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金門飲用水問題

發布日期:
作者: 李根漢/旅台師範生。
點閱率:2,934
字型大小: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世界上氣候乾旱或者人口眾多的國家,都將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兩伊戰爭及以阿衝突雖看似由種族宗教之不同而引起,實則導因於爭奪阿拉伯河和約旦河的水資源;中國則幾乎年年為黃河流水爭議,古人形容黃河之水天上來,但現今各省由於工業民生,紛紛沿途攔水,每年大半時間黃河未流入海即斷流,造成北方各省用水的缺乏,南水北調之議也因此而起。

科技的發達、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使得人為污染愈來愈嚴重,愈是高度發展國家,其所消耗的資源和造成的污染更是數十倍於落後國家,也因此造成全球性的氣候變異、暖化,降雨量的減少在中國、非洲、中東等地也愈來愈嚴重,如何解決供水問題的迫切性也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在上世紀末,不少學者專家提出警示,缺水將成為人類重大問題,由於水資源缺乏所引起的爭水衝突甚至可能引發國際爭端,而現今二十一世紀初啟,缺水的警鐘已全球頻傳,中華民國台澎金馬地區亦未能苟免,2002年和2003年的全國性大旱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自從金門解除戒嚴、開放觀光之後,島上用水需求量呈現明顯增加。從1971年之年用水量約0.5百萬立方米(MCM/A),至1999年年用水量增至6百萬立方米,相當於每日1萬6千立方米(TCM/D)。而此種用水趨勢更將隨著觀光事業的發展、生活品質的提升快速增加,預計至2006年的水資源需求量為每年10.6 百萬立方米(每日2萬9千立方米),2011年則為每年11.5百萬立方米(每日3萬1千立方米)。

但不幸的是,單憑金門現有的水資源並無法完全滿足將來的需求,甚至現在只要雨季一不下雨,全島性的乾旱便隨即產生,這主要可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來做說明:

1、金門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乾濕季節分明,夏雨冬乾,雨量主要集中夏季,年降雨量80%集中於4─8月,加以蒸發量大,年蒸發量1700mm>年降雨量1050mm,入不敷出;下大雨時,雨水又絕大部分逕流入海,無法有效儲存利用,僅有小部份下滲補注入地下水,大量地表水也因蒸發和逕流而散失。

2、金門島約150平方公里,面積既小,又無大河深谷可供引水蓄水,缺少建築大型蓄水庫的壩址,因此僅有16個小型人工湖庫及眾多蓄水塘,總容水量約10百萬立方米,但由於湖泊優養化、溼地多、水庫沙泥沈積、有裂隙缺口,水庫容量變小等等原因,使得這些地表蓄水量並不足以供應本地區之用水需求。

也由於這些原因,使得金門的水資源可以說是完全無法自給自足,但為什麼近兩年來因缺水而抗議的聲音變少了呢?這主要是因為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的影響變小,氣候變異、該下雨而不下雨的情形稍緩,再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作為補充水源的緣故,可是金門民眾怎麼不想想不下雨的日子還是會再回來,超抽地下水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台灣高屏地區所造成的危害歷歷在目,地層下陷讓二樓變成一樓、海水倒灌造成地下水鹽化,金門人超抽地下水的行為,無異於殺雞取卵,不但危害到自己,甚至連自己的子子孫孫也將一起吃不完兜著走啊!

可是沒水吃也不成,那到底該怎麼做呢?「開源節流」是最好的辦法,節流是大家的事,不是到夏季才開始宣導,需實現於日常生活之中、能省則省;開源則需要政府和民間的努力,對於金門來說,也只有三種方案可選,如下:

第一、多挖湖庫或擴充現有湖庫以增加蓄水量。

第二、興建海水淡化廠,將海水中過多的鹽類離子去除製成淡水。

第三、興建海底管道,從大陸福建引水。

其中第一點,就多挖湖庫來說,金門的湖庫已經很多,且分散零碎,不利水資源集中利用,而且挖湖蓄水,在金門有限的面積上無異於浪費土地資源,不便將來地方轉型的規劃發展,因為到處都是水資源保護地,工業也無法建立。

第二點來說,興建海水淡化廠最關鍵的便是成本,如果真的選此方案的話將來金門人的水價肯定會變得相當昂貴,這也就是為什麼全世界2/3以上的海水淡化廠會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原因(石油富國,水比石油有價值,成本不是問題);再者,經過淡化後的飲用水是無機水、是死水,不像天空降下來的雨水是活水,長期飲用無機水對人體健康也是不利的。

而第三點呢,當然在引水技術上是絕對不成問題的,三峽大壩都在建了,這種小工程算什麼,最麻煩的就是卡在政治問題上頭:大陸說這是基於兩岸同胞情的水援,台灣說這是統戰水,金門則擔心萬一水管建成後,兩岸又發生問題,停止供水怎麼辦?但是如果扣除以上情況,說真的從大陸建引水管真的比從台灣運水過來實際多了,畢竟台灣的遠水救不了金門的旱情,從台灣運水的成本就不知可從大陸興建多少條引水管過來了,但就是卡在政治問題--台灣官方不出面,好吧,既然如此,那就用民間的力量,這也就是金門縣愛護水資源協會此民間組織成立的原因了。

而經過水資會多年的考察參訪之後,經過仔細的評估,目前大致上確定了三條輸水路線如下:

1、晉江圍頭─金門田埔

2、廈門何厝─小金門東坑─小金門羅厝─大金門水頭

3、大嶝島─古寧頭

第一條引水道是此次考察團主要參訪路線,由山美水庫接陸上管線至龍湖,再由龍湖接至圍頭,之後再以海底管線連至金門田埔,此條路線根據福建省水利廳的說法,沿途工業建設少,上游水源地也未受污染,因此對引水品質有絕對保證,但是長度最長,建造所需經費也最多,再加上管線所經海域風浪較大,因此對管線所造成的損害較大。

第二條則是兩段式的引水方式,由廈門島先接小金門,再由小金門接回金門本島。此條路線有兩種說法:福建省水利廳說廈門本島水資源嚴重不足,是引九龍江的水做為水源,不會有餘水供金門使用;而廈門市水利廳則是說九龍江水源充沛,供應廈門市幾百萬人的用水都有餘了,金門區區五六萬人怎會不夠,此種說法當然是見仁見智,但路線長度第二,經費次之,且由於也是處在海域外圍,若牽海底管線所受海洋的影響也較大。

第三條則是大嶝到金門古寧頭,路線最短,經費也較少,且位於金門北邊與大陸的半封閉式海域,海底環境穩定,所受海洋的影響最小,無論是引大陸原水過來,或者設置原水淨化廠弄乾淨了以後再輸送,都可說是目前最適宜建造海底輸水管線的方案了。

總而言之,金門是個海島,既無天然湖泊大圳,且年雨量又稀少,水資源異常貧乏,只能靠鑿井、挖掘人工湖庫蓄水供人民飲用,每當老天久旱不雨,湖庫乾涸見底的情形時常發生。再加上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觀光事業的開放,民生用水量急驟增加,而水資源卻無法滿足而日益枯竭,因此為有效解決金門地區的缺水問題,並維持穩定供水,除應積極改善地表集水系統外,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從大陸福建引水至金門。

再者,為了金門長遠的發展,廈門、泉州、漳州等地的繁榮,建橋其實是最具前瞻性、互補性的作法,因為將來不要說是輸水,就是連電力、油氣管線、通訊管線等等,都能與大橋一體建設施工,連在橋上一起牽過來,營建費用與後續的維修費用最省,且對生態環境影響最低,對於二十一世紀大閩南經濟區的發展也是最有助益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