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出生率下降衍生惡性循環
我國出生率逐年下降,不婚、不生潮如瘟疫般蔓延,雖然政府不斷祭出生育獎勵措施,顯然收效甚微。影響所及之下,一堆相關行業都難逃被波及命運。譬如日前報載今年各大醫院的婦產科招募住院醫師,全國總計有三十五個名額卻只招到十人,連素被視為醫界龍頭的臺大醫院辦了二次招選,卻僅有一人報名險些開天窗,婦產科形同淪為「婦慘科」。
猶記筆者求學時代,醫界就業市場生態仍是「內(內科),外(外科),婦(婦產科),兒(小兒科)」四大科各領風騷的時代,當年醫學院優秀學生搶著選填的婦產科,如今卻乏人問津,筆者過去的國中同學就有人好不容易當上婦產科醫師,幾年前卻選擇轉行另起爐灶,反而是牙科、眼科,皮膚科、精神科等過去較冷門專科卻鹹魚翻身,成了今日醫科學生選填志願的熱門抉擇,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醫界就業市場冷暖丕變程度,令筆者這圈外人也會感慨。
除了少子化社會,以及現代人多半重視生活品質,對於從事長期不分日夜勞心勞力且缺乏規律的工作(醫界的傳統四大科工作內容正是如此)敬謝不敏外,現行全民健保的醫師給付制度設計與現實脫節也難辭其咎。實施全民健保制度後,在大體上採行論件計酬的薪資結構下,婦產科等傳統四大科的醫師給付與牙科或皮膚科等專科醫師相較明顯偏低,婦產科醫師多半必須犧牲睡眠待命接生,承受在接生過程中可能出現攸關孕婦與新生嬰兒健康生命的醫事糾紛巨大壓力,投入與酬勞間顯然不成正比,看在醫科學生眼裡,選填科別時傾向敬謝不敏,以利益為最大考量。
更令人擔心的是,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將近五十五歲,醫師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老醫師總有退休之時,若後繼無人,醫療生態勢必失衡,受影響最大的還是民眾健康。
筆者認為投入宜與報酬成正比,同酬卻不同工的現象值得檢討,誠盼新任衛生署長邱文達應正視婦產科醫師人力需求嚴重短缺的問題,從根本檢討全民健保的醫師給付機制,並研擬健全醫療糾紛仲裁機制,對症下藥,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