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地區國小學測之必要性
最近這幾年,縣政府教育局因有感於地區學生基測成績與台灣相比普遍不理想。因此每年定期舉辦學力測驗(或稱基本能力測驗),一方面想藉此了解縣內各校的學生程度差異;一方面也藉以激勵教師,期能在教學上更上層樓,提升教學品質,以免在全國基測成績上太過難看。
乍看之下學測制度立意頗佳,對地區學生的成績應會有所助益。然而若仔細評析,則隱藏著幾項缺失。尤其是否有必要在國小階段即全面實施,實在有待商榷,筆者試評述如下:
一、制度的不公
任何制度應力求公平公正,才能獲致良好成效。學測制度的最大缺失,即在於它的公平性。為什麼不公?主要是因金門地區各級學校的學生程度差異原本就很大,即使在同一個學校,學生的程度差異也不小。
雖然我們常將「勤能補拙」這句話掛在嘴邊。然而根據國外諸多研究資料顯示,學生的成績表現,近75%得自於先天遺傳,只有25%取決於後天栽培(尤其當題目越靈活,範圍越廣時越明顯)。而在這後天的25%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都佔有一定之比例。學校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三者中之一環,其影響實在有限。
當我們以學測評估一個教師的教學成效時,若不能取得立足點的公平,而一味指責其教學不力,實在有欠公允。小時候我們考試,考不好也只能怪自己努力不足,因為畢竟大家立足點是相等的。可是學測不同,如果你運氣不好,接到一個素質不佳的班級,有時任憑你再努力,成績的提升依然有限,這種挫折對越認真的老師傷害越大。
尤有甚者的是,通常學測成績不理想的班級調皮搗蛋的學生也比較多,帶這種班原本就比別人辛苦,老師得多花很多時間在班級經營及維持秩序上面。當學測成績一公布,對老師無疑是雙重打擊,真的是滿腹的辛酸往肚裡吞。於是老師的痛苦直接轉變成學生的痛苦,老師的壓力直接轉嫁成學生的壓力,甚至訴諸體罰藉以提升成績,疏發不滿情緒,我想這些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二、學年關係變差,合作變成競爭
在學測的壓力下,教學認真的老師反而容易受到其他同事的排擠與嫉妒,而教學不佳的老師反而受到同事喜愛,為什麼呢?原因無它,因為學測是比較級的,今天如果你在學校中學測是墊底的,你自然希望其他老師教得越爛越好。反之如果你在學校中學測中是頂尖的,其他老師表面上對妳是讚譽有加,私底下則可能滿懷怨恨與嫉妒。
所以學測會造成學年關係的惡化,甚至有時還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讓教師間彼此的關係由合作變成競爭。以前你有好的教學理念、好的班級經營方式,都樂意與同事分享,現在則不然,大家都自掃門前雪,以擊敗別人為目標。
因此幾乎沒有一個老師喜歡學測,因為它「勝不可喜,敗卻甚憂」。考得好害怕其他老師不高興,考不好則自己覺得丟臉不說,對辛苦的付出卻換得如此回報欲哭無淚,結果常常嚴重打擊教師的教學熱忱,適得其反。
三、學生被貼標籤,五育不均衡
成績不佳的學生,原本就較不得老師的喜愛。而因為學測,情況更行嚴重。有時即使他有其他方面的才華,也因與學測無關,受不到老師重視。
李縣長曾說,國小階段最重要的是品德與生活教育。然而在學測的效應下,品德、生活、音樂、美勞、體育:::等等與學測無關的科目全都擺一邊,五育更加的不均。
四、教學被扭曲,課程被挪用
為了衝高學測成績,許多老師只好拚命考試,把比較不重要的課拿來補學測測驗的科目。升學第一、考試至上的的毒藥已滲透到小學階段,甚至中低年級都無法倖免。結果老師的教法沒改變,班級經營沒改善,換來的只是更多的考試與孩子的慘綠童年,拜學測之賜,上學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為什麼小時候我們的成績單都直接寫上成績,排第幾名,而現在的成績單不但取消了名次,成績也以象徵性的「優甲乙丙丁」代替。無非是教育專家認為國小階段不應給學生太大的課業壓力。然而學測的實施,卻等於反其道而行,究竟是教育專家的想法錯誤,還是縣政府教育局的想法有誤呢?
五、教育有其侷限
教育本就有其侷限,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學生都推向那升學窄門。而應該適才適用,發揮各人所長。當我們為了學測而拚命督促與輔導那些成績不佳的學生時,我們發現有些家長不但不感謝老師的辛苦付出,反而對老師一再的要求與處罰心生反感,因為他們也了解自己的小孩未來不可能用成績與他人競爭,即使現在好不容易成績從三十分變成六十分,未來在課業上要贏過別人的機率亦微乎其微。
我們這樣拚死命的要把學習低成就的孩子拉上來,讓成績好看一點,可能還不如教他一技之長,多增加一些工作機會來得實際。
六、高年級沒人要教
學測的另一個負作用是,因為五六年級的學測壓力大、活動多、學生又難帶。越來越多的正式老師都不想帶五六年級,轉而擔任中低年級或科任老師。如此一來,不但高年級導師的素質有可能降低,而且因為代課老師是一年一聘,五升六便常得換老師,造成學生難以適應及教師帶班的困擾。(註:五升六時因學生多已進入叛逆期,所以換老師後特別難帶。)
七、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金門的老師除了課數比台灣多之外,各種活動、比賽、作業、導護、表格:::等等,也比台灣老師煩重。(有關此點,筆者已在上一篇「一個小學老師的願望」談過。)
在這樣繁重的工作下,教師還要面對學測的壓力,實在是身心俱疲。我們可以體認到教育局對地區基層教育的用心,然而在推動各項政策之前,是否也應傾聽一下基層老師的心聲,了解一下國小老師的工作環境呢?我們不是不願做,只是希望適量的工作,把力氣花在刀口上,不要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
八、過早的升學壓力有益嗎?
縣政府教育局重視學生成績的立意固然沒錯。然而看看現今的台灣,一路從考試第一、成績至上的升學主義中走來,我們的國家有比人家好嗎?社會有比人家進步嗎?還不是經濟蕭條,政治紛擾不斷。我們一味追求學測與基測成績的提升,但如果提升之後結果就如台灣一樣,那我們又得到了什麼?
拜升學主義之賜,2005年台灣國中小學生的數理成績在全世界依舊名列前茅(科學總平均世界第2,數學總平均世界第4),可是如今的台灣是什麼樣子大家有目共睹。反觀歐美先進國家雖然孩子小時候的成績表現平平,可是他們的國家在各方面卻都能領先台灣。
李縣長曾說:「按人口比例而言,金門的博士是全台最多的。」可見金門的教育自有其可取之處。我們的學生也許輸在前半段,可是卻能在後半段加速衝刺。讀師院時,教授也曾諄諄的告誡我們:「不要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可是卻累死在半路上。」學測的結果,等於是犧牲了我們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去換取一個虛幻的未來。
真要探究金門學生基測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其問題顯而易見。以筆者為例,許多小時候成績優異的同學,大多在台灣找到好工作定居,甚至移居國外,鮮少有能回鄉服務的,因為地區所能提供的工作機會實在有限。金門缺乏好的工作機會,自然吸引不到優秀的人材,學生的素質也跟著下降。縣府若想要提昇地區的學生成績,應從提升地區人口素質著手,而非以學測為手段。
當然,不可否認的,學測制度在某一方面有它的功用。比如說可以讓平日對教學較馬虎的老師有所警惕,提升教學品質。然而若單只為此,筆者認為並不需訴諸全面性的學測。一個老師的教學好壞通常學生及家長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金門地方小,消息傳得快,只要教育局能針對那些常有家長反應之老師予以適當輔導與檢討即可,並無舉辦全面性學測之必要。
在金門教書這幾年來,我發現地區的老師大多很認真,不會輸給台灣的老師。我想沒有一位老師不想帶成績佳的孩子,沒有一位老師不想把孩子的成績帶上來。金門地區因人才外流嚴重,學生的素質普遍較台灣低,老師帶得已比台灣老師辛苦了,實不應將學測的壓力再強加在老師身上。希望有關單位能體諒基層教師的辛勞。誠所謂:「沒有快樂的老師,也就不會有快樂的學生。」若不能營造一個優質的教學環境,只會使更多優秀的教師離金而去,教學環境不會更好只會更糟。
(註:因筆者為國小教師,本篇文章主在論述學測在國小教育之必要性,至於國中階段是否適合,限於筆者對國中教育之了解有限,在此不便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