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閱讀心得
今年寒假,我被「俗女養成記」特別的書名給吸引,而毫不猶豫地投入進這本書,當初乍聽之下,我心想:為什麼取名為俗女而不是淑女?意指很土的女孩子?我起初以為這是一個講述媽媽在教導小孩、栽培小孩的故事,直到把書翻開才發現與我想像的大相逕庭。
這是一個以台語為主線,以今昔對比的手法描述一個六零年代女孩長大成女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陳嘉玲,是一個住在台北的台南人,她雖然在都市裡打拚了多年,卻始終得不到歸屬感,年近不惑之年,卻在短短時間內失去了她的工作和婚姻,心灰意冷之下,她選擇先回老家,在這段旅程當中,她悟出了人生道理,也慢慢地接受自己。
其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那時陳嘉玲與她的未婚夫分手了,但她不敢跟她的家人說,心中的掙扎與矛盾更是令人心疼,一方面是怕家人失望,一方面又覺得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雖然最後還是被揭穿了,但她的阿嬤在臨終前帶給她的一段話讓我覺得非常心暖,阿嬤雖然是傳統封建社會下生活的女人,可是她心中終究住著一個小女孩,她也渴望自由、企望追尋自己的夢想,也時常對於順從夫家、操持家務而感到厭倦,她雖然嘴上對女主角未婚多有嫌棄,但心裡還是很支持的,因為她從來沒有體驗過單身職業婦女的自由與快樂,可見在那個年代女性意識漸漸抬頭,這也象徵著社會價值觀逐步的隨著時間潛移默化的過渡。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劇情詼諧同時具有深刻寓意,我常常看到一半,忍不住就哈哈大笑。我發現更準確的說是笑中帶淚,作者總是以戲謔的手法帶出一些那個時空下的沉重議題,例如白色恐怖、性別教育、台語族群被壓迫的情況,若是生長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一定能感受到滿滿的親切感。
這本書現實跟回憶交錯,用平易近人的口吻娓娓道出陳嘉玲的成長過程,從她現實中碰到的事情,去回想起兒時所發生的一樁樁故事,我覺得她的成長背景雖然在民國六十年代,但是她的所作所為從也不被傳統觀念所束縛,她的家庭也不會重男輕女,真正能超脫這些社會枷鎖的,大概只有愛吧!這讓我想到我的家人,他們不會因為別人的閒言閒語而失去對我們的愛,而且這本書最溫馨的地方還是親情,縱使妳丟了工作、跟男朋友分手了,失去了一切,最後,妳仍然有家人站在妳身後支持妳、保護妳,他們的愛是橫貫宇宙,縱橫古今的。當妳一無所有的回到家,大家也總會張開雙手歡迎妳回家,正所謂家是永遠的避風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