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捨教育部蔣偉寧部長辭職
前幾天,教育部長突然宣布請辭,造成其下台的理由是涉及假論文的風波。這個突如其來的事件,簡直跟颱風的來襲一般之詭異,讓人深感錯愕不已,也為近年來少數表現優異的政務官感到惋惜,這對台灣絕對是有傷害,也顯示台灣的政治已經到了癌症末期,無可救藥之地步。
蔣部長扛下教育部之重擔,一開始引起我的注意是他並非是出身名校的部長,能夠脫穎而出,對多數的人是有激勵之作用,至少他打破台灣各界被名校壟斷的神話,他常不諱言他所就讀的高中是台北的復興高中,這是吊車尾的學校,可是他曲折的求學過程,卻也培養出過人之抗壓能力。擔任部長之前他是擔任中央大學的校長,讓中字號的學校逐漸嶄露頭角,這應當他當時受到青睞的地方。
接下部長的職務,名譽上是教育界最高的首長,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以今天台灣立院的生態,面對窮兇惡極的立院,這可是跳入火坑的犧牲,如非他有過人之膽識,何必放棄德高望重的校長職務,去接受一個提心吊膽,且毫無尊嚴的部長職務,這當證明若無使命感,是不可能有此勇往直前的膽識。
在他部長任內,當然是要接受立院之質詢。台灣立院之惡質化可謂是惡名昭彰,許多立委的行徑比起任何黑道還要醜陋,對政府之官員極盡污辱之能事,每次看到這種質詢之畫面,我都覺得台灣的民主比納粹的獨裁還恐怖。不能就政策作理性的爭辯,而是強詞奪理的羞辱,許多官員站在備詢台上,那種如坐針氈的痛苦,即使是外行也可以感受到那種無理謾罵的羞辱。可是好多次我從電視的轉播畫面,看到蔣部長面對惡形惡狀的質詢,他不是像其他官員默默承受職務以外的人格羞辱,他始終保持一貫之笑容,且能以幽默詼諧之口吻回應,其不卑不亢的政策辯解,常讓那些惡霸立委不知所措,反而慌了手腳,暴露其質詢的空洞與心虛。
蔣部長的任期共兩年多,這樣的任期相對而言是挺長的,特別是台灣的教育界最難搞,人人都自認識教育專家,所以教育部的政策推動,常常還未出門,就引經引起軒然大波。許多政策尚未公布,就已經被批判得一無是處,體無完膚。今年對教育部而言,最受到關心的議題過於十二年國教。儘管此一政策已經經過多年之研討,也是許多專家的共同形成之政策。但是在高中會考制度推出後,幾乎是一面倒的反彈,甚至有不少考生家長走上街頭,讓教育部簡直是無法招架。面對這種強烈的抨擊,部長當然是難辭其咎。他沒有選擇閃避,而且展現政務官罕見之風骨,一肩擔下所有十二年國教之成敗。這種硬頸精神,讓他的「外柔內剛」人格特質,充分展現,雖沒有化解會考所有的爭議,但是勇於面對問題的誠意,確實是讓會考風波逐漸淡化下來。
可是剛度過會考風暴言苦之考驗的蔣部長,卻沒有想到兩天前爆發的假論文風波,意外的讓他捲入其中,因為這些假論文之中,至少有五篇他有掛名其中。這個假論文遭到踢爆,是因為英國的專業雜誌指控。這個事件如同突如其來的火警,火勢猛烈。涉及假論文之主角立刻辭掉大學教職,讓假論文的風波火上加油。這個假論文一經報導,當然對嗜血成性的立委,立刻群鯊圍剿,瞬間血流成河。再加上唯恐天下不亂的八卦媒體,風起雲湧,加油添醋,讓主管全國教育部的蔣部長成了眾矢之敵。當天,蔣部長就向行政院請辭,這是犧牲自己,顧全大局的作法,顯是他的EQ很高,顯示他是無欲則剛,他知道要遏止這個風暴無限的擴大,捨辭職下台外,沒有更好的方式。他在記者會時,幽了自己一默,終於可以過一個小的暑假,這個下台之身影很漂亮,是有智慧的抉擇。
沒有想到這個假論文風波,或許是震度太大,讓英國的當事者雜誌,以最快速的新文稿發佈,證實蔣部長並無涉及假論文事件。這個澄清還人清白的公道,證明這家雜誌上有學術的道德良心,雖然來得晚了一些,也造成無可補救的遺憾。但當消息傳來之時,原本氣氛低迷的教育部為蔣部長的歡送會,突然注入了令人欣慰的歡樂,總算是遺憾當中,還有含淚的溫馨。
蔣部長的離職是台灣教育界之損失,但是從這一事件發展的過程,剛好把台灣的總總病徵暴露無遺。醜陋的立委,加上沒有擔起輿論正義的媒體,還有更多無知的民眾,讓台灣善良的民風蕩然無存。無怪乎,有一則國外的報導,形容很值得省思,台灣的媒體讓台灣人變成是僵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