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不如救醜醫人不如醫狗﹖──談金門醫療欠缺與醫師價值觀
2月10日下午3時許「蘋果即時新聞」即刊出「送金門病患來台就醫,一次送13人破記錄」。次日,金門日報與中國時報均以大篇幅加上照片刊出「11名病患昨後送台灣,創下單日後送最高記錄」。金門醫院表示,這些病患均已在醫院度過「急性期」,但有些要做進一步處置治療。又逢金門連日以來天氣酷寒,導致諸多慢性病患產生併發症。媒體及民意代表呼籲中央政府應重視金門醫療並協助改善。署金副院長李錫鑫表示「離島醫療有其困境,要減少病人後送,問題不在於醫師資深或資淺,而在於醫院是否有大批的在地醫師,而非流動醫師,以及齊全的財力、物力與設備」。簡言之,有在地本土醫師長駐,病患對醫師不會生張熟魏,民眾才會有信任感,對醫療產生信心之後,再加上設備齊全,才能夠把病人留在金門治療,降低後送。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醫師是否常駐,是否有心對金門離島這塊土地的民眾服務。目前金門醫院本土醫師就是一個根基,但是數量、分科仍然不夠多,所以,為了齊全各科醫師,只能靠台籍醫師來金門服務。然而,現今年輕醫師的價值觀與金門醫院這幾位本土醫師是不同的。時下醫界流行的一句順口溜是「救命不如救醜,醫人不如醫狗」。意思是醫學美容收入高風險低,醫師也不如獸醫師來得好,這是完全從功利的觀點來看醫療。有多少人會將醫師救人當志業,而不是職業或企業。在目前這種功利社會思維之下,短期之內要教醫師長駐金門提供給民眾可以信任的醫療服務,就必須順應當下思想潮流,給予比台灣更高的薪水為誘因。長期規劃則本縣公費醫師薦送,在地醫學生畢業,完成訓練之後,再回來金門服務。因為是本土醫師,當然就是服務故鄉,可以長駐。
但是,現今的公費醫師返鄉服務並沒有規定一定要在醫院裡工作,在金門縣自己開業也可以。而金門醫院才是急重病救治之處。自己開診所並不能提供急重症的治療,對減少病患後送沒有助益。所以,我在此要以返鄉服務28年的前輩身分,呼籲各位學醫的學弟學妹,學成之後請本著愛鄉親、愛鄉土的情懷回到醫院裡工作,利用醫院裡比診所相對完善的設備,才能發揮所長,真正處理治療急重病,減少後送。要自許自己能為金門鄉親解決大病,而不是僅在診所看小病,枉費一身好醫術。雖然在診所服務收入較好,風險較小,但是也比較不會有成就感,比較難以教人敬重。每位醫師的人生價值,由自己決定,何不選擇一個高尚價值的人生呢?
(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副院長,本土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