不但編者對文稿來源「怕怕」,即使文章沒有爭議,確有刊登的價值是可以考慮採用,但稿費也無法核發,將遭「暫時保留」或視同自願放棄處理,所以,投稿者應附個人詳細資料,這是必要的條件,還請多加配合!
-
該有的動作不能少
在生活上有些該有的動作不能少,如少了一個動作,可能就要全盤重新來過,或是要吃苦頭。就以開車來說。開車?你是說開車!是,開車。對許多人來說,開車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而且很多人都會開車,也有車子。所以說,會開車、有車子,沒有什麼好稀奇的事!同時開車帶給人很多的便利和方便,不是嗎? 誠如所言!開車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想要自己會開車,只要經過一段時日的學習,取得駕駛執照,就可以開車上路了。嚴格的來說,開車還真的不是一件多麼困難,而且不易做到的事。但開車,注意「安全」的動作不能少,而且是要確實做好、做到,才能保障人車安全無虞。每一個人,養成安全動作習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了安全考量,總習慣在停車、引擎熄火後,將排檔桿推入到一檔的位置,拉上手煞車,以防止車子滑動,造成意外。有一次,匆匆忙忙的,趕著出車,一打開車門坐上駕駛座,立即啟動引擎,結果呢!車子突然的往前暴衝,所幸引擎受阻即刻停止運轉,停了下來,不然後果是很難想像。 驚魂甫定,回想車子為何會暴衝?喔!原來是一心想趕著出門,情急之下,忘了先將排檔桿排回空檔的位置,直接踩下離合器,就轉動鑰匙啟動引擎,當左腳放開離合器的那一殺那,車子立即往前暴衝出去。只因為趕時間,少了做一個該做的動作,險些就出了意外。好險,真的是好險! 上個(六)月,金門地區的交通事故、受傷人數等仍居高不下。警方分析,大部份車禍肇事主因係駕駛人侵犯路權所造成的結果。換言之,駕駛人該注意的禮讓和遵守交通安全規則動作未做,才會有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結果。開車的安全動作一點也少不得。同樣的,在生活上、休閒運動上的安全動作一樣不能少。一疏忽,忘了做好該做的動作未做,可能就會造成千古恨的不堪後果。
-
減量還得重質
全民健保採行總額自主管理制度,改變原先對醫院給付採取「論服務量計酬」方式,取而代之以「總額預算」支付。原本醫院看愈多病人,可從健保局獲得的給付愈多,如今門診量飆得再高,也不能比其他同業多領一毛錢。換言之,不管看多少病患,分得的費用都一樣,在「看愈多病患,賠愈多錢」的壓力之下,醫院只能以限制門診量與用藥等手段因應,避免「得不償失」。 健保局這項措施主要是想扭轉過去「論量計酬」下,醫院輕住院、重門診,門診動輒超量導致就醫品質差的弊病。試想,一個醫生一上午三個小時門診時間得看上七、八十位甚至上百位病患,每個病患最多分得兩分多鐘的門診時間,少則不到一分鐘,如此「寶貴」的醫病互動時間,往往在病患來不及描述自覺症狀、而醫生也無暇細問的情況下一閃而過,門外漫長等候換來進門後「閃電式」的看診服務,醫生心裡所想的只是有無足夠體力看完所有病患,哪還能顧及醫療品質?如今總額預算制度讓醫院覺得猛飆門診量根本「無利可圖」,可謂「多做多虧」,醫院終究是營利單位而非慈善機構,將門診量控制在給付總額的上限,才是符合醫院營運條件的做法。 台省醫院門診限量,病患得到的就醫品質是否提升尚待觀察,但診次縮減讓不少病患掛不到號卻引發抱怨聲浪。門診限量或許增加掛號困難度,若是名醫更可能「一號難求」,但若因此讓醫生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了解每一位求診病患的問題,或因少看診而得以多花心力照顧住院病人,不也是民眾所衷心企盼的嗎?吾人希望醫院門診限量不只是捍衛利益的消極因應,更要有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的積極作為,讓不便的抱怨聲轉變為肯定的掌聲。
-
遵守交通,人人有責
為保障路權,縣警局自本月起展開交通大執法,各街道路口常見警方來回巡邏,勸導取締違規車輛,希望藉此灌輸民眾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觀念。 不過,老實說,地區有不少民眾,交通安全的觀念確實有待加強,尤其是路權觀念更有待建立,諸如超車、轉彎不打方向燈,尤以機車駕駛人最易疏忽,前陣子網路上流傳一則案例,一位學生騎機車穿梭車陣中,因遇到前面路口紅燈,車輛大排長龍,該位學生跨越車道從左邊駛出,想趕到車陣前面等紅燈,結果被對面車道一輛闖紅燈的轎車攔腰撞上,該位學生被撞成重傷,而法院一審判決學生敗訴,其理由是學生侵犯路權,跟對方闖紅燈無因果關係。 該項判決據傳學生還在上訴中,但網路也流傳,學生要打贏官司,機會並不大,因為就法律上來說,所謂依法論法,該位學生如果不侵犯對方路權,就不會被撞到,而對方只是觸犯闖紅燈的交通違規而已,看了這則網路傳言,相信有不少人會為該位倒楣的學生抱屈,但試想,如果該位學生不把車子開到對方車道,整件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對於這項案例,實值用路人引以為戒。 警方自本月起的交通大執法,其目的就是在明確規範路權,確立用路者使用道路優先順序,減少肇事責任歸屬爭議,以前,人們有一錯誤觀念,大車與機車撞在一起或發生擦撞,人們大多會指摘大車的不是,其實是否侵犯路權,才是肇事責任歸屬的關鍵。 變換車道、轉彎時必須打方向燈,這些都是基本的交通安全規則,不超速行駛、不違規超車,這也都是基本的交通常識,然而,我們仍經常可見,就是有部分駕駛朋友,開起車來就像拚命三郎,紅燈照闖、慢車道當快車道、喇叭按不停,對於這種駕駛人,我們希望警方應嚴加取締,把這些害群之馬一一揪出,以維地區交通安全。
-
給人方便自己方便
給別人方便等於自己方便,這是不變的真理。可是,有許多人只看到現實的、眼前的利益,只想到自己一時的方便,沒想到應該先給別人方便,雖然這個方便可能只是舉手之勞。 其實,在冥冥之中,人生有條無形的線,緊緊的繫住了不相識的兩個人,時間到了,這兩個人就會相遇相識,進而產生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等等的「人間糾葛」。 所以,在為人處世方面,每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對熟識或陌生的,都要給予關懷與同情。我們始終相信,一個人可以影響很多人,這是循環的。也許,親切自然的去幫助一個人,並非在尋求回報,而是一種自然的本能,我們毋須刻意強調因果關係或積德福報的大道理,可是,如果你能長年保持這種心態與作為,相信有一天你會感覺到人生那一條無形的線,會牽引著你,會告訴你││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當然,也有人給人家方便十次,自己卻只得到一次的方便,甚至是只有付出,完全沒有得到回饋。有的人碰到這種情形,很可能做到了第十一次就灰心了,心想算了啦!但我們的期望是,即使做了一百次給人方便的事,得不到任何回報,還是要堅持給人方便的信念,這就是所謂的「鍥而不捨」。如果社會上十個人中有一、兩個人能夠抱持著這種鍥而不捨的信念,慢慢地,這種人會漸漸增加。「給別人方便,自己方便」的理想就能落實,而不是講給別人去做。 我想,在歷史長河的流動中,前人留給我們太多珍貴的智慧和經驗,只可惜這些前人的挫折和失敗凝聚的結晶,常因我們行路匆匆,而被委棄滿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期然的,我們總會「撿拾」到許許多多別人的、自己的際遇和體驗,而這些往往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感悟和思索。「給人方便,自己方便」,這樣的智慧正是前人留給我們珍貴的經驗,一旦我們想通了、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人生之旅就不至於左顧右盼,茫然不知所措了!
-
做個快樂的人
從前,有位青年人,每天吹著口哨出門做生意,晚上回家,吹著心愛的笛子,以優美笛聲伴他走入甜蜜夢鄉。不忮不求、安貧樂道,就是這位青年一派輕鬆、快樂的生活寫照。 但是,隨著青年人的生意愈做愈好,錢財愈賺愈多,生活日見輕鬆,倒是心情變得愈發沉重,窺其原因,出門的第一步,心裡老是掛念著家中錢財會不會被光顧?擔心這?怕哪的?回家的第一刻,思的又是如何算計再賺大錢,從此,這位仁兄少了口哨聲與笛聲,快樂生活不再。 日前,媒體報導一對夫婦,他們把平日打拚的成果,變換成一塊一塊、一條一條的黃金,藏收在他們暗藏的塑膠水管內,照理說,這是他們的「勝利品」,應該有「見獵」心喜的喜悅,然而不然,勝利品反成「負擔品」,因為他們出外,總是惦念著黃金安在否?一回家,第一要務就是清點一下黃金,才能放下心中「石頭」,把生活步調給弄亂了,顯得焦慮難安。直到他們夫婦決定把全部黃金贈送慈濟,去做慈善事業,他們的心才得以真正放下、心寬,瞧!他們接受電視採訪時的一臉燦爛笑容,最是教人動容。 其實,人生活的樂與不樂,並非只有金錢,有時觀念更為重要。人之貧與富,不單指有形的財富,更重要的是指自己內心的安頓與想法。孔子曾讚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可見,安貧樂道,所謂:「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才是真正快樂的源頭。 總之,貪婪,每每使人希望擁有越多越好,只是,這些身外之物,都能真正享用到嗎?古云:「大廈千間,夜臥八尺」,貧與富,常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所謂「知足者,貧亦樂;不知足者,富亦不樂」,我們有自由拒絕做一個不快樂的富人,而寧願做個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