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眷村金門人竹籬笆外的春天

發布日期:
作者: 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專題。
點閱率:3,582
字型大小:

復興新村,牽動出流徙來台一段歲月
〈中和復興新村 未賣先轟動〉。
農曆年前 ,二月九日一則來自眷村改建的新聞事件,吸引了眾人目光。
位於中和市興南路一段85巷的「復興新村」,是戰地政務時期,金門縣政府以「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名義購置的縣有地並興建眷村,安置在戰地政務委員會工作的員工及眷屬居住。老舊的眷村,二○○九年元月起動工改建為可容納三一七戶的大樓,除了安頓原有一三二戶住民外,另一八五戶對外辦理標售。由於「復興新村」鄰近南勢角捷運站,地點佳,金門籍鄉親購買意願高,外傳有人私自受理預售戶買賣登記,引發金門縣政府財政局出面澄清絕末委託預售屋銷售情事,提醒民眾別上當。
與「復興新村」同時存在於中和市的金門眷村,還有太武、太湖、九如、浯江等四處,它們曾引爆了一段財產的「國有」與「縣有」、「中央」與「地方」之爭。
「金門眷村」以及散居在全台各地眷村的金門人故事,因著「復興新村」改建事件,再次被記得。
眷村文化,形成了軍眷群居獨特生態
《再見,忠貞二村》,刻在中天娛樂台,周一至周四晚八時播出的黃金檔的文學大戲,描寫台灣特有的眷村文化,劇情中也穿插了眷村主人出征戰地金門所牽出的台、金兩地烽火情。
關於「眷村」的身世,除了影像演出,也有文字書寫。二○○六年十一月,民進黨族群事務部發行《認識台灣眷村》;二○○七年八月,國防部編印《眷戀:陸軍眷村》。
謝長廷為《認識台灣眷村》作序時寫道,「眷村在台灣發展的情形,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當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從中國撤軍來台,為了讓離鄉背井的人們能有個遮風避雨的臨時住所,在台灣各地興建眷村,安置從各地來的軍眷。當時在期盼早日返鄉的情況下,也沒有人在乎過擁擠狹小的居住環境,更因為惺惺相惜,雖然從不同省份遷居在同一個地方,卻也衍伸出互助互信、像個大家庭一樣的濃情味。而這個臨時的窩,在這五十多年來,日久他鄉成故鄉,成為外省新住民的家。」
《眷戀:陸軍眷村》書裡,統計出全台灣共有三百零一處陸軍眷村,其中桃園縣最多,有四十六處;眷村緣起,國防部點出一九四九年因戡亂戰爭,數十萬國軍及部分軍眷隨政府由大陸轉進來台,政府陸續在台灣各地以接收日本遺留之眷舍、營舍或興建克難簡易眷舍,用以安置;一九五○年元月,原「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的「軍眷業務管理處」改隸「聯勤總部聯勤留守業務署」,並依據「國軍在台軍眷業務處理辦法」之規定,以「集中管理與集中居住」為原則,將軍眷納入管理範圍,「至此,開始形成了『軍眷群居』的型態。於是眷村遂成了台灣社會發展史一個新名詞」。
眷村,簡陋的克難居所,另有「竹籬笆」的代名詞。
《認識台灣眷村》一書在進行台灣眷村巡禮時,也走訪金門,這才發現曾經十萬大軍的金門,沒有「眷村」,最後寫出〈金門,另類眷村島〉,曰「戰地政務金門島皆榮民」。
島內島外,從另類眷村島到金門新村
金門島沒有「眷村」之名,但像金湖鎮的安民村等,有不少老榮民聚居,也算是另一形式的「眷村」;再如胡璉任金防部司令時成立「生產儲備大隊」,號召千餘軍官下鄉開墾,這些人多在各村落留駐、生根,化身「金門的外省人」,對他們而言,每一棟寄居的房舍,形同被縮小的「眷村」,只是老兵不死 ,逐漸凋零,據金門榮民服務處的統計,現居金門的外省籍榮民僅存二百九十多人,他們在這個「眷村島」受到妥善的照顧,曾任金門日報社採訪主任的榮服處輔導員陳榮昌表示,「一通電話,服務就到!」例行工作業務外,他還分配到老榮民分佈最多的金湖責任區,二十四小時待命,小自一大早接到請求派車赴市場採買電話,大至老榮民身體有狀況,得趕緊協助就醫,甚至扮看護推輪椅護送到台灣。
《認識台灣眷村》筆下的〈金門,另類眷村島〉,確實有著「另類」的「眷村」生態。
沒有「眷村」的金門,到了台灣,幾乎每一處眷村都居住有金門眷屬;中和市的五處「金門新村」,則是僅見大量戰地政務時期金門員工與眷屬的集中地。
胡璉將軍在《金門憶舊〉中述及興建「金門眷村」的歷史背景,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隨後又有美國軍援顧問團來到台灣,但金門不在軍援範圍之內,「所以駐在金門的司令官,一方面防衛本島,一方面準備反攻,準備項目之一便是興建在台灣眷屬的住宅。歲月悠悠,時光如矢,初來時僅打算住三年五載的公屋,有關機關不能讓軍眷祇借不還,紛紛要求收回自用」,胡璉為了解決此一問題,「特以金門所產白土,利用運糧回航船隻,裝載至台灣求售,得款報准上級備案,專作眷舍營造」。
胡璉提到用「金門錢」建造的眷村,中壢有「居易新村」,內壢有「居廣新村」;另由防衛部撥款,各軍自行建村者也不在少數,有第五軍的「崑崙新村」、十九軍的「天山新村」。爾後胡璉離開金門,「後任的司令官幾乎都不斷的用金門的錢為部屬解決居住問題,遺風餘韻,流傳不輟」。
地處中和市的太武、復興、太湖、九如、浯江等五眷村,係九三、八二三砲戰後,金防部為慰勉長期服務於金門前線之國軍、文職幹部之辛勞貢獻,並維護彼等眷屬的居住安全免其後顧之憂,報經國防部核准,由「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籌款興建。五眷村中,位於中和市圓通路力行社區的「浯江新村」,建於一九七四年,為四層樓、每戶三十幾坪的公寓建築,約七十戶人家,是金門籍人口聚居最多也最具傳統鄉情之地。
〈土地43筆房舍7間3棟歸還遙遙無期/金門政委會在台不動產價值20億元!〉,尚處戒嚴軍管時期,一九九一年二月六日出刊的《金門報導》社區報第六期,以頭版頭條獨家披露包括九如、太湖、復興、太武、浯江等在內「被遺忘的縣產」後,引起了各界注意,金門縣議會前身金門諮詢代表會也展開苦苦追討,直至解嚴後的一九九四年十月三日,金門官民大團結,赴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及立法院進行「金門縣護產」抗爭、陳情行動,一步一步進逼,終使得國防部與各眷村自治會讓出時公告現值三十億元、市價超過一百五十億元的五眷村縣產,也才有今天以「復興新村」為首的改建計畫。
金生台生,季來安陳燕治戰地譜姻緣
 中和市五眷村集中看見金門人的足跡,也照見了戰亂時代金門軍民在台灣安家的身影。
台灣其他眷村,也都不乏金門人寄居,他們多是戰地年代嫁予軍人來台的婦女及所繁衍的子女。
許淑娥,金城鎮後浦「番仔樓」的女兒,嫁給追隨金防部司令尹俊的軍人、後來官拜上校的劉惠民,被安置到中和南勢角的景安新村,有個在金門出生的女兒劉瓊英,現職彰化銀行經理。
王女士,金門人,在金門嫁給吳姓海軍軍法官,現住板橋市壽德新村。
呂素嬋,金湖鎮東村人,在金門嫁給後來官拜陸軍少將的劉連春,現住板橋市忠誠新村,先生於二○○九年以九十高齡過世。
李巧雲,金寧鄉北山村人,在金門嫁給後來官拜陸軍上校的劉學炎,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前夕來台,現住板橋市忠誠新村。
陳燕治,金城鎮官路邊人,在金門嫁給後來官拜陸軍少校的季來安,一九五四年來台,現住板橋市忠誠新村。
居住在台灣眷村的金門婦女群像中,陳燕治是特別的一位,因為她是金門嫁給外省軍官中,第一批填寫「軍人婚姻報告表」奉准來台、且拿到「陸軍眷舍居住憑證」者。
陳燕治於國軍自大陸撤退的第三年、一九五一年十八歲時即與在金門服役、大她十八歲的安徽籍中尉季來安結識、結婚,但必須四年後來台才能通過「軍人婚姻報告」、一九五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在台北市辦理結婚登記、拍婚紗照,也於這年生下長子「台生」,一九五六年回金門探望仍軍旅中的丈夫時再生下次子「金生」。
軍人丈夫季來安長期服役金門,陳燕治左抱「台生」、右扶「金生」,之後又來了長女「美圻」、三子「夫正」,從板橋市遇水則淹的篤行新村搬到忠誠新村,獨力扶養四名子女,二十多年後,畢業於陸軍官校的長子「台生」又重演父親的戰地歲月,在大膽島當中尉軍官時再譜出戰地姻緣。
台灣的眷村,竹籬笆外的春天,也有著,訴說不完、持續上演的金門故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