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愛的真諦

發布日期:
作者: 金門高中/陳卓希。
點閱率:700
字型大小:

「愛」,本身就難用言語定義,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人與人間的情感皆可能產生變化;大多人總認為,只要不顧一切地為某個人或某件事物付出,就可稱上是至高無上的愛,如果社會上每個人皆是如此心態,是否無悔的付出就能帶來正面的結果?是否接受付出的人能擁有相同的價值觀?
一棵生長於溫室的樹木,從未缺少應有的照料,久而久之生長為一棵高大樹木,雖外表較外頭的樹木完整美好,卻從未體會過風真正的凜冽,未感受過外頭真正的世界,無法發覺生活周遭的「愛」;茁壯於溫室外的樹木,因為感受過炎熱,感受過嚴寒,所以更能珍惜生活中擁有的每一絲美好,每天看著不同人們之間的連結,發現世界因此而充滿色彩。上述兩者擁有不同的生長環境,卻衍生出與環境相反的感情,如果只是一昧的將愛付出給對方,直到驀然回首,或許會因此而後悔。
「限制」也可稱作愛。一個人若不止境地接受他人付出,便容易產生怠惰之類的行為,久而久之,似乎他人的付出變得理所當然;父母對於孩子應當充滿情與愛,可往往社會新聞出現的,總會是辛苦養育成人的乖孩子犯下違背社會風紀之事,父母的傷心欲絕,使人悲哀感嘆,明明已經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卻換得痛心的結果。回頭想想,如果當初多些管教,能夠早些發現孩子踏上分歧的道路,在事情發生之前阻止,也許就能挽回一切,但,為何之前不更加強烈地、更加堅定地教導呢?
時間無法倒流,日子一天天的流逝,人的成長皆在不知覺中進行著,每一個日子皆在學習,在校園中學習知識,在生活中學習待人處事的道理,父母便是學習榜樣的起始。因為親近,所以更具有影響力,性格、行為或著興趣皆因此養成;從小聽慣了稱讚,習慣了被呵護,沒聽過斥責訓罵,能夠得到每一樣想要的事物,隨著年紀增長,便會發覺現實總跟自覺理應受到的態度相反,自身便產生出些自大、驕傲類的性格來作為外在的防護;反之,聽過責罵與接受過處罰的孩子,因為知道犯錯會被處罰,所以盡可能地避免犯下相同錯誤,因為父母會明確的「拒絕」,所以較不會做出些無謂或浪費的所求。
每個人對於「愛」都有自身的定義,定義中擁有獨一無二的意涵,每個人都擁有情感,情感的嶄露皆是因對於人或事物的依戀。何時才能使社會充斥著平和的氣息?為此每個人必須將對於「愛」的觀念導正,並不是無限的賦予就能將心頭理念及感情傳達,而是有條理的適時給予應當的話語或事物,也許部分人難以接受,但若一再地放任,長大後所發展出的種種便難有所改變;人與外頭的橋樑因為愛而起,得到的每份愛皆有所不同的傳達與寄託,試著用真心去感受其中真正的意義。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