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 印尼僑領呂世典 基層做起樹立創業家典範

發布日期:
作者: 蔣榮玉。
點閱率:3,373
字型大小:

當今之世,所謂的「富二代」們很容易與「靠爸一族」或「二世祖」畫上等號,這些贏在起跑點的天之驕子們不乏高調炫富之輩,但也有許多不靠祖蔭,創業成功的典範,今年66歲的PT. Prima ManunggalIntiInternusa公司總裁呂世典即為一例。
百年前開始的印尼落番史
九十七年前,因為生活困苦又適逢戰亂,為了逃避兵役,呂世典的祖父帶著6歲的兒子從金門縣下湖鄉出發到南洋,第一站落腳新加坡,之後輾轉到印尼西加里曼丹山口洋,到了呂世典這一輩,因為父親經營橡膠工廠及醬油廠有成,排行第六的他與七名兄弟姐妹生活相當優渥,對於童年生活,呂世典的印象是:快樂、純樸、衣食無憂,成長過程中也沒有遇過任何挫折或煩惱之事,他笑說:「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我們自小就被灌輸『教育能改變命運,教育能使視野開闊』的想法。」因為在四周都是客家人的環境下成長,所以呂世典不僅能說印尼語、閩南語、華語,也會講客家話。
23歲時,原本打算到美國留學的呂世典後來到台灣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就讀,出現這樣的轉折導因於呂世典的父母,因為父母擔心呂世典受美國思想熏陶後,不願意再回到印尼,因此堅決不讓他去美國,而是把他送到台灣。「留台四年,適應了文化差異及語言後,似乎一切都沒有了障礙,尤其和同學們更是相處愉快。四年留台教育,對我後半輩子有很大啟示,我有今天的成就,應該感謝中華民國給我的良好教育。」
創業家思維:走一條比較崎嶇的路
回到印尼後的呂世典倒沒想到接手父親打下的事業江山,反而想走自己的路,投身當地傑出華商彭雲鵬的木材公司,「父親曾要求我到家族企業裡上班,但我拒絕了,因為我不想在父親的保護傘下工作,也不想受到親人們的特別眷顧和優待,我想測試自己的能力,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15年內,他一路從基層員工做到總監,對於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與老闆的賞識,呂世典是充滿感激的,「彭雲鵬是好老闆,也是好導師,他給我不少機會與栽培,沒有他就不會有現在的我,在這家公司裡,我學做事、學管理,也學做人。」每天工作18小時,薪資與工時不成比例,呂世典仍甘之如飴,他總認為,「做人不要太計較得失,心寬才能成大事。」
42歲那年,呂世典認為時機成熟,成立PT. Prima ManunggalIntiInternusa建材公司,從小公司到擁有自己的工廠,再跨足房地產生意,呂世典一路披荊斬棘,打下江山。回想創業時的起心動念,他簡單地說:「我想要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二十幾個年頭過去,他靠著膽識、毅力、遠見、冒險精神與輸得起的魄力,奠下事業根基,提到經營事業的心法,他果斷地說,低潮或瓶頸是打拚事業時一定會遇到的問題,事業本身需要不斷地突破、創新,才能更上一層樓,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如何克服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困難?他說,不能膽怯,不能退縮,不管遇到任何風浪,都只能選擇面對,「失誤並不可怕,當失誤已成為事實,不要懊悔或怨天尤人,而是正視它,因為錯誤會讓我們成長。戰勝困難的過程是一種磨練,也是智慧及人生歷練的昇華。」他認為,創業者必須具備勇氣、膽量與眼光,「因為敏銳獨到的眼光是成就宏偉事業的基礎,當然也少不了要有開闊的思維以及對周圍環境的洞察力,只要擁有這些條件,成功就會像好朋友一樣不期而遇。」
退而不休 笑看人生風景
現在的呂世典事業穩固、家庭美滿,好比奮力登頂後準備緩步下山的登山者,心情可以閒適,步伐可以輕鬆,大可用另一種心境笑看人生風景,身旁有賢妻為伴。他笑說,近年來他已逐步減少工作量,與結縭三十年的妻子徐柳娘周遊列國,公司也已慢慢放手讓二個兒子打理,30歲的老大負責工廠管理,28歲的老二則負責採購與財務。對於事業傳承與接棒,他自有想法,「我有今天的成就也是經過三十多年的磨練,不太可能馬上就交棒,需要給孩子們時間和空間。時代一直在變,我只能教他們基本的制度、管理、操作和控制,其他的就讓他們自由發揮、學習與調整。我不要孩子們在公司裡當少爺,他們一樣要從低層做起,凡事都要學習,親力親為,不可能在公司裡蹺著二郎腿吹冷氣,這是我對他們的要求與鍛鍊。」他笑說,自己現在是退而不休,「我喜歡工作,喜歡和年輕人一起,喜歡 學習,喜歡每一天都有新鮮事。」
在印尼僑界,多數僑親給呂世典的評價是:為人豪爽豁達、仗義直言、膽大心細、扶貧濟難,他不僅是名成功的商人,還身兼山口洋旅椰同鄉會顧問、印尼閩南同鄉聯誼會名譽主席、福建會館名譽主席、中華總商會理事主席、印尼華裔總會理事主席、赤道基金會顧問、印尼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顧問及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副總主席等職,也相當熱心公益,在他的運籌帷幄及努力奔走下,順利籌辦印尼、亞洲及世界留台聯總三合一晚會,也曾支持前任山口洋首長黃少凡參選,成為印尼第一位人民直選,也是該市第一位華裔地方首長。
思想正確:新南向與一帶一路和平共存
近年來,台灣政府大聲喊出「新南向政策」,身為印尼商界意見領袖,呂世典提出第一手觀察與建議,他認為,印尼商家對於台灣的印像是模糊的,主要認識的還是中國,在「一帶一路」政策推動下,中國對印尼的投資是巨大無比的,「不管是台灣民間企業還是政府單位甚至是台灣人若有心藉由新南向政策順風車到印尼發展,絕對不要抱著『是來幫助或救濟印尼社會』的錯誤心態,因為印尼已經不是90年代的印尼,不再只是依賴傳統產業存活。印尼新生代企業家如今每天想的是:怎樣發展國際型產業合作,例如印尼海外的石油開採、如何利用e-commerce推銷商品、該選擇與日本、韓國、新加坡還是中國大陸企業合作等問題。」
面對中國大陸來勢洶洶的政策與銀彈攻勢,台灣的競爭力看來相對弱勢,但呂世典認為,危機就是挑戰,同時也可能帶來轉機。雖然中國大陸有一帶一路的投資,但是台灣可以發展自己在經濟上的相對優勢,不必然要在基礎建設的戰場上與中國大陸硬碰硬。台灣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政策可以不衝突,甚至有互補的效果,因為新南向政策是希望進入家庭、企業與公司,「現在提出新南向政策是一個好時機,可以避免過度仰賴中國大陸,畢竟目前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似乎已近飽和,在越南也是,印尼反而是大有可為的市場。」
印尼僑領 任重而道遠
印尼雅加達金門會館成立之初是為初抵埠鄉親提供安身之處,讓同在外鄉的僑親互相扶持,互相照應,隨著會員數的增加,規模逐步擴大,不但側重於聯絡鄉誼,守望相助,同時也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做出改變,將職能逐漸轉向社會服務,目前會員數約450人。與其他金門會館雷同,組織成員也逐漸老化,需要注入新血,呂世典認為,社團後繼無人並不是新鮮事,許多會館進入「老齡時代」,青黃不接,會館的發展不只是簡單地擴大規模,還要與時俱進,完善職能。
1997年加入金門會館,二十個年頭過去,身為現任副主席,呂世典更加心繫會館發展,對於自己在會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明快地說,「我會放心、放手、放權,努力栽培接班人,不允許自己『久坐不離席』。我會引入資訊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以科學、民主方式管理社團事務,迎合新時代,積極轉型,擺脫會館成為老人會館的命運。」
呂世典在1978年大三暑假時第一次踏上金門土地,當時金門仍處於戒嚴時期,氣氛緊張,六年前他也曾偕同夫人參加世界金門日。雖然出生、成長於印尼,對於金門人、金門事,呂世典都很關心,未來,他仍然會努力協助運作金門會館,特別是新舊世代的傳承,他說,會館雖然有青年團,但是年輕人不喜歡加入會館是事實,因為他們認為會館運作傳統刻板,「我認為,資深會員應該提攜新生代,採取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以他們豐富的經驗慢慢帶領新生代,提供他們學習機會,未來也必須將領導人的年齡降至40-50歲。」商人的雷厲風行能否改造金門會館,值得期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