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浯事吾聞》旅外許氏宗親 潔身自愛 人才輩出
明清之際起,先祖為謀生外移,往南落番到南洋,往東到台澎;乃至民國47年「823」戰役之後20年的「單打雙不打」期間,大批金門許氏宗親為躲避戰禍紛紛往外發展,在台裔孫枝繁葉茂賢能輩出,包括前考試院長許水德、新北市議員許昭興,許績陵中將、許燕情中將、管理學博士許秀影、籃球國手許志超,華人冰心文學獎詩人許水富,明本機電工業公司負責人許義明、星友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許文星、旭軟科技總經理許燕福、長世公司董事長許丕槐,師大教授許乃紅、清大教授許榮鈞,雲林科大教授許丕榮等均是傑出許氏宗賢;另有報效國家的軍官飛官許丕冠、飛官許丕追及軍官許丕成等許多投入軍旅的許氏子弟在軍中捍衛國土守護家園。 近期台灣政壇新聞圍繞在趙天麟婚內出軌陸籍女子事件,其實綜觀近年政壇,婚外情事件層出不窮,而其理由也一個比一個令人難以相信,從前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婚內出軌,到前台北市議員童仲彥屢傳家暴等等,只要打開網路搜尋引擎,搜尋政壇婚外情,就會看到許多資訊。 而反觀金門旅台先賢們,如前考試院長-許水德先生,他們就算位居高位,依然心懷感恩,報效國家,潔身自愛,與伴侶相伴相扶,總有不少先賢並無在金門出生成長,但是祖鄉的金門精神依然存在其血液,而其金門人的天性依然存在他們的行為裡,就算面對困苦依然奮鬥向前,就算面對窘境依然想辦法突破,也是在這樣的精神裡,讓他們身旁出現許多貴人,古言語「天助自助者,自助人恆助之」,從許多旅台鄉親的案例中,我們可以驗證出這一個古語的真實,這就是金門前輩們用他們的人生為現今的我們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生圖書本。
-
《異鄉鬢影》
﹝屏東訊﹞ 九月九重陽節 屏東金門同鄉會 關懷屏東11位旅台年長鄉親 每到重陽節前夕,屏東金門同鄉會都會前往年滿75歲以上的旅台屏東的金門鄉親家門拜訪,並致上重陽賀禮,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10月19日傍晚開始屏東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楊耀祖率理監事分別至年長鄉親府上探視慰問,同行的還有金門南區辦事處楊美雪主任,楊美雪主任本次也代表陳福海縣長隨金門同鄉會理監事探視關懷11位年長鄉親。年長的鄉親們見到同鄉會的理監事們非常的熱情,金門話的問候更是溫暖了當下。 總幹事陳晉生表示:屏東金門同鄉會每年都會在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慰問關懷75歲以上鄉親,這是該會活動大事,同時也透過這樣的活動,持續聯絡鄉團內老中青之間的情感,延續鄉團能量。
-
《星期人物》珠浦許氏子孫-許水德 努力向上 創水車哲學
許水德 祖父:許混(出生金門) 父親:許文奎 妻子:楊素華 兒子:許逸弘、許逸賢 祖籍:金門 祖籍:金門山灶村(許氏五十 郎公後裔,屬於是「丕」字輩) 出生地:台灣高雄 出生日:1931年8月1日 逝世日:2021年3月31日 學歷: ●美國芝加哥州立大學人文榮譽博士 ●韓國東亞大學教育榮譽博士 ●日本教育大學(現為筑波大學)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碩士 ●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系 經歷: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中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亞太文經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日本贈勳旭日大綬章 ●台灣日本研究學會第7、8屆會長 ●總統府資政 ●亞東關係協會會長 ●考試院院長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 ●駐日代表 ●內政部部長 ●台北市長 ●高雄市長 ●國民黨社會工作會主任 著作: 《感恩的故事》2019年出版 《全力以赴》2008年出版 《我的水車哲學》1992年出版 2021年3月31日,前考試院長許水德仙逝了,享耆壽91歲。當時旅台金門珠浦許氏宗親會由許火獅榮譽理事長與副理事長許丕平、許丕杰、許木進,及秘書長許績智、常務理事許梓恬代表該會前往公祭,敬悼並送許水德宗長最後一程。公祭現場許多人紛紛感念這位老先生的為人處世。 時間回到2019年,筆者有幸參加許水德他出版新書《感恩的故事》當時許水德先生依然神采奕奕的與結縭超過50年的夫人楊素華共同出席新書發表會,期間夫妻兩人的小互動,令筆者與當時的工作夥伴非常羨慕。 在外人眼裡,許水德的人緣及官運甚佳,備受蔣經國以來歷任總統重用,政壇經歷洋洋灑灑,家庭生活也幸福美滿。但沒有人知道的是,許水德也像許多金門先賢一樣,曾困苦到幾乎無家可歸只能寄住醫院的坎坷際遇,而也因為其正面的能量,奮鬥活下去的力量,讓他可以在絕地裡遇見貴人。而他晚年曾因病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體悟到「不要專注在悲觀的現在,要看到樂觀的未來」。與妻子半世紀以來的相處之道,更是充滿濃厚的互助互信並且彼此保留空間。 許水德為係珠浦五十郎公後裔,是「丕」字輩。先祖父許混為金門山灶人,於清末遷居澎湖,父親在澎湖出生,他則是高雄市出生。 貧苦出生 少年喪母 磨練出自身韌性 許水德在1931年誕生於高雄左營,其童年經歷戰爭、遷徙、艱苦的生活。在初中時代,他得從深夜起床協助父親磨豆子和送豆漿的工作,其後才坐火車到高雄中學初中部上課。他既要肩負家庭生計,也要在沉重的疲勞壓力下完成中學生涯。甚至在高中時代,許水德不勝負荷患上重病,而休學住院。 所幸當時醫院的護理主任見他又病又窮,主動與院方商量能否破例,讓許水德以打工的方式換取繼續留院,只是他得從病床搬到廚房旁邊的走道,從此開啟「留院察看」長達1年的因緣。 許水德回憶,那時院方不但讓他以整理病患針筒和醫藥費用資料,來抵扣住院的伙食費,還給他打工費,讓他日後得以支付高中學費及午餐開銷。 許水德曾多次接受媒體採訪時,都會提到一位雄中校長王家驥,許水德說:「如果沒有王家驥校長,就沒有現在的許水德。」 因為在當時經濟環境和健康條件的不利因素下,許水德在學業上必須付出數倍的努力。不過,在幫助父親工作和學業成績上,許水德都做到全力以赴。如此勤奮的許水德,不論是因體力透支而在課堂和考試時睡著,還是高二時染上重病的時候,他都受到多位師長和同學的體諒和幫助。 而當年雄中的王家驥校長也特准這位病癒復學、晚上還要當家教的學生不用升旗,可以多睡些,又開放教室,讓沒有地方可以唸書的許水德得以留校讀書。貴人們種種支援,許水德在許多次演說等都會提起。 王家驥校長,王家驥(1906年9月30日-2010年11月1日),字展雲,福建仙遊人,中華民國教育家。曾擔任臺灣省立台東師範學校(今國立臺東大學)、台灣省立高雄中學(今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擔任時間1948~1972年)等學校校長,享有「當代的教育家」等盛名。 雄中畢業後許水德出於教育理想和生計的現實考量,在分數遠超過國立臺灣大學錄取標準的基礎下,以第一志願考上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臺師大)教育系。公費的穩定收入和家教、翻譯的兼職報酬,讓許水德的生活壓力得以緩和。以時任師大校長的劉真所訂定的「誠、正、勤、樸」師大校訓自勉,許水德在大學期間積極琢磨自己的知識與德性。他更因為勤奮好學的精神,以及由教育哲學大師田培林讓他破例榮獲「培蓀獎學金」的經歷,當時的同學及學弟妹們留下深刻印象。 2013年年底許水德至大葉大學分享他的生命歷程,他將其刻苦堅韌的意志,樂觀地歸功於這段出身貧苦而艱困的日子,這段經歷也讓他能夠體會弱勢貧苦民眾的生活。 同時在現場許水德也和大家分享他的「風箏與另一半哲學」,他認為,夫妻之間就像風箏一樣,太太是線,先生是風箏,朋友師長是風,可以幫助風箏飛行。風箏一定要綁在線上,但風箏和線如果太近飛不起來,太遠則看不到,如何控制其實也是一門學問。人在結婚之前是一個人,結婚後就變成半個人了,唯有夫妻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一個人。 許水德的另一半楊素華女士是一位非常有智慧且勇氣的女性,許水德在演講過程分享32歲那一年他正要從政大教育研究所畢業,但就在他碩士畢業典禮前一個星期,許水德的父親,年才50歲便在其睡夢中心臟麻痺過世。因為台灣習俗,家有喪事要在百日之內結婚,許水德做了一件非常需要有勇氣的事情,就是拜訪才認識三個月的楊素華父親。就讀碩士班時便透過同學介紹,認識了高雄女師畢業、出身高雄岡山望族的楊素華。除了第一次認識見過面以外,互有好感的兩人3個月來就只透過書信往來,沒有再私下約見過。父親去世後他做了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跟筆友楊素華求婚。 因為台灣習俗,家有喪事要在一年之內結婚,許水德主動拜訪楊素華的父親,請求同意婚事,楊爸爸也看中許水德的學識,一場姻緣就此定下。許水德笑說「我真的很佩服和感謝她,當年不嫌棄我的窮困,還敢嫁給我。」 還沒能好好談戀愛就已經變成夫妻,楊素華分享婚後夫妻之間很少有什麼甜言蜜語,尤其隨著許水德漸漸踏入政壇,「官夫人」的頭銜就架在頭上,一舉一動都會受到議論,不但言詞要得體,舉止也不能隨便。她體恤夫婿公務勞頓,又無暇運動,特地學了指壓,在家幫許水德按摩舒壓。 許水德暱稱愛妻「楊老師」,因為她把心思全放在教養雙胞胎兒子身上,當兒子上小學,她就教小學;上國中她就換教國中,一路挑戰升等,努力配合丈夫又想跟著兒子成長,讓許水德放心在政壇揮灑,沒有後顧之憂。 許水德的『牛車哲學』 而許水德秉持「水車哲學」,作為其志業與事業的體悟。他以農田水車為比喻,水車打水一半在空中,一半在水中,兼顧二者才能順利打水到高處田地。換言之,只有兼顧理想和現實,才能腳踏實地而實現圓滿。這樣的人生哲學,是其仕途和歷練所成就的結晶。 以教育為志業的許水德,在師大畢業後考上政大教育研究所,後來更考取公費,遠赴日本東京教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攻教育心理。然而,時任教育廳廳長的潘振球來電,希望許水德回國擔任屏東縣教育科科長,一同參與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籌備工作。許水德以照顧家庭和籌備義務教育為權衡,不但釜底抽薪而滿腔熱忱地返國接任工作,更在短時間閉關苦讀,突破高考檢定取得科長職位。許水德擔任科長期間,成就屏東縣九年國教模範縣的殊榮,也榮獲1969年十大傑出青年的獎項。 許水德在大葉大學演講中分享過第三度理想和現實的抉擇,就在二度成功考取公務人員公費赴日留學之際,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期望許水德接任社會處處長。自許水德從屏東縣教育科科長調任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長、又接任高雄市政府主任秘書後,他進一步考取公務人員教育行政十一職等考試,更再度爭取赴日深造的機會。 當時謝東閔發現到貧苦出身、積極學習、以教育為志業的許水德,那時謝東閔認為這樣的人才能夠勝任社會福利工作的崗位。 許水德感激謝東閔的知人善任,並再度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留在臺灣投身於社會福利和教育工作。 許水德的經歷和表現,受到蔣經國和李登輝的賞識和提拔,他也是蔣經國栽培的第二批本省青年菁英之一。 他在兩位總統任內,先後任職國民黨中央社工會主任、高雄市市長、臺北市市長、內政部部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考試院院長和總統府資政,位居決策要職。 他更被李登輝調派駐日代表,也擔任日本亞東關係協會(今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會長,以推動臺日關係交流發展。日本明仁天皇更在2015年頒授「旭日大綬章」,表彰許水德對臺日友好關係的貢獻。許水德成為日本交流協會自1972年成立以來,臺灣第一位獲頒旭日大綬章的人士。 回到旅台珠浦許氏宗親會,在其介紹中指出,珠浦許氏世居金門,系出開浯始祖五十郎,忠輔公派下後翰房,裔孫衍蔓鼎盛,代代人才輩出,昔有「十八擔書籠」美譽。而從許水德先生的一生當中我們可以看見,這樣的美譽絕非虛言,而他與妻子之間的互敬互重,更是值得許多人借鏡思考,古語說「修身齊家平天下。」從許水德先生的一生可以驗證這句古語的真切。 許水德首創國中補校教育 許水德自己最得意其中一件事情是他在接下來的高雄市教育局長任內,首創國中補校。對此他曾接受採訪時說:「高雄勞工多,而且當時多半都只有小學畢業,我認為也該提供他們繼續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在四所國中開設補校,採自由入學、低學費方式,吸引勞工就讀。由於成效良好,後經省教育廳在全省推廣。」
-
《浯事吾聞》少子化影響下 私立大學紛紛被迫退場
根據教育部統計,111學年各級學校學生總數為410.4萬人,將時間拉長一點來看,各級學校學生總數較106學年相比,呈現逐年遞減,5學年間已減少30萬人(6.8%)。 自2020年台灣人口首度出現死亡交叉後,近年出生數更是逐年遞減,台灣人口問題已是國安危機,各大學校也因少子化浪潮,傳出停招或停辦的消息。 截至本年度五月為止,全台已高達20所私校被列為專案輔導學校,包括大專院校七所、私中13所,其中私大有7所,但影響師生數超過8千人,分別為彰化-明道大學、高雄-大同技術學院、高雄-高苑科技大學、雲林-環球科技大學、彰化-中州科技大學、台南台灣首府大學、高雄-東方設計大學。 這7所私大當中,中州科大及台首大已在去年主動申請停招,今年7月31日停辦,而東方設計大學改善期為2025年3月30日,其餘4所私校改善期都到5月底為止。 今年六月台鋼集團出手挹注高苑科技大學約3.8億,台鋼董事王炯棻說:「初步規劃,除改善招生,未來將以推動產學合作、活化校舍方式,讓高苑3年內能損益平衡,自給自足。」台鋼這一舉也讓高苑科技大學成為台灣國內第一家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對象後,由企業出面拯救的私立大學。 至截稿前,環球科技大學已確定明年8月退場,大同技術學院、明道大學也確定112學年停招。 另由金門旅台先賢-許國雄博士所創辦的東方設計大學則是主動申請於112學年度停招,而教育部5月19日核定同意。故與董事會多方會議後,主動申請112學年(今年8月1日)全面停招,明年(113年)7月停辦退場。 「與其硬撐,更應該設下停損點,妥善處理師生權益和後續安置。」東方設大校長蔡匡忠接受採訪時語重心長地說,近年校方、董事會持續尋求企業協助,希望能找到願意一起辦學的企業資助,過程一度也有企業有意願,但面對少子化浪潮,最後仍未媒合成功。 記者電洽東方設大招生事務組時,日間部事務組的職員坦然和氣地說:今年六月前東方設計大學還有三百多名應屆生,目前校內也還有三百多位學生,部分大四學生如果明年六月前學分修滿完竣,就會是東方設大的最後一屆畢業生,在六月的畢業月裡有300多名畢業生成為東方設計大學應屆畢業生,另還有300多名學生,而未修滿者及其他學生,目前校方已設置專責單位,依據退場條例規定,協助輔導並就近安置到高雄、屏東、台南等鄰近學校。 「硬撐未必是好事,過程中的不確定感對教職員工生都不好。」蔡匡忠表示,面對少子化浪潮,實在沒有樂觀的本錢,停招是權衡下的決定。目前學校有51名教師、60多名職員,後續將依個別意願辦理退休或資遣作業。
-
《異鄉鬢影》
﹝新北市訊息﹞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 開放申請111學年度獎助學金申請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開放10月1日起至10月31日受理111學年度獎助學金申請,獎項區分高中組(含五專)、大學組(含專科)及研究生組,該獎(助)學金相關申請規定請從新北市金門同鄉會FB下載。申請學生請填寫所附申請表,並檢附相關證件,函寄新北市金門同鄉會會址(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一段202號5樓)。相關資訊以新北市金門同鄉會為主。
-
《星期人物》背負著228事件喪父之苦難的教育家-許國雄
許國雄 祖籍:金門后湖 出生地:台灣高雄 父親:許秋粽 創辦學校: *高雄市私立育英高級護理助產職業學校(後改名:育英醫護管理專門學校) *東方工藝專科學校(改名改制時間:東方工業專科學校(1969年-2002年),東方設計學院時期(2010年-2016年)、東方設計大學時期(2017年-2024年)) 著作:《台灣與日本交流秘話》 ◎採訪整理撰稿:邱翌瑄 許國雄,台灣南部重要兩所學校的創辦人,一所為台灣培養出許多優秀護理人才:育英醫護管理專門學校,一所在70年到100年代為台灣培養出許多工業設計人才的:東方工業專科學校後稱東方技術學院。 許國雄,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日治時代(註)的台灣高雄州許家,是家中長子,自小備受家族器重,備受栽培成績優異,1941年高雄中學畢業後,被送往九州齒科專門學校習醫。 1945年畢業於九州齒科專門學校,當時正值二次大戰結束,許國雄返回台灣。 1947年爆發的台灣228事件,許國雄的父親許秋粽,當時擔任高雄市的參議員,3月6日當日在愛河旁的高雄市政府與其他參議員、市民代表、民眾開會時,竟被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的軍隊以機槍瘋狂掃射,當場死傷無數血流成河,許秋粽也中彈身亡,而當時許國雄陪伴父親也在場旁聽開會,許秋粽以自己的身軀保護兒子,在頭部中槍倒地之前,拚命地將兒子壓在自己的下面,用身體擋下那無情的子彈,許國雄眼睜睜地看著父親的腦漿、血水滴在自己身上而斷氣,他把中彈者所流的鮮血塗抹在臉上、身上和衣服上裝死,最後成為市府廣場上三十四名被掃射民眾中的唯一生還者。 而許國雄永遠忘不了的是父親的腦漿和鮮血滴滴落在他身上的感覺,直到許國雄中年後接受採訪,談起父親毅然將他護在身下的回憶,依然淚眼婆娑。那一年許國雄才25歲,他失去了父親。但他也學會了隱忍,正如同他的祖輩一樣,從金門渡洋來台,用金門的精神慢慢的成就自己想做的志業。 1954年杜聰明創辦高雄醫學院(台灣第一所私立醫學大學,也是第一所由台灣人籌設的私立大學)邀請許國雄擔任牙醫學系教授,因為在業界許國雄不只是優秀的牙醫前輩醫師,對許多來求學的學子與牙醫後輩,更是絕不吝嗇,傾囊相授。 就這樣許國雄開始了他的教育之路,在高雄醫學院,許國雄的教育熱忱深受學生敬重。 1963年許國雄與當時高雄市醫界名流、梁松文、蘇珩山、楊秀傑、孫振成、陳寶樹、盧有智等七人共同捐資籌備創設育英高級護理助產職業學校,後改名高雄市私立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創校當時以培養護理士及助產士為主,這所學校所培養出來的護理士與助產士在當年降低許多產婦生產的風險,也陪伴許多台灣子弟在疾病戰役中順利成長。 1966年許國雄與許劍雄及蔡天來共同創辦了東方工藝專科學校(後改名東方工商專科學校),並出任第一任校長,該校還是全台灣技職學校最早設立日語科系的學校,同時也是南台灣唯一以設計為主軸的設計專科學校。 1972年許國雄擔任了台灣省教育會理事長,並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 由於1972年日本在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許國雄特別重視日本與台灣民間的友好關係,他積極推動台灣和日本的教育、學術、文化交流活動,他自許為「李登輝派」,特別加強和日本國會議員的互動,爭取日本友人對台的支持,第一回的日華教育研究會就是由他催生,以後每年台、日輪流舉辦。 1996年甚至有《台灣與日本交流秘話》一書的出版。 不只是關心台、日之間的友誼,許國雄也對美國在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的重要性非常關切,透過友人的關係,他不僅前往參加美國總統的就職典禮,更與在美國的台灣人團體努力促成《臺灣關係法》對台灣軍事防衛的安全提供保障。 在李登輝總統任內,要選擇台灣高鐵的軌道興建系統時,許國雄極力建言推薦引進日本新幹線的鐵道系統,因為他認為日本新幹線的安全性是世界最好的,後來台灣也真的採用了日本的新幹線高鐵,這是他對台灣的公共事務關心的具體表現。即使到陳水扁總統執政時,許國雄仍擔任僑務委員會顧問,對日本方面的事務積極建言。 2002年5月2日,許國雄博士因肝病逝世,享年80歲,他的一生作為一個教育家和牙醫師,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和政策推動。如他晚年採訪所說應該不負父親恩典。 許國雄博士所創辦的東方工藝專科學校,從一開始就給予金門子弟設有多項優惠,包括雜費全免,以及住宿不用錢,就這樣東方工專成為當年許多困苦的金門子弟從軍外的另一個升學選擇,就連高師大前校長-吳連賞博士在學子期時也受其恩澤,在東方工專借宿一個月。 在少子化的影響下,這一所金門先賢所創辦的學校已經完成它的階段使命,並完美地退場落幕,也期待其校舍及場域有新的可能性。 育英醫護管理專門學校目前新生註冊率高達90%以上,也持續為我國培養優秀醫護人才,許國雄博士所創辦的學校和培養的學生也繼續在台灣社會發揮極為向上的力量。 註: 這裡使用為日治時期,是以台灣島的歷史觀點書寫。 本文感謝:陳晉生先生、蔡安雄先生、許伊安女士等人提供相關訊息。
-
《浯事吾聞》台中海線開墾史上 官澳楊家勇往直前
梧棲古稱「竹筏穴」,又名「五叉港」,而地方賢達雅士更取「鳳非梧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的雅意化為梧棲。 梧棲最早之屯墾開始於清康熙末年,當時僅有少數來自泉州府安溪、晉江、南安等地的中國移民前來開墾,到乾隆年間開始與福建有帆船往來,開啟海上貿易新頁,而商賈也紛紛前來設立行棧從事經濟貿易,到了乾隆末年,梧棲已初具街鎮雛形。 清道光年間,因港務日漸鼎盛,遂扮演中部帆船貿易樞紐的角色,當時街上行棧林立,頂、下車埕貨物堆積如山,運貨的牛車日以千計,繁華達到巔峰。並在光緒17年(1891年)正式改稱為梧棲港。 在這些眾多的移民中,金門官澳楊家可說是前鋒者,台中梧棲楊氏的開基祖為楊琨,字至器,號華堂。祖居金門金沙鎮官澳村下八巷。兄弟兩人,楊琨居第二,其父楊鴻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慶年間渡台。初時,身中僅有18銅錢,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不得已挑水度日,後改作廚師。每日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時所稱貿易商。在當時的金門、內地(中國大陸)各行店交接生理,店號楊合順。其從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對貧民甚多援助,對地方亦多貢獻,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大財。當時娶一妻兩妾,育8個兒子,享年63歲。 其次子潤卿,進秀才及監生;三子連卿,進秀才及監生,至考中恩科進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學正堂;五子瑤卿,日治時期為參事。其餘各房子孫,皆勤儉,繼續購有田園數百甲,亦皆昌盛。影響梧棲區及週邊發展深遠。 楊瑤卿(1861- 1922) 號雲鶴,為楊琨第五子,因其為人公正善經營,故掌楊家8房全部財產,又為楊家族長。日治後,1898年楊瑤卿擢用為大肚辨務署、梧棲辨務署參事,1901年廢縣署廳,仍襲原職為臺中廳參事,前後任職20年。1902年8月獲授紳章。另亦任梧棲公學校學務委員,1903年當選臺中廳農會評議員。凡廳內道路修建、橋梁架設、臺中中學校創校,均捐贈資以成其事,享年六十一歲。 而楊瑤卿的長子-楊子培為家中長子,生於1889年梧棲,1907年畢業於梧棲公學校,漢學造詣頗深,其後歷任梧棲街協議會員、五福圳水利組合評議員、梧棲街長等職,也是地方上著名的士紳。 1934年台中西區楊子培蓋出一間跨世紀的豪宅,當時客廳就有壁爐,而且以大理石建造。豪宅佔地四百多坪,建物三層樓共112坪,造價六萬八千元,比一般豪宅貴上四、五倍。事實上,當年民家多茅草竹屋,單是以水泥建樓房,就足具豪宅資格。 楊宅除了這些,二樓有餐廳、書齋,另有兩間兒童書房;一樓有車庫,廁所有沖水馬桶,浴室還貼了淡紫色磁磚,處處展露華貴氣息。 楊子培的住宅,建築樓高三層,日治時期地址為臺中市明治町一丁目三番地(今自由路一段101號),占地面積430坪,建坪為112餘坪,宅邸主要磚造牆壁與鋼筋混泥土構築,總費用為6萬8000元,對比於1917年完工的台中火車站費用才8萬元,一棟私人宅邸能用到如此之高的建築經費,其華麗程度可見一斑。楊子培的宅邸的設計受到當時折衷主義影響,立面簡潔卻又不失典雅,而室內裝潢美輪美奐,彰顯屋主的品味與財力。然而隨著楊子培逝世,子女各自分家,楊子培氏住宅最終也出售並拆除。 時至今日,這一脈來自金門官澳楊家的後代,依然影響著台中市的發展。其家族發展的脈絡,就如同前往南洋的宗親一樣,從小工作起,從貿易發跡,最終遵循著古人:「有土斯有財」跨足商、農、政等各界。
-
《星期人物》企業才子-楊子培 與霧峰三少爺林獻堂之間的友情與聯姻
楊子培為梧棲人,其祖父至器,嘉慶年間由金門遷臺,先為人挑 水度日,而後改任廚師,在漸有積蓄後,開設船頭行,與大陸貿易,店號曰「楊合順」,歷經數十年,買田園數千甲,娶一妻二妾,共生子4人,又有螟蛉子4人。子培父瑤卿,為至器第五子,掌楊家8房全部財產,又為楊家族長,1898年任梧棲辨務署參事,後任臺中廳參事,1902年獲紳章,家產約有15萬圓。 楊子培為家中長子,1907年畢業於梧棲公學校,漢學造詣頗深, 其後歷任梧棲街協議會員、五福圳水利組合評議員、梧棲街長等職,是地方上著名的士紳。 在楊林兩家聯姻之前,楊子培早已參與並支持了許多霧峰林家的事業和活動,他是林獻堂志同道合的朋友。1930年7月20日,他加入了林獻堂、陳炘(1893-1947年)、莊遂性(1897-1963年)等34位士紳倡設的「中州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宗旨在於聯繫臺中州地區的士紳,促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和知識交流,以提高生活的趣味。此外,1930年8月,他出席了「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大會,並捐贈資金以支持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這一系列的參與表明楊子培在當地社會和政治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與林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此外,楊子培對象棋和漢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與林獻堂志向相同,進一步拉近了兩家的距離。在象棋方面,林獻堂經常與莊嵩(1880-1938年)一同研究《橘中秘棋譜》,討論如何解決象棋局面中的難題。鑒於當時臺灣的年輕人缺乏適當的娛樂活動,林獻堂積極提倡象棋運動。於1933年1月14日,在「中州俱樂部」舉辦象棋比賽,並根據參賽者的實力評定他們的段級,楊子培也積極參與比賽,並被評定為第五級象棋手。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象棋運動的普及,還為楊子培和林獻堂的友誼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漢詩方面,楊子培有深厚的涉獵,但林獻堂卻對此一無所知,直到1940年5月19日,當時居住在日本的楊子培前往東京探望因折足而在療養的林獻堂。當兩人相見時,楊子培即席按照林獻堂的韻腳,創作了一首七律詩篇,名為「祝賀會道謝原韻」。這首詩表現出楊子培也具備詩詞的才華,而林獻堂對此卻毫不知情。當他得知楊子培也是位詩人時,大為鼓舞,希望喚起楊子培更多的熱情。這一意外的發現不僅豐富了兩人的交往,還展現了楊子培多才多藝的一面。 同年6月,楊子培加入林獻堂組織的「留東詩友會」,這個詩友會的目的是聯繫那些居住在東京、對詩歌有濃厚興趣的台灣人。除了楊子培外,該會的成員還包括陳茂源(1903-?年)、陳虛谷(1896-1965年)、甘文芳、葉榮鐘(1900-1978年)、黃桂華等人。隨後,林獻堂贈送了《詩韻合璧》一書給楊子培,期望他的詩學造詣能夠更上一層樓。楊子培也回贈了一首七律詩給林獻堂,請求他的指正。林獻堂認為這首詩頗為清順,顯示楊子培在漢詩寫作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定水準。這一互贈詩篇的交流不僅豐富了他們的友誼,也彰顯了楊子培在詩歌創作上的才華。 而林獻堂的第三子林雲龍(1907-1959年)的妻子是楊子培(1889-1960年)的長女楊雪霞,這段婚姻是由林階堂(1884-1954年)、林月汀(1870-1931年)等人熱心促成。 林月汀曾在林朝棟的部隊任職,並因其功績被敘為五品官,賞戴藍翎。他與霧峰林家有長期淵源。於1922年,林月汀與林獻堂、林烈堂(1876-1947年)、吳子瑜(1885-1951年)、楊子培等人合資成立了布嶼拓殖株式會社,並擔任社長。該公司從事土地和建物的買賣以及土地開發事業,成為霧峰林家的事業夥伴。 據林烈堂的兒子林垂凱回憶,林月汀居住在竹山,每次來臺中時,都住在他家,有時甚至住了長達數個月,並以竹山特產的紅地瓜贈送,這種地瓜雖然體積較小,但非常甜,煮湯時不需要額外添加糖。這種情誼表現在他們之間,與霧峰林家的關係可見一斑。此外,林月汀的女兒林青鸞成為楊子培的妻子,因此,林月汀和楊子培之間有岳父和女婿的關係,由於林家和楊家之間的關係密切,因此兩家都非常樂意看到這一聯姻的發生。 自1928年起,霧峰林家對楊子培的女兒表現出相當的關注。然而,最初他們的目標是楊子培的次女楊繡霞。當時,繡霞正在彰化高等女學校就讀,而林雲龍曾前往與她見面,同時楊水心特地前往彰化高女參訪,並與繡霞交談。然而,後來出於某種原因,這段姻緣未能實現,反而是繡霞的姊姊楊雪霞嫁給了林雲龍。 1930年9月27日,林雲龍與楊雪霞在霧峰舉行結婚典禮,林家以24臺自動車、二陣樂隊前往迎娶,前來觀禮者兩百餘人,各方祝電百三通,晚間席開24桌,霧峰當地人士更上臺表演口琴、鋼琴和獨唱,場面熱烈。 雖然是林獻堂與楊子培的互動密切,但林雲龍和楊雪霞的婚姻卻不美滿。其因在於楊雪霞患有肺疾,婚前林家並不知情,婚後不久病情轉劇,時常發熱,雖遍訪名醫仍不見改善。 而且,可能是基於愛護丈夫林雲龍的心理,每次雲龍要接近她時,雪霞總是叫他離遠一點,用過的杯子,也叫雲龍不要使用,導致兩人分居。二次大戰期間,林雲龍最終在臺北另娶日本女子鈴木竹。然而,林、楊兩家的交情似乎未受影響。 除楊雪霞外,楊子培子女亦多與名門之家結親,次男楊國喜娶陳炘之女陳雙美,兩人於1941年11月5日在圓山神社舉行婚禮,當晚在蓬萊閣宴客,林獻堂還特別以日語讀介紹辭,達15分鐘之久。女兒楊繡霞則嫁新竹鄭用錫曾孫鄭鴻源(1906-1980年)。 本文資料來源如下: *楊水心,〈楊水心日記〉,1928年4月7日、4月15日、4月30日,未刊稿。 *林獻堂著,許雪姬、何義麟等編,《灌園先生日記(三)1930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張勝彥總編纂,許雪姬、楊麗祝、賴惠敏編纂,《臺中縣志人物志(續修)卷九》(台中縣豐原市:臺中縣政府,2010年)。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昭和12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
-
《異鄉鬢影》桃園市金門同鄉會慶祝創會45週年 暨老人福利宣導活動隆重舉辦
﹝桃園訊﹞桃園市金門同鄉會榮譽邀請旅台桃園市金門鄉親參加他們即將舉辦的特別活動,以慶祝該會的成立45週年,並推廣老人福利議題。活動將於今年的10月22日,在桃園市中壢區華勛街36號的金嗓歌友會隆重舉行。 桃園市金門同鄉會一直以來致力於服務社區和關心老人福利事業。為了紀念該會成立45週年,他們精心策劃了一系列有趣和有益的活動,以邀請社區居民參與,並一同探討老人福利的重要性。 活動亮點包括老人福利宣導工作坊,這將提供有關老人健康、安全和幸福的寶貴資訊。此外,社區互動將為參加者提供一個機會,讓大家互相交流,建立更緊密的社區聯繫。 慶祝活動中還有精彩的表演節目,為參加者帶來歡笑和娛樂。此次活動將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友誼的社區聚會,讓人回味無窮。 如果讀者對活動感興趣,或者想提供贊助支持,請聯絡桃園金門同鄉會的總幹事陳志輝先生,他的聯繫方式是0921-643639。您的參與和支持將有助於使這次活動更加成功,同時為社區的老人福利事業提供寶貴的支持。 桃園金門同鄉會熱情地邀請更多的金門鄉親一同參加這個特別的日子,共同慶祝他們的成立45週年,並一起關心老人福利議題。
-
《浯事吾聞》當總統候選人談勞工運動與福利 「勞動倫理基金會」再次被人憶起
2024即將總統大選,前一段時間各黨總統候選人提出勞工福利政策,但是這些勞工福利政策,相對對於勞工團體的訴求,似乎沒有對到目標。 而勞工團體更是在本月4日集結凱達格蘭大道,提出7大訴求,呼籲4位總統參選人應提出完整勞工政策。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林莊周表示,明揚大火案的公司,營收和獲利都屢創歷史新高,卻有多次違法超時及職災紀錄,釀成此次嚴重慘案,若總統參選人仍對這些訴求「已讀不回」,工鬥團體絕對抗爭到底。 面對勞團群體們的訴求,許多人想到那個曾為勞團奮鬥的教授-「台灣勞工運動之父-張曉春教授」與「勞動倫理基金會」。 「勞動倫理基金會」是由張曉春教授多方集資勸募,成立之初擔任董事長,成立後積極與官方對話爭取勞工權益,並義務為勞工服務,協助解決勞資糾紛,張曉春也透過該會,進行許多推動與台灣勞工權益的內部革命。從勞基法修訂、勞工退休準備金提撥辦法、工會法制定、工運團體的爭議,到爭取殘障者、臨時工、女工的合法權益,張曉春教授與勞動倫理基金會團隊都大聲疾呼,站在勞工立場,全程參與政策的制定。 張曉春教授他的長期努力,讓社會各界印象深刻。已故的政大法律系教授、前監察委員黃越欽就認為,多數學者談勞工問題,隔靴搔癢、冷眼旁觀,真正用感情的很少。「在我看來,他(張曉春)不是因為研究社會問題而了解勞工,卻是因為關心勞工,而成為一位充滿正義感的社會學家。」黃越欽是如此評論的。 張曉春教授,於1996年因癌症離世,然而,他的精神和影響力至今仍然深深根植在許多人心中。每逢逝世紀念日,以及特別的日子,青年和勞工運動者們都紛紛前往他的墓前,思念和緬懷他,並感念他為勞工權益所做的志業壯舉。 張曉春教授是台灣勞工運動的象徵,他長期致力於改善工人的權益和工作條件,成為數代台灣勞工的堅強後盾。他的去世雖然已有多年,但他的影響力卻如影隨形,尤其是對於在勞工運動領域工作的人們。 每當面對勞工權益相關的挑戰和困難時,許多領袖和活動家都會思考,如果張曉春教授還在世,他會如何應對?他的決心、智慧和不懈努力成為了啟發和鼓勵其他人的力量源泉。 或許當總統候選人爭取勞工團體支持時,可以研讀張曉春教授的著作與生平壯舉,從中獲取寶貴的洞察,以更深入地了解勞工團體的心境,並制定合宜政策來支持勞團的需求,這樣就不會讓勞團有「已讀不回」的心寒。 張曉春教授雖然已不在人世,但他的精神和遺產仍然在台灣的勞工運動中繼續發揮作用,激勵著人們繼續為公平和正義而努力。 *黃越欽為我國勞動法令權威,也是監察委員轉任司法院大法官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