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心有多大﹐金門就有多大─三論金門的觀光投資
日前旅台金門同鄉會針對金門未來發展,提出若干論點,頗能發人深省,不過其中對有關金門閩南最特殊的建築的看法,認為「金門建築量體太小,零散而零亂」,雖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古蹟,但比較大陸,均不敢自稱古蹟;加上「金門無山也無水,缺水又缺電」等論點,言下似有要金門放棄觀光立縣的弦外之音,卻是令人難以苟同。
觀光是無煙囪的工業,其重要性無需贅述,而對金門而言,發展閩南式的「古鎮觀光」是最佳的行銷模式之一,筆者曾投書本報,有過論述。正因為目前金門古建築的「建築量體太小,零散而零亂」,所以才需要擴大觀光投資,予以大量複製或重建,若真如筆者所主張的,以金城城區四里為古鎮的範圍,整個建築量體將具備一定程度之規模,足夠拉出一個「一日遊」的行程,且因集中管理,將不致於零散雜亂,泉州、漳州、翔安、汕頭雖然存在整村大量體且完整的古建築群,但是各地主客觀的條件不一樣,金門隸屬於台灣,加上小三通的優勢,是其他城市所不及的。
最近以來,筆者注意的一個現象,循小三通經金門前往台灣的大陸觀光客,已逐漸成型,金門因而多了一條行銷閩南文化的管道,如果規劃得宜,甚至有可能成為介紹閩南文化的重鎮,金門不可妄自菲薄。當然這其中牽涉到人們對文化深度的認知,一般觀光旅行對文化的認知深度,概可分為:建築器物、戲曲歌文,以及住居飲食等三層次,通常觀光客走馬看花,大多只注意到建築器物這一外觀層次,有機會欣賞戲曲歌文之內涵者已是少數,更遑論進入住居飲食的生活層次。筆者遊蘇州園林時,就曾興起在此住上一晚,聽聽蘇州彈唱,品品碧螺春茶的念頭,相信這也是許多觀光客的共同想法,可惜真正的古蹟是不能提供住宿飲食的,而這也是金門的機會,理由是金門若建古鎮於金城,勢必產生大量的仿古建築,仿古建築不是古蹟,故能結合傳統與舒適兩大原則,成為飲食住宿及文藝表演之絕佳場址,而把上述三層次的觀光需求都包含進去,讓觀光客在短時間內就能進入閩南文化的深層,金門也因而有機會能發展出不同於走馬看花式的深度旅行模式,當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所以理想中金城古鎮的營造,應基於此一構想目的,把這四里當作是一座大公園來設計,整個園區何處應有亭台樓閣?何處應有小橋流水?何處應有酒肆街坊?何處應有紅桃綠柳?都必需統一設計,整體營建,方能克竟全功,必要時,甚至吸收江南園林的設計概念,來增進古鎮整體的空間美感,亦無不可。至於軟體方面,則不妨引進科技、環保與新創意等元素,以豐富閩南文化之內涵,例如:實現園區內的無線上網、垃圾分類、限駛電動節能車或腳踏車、使用節能和環保建材,及開發源源不絕的創意商品……等等,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金門的優勢在於可以結合台灣文化和福建傳統等兩大元素,呈現出閩南文化既傳統又現代、既古典又時尚的多重面貌,這些在泉州、漳州、翔安、汕頭等地的閩南古建築群裡是看不到的。
以目前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來觀察,金門未來的觀光發展榮景可期,其中主要的增加客源將來自中國大陸,尤其未來金門「七十二小時觀光免簽證」若是獲得實現,會更加助長此一勢頭,在此情勢下,金門若未進行大規模的觀光投資,讓觀光客覺得來金旅遊不虛此行的話,此一榮景恐只曇花一現,金門也將痛失發展的良機。筆者認為建設金城古鎮將可長期維持此一榮景,在過程中不妨以中國四大觀光古鎮(平遙、鳳凰、麗江、大理)為師,吸收其優點,金城古鎮有後起優勢,只要下定決心,超越不難,金門高粱都能躋身於中國三大白酒之列,金城古鎮若有朝一日成為中國的第五大觀光古鎮,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關鍵在於金門人有無決心?決心有多大,金門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