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哀哉台灣地位未定論旅台鄉親洪啟義為文反駁
強調凡有血氣之同胞應口誅筆伐還中華民國一個公道還為抗戰犧牲軍民同胞一個公道 ︻鄉訊小組台北縣報導︼每年自七七抗戰勝利紀念日起至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節的三個多月期間,「台灣地位」究竟是已定論或未定論,總會被再度提起,並引發政治立場不同者之爭議,年復一年,爭議從未見止息,也令國內更形對立;旅台鄉親、書法名家洪啟義先生,日前為了部份人士藉由七七抗戰勝利紀念引發出「台灣地位未定論」深不以為然,並為文加以反駁,並強調凡有血氣之同胞應口誅筆伐,還中華民國一個公道,還為抗戰犧牲軍民同胞一個公道。他並期望他的意見能完整刊載,才能完整表達他的意見,而不至於斷章取義,見樹不見林。因為他的見解,也代表絕大多數旅台鄉親的心聲。 洪啟義指出,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七月七日,在這個值得全國軍民紀念的日子,尤其是值得台灣同胞感恩重回祖國懷抱的日子,近日來卻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深感必須一吐觀感,以舒心中之抑悶。 沒有中國軍民犧牲對日七七抗戰,台灣還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做附庸國民,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歷史不可廢,也廢不了,而中華民國光復台灣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今竟有一小撮不承認中華民國的人士,竟然掀起「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極端言論,豈只是數典忘祖,簡直是「扒糞塗臉」,不悉其用意,至為可悲。凡有血氣之同胞應口誅筆伐,還中華民國一個公道,還為抗戰犧牲軍民同胞一個公道。 他說,台獨人士對「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論點: 一、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後,國民黨政府軍隊接管隸屬太平洋戰區的台灣,主要是依據太平洋戰區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頒布的「第一號令」。國府軍也並非戰後台灣當然佔有者。 二、二戰後期,蔣介石為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但如台灣所屬的太平洋戰區,其實是由美國所負責,最高統帥則是麥克阿瑟將軍,因此國府軍必須獲得麥帥號令後,才能接管台灣。 三、自一九四五年二戰終戰,日本宣布放棄對台灣主權,到一九五二年舊金山和平條約簽定,台灣主權即進入未定時期,因為日本放棄台灣主權後,並未聲明指定將台灣主權歸中國。 四、雖然一九五三年,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日本簽定「對日和平條約」,不過既然日本早已宣布放棄台灣主權,因此寄望「對日和平條約」確定中華民國佔領台灣的主權,無異緣木求魚。 五、至於有人認為依據「佔領管轄權」概念,此後台灣主權應屬於中華民國,但「有效管轄權並不等於擁有主權」,這是「國際法上的常識」。 六、自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八七年間,國民黨在台灣實行戒嚴統治,迫害所有主張台獨的人士,在此同時,海外台獨運動卻不曾稍止,怎麼能據此就認定國民黨已經合法「佔領」台灣主權? 七、一九七二年中華民國已經被驅逐出聯合國,喪失國際身分,台灣民主發展至此,再不斷強調中華民國擁有台灣主權,只是加強「中國領有台灣主權」的正當性而已,對台灣本身發展並無好處。 八、自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到二千年政權輪替,台灣人民才算真正當家做主,台灣主權才真正確定,歸屬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 依常理的判斷台灣歸還中華民國已有定論(兼駁前項言論)如次: 一、對日抗戰八年的勝利,是由中華民國政府和蔣委員長所領導,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最壯烈與最偉大的史篇。姑不論蔣委員長係為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而台灣所屬的太平洋戰區,其最高統帥則是麥克阿瑟將軍,必須獲得麥帥號令後,才能接管台灣,此對前揭台灣係依據麥帥頒布的「第一號令」而接管,其正當性至為明確。 二、國民黨總理孫中山領導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先總統蔣公繼之領導推動國家建設、對日抗戰勝利、光復台灣,溯自滿清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而日本軍閥侵華野心,發動戰爭,戰敗無條件投降後與中華民國簽定「對日和平條約」,宣布放棄台灣主權(中華民國已概括承受滿清政權一切義務與權利),難道中華民國沒有接管台灣的權利嗎?為什麼「對日和平條約」簽約國不是美國呢!(或第三國),而是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推翻了滿清,而滿清割讓給日本的台灣,中華民國當然為正統接管國家。 三、七七抗戰也代表中華民國對於全世界戰略上的抗戰,不容忽視。當時對外交關係上,自一九四一年起,世界逐漸體認到中國的堅定與貢獻,不平等條約一一廢除,一掃百年的桎梏;先總統蔣公一九四三年參加開羅會議,「開羅宣言」明揭櫫日本應放棄過去奪取的領土,東北、台澎應歸給中華民國,抗戰勝利後乃重回祖國懷抱。 四、所謂一九五二年「舊金山和平條約」簽定,日本放棄台灣主權後,並未聲明指定將台灣主權歸還中國,是謂「台灣地位未定論」一節至為荒謬,國人應記取「對日和平條約」與「舊金山和平條約」係與中華民國為簽約國對象,日本放棄台灣主權,當然承認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中華民國接管台灣六十年來,為國際社會所承認,並無第三國家提出異議(包括日本),如果真的台灣地位未定?那請問那一個國家對台灣才有主權? 五、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竟被說是「佔領」,這種尖酸刻薄、違背良心的語詞,不是「數典忘祖」、「扒糞塗面」是什麼?不要忘記台灣同胞的民族精神與身上所流的血液一樣,是永遠無法改變的。從他們供奉的祖先牌位、神像以至於風俗習慣、文化語言,無一不與中國大陸相同。 六、「政黨輪替、台灣人民才算真正當家做主的言論」,其實民主國家政黨輪替是很正常的事,國民黨失去政權後應有反省檢討之勇氣,這就是給當今執政者的一面鏡子。中華民國憲法規定本來就是主權在民,與政黨輪替、台灣人民才算真正當家,這種聳動的言論,真是包藏禍心! 七、請看美國的兩黨政治,當選舉甲黨勝利,而乙黨失敗時,(反之亦然)勝利執政的一方有將「美國」國家的名號換成為另外一個國號?固然政黨輪替還是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正常運作,而不是將「中華民國」國號改稱為「台灣國」國號。台灣獨立依據國際政治社會現實是不可能的。台獨人士所執的理由是用「中華民國」國號是走不出去,難道改用「台灣國」國號真的就能走的出去嗎?難道中共在聯合國安理會不會使用否決權嗎?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真是匪夷所思。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每到選舉時就喊一喊「台灣要獨立」,其目的就在騙取台灣人民的選票,台灣同胞應該要覺醒了。 八、台灣要獨立將為台灣帶往戰爭的災難,此絕非危言聳聽,中共為捍衛其所謂「領土完整」,必以戰爭對抗之,台灣要不要走向戰爭之路,台灣同胞要慎重作選擇。不要輕信執政者的一句:「不惜一戰」的愚民政治語言。 九、所云中共治權從來沒有一日到達過台灣,固是事實,但中華民國至今仍存在於台灣更是事實,抗戰勝利,台灣重歸祖國時,萬眾歡騰,慶祝台灣重入中華版圖,人人以自稱中國人為榮,雖然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分合合固所難免,而和平共存,終於有實現的一日。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海峽兩岸中國人同文同種,大陸近年來逐漸重視中國國民黨領導抗戰史實,大陸對於抗戰解釋出現轉機的此時,台灣反而出現不重視抗戰論述的危機。團結就是力量,中國要強盛,就必須統一,要統一在「和平」前提之下,不管在大陸或台灣,中國人若能團結起來,對兩岸未來絕對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海峽兩岸當局必須深思的課題。 今年是抗戰勝利六十周年,國民黨對最近中共逐漸承認國民黨在抗戰的貢獻表示欣慰。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兩岸參與抗戰至今還活著的人非常多,都可見證國民黨的貢獻,努力是不會被抹殺的。 今年是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也是台灣光復六十周年,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的光復,這是史實。當時蔣中正委員長就說過,中國人抗日,除了抵禦外侮,還要光復台灣,讓朝鮮獨立。 從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國軍開始抗戰,一直到民國三十四年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八年抗戰的事實是國軍與全民團結一致,視死如歸創造的成果。(我平民傷亡兩千三百多萬人,國軍死傷三百二十多萬員。)不論國內外史實、文獻、資料、證據,都記載國軍抗戰的事實,不容任何人竄改、抹殺。一甲子的歲月,雖然隨時空變遷、歷史傷痛或許可以成為過去,歷史起因可以被原諒,但歷史的教訓,不可以忘記。 今年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總統府沒有主導安排任何相關紀念活動,總統府官員指出,七月七日是盧溝橋事變紀念日,根本不是抗戰六十周年紀念,抗戰紀念日應該是在八月日本正式投降的時候,是何言哉?荒謬至極。最高當局竟然在這細微末節上作文章,而無視於七七抗戰正是對日抗戰之開端,令人喟嘆不已! 相較台灣官方對於七七抗戰隻字不提,中共今年擴大紀念對日戰爭六十周年;時空倒置的錯覺,正是兩岸政治勢力消長結果;須知七七對日抗戰,正是今朝維繫兩岸關係的一線。 「七七抗戰紀念會」這個節日是光輝的,是神聖的紀念日,竟被當局竄改以「終戰紀念」為題辦活動,甚至將「光復」台灣的國軍,言詞上竟稱為「佔領」,這種故意助長日本軍閥侵略野心的史實,而醜化自己的政府是外來政權,甚至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泯滅良心的無恥言論,應該被國人所唾棄的。
-
一位忠貞國民黨員誠摯的呼籲與心聲
︻鄉訊小組台北報導︼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於九月七日完成歷史性的「馬宋會」,泛藍三黨能否整併倍受矚目,更令泛藍支持者期待也心憂,自喻是忠貞國民黨員的旅台金門籍鄉親洪啟義,雖已自任職的台北市政府退休,唯憂國憂民的情懷不減,他沈重地呼籲那些之前離開國民黨這個「大家庭」的「倦鳥」應該「知返」,該是回家的時候了! 洪啟義在「馬宋會」前夕,以一位忠貞國民黨員的心聲,發表『「倦鳥知返」該是回家的時候了』言論,誠摯的呼籲那些離家出走的前國民黨員,該是回家的時候了。 洪啟義說,國民黨不幸分裂成泛藍三黨,二○○○年並失去政權,二○○五年馬英九當選為國民黨主席並發起「老同志回娘家、新夥伴來參加。」活動。國民黨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無異議通過刪除黨章中的「排宋條款」,在在說明國民黨整合藍軍的誠意。 成立政黨係在監督執政黨執政,並冀透過民主程序,選舉的手段,其終極目的仍在取得執政權,殆無疑義,亦屬常情。但奪權並不是要亡國(消滅中華民國)。今日的綠色執政目的達到了,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假民主之名,遂奪權之實)。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鬥爭了幾十年,所堅持的是什麼?即是國家之正朔(中華民國國號)而已。 中華民國乃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府所創立,中華民國今日在台灣,外有強權、內有亂政,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中國國民黨部份菁英黨員因不滿斯時國家領導者背離中國國民黨,吃裡扒外,暗中扶植反對中華民國勢力之他黨而憤然出走,另組新政黨,致令國民黨一分為三,雖仍美名為泛藍,但力量分散,終導致國民黨淪落為在野黨,失去繼續執政機會。(「三個和尚挑水吃」及「一把筷子」譬喻不言可喻。) 政黨輪替只要是真正為國為民,政黨良性之競爭,未嘗不是國家進步的原動力。但是今日國家的處境,經濟衰退、治安敗壞、民不聊生,去中國化(去中國文化、文字、語言,要採用台灣方誌、方言),採閉國、自外政策,把國家格局做小了,還妄想成立台灣共和國,渾然無顧國際現況,根本無法做到的事實,退一萬步想想中共當局會同意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嗎?中華民國維持現狀乃是絕大多數國人所期望。 綠色政權的倒行逆施,蠻幹行徑人神共憤,天地不容。中國國民黨是否存在,站在歷史的戰略制高點看,無疑的由國民黨恢復執政更為重要,如果沒有了中國國民黨,台獨建國就搬走了最後一塊石頭,就割斷了台灣和中國政治法統的臍帶,台灣的政治生態也會產生前所未有之大變動的危機。 遏止綠色繼續執政,挽救中華民國命運,惟有泛藍團結一致,才有恢復執政的機會,中華民國才有青天。 自稱為才是國父孫中山總理的真正信徒而出走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們,今天民族罪人(搞分裂國民黨的人,說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自稱並非中國人。)早已被國民黨開除黨籍逐出家門了,所以你們出走國民黨的最大理由已經消失了,切盼盡棄前嫌,早日回到國民黨的懷抱,「倦鳥知返,該是回家的時候了。」只要你們沒有私心,只要真正為中華民族著想,相信國民黨是會敞開大門歡迎你們回家,不是口號,而是無條件整合的要求,真誠的回到國民黨的家門,服從國民黨的領黨,共謀發展掌握執政契機。 不久前的周錫瑋及賴士葆、雷倩、費鴻泰等同志及近日的秦慧珠同志重回了國民黨,是一個新的開始,團結在新的馬主席領導之下。新黨郁慕明主席也期許:「泛藍整合,兩岸統一,並觀看親民黨宋主席等高層態度。」敬愛的國民黨先進黨員們不要再猶豫了,不要再以任何理由徘徊在國民黨大門之外,否則將有負於「心中有中華民國」同胞之期待,將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之罪人,敬請深思。
-
縣籍陶藝家呂榮和應邀赴台中個展
︻鄉訊小組台中報導︼金門籍民俗陶藝家呂榮和大師應台中市政府等單位之邀,於本月7日至台中市舉辦陶藝個展,並以「台中風情拾憶─陶之行旅」為展覽主題,有其多重的人文價值與意義,除可彰顯台中市自開發以來是一個富有人文藝術創作風氣的城市,同時亦展現創作者深厚的陶藝創作藝術成就,不僅對台中市今後發展文化藝術觀光產業有具體幫助,對台中市陶藝工作者,亦可收積極創作觀摩之效。 這項由台中市政府指導,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台中辦事處主辦,台中市稅捐稽徵處、財政部台灣省中區國稅局台中市分局承辦呂榮和陶藝個展「台中風情拾憶─陶之行旅」,本月7日上午在台中市稅捐稽徵處大樓7樓(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2段99號)隆重舉行揭幕茶會,此次台中市稅捐處及中區國稅局台中市分局為與民眾同享藝術饗宴,特別邀請金門籍民俗陶藝家呂榮和做這樣的展出。 呂榮和在談到舉辦陶藝個展的緣起時說,陶瓷藝術作品是中國人應用得最廣的生活文物,也是生活品藝術化最具卓越成就的文物,而民俗陶藝是百姓共同的文化資產,亦是地方居民身分認同的主要對象。近代以來金門地區陶藝發展頗具代表性,地方陶藝工作者亦積極投入各類型作品創作。民俗陶藝是現代人和祖先共同生活的價值領域,不僅可以生活在同一空間裡,甚至也存在於同一時間裡,時、空的凝聚與相遇,使我們和先人的距離,不僅水乳交融且親密無間。 他認為,現代都會式建築特色集後工業化與傳統民間藝術之大成,由於其具有多元化的社會功能,具體地反映了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及人文特色。台中市的美,在於她有「活力」,有「品質」。近年來,台中市不斷地進駐新興且各具獨特風格的餐館、旅館、咖啡館及現代化建設,予人充滿「活力」的印象;另一方面,台中市也是一個有文化、有內涵的城市,包括許多老城廓、老寺廟、宗祠等充滿傳統風情的建築到處林立。台中市政府目前全面推動觀光資源整合行銷、建構大台中觀光導覽資訊服務、大台中遊客服務中心的建置、發展都市觀光、行銷、強化住宿服務商業機能、塑造都市文化特色推動觀光國際化、推廣自然生態旅遊、建構具台中市特色之觀光指標系統,整合各種資源強力推動行銷台中市的觀光吸引力。因此本次展覽主題,特別以「台中風情拾憶─陶之行旅」為作品創作之核心理念,除了要積極凸顯台中市的美,是一種兼具內涵與外在、傳統與現代的美,亦具有明視社會是非價值及透視事物美醜的深遠意涵。 台中市長胡志強表示,承先民披荊斬棘開發台中盆地迄今三百餘年,台中市位全省南北交通及兩岸通航之樞紐,集風和日麗、山川之美,並擁文物人文薈萃之雅風,是一個兼具文化城、消費城及大學城特色的魅力城市;美食、時尚潮流、50米綠園道、科學博物館、美術館交互營造出台中市獨特的生活品味、全方位的優質生活機能。巴洛克風格的台中火車站見證歷史,科學博物館與文化中心負起知識傳承、文化薰陶的使命,歷史、人文氣息點綴出台中市典雅而迷人的風情。 他說,為使台中市走向國際化,文化及經濟是未來的發展主軸。我個人深信,「台中市要揚名立萬,必須先從國際出名,而具備國際觀,就擁有競爭力。」。誠如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馮久玲女士所言「文化是門好生意」,文化經濟的發展必然可以讓台中市走上國際舞台。 胡市長指出,台中市市民參加藝文活動,高居全國之冠;所以,文化是台中市的特色,也是台中市競爭的利基。此次台中市稅捐處及中區國稅局台中市分局為與民眾同享藝術的饗宴,特別邀請金門籍民俗陶藝家呂榮和大師至台中市舉辦個展,並以「台中風情拾憶─陶之行旅」為展覽主題,有其多重的人文價值與意義,除可彰顯台中市自開發以來是一個富有人文藝術創作風氣的城市,同時亦可展現呂榮和大師個人深厚的陶藝創作藝術成就,不僅對台中市今後發展文化藝術觀光產業有其具體的幫助,對本市陶藝工作者,亦可收積極創作觀摩之效。他身為地方行政首長,樂觀其成,並祝陶藝展順利成功。 呂榮和先生於1947年出生於金門蓮庵村,十八歲進入金門陶瓷廠,與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合繪「新梅瓶」一只;1976年自創「金鼎窯」,民俗陶藝品遍及各村落、廟宇;1979年應金門縣政府邀請返鄉參與山后金門民俗文化村的修繪工作;1981遷居台北縣新莊市設立「唐山陶藝」;1989台北縣政府推薦薪傳獎;1990年參加新加坡第一屆手工聯展「採麗結晶」;1997年金門縣文藝季風獅爺主題展「陶述空間」;1999年「唐山陶藝工作室」遷至台灣陶藝重鎮鶯歌鎮;2000年金門縣立文化中心個展「浯鄉風情」;2001年金門縣立文化中心個展「憶~流失的天空」;2002年淡江大學校園參展「古早味陶藝展」;2003年陸軍通訊學校參展「書畫陶藝聯展」;2004年金門縣立文化中心個展「再現金門風華│窗之行旅」;2005年台中市稅捐處大樓個展「台中風情拾憶│陶之行旅」。
-
金中三校友遠傳三對三鬥牛賽發亮發光
︻鄉訊小組台北市報導︼金門的光榮事又多了一件!三位畢業於金門中學的初生之犢,組了一個隱喻是「金門之光」的「金光黨」女子籃球隊,毅然報名參加8月27日在台北舉辦的第二屆「遠傳盃三對三女子鬥牛賽-美眉來鬥牛」,與超過三百六十支報名隊伍共同角逐,竟一舉奪下大專社會組的亞軍,她們就是目前就讀於台北教育大學的顏宛平、交通大學的吳兆瑋及東吳大學的劉金蘭,她們都來自籃球風氣鼎盛的金門,她們的獲勝並非偶然,她們的拚勁有目共睹,這是金門精神,也是金門的光榮,好一個「金光黨」! 遠傳電信與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於8月27日在台北市信義區A13停車場,舉辦第二屆「遠傳盃三對三女子鬥牛賽-美眉來鬥牛」,迴響熱烈,吸引超過三百六十隊報名角逐,二十個球場從早到晚同步進行單敗淘汰賽,頂著酷暑一決勝負。為鼓勵青少女籃球運動,「遠傳盃三對三女子鬥牛賽」分為國中、高中與大專社會三組進行,各組冠軍球隊可獲獎學金新台幣七萬元及日本Mitsubishi M790i手機三支,同時可獲贊助廠商Pinky加碼提供的當日販賣所得。各組亞軍球隊可獲獎學金三萬元及Newgen彩色照相手機三支,各組季軍球隊則可獲得獎學金二萬元及日本原裝進口Sharp T15彩色照相手機三支,三分球神射投籃賽冠軍得主則可獲得獎學金新台幣一萬元。 本屆女子鬥牛賽共有三百六十支隊伍、一千多人參賽,雖然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但在台啤男籃明星球員林志傑、哈孝遠、何守正與活動代言人2004世界華裔小姐陸珮妤及南山高中啦啦隊帶動下,現場熱鬧非凡,參賽球員也熱情不減、盡情拚球技。 比賽從27日上午九時揭開,出生自戰地的「金光黨」女籃隊自上午十時三十分左右打第一場,一路過關斬將,連贏六場,在打到下午六點半最後一場冠亞軍決戰時,由於劉金蘭四犯畢業,隊中只剩二人,依規定而被迫中止比賽,將冠軍寶座平白拱手讓人,成為一大憾事,此主要在於當初報名時只報三人參賽(依規定可報名四人),如果報了四個人的足額,在一人四犯畢業時,還有一人可以遞補,比賽將可繼續,則冠亞軍之爭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目前就讀台北教育大學英語教育系的顏宛平在比賽過後回憶說,在得到亞軍後,三人只有一個爽字可以形容,好像在做夢一般,自覺是一匹黑馬,能一路過關斬將打到決賽,並得到亞軍,相當意外,對方是可敬的對手,實力堅強。她認為,在參加過這次的「遠傳盃三對三女子鬥牛賽」後,更加深刻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也由比賽中看到更多厲害的人物,從中吸收到一些技術與經驗。她說,今後如再有類似的比賽,她們還會再組隊參賽。 談到「金光黨」隊在場中的拚勁,顏宛平指出,曾擔任金中女籃校隊隊長、目前在交大唸生物科技的吳兆瑋,賽前大腿左側就已受傷,如穿球鞋,跳躍時疼痛難耐,因此比賽時只能穿平底鞋一路賽到底,影響實力不小,但她一上了球場,追、趕、跑、跳樣樣來,其拚勁無人能擋,其精神也更令人佩服;另一位金中女籃隊的前隊長、東吳大學心理系的劉金蘭,個頭不高,卻是拚命三郎,每每為了救球,頭部常常撞到地板,雙膝受傷更不在話下,但她仍不以為意,一路拚戰到底,最後靠著三人的努力不懈,終能拿到勝利。 「拚命三娘(郎)」劉金蘭與吳兆瑋同樣來自金湖鎮山外,二人自小就是同一球隊的籃球好手,對於能在三百餘隊中脫穎而出,一舉拿下亞軍頭銜,劉金蘭謙虛地認為,是運氣比較好吧!她說,剛開始並沒有太大的信念認為會贏球,因此也沒有很認真去打,但在比賽中一遇到強隊,大家的拚勁就來了!她認為在比賽過程中她們打得並不順利,其他球隊都厲害,雙方的比數差距通常只在一、二分之間,最後大多是險勝。 「金光黨」隊的龍頭劉金蘭對於身高171、目前人在金門的中鋒隊友吳兆瑋不忘讚美兩句,她說,吳兆瑋各方面都很行,功課好、球技佳、更有領袖風範,無論是學業或打球,都是個相當優秀的人才。經過這一場女子三對三難忘的球賽之後,劉金蘭的感想是,一個球隊不一定三個人都要很強,三人都很強不一定就能打勝仗,其大家合作的默契最重要,三人一定要合得來,相互配合,產生互補作用,一定要配合好,默契足,才能無往而不利。 同樣來自金門中學的顏宛平、吳兆瑋及劉金蘭,師承金中籃球隊教練楊振榮老師,三人不忘感謝老師的栽培與教誨,才有今天小小出頭天的機會,吳兆瑋及劉金蘭也不忘感謝國中時的翁柄根教練,國小時的謝啟雄教練。果然是三位孺子可教的好學生。
-
北縣鄉親盛大舉辦八二三砲戰紀念活動
︻鄉訊小組台北縣報導︼正當金門地區盛大舉辦八二三砲戰紀念活動的同時,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與中華民國八二三戰役戰友總會也在永和市國父紀念館聯合舉辦一場「金門八二三砲戰四十七週年金門vs.中永和紀念日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口述史座談會和和平海報展,以及追思會節目展演,現場並邀請多位經歷砲戰後的耆老參與討論,共同回憶及傳承當年金門823戰後經驗。有二百餘位北縣鄉親出席此一盛會,參與情況踴躍。 今年是金門823砲戰四十七週年,對全體的金門同胞而言是毀家紓難,為保國衛民犧牲了寶貴的生命。除了座談會外,走進會場可看見設計師王士朝所寫的詩︽金門我的阿娘︾深刻描述人民遇到戰爭時的無助,而擺放在兩旁的和平紀念海報,則帶出了民眾對於和平的渴望。 此次口述史座談會分別是由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張火木與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張繼遠主持,共分四個場次,最後一場則是由監察院綜合計畫室主任洪國興擔任主持,文化大學博士李仕得及張火木共同主講,現場並有多位戰後耆老共同參與討論。談到823砲戰,李仕得先從整個台灣與美國的政治關係切入,將整個823事件重新介紹及補述一次。他認為在整個823砲戰後,台海情勢才算穩定下來,而金馬地區更是在這次砲戰後成為國際注目的焦點。 而談起當年躲砲彈的日子,洪國興則說當時他還只是個五六歲的孩子,童年印象中只有躲防空洞的回憶以及看到金門被砲彈轟炸滿地瘡痍的情景。但現在他希望金門人永遠都能記得在823砲戰中,金門人民為此所受到的苦難,以及金門前線軍民為了保衛台灣堅持守住金門的犧牲及決心,他認為這是一種榮耀。 或許八二三砲戰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已像過去遙遠的歷史,但對這些經歷戰後的老軍官或是百姓,都是一輩子無法抹滅的傷痕及記憶。像現場就有一位曾經歷炮戰的陳宗論老先生,當年他擔任的是村長職務。他說,當時根本就不能留下任何史事資料,但為了這次的活動,他將自己曾經歷過或是看到過真實的事情,寫成了一本資料帶來。而翻開老伯筆記本,發現每個字大小都有五公分,原來是老伯右眼早在砲戰當時視力受損,目前只剩0.1的視力,但他還是堅持一筆一筆將回憶紀錄下來。 談到砲戰情形,陳宗論還記憶猶新,他細數在砲彈密集攻擊的四十四天裡,人們是如何在防空洞過生活。他說:「為了躲砲彈,大家只能窩在防空洞裡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此外,像是大小便也只能在洞裡解決,等到砲彈攻擊稍緩時,再拿出去丟掉。」 而為了讓大家有更深的體會,主持人張火木以幻燈片的方式介紹當時金門地區經歷炮戰時的照片,以及導演董振良為了紀錄這段即將消逝的歷史所拍攝的紀錄片。會後張火木表示,未來希望能定期舉辦此類型的座談會,邀請北中南的民眾共同來參與,將這段為了保國而犧牲生命的歷史,繼續傳承下去。他說,「八二三砲戰」紀念日對所有的金門子弟都會有一種特別深刻的感覺,而選定8月23日來隆重舉辦八二三砲戰口述史研討會與系列追思活動,更有其重大的意義象徵。 會中並邀請到國史館與金門旅台學者,以及實際參與八二三戰役的耆老進行座談會,以緬懷金門同胞於當時所展現之愛國情操,並且探討其背後所象徵的歷史意義。 一直致力於整理金門口述歷史、受邀參與座談會的國史館纂修卓遵宏教授於會中談到,「八二三砲戰」過程時現驚險,大小金門落彈密集度,打破第二次世界大戰紀錄,而國軍不屈不撓、屹立不搖的精神,當時頗受國際好評;也因此使中美合作關係達到最高峰,該年度美援總額達3億300萬元,駐台美軍超過1萬5000人,是歷史的高峰。 他說,當時國府以小搏大,本來處於極不利的地位,卻能借力使力藉此整合內部和提升士氣,並外諧友邦以維持台海安寧至今40餘年;也讓悲觀姑息瀰漫的國際,耳目一新。於今日回頭從歷史角度看待「八二三砲戰」其象徵的意義更為重要,這段歷史不僅是金門人的共同回憶,更是身為台灣人都應該了解。 親身參與「八二三砲戰」的耆老陳宗論老先生則回憶,當時砲戰開打時他才27歲,現在故事都說得太生動,但真正親身經歷過時才知道這一點也不生動,完全是另一回事。 他表示,「八二三砲戰」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時蔣公親自至金門督戰,帶領我軍眾司令官及各師長一同作戰,誓示與金門共存亡,並說沒有金馬就沒有台灣,這一番話提升眾將士的士氣,不屈不撓努力奮戰。 之後經國先生率領陸戰隊來金門補給火力,運送24吋口徑大砲兩門,我軍火力大增迫使大陸停火一周,最終停戰。陳宗論認為,「八二三砲戰」能戰勝都應歸功兩位蔣總統和眾將士屹立不搖的奮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