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做唯一的自己
一:作著簡介
作者本名郭瑞祥,出生於台北,曾在台灣大學取得土木系學士,之後去美國攻讀土木工程碩士、機械工程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半導體公司擔任工程師,最後回到台大教書。
他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每個人都可以學習管理的能力。
二:重要佳句
1.人難免身處逆境,當下的態度,往往正是決定未來成敗的關鍵。
2.資本,需要累積需要的儲蓄,需要你大跨步走出去。
3.作為老師,我做的,只是「引誘」他們走入真實世界去大膽實驗
4.回首我的學習路,蜿蜒又曲折,從來不是直線與坦途。
5.我相信世上會有運氣的好壞,但人也不可能一直幸運或倒楣,努力是我能擁有的一項珍貴資產。
三:讀後感
這本書主要是在寫作者本身的經歷,由這些真實的例子,來領悟一些人生道理,遇到挫折後,如何接受,如何面對與解決,最後,讓自己的心靈成長。
作者有提到,小時候的他,是理科很好的一位學生,在校也時常拿第一名,那時候,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分數和名次,我雖然不是拿第一名的學生,但成績也還算中上,上課時認真聽課,考試前努力讀書,以前,我對成績一直沒有打拚的動力,我一直覺得那只是我的本分,我只要不要太差就行,但在我去台灣讀了高一,再轉回來時,我的想法變得很不一樣,我對成績現在是十分在意,不管是在哪一領域,我都有很強的好勝心,因為我知道,我必須得這樣做,我沒有繁星,也沒有離保,跟我的同學們相比,是輸在了起跑線,我若不拚命,將來考不上好大學,對我的人生,有極其大的影響,我當時,就是抱著沒有退路的決心,決定轉學。
作者考上了台大土木系,在校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成績,去美國留學後,他才赫然發現,原來紙筆考試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課堂上的發問與討論,而去半導體公司上班後,才發現原來不能只顧自己的成果,團隊合作產生的火花和結果,才是最美好的,其實,台灣的評分方式,課堂分數本來就有占一定的比例,只是真正拚勝負的是紙筆測驗成績,而台灣的團隊精神,相較於歐美國家,確實是比較低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大部分還是著重於個人,自掃門前雪,也已是司空見慣。
作者在美國的工作十分順利,但一次的因緣際會下,與台大的一位教授見面,對方邀請他到台大任教,擔任EMBA(高階企業管理)的教授,放棄美國人人羨慕的高薪工作,回台當教授,下這個決定,坐著也是掙扎了許久,回到從小成長的土地,還能順帶陪伴年老的雙親,其實,我十分認同這個決定,我也曾想過,未來回到金門工作,在我最熟悉的地方,有個穩定的收入,人生就是要做許多的決定,我是一個很猶豫不決的人,有時甚至做了決定,都會不斷的懷疑自己,所以,我要學習果斷,每一個安排都是對我來說最好的安排,每一次的失敗,都是可以成長的機會,只要接受和面對,事情一定沒有那麼困難。
作者在中年時,因為一次偶然的健檢,而檢查出來罹患肝癌,這個沉重的消息,對於當時已經成家,事業有成,並且有兩個小孩的他,打擊非常大,但所幸做了一個手術後,成功切除腫瘤,他說等待化驗結果的那個下午,是最漫長與痛苦的一段時間,每一次,當我在等待一個重要結果的時候,內心會有無數個小劇場,一面想著,若是等到的是壞結果,我該如何是好,一面安慰著自己往好處想,心中的焦慮,會讓我變得聒噪,但我似乎,愈來愈能夠去面對這些小情緒。
作者最低潮的時期還沒到,一直被稱為人生勝利組的他,在切除完腫瘤一陣子後,妻子就患上多功能硬化症的罕見疾病,是一種病毒,他會漸漸攻擊體內完好的器官,一開始是半身不遂,最後,甚至變成腦死,幾年後,就離開人世了,這時間,他一面要看護妻子,一面要照顧還年幼的兩個兒子,筋疲力盡,但最痛苦的,其實是妻子躺在床上,卻不能與他交談,這種心理上的折磨,任誰都很難承受,我想著,若換作是我,或許連工作都沒有辦法了吧!但是人生就是如此無常,不可能一帆風順,所以,我覺得我的未來,一定會嘗盡酸甜苦辣的滋味,我一直都是抱著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在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在的我,每天起床,會對自己說一聲加油,緊張的時候,會對自己說要勇敢,每晚給自己的期許,是每天進步一點,這些習慣,都是在我從台灣回來後,所養成的,因為我知道,我沒那麼勇敢,在好的機會來臨時,很多次錯過了,往後,我不會再錯過了,為的是要把我的學習歷程檔案,給做到最好,在大學面試時,不要怯場。
人生,能夠管理嗎?這是這本書的開場白,讀完之後,想了又想,我覺得,我們不能完全管理人生,我們要做的,只是培養好面對事情的心態,心態健康,身體就會健康,勇敢地做自己,其實,沒那麼難,只要每天跨出去一點點,就能夠勇敢做唯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