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顯鑫談品茶與人生人生的苦甘淡三道茶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湖鎮瓊林村
現住地:新北市新莊區
學 歷:開瑄國小,金沙國中,金門高中,輔仁大學法律系學士、碩士、博士
經 歷:台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高雄大學法學院、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在高中時期的階段,蔡顯鑫也曾度過一段「為賦新詞」的織夢歲月,他大量閱讀《台北人》、《嫁妝一牛車》等台灣文學,也經常寫文章投稿《金門日報》,對文學的狂熱驅使他選擇報考文組,而且大學聯考原本選填的志願都是中文系。當時,同村鄉長、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而時任金門高中人事室主任蔡是民,建議他再多填幾所法律專業,就這樣他考進了輔仁大學法律系。
之後,他分別在民國76年、83年以榜首之姿考上法研所和博士班,並於78年通過第一次司法官考試,然後在82年選擇高雄法院為法官訓練學習單位。他說,選擇高雄是由於當年赴台就學時,在漫長狂暈的暗夜裡,站在渡過黑水溝的「開口笑」(登陸艇)甲板上,看到的第一道光芒就是黑幕裡高雄港幽微的燈標,這一線朱光為初次去到異鄉的他燃起了希望之火,潛意識中也明示著這是他奮鬥的起點。他提及,流落他鄉的痛楚,在離鄉背井那一霎那最有感觸,特別是當時正值聯考還未放榜的茫然期,所以他對高雄是很有感情的。
蔡顯鑫在學校專攻的是民法,在司法體系從事的則是刑事法,而他在學校又是教授了十幾年法律倫理學。他認為,態度決定高度,不管是任何職務,尤其是法律人,所以他格外重視倫理的價值。他說,人民對於司法的公信取決於執法人員的態度│專業僅是本質,態度則可以決定人民是否願意相信司法;美國人通念認為需先具有好人的資格,才會具有好官的資格;退一步看,金門人的價值端在於忠誠、韌性和服從性,這正是現代化社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以蔡顯鑫來說,在他身上另又展現了金門人的一項特質│自發性。他提及,從小沒有人告訴他該怎麼唸書,或許因為口袋沒錢,也就沒有多餘的休閒娛樂,因此只有書才是比較親近的。他引用「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的一句名言:「人永遠為了下一個工作而努力,所以需要終身學習。」談到他的兒子問他「博士念完了,接下來還要學什麼?」他回答說:「學做人!」這正說明他隨時都保持在自發求知的狀態。
蔡顯鑫現在的興趣之一就是研究(普洱)茶道,訪談提到其中特出的哲理│「人生的三道茶│苦→甘→淡」。他說,普洱茶跟高粱酒很像,剛開始都很嗆,繼續陳放轉化甘甜,有如人生先歷經許多苦境,然後倒吃甘蔗嚐到成功的喜悅一般,最後的選擇則是沉澱、平淡,但其中的味道卻仍是非常的渾厚、內斂,這就是要慢慢去學習與品味的。
他指出,雖然自己人在公部門,且檢察官的職務容易讓人覺得不易接近,但工作與興趣並不必然得強作區隔,工作無非為了生活,興趣則能讓人走得更遠,是心靈上的寄託,所以他在畢業後仍繼續教書的工作,一直沒有離開過學校,也所以他經常以「生命的精彩由自己決定,而自己決定意味著責任與承擔」這句話自勉。
在工作上,蔡顯鑫的主要職務即在指揮警調偵查犯罪,維護社會治安。檢察官期間曾經偵辦過多起社會矚目的重大刑事案件,如88年軍史館景美女中學生遭人姦殺案、92年前立委陳學聖在三峽遭人強盜案、93年新莊富商黃清亮遭人綁票撕票案,以及其他多起學童遭綁架案件。
他在95年升任主任檢察官職務,先後擔任公訴與執行、緝毒與肅貪組主任。目前他仍是肅貪專組主任檢察官,主要負責查緝公務員不法貪瀆案件,並與政風及有關單位聯繫預防貪瀆事件的發生,期間協同肅貪組檢察官偵辦過汐止市長涉嫌貪污案件,署立台北醫院及陽明醫院醫師涉嫌詐領保險費及貪污案件、台北市政府清潔隊人員集體貪污案件等等。
創作方面,蔡顯鑫分別著有《非婚生活共同體之研究》(碩士論文)、《子女權利與親權制度》(博士論文)、《兒童及少年法制之研究》、《逐步廢除死刑之研究》、《民法親屬繼承實例問題研析》(共著)及其他專業論文多篇。
曾經年輕有夢,所以蔡顯鑫認為因為有夢,人生才有無限可能。而也因為有夢,人生才有機會逐夢踏實,於是他在工作之餘,除不斷進修汲取知識,也持續至大學授課及發表專業論文,期能理論與實務兼備,並自許能更以寬廣的心胸處理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