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達成從金胞聯會長的角度回顧兩岸發展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廈門市思明區(祖籍:金城鎮后浦村)
現住地:廈門市思明區
經 歷: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副會長
在上世紀四○年代前後風雨飄搖的動盪時局裡,顏達成的父親顏西岳為了「走日本」,而於1931年出國謀生,先後在印尼的蘇門答臘、棉蘭、巨港和新加坡等地經商,或許是「經歷了舊社會的黑暗腐敗,飽嘗了海外孤兒的辛酸」,顏西岳在1950(民國39)年便將子女送回大陸讀書,嗣於1952年舉家回到廣州暫住,並在隔年遷至廈門定居,也或許是中共久拿金門不下,造成了顏家子孫從此長久分隔中、台兩區。
顏達成出生於1962(民國51)年,他的年少歲月正值文革期間,說起「紅小兵」、「紅衛兵」的概念,他認為性質上「紅衛兵」比較趨近於台灣的「救國團」,而「紅小兵」類同於現在大陸的「少先隊」(中國少年先鋒隊),外界的認知與實際狀況並不完全合致。不過他也不否認,那年頭的時代巨輪邁動得慢,所以他與相差12歲的二哥之間還是很好溝通。
高中畢業時,適逢大陸開始推動改革開放,「僑聯」(全稱「歸國華僑聯合會」)因應政策要求,刻正如火如荼配合引進僑資,由於他具有歸僑子弟背景,便進入這些僑資企業工作。約莫5、6年後,感受到時勢所需和知識的重要性,他又回學校進入鷺江大學(現更名為廈門理工學院)經濟管理科系學習。
大學畢業後,隨著時任廈門僑聯主席的父親顏西岳投入僑社工作,負責經辦僑胞或僑領置產、設廠等事宜的管理工作。例如新僑酒店(現在的華僑大廈),他即是其中參與籌建者之一,也因此當時金門鄉親經香港轉赴廈門時(時當90年代前後),也是由他安排入住該家酒店,從而他也得以經常與金門人接觸。
1997年,他開始掌理廈門市金胞聯副會長職務,與金門鄉親的接觸更加頻繁。2000(89)年年底,他的堂兄顏達仁接任金門縣政府副縣長一職,讓他見到了因長年隔閡而滯留大陸的金門人有了回家的契機,此案經過雙方反覆協商良久,終告出現重大的轉圜,台灣相關部門最後批准凡居住福建65歲以上的原金門籍人士,可以分成四批由廈門直航回到金門。
隔(90)年的元月2日,小三通正式上路,這些留居福建的金門老人終於圓了回鄉的願望。事實上,這一舉措也算是圓了他的父親顏西岳未竟的遺志;在顏老先生駕鶴西歸的告別式上,所懸掛新加坡友人致贈的輓聯:「卅年服務僑胞廢寢忘餐,中外聞耗同隕;一生熱愛祖國殫精竭慮,金台未返最懸心。」末尾一句,不也正說明了老先生思鄉的心境。
顏達成補充說道,為了彰顯他父親這一生對國家的付出,廈門市政府特別為他的父親召開了追悼會。他說,當時廈門財力還不算很寬裕,但出殯會場花圈已經從天馬山擺到了對面馬路,送葬的車輛更是排到了福廈公路,他的父親一生為廈門、大陸和兩岸的貢獻,就輝煌的體現在那一天。
2002年,他接掌廈門金胞聯會長大篆。由於小三通的開放,金門鄉親經常借道來廈通過金胞聯尋找失散的親人,國外僑胞、全國各地遠到新疆、西安也都有人來電諮詢,每個月的私人手機話費總是趨近於移動公司一年的優惠總額,而這個費用最終都得由自己支付。他提及,曾經接到新疆鄉親來電要求代找金門家屬和申報回金事宜,他把訊息傳給堂兄顏達仁,結果適巧該鄉親正是時常接觸的縣議會某職員的老爸。
那段時間,因小三通擴增的業務與幅度既多且快。金門人到廈門置產或經商,大都是通過金胞聯協助,而兩岸在文化、教育、體育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尤其是年輕學子的夏令營或文化宮參訪,也都是透過金胞聯牽線搭橋的。他說,因此在SARS期間,台灣方面要求停航,當時就感覺相當緊張,因為好不容易50年才打開的通路「會不會再通?什麼時候通?都是未知數!唯恐再關下去又是50年。」於是在多方積極溝通和兩岸相關部門推進下,才又重啟開航。
他再提到,許多國外金僑社團想利用小三通來往金廈的不合理之處。有次,不少海外僑團想借道廈門回金參加華僑協會舉辦的會議,分別向兩岸相關部門提出了申請,結果大陸方面批准了全部國家的行程要求,台灣方面卻只同意菲律賓同鄉會的申請,最後其他的僑團全都被迫滯留在廈門。他另補充,原本從台灣地區進入廈門需持金馬證出境,後來廈門台商協會召集大陸各地協會會長在金門開會,並邀請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與會,也是在強烈要求下才突破了需持金馬證往返兩地的硬性規定。
附帶一提。據會長告知,台灣方面現在仍限制僅33個國家可以辦理落地簽,顯然這對金門「走向國際」是很不利的--筆者住居廈門多年,除在廈大讀書外,每週固定例行性地參加當地的「英語角」,發現廈門的外國人確實很多,然而這些「外籍人士」似乎從不嘗想過就近赴金門旅遊,似乎此些「資源」對金門的觀光和「國際化」,並未產生任何加分的作用。
回說自從兩岸開放觀光後,顏達成返金回次已經不計其數,他承認「這一代比上一代在這方面確實幸運許多」,自己可以回鄉祭祖、探親,從而可以識得父執輩以下堂親的名字。關於對金門的整體觀感,他的看法是環保做得很好,但也不諱言第一次回金參加世界金門日,曾經發生某地台辦對住宿品質強烈不滿的案例,不過仍覺得這些年「有在進步」。
對於兩岸民眾因長期的隔閡而有所誤解或不諒解。他提到,參加第一屆世界金門日時,旅台同鄉會理事長聯誼會恰巧也在金門召開,他在與會時受到不少資深會長的強烈質疑,索性自費邀請這些未曾去過大陸的理事長蒞廈親身感受,才慢慢地化解了彼此之間的心結;而這確是兩岸現實存在的窘境,亟有賴民眾互相多一些包容,甚或多一些自覺;也因為如此,才進而促使兩岸鄉會會長、理事長,每2、3年輪流主辦交流聯誼活動,至今也已行之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