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政策下城隍廟會之省思
今年的「四月十二」城隍廟會在政府的刻意包裝下,營造出迥然不同的風格。除了本地原有的香陣外,更有台灣來的二十六尊的城隍爺,加上五鄉八堡來的善信與慶賀團,以及各式各樣新興的陣頭,一時之間紅男綠女,少長咸集,本年遊行隊伍之長,可謂是歷年之最。這樣的創舉,我想,與過去所謂的「迎十三鄉」相比,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吧。
然而,近幾年的活動,在觀光利益的導向下,所營造出的廟會氣氛,似乎已經與過去的傳統氛圍有所不同,整個活動,給人的感覺,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質樸,反到變得商業化、政治化。回頭看看整個活動的主軸與標榜的特色,再看看此次活動的內容,可謂是大相逕庭,甚至已經失去我們所引以為傲的特色。
整個慶典的主軸,便是四月十二當天的城隍「巡安」活動。從字面意義來看,「巡」是往來查看,「安」有平靜、穩定、撫慰、沒有危險的意思,因此,巡安應是透過城隍爺的巡視,來達到地方上的平靜與安寧,使百姓不安的心能得到撫慰與穩定。職是之故,整個巡安活動的進行,應該是莊嚴的、神聖的,就如同金門各地大小型的廟會或鎮五方儀式,都有其神聖與不可侵犯性,這樣的活動,與所謂的踩街、嘉年華會或化裝遊行這些表面看似都是遊行,但背後的意義與目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再從慶典標榜的特色來看,主辦單位希望能以特有的清制廟會來吸引觀光客,所謂的清制廟會,根據筆者的認知與觀察,應該是城隍廟的香陣,配合四境的香陣來遊行,香陣的排序,各境所安排的陣仗,都有其恪守的規範與原則,長久下來遵行不悖。而城隍廟會慶典,正是因為這種莊嚴、神聖與堅持,才能歷經數百年,並感動著生生世世的浯島子民。
然而,近幾年巡安活動的神聖與莊嚴,似乎已經逐年被破壞,我們看到大專學子,打扮成吸血鬼、撲克牌,沿街嬉戲追逐,甚至跳起兔子舞。穿著清涼的辣妹,露肩露背,雖然手裡提著書有廟名的燈籠,卻扭腰擺臀的大跳艷舞。蜈蚣座前,高舉著與慶典不相關的牌子,牌子上寫著某些商家的店名,有藉此打廣告之嫌。這些東西,與隨香信眾和扛輦、打鑼鼓的善信相比,可以感受到他們心態上是不同的,前者給人的感覺,似乎只是抱著一種去「玩」的心態參與遊行,甚至是消費慶典,藉由慶典為自己打廣告,態度總讓人感到輕浮、有失莊重。後者則是以一顆虔敬的心去參與祭典,他們不求目的,只為向城隍爺表達他們的感謝與敬意,這也往往是活動中,最令人感動的地方。當然,這些年輕人的投入,也著實為傳統慶典帶來生機,但在熱鬧之餘,切莫忘記慶典的初衷,這些陣頭與遊藝活動,除了娛人、熱鬧之外,更莫忘了是要敬神,早期的陣頭或表演,都能遵行這樣的態度,達到娛人又敬神的效果,這樣的態度,也許有人會認為是迷信,但這正是金門所特有的人文精神,更是長久以來維繫著地方穩固與安定的力量。然而,今日我們看到許多跟慶典無關的隊伍參雜其中,有些的確是頗富新意,表演的十分賣力,值得嘉許與保留,但是有些卻與原有的脈絡不相符合,他們夾雜在原有的香陣中,就像一位穿著旗袍的女子,卻穿著運動球鞋,總給人感到不太對勁,這似乎已經不是神聖的廟會慶典,反倒像一場萬聖節的遊行,這些把慶典當玩樂的人,又怎能承受得起那些善良老人家的又跪又拜呢?如要把這樣的廟會,當作是世界文化遺產去申請,想必也會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啼笑皆非吧!
其次,本次活動的排序,看不出原有清制廟會的特色,反倒像是一場運動大會的入場,境與境之間的香陣中,又夾雜著縣府單位所組成的隊伍,隊伍前面高舉著某某單位的牌子,把縣運會入場的牌子放在隊伍當中,實在有些弔詭。畢竟這是屬於地方性質的廟會,不是官方的活動。雖然說城隍信仰自古就是屬於祀典之一,過去都是由官方來主導,但民國建立後,民間取代了官方,延續了官方的城隍信仰,因此長久以來,就一直在民間自為的力量中發展,並有其遵行的模式。此次官方辦活動的目的與立意當然是正向的,主要也是期望透過這些人力的參與,增加各界對活動的參與度,並藉此恢復傳統的陣頭,以達到全民同歡的效果。但是在方法上,應以民為本,遵照原本的方式來進行,而非用官方的力量,來主導原來各廟宇、各門境長期下來恪守的原則,否則,原有的體制被破壞掉,這樣反而就失去了當初招攬遊客所標榜的特色。
距今十年前,縣政府就以第一屆觀光節的名義,舉辦了浯島城隍巡安全縣五鄉鎮的活動,但觀光效益似乎不如預期,自此之後,官方單位就一直企圖想將迎城隍活動,打造成像台省大甲媽祖的廟會,成為國際性質的活動,並且希望也能像大甲媽創造出數億元的商機。然而,金門跟台灣在各方面的條件與環境畢竟是不同的,若要以大甲媽的模式套用到金門,顯然不適用,畢竟大甲媽的活動,是跨越數縣市,且是長達八天七夜的活動,才能有如此商機與市場,但金門地方小,若要比照辦理,或創造出一樣的商機,實有困難,主辦單位未考量到金門在地的條件與特性,就全面移植外地辦活動的模式,非但畫虎不成,最後又把自己原有的東西都破壞掉了,實在不值得。整個廟會慶典到最後,城隍爺似乎已不再是主角,反而焦點都集中於某些譁眾取寵的噱頭。
「四月十二」是金門人成長過程中最難忘的一抹記憶,累積著三百多年來浯島人的情懷,主辦單位在辦活動,吸引外地人來參觀的同時,也莫忘在這塊土地生長子民的觀感,畢竟這些人才是永久在這裡深耕的鄉親,看了十幾年前四月十二的影片,當時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大多已未在現在的廟會現場中看到,反倒是那些普通的平民百姓,迄今還是可以在遊行隊伍當中看到他們的身影,因為他們的背後,有一種對信仰的堅持與神明的虔敬,因此即便已經年老,仍然會在廟會中默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的精神,正是城隍廟會中最令人動容的地方,且看金門縣政留言板、金門部落格這些網站都有不少網友留言,對近年來的亂象提出個人的見解與批判,也許評價不一,但歸納大多數網友的看法,都認為這幾年廟會活動雖然熱鬧有餘,但是神聖與莊重性卻相對降低,已經不再是傳統四月十二的那種感覺了,這種感覺也許不一定能跟上時代的變化,但卻是從小到大一種情感的積累,是難以抹滅的。
據聞明年的四月十二,將配合建國百年活動,會擴大舉辦。希望政府在推展觀光的同時,切莫忘了慶典原有的莊重與神聖,更莫忘在長期以來在這塊土地生長子民的觀感。我想,政府對於此次活動的努力,大多數的縣民都可以感受的到,我們看到許多極富地方特色的陣頭又在這次的活動復甦,還有諸多傳統藝陣的體驗,因此,整個城隍廟會應該可以辦得更精緻,更富地方特色,建議未來,若有一些熱心的團體、商家要參加遊行,政府可以在慶典期間另外找一個時間,舉辦類似的踩街活動,讓他們以新穎、多元的方式來賣創意與行銷,讓古禮維持應有的體制與莊重,也期待明年的四月十二,我們可以看到純正的金門味,找回金門特色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