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英語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水果超過你的想像 (上)
常聽人家說,多吃水果多健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跟水果有關的諺語與句型。這跟多吃水果多健康有什麼關係?好吧!其實沒有關係。不過多吃水果對身體好,多會一點跟水果有關的英文用法,英文也會跟著變好,這樣算不算?好啦!不閒扯了,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跟水果有關的英文用法吧!之前麋鹿兒的文章也多多少少有講到一些跟水果有關的英文用法,不過因為已經很久了,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沒關係,我們今天就順便來溫故知新一下囉! 講到跟水果有關的英文或成語,大家第一個會想到什麼呢?百分之八十會想到那一句,「一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我吧!」"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s away."但是,如果我們學了那麼久的英文,如果就只有熟這麼一句,那就真的有點點落漆,所以,我們來看一下還有哪些水果出現在常見的英文的表達中。既然我們用蘋果開了頭,那麼我們就先來看看蘋果吧!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看到小孩跟父母親很像,不管是言行舉止或者是遺傳到的氣質智商,我們有時候可以用像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來表達,英文就是"Like father, like son."或者是「有其母必有其女」,"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如果我們想要讚美對方的小孩,同時也讓父母臉上有光,我們會說真是「虎父無犬子」啊!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說,"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蘋果不會掉在離樹太遠的地方。」帶有一點「好樹結好果」的意思,也就是說,樹本身好,結出來的果子也很好。不過,就跟前面提到的「有其父必有其子」一樣,如果,兒子跟老爸一樣壞,也是可以說"Like father, like son."這爛樹頭如果結壞果子也是必然的,所以"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也可以用來形容「上樑不正下樑歪」喔!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被「你是我的小蘋果」這首歌洗過腦吧!另外有一句跟蘋果有關的諺語,聽到會讓人高唱「心花開」的,就是,"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為什麼呢?如果有人這樣跟你說,「你是我眼裡的蘋果。」要很開心,因為對方想要表達的是,「你是我最珍視的人。」如果哪天聽到有人對著自己說,"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千萬不要覺得對方怪怪的,在對方眼裡蘋果是表示自己在對方眼裡看起來很圓?很紅?還是?都不是喔!是對方在表達愛意啦!感覺上跟蘋果有關的都是還不錯的形容對吧!不過,如果是顆「壞蘋果」,挑明了用"bad",想當然爾,那就好不到哪兒去了,"a bad apple"通常用是來形容「不討人喜歡的人」喔!另外一種討人厭的人就是"apple polisher",這種替蘋果上蠟擦得波亮的人,為什麼討人厭,因為這種人就是所謂的「馬屁精」,討不討厭?對,真的很討厭。 對了,還記得我們講到「瘋狂」的片語,有講到一種可以用來表達抓狂的水果嗎?那就是「香蕉」,雖然實際生活上的香蕉有定神安眠的功效,但是如果我們聽到"Go bananas",那可以是指這件事情讓人「情緒失控、陷入瘋狂」喔!比如說,前陣子的棒球比賽,大家都很瘋,如果和朋友在看球賽,賽情陷入膠著緊張刺激,想要表達「如果我們那隊贏得冠軍,我會發瘋的!」這樣的心情,就可以說,"I will go bananas if my team wins the championship!"此外,要表達「使某人瘋狂、使某人抓狂」也可以說"to drive someone bananas",舉例來說,這世界上最讓人抓狂的事情之一,莫過於像是孫悟空的師父唸緊箍咒一般的碎唸神功,這樣的技能通常在婆婆媽媽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然處女座的龜毛起來也是,如果你阿母天天唸,讓你快要抓狂了,你可以說,"My mom drives me bananas with all her nagging."「我媽整天碎碎念讓我抓狂。」 我想大家都知道,伊索寓言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那我們想要表達一個人「酸葡萄」心理溢於言表,我們就可以說"It's a case of sour grapes."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辦公室有升遷機會的時候,一旦平常不怎麼顯眼的人突然得到了升遷機會,或者是被看好的人沒有被升遷,就開始會有一大堆的酸泡泡淹沒辦公室,然後酸言酸語飛滿天,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安慰一下可憐的事主"He's just jealous of your new promotion. It's a case of sour grapes." 「他只是嫉妒你最近有升遷機會而已。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同時也可以對那些酸民們說,"Don't be a bad loser"或"Don't be a sore loser."「別當個輸不起的人!」 不過,當講到酸的水果,最容易想到的不是葡萄,而是檸檬對吧!這檸檬也是有它另外的含義喔!如果你買了一輛二手車,聽到朋友說,"Wow, your car is such a lemon."可就要哭了!因為這並不是稱讚,而是說,這輛車是「破銅爛鐵」或「瑕疵品」的意思。那如果說,聽到朋友說,"Wow, your car is such a pitch."那就可以開心了,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用來形容事物非常棒的喔!如果有人對你說,"You are a peach."就是「你人好好喔!(你真是個討喜的人)」,也是很令人開心的。所以,檸檬(lemon)是「爛東西」,而桃子(pitch)是「很棒的東西」,壞蘋果(a bad apple)是「不討喜的人」,而「桃子」是「討喜的人」,這樣記起來了嗎?不要問我為什麼是檸檬,不是榴槤,是桃子不是梨子,這可能要追溯到某人的第幾百世祖,橫豎不可考的事情,我們就不要追究了喔!重點是聽懂、看懂、然後會用,對吧!可能是因為水果跟大家日常息息相關,又容易記,所以坦白說,真的有很多跟水果有關的英語句型或片語很常被運用在生活上,而他們的意思又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如果不是在那樣的情境中,還真的是很容易一頭霧水,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這樣怎麼可以呢?對吧!下回我們就繼續來看這些有趣的水果用法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感恩的季節 (下)
既然這是一個感恩的季節,我們一定要來分享一下如何表達出我們的感謝。說真的,在傳統亞洲家庭長大的小孩通常不大能夠坦率地表達感情,更別說對別人大聲說出我愛你或我謝謝你之類的話語,總是怕太肉麻或者是太過矯情,結果千言萬語到最後就只剩下兩個字:「謝謝」,就沒了。雖然"Thank you."兩個字就可以表達感謝了,可是如果只說"Thank you."有時候會因為表達太過含蓄,反而會讓別人容易產生誤解,認為我們並沒有特別感謝對方所做的事情。「感謝」說到底還是有程度差別的啊!是只有一點點感謝,普通感謝,很感謝,還是非常感謝,或者感謝得不得了呢?光是用"Thank you."是真的沒有辦法讓人接受到自己的心意。所以,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有哪些不同的說法,可以用來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意。 如果感謝的程度只有個十幾二十趴,是屬於一種平平淡淡地感謝,口語的表達可以說,"Thanks."或使用一般常用的"Thank you."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很感謝」、「非常感謝你」那就可以說,"Thank you so much."、"Thank you very much."或" Thanks a lot."只要加一點點「強調」就會讓別人覺得我們的感激之意多上很多。如果想要更誇張一點地表示感謝,那就可以說"Thanks a bunch.。如果想要更浮誇一點,像我們中文常常會說「萬分感謝」之類的,那就可以用"Thanks a million.",如果要無敵浮誇,那就可以說"Thanks a zillion.你看,「百萬分感謝」、「億萬分感謝」是不是聽起來超級無敵浮誇的,但是很受用啊,誰不想要被這樣感謝,對吧!不過也是要看狀況用啦!不能說人家幫我們一點小事我們就跟人家說,「我對你的感激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那就真的是太over了。 除了適切地表達感謝之意,如果我們可以提到對於對方哪一些事情覺得感謝,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真的很用心。所以,我們可以用"Thank you for + 原因"或者是"Thanks for + 原因"來說明。因為for是介系詞,所以,後面要接名詞或者是動名詞。比如說,「感謝您的耐心(等候)。」就可以說,"Thanks for your patience."或者是"Thanks for your waiting."通常我們在打給客服的時候,客服在電話上請我們稍候一下的時候,如果接通了,就會聽到對方這樣說,Thanks for your patience."雖然沒有想要等這麼久(那真的很考驗耐性),不過聽到對方這麼說,這時候久候的不耐煩就會消減許多。所以,在這邊分享一句很好用的句子,如果我們想要對於對方的感謝多表達一些,但是又一時想不出來對方所做的事情要怎麼表達才好,可別驚慌失措卡在那裡,這時候我們只要用"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 have done (for me)."「謝謝你(為我)做的所有事。」這一句來表達,完全通殺啊!真的是超級好用又sweet啊!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一句,可以應用在大多數的場合中,還有兩句在很多的場合也很實用,比如說對方很挺我們,很支持我們,不管他做了什麼,或者他做的多到一張卡片不夠寫,那們我們就可以很簡單地用一句「謝謝你的支持。」來表達就可以了喔!英文就是"Thanks for having my back."或者是"Thanks for your support."另外,如果我們邀請客人,客人不遠千里而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對盛情而來的客人說,"Thanks for coming here today."(謝謝你今天過來。)這樣比簡單的"Thank you."要讓人覺得情意濃厚。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我們有時候會看到"thanks to"這個片語,很多人會覺得,既然"thanks for"後面加的是名詞或動名詞,用來表示感謝的原因,那"thanks to"這個片語是不是加上動詞,表示感謝的動作呢?當然不是!"thanks to"這個片語可是跟感謝一點關係也沒有喔!但是因為這兩個片語太容易被混淆了,所以,一定要特別說明一下,"thanks to" 是「多虧」、「由於」的意思,這裡的"to"是介意詞,後面可是要接名詞的喔!跟"due to"還有" because of "的用法一樣,但是"thanks to"的語氣更為強烈一點,可以用在因為某個人、某件事或者是某個東西,以至於原本不好的情況因之變好了,可以用在正向的描述,當然也可以用在反諷的情況下,表示因為某樣東西、某個人或某件事情,讓原本還不錯的情況變差了。就跟"You deserve it."(你應得的!)一樣,可以正面的表示「這是你值得擁有的。」也可以用來表達「你活該!」比如說,因為珍妮的幫忙,所以大家準時完工下班,就可以說"Thanks to Jenny, our work is done on time."「多虧珍妮,我們準時完工。」又比如,如果今天珍妮幫倒忙,不小心讓辦公室跳電了,要表示「都是因為珍妮的緣故,(害)現在停電了。」就可以說,"Thanks to Jenny, the power is out now."所以,看到有人使用這個片語,也要注意上下文,才知道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喔! 前面提到"Thanks."或"Thank you."是比較口語的,但是我們總是會碰到比較正式的場合啊!或者是我們必須意寫書信去感謝人家,但是又不會比較難的單字,哪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形容詞"thankful"或"grateful"來表達,所以,當我們想要表達對某人做某件事情的感謝,那我們就可以使用"be thankful to 人 for 事情"或者是"be grateful to 人 for 事情"這兩個句型。比如說,「我非常感謝你的幫忙。」口語表達就是"Thanks for your help."較為正式的說法就是"I am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the help."或"I am very thankful to you for the help."另外我們也可以用,"appreciate"這個字,誠意滿點啊!但是使用這個字要很注意喔!我們很感謝一個人其實要是感謝這個人的所作所為,所以, appreciate後面加的是感激的原因或者東西喔!所以,上面提到的,「我很感謝你的幫忙」就是"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help."如果只想說「我很感謝」,就是 "I really appreciate it.",這裡的"it"可以指任何的事物,但一定要記得加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感恩的季節(中)
十一月是感恩的季節,我們這個禮拜繼續「感恩的季節」。感恩節 的英文可以說“Day of Thanksgiving”或“Thanksgiving Day”或者是簡單的就說“Thanksgiving”就可以了。這個節日在國外可以說是跟我們中國過年一樣重要的日子,還記得我們上一次提到了感恩節的由來是因為北美洲的原住民幫助了從英國移居到美洲的新移民度過了艱困的嚴冬,並教導他們打獵(go hunting)、釣魚(go fishing)以及耕種符合當地的作物,像是玉米(corn)、南瓜(pumpkin)跟豌豆(pea),因此隔年有了豐收“harvest”,不需要再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所以新移民感激原住民而有了感恩節。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這個節日其實與歷史及宗教是密切相關的。最早跟感恩節有關的紀錄可以追溯到西元1620年左右,當時,隨著新移民,也就是「清教徒“pilgrim”遷徙到美國東北部六個州,這個傳統節日也跟著來到美國。我們從字面上來看,「感恩節」“Thanksgiving”可拆成“thanks”和“giving”,也就是感謝上帝賜予人民在這一年能大豐收,讓人民在冬天時有食物可以渡過寒冬。 雖然感恩節在西方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但是在每個地區有各自不同的日期,像在加拿大的感恩節是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而美國感恩節則是定於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一般講到感恩節,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美國版的「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其實最一開始的時候,美國的感恩節並沒有固定日期,也並非為國定假日,直到西元1863由林肯總統統一成現在的「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並宣布這一天每個人都應該放假在家陪伴家人。所以「感恩節」就變成了跟中國「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大團圓一樣的日子了 西方人在感恩節會回家團聚,這種跟家人團圓的聚會就叫做“family reunion”,大家會在這一天聚在一起吃感恩節大餐。就跟中國的大團圓一樣,除夕我們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每家的年夜飯都不一樣,各具特色,但是「圍爐」的概念是一樣的,所以,火鍋“hot pot”大概就是一定會出現的菜色一樣,西方的感恩節大餐也不是隨便煮煮吃一吃就好,是有固定的傳統菜色喔!當我們提到感恩節大餐,大家腦袋會浮現什麼呢?火雞!對了!就是火雞! 「火雞」“turkey”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會在火雞肚子裡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這種塞在火雞裡面的「填充物」就叫“stuffing”,通常是由麵包丁、蔬菜丁、肉丁加上辛香料製作而成。然後再把填好的整隻放進火爐中烘烤 等到出爐後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再由女主人分送給大家。而且火雞一定要淋上「肉汁」“gravy”一起吃喔!這種“gravy”則是火雞烤好後流出來的肉汁,通常製作烤火雞的時候都會將肉汁收集起來,當在享用火雞肉時會淋上肉汁以增添風味。 除了火雞,感恩節的餐桌上還會出現許多傳統的菜餚,比如說,「馬鈴薯泥“mashed potato”而這個通常也會淋上“gravy”一起吃。這個“mashed potato”的“mashed”是指「碾成泥狀的,所以如果是「芋泥」,那就是“mashed taro” 如果是「南瓜泥」就是“mashed pumpkin”如果是「紅豆泥」,那就是“mashed red bean”,以此類推,要說什麼「泥」都可以喔!另外,印地安人教會新移民種植的作物最大宗的就是南瓜了,感恩節的餐桌上怎麼可以沒有南瓜呢?而且既然秋天是南瓜的季節,大家想想,十月份那一堆擺在門口的南瓜不努力消化一下怎麼可以,對吧?所以我們一定會在感恩節吃到南瓜,最經典的就是「南瓜派」“pumpkin pie”了。 感恩節的餐桌上,還有一種很特別的佳餚,那就是「蔓越莓醬“cranberry sauce”。至於這道菜為什麼出現在感恩節的餐桌上,說真的並不可考,它特別在這可不是拿來塗麵包的喔!是拿來搭配火雞肉食用的,吃起來鹹鹹酸酸的味令人垂涎三尺,非常的開胃 其他的小菜有「粟米麵包」“cornbread ”豆子“peas”和「紅蘿蔔“carrots”簡單來說,就是準備了大量的蔬果,如地瓜“sweet potatoes”菇類蔬菜“mushrooms”瓜類蔬菜“squashes ”等等。有時候比較講究的也會出現相當傳統的英國「砂鍋菜“Casserole”因為它並沒有一個專屬的名稱,簡單來看就是一種砂鍋菜的概念就對了 由於感恩節落在星期四,因此一般公司都會在隔日休息、不上班,甚至連大眾運輸系統都會停駛,為的是讓平時辛勤的工作者們能夠有四天的連續假期。當然這四天的假期不會都在吃大餐,就像過年一樣,我們會做些傳統的活動,西方人也會有固定的活動。以美國為例 在感恩節這段時間,大家除了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吃大餐外,另外也會與親朋好友一起參加慶典遊行或是看美式足球比賽,而這些比賽也跟平時一般球賽不大一樣對了,說到遊行,最經典的莫過於美國梅西百貨於每年感恩節時舉辦的大型遊行了,除了歡慶感恩節外,同時也宣告著「聖誕季節」的到來! 講到這裡,麋鹿兒就不能不提一下「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了。偷偷告訴大家,黑色星期五跟感恩節可是大有相關喔!什麼?真的?假的?是真的喔!黑色星期五不是帶賽星期五嗎?跟感恩節啥事?很多人一定一頭霧水對吧!其實,所謂的「黑色星期五」指的是每一年感恩節的次日。之所以被稱為“Black Friday”是因為這天為感恩節後的第一天,人們會開始為聖誕節進行大採購,所以很多商店因此有大額的進帳,老闆笑到嘴巴都裂了。由於傳統上用紅色記帳代表赤字,而用黑色記帳則表示有盈利。所以把這個星期五叫做黑色星期五,期待年度營收能夠轉正,全部都是黑字囉!西方人也超迷信的啦!哈哈哈,這就是黑色星期五的由來。怎樣,跟大家想的不一樣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感恩的季節 (上)
光陰飛逝,轉眼間2019又來到最後的三個月,時序也邁入冬天。雖然,還天氣還是很熱,但是不可否認地已經是十一月了。哈哈哈,仔細想想,這一年到頭來,不管談到什麼樣的話題,總是都離不開節日,幾乎每個月份都有它重頭戲的節慶日子,就算西方的沒有,中國的也有。這十月剛過完熱鬧騰騰、嗨翻小孩、累昏大人的萬聖節(Halloween),緊接著十一月份來到的節慶是感恩節(Thanksgiving),說真的,雖然現在學英文嚴然是一種趨勢,許多西方的節慶在中國也是熱鬧滾滾地被慶祝著,尤其是情人節(St. Valentine's Day)、萬聖節(Halloween)跟聖誕節(Christmas),更是大家期待萬分的日子,相較於以上所述的節慶,感覺上中國人對感恩節(Thanksgiving)是比較陌生一點的,但其實,在西方這是相當重要的日子喔!有趣的是,對大多數非英語母語國家來說,現在講到感恩節,大家都可以直接聯想到「火雞」“turkey”,但是,卻不一定知道感恩節是怎麼來的。 講到感恩的由來,基本上從字面上,我們可以推知「感恩節」是個表達感謝之意的節日,為什麼要表達感謝呢?據說是因為在1621年時,有一群從英國來的新移民在北美大陸經歷了一場嚴寒的冬季,生活十分艱辛,當時有一群美洲原住民(indigenous Americans)對他們伸出了友誼之手,協助他們渡過這個艱困時期(hard time)。為了表達感謝,新移民舉辦了一場盛宴(feast),與幫助他們的原住民朋友分享豐收(harvest)的食物,回報當時的恩情。有一說當時的盛宴舉辦了整整三天呢!哇!一種連吃三天流水席的概念啊! 關於這個故事裡的兩大主角群:「移民」以及「原住民」,麋鹿兒在這裏有幾個概念跟大家分享一下。所謂的「移民」其實就意義上來說分成三種:就是「移入的移民」、「移出的移民」以及「包括移入與移出的移民」。「如果你搬離一個國家,代表你移出,那你就是個移出者。」“If you move out of a country, you have emigrated, and you are an emigrant.”「如果你搬進一個國家,代表你移入,那你就是個移入者。」“If you move into a country, you have immigrated, and you are now an immigrant.”所以,比如說,我們移民到加拿大,對台灣人來說,我們是移出去的,對加拿大人來說,我們是移入的,所以,在台灣講到「移民」,就是“emigration”而「移民者」就是“emigrant”,相對地,在對加拿大人說,「移民」則是“immigration”,而「移民者」就是“immigrant”。如果只是講到「移民」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包括有移入的移民以及移出的移民」,那就是“migration”,那這樣的「移民者」就是“migrant”所以「移出移民和移入移民都是移民形式的一種。」用英文來表達就是“Emigration and immigration are both forms of migration.”記這一個句子就可以把三個字都清楚地記得喔!不賴吧! 其實「移民」的概念也不光只是限定人們從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如果說我們從一個國家當中的一個地區搬到另一個地區,也可以說我們是移民者。比如說從南部「北漂」到台北工作,然後定居的人,就也算是一種「移民」。而且,這個字除了用來講「人」之外,也可以用在「動物」身上喔!所以「動物和人類都能遷徙,也可被稱作移民者或遷徙者」“Animals and people can all migrate and they can also be called migration or migrant.”所以如果我們要形容因為某些原因而大舉遷徙到其他地區定居的動物,也可以用這個字,但是要注意的是只有人類能「移出」“emigrate”和「移入」“immigrate”哦!動物只有「遷徙」“migrate”喔!相信大家對於所謂的「移民」的概念,在經過這樣的說明之後,應該會比較清楚,也不會因為誤用而造成誤解了! 再來,我們要講到所謂北美洲的「原住民」,北美洲的原住民,簡單來說,就是指「北美洲的印地安人」,所以,我們可以說“American Indian”、“native American Indian”、“Indian”、“Native Americans”或者是“Indigenous Americans”。有時候只講“Indian”聽話的人會容易搞不清楚,因為這樣很容易跟「印度人」搞混,所以以往如果講「印度人」,會在前面加上“Asian”,用“Asian Indian”來表達。如果講「印地安人」會在前面加上“American”,用“American Indian”來表達,以避免聽話的人誤解。而且其實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人用“Indians ”來說「印地安人」,只說“Native Americans”了,“native”這個字,是指「土生土長的」,所以也很貼切地說明了「美國土著」的概念。 講到「原住民」,一定要特別說明一個概念就是,我們常常在看到陳述跟原住民有關文件說明中,對於「原住民的」這個字,常常翻成“aboriginal”,對吧!但是其實這個字應該是用來指「原始人」、「未受任何文明影響」或「該部落完全不接受任何現代文明的東西」,才能叫做“aboriginal”,而我們剛剛在上面看到,在陳述「北美的印地安人」,也就是「美國的原住民」,用的形容詞是“Indigenous Americans”,而不是“Aboriginal Americans”,是因為“indigenous”雖然也是指「當地的原始住民」,但指的是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生活習慣已完全脫離了「原始」的生活模式,像是採集、狩獵、漁捕等原始方法。所以不管是台灣的原住民或者是美國的原住民,已經不能說是完全的「原始」,還是有他們的文明產生,所以,解說「原住民的」相關文明,最好是使用“indigenous”而避免使用略帶貶抑之意的“aboriginal”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PAY! 關於付錢的大小事 (下)
講了很久的「付錢」,除了這個議題跟大家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天都會有「支付」的動作,其實一開始會想到要談跟「付錢」有關的話題,是因為麋鹿兒發現我們現在已經活在一個「多元支付」的時代,而且已經進入一個全民輕鬆"pay"的狀態。你可以拿起手機「嗶」一下,可以拿起手錶「嗶」一下,拿起悠遊卡、I-cash、I-pass、信用卡、debit card這裡「嗶」那裡刷就解決了,要付錢給世界另一端的人,拿起手機用APP轉個帳也不要一分鐘,甚至現在也不用記對方落落長的帳號,直接請對方出示QR code,隔著螢幕照樣就「嗶」一下,就把帳轉給對方了。說真的,付款已經變成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大家都不大帶錢包出門,因為只要用手機就可以搞定一切,多麼方便啊!我們今天就來談談「行動支付」以及一些跟「付錢」有關的生動形容。 麋鹿兒還記得最早出現在生活中的行動支付模式是大陸的「支付寶」。現在除了支付寶,台灣也滿街都是這個pay那個pay的。這一堆"pay",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霧煞煞,現在就讓我們來弄清楚吧!相信大家應該對「支付寶」非常的熟悉,尤其是熱愛在淘寶淘貨血拼的人。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大家清楚支付寶的英文怎麼說。想想,基本上是阿里巴巴的產物,所以馬雲其實也很有創意地給自己的產品想了一個相當道地又好記的名字。這大家耳熟能詳的「支付寶」,英文就叫作"Alipay"。為什麼?這其實很簡單就可以理解,「Ali」就是阿里巴巴的「阿里」,而"pay"就是「支付」的意思。加在一起就出現了相當好記的「阿里pay」囉!相信大家看完一定秒記得而且很難忘。你看,行銷人厲害就厲害在這裡,這「支付寶」就是「阿里pay」,既簡單又好記,更具備宣傳自家公司的良好效益,一舉兩得啊!大陸除了「支付寶」,微信支付也是相當普遍使用的支付方式,「微信」的英文是"WeChat",這些一開始當作通訊軟體讓「大家聊聊」的軟體,後來也都支援了支付的功能,所以就有了「微信支付」"WeChat Pay"出現,然後Line也有了"Line pay",蘋果系統有"apple pay"各大"pay"系統紛紛出現,台灣目前也有"Taiwan pay"的系統。就這樣"pay"來"pay"去,現代進入了一個行動支付的時代。 所謂的「行動支付」,指的是購物後直接用手機完成付款的操作方式,因為手機的英文是"mobile phone"付款是"payment"所以「行動支付」的英文就是"mobile payment"。雖然「相較於香港和中國,台灣的行動支付發展較慢。」"Taiwan has been slower to adopt mobile payment than Hong Kong and China."但是行動支付也慢慢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甚至現在「行動錢包」" mobile wallet"也慢慢普及,大家都已經習慣拿起QR code來掃一下,一切搞定。這所謂的QR cord是Quick Response Code的縮寫,這就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了,「QR Code」直接翻譯的意思是:「高速識別碼」,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二維碼」。常見的「二維碼」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條狀的,口語稱為"bar code",另一種是方的,也就是我們提到的"QR code"在大陸我們很常看到「掃碼關注」或「掃碼付款」的字眼,其實很簡單,「掃碼關注」就是"scan to follow"而「掃碼付款」就是"scan to pay"囉!scan什麼?當然是"scan the QR Code"囉!所以如果遇到外國客人,別忘記跟對方說句"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說不定就開發到了鐵粉,從此滾出無限商機。 除了簡單地聊一下跟「行動支付」有關的英文,我們也來聊一些跟「付錢方式」有關的英文,這裏要分享的不是「付錢的方法」而是「付錢的樣態」。一般我們講到「付錢」,我們可以簡單地用前面所提到的"pay"這個字,所以如果我們要講付多少錢買什麼東西,就可以用「pay錢for物品」這樣的句型。比如,「我付了一萬塊買了那台筆記型電腦。」就可以說,"I paid 10,000 NT dollars for the laptop."有注意到吼,pay這個字的動詞三態是不規則的,過去是跟過去分詞都是"paid",別忘記喔!此外,如果是一般在餐廳吃飯之後要「拿著帳單去付錢」的動作,那我們就可以用"foot the bill"來形容。在這裡用的是"foot"這個字,很有趣吧! 聽到千萬不要以為人家叫你用腳踩帳單喔!在餐廳吃飯也會遇到一種狀況就是拆帳各付各的,「各付各的」英文是"to go Dutch",因應這種支付型態,現在還有很方便的系統可以各自分開付帳或者是直接幫忙把帳單除以人數,省得大家算到腦死,相當地貼心。講到「各付各的」,有一種情況也是大家的錢平均分攤,跟各付各的很像,但也不大一樣,那就是「共同出錢」。這種通常會出現在「捐款」的情況,比如說共同出錢認捐瀕臨絕種的小動物或者是共同出錢認養一塊地之類的,這種就是"to chip in"喔! 說真的,現在付錢的方式真的比以前方便很多,除了網路銀行可以立即轉帳付錢、線上刷卡可以血拼無極限之外,這行動支付也讓付款輕鬆容易還很帥氣。這樣雖然可以刺激經濟,但是也很容易會讓自己不小心花很多的錢,變成大手大腳「揮霍」而不自覺。這種「花錢如流水」的狀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錢多到花不完,雖然花錢如流水,從來沒有在看價錢,但是「怎麼揮霍都還是在自己的預算內」,那就叫做"to splash out",好羨慕啊!我也好想要「預算無上限」怎樣都不會超支,但是,一般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揮霍的錢超過自己的預算」,那麼就是"to splurge on"。如果我們不管預算這件事,就純粹講一個人「浪費錢」或者「恣意揮霍」,那就是"to squander",而通常這種揮霍無度的人,不要欠一屁股債就不錯了,根本不可能存得到錢,所以,如果我們要形容一個人「花錢如流水且存不了錢」那我們就可以說他「把口袋燒了一個洞」也就是"to burn a hole in one's pocket",很傳神吧!把口袋燒了洞,錢就一直不斷地漏,超有畫面的吧!大家可千萬把口袋縫好,不要隨便亂燒洞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PAY! 關於付錢的大小事 (中)
我們上次提到跟付錢有關的大小事中,跟「要價」有關的一些說法,今天我們要來再分享一些有趣的「收費」或者「支付」,比如說,每個學過英語的人都一定學過以下的會話。"How are you?"然後標準的回答大概就是"I am fine, thank you."所以,"fine"這個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他其實有「罰單」的意思喔!"fine"這個字是「罰鍰」的概念,也可以當名詞或動詞用,比如說,有很多店家很愛播放流行音樂,但對當地的居民可能是一種困擾,尤其是販賣食物的店家,不僅是音樂吵人、顧客的喧譁聲吵人、來往的車子擾人、亂丟一地的垃圾更是惱人,所以「這家店因為製造噪音和亂堆放垃圾而被罰款了。」我們就可以說,"The store was fined for making noises and scattering garbage." 至於一般的帳單,則大多用"bill"這個字,這個字有「鈔票」的意思,如果當「帳單」來使用,則通常指「有明細寫出項目及金額的收費」,一般常見的有「電話費」"phone bill"、「水費」"water bill"、「電費」"electricity bill",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喔,雖然「水費」及「電費」直接翻譯就可以了,但「水電費」並不是"water and electricity bill"喔!一般生活中的水費跟電費常常會一起被提到,「水電費」是"utility bill",要記起來喔!對了,講到「支付」最常用到的就是"pay"這個字,而講到「花費」,最常用到的是"spend"這個動詞以及"cost"這個概念。我們先來談一下「花費」的用法。 當我們說到「花」了多少錢在什麼樣的事情上,我們會用到"spend"這個字。比如說,講同樣一件事情,環遊世界好了,如果我說,「我花了200萬去環遊世界」,我會說,"I spent 2 million dollars in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而如果我要表達「我花了兩個月環遊世界」,那麼我們可以說,"I spent 2 months in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我們在使用"spend"用這個字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因為主詞只能是「人」而不能是「事情」或「動作」。換句話說,當然也不能用虛主詞"it"來替代原來的主詞。所以要記得只有人才能花錢或花時間喔!而且,"spend"這個字的詞三態是不規則的變化,它的過去式跟過去分詞都是"spent",最後要提醒大家注意在使用"spend"這個動詞的時候,後面接上不同的介系詞,在後面接的東西也不一樣喔!比如說,如果我要說,「比爾花了兩個小時在看那場表演。」我可以說"Bill spent 2 hours in watching the show."或者是"Bill spent 2 hours on the show."簡單來說,就是「人+spend+金錢(或時間)+in V-ing」或「人+spend+金錢(或時間)+on N.」,千萬不要弄混了喔! 那如果說,通常我們講到"cost"這是指「一整件事的花費」,也就是一般「成本」的概念。所以這個字主詞不會是人,一定是東西或者事情,所以「環遊世界花了他兩百萬。」這件事情,如果用"cost"來表示的話,就會是"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cost him 2 million."使用"cost"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cost"的動詞三態變化也是不規則的,它的過去式跟過去分詞都是"cost",而且使用這個字的時候,跟"spend"不一樣,"spend"可以用來表示金錢的花費跟時間的花費,但是"cost"只能用來表達成本或所花費的金錢,如果要表達事情花費掉人的時間的話,那就要用"take"這個動詞,所以,前面提到的例子「環遊世界花了他兩個月的時間。」那就是"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took him 2 months."在這裡再順便提醒一下,我們剛剛提到"spend"的主詞一定要是「人」,但是用"cost"跟用"take"來表示「花費」的這兩個句型都可以用虛主詞來替代,所以,"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cost him 2 million."可以寫成"It cost him 2 million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而"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took him 2 months."就可以寫成"It took him 2 million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對了,講到"cost"麋鹿兒想要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或有趣的說法,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人家在講"cost down",這是指「降低成本」的意思,應該大家都可以輕易從字面上明白意思,但其實,講到「降低成本」,因為大部份人都會聯想到"cost down",所以就說「我們公司想降低成本」,"Our company wants to cost down."或者問「要怎樣降低成本」"how to cost down?" 但說真的,這樣的說法一般老外都會覺得很怪,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樣說文法不太通,可能是因為我們太常用"cost down"夾雜在中英文的表達裡,所以便習慣而成自然了,也許以後會約定成俗被接受,但現在還是先學學正統的說法吧!「降低成本」,可以用"reduce the cost"或是"keep the cost down"比如說「降低30%成本」,就可說成"achieve a cost reduction of 30%"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cost an arm and a leg"這一個片語?到底「花一隻手跟一隻腳」是什麼意思,是要動手動腳嗎?當然不是。想想,我們以前有看過的影片裡,黑道動不動就要人家留下一隻手或者一隻腳的,是吧!什麼樣的東西會需要花費一隻手臂跟一隻腳作為代價,那樣的東西一定非常的昂貴,對吧!所以,"cost an arm and a leg"就是指東西昂貴或者是代價很高的意思囉!很有趣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PAY! 關於付錢的大小事 (上)
雖然說「有錢不是萬能」,但是,這到底還是個「沒有錢萬萬不能」的社會。先不要談我們想要的東西是需要金錢來支付的,每天睜開眼睛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個明碼標價,然後,我們就必須得要選擇一個適當且合理的付費方式。而且付費的方式會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地改變。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生活中跟「要價」以及「支付」有關的英文。 所謂「價格」是決定我們要不要購買以及要採取哪一種方式支付的一個重要關鍵。所以,我們要先來談談跟「價格」有關的英文。講到「價格」,大家腦海裡面最先浮現的是哪個字呢?沒錯,就是你想的那個字!跟「價格」有關最基本也最常看到的單字就是"price"。這個字通常是用來指「一件物品的標價」或者是「一件事情的代價」。比如說,我們同時看上了兩雙很想要的鞋子,在舉棋不定之下,通常都會是以價格來決定最後的購買。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詢問價格的差異,那麼我們可以說"What is the difference in price between the two shoes?"在這裡要稍微注意一下,我們問的是在價格上的「差異」,所以主詞是difference,那當然beV.用的就是單數"is"囉!另外,如果某個人素行不良,我們要表達他再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他會為他的所作所為付出巨大代價。」那我們就可以說,"He will pay a huge price for what he has done."在這邊提醒大家一下,基本上「價格」雖然有明確的數字可以表達,但是實際上是屬於一種「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果我們要說這個東西的「價格不菲」,那我們可以說他"expensive"但是如果用"price"來表達的話,那就不能夠用"expensive"這個形容詞來說明喔!價格的高低,是要用"high"或"low"來表達的。沒錯,也就是說,假設要表達「這台電腦很貴」,我們會說"The computer is expensive"或"The price of the computer is high." 為什麼要有標價,因為要「收費」。而「收取費用」也是一個我們應該要弄清楚的概念。這世界上必須要付錢的,除了剛剛我們講到的「東西的價格」或者是「事情的代價」,「服務」也是一種會收取費用的項目,一般來說,「一項服務所收取的費用」,我們會用"charge"或者"fee" 來表示,兩個字的意思非常相近。"charge"本身通常除了「服務費用的收取」也有「店家收費」的意思。比如說,我們要詢問「每個月請人打掃家裡的基本費用(服務費用)大概是多少?」可以用"How much is the standard charge for house cleaning per month?"或者詢問店家提供「化一次全妝的費用(店家收費)大概是多少?」"How much do you charge for a full makeup?"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charge這個字可以當作「費用」本身,所以有名詞的用法,也可以當作「收費」的動作,所以也有動詞的用法。但"fee"通常僅用來簡單地表達「費用」,最常被使用在「入場費」"entrance fee"上。比如說,博物館或展覽場地的入場費用等等,舉例來說,我們要表達「停車費是每小時60元。」那我們就可以說,"The parking fee is 60 per hour."除了入場費,某一些特殊的服務性質,像是律師或者咨詢師所收取的費用也可以用"fee"這個字來表示喔! 日常生活中除了物品、事情、服務需要收費,與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幾乎每天都會被收取的費用就是「搭乘交通工具的費用」了。除非是每天堅持用「11路公車」在空間移動,不然交通費根本就是一項人生中不能免除的支出。而要表達「搭乘交通工具的費用」時,我們所使用的是"fare"這個字。比如說我們要問「從這裡搭捷運去你的學校要多少錢?」我們就可以說,"What's the MRT fare from here to your school?"講到像交通費這種生活中不想噴也一定會噴走的錢,就讓麋鹿兒不得不想到一種在國外很常噴走的摳摳,那就是「小費」這個東西。付「小費」在台灣不是太平常,但在國外則是一種日常。「小費」就是"tip"這個字,而這個字,跟前面提到的"charge"一樣,可以當作名詞或動詞來使用,在國外,如果客人滿意服務生的服務,通常會給予相當豐厚的小費,而且他們小費的支付方式也很有趣,有一種是直接算在收費裡面,這種在台灣也很常見,另一種就是看客人開心給現金。比如說,「他非常滿意侍者的服務,因此給了他一筆豐厚的小費。」我們可以用"He was satisfied with the service so he tipped the waiter generously."來表示。順便一提,在國外通常都用刷卡,那小費要怎麼給呢?你也不能跟店家說因為我刷卡,我沒有現金,所以我不要給小費喔!他們可是很有一套因應方式的,他們會先讓你刷消費額度加上稅金,然後簽單上面除了讓顧客簽名,還有一欄問顧客想要給多少小費,自己加一加,填一個付費的總數,很帥氣對吧!通常我們會算上10%到15%左右,或者是想要湊個整數也是可以。到時候帳單會出現的就是自己親自寫下「總數」"total"欄位的那個數字。 哎!什麼都要付費,如果可以不要付錢該有多好?其實在國外有很多地方在特定的某一天或者某些時段是不用付錢的,像紐約很多的博物館都有星期一或者是星期四免費入場,讓一般低收入的人也可以有鑑賞藝術的機會。如果我們要表達「博物館星期一免費入場。」我們可以簡單地用"free"來表達,"It's free to enter the museum on Monday."或者是可以用剛剛學到的"charge"的片語來說,"The entrance fee is free of charge on Monday.""free of charge"就是「不用收費」的意思,不過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不是所有跟"charge"有關的片語都是跟「收費」有關的喔!比如說"in charge of"這個片語是「負責」的意思,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看到"One month after David joined the company, he is already in charge of a new project."意思就是「大衛在加入公司一個月後,就已經開始負責一個新的專案了。」看吧!完全跟價錢一點關係也沒有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說」來不簡單(下)
一路「說」到這裡,今天我們要講的是"talk"這個字。這個字當作動詞用的時候是指「談話」或「討論」的意思。由於talk是不及物動詞,所以後面要加上介係詞with、to或是about。如果怕混淆的話,就簡單地這樣記:大概有「talk to+人」、「talk with+人」以及「talk about+要談論的內容(包括人、事、物)」這三種。那你可能會問,「talk to人」跟「talk with人」有什麼差別?基本上很多人只要碰到介系詞都很容易呈現一種霧煞煞的狀態,在這裡麋鹿兒要跟大家說,雖然介系詞並不是百分之百固定,但是還是有它大概的方向可循,所以只要是掌握基本的意思,就不會差太遠。像"to"通常都有方向性的,有「朝著」或「對著」的意思,所以,talk to人是指對著人家說,而"with有「一起」或「伴隨」的意思,所以,talk with人指的是兩個人一起對談。簡言之,如果我們看到「A talk to B」,意思是指「A對B說話」,透露出的是A處於一種比較主動的、較高的地位,所以大部份的時間是A說話給B聽的情況。但如果是看到「A talk with B」的句型,通常意思是「A和B說話」,兩個有來有往,比較偏向平等的談話形式或者是討論,也就是你一言我一語的感覺。而且,我們通常可以在這兩個句型後面加上第三種,也就是「talk about+要談論的內容」。比如說,「我今天下午跟瑪莉討論爸爸的生日派對。」,拆開來會是「我今天下午跟瑪莉討論。」「我們在討論爸爸的生日派對。」"I talked with Mary this afternoon. We talked about Dad's birthday party."但一般說話都不會這麼麻煩,會直接說「我今天下午跟瑪莉討論爸爸的生日派對。」所以就可以說,"I talked with Mary about Dad's birthday party this afternoon." 除了這三個很常用到的介系詞之外,還有兩個也是很常看到的用法,只是這兩個跟前面看到的不大一樣。前面的幾個都是「talk再加上介系詞之後,再加上人或者是事情」,但是這兩個是,「talk加上人之後,再加上介系詞,再加上事情」。很複雜嗎?其實並沒有啦! 通常我們跟人家「談」,目的除了討論出一個共同的做法或得到共識,還有就是說服人家去做某件事情或不要做某件事情,接下來要看的這兩個句型就是說服人家要去做,或者不要去做某件事情的用法。如果我們要「說服別人去做某件事情」,我們可以用「talk人into事情」的句型。在這個句型裡面我們要注意的有,被說服的對象如果用代名詞要用受格,另外,說服對方要做或不要做的那件事情,一般我們會用名詞來表示,如果是動作,則使用動名詞(V-ing)。 比如說麋鹿兒雖然看起來小壯,但其實是過胖的,所以我們家的寶貝蛋們會擔心我的健康,一直不斷叫我要減肥、要多運動。 因此,如果我要表達「我家的寶貝們擔心我的健康,所以說服我要多運動。」就可以說"My babies are concerned about my health, so they talked me into doing more exercise." 想想,他們會勸我多運動,當然就會勸我少吃一點了,所以,這時候就可以用到另一個類似的句型,「Talk 某人out of某件事」。所以,「我的寶貝們說服我不要吃太多零食。」那就是"My babies talked me out of eating too much snacks."說真的,放棄永遠比努力難,有時候我們會勸人家要努力、要堅持、要追求,但是如果所要努力地與追求的不適合自己,或者根本就是錯的設定,那還要堅持下去嗎?「 說服某人放棄某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但該勸還是要勸,比如說,自己的閨蜜或家人要結婚了,你卻發現對方的未婚夫在跟別人搞曖昧甚至劈腿做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那到底要不要說穿,要不要勸離,這很難對吧!因為很可能其中一方會希望根本不要知道,只要一直都活在幸福的粉紅泡泡裡就好,不過,如果真的是好閨蜜,就算被怨恨,我應該也是會跳出來極力勸阻的,如果是家人更不用說了,絕對不會把自己家人的幸福葬送掉。所以,我們要表達「她父母試圖說服她取消訂婚。」就可以說,"Her parents try to talk her out of getting engaged." 關於「勸說」或「說服」還有一個比較難一點的字"persuade"。而且要注意句型上的差異,這個字後面接的雖然也是人,但是用的並不是介系詞片語,而是不定詞片語(to V.),所以,如果說,「我老闆的太太說服他買那個很貴的包包給她。」那我們用剛剛學到的片語「Talk 某人into某件事」。就是"My boss's wife talked him into buying that expensive bag for her."換成"persuade"的片語「persuade某人to do某事」,就是"My boss's wife persuaded him to buy that expensive bag for her."所以要特別注意後面接的東西,再提醒一次,「talk+某人+介系詞片語+名詞或動名詞(V-ing)」而「persuade+某人+不定詞片語(to V.)喔!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片語,就是"talk someone's head off"如果我們聽到這樣的句子,"I am sorry for being late so long. My neighbor caught me as I was leaving and she talked my head off about how her son got accepted into the NTU."可不要嚇到了,頭都掉下來了還可以接回來跟自己講話,這也太恐怖了。可以「把某人的頭說掉了」,真的很猛,哇!到底是什麼蓋世神功可以說講到別人的頭都掉下來了?那還不簡單,就是「無敵碎念功」,想像一下,有一個人在你耳邊一直唸、一直說、一直講不停,講到頭殼冒煙,然後腦袋當機,還不停下來,一直唸,到最後爆炸,然後頭就噴飛滾下來的畫面,超有Fu對吧!所以,剛剛哪一句的意思是,「不好意思遲到這麼久,我鄰居逮到我,不斷一直跟我講他兒子如何考上台大的事,我頭都快炸了。」"talk someone's head off"就是指「對某人講話講個不停,喋喋不休」,如果下次要浮誇地表示某人「唸功了得」就可以用這個片語喔,生動又有趣。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說」來不簡單(中)
還記得上次我們講了"say"的用法,我們今天就繼續來「說」一下其他相關的字。有一種「說」是「單方面的意見表達,當我們要「告訴」對方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事實的時候,在英文中最泛用也最簡單的就是"tell"這個字。但並不是所有"tell"都要翻成是「告訴」,也很常翻成「說」或者是「講」。常見的"tell"用法包括有:「說實話」"tell the truth"、「講故事」"tell a story"或者是「說謊」"tell a lie"。比如說,我們想表達「我討厭那些不願意說實話的人。」就可以說"I hate those who are never willing to tell the truth."因為tell是單方面的告訴對方某件事,因此要記得,如果我們要在tell後面加上「被告訴的人」,而且用的是代名的話,那麼這個代名詞就必須要使用「受格」。如果我們要表示告訴某個人某件事情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用「tell + 人 + 事情」這個句型。這時候要注意,因為tell是及物動詞,所以後面直接加人當受詞,不可以加介係詞喔!至於「事情」的部分則可以是「名詞」或者是「that子句」。比如說,「講故事」是"tell a story",那如果要表示「給我們講個故事吧!」那就是"Tell us a story."再舉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怕對方礙於情面不敢直言,我們就可以跟他說「只管說實話」,這裏的「說」就是「告訴我」的意思,就是"Just tell me the truth."如果希望告訴別人去做某件事情,那我們會在後面加上不定詞片語,用「tell +人 + to V.」這樣的句型來表達,比如說,媽媽煮飯煮到一半探頭出來跟你說,「跟爸爸講去買些牛奶」,那就是"Tell your father to buy some milk." 前面舉的例子裡,像是"Tell me the truth."這句話,我們很容易從字面上辨別出意思,並沒有什麼困難度,但很多生活中包含有"tell"的口語表達句子有時候並不如表面上聽到的那麼直接。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在對話的時候有人說"You are telling me.",乍聽到這句話會有點傻眼,可能會心想,啊,我不是在告訴你,難道我在告訴別人啊!其實這並不是跟對方說「你正在告訴我」,而是要告訴對方「我早就知道了、「還用你告訴我?(有種「誰不知道啊!」的概念)」或者是「這還用你說嗎?」跟這句話的句型相似的還有"I'm telling you."不過要注意,這句話真的很有心機,只要我們把"You are telling me."的主詞"You"換成"I",意思可是大不同喔!"I'm telling you."跟"You are telling me."並不是相反的意思,也絕對不是「我正在告訴你」,而是要請對方「注意聽我說」,表示接下來的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聽話的人認真聽。又比如說,我們在談話的時候,如果有人說了一句話,而另一個人回答"Tell me about it!"這並不是表示對方很感興趣,叫你跟他說更多的細節喔!我們舉個例子,一般大學生的開學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選課,在學期剛開始選課的時候,大家都會先去上上課瞭解一下狀況,或者會討論研究修課的老師機車不機車,課程難不難等,再決定要不要加退選,所以很常會聽到像這樣的對話,「我們英文課好難喔!」"Our English class is so hard."「那還用說嗎?」"Tell me about it!"所以,跟想像的不一樣吧!"tell me about it!"表示聽話的人也是高度認同對方的話。 對了,有幾句話很重要一定要提醒一下大家,像是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說"Don't let him tell you that."可不是叫你不要讓他說或者不要讓他告訴你,而是在警告你「千萬不要相信他」。所以,一定要聽得懂這句話。此外,如果你聽到有人跟你說,"Tell me another",可不要以為對方對你的話很感興趣,希望你可以「告訴他另一個」,然後就興致勃勃地說下去,這句話直白來講就是「講點別的」,也就是跟你說「我不信」的意思,所以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是被打槍了,哈哈哈!你當然可以「上訴」,為自己辯駁一下,但別再繼續就同樣的話題扯東扯西囉!又比如說,如果有人跟你講,"Don't tell me you don't know."可千萬不要回答"OK"喔!因為這並不是對方跟你說「不要告訴我你不知道」,而是表達對方覺得「你怎麼可能不知道?」或者「我不信你不知道!」的意思。一路講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我們口語裡面跟"tell"有關的表達很多,但真的要仔細聽,不然會錯意就糗大了。還有,tell這個動詞的過去式跟過去分詞都是told,如果要陳述的是過去的動作,就要改成"told",比如說,在前面我們所舉的例子裡,媽媽要你告訴爸爸去買牛奶,是個表達命令的祈使句,所以用的是原型動詞,但是如果要表達「我告訴他要安靜」已經是發生過的事情,就要說"I told him to be quiet."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說,"I told you!"意思是「(你看看)我早就告訴過你了!(你不信,現在呢?)」 而tell這個動詞除了「告訴」的意思之外,也有「分辨」的意思喔!比如說,在「我們無法期待所有人都能夠分辨真實以及謊言。」"We can not expect everyone to be able to tell truth from lies."這個句子中,可以看到,如果我們要表達「分辨A跟B兩種」要在A跟B中間加上介系詞"from",所以"tell A from B"的意思就是區辨A和B。偷偷告訴大家,其實我對"tell"這個字的用法印象最深的其實是「算命」,應該很多人都算過命吧,算命先生(當然現在也有算命小姐)就是「告訴」我們「命運」"fortune"的人,所以,就叫做fortuneteller,而「算命」這件事情就叫做"fortunetelling"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說」來不簡單(上)
說話是一門藝術,要懂得「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英文中的「說」也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關於跟「說」有關的英文字,基本上在我們求學的過程中,會學到的大概有四種,分別是「講(話)」"say"、「告訴」"tell"、「說、談」"talk"跟 「講(語言)」"speak"。這幾個字涵蓋了幾乎所有講話的狀態,當然這是比較簡單的四個字,還是有一些比較難的字,但要輕鬆說英文就不需要太過於複雜艱深,所以我們用最簡單的單字來學習更多更生動的表達。 通常如果我們要表達誰說了什麼話,我們會用到say這個字。但是如果我們看到句子的最前面出現了"say",按照一般的理解,會認為如果把原型動詞放在句首,通常是祈使句的用法,用來表示命令或者請求。那就是要叫我們跟著說一次囉!當然不全部都是!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在數學課的時候,聽到老師說 "A cake costs 20 dollars. Say Tom has 100 dollars. How many cakes could he buy?"很明顯,這是個題目,並不是要我們照著題目說一次。那這個"say"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假使」的意思。也就是說 "say" 後面接著的內容是個「假設狀況」,有可能是「建議」、「可能的情況」或「打比方」,但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比如說像是,「假使你贏了樂透,你會拿那些錢幹嘛?」"Say you won the lottery. 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money?這樣的情況。 所以剛剛那句"A cake costs 20 dollars. Say Tom has 100 dollars. How many cakes could he buy?"的意思就是「一個蛋糕要價二十元。假設湯姆有一百塊錢,他可以買幾個蛋糕?」數學老師要你聽完題目之後說答案,可不是要說一遍題目喔!精準的來說,在這種情況下,"say" 和後面的完整子句間要加上 "that",但由於大部分會用到這種講法的場合都是非正式的或者是很口語的情況,所以"that" 就被省略掉了。 另一種類似的用法是用"Let's say (that)...." 這個句型。在這裡提醒一下,雖然多加了 "let's" 但是意思不變,有點像中文「我們來假設」的意思。舉例來說,我們要表達「假設車程是三小時的話,那麼你大約九點才會到家。」就可以說,"The ride will take, let's say, three hours. You'll arrive at home about nine." 其實「"say"什麼」的用法很常見。比如,有時候我們去餐廳吃飯,服務生會幫我們倒酒水,如果服務生問我們要不要加果汁,我們說Yes,那接下來就會聽到服務生說"say when." 這時候,我們可不要就跟著說"when"喔!服務生的意思是請我們「覺得飲料好(倒得差不多是我們要的量)的時候說一下」。所以,我們要在差不多的時候告訴服務生"OK"或"That's enough",而不是大聲回答"when"喔! 講到這,麋鹿兒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過阿諾史瓦辛格演的一部片子,片子中他在跟鱷魚搏鬥的時候,抱著鱷魚的頭,誇張地說,"Say Uncle!"顯然可見的,當然我們不會期待鱷魚會跟著說"uncle",那阿諾幹嘛這樣說?說穿了這其實蠻有趣的,這有點像是中文的「叫爸爸」,就是叫對方「認輸」、「投降」的意思。很有趣吧! 同理可以推測出,如果我們在對談的中間聽到有人說"Says who?"要跟著說"who"嗎?當然不要囉!基本上"Says who?"原本的意思應該是"Who says that? "「誰說的?」,這句話帶有較激烈的口氣,通常表示說話的人不認同你的看法,屬於非正式場合的說法,在口語中是屬於很常見的表達。 嘿嘿!學聰明了吧!不是聽到祈使句的句子我們都要照著說的對吧!記住一條規則就是「你聽到的say跟你想像的不一樣」,不只是祈使句不一定要照著說,就算是字面上聽到的,也不一定是我們以為的樣子,比如說,我們聽到"You can say that again."這句話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你可以再說一遍!」,可別傻傻地以為對方沒聽到或沒清楚要你再說一次,這句話的意思是表示「完全同意對方的想法」,也就是表示「贊同」的意思喔!比如說,大家都是周杰倫的歌迷,如果有人說「我認為 Jay Zhou是全世界最帥的人。」"I think Jay Zhou is the most handsome man in the world.")那一定會有人附和,「完全贊同!」或者是「說得真好!」那就是用"You can say that again."就對囉! 最後要提兩個很常見但是很容易混淆的用法,就是"that is to say -"跟"It is said that…"。基本上前面這個"that is to say"是「換句話說」或「也就是說」的意思,比如說,我們要表達「他追求她,也就是說,他愛上了她。」那就是"He runs after her;that is to say, he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her."這個用法等同於"in other word"這個片語,所剛剛那句話也可以寫成"He runs after her;in other words, he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her." 至於"It is said"通常後面會接上that子句, 意思則是「據說」,句中的it 其實是虛主詞,句中真正的主詞是that 所引導的子句。打個比方,湯姆雖然看起來像個窮光蛋,但是「據說他是一個有錢人。」我們就可以用"It is said that he is a rich man." 看吧!光是一個簡單的"say"也是很多學問的,下回我們繼續「說」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