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人類有很多驅動力:食物、性愛、健康及社會關係等,當然也包括金錢,但與其他動力不同的是-金錢的追求並非本能。人類在年幼時並不會追求金錢,即使是在今天,一些與世隔絕的原始社會型態中也沒有金錢存在,從這點來說,人們對金錢的渴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但某些時候,它的驅動力遠遠超過那些具有真正進化意義的本能需要(如前所提),以下是個小例子:一九五三年,心理學家Schwab召集受試者,要求他們盡可能長時間地掛在單槓上,結果平均每人能掛45秒,接著他使用催眠術暗示人們增加力量,時間可以延長到75秒,但當他拿出五美元(今天的三十美元)並表示打破前人紀錄就能得到這筆錢,懸掛的平均時間達到110秒-錢可以促使人們發揮出2.5倍的潛力。人類對金錢的渴望並非本能卻勝似本能,讓人不禁納悶:錢對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首先,錢是我們交易的媒介、計價單位,也是保值工具。第二,錢是時間,我們都知道時光一去不返,但錢的確能夠買來時間。好比說,Food Panda、Uber eat 的興起,讓我們不用出門就能吃到各地的食物,只要在這段時間裡,我們的產值大於運費,那麼叫外賣就是一筆划算的交易;金錢擁有時間價值的原因是,人們希望現在馬上就得到,而不是未來,因此當用於存款或投資時,我們理所當然地獲得補償。第三,金錢通常伴隨著社會地位,這是由於社會普遍默認對成功的定義,取決於賺錢的能力,但矛盾地是,金錢雖然能夠鞏固我們的地位,卻並不適合用錢來社交,這點稍後會提到。最後,也許是最多人感到疑惑的:金錢能帶來快樂嗎?這要看你如何解釋。根據神經醫學研究,錢跟那些原級增強物,如美麗臉孔、酷炫跑車、有趣漫畫一樣,當人們預期獲利時,大腦內的反應與吸食古柯鹼所帶來的快感幾乎沒有差別,可以說演化至今,我們愛錢就是愛「金錢」本身,已經無關乎它能做甚麼或者帶來甚麼;可另一方面,金錢也削弱了日常中我們對快樂的感受,像是和家人相處、晴朗的天氣這類「小事情」,經濟學家理查、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也指出,金錢與快樂之間關聯薄弱。
錢的用途實在過於廣泛,導致人類生活深受其影響,那麼,人人都亟欲知曉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賺到更多的錢?除了少數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開始我們大都用「勞力」來賺錢,這是個付出與報酬最不成正比的階段,我們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或者心力,薪資卻往往不如預期;隨著時間流逝、經驗累積,「勞力」會升級成「專業」,比如業務能力、語言能力、美術設計等,當我們用「專業」來賺錢時,報酬會比「勞力」稍稍提升;第三階段所需要的能力是「管理」,比較常見的是自己當老闆,僱用員工替你賺錢,另一種是帶領團隊完成目標,共享團隊成果,也就是所謂的中高階主管,而當我們在累積到一定的財富後,就可以進入最後階段-投資,投資過程是最可能一夜致富的,相對地,它的風險也最高。這四階段的排序會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而有所不同,可能混合存在、顛倒進行,甚至有人終身都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階段,然而,體力能夠換來的報酬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有機會累積到某個程度的資產,一定要學投資!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關於錢的問題若沒有妥善處理,很容易造成雙方的芥蒂,而且這種傷害經常是難以修復的。為什麼?因為沒有人不愛錢,但大家也愛面子,因此當我們赤裸裸的討論金錢時,人們感到尷尬、不自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訂定了繁瑣的風俗以掩蓋金錢的直接往來(如聘金、嫁妝等)。關於這點,老話總說談錢傷感情,但我認為,不談錢也傷感情,事先不談錢,就會導致後面倆人反目成仇,彼此心懷芥蒂,甚至釀成血光之災-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下次不妨與對方交涉看看,說不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人們在乎金錢的程度說是汲汲營營也不為過,可我們是否想過,有了錢,拿來做什麼呢?很多人說:「等我攢到足夠的錢再講。」這個出發點是不當的,人在累積財富時時常忘卻自我,因為財富永遠可以更多,可以毫無止境的成長,但它終究只是媒介,我們交易的媒介,因此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把「錢」當作目標,否則就是在被其支配而不自知。
生活一直離不開錢,從出生的那一刻起,至死方休。有時我甚至在想,或許,它才是世上與我們羈絆最深的東西,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正視它所帶來的影響,並學習坦然的與其相處及謹慎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