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訪福州思古今
老家三合院廳堂,幾幅喜氣洋洋的新婚賀匾,最先讓我想喜事。一旁的掛簾,以金色顏料畫上道教、佛教等吉祥人物,如南極仙翁、捧花童子、也許還有觀世音菩薩。描金、描紅,喜氣洋洋,這便是我的節慶圖景。 婚嫁喜事不會時時有,但初一、十五等祭祀,是挨著時間來的,年幼的我聽從母親指示,跪在香案前,母親立在我身後,舉起我的手掌,邊祈求邊說,請老天爺保佑,保佑我們家某某身體健康,吃百年,長壽命……母親的祈禱語不會只有這麼短,聲音嚶嚶嗡嗡,如一隻細蚊,人們跟神,以私語溝通,且以低卑的姿態表達虔敬。 母親的禱告詞,似較往常長了許多,以前她是母親,上有父母兄長、旁有丈夫、下有兒女;現在外婆外公、阿公阿嬤已入仙籍,卻還得祈求他們衣食保暖。對母親或對任何一個有情有感的人來說,往者雖逝,卻未弭矣,他們陳列在仙界、佛界以及人界,依然被母親深刻惦念著。 平安時代,有時也想動盪的年代。四月赴福州參訪、以及應邀講座,隨隊參訪時,想起國、高中時,讀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憐其情、傷其痛,不知該文是否依然收錄在課本裡,為此際的年輕學子認識……認識平安的意義,還得從苦難開始。真正付出同理心去讀,苦難生活就不單是歷史敘述了,而有其骨血,當我參訪林覺民的故居,便與之同歡、同悲。 時間的演進是驚人的,我們的年代,與林覺民的時代。比如物體結構越解越小,誰知道奈米到底有多小,日常生活卻隨處充斥;就算在二十年前手機以「大哥大」之名成為通訊新貴時,哪能預料智慧型手機幾乎成為今天的國民機種,又怎能想像不管是倫敦或紐約的朋友,可以一部電腦串聯?我們也無法想像,短短百來年,我們破壞了千萬世祖先遺留的土地。 百年是一個概念。是長壽的標竿,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若七十歲而辭世,卻隱約有活得不夠久長的遺憾。然而,何為久長、何為短暫,以林覺民來說,活得有意義、有啟發,更屬要事。 清明祭祖,我都帶孩子回父母家,家裡移出香案,擺放菜餚,母親得擲筊問阿公、阿嬤,問冥冥先祖,可食飽了。有一次去得晚,母親怕菜涼,欲讓早到的哥哥、弟弟先用,拿起茭杯,不管怎麼擲,都是「笑杯」,我才開門,母親就急著說,你看,你沒來,阿公、阿嬤都不放心。 我讓孩子跪在客廳,跟他說,懸掛供桌左邊的是阿祖,我立在他身後,執起他的小小手掌,喃喃祝禱。 我的身後已然是空著了,有一天,孩子的身後,亦將如是。然而,母親又何嘗從我身畔離去,而我又曾遺忘孩子成長的各種身影。
-
「古蹟」停看聽
今年的「全國古蹟日」活動又開始,這次走訪的是「金寧鄉」,這可真的是我的「原鄉」了,因星期六去了一場「盤山軍事遺跡」,所以參加第二天的活動-遇見聚落記憶新活力。學員中有位阿伯來了十次,「許大哥」說文化局辦了「十一年」,這位精神可嘉的長者只有一年沒有來,我也在心中回想:我來了幾次?我認識了多少金門古蹟? 手上的摺頁可以供參考,但自己邊走邊聽故事、傳奇,彷彿走入「時光長廊」的感覺可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尤其今天平常沒有開放的地方可以有緣走入一探究竟那才真的是「獲益良多」,感謝主辦人的用心!我們從下堡、頂堡、后沙、北山、南山到湖下,十幾個點包含了古蹟與歷史建築,多少的歲月痕跡,多少的前塵往事,走過繁華,似乎是滄桑與美感交織成的現在。 黃振良、陳炳容老師帶我們細看這些歷史建築─「準古蹟」,它們是沒有辦法「複製」的,金門,過去因為戰爭,才會難得的被保留下來,二、三十年間下南洋的華僑建了多少棟雙落古厝,洋樓只是十分之一,工匠有的是「福建」請來,金門本地的工匠做起來當然不一樣,「慢工出細活」這時用的可真是恰到好處。歷經戰亂,多少的民宅曾經是「軍民一家」,古戰場的「將軍廟」裡是國軍,還是共軍?抑或其實大家早已都成了「好兄弟」,這是戰爭促成了民間信仰的改變。 「天地無私為善自然獲福」,「聖賢有為脩身可以齊家」,當老師和其他學員走向外頭,我們幾個學員正為其中的一個字討論著,「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有趣的是父親怕種田,下南洋做生意,兒子回來卻說種田好,細思量,生活中處處蘊含著生活的哲學與智慧。 紅磚「拱門」建築的洋樓有它的美,「燕尾馬背」有它的特別,日本的磚有時代的意義,南洋風味的各種圖案有其獨特的意境。六桂傳芳─洪江翁方龔汪、太和翔洽、隴西衍派、四知世冑、弘農衍派……,有著各姓氏人家的生活軌跡。 高中時一位國文老師引領我們進入一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然後要我們說出「最後一句」,從此我不會忘記「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幾個字,是啊!人家常說「身在福中不知福」,也許我們有時候會這樣,需要有人提醒才會開始「知福」,然後漸漸的懂得「惜福」,活動結束,我記得老師說的「金門的文化底蘊夠,所以沒有被同化」,走過以前,那麼回到現在的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從認識到珍惜、到愛護、到……,把金門人的故事一代代的傳下去。 什麼時候我們會好好的看這些有歷史的古蹟或建築,機會真的不多,但它們真的豐富了我們。
-
懇談會
榮民代表懇談會於秋高氣爽的九月天,在衛生行政大樓舉行,來自各鄉鎮的男女榮民齊聚一堂,分享建言與經驗。各級長官,屏氣凝神、洗耳恭聽於居住在這座島嶼榮民的建言,會場即使沒有砲聲隆隆的景象,倒有幾分提槍上膛的威震感,而榮民的心聲,各級長官已聽見。 金門榮民的屬性與其他縣市有些差異,其中有三十八年隨軍來台的官兵,亦有參加八二三砲戰的鄉親,更有之前響應政府號召、從軍報國的熱血青年。而歲月遞嬗,當年隨軍撤退的官兵與參加砲戰的民防隊員,如今都已垂垂老矣。昔日從軍報國的青年亦已屆齡退伍返鄉,雖然有些人已投入職場,開啟他們事業的第二春,但各年齡層極需照顧的榮民依然不少。因此,金門榮民服務處,在各鄉鎮都設有社區服務組長,排定日期到府訪視,遇有困難隨即向上級反映,並商討解決之道,充分展現退輔會照顧榮民的初衷。 參加此次座談會的有退輔會主委董翔龍、榮服處處長李鐵和、金門縣長陳福海、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副院長董文雅………等長官和貴賓,五十位榮民排排坐,從長官的致詞到與會者的熱烈發言,莫不暢所欲言,顯示民主的進步、社會的和融。尤其兩岸軍事對峙已和緩,人民也開始互動和交流,金門、廈門已是一家親,爾時兵戎相見的戰爭已走遠,當戰役劃下休止符後,政府並沒有把參與戰爭的榮民遺忘,相關單位經常派員來關心,無論就業、就學、就養與就醫的延續,莫不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其目的就為照顧當年奮勇參戰的榮民,以及他們的子女們。而島嶼最迫切需要的是醫療,除此之外,部分榮民提出的尚有民防自衛隊員的補償、破除民間對於退伍軍人的污名化、以及退輔會資源的運用與經營………等問題,相關人員亦一一提出解答。 台灣計有十六處榮家,分別設在各縣市,其預算由行政院編列,馬祖與金門雖沒設立,但部分榮民認為有需求。雖然金門設有榮民服務處來服務榮民,只要有實際上的困難,幾乎都會協助解決。但隨著歲月的消逝,部分上了年紀的榮民因種種因素使然乏人照料,如果能增設榮家,對他們來說勢必更有助益。 金門醫院及榮總將在十月份簽署一份「共同經營」的合約,但目前,醫院並無長駐的耳鼻喉科醫師,民眾若欲作聽力檢測或看診,著實不便,如果能夠增設該項科目,並有主治醫師常駐,對求診的病患,必然更加方便。現在,金醫各科共有五十九名醫師,倘若再加上支援醫師,近七十名,健保署及縣政府出錢,榮總派人,但對於專科醫師的進駐,仍然有困難,畢竟,外島有需求,本島一樣有需要。希望政府能重視醫護人員不足的普遍現象,能夠挹注更多的經費增聘專業醫護人員,以維護島民健康。 最後有榮民建議,金門應廣泛釋放營區,讓陸、海、空三軍的退役官兵,均能在營區裡成立各軍種協會,以便於聯絡。一旦如此,對昔日的袍澤更有極大的意義,退伍後逐漸疏離的情感將更加熱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希望政府單位能夠重視。
-
初老
一回,在台北捷運上一位年輕學子執意讓座,第一次遇到這種情形,有些許「驚慌」,一直認為自己是年輕的,難道臉上歲月留痕,已傳達了某些信息。我忐忑地坐了下來,轉頭掃向車窗,藉著反映在玻璃上的面容,端詳了一會兒,覺得--好像還好。但心裡出現另一個聲音--又在自我感覺良好了。 人生列車飛快地往前奔馳著,雖然有百分之兩百不願意,不過列車總是以它一貫的速度繼續前進。轉瞬間,自己就站到這個位置上了。「世間最美麗的東西都是短暫的,大如天際的彩霞,小而至於盛開的花朵,以及飛舞在花間的蝴蝶……青春也同樣受著這條自然規律的限制……我們都在糊裡糊塗之中就把青春斷送了。」猶如昔日唱的青春舞曲,恍惚間,青春小鳥一去不復返了。 進入初老全身的零件開始鬆動了,雖然還不至於視茫茫,髮蒼蒼,但視力減退是有的,看書眼睛無法持久,有些人甚至需做白內障手術了。牙齒也漸漸不聽使喚開始動搖了,有人植牙,有人做牙套。有些人膝蓋也開始微微痠痛了。 清晨,到操場做運動,舉目所見都是一些有年紀的人。相較於西人簡單的到健身房或操場跑步,華人的運動可說是五花八門,各有獨到的方式:有倒退走路運動的,或許認為這樣有助身體平衡。有數人圍著一棵大樹繞圈的,個個像古時身懷絕技的俠客,手掌一前一後指向大樹,一面繞圈一面雙手運氣,其狀,如視大樹為一頭怪獸,大夥合力以掌風將怪獸困住;繞著樹轉的人,或許認為這樣可吸收空氣中大樹釋放出來的元氣。還有一群快樂的大嬸,六、七人排成一行,由一人領著繞圈,隨著音樂踩著韻律步伐,兩手臂平舉跟著上下擺動,像極了兒時那首有動作的兒歌「造飛機」--飛上去飛上去飛到白雲裏。 相對於這些「獨門絕活」,我的運動方式可說平淡到不行,就只是走路,我稱為懶人運動法。每次大概走個數千步或上萬步。走路有個好處,可一面走一面觀賞沿途風光,也可以一面走一面讓想像任意馳騁,因此,我最喜歡在林間小徑行走。為留住青春,飲食與健康也是有年歲的人所重視的:那些食物可防止老化、那些食物幫助記憶遠離老人癡呆、那些食物預防骨質疏鬆症、那些食物可防癌……等,成了網路上經常分享的話題。 善於比喻者將人生比做大自然的四季,初老猶如秋天。秋風送爽,樹葉競艷,是段美好的時光。林語堂認為此刻「春日的純真已成回憶,夏日的繁茂餘音嫋嫋」要懂得真誠過日子。時序已是秋天了,天空雖未見雁群遷徙的蹤影,但陣陣秋風頻頻吹落葉子。有些樹葉也悄悄變了顏色,淺黃、淺橙、焦紅 ……,又將是一季燦爛繽紛的秋色。美景當前,先詠嘆美好的「天涼好個秋」吧!
-
生命之海與光的旋律
總希望能再往前推進一步,從更遠處衝刺未來。黃昏,燈塔點燈的時刻到了,我正好寫到「白熱燈」,它有許多配套組件,那點燈過程像在進行一場慎重的儀式。當燈頭的鐵絲網冒白,油氣混合噴火燃燒時,那燦亮的一剎總讓人驚呼。我放慢書寫速度去感受古早的點燈儀式。記得在燈塔進行採訪時,常流連展覽室,我眼神接觸的每一個燈塔物件,總勾動古典的熟悉感。眼前所聞所見,我發現每一片光陰都留下一些睿智、豐美的紀錄,那些穿越時光的古物,留下飽滿的聲音、氣息、色彩,它們從來不用擔心衰老、死亡。未來我的路,也會越走越遠,我也不會擔心什麼,因為我記得我勇敢追求的過程,以及書寫的詩心萌動。 寫著燈塔的點點滴滴,我常停駐在一些特別吸引我的地方,最近寫到「太陽能」,想起高雄燈塔的謝主任說,「北堤」第一次採用太陽能,他發現凌晨三點便沒電,於是每天一大早坐船去探查做記錄,不斷研究電瓶的接法,連續跑了一個月,仍沒解決難題。後來他找來許多電子零件叢書,邊看邊研究,最後嘗試裝上「二極體」後,實驗成功了,太陽能的困境也解決了。「太陽能」乃利用太陽照射於太陽能板上,產生電能,充電至蓄電池,提供給燈塔主燈發光,目前這方式極為普遍,謝主任說,不僅太陽能蓄電,月光也會蓄電,只是較慢、較弱,它們都可以儲存。我聽了心裡想,月光儲存的電,用起來應該會特別溫柔又溫暖。 我回想起在台中港燈塔做採訪時,我在塔頂三百六十度轉了好幾圈,把港口各式各樣的船都拍攝下來,然後我開始數燈杆,南防波堤、北防波堤、淺水船渠防波堤等。在高雄港燈塔做採訪時,我也忍不住問謝主任,眼前的國際港有多少支燈杆和雷達標杆,並找尋它們的位置。 我迷戀港口,喜歡各式各樣的船,對太陽能有多情而美麗的想像。最近千羽與我分享他的「役男服勤筆記」中一篇「查抄太陽能表」,他寫說:「太陽能的擷取,總讓我想到人類像植物的一面。又或者一旦站上食物鏈的頂端,生物的言行就會參雜一些它所攝取的養分的特性。即便無法擁有植物的便利,我們仍找到各種方式汲取這從天而降的光能。古老的農業是其一,建築學中各種利用光線的巧思是其一,而利用物質的特性,將光能轉換為人類能直接運用的電流,更是其中翹楚。太陽能的運用,與其說是為了節電,不如說是人類讓自己回到更複雜的平衡中的一項嘗試。」我讀完會心一笑。我們所關心的事務,總會把我們帶向美好的想像與畫面,而我們心裡所想,也會讓我們看到更多想看見的,而且越趨深沉、壯闊、美麗。 我盯著出版社寄給我的「背一座燈塔回家」出版進度表,重新整理八個月來收集的資料,包括去圖書館調閱典藏書,複印、拍攝回來的資料和照片,我用Photoshop一張一張裁切照片,一個頁面一個檔案的儲存。Dropbox再度爆滿,我只好移動一些資料,並重新整建檔案。在整理過程中,我更加明白何以我得規劃「燈塔六部曲」,才能完成我的美麗書寫計畫。 最近一次燈塔討論會上,我得到許多指導。燈塔文化一路沿襲下來、除了紀錄燈塔歷史、燈塔建築、燈塔守的故事、燈塔園區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乃至燈塔見證的戰爭、海難、異國人士對燈塔的描述、感懷等等,莫不都值得記錄。這些提醒,讓我對未來的燈塔書寫有更多元、廣泛的思考。我們生活的島,有三十五座燈塔環繞著,每一座燈塔的閃光,都在促進國際貿易,振興經濟,增加稅收,為我們帶來平安與幸福。 未來,我要用旋轉式的寫法,交會「燈塔六部曲」。它們將以詩、散文、小說、傳記、繪本、影片的形式多元呈現,屬於我的生命之海與光的旋律,我要在陸地與海上同時凝聚,順著燈塔的眼睛仰望,接觸更多的感動與美! 夜裡,那些我曾走過的燈塔,正在迴旋閃光,那些我還沒去過的離島燈塔,也在遠方迴旋閃光。我孜孜趕稿,寫累的時候就鼓勵自己,還有一首詩,正想轉換另一種旋律思考,它對我耳語說─海上,繁華正盛。我相信燈塔的光芒,會一路指引我!
-
禪園茶話─蘇東坡與佛印
台北市中山女高訓導主任退休的陳素民國畫、書法大師,她在兩岸三地是鼎鼎有名的書法家、畫家,尤其她退休後學佛入禪,把佛學禪意融入她的書法與繪畫中,讓她的作品更具有深遠的意境內涵,更令人看了法喜充滿,讚賞不已。 我與素民學長,初中同學,又同年保送臺灣師範大學就讀,她有藝術天賦專長,選讀師範大學美術系,我什麼天賦專長興趣都也沒有發現,就選一個聽出來比較好混的師範大學社教系(吃飯大學睡覺系)去就讀。 後來陳素民旅居台北,經過五、六十年,才倦鳥知返,告老還鄉,在故鄉蓋了一棟美輪美奐的豪宅,室內設備一級棒,以佛陀名號命名「能仁小築」作品屋,我瞭解她在效法佛陀的謙卑、慈悲,要度化眾生。上〈八〉月底,她返鄉為「能仁小築」作品屋舉辦啟用典禮,和與她女兒李佩道書畫聯展開幕,邀請親朋好友光臨觀禮參觀,並從臺灣禮聘教授師陳建逢、陳孟娟與大家「禪園茶話」─飲茶論禪。陳孟娟教授師談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讓我啟示受益良多。 蘇東坡大學士是宋朝有名的文學家,也是位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有個非常好的朋友,名叫佛印禪僧。佛印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禪僧,他的廟宇坐落在長江北岸,而蘇東坡卻住在長江南岸。 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發現佛印不在,便坐在寺廟裡等他回來。等了好久,佛印仍無蹤影,蘇東坡便在書桌上的紙上,寫了一首小詩,寫他端坐寺中當下的心境,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東坡認為自己是偉大的佛門弟子,已很有佛學修行了,即使八風的力量合起來也不能吹動他,他放下詩句,便回家去了。當佛印禪僧返回寺廟,見到蘇東坡留在桌上的文字,便在後面加上一句「你的詩等於放屁。」陳教授師很有修行、很文雅,很注重口德,她總是口出妙香,所以她連「放屁」兩髒字,也不願向大家直白。 佛印把詩句派人送回給蘇東坡,蘇東坡見到佛印的題字「放屁」,怒髮衝冠,立即操舟過江,飛快地要來找佛印理論。這時候佛印已在岸邊等候迎接,見面微笑地說:「蘇東坡大學士,偉大的佛門弟子,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會一屁打過江呢!」蘇東坡聽了這一句話,正說得他面紅耳赤,無言以對,怒罵不得。 大凡是人都具有為人之常情,禪宗總是以自然的態度予以看待。然而,總是有些人要將常情,擴大到超出正常的程度。對於這種情況,禪宗便會以非常嚴厲,甚至粗魯的幽默,予以諷刺挖苦。蘇東坡本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可他在紙上寫下自己是八風吹不動的佛門弟子,在佛印看來便是一種狂妄自大。所謂八風,佛教是指「得、失、謗、揚、讚、嘲、憂、喜」八種世俗常情的力量。古往今來,能夠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的人,包括高僧在內,也實在太少了,蘇東坡竟然自吹八風吹不動,明顯是種狂妄自大。所以,佛印便以辱罵的幽默予以懲罰,使蘇東坡認識到自己的狂妄自大,而知所改正。這便是禪的幽默,它是有著深刻的教育目的。 話說蘇東坡有位好友,名叫道潛,有天來訪,他令一妓女戲向道潛求詩,道潛不假思索,即出口吟詩:「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說我念佛參禪的道心,已如那沾泥的柳絮,不再追逐春風上下輕狂飛舞了,這二句詩深得蘇東坡大為欣賞。 禪的幽默不僅僅是用於諷刺挖苦,也運用到教育教學之中,使參學者對所問的事物能有更加深刻、直接的體驗。譬如說,郭子儀是唐朝宰相,有名的政治家、將軍,同時也是佛法的愛好者,他與禪師們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有一天,他去拜訪禪師,問:「大和尚,佛法如何解釋傲慢?」禪師聽了這話,臉色立即大變,說:「你這個昏了頭的呆子,你在問什麼?」郭子儀聽到這種不禮貌的回答,臉上也即刻顯現慍色。於是,禪師微笑的說:「大人,這就是傲慢。」如果禪師將佛經上解釋傲慢的話告訴他,那郭子儀所得到的,只不過是書本上的文句,沒有親身的感受。現在禪師運用禪的幽默,挑起郭子儀的傲慢心,所得到的就是生動的體驗,而非呆板的的教條了,這也是禪師智慧的表現。
-
愛在同鄉會
時空年代的變遷,現在金門同鄉會不是虛設,更是遍地開花,沒有人在意也沒有人去細數台灣北中南到底有多少金門同鄉會,但是如果不去計較同鄉會必須存在的附加價值和實質功能,而是轉念成一個招牌,金門同鄉會在台灣在海外,如同中華民國台北在國際,是不是會更有意義。想想國際比賽每每為了插上一支國旗而費盡心思,而我們鄉親卻可跟著金門同鄉聚會悠遊國內外,是不是也是艱苦悲情年代的一種另類告別。 五年級生的我們或更久遠之前,同鄉會一直是我們的依靠,鄉愁的凝聚和慰藉,返鄉出入境內外,證件申請簽證簽署,它與軍管局金防部相呼應,其重要不在話下。尤其是高雄的同鄉會更是必要,在金門未解嚴民航機未通時,所有的旅台大專青年、家鄉父老,全集中在高雄13號碼頭等船,海鷗翩飛,漁火點點,引頸盼望登陸艇、太武輪的身影,披星戴月排隊尋求一席之地。「等」是金門人首先要學的一課,氣候不佳時,我們窩在同鄉會大廳等老天垂憐,老老少少從陌生到熟識,從躍雀心情等到灰暗頹廢,等船等個二天一夜,一起肝膽相照。等待的歲月當年的悲苦,現在卻是記憶中的美好時光,冬雨霏霏,瞭望黑漆漆的港邊,哀怨情愁全湧上來,陽光普照的日子,行李暫寄在同鄉會一角落,吆喝著同伴逛高雄大街,路過國軍英雄館順便探望熟悉的同儕,高雄碼頭附近幾乎是同鄉人,人人可稱兄道弟話家鄉。 如今金門兩岸三地開放觀光,民航機頻繁,回金門早已不悲情,鄉愁不在了。同鄉會的功能開始有些被質疑,地位有點尷尬,無形的網路、社群網站林立更成就了一個另類的同鄉會,天涯海角我們心相繫,尋人啟事一上網你我皆故人,無論消失了多少年,網路動態一按讚!時間空間距離化為無形,人人無所遁逃。每個人爭相的鋪文舖相片寫心情日記,互通消息互易有無。同鄉訊息功能確實比存在的同鄉會更廣泛。然而網路畢竟是虛擬的,文過水無痕,帖帖貼貼反覆覆蓋,時日一久甚麼痕跡也不留。 有一些同學參與同鄉會運作,看他們認真的聯誼座談交流、引導同鄉便利的兩岸資訊通流、特殊節日慰勞同鄉弱勢團體、上成功嶺慰問年輕的子弟兵、大年節機位難求,他們向民航機爭取加班福利、清明時期梅雨季霧鎖金門,機場開開關關金門遊子人心惶惶,同鄉會組團到各機場送茶水與鄉民同進退,幫同鄉加油打氣,這些不是同鄉會的存在之必要,卻是現階段金門同鄉會在退守後的年代,愛的蔓延。我們如果看到同鄉會的吃喝玩樂悠遊聯誼相片上網,是不是不要太多的批判,而多給予一些正面加油的掌聲,相較於同鄉人在台灣各地為自己的事業、學業、家人打拚,這群在同鄉會參與工作者,他們把同鄉會當成些微的事業在經營,擠出閒暇時間精力南北奔波,也許理念沒那麼偉大,但是如果你願意,歡迎你加入同鄉會,用你的理念讓鄉人認同。 任何事都會被質疑,惟有愛,有心,同鄉的情誼是恆久不變的。
-
大時代胸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魯迅──周樹人,在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他確實是個重量級人物。許廣平是他的妻子,這也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周樹人的生命中,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女性──朱安,她是誰呢?她說自己是大時代裡微不足道的小女子,是踩著一雙三寸金蓮,被風雲世道挾著,顫巍巍跌進新時代來的舊人。一直以來,認識朱安的還真沒有幾個,縱有認識的,也只當她是個扁型人物,灰階的影子。這樣的認定對朱安而言,是太不公允了;事實上,朱安在1906年奉母命上了花轎,嫁入周家,是周樹人明媒正娶的媳婦。 朱安回想光緒三十二年(1906)六月初六,她的大喜之日:「蓋頭久久沒掀,燈花大底瘦了,他坐在太師椅上,翻書、不語。我瞥見牆角一隻蝸牛,一點一點向上爬,很慢,彷彿時間。」再往前想,兩家說好親事,成婚在即,周樹人卻要留學日本,刻意耽擱婚期,朱安跟隨周家長輩到渡口送行,周樹人對她說:「妳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無女,從那時起,朱安就自認是周家的人。她足足等了五年,好容易盼到周樹人從日本歸來,婚事終於有了著落,朱安為了迎合新郎倌新時代的摩登思維,遵從婆婆的意見,婚禮當天,穿上一雙其大如船的繡花鞋,在鞋裡塞了許多棉花,沒想到下花轎時,繡花鞋竟掉了。按古老的傳統說法,大婚之日掉鞋,這是大凶之兆。果不其然,他倆的洞房花燭夜,竟彼此默然虛度,這一夜沉默,就是一輩子呀! 周樹人與朱安成婚三日之後,他再度離家,又去了日本。三年後歸國,先後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與紹興中學堂任教,後又擔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約莫兩年,他從不回家過夜,更遑論與朱安同床共枕,朱安枯索的日子一天天認命地過。 後來,周樹人為了北上教育所任職,並於北大任教,舉家遷居北平,住在他二弟周作人與日籍弟媳信子家中。此時他已不叫周樹人,叫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慕名登門拜訪者,絡繹不絕。 某夜,魯迅偷窺弟媳信子沐浴,周作人憤而與之決裂,寫了絕交信「魯迅先生:……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魯迅被迫離開周作人家,叫朱安隻身繼續留住,或者回紹興娘家。周母心疼朱安這個乖巧媳婦,勸魯迅帶著朱安同往新居,也好照料他;魯迅勉強帶她搬進磚塔胡同六十一號,是時魯迅肺病臥床,虧得朱安悉心照顧,病情好轉,身體快速恢復。家裡又開始賓客如雲,也就在這個時候,許廣平出現了。她新派大膽,天天上門來,與魯迅有說有笑,旁若無人。有一回朱安為許廣平上茶後轉回臥房,聽見魯迅對許廣平說道: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太太,這是母親送我的一件禮物……。不多久,他與許廣平雙飛了,只留下一句:朱安,好生過。 朱安的故事說到這兒,忍不住要為她長聲一嘆,傳統的中國女性賢德認命,在我眼中,朱安是大時代胸口上的一顆朱砂痣,泛著飽滿的紅光,是大時代鮮明的印記。且讓我們回頭看看,金門「落番」時代,許多男子拋妻棄子下南洋打拼事業,傳說的六亡、三在、一回頭,造成多少婦女日夜盼郎歸鄉,卻是歲月漫漫渺無歸期。今天的金門,仍然能見到幾位終生寡居,守著家園的節婦,無庸置疑,這每一位偉大的阿嬤,都是大時代胸口上的朱砂痣啊!此刻,我不禁聯想,她們的夫婿之中,莫非也有不少魯迅之輩麼?
-
雲舞
雲在山中,雲在腳下,隨著陣陣霧氣水氣,雲在眼前飄來飄去,像個喜歡躲貓貓頑皮的小孩……在山頂木屋裡穿進穿出,陽光隱隱,似有若無的乍現,雲氣忽左忽右,湧動如濤似浪,我在雲中,雲中有我,晴嵐夾著重重濕氣滾動著,即便是片刻瞬間,也有急遽的變化,一會兒雲在山頭,一會兒雲在山腰,如絲如縷,如雪如瀑,如浪濤急湧,如微波喘喘,時而浮起時而沉落,一時片刻出現的千百種變化,讓人不捨得眨眼,眼中是雲,心中是雲,這達觀山頂的清晨,雲無所不在的充滿著周遭空間。 從清晨到傍晚,我一直待在這雲霧裊繞的仙境裡不捨得離開,木屋主人去採收了些野菜蔬果時,我也跟著去看看,他們親手栽種的驕傲,即便是時蔬瓜果,也是有機栽種,水蜜桃,梨,李,四季豆,小黃瓜也是隨手採摘,隨手清洗就趁鮮下鍋……主人快快炒了幾樣瓜果青菜,配著饅頭稀飯,與山對飲與雲同歡,心裡感到無比的滿足喜悅,這滿滿簡單的幸福,可是山珍海味鮑魚魚翅難以比擬,看見木屋主人真誠洋溢,陽光般燦爛的笑臉,就能感受到簡單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山上人家簡單的生活,純真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著我,讓我衷心羨慕著感動著,並且期待哪一天,也能有這麼一個心靈沉澱的秘境,在哪裡等著我的單純與滿足,我在心底偷偷描繪著美夢的藍圖,確實山上的寧靜氛圍對於追求自然描繪自然的創作者來說,與其說是夢寐以求,還不如說是今生必求啊,雖然,夢想,不一定要實現,光是想著就已經是一種幸福了,但還是切切期待,深深喜愛,因為,每次來達觀山,每次都有不同的驚喜,有時風和日麗,層巒疊翠,山脊的稜線連綿如蟠龍潛伏,有時雨細紛飛,蒼蒼緲緲,有如孤傲的神秘女郎,在雨簾深處沉思,有時巧遇晴嵐映窗,在群鳥此起彼落的鳴叫中甦醒,渾然頓忘身在何處,有時又是月色如水,星斗羅列,在沉靜的星空中恍惚墜入童年往事……童年已是遙不可及,壯年之時汲汲營營,轉眼之間雞顏鶴髮,青春已被生活消磨殆盡,往昔已矣,徒呼奈何,罷,罷,何必追悔感傷,還是把握當下吧。 煙霧朦朧的達觀山上,到了傍晚還是一樣,只是暮靄漸深,霧氣罩籠,多次來回,看不清它的底蘊,摸不透它的深沉,我們已準備下山,只怕越晚山路難行,並非敗興而返,其實滿懷的詩情畫意,期待付諸筆墨,待養精蓄銳,下回再來一探究竟,變化多端的達觀美景,又將以何種的驚喜來迎接我們呢……
-
活見鬼
七月鬼門開,孤魂野鬼跟著來,好兄弟來乞食,豐盛的祭品一敬神、二犒人,家家戶戶忙得不可開交,拜神拜鬼拜祖先,吃不完的就倒掉,不知浪費多少錢,但這則是傳統的習俗,由不得人們不遵守。即使鬼月已走遠,但畢竟明年還會再到來。 然而不管祖宗是否有靈驗,風水亦會輪流轉,好壞總是要照輪,由不得人們做決定,如此似乎較公平。所謂「一家一家代、公嬤隨人睬,大囝寸進有責任、細囝輕鬆好自在」。可是一旦長子不孝,沒有家的歸屬感,以及對土地的認同,當其在外事業騰達,就忘了故鄉的爹娘,如此勢必增加小兒子的負擔,其肩膀何其重,惟有天知道! 現今,存在於許多家庭中的紛紛擾擾,自古有之。但有時則產業有人爭、公嬤無人顧,老一輩遺留下來的「田園厝宅」,理應加以保存和發揚,才對得起先人篳路藍縷,墾荒闢地的苦心,但人往往都是自私,錙銖必較的後果,必將造成骨肉分離、手足相殘,甚至法庭相見。但是任何事情的發生,總有一些緣故與一個引爆點,經過長久的觀察,背後總是有個操弄者在興風作浪,甚而惟恐天下不亂,而當水清魚顯之後,傷害和誤解已造成,再多的解釋也於事無補。 在這個社會,鮮少聽到兄弟鬩牆是為爭父母撫養權而戰,倒是有很多人為搶雙親留下的田園厝宅開罵,弱勢的一方,在眾多口水的圍剿下,在在顯示孤鳥插人群的無力感。而終究老天有眼,多少披著狼皮、人面獸心的不肖之徒,還是敵不過明理人的諍言,世間人,不是每個都瞎、也不是每個都聾,有時則是故裝瞎與聾啞,逍遙自在地過一個與世無爭的快樂時光罷了! 君不知父母耳聰目明尚健在,名下的產業若做如何的分配或贈予誰,畢竟這是他們辛苦打造的家園,所建立的基業,身為子女,沒人有資格過問與干涉。而子女們,也該捫心自問與斤斤計較的是,為劬勞教養他們長大的老人家做了些什麼?盡了多少心力?回饋了幾分孝心?更應該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金玉良言,否則電話一通通、存證信函一封封,爭來爭去也徒勞無功,屆時也只是惹人笑柄而已!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乃天經地義,為人子女者,對有養育之恩的父母親更理應晨昏定省,讓他們無憂無慮、快樂地頤養天年,而非狠心地拿一把針刺在他們的心臟,讓其疼痛難忍,終生遺憾。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看兒女們成天紛紛擾擾、怒目相向,內心的傷痛非局外人所能瞭解,叫他們百年後,如何能瞑目,這真是情何以堪! 人不自私天誅地滅,錢財人人愛也是必然,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誰的跑也跑不掉,如果擺不平就交給法官來公斷,因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凡事總要還原真相,終究對敵人仁慈心軟、即是對自己殘忍!俗語說:「沒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而教人害怕的卻是活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