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土地應考慮全民利益
近日報載文化局、救國團附近大塊土地標售訊息,在平靜的上班場所掀起一股討論風,有的感嘆資金不夠,有的意欲集資競標,卻又顧慮重重::::
事實上,這塊土地醒目,不僅緣於地點佳,且前些時日,政府積極整地,效率之高,讓行經該路段之人車,為之側目。
沒有人知道這塊土地將如何被規劃運用,除非刻意打聽,由於不是自身的迫切性,相信積極打聽的人並不多。然而,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等政府蓋好房子,就多一處購屋選擇了。
近日從金門日報得知,政府拋售的是土地,不是蓋好的房子,再細看土地面積與標售金額,真讓市井小民的我們,唯有望土地興嘆了。
原因何在?在標售的十八筆土地中,只有一筆面積一百零八平方公尺,投標底價一百六十多萬,符合「平民化」,其他幾乎動輒上千萬元,而且這只是競標底價,再以民間看好這塊土地(延伸到金技院,規劃為文教區,是金門未來發展的重心),外面市價行情已高於政府公告地價─每平方公尺一萬多元的數倍,則想要順利得標,非得高於數倍千萬元不可,這樣龐大的金額,非一般百姓所能負擔,即使明知政府公告土地便宜,也只能望洋興嘆!
這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財力雄厚,有能力進場的金主了,因為政府在土地與金額規劃上,已經先行擋掉可能與之競標的平民百姓,而競標的人少,風險降低,金主所願意押標的金額相對減少,這豈不是政府得利之損失,也是百姓無能為力之無奈。
如果當初在規劃上,將面積縮小,總價自然降低,讓金門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參與競標,必也給財團一些警示作用,非得提高投標金額不可,則政府亦可從中得到最有利的資本,以照顧人民。小市民得標後,若財團欲取得大塊土地,就得經由市場自由買賣的機制,絕不是像現在明知是「現標現賺」之利多,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少數金字塔頂端的大財主整碗「龐」去。
最好的政府能為百姓謀福利,「住者有其屋」就是其中一項,土地一旦落入私人財團之手,則追求利潤是商人的最大目的,屆時,哄抬地價,買主為達到住的需求,而只能處處配合而被予取予求,這樣的買賣關係,當然和政府造福百姓的立場有所不同,動機也南轅北轍,只可惜,我們的政府由於「大手筆」的規劃,第一步就將一般平民百姓排除在幸福之外了,讓人有為德不卒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