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金城東門菜市場感言
大金門較有規模的菜市場不外乎是:(1)金城東門菜市場︿2﹀山外菜市場︿3﹀沙美菜市場。金城東門菜市場規模乃居三大菜市場之首,一則因所在位置之人口最為密集,且緊鄰金城鎮之金寧鄉內並無大型(以金門的規模而論)的菜市場,金寧鄉的居民亦是在金城東門菜市場採購,且每逢假日更加上其他鄉鎮的居民前來金城菜市場購買所需,故金城東門菜市場為囊括了金門大部分人口的零售販賣市場。
金城東門菜市場現為早市及黃昏市場皆俱,黃昏市場是因應金城及金寧地區上班族下班後之採購需求而生。金城菜市場近日在早上及下午買菜尖峰時段,警方實施交通管制,在東門的民族路口處以三座鐵製標牌告知,來管制大型車輛之進出。這使得擁擠時段秩序可較為控制些,否則每到這些時段,民族路上常險象環生,尤其逢年過節時仍遵行傳統祭拜的金門民眾,人車在民族路上爭先恐後中交錯而行,真令人捏一把冷汗。
這樣的措施為大部分的民眾所贊同,只有部分商家有些許怨言。但是平心而論,北堤路的停車場可提供開車族方便免費的停車空間,開車族可錯開尖峰時段開車進來,或停車後步行越過北堤路即可到達菜市場,不便之處甚少,但卻可提高大部份人車的安全及秩序,何樂而不為呢?以民族路為主的菜市場空間,即可專供行人和機車族所使用,也才不至於被中大型汽車追著跑,而導致喇叭聲不斷的吵雜緊張現象。實施初期效果挺好,但一段時日後開始有些許車輛從北堤路與民族路間的小巷溜進來,明明是管制期間卻恢復舊狀,甚至有逆向行駛者一副老大心態,以喇叭聲來嚇唬我們這些行人及機車族,目無法紀之狀,真是令人為之氣結,希望警方加強巡邏且準時放置標示牌來保障我們行人及機車族的安全。
其實真正的東門菜市場本有其固定區位,只是現址只剩販賣各式肉類攤位,光線不足、髒亂的景象,使消費者寧願在民族路及莒光路一段之戶外空間購買烹飪所需物品,這也是金門三大菜市場的通病。
貨色較齊全的菜攤子大約有五、六處,所販賣的菜色以台灣所產為主,金門土產為次之的各式青菜,此種攤位面積稍大,給予消費者各式青菜的選擇性也較多,所販賣的對象除了一般民眾之外,各機關、學校、營區也是他們銷售的主要對象。
金門本地農民自產的農產品少量販售的人數頗眾,住在郊區的民眾自行種菜的風氣很盛行,除了自行食用外,多餘部分則帶至菜市場販售以貼補家用。這類販售者所賣之物品價格較有彈性,特別是在秋冬青菜盛產季節,即可見販賣者與消費者你來我往的價格拉鋸戰,這也是傳統市場與超級市場差異之處。而這類的菜類通常較少噴灑農藥,因其數量少噴灑農藥反而增加成本負擔且不利人體健康,但仍有一部分農民有使用除蟲劑或化學肥料的習慣,無法落實有機蔬果的種植精神,令人惋惜!其實金門具有有機農業的優勢,酒糟及豐富的動物糞便和植物落葉殘枝等可供利用轉為天然堆肥,使用非天然的化學藥劑讓青菜外表討人喜愛但卻傷害人體及土地的健康。
金門四周環海,魚類的供應充裕,其販賣也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大攤子販賣台灣或大陸的漁獲,這類的漁獲種類繁多,但新鮮度稍遜並以冷凍魚為主。第二類屬於自行捕撈者或養殖的漁獲,通常頗獲消費者的青睞,活蹦亂跳的魚類或蝦、貝類總是令人直接感受新鮮度,而樂於購買,這類的攤位不一定天天開張,只有捕得漁獲時才得以販賣,有的攤位甚至因趕著早市時間而連同漁網和魚兒們一塊兒上場,消費者還得從漁網中挑選自己中意的漁獲,這樣的購買方式挺有趣的,與到觀光果園親自採果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金城東門菜市場附近這兩三年新開張幾家饅頭包子店,現場製作的臨場感,隨著蒸氣的噴發,吸引早餐的購買者進店購買。這些店的產品各有千秋,有的以各式肉菜包及花捲為主,有的強調養生健康的全麥核桃及五榖饅頭,有的店卻讓人購買一次就想和它說下次不再見。
各式傳統點心類頗為吸引久居外地的遊子,挑起人們思古情懷的味覺,外表雖不敵新式西點麵包來得誘人卻以不含防腐劑,樸實無華的外表,固守死忠的消費族群。金門的本地魚丸清一色以桂花丸及香菇肉魚丸為主,個頭圓又小,模樣挺可愛的,但樣式稍嫌單調,而那硬梆梆的冷凍丸子,人工添加物太多且新鮮度可疑不列為我購買之列。近日有一現做花枝丸、肉羹及貢丸攤位,熱騰騰的現做模樣,是我懷念已久台灣南部魚丸製作的方式重現,只是不知調味料的添加是否包含我所忌諱的味精?下回購買時定會加以詢問一番。
莒光路一段上的大陸街近年來生意不若前兩三年前來得風光,一方面是電視媒體報導其所販售之商品完全未經檢驗,可能有添加不明有害物質,嚇得消費者敬謝不敏,但仍有一部分觀光客被其低廉價格所吸引。其實即使台灣現在所販售的南北貨及各式原料也以大陸為進口大宗,只是區分為合法納稅進口或走私進口,而所謂的先進國家所生產的物品也是一樣有檔次分別,大陸進口物品不一定要背負原罪,購買者自行理性判斷即可。
麵線及麵條為金門特產,金門多風少雨,非常適合製作此類食品。台灣的麵線常加有鹽分,金門的麵線卻是單純的原味。近年本地一些特產店也推出各式蔬菜口味麵線。金城菜市場有數家麵食類製作店家,口味相差不多,但服務態度有著相當的區別,笑容滿面迎接客戶者的店家似乎比較受消費者歡迎。水果行原先是只有兩大家,今年民族路上又增加二家水果行。金門的水果一直是比台灣貴一些,可能是分攤運費成本,而實際斤兩亦與台灣有差異,是我們酷愛水果家族的一大家庭食物支出項目。水果攤的擺設方式有些紊亂,常常須左閃右鑽的在一些水果箱中自行挑選。好懷念在德國購買水果的優雅狀,水果店擺放水果的方式,充分展現水果的亮麗美貌,常讓人兀自欣賞整個店面的水果陳設風光而忘了自己購買的目的,且老闆出落藝術家的整體風格,彷彿他賣的是藝術品而非水果。
金城東門菜市場幾乎是附近居民每天造訪之地,是否有可能從事一番營造?硬體建築的美化,商品的擺設方式,肉攤位區的潔淨狀況,交通秩序的徹底實行,各店面服務人員態度的提昇,都仍有塑造的空間,透過改善來成就閩南風格及優雅歐風的購物環境應也是吸引觀光客可行的賣點,讓買菜變成一種享受的休閒活動,就從東門菜市場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