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官窯一甲子-回顧與展望
金門縣因以花崗石為母岩,易受風化作用轉變成高嶺土,瓷土係由花崗岩中長石類礦物風化所形成,金門之瓷土礦質地細密,具滑膩感,遇水則成可塑性,分佈在料羅、新頭、伯玉路南側及尚義機場附近。當時司令官王多年為發展金門縣四年經濟計畫,於民國51年開始籌備金門縣陶瓷廠,一方面利用本地原料開創地方特色產業,一方面創造地區就業機會,因而成立了全國唯一「官窯」,並徵召正在金門服役的師範大學工教系陳贊祥協助,從事研究與設計。同年六月成立籌備處,由政委會投資80萬元,進行廠房、機器設備等,當時招考顏達仁、李國傑、洪繼宗、楊國仁、許永贊等五位鄉親赴台灣受訓,至十一月底建廠完成,初設倒焰窯乙座,十二月二十五日試燒,頗具成效,並同時在本地再招聘莊恭圓、楊金櫃、洪瓊瑜、陳君旺、李金贊等人。
52年七月,行政院核定該廠組織並定名為金門陶瓷廠,隸屬於政務委員會,又於53年七月改隸屬於金門縣政府。
50年代草創期
民國五十二年創廠之初,員工僅20人,62年增為114人。65年修正編制,組織編織計有廠長,副廠長轄下有行政課、生產課、企畫室、人事、會計五個部門,行政人員1人、技術人員1人、行政工友8人、技工22人、生產工140人,合計182人。第一任廠長為張樹慎,創廠初期因以生產碗盤等日用瓷為主,故又稱「碗廠」。草創初期,技術人才設備機具缺乏,篳路藍縷,備極艱辛。53年五月先總統蔣公蒞金巡視,指示陶瓷廠應增加資本,改良產品,政委會遂增資100萬元,增加設備並開始製造仿古瓷及酒瓶。由於金門沒有相關產業中許多製程,必需自行製作,包括瓷土、石膏模型、釉料等;金門土燒成溫度高,需加入百分之四十長石原料研磨調配,這時期始研製仿古青花及青銅器,所有模型由製模大師楊國仁雕刻原模,再聘請台灣技師陳學廣來從事釉料研究,使仿古青銅器顏色古樸逼真,質感極佳。不久楊國仁赴台自行創業,流失一位人才,另徵召當時在金門當兵的雕塑大師林健成來支援設計製作藝術品。
民國56年先總統蔣公又蒞金並訓示:「金門陶瓷廠應研究發展研提高品質進入標準化」,57年十一月邀請日籍技師小膺澈等四人來金指導並設計隧道窯計畫,64年與大中公司議價完成一座長38米柴油隧道窯,總工程款277萬元。60年大中公司派日藉技師新保治夫來廠規畫,督導施工,同年十月完工並試燒,情況良好,並先後增快速瓦斯窯六座及各型機械三十多項。
由於日用瓷及仿古產品無法有效創造利潤,所以轉型改為生產瓷酒瓶,從刻繪藍大麴酒瓶開始,因而在民國57年開始為總統蔣公華誕恭製祝壽酒瓶,每年一式以迄63年共七款,開啟了與金酒長期合作的契機。
60年代轉型期
民國61年間鑑於原來所採用氧化焰燒製不能成為精緻潔白瓷胎,遂研究改還原燒成。63年再加金門高嶺土水簸處理,配合滑石釉,使金門瓷器胎質成功進入緻密性質地境界。
第二任廠長為鍾靈,僅任職三個月。民國63年由李國傑接任第三任廠長,再增蓋廠房生產馬賽克,並禁止台灣類似產品進口,以保護本土產業。65年葉德輝接任第四任廠長,66年起借軍中服務游德榮士兵來廠幫忙設計雕塑戰鬥系列紀念酒瓶,先有男女自衛隊酒,再推出頂天立地(鋼盔酒)、繼往開來(砲戰酒)及任重道遠(戰車)等,造型新穎,供不應求,轉型成功而極盛一時,67年至70年銷售總量達58萬多件。接著由課長莊恭圓設計四種藥酒,有益壽酒瓶、龍鳳酒瓶、金剛酒瓶及風濕酒瓶,最重要的是1、2、3、5公斤大高及特級高粱酒甕,有黃白二色,流傳承製至今,對金門陶瓷廠貢獻極大,為重要功臣之一,在歷年來的營收都占著非常關鍵角色,這些年曾創造創廠以來最高每年5千多萬元盈餘。
70年代兩極期
爾後由曾任職中華陶瓷的潘乃楫出任第五任廠長。潘廠長在任五年,大力推動藝術陶瓷水平的提升,開始向台灣鶯歌購置配好瓷土,大大改善坯體白度,並聘請同為中華陶瓷大師楊任群來廠教導彩繪,晚間上課補習國畫技巧,大幅提升藝術陶瓷品質;並請釉藥大師林葆家來廠指導釉色研發,在生產課長李增財協同研發下,生產了各式釉色,計有青瓷、釉裡紅、銅紅、天目油滴、鐵紅及裂紋釉,透明米孔茶具等,還有一些不可多得特殊窯變產品,如水火同源的銅紅銅綠,為鎮廠之寶;另研發結晶釉,結晶釉在當時非常稀罕,在台灣只有孫超最出名,而且技術都很保密,當時由陳淑濤負責研發,巧奪天工,造成轟動。72年與故宮博物院簽訂合約合作生產仿古產品,包括各式仿古青花瓷、游魚轉心瓶、天雞尊、水月觀音等交由故宮博物院行銷,使仿古陶瓷走入家庭,同時由該院科技室人員與陶瓷廠技術交流,使地區技術及品質更獲肯定,也提升了金門官窯知名度。
73年及76年二度在台北參加外貿協會展覽,由於產品精美,獨得嘉評,提升官窯知名度,當時每月藝品營業額可達250萬元,藝術陶瓷銷售金額盛況空前。
接著再與菸酒公賣局合作,74年起為該局設計了並承製各年度開國紀念酒瓶,及議價生產竹葉青、五加皮等飲用瓷瓶,全面開啟與公賣局合作時代,並大肆採購機具設備,如循環注漿機、循環修坯烘乾機及高壓注漿桶及快速研磨機等,李增財課長因而記兩大功(專案考績);此時為應業務需要,派張森柏出任台北特產中心,負責連絡公賣局對話窗口,績效顯著;後再委託政戰學校鄭正慶設計一套以中國四大美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為主題紀念酒,頗為暢銷,其中四幅國畫各以新台幣4萬元買斷存放在門市部長期展示。
76年潘廠長退休,由副廠長翁廷為接第六任廠長,大量承接竹葉青瓷瓶,凍頂白蘭地、稻香酒及八仙瓶而使營運再攀營運高峰。為承生產大量訂單,編800萬元預算建造了一條36米氧化高溫電隧道窯,每月可生產凍頂白蘭地瓷瓶15萬件,另再新建二座4.38立方梭子窯,總共13座,為烤花需要完成四條烤花電窯(二台台車式,二台網式),來加工每月20多萬議價竹葉青及凍頂白蘭地瓷瓶,二者每月總量約40多萬件,因接單過量乃無法自行完成而轉包給民間宏玻廠商,宏玻當時給的是高產值的凍頂,每支一百多元,而留下自行生產為低產值的竹葉青,每支約三十元,二者人工及原料成本差異並非很大,售價卻差很大,如果當時不接竹葉青,盈餘必更高,這就是管理學上所謂機會成本。這期間內因大量生產酒瓶而完全忽視藝術陶瓷,造成藝品長時間的停滯真空,也是兩位領導人完全不同風格;陶藝研發與增加營收,孰輕孰重,以官窯性質而言,它既是事業單位,又是陶瓷藝術研發單位,應是在自給自足下全力發展陶瓷藝術。
此時期研發人員計有主任,技士鄭啟煌、盧根陣,技佐蔡美麗、陳淑濤等人,可謂企畫室編織最完整,最堅強陣容,在此期間完成公賣局70至77年開國紀念酒瓶、台灣光復40週年酒瓶、稻香、凍頂白蘭地等飲用酒瓶,及金酒年年有餘、龍型國慶紀念酒瓶及鴛鴦馬等各項藝術品,帶來可觀收益,後來人員逐漸離開,並將企畫室裁撤,併入生產課改為生研課。
翁廠長任內大幅擴建廠房,包括加工班二樓,二線廠房一樓及二樓,為日後增產留下空間;另在環境裝飾上興建九龍壁浮雕、清明上河圖及金門十景圖等瓷磚彩繪;將廠區環境與陶瓷元素結合,這是將來還要加強的部分,要編預算來規畫設計跟陶瓷有關的入口意象,也是一裝置藝術,彰顯官窯格局氣勢與整體形象以及作為打卡景點。
80年代的青黃期
80年起大量承製菸酒公賣局酒瓶,82年曾生產瓷瓶共計600多萬件(含外包)的最高紀錄,營業額創下新高,收入近3億9千多萬元(82.07-83.05),盈餘近2億元,並發放4.5個月績效獎金。此時金門酒廠訂單無力承製而完全放棄,比重佔產量0.53%,公賣局產量佔97.53%,後因菸酒公賣局凍頂酒品本身茶葉農藥問題而驟然停止生產,再加上該局採購法令問題,無法再繼續獨家議價合作,84年下半年已無新單可接而開始虧損,並將約八十名臨時人員遣散;這段時期間翁廠長高升縣府主任秘書,其缺由石永和接任第七任廠長,由於前單已斷,金門酒廠又數年未曾合作,以至脫鉤斷鏈,老員工人心惶惶,開始辦理退休及人力移撥計畫。85年不得已向民間協龍陶瓷廠接竹葉青、茅台來填補空檔,但民間公司向菸酒公賣局公開標售價格非常低,每支十九元,連直接材料都不夠(原本早期陶瓷廠向菸酒公賣局議價二十九元都在成本邊緣),何況每支差十元,以致85年開始虧損;因無單可接,經協調縣府,將員工分批陸續移撥金門酒廠及自來水廠,減少人工薪資。
85年設立金門縣陶瓷博物館,珍藏歷年名家來廠勞軍彩繪作品,從54到86年計有九十餘位畫家來廠,較具代表性人物有張大千、席德進、李奇茂、牛哥、楚戈、李轂摩……等,這些大師級作品為鎮廠珍藏之寶,均有造冊列管,審計室一再要求列入財產,但要請專家學者來鑑價才能列財產。
另為寓教於樂,開放學生及民眾來廠陶藝DIY,有彩繪、手拉坯、捏陶等,後亦應邀到金門監獄受刑人上課,以穩定囚情。
88年由王漢文接第八任廠長,接任時開始又啟動移撥,前後計調金門酒廠34人,調自來水廠21人,另有職員調其他行政機關,減至一百人左右。這時期觀光局為促進觀光人潮,特地協調金酒、官窯及宏玻陶瓷廠,辦理觀光客第一天來陶瓷廠彩繪酒瓶,第三天再拿去金酒灌裝高粱酒,此為後來主題酒濫觴。
88年五月採購法開始實施,無法再與金酒獨自議價,想要承製金酒瓷瓶必需在公開市場取得,所以標到的價格只有早期的三分之一,所以入不敷出營運仍然十分困難,該會計年度(87.07-88.06)共虧損七千一百多萬元;該年度先後與農會合作生產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及神龍瓷瓶,該會向金酒購買酒基自行販售;另與橡木桶公司合作生產金門老窖及布袋造型二款酒品,後因該公司自行調整末端售價及請藝人廣告代言,違反菸酒專賣法被財政部停止銷售,陶瓷廠已生產庫存品無法履行合約,造成大量庫存品,這些待料逐年編列預算核銷。
88年至91年間,王廠長不定期邀請名家楚戈、李奇茂、李錫奇、鄭善禧、朱為白、李茂宗、顧重光……等大師駐廠彩繪,豐富了陶瓷博物館館藏作品。
這期間值得一提是金酒公司公斤酒罈原是氧化燒,為講求白度施以大白釉以遮蓋底色,但容易脫釉必需素燒,當時生產課課長便自主決定改還原燒,還原燒緻密性高,解決長期滲漏賠償問題,且不必素燒,為公家省下大筆公帑,影響深遠。
90年代漸穩期
90年底新縣長李炷烽上任,隔年舉辦金門詩酒文化節,邀請國內名畫家有李奇茂、顧重光、李錫奇、楚戈及金門籍畫家李沃源、吳鼎仁等來金門陶瓷廠為大型酒甕上彩繪,表現在地文化、戰地生活等文創主題後送金酒灌裝,名瓷配醇酒,極為轟動,皆為典藏珍品。
92年由呂清富接第九任廠長,由於無法與金酒取得獨家議價,承製金酒瓷又落空,該年度無瓷瓶可承製,員工賦閒在廠,僅能油漆廠房等環境整理工作,六月份薪水無現金可發延至下月發放,這是創廠以來首次。該年度政府補助6千4百多萬元不敷使用,後續仍虧損約數百萬元。
該年度開放主題酒可量購,最少50瓶以上,自選公版圖案或自行設計圖案,就可移請金酒灌裝高粱酒。金酒加名瓷,其他縣市無此地方特色,開啟了一項產業特色及多元銷售管道。
93年由石永和回鍋再任第十任廠長,這時政府採購法已獲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函釋通過,又開始與金酒議價生產,使營業總收入從92年4,024萬餘元,增加至94年度1億1,877萬餘元,也將虧損從7,687萬餘元大幅縮減至2,062萬餘元(不含政府補助收入,90年初政府最多六千多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從84年至96年,十三年來幾乎年年虧損(89年損益兩平)。96年由陶瓷廠設計九龍風獅爺酒瓶九款,共生產18萬瓶,以及97年派人與李董事長商議公升瓷瓶價格調整後才轉虧為盈,石廠長因而記了二個大功(專案考績)。
此時期藝術陶瓷有一項突破,生產課楊肅泰課長赴鶯歌學習彩金技法,將金水應用在坯體上形成亮金與霧金兩種立體效果,再配合青花或彩繪,提升藝品價值感,可謂官窯一大技術突破轉折點,成為官窯產品主流,值得大書特書。官窯縱使不能作領導風潮,至少也要扮演追隨者角色。
96年間,金門官窯與德化商會交流合作辦理德化白瓷來金展售,並在陶瓷廠成立代銷處,常常交流互訪,促進技術互補。
97年縣府為擴大組織編織,將金門陶瓷廠職員名額移至縣府,原來有24位職員經縮編只剩廠長、行政課長、生產課長、會計、課員、技正技士及技佐8人,大幅精減,並裁掉副廠長職缺。這是縣府這些年唯一做對的事,官窯是一個小型事業單位,副首長上不能決策,下無法指揮監督,聊備一格,形同虛設,裁撤也可省下不少人事費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