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毒澱粉加工食品危害人體嚴重性
在一般民眾平日飲食菜單裡,澱粉類除了作為主食外,亦為不可或缺的佐料,尤其台菜和閩菜係出同源,各種菜餚煎煮炒炸與羹湯都少不了麵粉、太白粉、地瓜粉等類澱粉加工產品,用於勾茨或裹油炸品的麵衣,乃至粉圓或粄條。最近卻傳出不法商人使用化學藥品順丁烯二酸製造廉價毒澱粉。甚至有退休老師教導業者如何調製,跑到東南亞授課。毒澱粉爭議衍生後遺症如雪球般愈滾愈大,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承諾三天內全面追查順丁烯二酸之原料與產品流向。衛生署食藥局正評估比照塑化劑前例,在各大醫院開設毒澱粉受害特別門診,由醫師提供民眾相關健康諮詢,可見問題之嚴重。
食品經高溫、發酵等加工,可能產生順丁烯二酸,但毒性低,對人危害小。但人工調製出的毒澱粉不容小覷。如粄條、粉圓等國人經常食用的澱粉加工製品,長期食用將導致腎臟病變。過去曾有業者用於美容酸鹼值調節劑,導致皮膚發炎、過敏,毒澱粉危害無所不在。
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無人做。某些不肖商人之所以敢鋌而走險使用毒澱粉,主要本輕利重口感討好,部份消費者喜歡吃有嚼勁的粉圓或粄條等澱粉加工製品,添加毒澱粉的食品很難從外觀或口感分辨。提醒消費者切莫貪圖口感和便宜,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食品衛生主管機關更應勤於對食品加工業者實施產品抽樣化驗,為食品安全嚴格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