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防疫所嚴格為金門安全蔬果把關
為有效解決及因應農藥大量施用所衍生的問題,縣政府建設局自94年起即開始推動「金門安全農業發展計畫」,其中農藥殘毒檢驗即為重要環節之一。現今民眾於農、漁會超市所購買到的「安全蔬果」,其農藥殘毒檢驗即是由本縣動植物防疫所負責嚴格把關。 防疫所針對本縣安全蔬果的殘毒分析,係運用「生物檢驗法」的快速檢驗技術;為符合農民生產及運銷的效率,此套快速檢驗技術可以在上午採樣,當日即可作出分析報告,這也是台灣各縣市普遍使用的檢驗技術。 防疫所檢驗的流程,係配合農試所輔導之安全農業示範戶,約於作物採收前一週會同至田間隨機採樣,再將樣品分類標示產地來源,並實施前處理作業,將葉片切碎,以酒精或溴水萃取成液態,再於比色管中加入酵素與萃取液混合均勻,靜置短暫時間後即可置入高精密度之「分光比色儀」中檢驗。此流程由採樣葉片至測試完畢僅約一小時,目前抑制率之容許值需低於35%,超過時必須複驗。凡是低於抑制率之容許值者即為檢測合格之安全蔬果,此蔬果將可由農林課授權農、漁會貼上「金門安全蔬果標章」,提供民眾優質的健康農產品。 據防疫所資料顯示,金門蔬果農藥殘毒檢驗作業自95年底實施以來,2年半總計採樣約740件,其中合格率接近97%。以整體檢驗戶數觀之,有稍微下降的趨勢。至於化學檢驗法之檢驗系統,防疫所亦逐步建立中。 防疫所除了例行配合農試所實施示範戶採樣檢測外,更會不定期提供一般農家檢驗服務,尤其也會定期抽樣送往台灣的專業實驗室做更精密的檢測分析,絲毫不放鬆的雙重把關門檻,就為了以更嚴謹的科學檢驗技術,透過電腦數據分析來保障縣民的飲食健康。電腦不只會「撿」土豆,現在更為大家來「撿」安全的蔬果囉!
-
由農藥殘留量談蔬果安全
什麼是農藥?依據農藥管理法規定,符合下列條件之藥品或生物製劑,都可稱為農藥:(一)用於防除農林作物或其產物之有害生物者;(二)用於調節農林作物生長或影響其生理作用者;(三)用於調節有益昆蟲生長者;(四)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列為保護植物之用者。簡單的說,農藥就是保護農林作物免受病蟲草鼠及其它生物危害的化學品。目前全世界已上市的農藥超過600餘種,是植物的保護藥劑,它和人類生病時需要安全用藥一樣,對症用藥時「藥到病除」,對人體也不會造成傷害,沒有對症用藥或用藥過量都是有害的;用藥不恰當就會危害植物,若因使用過量致使蔬果殘留量太高,則可能危害食用人的健康,因此需要進行農藥殘留量的監測與管制。 公路開放通行前都必需先訂定「速度限制」,通行者必需遵守速限,才能確保安全。而農藥殘留量監測與管制前,也必需先訂定農藥安全容許量。農作物的農藥安全容許量就如同公路的速度限制一般,農作物噴施農藥時,必需遵守安全用藥規範,使作物中的殘留量低於安全容許量,才能確保人體食用的安全。 評估農藥安全與否,其實相當的複雜不易,尤其是評估「殘留農藥」的安全更難,絕對無法於短期試驗中偵測出來。目前的作法是以老鼠、狗、兔子等哺乳動物或微生物為材料,進行有關農藥安全性試驗,觀察、紀錄動物的變化,如排泄物的分析、血液化學、病理檢查、瘤腫分佈、器官重量、胚胎畸形、基因突變、代謝變化、神經毒等20多種以上的觀察與試驗,找出對供試動物「無毒害農藥量」(NOEL,No Observed Effect Level),也就是動物在慢性毒性試驗下,終其一生,每天攝食也不會發生病變的最大農藥餵食量。 因為動物試驗的結果,是無法直接應用於人體上,所以必須預估人與供試動物對藥劑敏感度之差異,通常採用動物檢驗所得到的「無毒害藥量」×安全係數。也就是說如果以平均年齡70歲計算,一個人終其一生不斷的攝食該種農藥量,亦不致遭受任何毒害。 接著再以每人每日攝取量為基礎,參考國人平均一天所食用的農作物種類、數量及國人平均體重,分別計算各種農藥在不同農作物中的最高攝取容許量(Maximal Permissible Intake,簡稱MPI),再進一步定出「安全容許量」,而建議安全採收期。所謂安全採收期(Pre-harvesting interval),則是指最後一次施藥至作物之農藥殘留量低於安全容許量,而可以採收所間隔的時間。 農藥殘留檢驗方法有化學法及生物化學法兩種。生物化學為快速檢驗法,是結合生物性探針酵素反應、光譜分析及化學薄層分析等方法,以乙醯膽鹼酯(Ach E, Acetylcholine esterase)檢測有機磷劑及氨基甲酸鹽類殺蟲,殺菌劑則可檢出有機硫磺類、抗生素及銅劑,是定性的檢驗,適用於採收前預檢,或在集貨場、產地市場及消費市場進行篩選,必要時仍需進行更精確的化學檢驗。化學法是利用萃取、淨化等步驟抽取出蔬果植體中的農藥成分,再以氣相層析儀(GC)或高效能液相層析儀(HPLC)等測定農藥種類及濃度,目前採用多重分析法,一個樣品可同時分析超過200種農藥。化學法精密準確但耗時、耗財;生化法快速簡便但測定藥劑種類有限,各有優缺點,一般而言,生化法適合生產品質之管控,化學法適合執行法律之用。
-
【特別報導】落番400年系列2023僑親返鄉尋根 活動正式開跑
﹝活動資料提供:唐振瑜﹞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2023疫情三年阻隔了僑親返鄉路,今日疫情解封,僑親將再踏上返鄉尋根之旅,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永久名譽會長丹斯里陳成龍博士、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陳良吉主席、麻六甲金門會館吳友鏗副主席,10日將率僑親返鄉尋根,並祝賀縣長陳福海再次當選縣長。海外僑親非常重視這次的尋根活動,出發前特地拍攝影片來支持這次的活動。 金門人下南洋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迄今已歷400年,「廈門水路通番屏,下午四點要開船……」婆娑的大洋上,遠洋輪船劃浪而去,承載著金門鄉親的出洋夢想旅程,為謀求更好的生計,面對茫茫大海,有可能命喪波浪間……昔日散了出去,今日我們回來了,飲水思源,心繫故鄉情。 今年適逢《落番》紀錄片12周年,11日上午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在金獅影城舉辦《落番》放映、劇照文物展系列活動、影片也會在國家公園連續放映一周,每天2場,上下午各一場。在金獅影城影片映後將由陳益源教授主持Q&A唐振瑜導演分享當時拍攝的點滴、與李子恆在《落番》裡動聽的歌謠配樂分享,藉此希望能再重溫當時《落番》旋風,所凝聚的海外僑親與故鄉取得更緊密的連結,讓金門僑鄉的美譽繼續傳頌下去。 12日上午由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在金門大學陳開蓉演講廳,舉辦金馬高峰對談│「從金門《落番》歷史到僑鄉的變遷」,由張景森政委主持,丹斯里陳成龍與陳福海縣長「金僑成功經驗與金門投資環境」的高峰對談。歡迎地區鄉親到場共襄盛舉,參與這場盛會。12日下午縣長與僑親懇親座談,再敘故鄉情。 金門酒廠也共襄盛舉推出金門《落番》400年紀念酒,《落番》400周年紀念酒循著戎克船的航線,《落番》不只是一段古老記憶、也是一趟尋根旅程,連繫著金門鄉僑與故鄉的情感,是金門人一段永遠無法抹滅的出洋奮鬥史,而這段歷史將一代傳過一代,永遠流傳下去。 ﹝活動一﹞ 由金門國家公園辦理落番12週年﹝落番﹞電影欣賞及座談會暨劇照文物展覽,活動時間:6月11日(日)上午場09:00,活動地點於金獅影城,現場將邀請落番導演-唐振瑜與音樂老師-李子恆座談分享。有興趣的民眾可洽金門國家公園導覽解說課 ﹝活動二﹞ 由金馬聯合服務中心辦理金馬高峰對談--「從金門《落番》歷史到僑鄉的變遷」,活動時間:6月12日(一)上午08:30~12:00,地點:金門大學陳開蓉演講廳。 與會貴賓將有金馬服務中心主任張景森、縣長陳福海、議長洪允典、立委陳玉珍、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楊上德、丹斯里陳成龍博士、常務顧問呂清便(巴生金門會館)、陳良吉主席(巴生金門會館)、吳友鏗副主席(麻六甲金門會館)、陳期惠顧問(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副會長張迎煌(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創會會長李台山(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總會長楊維居 (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旅台各同鄉會理事長、巴生金門會館團員、麻六甲金門會館團員、柔佛金同廈會館團員、洪集輝副校長、呂坤和局長、高瑞新院長、江柏煒院長、陳益源教授、黃振良老師、董群廉老師、唐振瑜導演、地區貴賓及鄉親。本活動聯絡人:張俊堯科長0952-419042,歡迎島親與會。 高峰會內容: 08:30開幕禮 ﹝第一場﹞ 主持人:張景森政委(行政院政務委員) 對談人:丹斯里陳成龍VS陳福海縣長 主 題:金僑成功經驗與金門投資環境 ﹝第二場﹞ 主持人:陳益源理事長(台灣中文學會) 對談人: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副會長張迎煌VS董群廉老師(金門文史專家) 主 題:從故鄉變異鄉的心境轉變到返鄉尋根 ﹝第三場﹞ 主持人:江柏煒院長 (台灣師範大學) 對談人:巴生金門會館主席陳良吉VS 高瑞新院長(金門大學) 主 題:從估俚間到會館的功能 ﹝第四場﹞ 主持人:呂坤和局長(金門文化局) 對談人:麻六甲金門會館副主席吳友鏗VS黃振良老師(金門文史專家) 主 題:麻六甲的金門人與山海王 ﹝第五場﹞ 綜合座談 主持人:陳益源理事長(台灣中文學會)、唐振瑜(落番導演) 11:40~12:00閉幕禮 主持人:洪集輝副校長(金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