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友不如己者」淺析
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字面直譯是:不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根據上下文和孔子的教學重點,可以說這個「不如,是道德修養方面」。
不過,如果就這麼硬生生地把這個「篩選條件」輸入「交友軟體」,會是什麼後果呢?比如:操行甲等生不和操行乙等生交往,要和操行優等生結交,但操行優等生也說「無友不如己者」,如此一來,「不如己者」和「優於己者」都無法「配對成功」,豈非只能與「等於己者」交往?
再深入一想,以上所說雖是簡單的數學邏輯,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會發生。因為道德修養是難以量化的。在國中、國小曾經有德育分數,繼而改為以操行等第表示,後來更改為文字描述,據說有人建議連文字描述也廢去,做為國中老師,我深表贊同,因為沒有人真正有能力和資格,去判斷另一人的德行到達何種程度。
「德行」極其抽象不可捉摸,有人看似平凡,危難時才見其高骨;有人貌似忠懇,其實欺上瞞下、表裡不一;孔子尚曾自嘆識人不明,更何況一般人連「自知之明」都不見得有,還要去判斷誰是「優於己者」或「不如己者」,豈不是「不可能的任務」嗎?
而且道德的修養和實踐,範圍廣泛,變數極多。有人不夠大方,但很孝順;有人做事衝動,但很勇敢。同一個特點,在某些情境中是缺點,在另一些情境中卻是優點。有人修養一世,破功一時;有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就算有人乍看品行並不特別優秀,如果我們看出了他某方面的優點,或未來改進的可能,那何嘗不能與之為友呢?
所以,「無友不如己者」或許可說是:「不刻意只跟品德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如果刻意將品德優良者列為拒絕往來戶,偏偏要和一些連自己都毫不欣賞、品德有明顯缺失的人交往,那恐怕是刻意要找狐群狗黨沆瀣一氣,其心可議啊!
其實,與品德優良者為友,可謂如沐春風、如浴冬陽,而且品德的優良難以量化,在現實生活中很少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幾乎不會引起什麼嫉羨的情緒,所以在德行上「不刻意只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還算容易做到的。倒是其他方面,頗有些人寧願選擇「不如己者」為友,以維持自己的優越感。有的學生不和功課比自己好的同學來往,有的人不和比自己高、帥、美的人交往,有些人有「瑜亮情結」,對於能力相當、甚至優於自己的人,幾乎難以和平共處,更遑論交友了。
與「優於己者」交往,要有相當的自信和勇氣,在真心誠意為朋友喝采的同時,也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有一天也許和朋友站在同一個舞臺上互相暉映,或是在不同的舞臺上發光發熱。而表現優異的人,也不應心存驕傲,把朋友皆視為「不如己」的配角,只想在朋友的掌聲中生活。要知道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朋友之間互相欣賞、尊重,彼此都認為對方不是「不如己者」、都認為對方有「優於己」之處,這樣才是真正的友誼。
所以,無論在品德、還是其他方面,我們都不必刻意與「不如己者」為友,而要與自己發自內心欣賞、欽佩的「優於己者」為友,同時也認真努力地經營自己,讓自己也有不輸人的亮點,朋友之間沒有誰不如誰、也沒有誰看不起誰,更沒有表面逢迎、暗中妒忌的情形,可以說唯有「無友不如己者」,才有美好純粹的友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