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的過去與未來
金門大橋動工了!隨著金門大橋開始著手動工,我們需翻開「過去」,它所代表與佔據的歷史意義;另外更展望它的「未來」,能為金門人與金門這塊土地帶來何種希望,抑或衝擊與變動,這些都是關心這塊土地的所有人所需注意的方向,也是往後金門發展的重要因素。
「過去」金門大橋的推動已經十多年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政治』的操弄;會這樣講,是因為任何大小選舉,上自總統大選,下至地方議員選舉,不論綠營陳水扁當總統,抑或是藍營執政,每每到金門,還是於各鄉鎮發表政論,金門大橋的議題總是一再的被提起,不斷挑弄金門人的敏感神經。但往往選舉過後,事過境遷,選票已不再那麼重要時,金門大橋的議題又開始長眠於『金烈水道』之下。
當然,這跟金門地區的地方政治有莫大的關係,政治傾向雖屬深藍,但基於地方派系、宗親、地域整合問題,相對的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就會大打折扣;國民黨執政,新黨當地方首長、抑或民進黨執政,當然不會對金門大橋感興趣,因此中央也不會給予援助。
所以金門大橋「過去」一直是政治語言,直到目前天時、地利、人和都配合的剛剛好,才開始著手動工,但金門大橋的未來更值得我們審思。
「未來」金門大橋不單單只是連接大小金門的陸上交通運輸,它更可能為台海兩地之間帶來更進一步的歷史性發展;之所以會如此是由於金門的地理位置,恰巧與廈門之間距離也相去不遠,金門大橋之後若能推動金廈大橋,不只對兩岸交流可更進一步,相對的對金門地方發展也會有所幫助。
金門由小三通開始,一直是兩岸交流的先鋒,若金廈大橋真能成真,金門將會在促進兩岸交流的歷史上有不可抹滅的定位,當然這當中有許多困難需克服,首先是通關手續辦理、其次是車輛入出境的管理,車牌該如何掛置、最後當然是中華民國主權與國土領地的捍衛。
不論如何,金廈大橋在未來若能完成,金門不再只是前線與觀光戰地,它可能會成為兩岸經濟樞紐,各大企業進駐的指標,這就好比戰爭時,金門為前線堡壘,企業也會以此作為據點,進可攻、退可守,不再只是進軍內地,遭到當地人、政府官員的剝削,當地法律對台灣前往的企業不公平對待;而駐守金門會有中華民國政府的保障,當然也能為金門子弟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
金門大橋「過去」值得我們審思政治對人民帶來的衝擊,可不只是近程,它更可能是往後數十年的發展;而金門大橋「未來」是需要金門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去達成的遠景,讓金門不只是貢糖與高粱的故鄉,更是兩岸經濟的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