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落實「災前預防、災中應變、災後復原」 縣長巡視急降雨情形 正視積淹水排除問題
受強烈颱風「樺加沙」外圍環流持續影響,金門縣近日連續出現豪雨,多處低窪地區因短時間雨量集中而發生積淹水情形。金門縣長陳福海昨(24)日立即率領縣府團隊前往受淹水影響區域,現場了解災情,並指示工務處、城鄉發展處及相關單位全面動員、迅速應變,守護鄉親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縣長在現地會勘時指出,災害無法完全避免,但政府的責任就是在第一時間掌握狀況,並透過快速反應將損害降到最低。他強調,淹水問題不能僅止於臨時處置,而要從短期應變到長期治本同步推進。他要求各單位落實「即時反應」與「系統檢討」兩個層面,讓防汛治理不只是一次性的處理,而是逐步建立更周延的應對模式。 工務處在縣長指示下,第一時間調派抽水機具至現場,加強排水設施的運作,並同步派員巡查下水道及側溝等地下排水系統,確保排水暢通。同時展開重點區域清淤,避免因淤塞加重積水情況。工務處表示,雖然金門過去已陸續推動多項排水改善工程,但短時間內出現超過設計標準的雨量,仍對系統造成壓力,此次狀況也將列入檢討,作為未來設計與施工的改進依據。 此次勘查重點聚焦於低窪與交通要道區域,縣府團隊透過現場觀察,逐一檢視排水系統的問題點,並即時討論改善方式。陳縣長特別指出,急降雨期間正是檢視問題的關鍵時刻,請同仁在安全的前提下巡視各個淹水區,看見問題就要正視並提出改善對策。他同時要求工務處研擬短期應變措施,例如加設洩水開口、放大排水斷面,加速水流導入溝渠,以縮短積水時間。他指出,這類工程雖規模不大,但在短時間內能發揮關鍵作用,是「用有限資源達成高效治理」的具體展現。 除了即刻處置外,縣長也強調,應同時啟動中長期規劃。城鄉發展處將配合工務處全面檢討地區排水配置,並透過跨局處合作,整合建設處、養工所及水利相關單位,共同研擬更具前瞻性的防汛網絡。 縣長現場並要求環保局與各鄉鎮公所立即動員清潔隊,加強排水口與側溝巡查清理,並於雨後落實環境消毒與維護,避免因積水引發後續衛生或安全問題。他表示,這些細節性的工作是整體防災體系的一部分,將以制度化方式逐步建立長期維護機制。 縣長也在會勘過程中指示相關單位,後續防汛工作要涵蓋「災前預防、災中應變、災後復原」三個階段,並逐步建構更完善的標準作業程序,同時透過跨局處資訊共享與即時反應機制,讓整體防汛作業更有系統、更具效率。 陳福海縣長最後強調,金門縣政府的防汛作業將秉持「短期有感、長期治本」的原則。短期內,務必展現縣府立即行動、快速解決問題的決心,讓鄉親安心;長期上,則要透過系統性的檢討與整體規劃,逐步補強排水設施與管理制度,並結合跨局處合作與專業評估,讓金門在未來各種天候挑戰下都能穩健守護居民的生活與安全。
-
響應國際維修日 環保局擬辦活動打造永續未來
家中小家電出現故障,別急著丟!金門縣環保局響應「國際維修日」,特別舉辦「小家電急診室」活動,邀請專業維修師傅到場,陪伴民眾一同動手修理,延長小家電使用壽命,減少廢棄物產生。即使沒有帶物品前來,也歡迎民眾到現場學習維修技巧,吸收實用知識。 活動將於10月18日(週六)下午2點至6點,在金湖鎮山外中正路公共籃球場(金免廢日攤位)登場,檢測及維修範圍包括電鍋、電扇、烤箱、吹風機、電暖器與鬧鐘。主辦單位預計招收10件維修物品,每人限帶一件,並採線上報名方式(網址:https://forms.gle/fNj5HT933RADsFVt8)。報名成功者將於10月9日前收到通知,活動當日請於14:00至16:00攜帶小家電至現場報到,逾時或未到者將失去維修資格。 環保局說,本次檢測與基本維修皆免費,若需更換特殊零件,則依現場師傅判斷收取材料費。活動當天不接受現場報名,提醒有意參加的民眾務必提早完成線上登記。 環保局同時呼籲,舊物也能創造新價值。若想處理家中不需要的小家電或二手物品,可利用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推出的「全家不用品藏寶地圖」(https://recycle.moenv.gov.tw/utmap/),尋找鄰近的捐贈、回收或維修據點,讓物品延續新生命,共同邁向資源循環、永續未來。
-
迎接十一長假 金廈協調加班船班並強化交安管理
為確保兩岸民眾在大陸「十一」長假期間往來順暢,同時提升交通安全管理,落實縣長陳福海多次強調的「平衡經濟發展與秩序管理」政策,金門縣政府與廈門市相關單位近日透過聯繫管道,就加班船班機制及微型電動車入境安全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展現縣府在面對節慶旅運需求時的積極作為與前瞻規劃。 縣府指出,自「小三通」恢復以來,兩岸旅運需求逐步回升,特別是大陸十一長假將至,旅客往返數量勢必大幅增加。金門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門戶,不僅承擔運輸調度的壓力,更肩負確保旅運安全的責任。為妥善因應即將到來的人潮,縣府於月初便主動拜會交通部航港局局長葉協隆,積極反映地方增班需求。葉局長當時表示,在現行核定航班的前提下,已有加班機制作為因應,顯示中央與地方共同面對挑戰的決心與彈性。 縣府由參議陳祥麟、觀光處長許績鑫率領港務處、浯江公司同仁組團赴陸,與廈門方面展開會議,針對加班船班申請流程、調度彈性、通關配套措施等細節進行具體討論。雙方經過溝通後達成共識,將以旅客需求為核心,兼顧安全與秩序,確保交通運輸不中斷。此舉不僅有助於疏解十一假期龐大人潮,更凸顯金廈雙方在務實合作上的默契,也象徵雙方長期以來建立的良好協調機制再次發揮作用。 除船班議題外,縣府亦關注到微型電動二輪車所帶來的交通安全問題。隨著旅客人數增加,短期租賃微型電動車已成為遊客體驗金門的熱門選擇。然而,由於金門與大陸在道路規則上存在差異,不熟悉交通規範的外地旅客往往因疏忽而發生事故,造成行車安全隱憂。縣府因此特別與廈門方面交換意見,並進一步推動宣導措施,包括透過五通商戶售票櫃檯發放宣傳小卡,提醒旅客入境前注意行車規範,同時要求租賃業者加強行前教育,確保旅客在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已充分了解相關規則。縣府希望透過宣導與教育並行的方式,降低交通風險,守護旅客安全。 陳福海縣長表示,小三通對金門而言,不僅是一條交通航線,更是連結兩岸交流的重要命脈。每逢大型節假日,旅客數量倍增,為地方觀光產業注入龐大商機,也為基層經濟帶來活水。但發展必須兼顧秩序,若缺乏完善的安全措施,勢必會影響遊客體驗,甚至損及金門的整體形象。縣府因此持續推動各項配套措施,確保旅運秩序與安全,讓旅客不僅能享受便利,更能安心往返。 他進一步指出,金門的發展與小三通緊密相連,這不僅關乎交通便利,更攸關地區形象與長遠發展。縣府將持續加強與中央及廈門方面的協調,並透過跨部門合作機制,從航運調度、通關流程到交通宣導,逐一落實與完善。此舉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十一假期,更是著眼於長期穩定、可持續的兩岸旅運發展,讓金門在交流平台上的角色更加穩固。 縣府也特別強調,金廈兩地一直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協調機制,未來將持續在旅運便利、交通安全及公共服務等面向深化合作。縣府相信,唯有透過完善制度與雙方務實合作,才能為往返民眾創造更好的出行體驗,讓大家都能共享金廈交流所帶來的成果。
-
雙十節加班機 9/30上午9時開放訂位
為因應114年雙十節連假旅運高峰,金門縣政府積極協調航空運能,成功爭取加班航班,讓鄉親與旅客能順利返鄉與往返兩地。本次加班航班規劃於10月12日加開金門-臺北往返各1架次,由華信航空執飛,共提供322個座位。臺北飛往金門的AE1293班次,將於18時20分自臺北起飛;金門飛往臺北的AE1294班次,則於20時20分自金門起飛,兩航班皆使用738型客機。縣府強調,此次加班安排是在緊湊時程中積極爭取的成果,展現縣府對鄉親交通需求的重視。 縣府為體恤鄉親利用連假返鄉需求,有鑑於114年雙十節假期將屆,為期讓鄉親順利返鄉,特於第一波訂位結束後,啟動鄉親未訂妥機位需求調查,並於調查完成後立即向民航局與各航空公司協調爭取加班機。 縣府於114年9月13日至9月17日調查統計登記機位需求多為金門-臺北航線,經縣府努力協調各航空公司並同意保障各航班搭載人數後,於非常緊湊的時間下,調度出本次雙十節加班機。 本次加班機預計加開北金雙向時段來回班機1架次,可提供322個座位數,並訂於114年9月30日(星期二)上午9時起,統一受理民眾訂位。因加班機機位有限,提醒鄉親務必做好短時間內即可能售罄的心理準備,而縣府亦將視實際需求,持續跟航空公司協調爭取加開班機,讓鄉親順利返鄉。 本次縣府協調之加班航班,以金門-臺北航線為主,方便鄉親及旅客往返兩地。在臺北飛往金門的部分,10月12日將加開華信航空AE1293班次,於18時20分自臺北起飛,機型為738。至於金門飛往臺北的加班航班,則為10月12日華信航空AE1294班次,於20時20分自金門起飛,機型同樣為738。統一開放訂票時間:自114年9月30日(星期二)9時起,由各航空公司訂位電話及網路公開接受訂位。 觀光處提醒,鄉親於訂票確定後,請務必於訂位日起3日內完成開票,以免訂位遭航空公司取消之情事;另縣府特別呼籲本次管制期間(雙十節管制期間10月9日至13日)之加班機訂位機票,均會加註「限當日當班次有效」、「至遲於航班起飛前辦理退票」及「逾期作廢」等規範,避免因部分旅客重複訂位而影響多數民眾之權益,請鄉親特別注意。 此外,縣府再次提醒民眾務必事先訂妥機位,以免浪費時間於機場候補;搭機當日亦請提早出門至機場報到,並備齊身分證件,以順利搭機。
-
勞基法研習會金門開講 提升勞資雙方法令認知
由勞動部主辦、金門縣政府協辦的「114年度勞動基準法令研習會」近日在縣府多媒體簡報室登場。活動自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展開,邀集來自縣內各單位及五鄉鎮承辦勞保業務人員、基層勞工共約85人參加。研習會由曾任臺灣高雄橋頭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法官、現任善長法律事務所楊富強律師擔任講師,課程內容涵蓋勞動基準法概述、最新修法重點,以及相關實務案例研析。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專業實例分享,使參訓人員對勞基法有了更完整且深刻的理解。 楊律師在課程中強調,勞動基準法是規範勞動條件的最低標準,無論是工時、休假或工資,皆為保障勞工最基本權益的重要依據。隨著社會發展與產業結構轉變,勞基法也不斷修訂,以回應不同時期的勞動需求。此次研習特別針對近年修法重點,包含加班工時上限、勞資會議制度及工資計算方式等,透過案例說明讓參加學員能更快掌握實務操作。 金門縣政府社會處表示,勞基法所規範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所有雇主必須遵守的底線。目前每月基本工資為新台幣28,590元,每小時基本工資為190元,雇主在與勞工訂定契約時,不得低於此一標準。透過明確規範,勞工得以獲得最基本的保障,而雇主則能在清楚法律規範下建立勞動條件,避免勞資爭議。 社會處指出,近年勞工意識逐漸提升,勞工對自身權益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為了避免因認知不足導致誤觸法令,縣府在推動相關研習會時,也積極鼓勵雇主踴躍參與。雇主若能充分理解勞基法,不僅能夠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亦有助於勞資雙方建立互信關係,進一步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 此次研習會除了提升基層勞工對法律的認識,也讓各鄉鎮承辦勞保業務人員能更熟悉法令規範,以利日後在第一線服務時提供正確資訊。參與學員在課後反應熱烈,普遍表示透過專業講師的解說,對勞基法有了更完整的輪廓,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工作,對勞動權益維護及行政服務品質都有正面助益。 縣府強調,勞動基準法的核心價值在於「保障勞工、穩定勞資、促進發展」。唯有讓勞工在安全且合理的勞動環境中工作,產業才能穩定運行,地方經濟也才能持續發展。 未來縣府將持續配合中央政策,規劃更多與勞工權益相關的研習活動,並透過宣導與教育,協助雇主與勞工共同提升勞動意識,攜手打造友善且健全的勞動環境。
-
風獅爺季繪畫比賽公布得獎名單 訂9/28頒獎
2025金沙鎮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主題繪畫比賽,各組共計有488件作品參賽,經過評選,得獎名單出爐,訂於9月28日上午10時公開表揚,金沙鎮公所敬請獲獎者於上午9時30分到場報到及領獎。 主辦單位說明:此次學子之作品,展現了豐富的色彩表現,用畫筆勾勒出心中的風獅爺及金沙的美景,充滿創意與巧思,恭喜所有獲獎同學,也感謝老師的用心指導。 配合一年一度金沙鎮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金沙鎮公所辦理「2025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主題繪畫比賽,期藉以促進金沙鎮觀光,引領與會親子、師生走進金沙,了解金沙文化並體會金沙之美。比賽由金沙鎮公所統一提供圖畫紙,並分幼兒園組、低年級組、中年級組、高年級組和國中組,由學子以金沙鎮特色之高粱、老街、風獅爺為主軸,自行創作。活動於9月15日止收件,共計有488件作品參賽,金沙鎮公所經邀集多位專業評審展開評選後,揭曉各組獲獎名單,並訂於9月28日上午10時公開表揚。 金沙鎮公所表示,作品中從孩童的觀點,看見其心中風獅爺及金沙的美景,學子用畫筆勾勒,以豐富的色彩呈現,充滿創意與巧思。恭喜所有獲獎同學,也感謝老師的用心指導。同時也敬請獲獎者於9月28日上午9時30分到場報到領獎,並參與今年文化季各項手作體驗、市集以及表演等活動。 「2025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主題繪畫比賽,各組獲獎名單如后: 幼兒園組: 第一名:林明合(金沙國小附幼)。第二名:楊于靚(金沙國小附幼)。第三名:蔡汶錡(金沙國小附幼)。佳作(共11名):楊語芯(金沙國小附幼)、蔡瑀曈(金寧中小學附幼)、吳景森(金沙國小附幼)、楊宛縈(賢庵國小附幼)、黃富雄(金沙國小附幼)、趙禹棠(金沙國小附幼)、高昀曜(金湖國小附幼)、蕭鈞浩(金沙國小附幼)、張晨瑩(金沙國小附幼)、陳宥涵(金湖國小附幼)、黃紹宸(金沙國小附幼)。 低年級組: 第一名:李宥澄(開瑄國小)。第二名:徐瑀辰(古寧國小)。第三名:許爾桔(多年國小)。佳作(共12名):蔡筱璐(金寧中小學)、高昀悅(金湖國小)、李睿傑(古寧國小)、李宇薇(古寧國小)、李亦喬(古寧國小)、何語宸(古寧國小)、侯己洋(金鼎國小)、洪瑞謙(上岐國小)、吳宇希(中正國小)、林立偉(開瑄國小)、賴昀謙(開瑄國小)、黃嵩峪(湖埔國小)。 中年級組: 第一名:洪上軒(開瑄國小)。第二名:熊書釩(金湖國小)。第三名:周昀蔚(金寧中小學)。佳作(共10名):劉燿寬(多年國小)、楊翊鈺(多年國小)、黃暐筑(多年國小)、陳妍希(多年國小)、王以安(賢庵國小)、高昀樂(中正國小)、黃瑀彤(開瑄國小)、陳易(古寧國小)、張宸睿(中正國小)、王宥涵(古寧國小)。 高年級組: 第一名:劉書妤(開瑄國小)。第二名:江珮君(西口國小)。第三名:黃苡緁(多年國小)。佳作(共10名):許宸漢(古城國小)、張絜(多年國小)、謝蓁(多年國小)、周庭均(中正國小)、鄭翰駿(金湖國小)、黃資雅(安瀾國小)、莊喆雁(金湖國小)、賴薪丞(西口國小)、李博宇(金湖國小)、劉燿誠(多年國小)。 國中組: 第一名:李可心(金城國中)。第二名:詹紫涵(金城國中)。第三名:周思羽(金城國中)。佳作(共7名):王譽霏(金城國中)、許巧潔(金城國中)、許圓希(金城國中)、許瓏軒(金城國中)、陳良蘐(金城國中)、黃恩典(金城國中)、楊佳恩(金城國中)。
-
《金門瞭望》迎接金門旅遊的「光輝十月」
特約主筆:李金生 金門「小三通」往來旅客持續穩定成長,今年8月止累計已突破百萬人次,達到119萬9,833人次,隨著大陸「十一長假」的來到,可望延續暑假旅遊熱潮,再拉出另一波長紅成果,展現「金廈旅遊生活圈」在大海西的區位優勢。 根據移民署的統計,今年一至八月金廈泉「小三通」入境人數合計59萬7,733人次,其中陸港澳(含自由行及觀光團)16萬819人次;出境合計60萬2,100人次,其中陸港澳(含自由行及觀光團)16萬278人次,合計119萬9,833人次。相較去年同期的79萬1975人次,數量上有非常顯著的成長。 今年大陸的「十一長假」從10月1日(周三)至10月8日(周三)共有8天假期,其中包括大陸國慶(10月1日)和中秋節(10月6日)在內。金門縣府今年提前布局,特別規畫4期赴陸旅遊推介會,由參議陳祥麟與觀光處長許績鑫率團赴泉州、莆田和福州、寧德等地拓展客源,目標就是利用「小三通」之便,確立金門做為大陸沿海旅遊延伸據點,吸引更多遊客登島攬勝、消費,分享「十一黃金周」旅遊大餅的紅利。 因應對岸遊客人潮的湧進,縣府也啟動「小三通」疏運應變計畫,要求各相關單位針對旅遊現況和突發狀況,做好滾動式檢討和因應準備,確保這條兩岸最便捷水路的順暢與安全。 今年大陸的另一個長假「五一」,小三通就有亮眼的表現。縣府統計,五月一日至五月五日的入境旅客為1萬3,881人次,其中陸客有7650人次,自由行占比高達95.9%。 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廈門,今年「五一長假」估吸引300萬名各省遊客,部分遊客也循「小三通」來金旅遊,這是在「金廈共同生活圈」的大框架下,出現本地業者期待的外溢效應,讓金門因為「兩門」旅遊延伸,也有較平日明顯增多的遊客來到,對活絡地方經濟就是一項好事。 今年「五一長假」和「十一長假」都是新冠疫情之後,重新開放陸客登島自由行的大陸長假,均具有小兩岸旅遊觀察指標的意義。放假5天的「五一」帶來預期的人潮,在地方觀光旅遊業者的歡喜聲中漂亮落幕,連放8天的「十一」可望吸引更多遊客,因此也更讓人期待。 回首疫前的2017年「十一長假」,金門小三通前3天就湧進破萬陸客,全島各重要景點均出現旅遊人潮,台開風獅爺商店街、昇恆昌金湖廣場和土特產店,呈現人來人往、車來車去的熱況外,城區藥妝店也出現掃貨遊客。另包括民宿、機車出租行也都生意強強滾,讓旅遊和觀光業者忙得不可開交。 以廣東粥、蚵嗲和油條、燒餅等地方美食出名的模範街與邱母節孝坊一帶,更是紅男綠女穿梭來去。今年的「十一」能否再現往日熱鬧景況,進一步扎實金廈旅遊圈的基石,就有待來日的檢驗。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有許多遊客在模範街口、石坊下,或手搖飲小攤前自拍,留下「我在金門」的旅遊紀念照。如今,也有一些騎著微型電動車遊金門的陸客,相揪駐足在東北角海邊,以近在咫尺的廈門翔安機場為背景擺拍,留下金門遊的美好回憶。 日前,一位騎電動車遊金門的大陸女遊客,在金湖鎮太湖路段遭自小客車追撞重傷,次日一早在縣府、海基會金門行政協調中心與金門紅十字會的協助下「小三通」回到對岸繼續搶救,讓金廈旅遊界同感遺憾。在迎接「十一」新一波旅遊熱潮來到的同時,縣府和相關單位須完善各項準備作業,並且在方方面面落實執行,做到讓遊客安心、安全,才能在金廈小兩岸旅遊的大市場,確立金門觀光的優質品牌。
-
支持庇護工廠 金酒公司送愛到社福機構
金酒公司秉持回饋社會、關懷弱勢群體之企業理念,昨天(9月24日)辦理中秋關懷送暖活動,由總經理丁丞康率隊,分別走訪大同之家、金門家扶中心、福田家園、松柏園等四個單位,並特別向妙妙屋庇護工廠採購產品作為禮品,讓愛心加成。除表達佳節關懷,也期盼藉以拋磚引玉,讓社會各界及機關社團等響應,一同關心社會需要幫助的對象,為社會帶來更多陽光和溫暖愛心。 由於中秋佳節的腳步近了,金酒公司昨日舉辦中秋關懷送暖活動,並透過採購妙妙屋庇護工廠的愛心產品,直接或間接幫助地區弱勢群體及其服務機構。由總經理丁丞康率隊,走訪四個社福機構致贈秋節禮品,中秋送暖表心意。 金酒公司中秋關懷送暖活動於昨日下午2時30分起展開,分別走訪大同之家、金門家扶中心、福田家園、松柏園等四個單位,致贈採購自妙妙屋的愛心應景禮品,向各機構被照顧者、長輩們以及工作人員表達秋節的關懷。所到之處也受到大同之家主任王麗娟、金門家扶中心主任洪依帆、福田家園主任陳長源及被照顧者之歡迎。 金酒公司總經理丁丞康指出,金酒公司秉持回饋社會、關懷弱勢群體之企業理念,特別在中秋節前夕辦理關懷活動,並採購妙妙屋庇護工廠愛心產品430份,致贈給4個單位,除了感佩其長期以來投入社會弱勢之照顧,也希望能盡一份心力,為被照顧之長輩、孩童等需要幫助的民眾,遞上一份小小的關懷,讓他們在節日裡感受到外界的溫暖,都能擁有一個快樂的中秋佳節。 各單位也由主任等代表接受及表達感謝,金門家扶中心也由主任洪依帆回贈感謝狀並指出,感謝金酒公司長期投身地區公益,秋節前特別由丁總經理為受扶助的家庭和孩童帶來應景的禮品,讓每個家庭能夠感受到中秋佳節的氣氛和來自社會的關心和祝福。 洪依帆主任也進一步指出,金門家扶中心目前約有200多個扶助家庭,以及300多位扶助之學童。金門家扶中心長年致力於服務在地弱勢兒少與家庭,但由於離島資源有限,經費與支持相較本島更顯匱乏,必須仰賴各界的協助與支持,才能持續推動扶幼工作。同時,也因地處離島,缺乏穩定且長期的資源,使家扶在執行服務的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因此,也期盼社會大眾共同成為兒少支持的力量,幫助弱勢孩子們安心成長及學習。
社論
-
主動查緝飆車 防範肇禍做功德
報載:金門縣政府鑑於大量陸客來金旅遊觀光,雖能為地方觀光產業帶來經濟效益,然因瞬間量能驟增,加諸陸客未諳交通規則與「微型電動二輪車」的使用規範,衍生交通安全隱憂,經研討訂定二階段管理執行原則,啟動跨部門聯合稽查行動,強化陸客騎乘「微型電動二輪車」管理,以兼顧觀光發展與交通管理,打造一個讓旅客安心、居民放心的優質觀光環境。 這則新聞見報的第三天,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一名來金自由行的許姓女遊客,騎乘租賃「微型電動二輪車」,行經太湖路段時,遭小客車自後方追撞噴飛,頭部重創昏迷,經送「衛福部金門醫院」加護病房搶救;金門縣長陳福海第一時間獲報,指示「一切以救人為優先」全力協助。 隔天,在「紅十字會」與醫護人員護送下,搭乘早班船送返廈門醫治,引起廣大鄉親的高度關注,紛紛留言加油打氣:「希望沒事」、「祈願她清醒恢復健康!」、「祈祐早日康復!」、「祝清醒、康復!」……等等,顯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不願看到不幸事故發生。 認真說,金門島上車輛不多,肇事機率應相對減少,然正因車輛不多,駕駛人容易不知不覺中超速開快車;更因地區道路多曲折、起伏,兩側「無號誌」支線特別多,一個不小心,很容易撞個正著,造成車毀、人傷亡的憾事。所謂「十次車禍九次快」,其中,以飆車危害最大。 記得十幾年前,金門東北隅某村落有二兄弟,經常駕著白色轎車在市街狂飆,本報「紫外線」專欄,曾為文呼籲交通執法單位,應儘速取締避免肇禍。可惜,本報呼聲言猶在耳,不幸的事故發生了,剛退休的陳姓員警清晨健走,在金湖國中前紅綠燈路口被當哥哥的「飆仔」撞了,當場魂歸西天。 同樣的,不久之後,其弟未能記取教訓,也駕車狂飆,撞倒復國墩鄭姓女送報生,留下九名嗷嗷待哺的子女,不幸際遇堪憐,甚至,連時任省府主席顏忠誠前往關懷慰問,目睹悲慘情況,亦不禁感傷落淚。 可嘆的是,近來,又有一部鐵灰色的轎車,多次自「南機路」,轉「下莊中興路」,無視街上有孩童及復健的老人,行車速度之快,就像狂風吹過,到了「光武路」有「停」字的路口,也沒停、聽、看,直接衝過去,仿如一枚流竄的炸彈,倘若不幸有人、車被撞,絕對凶多吉少,居民已在社區「治安會報」提出,請列席警官帶回處理。 此外,在山外街頭,亦不時有「飆仔」拿掉消音器,從公車站前飆向新市圓環,挑釁意味極為濃厚。今日科技昌明,面對類此「飆仔」橫行,真拿他沒辦法嗎?答案應是肯定的。因為,全島至少已架設三十處固定式「闖紅燈及測速」設備,還有諸多「雷達移動式測速」,以及無數的「科技執法」與道路治安攝像頭,真要查緝,絕非難事! 事實上,員警維護交通秩序盡心用力,經常可見騎著摩托車,用手機在復興路沿街拍照「違停」。昔日,「不孝新婦三頓燒,有孝祖囝路里遙」;而現代孝親女兒,不再靠雙腿走路,開車為年邁老母到社區拿供餐,車停自家店門口,便當拿進去出來,還不到三分鐘,幾天後就接到九百元的違停罰單。 誠然,「黃線違停」影響交通安全,是該開單處罰,但在執行面,似乎應多一點人性關懷,起碼先給予勸導,立即開走者,能網開一面。而今,街頭再次出現「飆仔」,不得等閒視之;也許,取締違停能立竿見影獲獎勵,而查察「飆仔」是否是「酒空」或「安公子」,是預防犯罪查察,不一定能有績效,但將有助於防範肇禍,應是功德一樁!
-
航空運能受限,金門亟需藍色公路分流:借鏡新台馬輪經驗
每逢連假、春節或暑假,金門旅台鄉親返鄉訂機票幾乎成了奪標比賽,稍慢一步就得苦苦等待漫長候補,這種情況不僅困擾返鄉的遊子,也打擊了觀光客的信心,讓原本想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程,變成一場折騰。溯其根源,實來自於台金航空運能不足之瓶頸,當需求不斷上升,供給卻卡死,結果就是機位稀缺、民怨四起。 有鑒於此,副縣長李文良日前拜會馬祖縣長王忠銘,重點就是學習「新台馬輪」的成功經驗。這艘船之所以受到矚目,關鍵在於它不只是一艘交通工具,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船上設有臥鋪與休憩設施,旅客能在夜間啟程,白天抵達目的地。這種「夜搭日到」的模式,不僅節省時間,更創造了一段獨特的旅程。睡一覺,就能開始新的行程,對於旅客來說,不啻是一種新型態的旅行體驗。 馬祖能做到,是因為採用了DBO模式(設計、建造、營運),由政府主導規劃,並引入日本造船與管理經驗。這讓新台馬輪不只是運輸工具,更是一種服務品牌。金門若能引進類似模式,不僅能分流航空人潮,更能打開一條觀光與經濟的新大門。事實上,藍色公路的價值絕不只是在「有沒有位子坐」。它還能為金門創造更多觀光與商業契機。想像一下,遊客晚上從基隆或高雄登船,隔天早晨抵達金門,馬上投入戰地文化之旅;回程的時候,也能在船上安穩入睡,隔日清晨回到家門口。這樣的體驗,不僅降低了出遊門檻,也讓航程本身成為旅遊的一部分,甚至能發展成短程郵輪式的「微旅遊」。 另一方面,藍色公路還能延伸出物流與產業鏈的效益。金門的高粱酒、貢糖、麵線等特產,一旦能藉由快輪直送北中南市場,將能拓展更大的商機;台灣本島的農漁產品,也能透過藍色公路輸送至金門,再透過小三通進入大陸市場。這樣的「雙向快遞」,將把金門打造成一個區域性的海上經濟樞紐。與其把藍色公路看成純粹的交通補位,不如視它為一條「觀光+物流」的經濟大動脈。 當然,藍色公路之推動非一蹴可幾。首先,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建造與營運大型船舶的成本高昂,若沒有中央政府的經費挹注與政策協助,地方政府單靠自身財力根本無法負荷。其次,營運模式也須釐清係由政府獨營、民間經營,抑或公私合營?風險如何分攤、利益如何共享,宜有周延規劃,同時須與觀光體驗結合,才能真正吸引旅客。 綜上所述,金門的交通困境不該成為發展絆腳石,反而應是推動創新的催化劑,航空、海運各具比較優勢,唯有「海陸並進、空海互補」,方能徹底解決一票難求的問題。金門的觀光活動與遊程若能和藍色公路航班結合,推出饒富特色之目的地旅遊套餐,旅程將從登船那一刻就開始,為旅遊注入更多元化的層次感。從觀光發展角度看,金門的觀光資源比擁有台馬、台澎海運航班的馬祖與澎湖更為豐富,尤其危機常常蘊含轉機與商機,台金線藍色公路不僅攸關鄉親返鄉之便利性,更或是地區觀光再起的契機,它能讓遊子不再為機票焦急,也能讓觀光客對金門多一分選擇與期待。
-
做好大陸「十一長假」交通安全工作
一名大陸女遊客騎乘微型電動二輪車遊金門,在金湖鎮太湖路遭自小客車追撞重傷昏迷,日前在紅十字會與醫護人員護送下,緊急「小三通」返回對岸進一步治療,讓預期將有大量陸客來到的大陸「十一長假」,在交通安全方面備受關注。 這是位於兩岸交流最前線的金門,繼過去曾有大陸遊客騎鐵馬在桃園路發生車禍,以及自小客車在大同之家附近路口衝撞穿越馬路的陸籍行人,導致兩人雙雙不治之後,再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也是曾因新冠疫情中斷近3年的金門「小三通」,自2023年1月7日復航以來,最嚴重的一起交通事故,兩岸相關單位同感重視和遺憾。 大陸「小三通」遊客人數屢創單日新高的同時,也帶來陸客騎乘微型電動機車不守交通規則,包括常見的不戴安全帽、任意突然停車、違規占據路口、雙乘、不打方向燈和違規右轉,甚至於闖紅燈,危及其他用路人安全的問題,讓已因部分本地鄉親不守法規,快速惡化的交通安全雪上加霜。警方一再要求車輛租賃業者加強行前安全宣導,但顯然收效不大,違規情事仍層出不窮,引來不少怨言。 地區現有5台以上微型電動二輪車的業者共有19家,包括車輛租賃和民宿業者在內,家數和車輛數都在可控管的範圍之內,事關大陸遊客和本地鄉親的安全,縣府觀光處與警方責無旁貸,必須協力落實管控工作,沒有任何馬虎的空間。 縣府和警方已自本月中旬起在金城車站周界一帶,展開安全稽查與宣導,但基本上仍有不足的疑慮。因為陸客在金門到處跑,騎著鄉親戲稱的「小電驢」全島各地走透透,必須在各重要路口加強查察作業,才能讓安全獲得進一步保障。 日前,縣府觀光處與金門監理站就「微型電動二輪車」租賃管理與民眾駕駛行為宣導等議題溝通,目標是做好因應大陸「十一長假」的期前準備作業。具體規畫內容包括加強租車源頭管理與業者教育訓練、製作交通安全宣導影片與多語言宣導小卡、提升微型電動二輪車法規執行力度、提高假期前後稽查密度,以及由監理站持續推廣良好駕駛習慣在內。規畫的覆蓋度不小,但若不能切實執行,必然淪為表面文章,成果肯定十分有限。 因此,縣府觀光處也研擬在「十一長假」重點期間,將在水頭碼頭、熱門景點及交通節點擴大設置交安宣導據點,與警方、監理站共同執行稽查任務。就執行面的深度和廣度來看,應是最契合實際需要的作法。 縣長陳福海說,「觀光發展必須建立在安全與秩序的基礎上,跨機關合作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這項目標即是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做到讓兩岸民眾「安心遊、守法行」。 打造金門成為健康、安全和宜居的城市,是縣政建設的總體目標,而交通安全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十一長假」是一個考驗縣府、縣警局和監理站跨單位協作能力,確保遊客和本地民眾安全的節點,大家都等著看成果的呈現。
-
強化微型電動機車管理提升觀光安全感
近年來,隨著小三通旅遊市場的發展,金門成為陸客旅遊的重要據點。旅遊人次的攀升,為地方經濟注入了強勁動能,使觀光業、餐飲業、住宿業及伴隨而生的交通租賃業者都受惠良多。由於微型電動機車因租借便利、價格親民而成為旅客的熱門選項,但大陸旅客對台灣交通規則的陌生,加上部分業者安全告知不足,衍生出違規騎乘、雙載、未戴安全帽等問題,不僅威脅旅客自身安全,更對金門的交通秩序與觀光形象帶來隱憂。 在這樣的情況下,縣府啟動跨部門聯合稽查,強化對陸客騎乘微型電動機車的管理,無疑是回應社會關切、守護觀光永續的重要手段。儘管觀光帶來經濟收益,但也帶來管理的壓力。每逢假日或假期有大批陸客湧入金門,餐飲、住宿業者皆生意興隆,地方經濟短期內獲得顯著提升。然而,由於旅客數量激增與交通行為差異,違規事件頻傳。許多陸客因為不熟悉台灣交通法規,對於有年齡限制、不得雙載、必須全程戴安全帽,甚至對違規責任與罰鍰繳納方式等交通常識一無所知。這些狀況看似瑣碎,卻足以引發交通事故,甚至造成社會觀感惡化。 縣府意識到觀光若失去安全基礎,繁榮只是曇花一現,立即召開檢討會議,並建立跨部門聯合稽查機制,展現「不因經濟利益而犧牲公共安全」的治理態度。第一階段針對擁有五台以上電動車的業者進行清查,確保租賃端合法合規;第二階段則進一步將焦點放在使用者端,透過隨機抽查與接獲檢舉即查,全面檢驗旅客的實際騎乘狀況。這樣的「源頭控管」與「使用監督」並行,體現了縣府治理的縱深思維。稽查並非僅止於查罰,而是同步推動教育宣導,現場設計交通安全問卷,藉由訪談了解陸客對交通法規的認知,並即時補充說明,將稽查轉化為教育契機。這種「輔導與稽查雙軌並行」的模式,不僅降低旅客因不知法而觸法的風險,也提升了縣府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與親和力。同時,對於租賃業者誤將兩頂安全帽配發給單人租車的旅客,導致旅客誤認可雙載,這便凸顯業者安全告知的不足。縣府提醒業者應加強租車前的安全教育,確實落實「一車一帽」的原則。這不僅是保護旅客,也是保障合法經營者權益,避免因部分業者疏失而破壞整體產業的信譽。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觀光治理,交通安全若未被妥善管理,長遠看將影響觀光口碑,金門的稽查行動反映了地方利益與公共安全的平衡,行政執法與教育宣導並進,單純依賴罰則,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透過教育宣導,才能讓旅客了解規則、內化觀念;稽查轉為教學場合,是金門治理創新的展現。由觀光處與警察局聯手執行,體現跨機關協作的重要性,觀光與交通安全本非單一部門能獨力解決,只有透過資源整合,才能形成治理合力。陸客騎乘違規,不僅是交通問題,也涉及居民觀感。當地居民若對外來旅客產生不滿情緒,將影響社會氛圍與觀光友善度。因此,縣府的治理策略也在緩和居民與旅客之間的潛在矛盾。 觀光最吸引人的,不僅是風景與文化,更是「安全感」。當旅客能安心遊玩、居民能放心生活,觀光才可能長久發展。若任由違規與事故頻傳,即使再美的景點,也難以吸引旅客再度光臨。金門不會為了觀光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交通安全,而是要在經濟繁榮與公共秩序之間找到平衡點。因此,縣長陳福海在縣務會議上指出,要超前部署,確保「安全、有序、友善」三大原則,關乎觀光永續的戰略眼光,也是抓住了觀光治理的核心價值。 業者應以此為契機,提升服務品質與安全管理;旅客則應抱持尊重規則的心態,成為友善觀光環境的一環;縣府則要持續深化跨部門合作,結合教育與稽查,逐步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的管理模式。金門是一座觀光島嶼,更是一個居民安身立命的家園,唯有讓旅客與居民都能共享安全與秩序,金門的觀光才能永續發展。
-
從「感恩酒」到「感恩券」:制度轉型的深層啟示
金門縣政府近日規劃,將既有的「感恩酒」制度,轉型為具備高防偽技術的「感恩券」。這不僅是社會福利措施的一次革新,更是縣府在財政有限下,嘗試讓福利與地方經濟形成良性循環的重要一步。從「慰助金」到「感恩酒」,再到即將上路的「感恩券」,這一連串制度演進,折射出金門在面對歷史情境、財政壓力與地方發展需求時的政策智慧與政治抉擇。 追溯這項制度的源頭,2015年實施的「55歲至64歲三節慰助金」本是縣長陳福海的競選政見,旨在回饋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門鄉親。每人每年可領三節各1萬2000元,受惠人口約1萬7000人,縣庫每年支出高達五、六億元。雖照顧了民生,卻也成為縣府沉重的財政負擔。 為減輕壓力,縣府兩年前改以「感恩釀」酒品取代現金,每年節省約四億元的縣庫支出。然政策雖解決財政問題,卻在市場端引發價格下跌、利潤受壓,有鑑於此,縣府乃構思轉型,「感恩券」的構想也因此浮現。與「感恩酒」不同,「感恩券」不僅具備高規格防偽設計,更是政策思維的轉向:福利不再只是單純的「給予」,而是要創造地方經濟的「乘數效應」。縣府希望透過6.4億元的票券化支出,引導民眾直接進行在地消費,讓商圈受惠、產業活絡,進而實現「照顧鄉親、推動經濟」的雙重目標。 這種設計類似中央曾多次推出的「消費券」,不論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或COVID-19疫情期間,消費券都發揮過刺激經濟的功能。不同的是,「感恩券」更具地方性與針對性,其消費範圍集中於金門,讓福利金流不再外溢,而是沉澱於本地。對於一個高度依賴觀光與特產的離島縣份而言,這樣的政策轉向,無疑是一次實驗性的嘗試。 「感恩券」不只是財務技術,更是政策哲學的體現。長久以來,福利被視為「政府支出」或「社會成本」,但在金門縣政府的規劃下,它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福利是一種投資,可以創造可見的地方效益。 當然,這種設計也隱含挑戰。首先,如何確保「感恩券」的使用便利性與普及性,避免因使用限制過多而降低民眾接受度。其次,市場能否消化這筆龐大消費力,避免造成短期價格波動或商家過度依賴補貼需求。更深層的挑戰在於,福利制度是否能真正兼顧「保障」與「發展」,而不至於演變為一種政治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縣府已表態未來將檢視其他福利措施,如長者津貼、教育獎助金,是否適合以票券或數位方式發放。這意味著「感恩券」或許只是開端,金門可能正嘗試建立一套「福利即經濟」的新模式。若能運作順暢,金門經驗將為台灣其他地方政府提供參考,尤其在財政吃緊、經濟發展需要新動能的當下。 然而,任何制度轉型都必須謹守「以人為本」的原則。若福利轉化的結果讓民眾覺得不便甚至被剝奪,那麼再多的經濟效益也難掩失敗。唯有在政策設計上兼顧民意、財政與產業,才能真正實現「福利惠及鄉親,效益回饋地方」的初衷。 從現金、酒品到票券,金門縣福利政策的轉型,表面上是形式的更替,深層上則是政策思維的進化。它不僅反映縣府面對財政壓力的務實考量,更展現出將福利轉化為經濟循環的創新視角。若能兼顧民眾便利、商家受益與縣庫永續,這場「感恩酒」到「感恩券」的轉型,將不只是金門的故事,更是台灣地方治理的一面鏡子。
-
文化遺產納入全球氣候韌性框架對我國的政策影響
氣候變遷是當前人類社會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與環境變遷不僅衝擊生態與經濟,更對文化遺產帶來深遠威脅。古蹟、歷史建築、考古遺址,以及傳統知識與民俗文化,都在多重壓力下面臨存續危機。長久以來,文化資產在氣候政策中常被視為被動、脆弱的對象,而忽略可以積極作為主動「調適資源」的角色。 2023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首度在「全球氣候韌性框架」(FGCR)第9g條款中,將「文化遺產」納入「全球調適目標」(GGA)七項主題之一。這項突破揭示文化不再是被保護的弱勢,更可成為協助強化社會韌性的力量。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同時啟動「UAE-Belem工作計畫」,要求各界檢視文化遺產調適評估指標,並預計於2025年11月COP30定案,宣示文化已被提升至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層次。 回應上述要求,「氣候遺產網絡」CHN與「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共同推動的「文化遺產氣候調適聯盟」HACA,於2025年6月提出文化遺產評估指標的系統性分析和九項核心議題建議。包括釐清定義、倡議方向型指標、建構倫理與公平參與框架外,更強調指標應避免流於一般化,必須將「保護文化實踐」、「保護遺產地」以及「原住民族與傳統知識導入基礎建設」列為重點,藉以呼應文化資產與知識系統的實質價值。HACA亦呼籲社區主導、多層治理、青年賦權及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並提醒不當的調適策略可能排擠弱勢社群,甚至導致文化滅失。 解析HACA文件的重要意義:首先,促進文化與氣候政策的跨域整合,藉由明確的文化定義,使氣候調適更貼近地方脈絡;其次,將文化、傳統知識及弱勢群體納入評估機制,使之更為完備;再則,建議的架構、詞彙和程序,有助於國際文化氣候治理基準,並成為其他GGA目標的重要範例。 既往我國多著重於「保護」與「修復」,忽略文化資產本身所承載的調適智慧。許多傳統農作方式、水利系統或建築材料工法,都可反映世代累積的氣候調適經驗。例如,傳統梯田耕作體系不僅是珍惜利用資源,更是山地減災的重要模式;沿海聚落的防風林配置、埤塘的集水工法,以及金門傳統聚落的布局,都是先輩面對環境風險的智慧。清楚理解並善用這些傳統知識,將有助於建立更具韌性的調適策略。 目前我國積極推動宏觀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抑或執行面的「強韌台灣計畫」,以至基層的「防災士」培訓中,文化韌性議題仍屬邊緣角色甚至完全缺席,和國際趨勢呈現明顯落差!亟需及時檢討積極推動下列工作: 第一,將文化納入國家調適政策推動跨部會治理,行政院應參採國際趨勢將文化部納入氣候調適機制,賦予清楚功能,使文化與文化資產成為調適政策的核心與支持力量。第二,強化社區主導與公平參與,建立鄉鎮區級的調適機制平台,鼓勵社區、原住民族及青年參與遺產調適規劃,並確保弱勢群體不因調適措施而遭到排擠或文化斷層。第三,結合文化教育與青年行動,將文化資產納入氣候教育課程,鼓勵青年參與社區調查與國際交流。第四,深化國際連結與在地實踐的雙軌模式,我國雖非UNFCCC締約國,但可透過ICOMOS、HACA、CHN等國際網絡積極參與,分享案例貢獻全球經驗,使「台灣模式」在國際舞台上發聲。 綜上,HACA文件對我國提供重新思考文化資產保存的契機,是一份實踐公平正義、重視文化與地方知識、鼓勵跨領域合作的藍圖。文化資產不是氣候變遷下的「弱者」,更是能夠引導社會走向韌性未來的「驅動器」。在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之際,亟須結合國際趨勢將文化視為氣候調適的核心資產,使文化遺產成為推動韌性社會的動力。唯有如此,吾人方能真正掌握這一波國際新契機,使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展現更堅實且獨特的文化力量。
-
金門在「福廈泉」城市定位調整中的新機遇
本月11日,大陸國務院對外發佈《關於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同意自即日起的兩年內,選定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蘇蘇南重點城市、浙江杭甬溫、安徽合肥都市圈、福建福廈泉、河南鄭州市、湖南長株潭、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重慶市、四川成都市等10個發展基礎較好、經濟增長支撐作用較強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作為新一輪改革試點城市(地區)。 這10個地區,不僅基礎條件較好,也具有較強代表性。而本輪主要試點改革內容,總體結構基本類似,但具體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側重,主要圍繞激發「技術要素」創新活力、推進「土地要素」集約高效配置、加快培育和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增強「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資源市場制度建設,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這10個試點地區的選擇,突破了傳統的城市範圍,將更多的城市群納入,主要在推動各類「要素」(技術、土地、數據、資本、人才……等)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自由流動。其中和我們金門比較密切關聯的是,涉及福州、廈門、泉州的城市定位調整。有別於以往的是,過去福建是以「省會福州」及「廈門特區」為代表的福建北南兩極定位,此次則明確將福州、泉州與廈門並列成為中心城市;這表示此後,福建閩南地區將進入泉州與廈門「雙核驅動」的新階段。 金門作為與廈門、泉州隔海相望的臨近島嶼,從過去金門試圖追求成為「廈門的後花園」,或是希望實現「金廈同城化」,到如今,大陸將泉州與廈門,同時定位為閩南的發展火車頭,這種轉變與金門未來發展息息相關,也預示著金門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金門地處廈門與泉州之間,與兩地歷史文化淵源深厚,同屬閩南文化圈。隨著過去「金廈同城化」或「同城生活圈」的加快建構,以及廈門推出的《推進廈金兩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實施方案》,金門居民與廈門居民,在教育、就業、醫療健康……等,與廈門居民同等待遇。而未來,隨著泉州地位的提高,以及各類發展要素(技術、土地、數據、資本、人才……等)在泉州與廈門的流動與配置,金門也將由過去「金廈同城化」轉變為「金廈泉閩南金三角」的發展格局。 當然,目前金門與廈門、泉州之間的城市規模,尚不具可比性,但是大陸整體城市規劃與發展定位,卻攸關金門(鄉親)的發展機遇。無論從三地間的融合發展,或是金廈泉三地的基礎設施連通(大橋或跨海隧道、或翔安機場投入使用),或是經貿產業的合作(或依附),以及各項公共服務及社會與民間融合等。 未來,金門在金廈泉三地中,也必須尋求自身定位(如:生態、僑鄉、戰地)等,同時積極探索與廈門、泉州間,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如何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如何在市場准入、標準認證、行業規範等,尋求規則銜接與制度對接,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或是,在各項發展要素中,找出新的產業合作機會、個人就業機會,或是單純的投資及理財契機。
-
范秉真教授功在金門 值得景仰與懷念
據報載:五十年前,在金門主導「血絲蟲病」防治的「國防醫學院」教授范秉真,今年是逝世十七周年,學生們以「微光不滅--范秉真教授寄生蟲學成就」為主題,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舉辦紀念展,其中有詳細介紹「金門血絲蟲病防治」過程與成果,歡迎金門鄉親前往參觀。 閱讀這則新聞,五十歲以下的金門鄉親,可能會驚奇疑惑,因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血絲蟲病」;而年逾六十歲以上的鄉親,或許仍有印象,當年深夜時分,常被叫醒採血檢查,目的是要根絕從南洋帶回來,由蚊子傳染的流行疾病。 什麼是「血絲蟲病」?在「微光不滅」的新聞裡已詳述,不再贅言。然而,在金門民間流行的傳染病,為何會驚動行政院長經國先生呢?獲指示「衛生署防疫處」積極籌劃防治工作,以鞏固國軍戰力,確保金門軍民健康。因為,深怕傳染給駐軍,隨部隊移防再帶回台灣。 當時,金門是戰地,時值「單打、雙不打」時期,也就是日曆上逢「單日」的夜間,共軍隨時對金門島轟擊「宣傳彈」,而「血絲蟲病」採血檢查,都在夜間進行。換言之,防治小組夜間在各村落「採血」,共軍的砲彈隨時會落在頭上,其危險不言可喻。 事實上,奉令承辦「金門血絲蟲病防治」工作的三位領導,都是高階軍醫退伍。其中,「國防醫學院」教授范秉真、「金門衛生院」院長趙金城,與「血絲蟲病」檢驗室主任徐郁坡,都曾是響應蔣委員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的熱血青年,他們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投身軍旅,早已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來金門戰地面對共軍砲擊,自是無所懼怕! 據了解,「金門衛生院」院長趙金城,原是「尚義醫院」院長,屆退前夕,「金防部」司令官召見,慰勉繼續留在戰地服務,接手「金門衛生院」院長,俾益協調軍醫支援、爭取經費充實醫療設備;更重要的是,籌辦「金門血絲蟲病防治計劃」。 同樣的,承命擔任「血絲蟲病」檢驗室主任的徐郁坡,早年抗日參軍,歷任軍醫官,是國內知名的「瘧疾防疫」及「昆蟲專家」,曾在「美國海軍醫學研究所」工作,奉派到南洋群島,從事瘧疾防治工作。來金門之前是領豐厚的美金,奉召來戰地加入「血絲蟲病」防治,只領微薄的助理員薪水,可謂「不要錢,也不要命」! 當然,能將在金門流行百年的「血絲蟲病」根除,最大功臣是范秉真教授,他也是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投身軍旅的熱血青年,民國四十一年擔任「國防醫學院」教授時,即前來金門進行「血絲蟲病」調查,發覺感染高達百分之十九.一,情況極為嚴重,才有後來的防治計劃。執行期間,因有人怕痛拒檢及拒服藥,使感染率無法降為「O」,因而研發出「海喘散包衣食鹽」,免費供居民食用,終於將「血絲蟲病」根絕,功德圓滿。 范秉真先生曾任「國防醫學院」與「陽明醫學院」教授,作育英才無數,由於教學認真、研究認真、做事為人認真,被譽為「三真教授」,且有諸多學術論文享譽國際。此次適逢逝世十七周年,學生們特以「微光不滅」為主題舉辦紀念展,足見大家對他的崇敬與感懷。 曾經,范教授的足跡走遍島上每一個村落,到過許多家戶抓蚊子,也到過許多糞坑撈捕孑孓,殫精竭慮、不辭勞苦,才讓「血絲蟲病」在金門根除,功在金門。如今,范教授雖已遠去,但他為國家獻身抗日、為國民健康奉獻犧牲、為金門在砲火下防治「血絲蟲病」,其精神與成就值得景仰,也值得懷念!
副刊文學
-
杏壇回顧大校篇
民國66年,依成績志願分發板橋市「臺北縣立重慶國中」任教,報到首日,赫見學校四周稻田環繞,校門前還種植幾片菜畦,場景完全出我意料,彷彿來到都市中的鄉村,有股回鄉的親切。豈料短短幾年光景,四周農田華麗轉身為一幢幢公寓大樓,加上重慶國中是臺北縣升學率數一數二的學校,許多慕名而來的三峽、土城、樹林、鶯歌、中永和等地區學生想方設法、越區就讀,本是60班的校園預定地,一飛衝天為一百五、六十班,教職員工三、四百人,學生七、八千人。已從中型學校轉變為巨型學校,詳看學校平面圖,細數辦公室約40間,公廁30間。尤其下課期間,學生摩肩接踵、萬頭攢動,走廊熙來攘往、川流不息,校園猶如人潮洶湧的「大市集」。 去年打了一通電話給「桃園高中」游文聰校長,曾任重慶國中教學組長,聊起當年排課往事,他說由於班級數多、場地有限,最難排的是體育課,排定體育課等於成功的一半,其他課自然迎刃而解。 大型學校各處室組織健全,行政人員分工細密,教務處主任下設教學、註冊、設備、資訊四組;訓導(學務)處主任下設訓育、生教、衛生、體育四組;總務處主任下設文書、事務、出納三組;輔導處主任下設特教、資料、輔導三組;各組組長下設一至二位副組長,各組有各組的幹事,各處有各處的工友。另有人事室主任、助理員、幹事;主計(會計)室主任、佐理員、幹事。男、女童軍團部、健康中心、圖書館、教師會、幼兒園……等單位。 教務處的註冊、設備、資訊三組,學務處的衛生、體育兩組,總務處的文書、出納兩組,輔導處的特教與音樂資源班都另設獨立辦公室。每一處多達一、二十人,最龐大的輔導處則多達二、三十人。 原本兩三間教室打通的會議室已容納不下全校性的「校務會議」,只好改在活動中心召開,及至最後選出教師代表參加,教評會也是各科分別選出代表。 走在校園中,除了老同事與同辦公室老師外,其他新進同仁則是相見不相識,最多點頭致意。校長初來乍到,除了幾位主任組長認識外,對老師相當陌生,偶有找錯老師訓錯人的窘況。 校舍分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棟大樓,各樓層走廊皆可相通,四棟連成一體,呈一不規則樓體。能力分班年代,各年級的A、B段班壁壘分明,各自集中分區。教師座位表由總務處安排,導師辦公室則隨班遷移,以就近照顧學生。每年開學之初,即是全校師生「大搬風」的開始,學生換教室,老師換辦公室,各自忙成一團。任教重慶27年,一連26年的導師工作,直到最後一年才首度擔任專任,坐專任教師辦公室。因此在重慶年年搬「家」,最後一次搬回家。 學校平面圖是一張極為重要的「位置標示圖」,教師人手一張,各班教室張貼一張。開學之初,務必事先看好教室位置,才能順利找到教室上課;股長聽到廣播,務必事先看好才能迅速來到集合地點。記得導師班有位國一新生上課遲到,我問其由,回說「老師,我迷路了,找不回教室」,誠然,外觀相同的教室一、二百間,的確情有可原。 七千多人的龐大隊伍,全校集合勞師動眾、大費周章。週一早上全校師生升旗後接著召開週會,結束前在校長帶領下全校師生齊聲宣讀「青年守則」十二條,龐大隊伍幾乎站滿操場,師生一起曬太陽開週會。當年規定每天升降旗,除週一外,另五天是三個年級輪流升旗。為了省時省事,全校降旗儀式改在各班走廊舉行,面向國旗方位舉手敬禮。 為了提升升學率,為能激勵學生上進,每學期的三次段考,三年合計17次段考,國三另加模擬考,註冊組固定公布全年級前50名,由於班級數多,各班第一名未必能躋身「前50」榮譽寶座,因此在大型學校中,競爭尤為激烈。 國中生最愛的運動項目是籃球,一、二十支籃球架不敷使用,下課鐘聲一響,男生早已摩拳擦掌、備好籃球,準備以衝百米之速搶場地,想起來實在同情,在大型學校中,球場是「搶」來的,因為本身也熱愛籃球,「愛屋及烏」,只要鐘聲一響,立即下課,絕不拖延一分鐘。某年,導師班教室位在一樓近籃球場,學生高興一整年。 畢業班一屆五十幾班,每班五十人上下,畢業生二千多人,校外教學務必分成A、B兩隊,一隊二十幾班,行程交互錯開,以免塞爆參觀景點。五十幾部的遊覽車隊,同時出發,浩浩蕩蕩,馳騁高速公路,蔚為壯觀。畢業紀念冊,起初每班以四頁為限,後增至六頁,三、四百頁的紀念冊,頗具份量與重量。。 在大型學校中,教師的升遷調動往往是無聲無息的,新進或調走幾位是無知無覺的,除大多老同事外,新進同仁根本未曾見面或未及認識就調走了,除同科同室或不同辦公室的友好同仁,有時一學期難得見過幾次面。 全校教職員大合照,起初相當踴躍,以課桌椅堆疊,層層疊高,末排可比二樓高度,感覺鏡頭都快裝不下,人像似藐小微物,都得找上半天,後來參與者逐年遞減,僅是張不具代表性的隨意合照,並刪除「全校」二字。 大型學校利弊互見,認識更多老師同學是利,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是弊。及至後來興建一幢五層樓的巨無霸「學生活動中心」,內設各科專科教室,五樓設室內演藝臺、看臺、籃球場;地下室設立游泳池,才紓解了不足之窘境。 大型學校,教室間數足夠,教師資源充沛,又位居板橋市區,交通便利無礙,佔盡地利優勢,歷來備受考試院考選部與省縣市政府的青睞,經常藉用為高普考及基層特考的場地,也是老師利用假日監考賺點外快的好時機。 那日特別回重慶拜訪現任校長蔡安繕博士及總務張志芳主任,兩位從畢業分發到校,歷任導師、組長、主任之職,均有完整資歷。校長臺南人,祖籍金門瓊林,後從溪崑國中校長調回重慶執掌校務,曾歷經一百五十幾班年代,三人相會,聊起往事,回味無窮! 學校規模大小的認定,眾說紛紜,也時有更新。應是相對之詞,就讀金門何浦、城中時,何浦是小型,城中是大型;任教重慶國中時,金門學校是小型。方知「天外有天,校外有校」。一般看來,小型學校猶如小家庭,師生寥寥無幾,彼此認識熟悉,相當溫馨;大型學校如同大型社區,師生人數眾多,彼此動輒生疏。難怪重慶第二任校長王振東如是說:「校長領導方式,大型學校靠制度,小型學校靠感情」,誠哉斯言!
-
車到田頭 必有「鷺」
疏洪公園內有挖土機正在工作,這裡是臺北盆地的低窪地帶,有的是長青的草原和沃腴的田壤。 跟在挖土機旁邊的不是監工,而是兩隻黃頭鷺,隨著草土被翻起,黃頭鷺亦步亦趨,專注地啄食被驚起的昆蟲。 相較於一身雪白的白鷺鷥,黃頭鷺的背上多了愛現的橙黃色,像街頭搶眼的挑染男。 許是跟人相處久了,黃背鷺適應環境的能力就變得無所挑剔,不同於其它鷺科的鳥兒偏好河道、池塘或出海口的灘塗,黃背鷺卻是連垃圾場都不拒,只要能不費力獲得更多食物就好。 尾隨著挖土機,快走、小跑步、凝神站立、頭部擺動、跳躍飛起……這些擅長的技巧都是為了捕捉藏身泥土的昆蟲,它們很清楚這些機器是無害的。 我稍稍靠近,黃頭鷺遲疑一下,還是閃開了,但頻頻回首看我,昂昂然的一臉不悅,應是怪我打擾了它們的覓食。
-
鯖魚罐頭
對流雨強盛後,一把青挺綠蔥引我奢侈幸福。 七美國中搭伙的日子,鯖魚罐頭配大蔥,每星期都出現在餐桌上。三桌十二個人搭伙,只煮晚餐,五點,夏太太就俐落的都張羅妥當了。摩托車離去時不忘交代我們趁熱吃。 掀開菜籠蓋,哪一桌已有人動過,就接續著吃,不另開新桌,早吃的人,預留飯菜給其他同事。不會有人鴨霸過量,也不曾有人吃完後沒將碗盤洗淨瀝乾。 偶爾遇到校長,我靦腆一起同桌:校長也這樣早呀。老人家就答,先墊一下肚子,晚上還有聚會啊。我理解的笑著。不敢亂說話。一會,校長起身洗碗,要我慢用。 離島的下班,老師們都打球、運動。我總早於別人的五點晚餐。九點就寢,四點多起床。依稀是兒少鼎彎營區的軍號聲……日西沉月東昇,嶼人都起床了,澇信潮汐日出落息的依規著。 鯖魚罐頭50年來包裝不變。紅黃兩式,大滿罐如昔。以前是一圈包裝紙環覆周身,爸爸馬公買回,我們立刻菜園裡拔出白玉青蔥,蔥白到蔥尾全不浪費的洗淨切段,油鍋爆香,總要開兩罐,再沿淋些水,繞繞空罐,務必將朱紅油光醬汁一滴不剩的倒乾淨才肯罷休。 二姊掌杓,我打下手。紅色壽喜大圓盤鮮紅滿盈的端上桌,一旁還剩有一小碗的茄汁,可拌飯。再一道薑絲紅燒冬瓜。有花生的冬日,爸爸大火熱油,一道鹽炒花生,是趁媽媽還沒回來的大手大腳,澎湃,多油,花生一定要有油才能香脆熱烈啊! 那時,奶奶和叔同住馬公。爺爺住任廟公,晚餐我們已先送去了。 我海邊的家,正如課本裡宣揚的小家庭,九人四方大餐桌上,星星都到齊了。
-
五十年前樹林光華營區
下午,繼續頂著艷陽割稻,有弟兄不小心左手執稻穗角度問題,被右手給用力割到小指頭血流不止,經隨隊醫官緊急清潔消毒包紮處理後,離開稻田退出作業。終於五點時刻,聽到本營帶隊軍官號令,今天「助民收割」任務結束,全營弟兄整理服裝儀容準備上車歸營! 晚飯後,公共浴室都是「坦誠相見」的割稻阿兵哥,每個人都說全身酸痛,可見弟兄們都認真在執行國防部的「助民收割」任務,為國軍爭光。值星排長在晚上八點時宣布,奉指揮部指示:今天不用晚點名,大家辛苦了可以早點休息。時間來到晚上九點,大寢室上、下通鋪早已鼾聲雷動、忽高忽低此起彼落大合唱,可見「助民收割」第一天,大家多麼賣力執行任務,連平常在寢室門口站衛兵的弟兄,都趕緊站到大馬路上,遠離滿屋子的「雄壯鼾聲」,真是蔚為奇觀! 國防部「助民收割」計畫歷時三周21天,從第二天起每天早上八點,營區大門一輛又一輛軍用卡車上面載滿身穿軍用汗衫野戰長褲的阿兵哥,頭戴斗笠手帶鐮刀,前往各分配區域農地為農民割稻。各受助農家為表示感謝,紛紛準備冰水,黑松沙士,水果,香菸。中午並親自下廚做豐盛午餐宴請助割國軍弟兄,而原先部隊準備的便當則成為僅供參考。 有天才助割弟兄自己作好全套配備,頭戴斗笠,眼戴太陽眼鏡,手臂穿長手套,左手小指套上銅指套。如此全副裝備,被大家戲稱:是準備去當農家的女婿!如此早出晚歸,全身充分運動長達九小時的體能訓練,每晚寢室鼾聲雷動的情境,終於圓滿完成任務。 下一個周會全指揮部各單位全員到齊,在唱國歌,升國旗後,少將指揮官登上司令台訓詞,對本次本部各單位執行國防部年度「助民收割」計畫,充分彰顯「軍民一家親」圓滿完成任務表示祝賀。並表示樹林鎮長,縣議員已親臨指揮部表示感謝! 夜間行軍 駐地光華營區時期另一項印象深刻訓練課目即是每月一次「夜間行軍」。通常都是在月中晚上七點半出發,由營長、副營長、營輔導長等輪流帶隊,各連連長則全員到齊,指揮部參三科則是上級督導單位。 部隊全副武裝肩槍,火力支援班則扛五○機槍。路線由營區大門保安街二段出發靠右沿著山腳前行,各連保持適當距離,沿途經武林國小,木業加工區,通過鐵軌轉入中山路。自此,右邊是鐵軌再靠右是整座山頭,左邊就是大漢溪,沿途很少住家,路燈距離很遠,所以真是「夜行軍」。所有軍官都有配備手電筒以利指揮,如此,一路走到目的地「山佳火車站」,路程來回有二○公里。 在春寒料峭的一月夜行軍全體官士兵都著上軍用夾克,舉頭望著浩瀚天際滿天星斗,迎著山邊溪上寒風默然前行。五月和風降臨夜行軍全員換上夏季服裝短上衣,迎著習習涼風行軍步履顯得輕快許多。偶而,遇上火車通過又是一景,最後一次夜行軍是在十月國慶日之後,全營保持最高昂的訓練態度完成任務。 十月底本營奉令移防馬防部馬祖北竿,在「單打雙不打」的烽火歲月,肩負對大陸實彈射擊任務,戍守國境北疆,從而,我們告別「樹林光華營區」! 日後據新聞報導,應地方國民義務教育需求,民國92年8月獲國防部同意無償撥用「光華營區」2.81公頃土地設立國中,即今日之新北市樹林區三多國民中學。民國99年1月7日,經國防部同意撥用0.91公頃,所規劃興建之「樹林光華營區公園」正式啟用。 誠然事事難料,遷居三峽區北大特區新社區十又四年,想不到會與五十年前的「樹林光華營區」成為隔區鄰居,近日已規劃擇期重返「光華營區公園」,可欣賞園內花草樹木景觀,緬懷半世紀之前的從軍歲月! (下)
-
五十年前樹林光華營區
北大特區 遷居新北市三峽「北大特區」有年,本住宅區依國立臺北大學為鄰而有名,橫跨三峽、樹林兩個行政區,大小社區接近一百座。就平面圖以觀之,它是呈南北長型走向,東有三峽溪越過,北走介壽路,即進入土城區捷運板南線終點頂埔站,迎面就是鴻海科技集團總部。 西邊跨過「北二高」是大漢溪,上岸即是鶯歌區靠近新北美術館,陶瓷博物館。南邊則為校區遼闊校園風景宜人的臺北大學,出後門已達復興路,往東行過三峽大橋可南行至桃園市大溪區,往西行公車及自用車通過「恩主公醫院」,即可沿著大學外牆上北二高,若繼續向前通過三鶯大橋經鶯歌區,轉桃園市八德區可接桃園機場國際大道。北邊為三樹路接樹林區佳園路,有數線公車行駛前往山佳、樹林火車站。 本區的主要對外通勤公車是「916」路線班次綿密,它上北二高後15分鐘下土城交流道已抵達捷運板南線永寧站,坐上捷運後沿線經過10個站就到達台北車站再由此轉赴各地。如此南來北往四通八達交通真是便利,因此,北大特區被各界譽為新北市南邊的「示範社區」。 去年夏日搭乘高鐵赴台南市區一日遊,由台北站上車經板橋站過樹林區要進入隧道前,望向右側窗外遠遠看見當兵時期熟悉的地方已成「樹林光華營區公園」。上月初赴樹林區山佳國小參訪,首次在三峽區(北大特區)住處社區門口搭乘802公車,沿途經過三樹路,樹林區佳園路,柑園路走柑園國小,過柑園橋後直奔山佳火車站,向右轉再過四站抵達目的地「山佳國小」。人坐在車上,看著沿途站名,見景思情,記憶飄向遠方,五十年前當兵時的幾處印象一幕幕重現眼前! 新訓中心 民國六十五年元月中旬,自新竹埔頂新兵訓練中心結訓,當天早點名吃過早餐後,全員在連集合場經抽籤分發部隊,值星林排長仔細為大家解讀代號:恭喜你抽中「金、馬獎」,未中者鼓掌叫好(因為又少了一支籤了),輪到我抽籤交由排長解讀,排長說:你要去報到的部隊在北部。午後本梯次全體新兵背包上肩就此分道揚鑣,向各自抽中的部隊分屬北、中、南、花東地區以及外島前線報到。 帶隊官引領我們同一部隊數十名新兵離開新訓中心,坐上軍用卡車直奔新竹火車站,我們上了台鐵普通火車貨物車廂一路站著,沿途經過新竹縣、桃園縣,到達台北縣樹林火車站下車,帶隊軍官與部隊人事官點名交接完成,我們又坐上軍用卡車直奔部隊營區報到。 光華營區 軍車從樹林後火車站離開,經保安街一段過木業加工區,武林國小抵達保安街二段營區大門。迎面看見警衛室旁,矗立一柱高大水泥瓷磚華表,上面寫著「臺北軍砲兵指揮部樹林光華營區」,我們最後在指揮部門前下車,經兩個營的人事官唱名分配人數,各自帶領新兵回營部報到。從而「1032」梯次新兵被分配到砲指部所屬兩個營(642營、631營)及本部連、觀測連歸建。 臺北軍砲兵指揮部第642營營部連是本人最終服兵役的部隊番號,本營尚有砲一連、砲二連、砲三連等兵力編制。第二天早點名後,各連值星排長帶隊繞著營區晨跑。在雄壯威武的唱歌、答數聲中部隊向前行,放眼環顧四周認識新環境。 本營區格局方正,外圍以整排大樹及土牆與大馬路區隔,內有壕溝作消防之用。營房大門通過大操場正對指揮部,兩旁砲兵營房各有四個連,中央操場環繞著四百公尺田徑跑道有一座司令台和國旗旗桿,旁邊分列各戰砲連日常出砲操用的155加農砲。矩陣型柏油馬路環繞營區四周,兩側高大挺拔尤加利樹枝繁葉茂甚為壯觀,馬路可同時容納十噸重軍用卡車並列通行,及戰車排坦克戰車出操。 入營滿一個月獲放梯次假一天,很多人換上便服後,沿著保安街二段走向新莊迴龍車站,再坐上公路局汽車回台北車站,我則轉公車回永和住處。晚上歸營路線則改坐火車,在樹林火車站下車後,徒步至夜市參觀,並至鎮南宮上香禮拜。 日後經分發至營部文書組,為參三作戰訓練文書士官,負責編印全營日常操作課表。當戰砲連弟兄們正在操場賣力出砲操時,我們營務組的弟兄們承上級長官批示,也正忙著刻鋼板寫公文油印分發各連而努力。 尤其,若同時有陸總部、軍團部、軍部、指揮部公文送達,必須盡速轉發至各連周知遵循時,則營部各參文書總是忙得人仰馬翻。白天不夠用,晚餐後繼續努力,晚點名結束立即跑步回營部「挑燈夜戰」直到午夜方才罷休,大家小聲的說:比出砲操還要累! 部隊日常訓練課目其中包括:射擊打靶,本營每隔兩周各連輪流徒步登山路程一小時,至營區對面大同山半山腰砲指部靶場作實彈射擊訓練,當時的武器配置是「五七步槍」,每人照規定完成射擊訓練。回程走「軍人公墓」方向下山,很多弟兄會主動向因公殉職國軍前輩徒手敬禮! 助民收割 當時,國防部有規劃各部隊年度「助民收割」計畫,於春、秋二季,通令各地部隊為地區提出聲請的農民服務,展現「軍民一家親」的可貴。終於,本部兩營八個連接奉指示:協助樹林地區農民割稻。五月中,軍用卡車於早上八點出發分赴各地農田幫忙收割,本營分配至樹林鎮柑園國小校門口報到,此處地屬柑園里,由現場農會工作人員根據農戶申請表分配至各家人數進行割稻作業。 當天,有農民老先生、老太太、有年輕男、女家屬,更有小學生弟弟、妹妹來帶領阿兵哥們去幫忙割稻。本區稻田遼闊,從大漢溪旁一直延伸至三峽溪畔。在烈日下弟兄們人手一支鐮刀,低頭彎腰,左手執稻穗,右手用力割一路前行,再一束束整齊放在田裡,由農家負責拿到打穀機前打穗,如此作業才30分鐘早已人人滿臉汗水全身濕透。午休時刻才發覺全身腰酸背痛,吃過營區廚房班長所發送便當,大家只想猛灌涼水,然後躺在農家的陰涼地上休息。(上)
-
腳踏車墳場
台大校園廣闊,以前學生總騎著腳踏車上課、換教室,所以去台大校園散步,總見到到處都是腳踏車,但有的都已生鏽了,好像很久沒使用過的樣子。聽說是學生畢業後,腳踏車就丟棄在校園裡,所以廢棄腳踏車越來越多。 我總懷疑這些廢棄腳踏車,最終會否被堆積在一個「腳踏車墳場」裡,就像美國的報廢汽車墳場,但去台大校園多次,總未見到。 日昨,初次到思源路的台大育成中心園區,在靠近永春路河堤旁的一塊空地,終於見到成堆、成群的廢棄或待領腳踏車了,這大概是所謂的台大腳踏車墳場了。 近年來,UBike已到處在台大校園內設點了,倒是希望台大學生盡量騎UBike就好,不要在學校製造腳踏車廢棄物了。
-
歸處
忘東忘西不是小孩子的專利,我們也會。但是,當了家長後卻老是雙重標準,只嚴厲地對待小孩。 忘東忘西、丟三落四,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其實只是我們怕麻煩罷了,怕物品重買,怕浪費時光找;但是,我也並非一開始就能明於事理;大抵我家小孩忘東忘西,我的處理階段可分成三個。 最初,無能狂怒斥責小孩,把家裡翻天覆地,找到物品的機率微乎其微,傷了親子情感。 再來,不罵孩子了,不見物品,一樣陪同尋找,找不著就扣孩子零用錢,用其零用錢,買回失物,美其名讓孩子學會負責,可零用錢是為了學習理財,一碼歸一碼。 來到最終階段,學會物歸原處,用完立刻歸還--剛好近幾年家庭迷上特力屋,無印良品和生活工廠,可以利用一些奇特小物當收納盒--例如3m掛鉤成了鑰匙的家;茶葉罐成了筆筒,筆筒封面是孩子精心的彩繪。 家人間學會相互提醒:物歸原處。每個月票選一次家庭的「收納之星」--獨得光芒的獎勵有時是霜淇淋,有時是一杯珍奶或是一份麥當勞;要是全家都有做好,就一起吃頓大餐,聯絡感情。
-
專屬浪漫
曾做過一個夢:午夜時分,月光朦朧,我划著船穿梭在異域的河道間,此處杳無人煙,前後不見盡頭,使我心中升起一股強烈的不安……。 幸好,圓「夢」造訪名聞遐邇的威尼斯時是大白天。我最期待的行程之一就是遊河。這裡的河道交錯縱橫如迷宮,每過一座橋皆有造型優美,色彩斑斕的古老房舍擦身而過,景色令人驚嘆。 不僅如此,乘著船身低矮的貢多拉時,水氣拂面,隨浪輕輕一斜,對向船裡滿載的甜蜜和幸福,旋即飛濺過來,這種「身歷其境」的體驗於我而言更勝搭郵輪「居高臨下」的滋味。 不知不覺間,我已放鬆到想要「躺平」,或許是船身輕微的晃動就如同搖籃擺盪的節奏,或許因為隨時能靠岸,所以有「恃」無恐,「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向來容易焦慮的我此刻難得擁有了詩中那般安然的心境。 接著來到最負盛名的聖馬可廣場,本以為迎面而來的是建築群帶來的視覺饗宴,放眼望去卻盡是喧賓奪主的「蜜月軍團」,心情瞬間一落千丈,差點「魂斷威尼斯」。 我既不想在廣場逗留,也不願坐下來喝杯昂貴的咖啡,一心想往小巷裡躲。正當我艱難的穿過人群時,廣場旁提琴手忽然拉起我最喜歡的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的主題曲,琴音瞬間勾動旅人心弦,我因而停下腳步,旁若無人的沉浸在旋律中,直到曲子結束才依依不捨的離去。 雖然後續所到之處,仍舊人聲雜沓,不過應是方才被音樂滋養一番,我的心一路是滿足的。 人們常將威尼斯與浪漫一詞畫上等號,我由衷認同,但我收穫到的浪漫,並非美酒佳餚、買顆名牌包、住高檔飯店,由金錢堆砌而成,也不是「對的人」才能給予的情緒價值,而是我那豐富善感的心送給自己的禮物。 註:《威尼斯之死》(德語:Der Tod in Venedig,又譯《魂斷威尼斯》)是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12年。1971年改編為電影,由義大利名導演盧契諾·維斯康堤執導。(資料整理自維基百科)
浯江夜話
-
南洋尋跡步履傳薪
第五屆線上學堂「文化之橋:海外華人網絡的再連結」,已於9月19日展開。線上學堂講座由臺灣師範大學江柏煒特聘教授策劃,自2021年起至今,透過數位平臺,與印尼、汶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金門會館、同鄉會、互助會連接,談論移民記憶的傳承、世代之間的對話、華人創業的經驗、產業文化等,藉此了解金門的歷史、文化、語言與經濟發展,促進全球金門人對原鄉的連結與認同,並且增強金門與東南亞華人社群文化網絡的交流互動、理解與認同。 有幸共襄盛舉,我受邀擔任10月3日的講者,講述「南洋尋跡,步履傳薪---閩南、南洋、西洋的文化印記」主題。 過往的空間、歷史、文件、物品、遺跡中,保留著不少的文化記憶,在靜默中兀自存續,猶如秋日裡樹上的黃葉,於時光中逐漸枯萎,格外飄零。這些回憶需要被重新激發和活化,略施朝陽,蘸點晨露,讓它們再次鮮活,於日常生活中展露韻動感。 我從「金門起基」說起,老家是祖父下南洋僑匯給伯祖父,在民國14年建造,民國19年落成,建築型式為閩南建築雙落大厝加右護龍後落疊番仔樓,是前水頭首棟中西合璧的建築。這棟古厝的建築特色,包含了閩南、南洋、西洋的元素,內部裝修堪稱一絕,今已列為歷史建築。感佩祖父的能力和用心之際,我決定到印尼尋祖跡,同時探究海外移民的文化傳承機制,並梳理海外移民與原鄉之間的文化認同。 有些回憶,必須要有某種程度的參與和交流,從過程中與逝去的記憶發生聯繫,喚醒認知和感知。 我整理行旅的相關資料,例如:祖父的故居、祖父的街店和倉庫、祖墳、華人重要集會場所建德堂……。蹤跡踏遍爪哇島的雅加達和萬隆,蘇門答臘島的北乾巴魯、帕亞孔布、武吉丁宜和巴東。沖泡一杯蘇門答臘亞齊的黃金曼特寧,咖啡的香氣與赤道的日光混合,形成一股溫潤的氣流,圍繞在我和祖父之間。 憑藉「南洋尋跡」的章節,我和過去有著相連的紐帶,使靜態的照片可以述說自我,帶領聽講者走進記憶的時空。 接著「文化傳薪」的部分,以蔡就是蔡文史地工作室和鳳毛麟趾古厝民宿為主,闡述如何重構過去的歷史,讓此刻成為新的回憶起點;如何推動鄉土教育與導覽解說、推廣和保存在地文化、保存並維護地方文物史蹟,延續文化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建構有意義的地方;如何活化在地社區意識,辦理文化觀光活動,培養本真的地方感,讓人與地方之間有著深度連接。 文化是人與人、人與地交互作用的產物,經長時間累積形成各種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共同的經驗、期待和行為空間,可以創造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形成文化凝聚。文化形成的凝聚感,再通過參與、交流、互動,讓人們構建歸屬感和身分認同感。 希望藉著這次的演講,將閩南、南洋、西洋的文化印記,轉化為承載記憶、信仰、審美、價值觀的文本,經由我的解讀,賦予意義,傳遞情感,喚醒內心的共鳴,產生無限的迴響。
-
從烈嶼、新加坡到汶萊:戲劇小生林水聽的故事
林水聽(1928-2014),原名為林水廳,1928年出生於烈嶼東林。幼時父親早逝,與母相依為命;體弱年幼的母子只能幫忙其他家戶的簡易農活,以換取三餐溫飽。 在1937年前後,烈嶼興起了看戲演戲風潮,各村落紛紛成立戲團;東林鄉賢許文舉等人倡儀成立「東林戲班」,又稱「東林戲仔」。年僅9歲的林水聽加入戲班。東林戲班的劇本,主要由原籍泉州石井的布袋戲師傅「好師」口述故事情節,許文舉等人再書寫而成;而同樣系出泉州的歌仔戲班武場教練「黑肚偉仔」,則傳授後場鑼鼓敲打;此外,邀請西宅道士的林松杞結合科儀身法,教授團員台步步伐。林松杞還曾將新婚妻子的嫁妝紅花布,巧手製作戲服、道具;東林戲班雖因陋就簡,但在師傅認真的教導、學員孜孜不倦排演下,逐漸打出名號。 其中,相貌清秀的林水聽,扮起小生十分俊俏,深受觀眾喜愛,11歲起便跟隨戲班四處巡演,演出地點包含金門本島、廈門等地。當時社會物資貧乏,演出酬勞並不豐厚,全靠觀眾謝神打賞。但這對於家貧的林水聽來說,已是非常滿足,他也十分孝順,每回領到酬勞,便迫不及待交給母親貼補家用。 18歲那年,林水聽母親受迫於生活壓力下改嫁,他自外地演出回來,聞此消息相當難過。族叔林聯珠憐其孤苦,而予以接濟,讓他免於挨餓;林聯珠幼子林登回與林水聽兩人相差12歲,而當時林家的農地較多,需要男女都投入農作,因此他們讓林水聽看顧林登回,也提供他溫飽。水聽、登回兩人亦兄亦友,情誼維持超過一甲子。之後,林水聽年紀漸長,為了養活自己,便上船擔任水手,隨著貨船的四處靠泊,這段歷程讓他的視界打開。 1947年,林水聽決定下南洋,臨行前夕,聯珠嬸擔心他出外吃苦,要他吃飽再走,並脫下手上的戒指,囑咐說:「家裡沒多餘的錢,只能給你這只戒指作路費,望你外出一切小心注意」;這段恩情成為林水聽對於家鄉最美的回憶。 初至新加坡,由於當時的移民官員對於「廳」及「聽」分辨不清,將「廳」誤寫為「聽」,他只好以「林水聽」之名。他隨東林同鄉的「東安渡頭聯誼社」在紅燈碼頭海域划舢舨謀生;對於自小生長於海濱及當過船員的林水聽而言,不是太困難的事。同時,他身手靈活,因緣際會下結識了來自於廈門綽號「和尚」友人,學習了推拿及接骨等傳統民間醫療,加上身材高壯,為人急公好義,未久即成為東林鄉團的頭人。 1950年代初,林水聽來到印尼蘇門答臘,從事樹膠等買賣,獲利頗豐;但當時印尼的排華氣氛逐漸濃厚,因此他待二、三年後決定離開回新加坡。再次回到新加坡的林水聽,以在印尼賺得的錢,把舢舨改裝成電船,並取得駕駛電船執照。在新加坡的期間,林水聽也加入南音社團湘靈音樂社。 30歲那年,林水聽再度離開新加坡,來到汶萊。初時投靠他的姨丈洪瑞木,並在他所經營的聯裕商行打工,每月薪水120元汶幣;32歲,林水聽與同為烈嶼籍的施清品女士結為連理,他的姨丈考量他婚後的開銷,將他的月薪調高至每月160元汶幣。 之後,林水聽自行創業,他住在汶萊河上的「水厝」(浮腳樓),添購小型電動舢舨,穿梭於汶萊河之間,販售食品、什貨、藥品等百貨,受到華人及馬來人的歡迎,生意蒸蒸日上。不久,他即向汶萊政府承租位於一間店面,開立「康寧」商號,主要經營藥品買賣,1992年配合政府舊樓整建,康寧藥房搬遷至斯市騰雲殿旁的現址。這家店現在已經交棒下一代,仍維持不錯的生意口碑。 1958年,汶萊成立有「婆羅乃群聲音樂社」,設於騰雲殿內,原以演出高甲戲(戈甲戲)為主。但因無人教戲而暫停。1970年代他們聘林水聽來教戲,他將畢生所學,舉凡小生、武生、苦旦、老旦等各種角色,無私傳授給學員,演出戲種也由高甲戲改為歌仔戲。群聲音樂社也曾赴新加坡、金門演出,聲名遠播。 10餘年前,我曾在林志斌的引薦下,赴汶萊和林水聽及他的家人們訪談,有幸記錄下他豐富的人生。
-
芋頭蟳與蚵仔煎
鬼月將盡,晨起的風,有些沁涼,微微的吹拂,人的心情也逐漸褪去赤熱的煩躁。走進市場,購買月底要拜門口的食材,想著老大公即將回府,總是要虔敬一點,多買一些好料的,市場上很多人似乎跟我一樣的心思,人聲沸騰,穿梭不斷,先不說是為自己打牙祭,更好的理由是敬神敬鬼。 芋頭蟳 那天在市場的魚販攤子,覓到四隻菜蟳綁在一起,一吊起,彼等奮力掙扎八支腳的肢節,想要金蟬脫殼,卻被牢牢的橡皮圈,綁得徒勞無功,我把它們吊高借光目視殼角,掂量之,頗沉,我觸壓蠘身,魚販隨即揚聲:「有硬啦」。 我買這四隻菜蟳是為印證食材的搭配是可以創意發揮的。因為前一陣子偶到漳州龍海,受邀到一家餐廳吃了道「芋頭片蒸花腳蠘」,這樣的組合香甜有味,開我眼界。 花腳蠘在金門又名青腳蠘、花蟹。這種蠘,身軀外殼基調是洋藍色,加上深藍的斑點,擁有兩支一拉長超過身軀兩倍的螯腳,每當夏末開始上市,沒有蟹黃,受人青睞的是它清甜的蟹肉,在金門菜館,常剁塊炒花椰菜,是一道有盛名的傳統菜餚。 只是我沒想過蠘肉可以跟芋頭搭配在一起。一般說來芋頭口感純淨,需靠油水滋潤才能感受到它的鬆香,這就是金門「芋淋肉」有名之故。但龍海那家餐廳,竟以青腳蠘搭配檳榔芋合菜,把芋頭切成長條塊,約指幅寬厚,整齊排列在白色磁盤上,像蓋樓一般疊了兩層,最上面覆蓋大切四塊的蠘肢與蠘蓋,炊熟的花蠘湯汁浸入芋頭,芋頭盡收精萃,入口有意想不到的鮮甜,別有滋味。 回到金門,我想回味,就找了菜蟳來頂替花蠘的位置。我將買回來黛青色的菜蟳,趁它們還在張牙舞爪,就把它們急速冷凍,待八足平靜,取出洗淨,掀開甲殼,淘去腮穢,對切肢體,鋪在芋頭上,最上面覆蓋蟳殼,添加薑絲蔥白辣椒胡椒粒,淋上米酒,即放入鍋鼎炊蒸,沸水後片刻,掀開鍋蓋,煙騰迷漫中,看到紅白青黃灰斑斕的顏色,迎面而來,很挑逗的視覺味覺。 果然,我的芋頭菜蟳處女作,有點步追龍海餐廳位階。 蚵仔煎 老輩言傳,昔時古寧頭海蚵盛產,鮮食之外,還能夠炊蒸「蚵潤」(一稱「蚵轆」,是指將半熟海蚵裝在竹篩裡販售的特殊處理方式。),這種將海鮮的海蚵經過短暫的汆燙或蒸煮,使其達到半熟狀態,可以保鮮或方便運送,消費者購之,回家後可直接用於煮湯、煎蛋或涼拌。 這是我一直聽說過,但從來沒見過的一種食材。 前陣子我在漳州角美的農牧產品市場,竟然得識廬山真面目,一顆顆挺著渾圓大肚的海蚵在市場攤位上招攬顧客,我也趁便買了幾斤。在進行二次料理時,我採用「龍海蚵仔煎」作法。 同樣是閩南,二天之間吃過角美、龍海兩地餐廳的「蚵仔煎」。龍海餐廳的「蚵仔煎」,是一整盤粒粒分明的白肚黑耳海蚵,海蚵粒僅裹一層薄薄的番薯粉,甚至有些海蚵全然裸露,可以說每一張口,就是好幾顆海蚵下肚,還好因為油煎香酥,加上一旁有沾醋,倒不會很腥羶,這是一種誇奢的工法。 比較金門的「蚵仔煎」是不同的。金門傳統海仔煎,海蚵、番薯粉、蒜苗芹菜的比例,是一份海蚵一份番薯粉兩份蔬菜,海蚵透過番薯粉的黏結,煎成圓形一片,而且必須焦香,才能夠贏得誇讚。 金門上等的海蚵煎,必須選礁石上野生的海蚵為材料,顆粒小如豆豉,黑耳有彈性;再來是選用「珠蚵」,這也是生長在「蚵簇」上的石蚵,算是佳品;其三才是選擇「吊蚵」,這種蚵,肉肥嫩,但不結實,腥味稍重。 而我在角美所購的「蚵潤」應屬「吊蚵」,因為廉價,故大方的煎成「龍海式海蚵煎」,粒粒分明,奢侈一下。 金門的飲食文化很多傳承自閩南,唯一方土地養一方人,一方人總是因地制宜推出不同的飲食文化,比較之餘,充滿食趣。
-
藍色公路之金澎首航
曾經聽過有人參與「跳島」旅遊,近幾年也偶有聽到「藍色公路」,然而,因為要上班,無緣體驗,八月暑假期間,終於機會來了,開啟了我的第一次,走藍色公路,也是跳島,我們一行人來到了澎湖。 四天三夜的行程早確定,然而出發前卻來了個攪局的颱風,我們順延一天出發,而停班停課之故,機場人潮散不去,所以不只加開班機,也加入軍機及船班的疏運,我們搭乘的雲豹號從嘉義布袋來,這也是首航,澎湖與金門的第一次,從澎湖而來的大批旅客要下船,還有小三通通關的旅客,於是乎,我們上船的速度被延誤了,就在水頭碼頭等啊等,好不容易船開了,閉著眼跟著船晃啊晃,只是耳邊不時聽到有人吐的聲音,不少人直接的聯想到以前坐「登陸艇」(開口笑)的恐怖經驗,有人開始後悔「為什麼要來?」船到澎湖已晚,澎湖縣政府有關人員拉著紅布條歡迎我們到來,吃過晚餐後休息。 第二天,行程安排是整天要在馬公和離島之間船來船去,有人緊張的問導遊:「要坐多久?要不要吃暈船藥?」被第一天嚇到了,如導遊說的,這是早期金門到澎湖所走的海路,極為辛苦的路,而「開澎進士」蔡廷蘭是金門人,「海山第一」的盧若騰,病逝澎湖,後歸葬金門。這一天,南海跳島,我們去了七美嶼、望安嶼,走走免稅店,接著去海洋牧場體驗碳烤鮮蚵、吃海鮮粥等。這一天的晚餐,由澎湖縣政府招待,其中一人特別親切,她就是也曾任職金門觀光處的陳美玲處長,同樣在離島,有一樣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 第三天,整天坐車,先到奎壁山,再到南寮彩繪村、秘境西嶼、通樑古榕、跨海大橋、二坎古厝、三仙塔、西嶼燈塔、玄武岩、篤行十村文化園區、黑糖糕觀光工廠,走訪張雨生和潘安邦的故居,我的未來不是夢、外婆的澎湖灣……,因為時間已晚,無法原音重現,但歌詞早已在心中,有不少人前去和外婆握手。 第四天,先在市區觀光,天后宮、四眼井等的古蹟巡禮,接著打包特產、伴手禮,回程風平浪靜,總算讓那顆「後悔的心」有些平衡,是的,跨海大橋金門也有,玄武岩烈嶼也有,四眼井我們的後浦也有,但是風景不同,來一趟澎湖,買黑糖糕、丁香魚相關產品,或者是清晨到漁市場買新鮮海產,大家各取所需,開心採買。 當我們走進許返老宅,看到「高陽衍派」我特別有感覺,到了眷村,那在路邊的「毋忘在莒」四字,雖然遠不及我們的有氣勢,每個年代都有當代的景物,而「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也是我們對澎湖的不變印象,曾經來自澎湖的陳宏銘到金門辦了好幾屆的民歌同學會,他為金門寫了一首小調歌浯島心情。其實,我在第二天留了訊息給曾經為本土語共同奮鬥的澎湖伙伴,我跟團到澎湖了,參加兩島的首航,此行故作神秘,我沒留下住宿飯店名稱給他,單純告知一聲,不想打擾,也是因為此行程怕有變數,好在最後圓滿。 從澎湖來金門的一大群人,從金門去澎湖的一團人,共同見證了這條藍色公路及兩離島的情誼。
-
胭脂,開花
胭脂花開始綻放的春日,我並不急著去探尋親近那一朵朵的紫紅。 浯江中心寬廣的前庭裡,多的是各樣各色可供賞玩的花。我著迷於淡紫色清新的金露花;我貪婪吸嗅著白色月橘花濃郁的香氣;雍容華貴的山茶花令我眩惑,只敢遠觀;一串紅的喜氣、秋海棠的可人……當然當然,還有後院那棵百年老樹上,陽剛威武、氣勢懾人的碩大木棉花。 一直到某個夏日夜裡,家家戶戶門口長年懸掛的普渡燈不約而同亮了起來──時序進入農曆七月,普渡燈玻璃片上質樸的「七月流火、合境平安」紅色字樣隨著燈泡亮起而顯得清晰通透。菩提心燈度眾生,浯島流火照千古,平安月,慈悲月,鬼門開的日子,我心裡默默期待著再過幾天農曆七月初七,七娘媽生(日)的到來。 七夕當天,母親忙進忙出張羅著菜碗:油飯上面噴了幾顆色彩鮮艷的紅花米、芋頭、麵線、必頭粿、胭脂水粉、紅線……還有手工紙紮的七娘亭。我被指派的任務是挽七朵胭脂花回家拜七娘媽。胭脂花又稱煮飯花,七夕傍晚時分,鄧長壽洋樓鄰近邱良功故居大門口的圍牆邊,擠滿了一群黃口孩兒扮演的「採花大盜」。嬉鬧聲中順利完成採花任務回到家,母親已經將拜七娘媽的供品備妥,焚香祭拜、燒金紙,在七娘亭即將送入金爐焚化前,我搶先下一尊仙女,讓祂免受烈火焚燒之苦。下的仙女後來去了哪裡?不言可喻。 七夕過後,接下來令人期待的就是中元節了。戰地政務時期,因為提倡簡約以及破除過度迷信,將農曆七月後浦四境各地輪普的民間信仰,集中在七月十五日統一舉行。因為集中在同一天普渡,七月十五當晚後浦城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整個城廂猶如舉辦一場盛大的嘉年華。那些年我從東門的普渡桌看到街路的普渡桌,再從街路看到北門境……看各境爭奇鬥艷的普渡桌,成為夏末最大盛事,也是莘莘學子暑假結束前的最後確幸。 戰地政務解除後,各地紛紛恢復早年輪流普渡的舊例,嘉年華般的中元普渡盛況從此不再。而戰地政務解除那年秋天離家負笈台北的我,再也沒身歷其境親眼看過金門的普渡桌。 近日搬家,用了二十年的冰箱即將汰舊換新,冰箱門上一張既舊且髒的紙條始終不肯撕去。紙張泛黃,充斥歲月的痕跡;字體迷離倘恍,隱約可辨的是「雞捲用微波、魚蝦炸用油小火炸、大小腸尚未爛○○蒸、排骨未爛、豬腳未爛與雞蛋加○○煮放點油膏用電鍋燉」。 想起那些年,西門境普渡過後的隔天下午,我必守在家等候遠從金門搭乘飛機而來的快遞。父親在裝滿冷凍食物的紙箱裡塞了他寫的小紙條,指導我如何覆熱那些食材。 父親離世已經超過十年,普渡過後隔日的冷凍快遞,我已經十年沒收到過。
-
甲政第的燕子回來了:東瑞筆下山河壯文學返鄉展
我與東瑞,人、土地、文學情感連結,是一棟消失的老房子:甲政第。 「到金門十幾次了,慢慢構築起我的金門夢幻,從陌生到熟悉,從陣陣驚喜到刻骨銘心。沒有一處廣義的故園,給我如此好感,如此百回不厭!什麼時候我可以用文字拍攝一套關於金門的短片?什麼時候可以用文字構築我金門印象的三落大厝?像是採集漫天的美麗星光,照亮我這遊子、鄉親、旅人的前路。這是我的短片,我的仙洲,我的金門印象方磚構築的『三落大厝』,也是我一個人的金門,但願你喜歡。」 2019夏天,東瑞《金門老家回不厭》付梓前要我作序,我的閱讀視覺立即掉落在〈一個人的金門〉,那不就是全書的一個開章、破題?而「金門印象的三落大厝」,是那棟曾經華麗,走過滄桑,已經幻滅的建築「甲政第」吧,仍然在夢中、在家鄉的土地上牽繫、縈繞著作家的故鄉情感、文字情境。我寫下〈甲政第的燕子:東瑞鼓動文學羽翼回原鄉〉。排除門戶,或黑白或彩色,全版連刊印尼三大華文報副刊,包括雅加達、泗水、棉蘭的《國際日報》、《千島日報》等,也是一項副刊史紀錄吧。從此,東瑞與「甲政第」劃上等號,烙印在印華世界讀者的心版中。 「甲政第,拆了,又一棟歷史建築,毀了!」2006年歲末,來自島鄉報紙版面的一小角,記者陳榮昌的報導,後浦城西門境內,莒光路158巷3號,三落大厝加左護龍,精緻的木雕、華美的彩繪磁磚、寓含忠孝節義的交趾燒、線條繁複的水車堵,「拆除作業已進行二、三天」、「原地可能會改建大樓」,「而這回,旅印尼83歲的知名老作家黃東平,真的回不了家了!」 驟然消失的老屋,我在浯江夜話連發二文,〈愧抱甲政第〉〈甲政第的眼淚〉,一棟歷史古厝,建商1千3百萬買下,怪手幾個小時的開挖,百年風華瞬間化作廢墟,所有瑰麗的身世換來一堆蒼涼的「骨灰」,它還是全國登錄六百多處歷史建築、金門占135處中的一景。 甲政第的主人、「甲必丹」黃成真,天上有靈,是否神傷?為各房四散的黃氏家族看守祖屋、終身未嫁的文美玉,地下有知,是否哭泣?甲政第的裔孫,漂泊印尼,以130萬字《僑歌三部曲》享譽華人世界,一生與惡劣的華文環境搏鬥,發願「為苦難無告的華人華僑寫盡這一生」的黃東平,知道他曾經住了三、四年的祖屋變賣了?他是祖屋變賣過程中的家族反對者或同意者?或者根本來不及表示意見;另一人在香港、著作百餘種,同樣知名華文世界的黃氏裔孫東瑞(黃東濤),2004年春天首度返鄉,並拜會縣長李炷烽「盼將祖產三落大厝甲政第交縣府整修,作為駐縣作家與國內外文藝人士交流場所」,秋天,適逢金門碉堡藝術展開展,觀光處煞有其事,特地找來、安排蔡國強、林百里、王效蘭、蔡康永等人進入甲政第巡禮,那天我也在場,盼能拋磚引玉,發動企業界「認養古屋」。 東瑞在一篇〈祖屋,我終於來探望您〉寫道:「離別金門的前一天,我們在莒光路隨便漫步,卻是如有神引,又走到祖屋『甲政第』,這是否冥冥之中暗示著祖屋和她衍生的子孫那種神秘的關係?……下次不知何時再來?會否一陣大風吹過,神話般消失」……「神話般消失」,東瑞的預言成真。東濤拍案,力主保留甲政第最力的他,挽回不了家族成員匯聚的力量。他一定是苦的。他終究是個感性的文人。家族地標「甲政第」消失了,「已不僅是祖父的原鄉,父親的記憶,我們這一代的夢幻;金門,是那麼真實、接近,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 傍晚時分,返鄉赴約家廟奠安的呂坤和,一下飛機,與他直奔拆除現場,我們自殘樑斷柱的廢墟裡撿拾了一、二片木屑,作為輓悼。我又讀到了東瑞的〈祖屋,我們終於來探望您〉的風華與眼淚。 「沒有了父母親的家不是家!」「消失了祖屋的金門是否還是我的原鄉?」「我們只能仰望金門的遼闊蒼穹,對著記憶裡的祖屋悲情,無聲地嘆息,欲哭無淚。」。2006年,隔海傳來甲政第被拆除的訊息,東瑞在香港寫下如斯沉重的文字。 我要東瑞「把祖屋找回來。用文字畫面,重建甲政第!」2017,他以《風雨甲政第》獲浯島文學獎長篇小說獎的得獎感言中,「感恩故鄉金門對海外子孫的召喚,感謝美麗島嶼對我創作心靈的滋潤和綠化。雖然我的祖屋已經成為紙面上的故事、鄉親們口中的美麗傳說以及黃氏後人心中永遠的痛,然如今整座金門島就是我的家園。」 東瑞偕夫人瑞芬已攜手回鄉近二十次了,「金門老家總是回不厭,整座金門島就是一個巨大的百寶箱,寶藏」。 隔斷的鄉事、阻絕的鄉情,東瑞跨山越海,終於在長達半世紀漂泊無定的生涯中,從七百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香港回到了僅七萬常住人口的金門故鄉,他寫道,「我對故鄉是那麼情怯,故鄉卻是從沒忘記過我;我對故鄉完全是一張白紙,故鄉的專家卻是能將我的一舉一動生動地記錄和描述,早就用白紙黑字的文字見證一個海外金門遊子,小小的我的存在。」而文字,維繫了東瑞和故鄉的感情,鑄就了他和故鄉的血肉聯繫,一如他在金門出版的小說集子《失落的珍珠》對照出的歸島情思,終於讓我們拾起一長串失落故鄉的珍珠,故鄉老家回不厭,終於一瀉不可收拾,故鄉,面容也越來越在腦海裡漸漸清晰起來。 鄉情,呼喚了遊子歸來。「筆下山河壯:東瑞文學展」,10月,一場文學返鄉展,甲政第飛出去的燕子,再次鼓動、伸展鄉情羽翼,以華美之姿、厚實之筆,回家!(「筆下山河壯:東瑞文學展」,2025年10月~12月在睿友文學館展出,10月2日星期四下午2點開幕茶會)。
-
老大公燈
農曆七月夜間,門口多了一盞與平常不一樣的路燈,端莊寫著「敬點路燈,陰光普照」或「一心誠敬,敬點路燈」字樣,並且畫有蓮花、蘭花裝飾圖案。整整一個月期間,傍晚天色漸暗即燒香點火,從「起燈腳」開始,到「倒燈腳」為止,才收好燈具至隔年再用。這盞民間習俗上照明長夜的燈火,傳說是方便讓陰間好兄弟順利到人間,享用普渡祭祀及超度供齋而設置。 2006年曾經為鄰居黃聰仁老先生拍過一張浯島城隍廟傳統禮燈的照片。他在后浦橫街(莒光路85巷87號)開設過聯發白鐵加工店。每當進入盛夏溽暑,街道巷口總有一陣陣清涼微風徐徐吹來,白鐵店撤下兩旁一扇扇的活動門板,變成通透的小店舖。人稱圓伯的店主,一大早便開始忙起製作老大公燈的活,備品堆滿整個小小的狹隘空間,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連串的製作流程。以白鐵加工成主要框架結構,再鑲入噴好圖畫及文字的玻璃片,滿屋子上上下下都掛著老大公燈,完工的成品,迅速地銷售一空。越靠近農曆七月,白鐵店看起來越像賣老大公燈的專門銷售店。 大約在2004年起,金門縣政府以公家經費,向外大量訂製金屬材質的普渡燈,以正方形的亭閣式造型,綴以立體竹節雕飾,由縣長題「七月流火,慶讚中元」賀辭,每家戶均能免費分配到一盞,逐漸地統一了民間老大公燈的標準款式。黃老先生的燈慢慢退出時間記憶的視線,2016年老人家走了,享年97歲。 更早的老大公燈是木頭框架,同時與禮俗上的小掛燈一樣,差別在文字上的區分。它是由4條木柱配上天地蓋而成的,實心的底層切割出一個圓型的燈座釘上釘子,利用旋轉卡榫來安置、卸取燭火。四片玻璃當燈箱四壁,有一面頂蓋留有槽門,可以上下抽取當活動門,上層蓋板中間需挖出圓孔,保持空氣流通及促進燭火燃燒完全。後來電燈泡取代了蠟燭,仍依舊制保留燈座的燈臍,金門話中「臍」、「才」、「財」等3字的發音是相同的,口頭上的吉語形式也流傳至今日。 童年時期看過南門老家的鄰居木匠神來伯(1919年出生)到了時節前,也忙碌地做老大公燈架,趕緊交貨給訂製者。他原先住在東門,12歲遷居南門。15歲跟人稱楊師的惠安籍木匠學做木工,師父是受人之禮聘才來到金門,居住在南門街灰砂埕地方。湖前、前水頭等地的大厝,都留有他技藝精湛的雕花作品。神來伯先從學刻花著手,眠床、鏡台的雕刻都會。1937年日本佔領金門,他跑到廈門鼓浪嶼學刻印章,花了一天的時間,向同鄉人學會用玻璃反寫字體,刻了9年的印章。 神來伯刻神主牌在金門是出名的高手,當時他自學成才,格式照傳統工路摸索。驚訝的是他自己不識字,不懂的問題,虛心向人討教來解答困惑。從小的見習,深深地影響我幼小的心靈,「見中學」的手藝人功夫,來自傳統的執著信念與自我成長的心理突破。 今年的老大公燈,又變換了新款式,流行公家研發鋥亮的文創組合燈具,不禁地懷念起舊式的不同燈款,還帶著一份昔日濃厚情感的人間煙火味。
-
傾聽與感受
一個主觀意識強烈的人,不適合傾聽他人的真情故事,尤其是沒有同理心,不能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立場,為人設想,如此之人,最不夠格當一個傾聽者。 身處在這座純樸的島嶼,在外人看來福利多,有老人年金、三節配酒、免費公車可乘坐、學生有免費營養午餐供應,甚至還有煙酒牌的權利金;雖然現在因受到市場不景氣的影響,每年只有幾千塊錢,但對有需求的家庭不無小補。 可是地區近幾年來,出現了許多寄戶籍的幽靈人口,與實際住戶相差甚多,表面上看來有十幾萬人,實際上真正金門籍的常住人口,老老少少加起來不過堪堪過半,而資源卻被那些幽靈人口瓜分了一大半。他們除了享用在地資源,同時亦在選舉上出現了人頭數量。 明年底又將舉行各種選舉,台上台下霧裡看花,最終誰才能躍上舞台,鄉親除拭目以待,亦須從平日的作風看出端倪。誰真正為民喉舌,誰真正為民服務,鄉親無不睜大眼睛看個仔細,選舉時絕對不會盲目,當投下神聖一票的那一刻,賢能的主政者勢必就會浮上檯面,他也是島民的希望。 歷經無數次的選舉,一張票、一世情,能有情有義走到最終的幾乎少見。當看盡他人嘴臉,選前謙卑,選後仰天,走在路上視而不見,這種無情無義之徒,還能冀望他為民服務,或許是緣木求魚,思來想去連蓋章的手都感無力。 無論大選與小選,都是民意的象徵,敲敲打打一陣後,回歸各自崗位地面對現實,肚皮總要顧,花了一大筆經費,選上固然可喜,落榜亦是自己選擇的路,沒什麼好怨嘆。終究,政治不是每個人都玩得起。 再觀社區,前幾屆的理監事票選,符合資格的會員依循心中的人選,在會議中沒有交頭接耳的各自圈選,隨著之後的競爭激烈,出現了拉票的情景。夫妻認為,無論誰掌舵,只要真心為社區付出,均該給予肯定與鼓勵。 民國九十七年,外子當選社區常務理事時,夫妻以義工姿態輔助評鑑忙了兩個月,榮獲縣政府社區評鑑第三名,再與瓊林社區同獲內政部社區評鑑甲等獎,兩者近二十萬的獎金全數捐入社區。聚落歡騰,除夫妻及幾位工作人員未領分毫,其他理監事每人一千元紅包,各家戶一個蛋糕,成為地方美談。雖然那段時間天候不佳及壓力引起,外子傷了胃,我則摔了傷,但冀望傷的值得,後繼有人,那便是傳承與希望。 蓋因周遭瑣碎事太多,毅然決然地辭去社區事務,當選舉邀約時,明確說明不干預亦不參與,至於活動有空參加,沒空不勉強。一心一意只期望社區有志之士,用心經營,莫讓前輩戮力付出的心血白費,也冀望無論誰掌舵均能秉持初衷,展現出大公無私之胸襟,誠摯地為社區的居民服務。
學生園地
-
在緊張中成長
緊張是一種大家都會有的情緒,每個人感到緊張的原因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因考試測驗而感到緊張,有些人因參加比賽作為選手而感到壓力,還有一些人則是因為身為演員或歌手,在大型表演中擔心出錯而感到緊張。然而,面對這樣的負面情緒,反而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考試是一件讓我感到非常緊張的事情,特別是考試需要保持高度專注,而緊張卻容易讓我分心。記得有一次考試,當我拿到考卷時,原本背得滾瓜爛熟的生字,卻在看到題目時因緊張而腦袋一片空白,任何部首或注音都想不起來。這次考試的成績是我有史以來最差的一次,我的心情像是被一塊大石頭壓著,感到非常難過。 經過這次考試,我明白了緊張對我沒有幫助,我需要尋找方法來克服這種情緒。我試著請教老師和同學,學習如何調適自己的緊張感。老師鼓勵我可以透過慢慢深呼吸,來調整心態。同學則分享,如果能善用緊張的情緒,它反而可以讓自己更加積極。於是,在下一次考試來臨時,我運用了深呼吸和調整心態的方法,不慌不忙地應考,結果成績比上次進步了許多。 從這次的經驗,我學到了雖然緊張會讓我分心,但也能從中找到讓自己變得更加認真和專注的方法。我認為,緊張就像一位老師,不僅教會我如何專注,也讓我學會適應壓力、面對挑戰,並勇敢地直視不安。我想對未來的自己說:「緊張其實是一種成長的動力,能鼓勵我們走向更成熟、更堅強的自己。」
-
放學後
每天到了放學時間我總是感到開心,因為可以回家吃點心。 放學後,我會和朋友約好打球的時間,希望能進行一場精彩的比賽。我覺得和朋友一起打球讓我感到無比興奮。 接著,回到家後我會寫功課。寫完功課之後,我會跟朋友在學校打球,並由弟弟擔任主審,進行三局比賽。第一局中,朋友先攻,我卻不小心掉了11分;第二局我則狂攻,一上場就打出二壘安打,結果打成平手。到了第三局,滿球數滿壘,我一擊而出,打出再見安打,讓這場驚心動魄的比賽圓滿收場。 晚餐之後,我會和家人一起看職棒比賽。比賽非常精彩,讓我手心冒汗,雖然我們支持的球隊輸了,但大家依然享受觀看棒球比賽的樂趣。 我發現放學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無論是打棒球還是看棒球,都是我很快樂的時光,希望放學的時間可以再久一點,讓我可以盡情享受這些快樂的時刻。
-
菜蟲新體驗
自然課上課了,我看到老師桌上有一袋綠綠的東西,好神秘呀!那到底是什麼呢?老師說,從今天開始,我們要來養菜蟲跟蠶寶寶。大家聽到這個消息都開心地跳了起來,我也跟著跳起來歡呼,因為我從來沒養過蟲,我很興奮! 老師先給我們每一組一個觀察箱,觀察箱裡面有菜蟲,大家都急忙睜大雙眼找綠油油的身影。我率先找到一隻,牠在葉子爬來爬來,看起來好像在找食物一樣,我立刻抓起那隻菜蟲觀察,發現牠的身體有很多細毛,摸起來毛毛的,好像一隻洋娃娃,爬在我手上好癢。 後來,我跟旁邊同學說,想要先把菜蟲放在她的盒子裡,因為我沒帶盒子,沒辦法帶回教室觀察。謝謝她願意借我放一下。很快地,觀察時間就結束了,老師請我們把菜蟲帶回去照顧。 下課鐘聲一響,我開心地走去外面,抓一隻菜蟲出來玩,其他同學則是跑去摘菜蟲要吃的桑葉。大家看起來都很開心! 我很期待自己的菜蟲趕快長大,孵化成白色的紋白蝶,希望我能好好的照顧牠。
-
那一天,我流下了眼淚
在落日的星河夜晚中,不知為何,微風輕輕拂過,我仰望著浩瀚宇宙之中,逝去的記憶開始來叫醒我,回想著一堆又一堆的回憶。湖中的波紋,彷彿在訴說模糊但又清楚的回憶,有些記憶像春芳,秋天時就會凋謝,春天時又長出綠草,就跟我的回憶一樣,不斷遠去,又不斷回想起。水中的皺紋晃動著殘荷,柳葉被風給吹醒,是我回不去的青春,但也是對於以往一切的真相。我想起了畢業的點點滴滴,不禁眼淚滑過臉頰,滴到我的心裡。 我穿越到了畢業時,望著眼前的講台,回頭見到昔日的同學,我知道,這是一去而不復返的片段。畢業那一天,從早晨的陽光照亮了夜空開始,我到了學校,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直面學校,也是最後一次。我望著同學那正常不過的笑容,卻沒想過,再看到這笑容又是何時呢?到了典禮會場,我們先觀察周圍,同學與我都被這規模大的場景給震撼住了,喧囂的會場內,無數的人進進出出,我們到了班級的座位後,主持人介紹著學校的歲月,述說著學校的歷史和人文。頒獎典禮時,每個站在台上的人,臉上都掛著喜極而泣的笑容。 我和朋友一起見證了一切。陪伴中度過了四季、六年和數不清的日日夜夜,來到了最多人開始分路的時刻。 「有些鳥是困不住的,因為牠的每一片羽毛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輝。」到了抽獎階段,我們都激動到彷彿飛出了銀河系,想像自己被抽到的畫面。其實在過程中,時間總會過得很快,喜怒哀樂只存在一瞬間。無論我的朋友抽到了小獎、大獎,我真心的為他獻上祝福。學習的壓力會壓得我喘不過氣,不過經過朋友的安慰後,我才逃脫了壓力對我的枷鎖,就跟我剛才說的話一樣。最後的時刻,全班都要上台拍照,腳步也越來越沉重,拍到我們班級的那一刻,我們流下了一串串珍珠般的淚水,不顧旁人的不解與嘲笑,大聲的哭了起來,朋友也在痛哭流涕,彷彿在宣示著這些年的經歷與痛苦,為畢業的喧囂吵鬧中畫上一個圓滿的句點。 在畢業之前,我知道,時間是一張一去而不返的單程票,無論過去,不問將來,活在當下就已經很好了,不用去擔心過去和未來,專注於眼前。當我流淚的時候,才意識到這是我們班級的最後一天,因為不僅僅只是換班而已,還要離開這熟悉到忘不掉的學校,眼淚就是最好的證明,眼淚我認為不需要過多解釋,無論是生氣、沮喪的眼淚,都是表達我心情的價值。眼淚的背後是數不清的日夜,日夜背後是無數的四季,眼淚代表我的情感,如同潮水般,一下一下的到來,望著眼前的湖面,反射到太陽初現的光芒,朋友之情,如同這樣,不斷的出現,也不斷消逝。如果還可以再遇到,我一定會跟他講這些事,代表我們陽光下的生活,是飛越坎坷的青春!
-
我最敬佩的人
每個人都有敬佩的人,我也不例外,我敬佩的人雖不是什麼有名的人,也不是什麼明星、演員,但她在我的眼中絲毫不比他們差,我覺得她就是我生命中最感到敬佩的人│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她會在每個早晨,都早早的起床為我們一家準備早餐,所以我在起床時都未曾看到她躺在床上睡覺的樣子,平日都寢不遑安,照顧著我們。我的媽媽還要上班,儘管上完班了,還要回家做家事等一些瑣碎的事情,但是她卻從不抱怨,反而還會關心我們,讓我們天冷了要多加件衣服,耐心詢問我們有沒有吃飽。 在學習上,母親對我影響很大,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只要不會的題目她都會教我,讓我小小的腦袋都充滿對媽媽的敬佩感。還有在傷心時,她都會來安慰我,讓我在傷心的時候能獲得溫暖。她像法官一樣,公平的解決我們吵架的爭鬥;她像老師,不停的教導著我們的一切;她也好像燈塔,指引著我們正確的道路。 媽媽的言傳身教,讓我學會了關心、知識、堅持與努力,我的母親,雖然不是有名人士,但她在我的眼中是一個扮演家庭主婦、母親、員工和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可說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在外面我是一個沒有很多優點的人,但在家裡,她能把我誇得渾身都是優點,她讓我感到十分的好,我的母親,是我最敬佩的人。
-
吃冰的滋味
在天氣炎熱的夏天吃上一口冰冰涼涼的冰淇淋,簡直是太享受了!而且現在食品科技發達,想吃什麼口味,就有什麼口味。 冰有分很多種的口味,當然每一種冰的口味也不同,吃起來的心情也就不同,像我我愛吃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哪有一個小朋友阻擋得了巧克力冰淇淋的誘惑呢?香醇濃郁的巧克力冰淇淋,加上少許的杏仁碎,入口即化,如果是甜巧克力冰淇淋,哼。再不好的心情也被甩到九霄雲外了,如果是苦巧克力。就可以吃到巧克力原本的味道,要是把甜和苦,兩種味道放在一起,這又是另一種獨特的享受。 我也喜歡吃牛奶口味的冰淇淋,雖然我不愛喝牛奶,但是我卻喜歡吃牛奶口味的冰淇淋。因為牛奶冰淇淋有一股香甜香甜的香氣,就算再不喜歡喝牛奶的人也會是愛吃的味道,而且在夏天這一種能把人烤化的天氣吃上一口清清涼涼的牛奶冰,感覺人一下子瞬間清爽了許多,臉上都泛起了紅光,讓人可以開心上一整天。 如同氣泡水的蘇打口味冰淇淋,也是我的最愛之一。因為通常邊吃冰淇淋邊喝氣泡飲之後肚子都會不舒服,但蘇打冰淇淋就剛好不會讓這件事情發生,也剛好滿足了人們這項的需求。而且每一次吃完它,我都如同自己把自己凍起來,身體瞬間冰涼了許多,讓我迎著春天的氣息,展現出燦爛的笑容,心情一下子變好了許多。 吃冰是一種小朋友夏天都會做的一件事,不管什麼口味種類都備受歡迎,吃冰也是一大享受之一,可以感受到和平常不一樣的感覺,讓人在夏天變得更充實且幸福。
-
魔術方塊樂趣多
我最喜歡的玩具是魔術方塊,因為小小一塊正方體卻有很多解題公式。這是種很需要動腦的玩具,每每我拿起它時,都喜歡拿計時器看看自己能在幾秒解完。這種刺激的感覺,總讓我意猶未盡。 我曾經和弟弟在家裡一起玩魔術方塊,那時媽媽幫我們錄影看誰比較快。在媽媽還沒說出開始前,我緊張到雙手冒汗,因為我怕弟弟的速度比我快。但幸好我在最後一刻解開,信心滿滿的放下手中的方塊。 為了保護這彌足珍貴的小東西,我會把心愛的它放在收藏盒裡。因為我怕弟弟拿玩具時不小心把它推了下來,如果它摔到地上四分五裂,我一定會難過得吃不下飯。現在這盒中已經放了各式各樣的魔術方塊,成了我心中最安心的托嬰中心。 我心愛的玩具已經跟我密不可分,因為有它的陪伴讓我放學後的空閒時間不再無聊,只要拿起它時,下一秒就魔術方塊轉動時「」的聲音,就似乎是正在告訴解題的方向,帶給我滿滿的樂趣。
-
很貴的寶藏
閱讀課的時候,老師介紹了很多故宮的寶藏,說那些寶藏都非常珍貴,就算把房子賣掉也買不起。聽了之後,我覺得很好奇,想親眼去看看。爸爸就說暑假再帶我去看。 終於,暑假到了,我迫不及待想去看那些珍貴的寶藏。我跟爸爸、媽媽先搭飛機,再坐捷運,最後換公車才到達故宮博物院。一下車,我就很興奮地想趕快進去參觀。 一樓的寶物比較少,所以用機器買完票之後,我們就去二樓參觀。二樓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寶物,最好笑的是兩隻豬,一隻公的、一隻母的,看起來就像是黑豬。此外,我還看到老師跟我們介紹的小寶寶陶瓷枕頭,以及很多漂亮的陶瓷品,有大有小,都很可愛,其中有一個比我頭還大的花瓶,讓我看了大吃一驚。 我們還去了故宮兒童學藝中心,在裡面闖關成功就可以獲得獎品。我覺得最好玩的關卡是摸怪魚的肚子回答問題,還有在圖畫紙上作畫,然後把畫放進機器掃描,就能投影到牆上的花瓶上,感覺很神奇! 故宮博物院真的很有趣,有很多新鮮又讓人嚇一跳的寶藏。我買了翠玉白菜、肉形石跟一個大花瓶的紀念品回家,等開學我要跟同學分享去故宮的體驗,大家一定覺得很好玩。
言論廣場
-
看見孩子的隱私主導權:數位時代的挑戰與契機
近年來,隨著青少年網路使用習慣快速轉變,兒少隱私與身心安全的議題日益受到關注。iWIN網路內容安全防護機構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報告指出,全年受理申訴案件高達6,199件,相較2023年整整翻倍,顯示數位暴力與兒少隱私侵害的情況正急遽升溫。其中,涉及網路霸凌與兒少身心健康的案件更呈現逐年攀升趨勢。這不僅揭露了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所面臨的高風險,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在隱私保障制度上的缺口,亟需跨領域合作與制度創新。 進一步來看,傳統對隱私的認知,多半聚焦於姓名、住址、照片等「可識別資訊」。然而,iWIN強調,當前社群媒體與生成式媒體技術交織下,非直接個資卻足以拼湊個人身分的「隱性隱私」風險更為嚴重。舉例而言,青少年隨手分享的打卡地點、即時互動留言,甚至在直播間的一句話,都可能成為被辨識與追蹤的線索。這樣的變化意味著,隱私不再只是「資料庫裡的一串數字」,而是孩子生活軌跡、社交模式與心理狀態的完整拼圖。如何在制度設計與教育倡議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未來政策的重要關卡。 值得警惕的是,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針對10至18歲、共14,493名學生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不僅網路霸凌經驗增加,接觸與傳播性相關訊息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甚至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就已經出現高比例的自我傳播行為。這一發現凸顯了「數位自主權」的雙面性:一方面,孩子透過社群展現自我、建立連結;另一方面,缺乏風險意識與保護措施下,他們很容易成為數位暴力的加害者與受害者。這樣的現象提醒社會,兒少網路行為的複雜性不容低估,必須從心理健康、媒體素養到家庭支持,全面建構防護網。 iWIN在2025年以「看見孩子的隱私主導權」為年會主題,正是呼籲社會必須正視兒少在數位時代的權利。所謂「隱私主導權」,不僅是避免個資外洩,更是讓兒少有能力選擇、管理與理解自己的數位足跡。然而,現行制度往往落後於科技發展,執法單位面對跨平台傳播與匿名霸凌,取證困難、處理速度緩慢,讓許多申訴案件難以真正解決。未來若能透過完善立法、跨部會合作,並搭配數位素養教育,讓孩子學會在社群環境中辨識風險、保護自己,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隱私主導權」。 總的來說,兒少隱私議題並非單一的「防護問題」,而是一個牽涉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與科技治理的多面向挑戰。從家長到教育機構,從平台業者到政府部門,都必須共同承擔責任。唯有當孩子能自在地在數位世界中展現自我,而不必擔心隱私被濫用、身心健康遭到威脅,數位環境才能真正成為下一代成長的助力,而非風險的溫床。
-
辦公室裡的社鼠
職場裡,總有一些人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取得新主管的信任。他們熟門熟路、資歷深厚、消息靈通,總能在主管需要時使命必達。對主管而言,這樣的得力助手彷彿是身邊的智囊;但對其他同事而言,卻是心底的一絲不安。 韓非在《內儲說》中記載桓公問管仲:「治國最奚患?」管仲答:「最患社鼠。」社鼠是什麼?就是那些躲在神廟裡的老鼠。燻它,怕燒壞木樑;灌它,又怕毀了神像。牠們藏身於權力庇護之下,既安全又難以清除。這個古老的比喻,用來形容辦公室裡那位「主管眼前的紅人」,可謂再貼切不過。 那位同事消息靈通,像是活字典,誰的過失、誰的小秘密,都能娓娓道來。他最擅長的,是「打小報告」。當新主管還在熟悉環境時,他早已默默把每位同事的過往紀錄報備一輪。許多已隨時間淡去的小錯,重新被擺在檯面;許多尚未釐清的流言,成了主管耳中的「事實」。於是,團隊默契被打亂,信任氛圍被削弱,每個人都在自我防備中度日。 我曾被捲入一次荒謬的流言。有天,他向我抱怨A同事,我不想附和,只淡淡說了句:「真的假的?」幾天後,輾轉從別人口中聽到:「她說你抱怨A同事很誇張。」當下,我只覺得心涼│原來一個隨口的反應,也能被加工成利刃。那時,我第一次深刻體會,謠言的破壞力超乎想像。 然而,選擇遠離八卦、謹言慎行,往往會讓人顯得孤立,甚至成為新的攻擊目標。職場不是江湖,卻也處處暗潮洶湧。真正值得建立的,不是謠言網絡,而是信任與專業。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教人說話要過「三個篩子」: 第一,這是真的嗎? 第二,這是善意的嗎? 第三,這重要嗎? 如果一件事既不重要,又不確定真假,還帶著惡意,那它還有什麼價值呢?說出口,只會徒增他人的困擾。這三個篩子,是我給自己的提醒||不讓自己成為流言的傳聲筒,也期盼有一天,主管能明辨是非,帶領我們走出謠言的霧霾。
-
長照3.0一小步 活躍老化一大步
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退離職場,台灣社會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駛向「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明年(2025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0%,這意味著每五人中就有一位是長者。這個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肩上沉重的照顧壓力,以及對更人性化、更具彈性長照服務的迫切渴望。在此背景下,長照3.0政策中一項看似細微的調整||居家喘息服務的場域鬆綁,正為這張緊繃的社會安全網,注入一股溫暖而強韌的活水。 過去,居家喘息服務的定義相當嚴格,服務範圍多侷限於案家室內,照服員的主要任務是「看顧」,確保長者在家中的基本安全。這項立意良善的政策,旨在讓家庭照顧者能有短暫的抽離與歇息,卻也無形中劃定了一道枷鎖。對許多尚有行動能力的長者而言,家是安全的避風港,卻也可能是隔絕他們與陽光、社區、人際互動的圍牆。長時間的居家生活,容易導致其社交孤立、情緒低落,甚至加速生理機能的退化。 此次長照3.0明確規範,居家喘息服務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可陪同長者外出散步、參與社區活動,這不僅是服務地點的延伸,更是長照理念的根本性躍升。它傳達的核心訊息是:長照不應只是消極的維生與看顧,更應是積極地維持、甚至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當照服員能陪伴長者走出家門,到公園曬曬太陽、活動筋骨,不僅有益於長者的身心健康,更能讓他們重新連結社區,維持社會參與感,這正是「在地老化」與「活躍老化」精神的具體實踐。 對家庭照顧者而言,這項變革的意義同樣深遠。過去將長輩交給喘息服務時,心中難免仍有一絲牽掛與愧疚,擔心長輩獨自在家是否感到孤單。如今,當他們知道長輩在外出走動、享受陽光,而非僅是「被看著」,這份喘息才能真正地「安心」,讓照顧者獲得更高品質的身心安頓。這不僅能有效緩解照顧者的壓力,更能維繫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家庭照顧關係。 然而,政策的開放也伴隨著新的挑戰,需要更周全的配套措施。首先,「安全無虞」的界定需要更明確的指引與評估標準。照服員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來判斷長者的身體狀況、天氣與戶外環境是否適合外出,並具備應對突發狀況的急救知能。其次,相關的責任歸屬與保險機制也必須跟上腳步,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才能讓第一線的照服員無後顧之憂地提供服務。最後,這也凸顯了提升照服員專業地位與薪資待遇的迫切性,唯有提供足夠的支持與誘因,才能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應對這種更複雜、更專業的照顧需求。 讓喘息服務走出家門,是長照政策從「以服務為中心」邁向「以人為本」的關鍵一步。它看似微小,卻深刻地觸及了長者、家庭照顧者與照服員三方的核心需求。我們樂見這項溫暖的變革,也期盼政府能加速完善相關配套,讓政策的美意能確實落地,真正為台灣的超高齡社會,打造一個既安全又充滿活力的支持系統。
-
愛一座島嶼不能只在「接案之後」才開始
金門,是一座擁有豐富生態與深厚人文底蘊的島嶼。我們談論如何守護這片土地時,不論是棲地保育、生態監測、文化保存或地方發展,還是整體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問題從來都不只是「誰接了多少政府標案」、「誰寫了幾份報告」,而是:誰願意長期觀察這座島嶼的變化?誰願意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提出觀點與批評? 關心一個地方,不該是因為接了計畫案才出現,而應該是無論有沒有資源,有沒有頭銜,都持續以行動或聲音陪伴著地方。許多在地保育者、記錄者、社區成員,長年觀察棲地的變遷、記錄日常情事現況、撰寫分析與建議,這些人的價值,不是靠補助金額衡量的。 我們當然肯定願意承接公部門計畫的團隊,他們投入專業、設計方法、產出報告與建議,也讓地方有更多資料可供依據。然而,當有人針對這些案子提出質疑或反思時,卻不該因此被貼上「保育流氓」、「只會用嘴」、「眼紅的人」、「扯後腿」等標籤。這種論述不僅傷人,更掩蓋了公共討論本該有的開放與包容。 公共資源來自全民,政府委辦的調查研究,本就該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監督。監督不是打擊,批評不是破壞。願意批評、願意提問,不代表不尊重做事的人,而是希望這些事能做得更紮實、更透明、更符合地方的需要。這些人往往是對地方最有情感、最有責任感的一群。 而如果我們的公共討論空間,只剩下「你沒做事就不能講話」、「你沒資格發言」這樣的態度,那麼,我們守護的,到底是環境,還是特定人的話語權? 愛這座島嶼,從來就不該懼怕批評。真正進步的社會,是能讓批評者安心發聲,讓不同觀點進入對話,從而讓政策變得更好、執行更紮實。保育,不只是去做,更是一起思考怎麼把事做得更好。 我們尊重所有努力的人,也包含那些從小在金門長大、長年在各領域深耕的人,他們對地方的熟悉與知識無可否認。但我們也要堅持—關心環境不應劃分門第,也不應用誰更專業、誰更內行,來壓制別人的發言權。 長期關注地方環境的人,不一定都拿過案子、不一定都受過專業訓練,但他們的觀察、記憶、提出的問題,往往也來自真實經驗、情感與責任感。他們提出問題,不是因為反對誰,而是因為看見了島嶼的痛點,想要守住那最後的生機。這些聲音不該被視為挑戰或威脅,而是保育討論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地保育者的價值,不是靠資源、頭銜或論文來衡量,而是日復一日對環境的觀察與守護,還有對政策偏差的直言與提醒。這些「嘴巴說話」的人,或許正是少數還在堅持批判、願意冒著得罪人的風險,說出那些不討喜卻關鍵的問題。 我們其實是在為同一件事努力—讓金門會更好,讓生態環境撐得下去。如果真心為這座島嶼著想,就讓我們彼此能在相互尊重中合作,不是用資歷、身分、位置去壓制討論、分化社群。 接了案,就努力完成;做了事,就接受檢視。這不是委屈,而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常識。 真正關心一座島嶼,不會只存在於案子進行的那幾個月,而是會在十年、二十年後,仍然願意站出來發聲。 (稿費捐家扶中心)
-
升學主義與補教文化
近來一則社群貼文引發討論,照片中一棟商業大樓外牆貼滿了補習班的廣告,貼文者戲稱其為「亞洲教育最佳代言樓」,凸顯出台灣補習文化的現象。也引發對台灣教育制度及補教體制的反思。 台灣補習文化早已深入教育,許多學生的生活除了在學校度過,可能有更多時間花在補習班。筆者過往求學時期也曾經歷這樣的環境,親身感受到補教機構對考試分數的重視,甚至形成一種「成王敗寇」的價值觀。補習班師長們強調獲得高分進入頂大,這成為學生及家長眼中唯一的成功標準。 補教業者則以學生的好成績為招牌,將進入頂尖校系學生的照片貼於門口或廣告牆面,吸引更多報名者。這樣的榜單不僅是教學成果的證明,更成為補習班營銷的利器。即使是明星高中學生,也普遍選擇補習作為學習策略的一部分,甚至積極尋求口碑好的老師。這反映出台灣教育競爭的激烈,以及標準化考試在整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這種現象也讓人不得不反思,連明星高中學生仍需依賴補習,是否意味著學校教育不足以協助學生應對標準化考試的需求?雖然不乏靠自學成功考上頂尖大學的例子,但相較之下,透過補習班輔導成功者仍占多數。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基礎知識與獨立思考能力,然而補習班多半著重於「解題技巧」、「口訣背誦」與「考前猜題」,這種模式雖能有效提升分數,卻可能扭曲了學習的意義。當教育成為純粹追求考試分數的工具,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思考能力反而被忽視。補習文化也強化了將進入名校視為成功唯一標準的思維,但這樣的觀念是否真正有助於學生未來人生的多元發展? 筆者在美國求學時,曾遇過許不少自台灣頂大畢業、進入美國名校深造的學生。他們在學業上無疑十分優秀,但同時也面臨人生方向迷茫、職涯規劃困難等問題。這反映出學業成績優異並不代表人生問題的終結,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需要持續成長與調整。教育僅強調階段性成績與入學門檻,忽略長遠的人格與價值塑造。 此外,補習文化也間接加劇了社會階級不平等。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能負擔昂貴補習費用,獲得更多教學資源,進而提高進入頂尖大學的機會,這種資源的不均加深了教育鴻溝。 台灣的補習文化既是社會對教育競爭的反映,也是體制未能充分滿足學生需求的反映。面對這樣的現象,除了檢視補習產業本身,我們更應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功能與目標。唯有打造能兼顧知識傳授與批判思考、個人發展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培育出具備多元能力的未來世代。教育不應只是一場考試的競賽,而是陪伴每個人成長、探索人生價值的過程。
-
碰到阻力 就要更努力
結婚之初,我和太太都有固定的工作,對於生活也頗有想法,所以過的生活大概跟一般觀念中頂客族(DINK)相去不遠,在朋友眼中,我們的生活也大致稱得上幸福、美滿。 不久,為了即將出世的孩子,我們決定買房子,雖然當時房價頗高,但以兩個人的薪資,還是可以應付裕如。 孩子出生後,太太開始過著蠟燭兩頭燒的生活,終於在不久之後對我表示要辭職,準備做個全職的家庭主婦。我一聽到時,其實是滿恐慌的,但是了解到她確實分身乏術,最後還是堅強的答應了。 當扛起家計的全部重擔之後才真正了解壓力之所在,尤其在小孩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必要花費,林林總總加起來,每個月的花費已經超出我每個月固定的薪資。 一開始,因為我們還有一些存款,所以還不是很在意,太太也不敢給我過大的壓力,但是當我看到存款每個月在減少時,那種恐慌便與日俱增,這樣的壓力甚至讓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直到有一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訴說心事之後,他說了一句:「人生本來就是阻力堆積而成,遇到阻力,就應該更努力,讓它變成助力啊!」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整個觀念也從此改觀。 隔天,我很高興的去上班,下班之後也開始尋找兼差的機會,那種使命感的驅使,似乎也不覺得兼差是一種負擔;很幸運的,我在一個個人廣告工作室找到文案與企劃的工作,薪資並不多,但是我知道,我可以做的到。 之後,陸陸續續的找到更多兼差的工作,最後甚至連原本的工作都一併辭去,做個專職的SOHO族。 這樣的轉變並不在我人生的規劃中,尤其當初做個專職的上班族時,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有這麼多方面的能力,那種內心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應該才是最大的收穫,絕不僅止金錢方面。 幾年之後,看著兩個孩子逐漸長大,家庭氣氛一直都和樂融融,我就覺得很欣慰,更感謝朋友的那一句,因為他不僅救了我的家庭經濟,更讓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與價值!
-
2025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
金門縣佛教會與鄉親共同舉辦的「2025 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從八月十六日起到二十二日舉行,法會以慈悲願力普施超度,成就冥陽兩利之大願。 明乘長老曾說:「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以供齋施食為主,主要為超度水、陸、空一切孤魂而設,類似中元普渡,但水陸法會的規模最為宏大,佛事中法師唱誦的經懺真言最多,至少為期七天至四十九天,耗用時間最長,以佛法超度亡魂,救贖眾生,超薦祖先幽靈,並延壽增福,被稱為功德最高的法事。」 水陸法會是佛教最隆重的超薦法會,而今年的「金門兩岸和平祈福水陸法會」承載著眾緣深切的願心,期盼透過佛法的加持,為兩岸祈求和平穩定,為社會大眾帶來福慧安康,為亡靈超度解脫。 一、什麼是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又名「無遮大法會」。是佛教所有法會中最大,最殊勝的法會。流傳迄今一千五百多年的水陸法會,全名稱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略稱為水陸法會、水陸道場或悲濟會。 水陸法會起源於梁武帝時,於某夜夢一異僧示意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為救其苦,莫過水陸大齋。」於是詔請誌公國師,集百位高僧,遍閱經藏,歷時三年而成水陸儀文,並告白三寶,若此儀文理協聖凡,願拜起燈燭自明;若體式未詳,無所利益,其暗如初。言畢,一禮,燈燭盡明,再禮,宮殿震動,三禮,空中降花,可見此文應驗非常。 水陸法會以供齋施食為主,為超度水、陸、空一切孤魂而設,具有供養諸佛、懺悔罪障、祈福消災、超薦祖先、普度鬼神、長養慈悲、增長福慧等功 德,是漢傳佛教法事中,儀式最隆重、功德最殊勝的經懺法事,素有「法會之王」的美譽。要動用龐大人力、財力、物力才可以成就,所以是佛教中最龐大的法會。上供法界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群靈含識。因主事主法者清淨如法,齋主虔敬供養故,而有不可思、不可議,無量功德廣利眾生。 水陸法會分為內壇佛事及外壇佛事,若論法事內容,重點則在內壇。內壇佛事從法會第三天淩晨二時起, 可以說內壇佛事主要是與四聖六凡交流,是整個水陸的心臟。由於內壇佛事繁重,加上主法者必須專心觀想,因此內壇必須結界,以防外人闖入壇場,故由壇主以上之功德主,代表所有功德主參加禮拜佛事。 水陸普度大齋是對十方法界四聖六凡所做的普施及度化。四聖指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 水陸法會由內、外七壇佛事構成,各具不同涵意與功用。有梁皇大壇、華嚴壇、法華壇、楞嚴壇、諸經壇、淨土壇、內壇等。其中梁皇壇較為眾普知,主要以禮拜梁皇懺為主,佛事中包含齋天及燄口等上供下施儀式。 內壇佛事分幾項重要步驟:(一)、結界。(二)、發符懸幡。(三)、奉請上堂。(四)、奉供上堂。(五)、告赦。(六)、奉請下堂。(七)、說幽冥戒。(八)、奉供下堂。(九)、圓滿供。(十)、圓滿香。(十一)、送判宣疏。(十二)、送聖。 二、參加水陸法會有什麼功德: (一)超度亡魂,普度眾生:水陸法會的主要目的是超度水陸空一切孤魂,救拔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並祈求地方平安。我們可以為在世的父母長輩們、夫妻、兄弟姊妹以及子孫等晚輩等來書寫立牌位。祈求諸佛菩薩護佑健康延壽、增福添祿、消災免難等。 (二)供養諸佛,懺悔罪障:法會中,會供養十方三寶,並進行懺悔罪障,使信眾能藉此機會淨化心靈。我們在裡面幫他們懺悔,將在虛空當中很多跟我們連結的記憶,慢慢由不好的轉成好的。 (三)祈福消災,增長福慧:水陸法會也能祈福消災,無一不解脫,為信眾帶來平安順利,並能增長信眾的福慧,使他們能更接近佛道。 (四)超薦祖先,回施功德:水陸法會也常被用於超薦祖先,將功德回施給祖先,使他們能脫離苦海,往生善道。參加法會,聽經聞法、同沾法益,發願求生淨土,早日離苦得樂。 (五)廣結善緣,成就菩提:因此藉由水陸法會的不思議的功德力為他們敬立牌位,目的是希望蒙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使他們同來參加法會,聽經聞法、同沾法益,發願求生淨土,早日離苦得樂。 虛雲老和尚說:「萬法唯心,只要誠心禮懺,必有感應,無論水、陸、空亡均須群體普度,以慰亡靈,死者得安,生民獲益,所謂冥陽兩利是也,此即因果循環之理。」 三、水陸法會有哪些功德項目?怎麼參加? 有內壇之消災、超度、解冤牌位, 外壇之消災、超度、解冤牌位,有隨喜打齋、贊普等等。凡欲參加水陸法會者,可按自己之需要索取報名表,發心參加各項功德項目,並詳填報名表各項資料。 四、結語 我要感謝這次水陸法會的所有促成者。福報如我們,師父們慈悲讓我們可以眾緣和合來共同成就這一場水陸大法會。只要發一念慈悲心,隨喜參加法會,就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存在;功德其實貴在我們這一念: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廣大虔誠的慈悲心,其所發的願心愈是廣大,功德愈是不可限量。 參加水陸法會,以飲食上供諸佛菩薩賢聖,下施法界六道群靈,以此功德不僅恩沾九族,更能讓未發菩提心者,因此發大菩提心;未脫苦輪者,因此得不退轉;未成佛道者,因此得成佛道,水陸功德實乃不可思議也。 所以鼓勵與會大眾廣邀親朋好友來參與此次難得殊勝的水陸大法會,無論是出錢還是出力,只要參與法會,哪怕只參與了短暫的一個法事,都具有功德。 於此,我們期待全球各地金門鄉親能共同團結起來發心隨喜參加、參讚法會能以此殊勝的因緣再次的匯集,再次凝聚出更多力量與功德力,利益到個人姓氏家族的歷代祖先、累世父母、六親眷屬,利益到我們可愛的家鄉美麗的小島金門及所有有緣的眾生。 一滴水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它一旦融入功德的大海中,就擁有了整個大海的功德力量。我們若是發清靜心、歡喜心而讚歎、隨喜,那怕只隨喜一元錢,也會積累很大的功德、福德。即使只是聽聞法訊,僅從內心發出真誠的歡喜心,就會獲得與他人所做的善行同樣的功德。 愍念一切眾生海,興起無量大悲心,於此祝願法會圓滿。(不支稿酬)
-
我在金門的教學生涯
每當海風輕拂臉龐,總會悄然開啟記憶之窗,帶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那段在金門教書的日子。那是一段溫暖、純樸的時光,有汗水、有笑聲、有掌聲……交織成我生命中一段永恆的記憶。 那時,我已在台北漂泊十年。正參加台北公訓中心研習時,手機突然響起||母親打電話通知:我錄取了金門的教師職缺!此時的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高興的是可以回金門陪伴年邁的雙親,擔憂的是要放棄台北穩定的工作,一切要重新調適。幾經思量與家人討論之後,我終於做出決定||回到我可愛的故鄉||金門。 我帶著一顆既期待又忐忑的心。到分發的學校報到時,迎接我的是老師們溫暖的笑容,那份親切中夾雜著熟悉的鄉音與濃濃的人情味,是啊,這就是我成長的地方。不管離開家鄉多久,金門人那股熱情的心依舊。這所學校古色古香又經典動人,美麗的雙鯉湖畔和濕地館就在學校旁,校園雖不大,卻別具一番風味。學校周圍是低語的老樹與廣闊的藍天,美麗的校園彷彿一座城堡般耐人尋味…… 在這所小而美的純樸小學,我除了擔任導師,還身兼三個社團||合唱團、節奏樂隊、民俗舞蹈,在教學的日子裡雖然忙碌,卻過得很充實。這是第一次擔任合唱團指揮,多麼神聖的任務啊!還記得首次帶孩子登台表演時,我心情無比緊張,全身顫抖著指揮,結束時,竟然發現雙腳有如千斤重,動彈不得!我故作鎮定的走下台,只希望沒人察覺出我的狼狽模樣。當時合唱團比賽表演時,雙親帶著年幼的小姪女前來觀賞,姪女童言童語地對阿公阿嬤說:「姑姑在台上亂亂比耶!」讓全家笑成一團。 那年,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數只有七人,就像童話故事裡的七個小矮人,而我彷彿是他們的白雪公主。每位學生皆允文允武,他們的語文能力強,個個都能投稿上報,個個都是合唱團員,每位孩子都能上台演唱毫不怯場,繪畫、田徑、民俗舞蹈,十八般武藝樣樣行,真是一群讓人驕傲的孩子呀! 回憶當年,美勞課時,我帶著他們在雙鯉湖畔寫生,多詩情畫意啊!配合鄉土課程,我們一起搭乘校車參觀古蹟,還記得有一次從慈湖步行返回途中,意外遇上野狗,孩子們驚聲尖叫,一哄而散、拔腿狂奔,而我也嚇得臉色發白,還好沒暈倒在路邊!雖然,大家氣喘如牛,驚魂未定,幸好平安回到學校,這段插曲也成了最難忘的回憶之一。 在教室裡,每個早晨,迎接我的是孩子們有禮貌的「老師早!」聲音裡充滿活力和真誠。這群單純又可愛的孩子,不像都市的學生那樣早熟,而是多了份自然與純真。課堂上,他們勇於討論、積極發言,眼神專注,令我深感欣慰。 家庭訪問時,孩子們熱情地準備汽水和點心,當老師訪問1號結束,就有人迅速去通風報信準備……孩子們與家長們的熱情互動至今仍歷歷在目,這有趣的互動畫面至今回想,真讓人回味無窮! 教學不只是教書,更是一種與生命互動的過程。金門的孩子純樸善良,金門的家長熱情有禮,金門的生活與台灣本島大不相同。教學之外,我常騎著腳踏車四處走訪,從慈湖、雙鯉湖,到莒光樓……等,每一處的風景都散發著戰地的歷史痕跡。這樣的戰地金門,這樣的美景,總讓我流連忘返。 時光荏苒,轉眼間,兩年的時光倏忽而逝……因個人因素,我決定收拾行囊,離開這小而美,又充滿人情味的國小。那一天,風雨交加,是個颱風天||彷彿訴說著人生的無常與漂泊……,離開這裡,內心百般不捨。 如今,我回到台北教書,生活節奏變快,學生們的資訊發達,卻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拉遠了。每當夜深人靜時,我仍會想起在金門的晨光、學生的笑聲與那片遼闊寧靜的海。那段教書的日子,是我教學生涯中最動人、最有挑戰、也最值得珍藏的回憶。
輕鬆學英語
-
Key 鑰匙
A key is a very useful tool. You can unlock doors with it. You can also lock things like jewelry so thieves can't take them away. A key looks simple, but it is very important. It is a piece of metal with a special shape. It has a part that you can hold. If you want to use a key, you must have a lock. A lock has a hole where you put the key in. You can turn it left or right to lock or unlock a door, a car, a suitcase, a mailbox, a motorcycle, and more. I can't imagine my life without keys. If there were no keys, no one would put locks on their houses, because nothing could open them, and thieves could come into our homes easily at any time. 鑰匙是一個很有用的東西。用它可以打開門,也可以把東西鎖起來,比如首飾,這樣小偷就拿不走。 鑰匙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重要。它是一小塊特別形狀的金屬,上面有一個地方可以拿著。要用鑰匙,一定要有鎖。鎖上有一個洞,可以把鑰匙插進去,再往左或往右轉,就能把門、汽車、行李箱、信箱、摩托車等等鎖起來或打開。 我無法想像沒有鑰匙的生活。如果世界上沒有鑰匙,大家就不會裝鎖,因為根本沒有東西可以打開它。這樣一來,小偷就能隨時跑進我們家了。
-
A Letter to Auntie 寫給阿姨的一封信
Dear Auntie, How are you? Chinese New Year is coming, and you are coming back, too! Auntie, you are beautiful and smart. You are also kind and loving. Please give me some lucky money. I love you. Best, Jone 親愛的阿姨: 您好嗎? 農曆新年就要到了,您也要回來了! 阿姨,您又漂亮又聰明,也很親切又有愛心。請包紅包給我。 我愛您。 祝好 Jone
-
If I Had One Day to Live 如果我只有一天能活
If I had only one day to live, I would spend it with my family and friend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me because they make my life beautiful. On my last day, I would go to the beach, because a beautiful beach always makes me feel calm. I would also read books and enjoy some delicious food. One thing I have never done but always wanted to try is diving. I want to do this because I want to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ocean and see many sea creatures. It is my dream.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would feel sad, because there are still many things I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I would tell my friends, "Thank you for being my friends. I will remember you forever." I would also share my final thought with my family: "If I had one day to live, please donate all my money to those who need it." I want to help as much as I can. Then I would say goodbye to the world and hope it will stay as beautiful as it is.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可以活,我會把時間留給家人和朋友。因為他們對我來說很重要,是他們讓我的生活變得很美好。 在最後的一天,我會去海邊,因為美麗的海灘總能讓我的心情平靜下來。我還會看書,並享受一些美味的食物。 有一件事我一直想做但還沒做過,那就是潛水。我想潛水是因為我想欣賞大海的美麗,還想看看許多海洋生物。這是我的夢想。 到了這一天的最後,我一定會覺得難過,因為我還有好多事情想做。我會對朋友們說:「謝謝你們一直陪伴我,我會永遠記得你們。」我也會把最後的心願告訴家人:「如果我只有一天能活,請把我的錢捐給需要的人。」我想盡可能幫助別人。然後,我會和這個世界道別,希望它能一直保持這麼美麗。
-
Exploring Taiwan Through Foreign Eyes 從外國人的眼中看台灣
During my recent project to create a video documenting opinions about Taiwan,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view 100 foreigners visiting the island. I also stopped by the iconic Taipei 101 to showcase the beauty and vibrancy of the city. The interviews provided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how visitors experience Taiwan. When asked what aspects of Taiwan could be improved, many mentioned the need for more trash cans on sidewalks and better traffic control. Still, they emphasized how friendly and welcoming the locals are. Regarding food, the overwhelming favorite was beef noodle soup, followed closely by xiao long bao and bubble milk tea. One traveler said, "I came for the scenery, but I'm staying for the food!" As for their favorite places, answers varied-from the bustling Shilin Night Market to the serene beauty of rural counties like Pingtung or Hualien,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richness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s diversity clearly leaves a lasting impression. We also asked, "What place in your country would you recommend people visit?" Americans mentioned the Golden Gate Bridge, Australians suggested the Murray River, and many Europeans encouraged people to explore their historic cities. Lastly, I shared a hidden gem: Kinmen Island. With its unique military history, local delicacies, and peaceful landscapes, Kinmen offers a different side of Taiwan. I warmly invite you to visit Kinmen sometime-it's a journey worth taking. From Taipei 101 to remote islands, Taiwan truly ha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最近我做了一個專題,要拍一部影片記錄外國人對台灣的看法。我訪問了一百位來台灣的外國旅客,還特地去了一趟台北101,想呈現台北這座城市的美麗與活力。這些訪談讓我得到很多有趣的觀點,了解外國人是怎麼體驗台灣的。 當被問到「台灣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時,許多人提到需要在街道上多放垃圾桶,以及加強交通管理。不過,他們同時也強調,台灣人真的非常友善又熱情。 在食物方面,最多人喜歡的是牛肉麵,其次是小籠包和珍珠奶茶。有一位旅客甚至說:「我原本是為了風景來台灣,但現在是為了美食留下來!」 至於最喜歡的景點,答案五花八門:有人選擇熱鬧的士林夜市,有人喜歡屏東、花蓮等鄉間的寧靜美景,也有人推薦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魅力。這些都顯示出台灣的多樣性,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我們也問了他們:「如果有人去你們的國家,你會推薦什麼地方?」美國人提到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澳洲人推薦墨累河,歐洲人則鼓勵大家去看看他們的歷史古城。 最後,我也介紹了一個隱藏版景點:金門。金門有獨特的戰地歷史、美味的地方小吃,以及寧靜的自然景色,展現了台灣不同的一面。我誠摯地邀請大家,有機會一定要來金門看看--這趟旅程很值得。 從台北101到偏遠的島嶼,台灣真的能滿足每一位旅人的期待。
-
My English Teacher 我的英文老師
Miss Betty is my English teacher. She's beautiful and tall. She is very popular, and her English is great. She has short black hair. She often says, "Be quiet." Our classmates like her, and we love to study in her English class. Betty老師是我的英文老師。她又漂亮又高■,很受歡迎。她的英文很好。她有一頭短短的黑髮,常常會說:「安靜。」我們班同學都很喜歡她,我們也很愛上她的英文課。
-
If I Had Only One Day to Live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可以活
If I had only one day to live, I would hang out with my sister. My sister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because we have made lots of sweet memories together. We are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On my last day, I would spend the whole day with my sister. We could watch anime and eat our favorite snacks together. We would even visit Japan. It's my favorite country in the world, so I would like to visit there again with my family. One thing I have never done but always wanted to try is playing in the snow. I want to do this because it sounds like a super cool idea. I would make a snowman, have a snowball fight, and even build an igloo of my own. My sister and I would surely have a lot of fun.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would tell my sister, "We have made lots of sweet memories together.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I would feel very satisfied because I've done all that I wanted to do. I can wave goodbye to the world with no regrets.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可以活,我會和我妹妹一起度過。我的妹妹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起創造了很多甜蜜的回憶。我們彼此非常親近。 在最後一天,我會和妹妹一起待上一整天。我們可以一起看動漫,吃我們最喜歡的零食。甚至我們還會一起去日本。那是我最喜歡的國家,我希望能和家人再去一次。 有一件事我從來沒做過但一直想嘗試,就是在雪地裡玩。我想做這件事,是因為聽起來超級好玩的。我會堆雪人、打雪仗,甚至還會自己搭一個冰屋。我和妹妹一定會玩得很開心。 一天結束時,我會對妹妹說:"我們一起創造了很多甜蜜的回憶。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會感到很滿足,因為我做了所有想做的事。我可以毫無遺憾地對世界揮揮手道別。
-
Where I Will Be in Ten Years 十年後的我會在哪裡
Hello, I am Shawn. I am 13 years old, and I live in Kinmen, Taiwan. Right now, I am a student at Jinning Junior High School. I enjoy playing table tennis and playing video games. In ten years, I will be twenty-four years old. I plan to become a doctor and study at medical school. In medical school, I will learn how to treat patients. I will make a lot of money and save many people. The money I earn will be donated to people in need. I like this job because it gives me a meaningful life. I hope to live in Kinmen, be with my family, and make a change here. In ten years, I hope to have a safe, fun, and meaningful life. I feel excited about the future because it is the ideal life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你好,我是Shawn。我13歲,住在台灣金門。現在,我是金寧國中一名學生。我喜歡打桌球和玩電動。十年後,我將會24歲。我計畫當醫生並進醫學院學習。在醫學院裡,我會學習如何治療病人。我會賺很多錢,也會幫助很多人。我賺的錢會捐給需要幫助的人。我喜歡這份工作,因為它能讓我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我希望能繼續住在金門,與家人一起,並在這裡做出改變。十年後,我希望能擁有安全、快樂且有意義的生活。我對未來感到興奮,因為這正是我期待的理想生活。
-
If I Had One Day to Live 如果我只剩一天可以活
If I only had one day to live, I would have lots of things to do. On my last day, I would try topping up some money for my favorite video games because I want to enjoy them without any limitations. I want to make sure I can have as much fun as possible on my final day. One thing I've never done but always wanted to try is going to a beverage shop, buying all kinds of drinks, and tasting one glass of each. I want to do this because so far, I've only tried a few drinks on the menu. On my last day, I want to try as many as I can.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would feel sad because I wouldn't be able to enjoy the joy of life anymore. But the good news is, I'm still young and healthy. I'm glad that I can continue living my life and create more happy memories.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可以活,我會有很多事情想做。這一天,我會儲值一些錢到我最喜歡的電玩遊戲裡,因為我想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盡情玩遊戲。我希望我能在最後一天玩得超開心。 有一件我一直想做但還沒做過的事,就是去飲料店,把各種不同的飲料都買來,每種喝一杯。我想這樣做,是因為我目前只喝過飲料單上少數幾種口味。既然是最後一天,我想盡可能多試幾種。 到了這一天的最後,我會覺得難過,因為我再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了。不過好消息是,我現在還年輕又健康,我很開心還能繼續我的人生旅程,創造更多開心的回憶。
-
落實「災前預防、災中應變、災後復原」 縣長巡視急降雨情形 正視積淹水排除問題
受強烈颱風「樺加沙」外圍環流持續影響,金門縣近日連續出現豪雨,多處低窪地區因短時間雨量集中而發生積淹水情形。金門縣長陳福海昨(24)日立即率領縣府團隊前往受淹水影響區域,現場了解災情,並指示工務處、城鄉發展處及相關單位全面動員、迅速應變,守護鄉親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縣長在現地會勘時指出,災害無法完全避免,但政府的責任就是在第一時間掌握狀況,並透過快速反應將損害降到最低。他強調,淹水問題不能僅止於臨時處置,而要從短期應變到長期治本同步推進。他要求各單位落實「即時反應」與「系統檢討」兩個層面,讓防汛治理不只是一次性的處理,而是逐步建立更周延的應對模式。 工務處在縣長指示下,第一時間調派抽水機具至現場,加強排水設施的運作,並同步派員巡查下水道及側溝等地下排水系統,確保排水暢通。同時展開重點區域清淤,避免因淤塞加重積水情況。工務處表示,雖然金門過去已陸續推動多項排水改善工程,但短時間內出現超過設計標準的雨量,仍對系統造成壓力,此次狀況也將列入檢討,作為未來設計與施工的改進依據。 此次勘查重點聚焦於低窪與交通要道區域,縣府團隊透過現場觀察,逐一檢視排水系統的問題點,並即時討論改善方式。陳縣長特別指出,急降雨期間正是檢視問題的關鍵時刻,請同仁在安全的前提下巡視各個淹水區,看見問題就要正視並提出改善對策。他同時要求工務處研擬短期應變措施,例如加設洩水開口、放大排水斷面,加速水流導入溝渠,以縮短積水時間。他指出,這類工程雖規模不大,但在短時間內能發揮關鍵作用,是「用有限資源達成高效治理」的具體展現。 除了即刻處置外,縣長也強調,應同時啟動中長期規劃。城鄉發展處將配合工務處全面檢討地區排水配置,並透過跨局處合作,整合建設處、養工所及水利相關單位,共同研擬更具前瞻性的防汛網絡。 縣長現場並要求環保局與各鄉鎮公所立即動員清潔隊,加強排水口與側溝巡查清理,並於雨後落實環境消毒與維護,避免因積水引發後續衛生或安全問題。他表示,這些細節性的工作是整體防災體系的一部分,將以制度化方式逐步建立長期維護機制。 縣長也在會勘過程中指示相關單位,後續防汛工作要涵蓋「災前預防、災中應變、災後復原」三個階段,並逐步建構更完善的標準作業程序,同時透過跨局處資訊共享與即時反應機制,讓整體防汛作業更有系統、更具效率。 陳福海縣長最後強調,金門縣政府的防汛作業將秉持「短期有感、長期治本」的原則。短期內,務必展現縣府立即行動、快速解決問題的決心,讓鄉親安心;長期上,則要透過系統性的檢討與整體規劃,逐步補強排水設施與管理制度,並結合跨局處合作與專業評估,讓金門在未來各種天候挑戰下都能穩健守護居民的生活與安全。
-
響應國際維修日 環保局擬辦活動打造永續未來
家中小家電出現故障,別急著丟!金門縣環保局響應「國際維修日」,特別舉辦「小家電急診室」活動,邀請專業維修師傅到場,陪伴民眾一同動手修理,延長小家電使用壽命,減少廢棄物產生。即使沒有帶物品前來,也歡迎民眾到現場學習維修技巧,吸收實用知識。 活動將於10月18日(週六)下午2點至6點,在金湖鎮山外中正路公共籃球場(金免廢日攤位)登場,檢測及維修範圍包括電鍋、電扇、烤箱、吹風機、電暖器與鬧鐘。主辦單位預計招收10件維修物品,每人限帶一件,並採線上報名方式(網址:https://forms.gle/fNj5HT933RADsFVt8)。報名成功者將於10月9日前收到通知,活動當日請於14:00至16:00攜帶小家電至現場報到,逾時或未到者將失去維修資格。 環保局說,本次檢測與基本維修皆免費,若需更換特殊零件,則依現場師傅判斷收取材料費。活動當天不接受現場報名,提醒有意參加的民眾務必提早完成線上登記。 環保局同時呼籲,舊物也能創造新價值。若想處理家中不需要的小家電或二手物品,可利用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推出的「全家不用品藏寶地圖」(https://recycle.moenv.gov.tw/utmap/),尋找鄰近的捐贈、回收或維修據點,讓物品延續新生命,共同邁向資源循環、永續未來。
-
迎接十一長假 金廈協調加班船班並強化交安管理
為確保兩岸民眾在大陸「十一」長假期間往來順暢,同時提升交通安全管理,落實縣長陳福海多次強調的「平衡經濟發展與秩序管理」政策,金門縣政府與廈門市相關單位近日透過聯繫管道,就加班船班機制及微型電動車入境安全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展現縣府在面對節慶旅運需求時的積極作為與前瞻規劃。 縣府指出,自「小三通」恢復以來,兩岸旅運需求逐步回升,特別是大陸十一長假將至,旅客往返數量勢必大幅增加。金門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門戶,不僅承擔運輸調度的壓力,更肩負確保旅運安全的責任。為妥善因應即將到來的人潮,縣府於月初便主動拜會交通部航港局局長葉協隆,積極反映地方增班需求。葉局長當時表示,在現行核定航班的前提下,已有加班機制作為因應,顯示中央與地方共同面對挑戰的決心與彈性。 縣府由參議陳祥麟、觀光處長許績鑫率領港務處、浯江公司同仁組團赴陸,與廈門方面展開會議,針對加班船班申請流程、調度彈性、通關配套措施等細節進行具體討論。雙方經過溝通後達成共識,將以旅客需求為核心,兼顧安全與秩序,確保交通運輸不中斷。此舉不僅有助於疏解十一假期龐大人潮,更凸顯金廈雙方在務實合作上的默契,也象徵雙方長期以來建立的良好協調機制再次發揮作用。 除船班議題外,縣府亦關注到微型電動二輪車所帶來的交通安全問題。隨著旅客人數增加,短期租賃微型電動車已成為遊客體驗金門的熱門選擇。然而,由於金門與大陸在道路規則上存在差異,不熟悉交通規範的外地旅客往往因疏忽而發生事故,造成行車安全隱憂。縣府因此特別與廈門方面交換意見,並進一步推動宣導措施,包括透過五通商戶售票櫃檯發放宣傳小卡,提醒旅客入境前注意行車規範,同時要求租賃業者加強行前教育,確保旅客在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已充分了解相關規則。縣府希望透過宣導與教育並行的方式,降低交通風險,守護旅客安全。 陳福海縣長表示,小三通對金門而言,不僅是一條交通航線,更是連結兩岸交流的重要命脈。每逢大型節假日,旅客數量倍增,為地方觀光產業注入龐大商機,也為基層經濟帶來活水。但發展必須兼顧秩序,若缺乏完善的安全措施,勢必會影響遊客體驗,甚至損及金門的整體形象。縣府因此持續推動各項配套措施,確保旅運秩序與安全,讓旅客不僅能享受便利,更能安心往返。 他進一步指出,金門的發展與小三通緊密相連,這不僅關乎交通便利,更攸關地區形象與長遠發展。縣府將持續加強與中央及廈門方面的協調,並透過跨部門合作機制,從航運調度、通關流程到交通宣導,逐一落實與完善。此舉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十一假期,更是著眼於長期穩定、可持續的兩岸旅運發展,讓金門在交流平台上的角色更加穩固。 縣府也特別強調,金廈兩地一直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協調機制,未來將持續在旅運便利、交通安全及公共服務等面向深化合作。縣府相信,唯有透過完善制度與雙方務實合作,才能為往返民眾創造更好的出行體驗,讓大家都能共享金廈交流所帶來的成果。
-
雙十節加班機 9/30上午9時開放訂位
為因應114年雙十節連假旅運高峰,金門縣政府積極協調航空運能,成功爭取加班航班,讓鄉親與旅客能順利返鄉與往返兩地。本次加班航班規劃於10月12日加開金門-臺北往返各1架次,由華信航空執飛,共提供322個座位。臺北飛往金門的AE1293班次,將於18時20分自臺北起飛;金門飛往臺北的AE1294班次,則於20時20分自金門起飛,兩航班皆使用738型客機。縣府強調,此次加班安排是在緊湊時程中積極爭取的成果,展現縣府對鄉親交通需求的重視。 縣府為體恤鄉親利用連假返鄉需求,有鑑於114年雙十節假期將屆,為期讓鄉親順利返鄉,特於第一波訂位結束後,啟動鄉親未訂妥機位需求調查,並於調查完成後立即向民航局與各航空公司協調爭取加班機。 縣府於114年9月13日至9月17日調查統計登記機位需求多為金門-臺北航線,經縣府努力協調各航空公司並同意保障各航班搭載人數後,於非常緊湊的時間下,調度出本次雙十節加班機。 本次加班機預計加開北金雙向時段來回班機1架次,可提供322個座位數,並訂於114年9月30日(星期二)上午9時起,統一受理民眾訂位。因加班機機位有限,提醒鄉親務必做好短時間內即可能售罄的心理準備,而縣府亦將視實際需求,持續跟航空公司協調爭取加開班機,讓鄉親順利返鄉。 本次縣府協調之加班航班,以金門-臺北航線為主,方便鄉親及旅客往返兩地。在臺北飛往金門的部分,10月12日將加開華信航空AE1293班次,於18時20分自臺北起飛,機型為738。至於金門飛往臺北的加班航班,則為10月12日華信航空AE1294班次,於20時20分自金門起飛,機型同樣為738。統一開放訂票時間:自114年9月30日(星期二)9時起,由各航空公司訂位電話及網路公開接受訂位。 觀光處提醒,鄉親於訂票確定後,請務必於訂位日起3日內完成開票,以免訂位遭航空公司取消之情事;另縣府特別呼籲本次管制期間(雙十節管制期間10月9日至13日)之加班機訂位機票,均會加註「限當日當班次有效」、「至遲於航班起飛前辦理退票」及「逾期作廢」等規範,避免因部分旅客重複訂位而影響多數民眾之權益,請鄉親特別注意。 此外,縣府再次提醒民眾務必事先訂妥機位,以免浪費時間於機場候補;搭機當日亦請提早出門至機場報到,並備齊身分證件,以順利搭機。
-
勞基法研習會金門開講 提升勞資雙方法令認知
由勞動部主辦、金門縣政府協辦的「114年度勞動基準法令研習會」近日在縣府多媒體簡報室登場。活動自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展開,邀集來自縣內各單位及五鄉鎮承辦勞保業務人員、基層勞工共約85人參加。研習會由曾任臺灣高雄橋頭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法官、現任善長法律事務所楊富強律師擔任講師,課程內容涵蓋勞動基準法概述、最新修法重點,以及相關實務案例研析。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專業實例分享,使參訓人員對勞基法有了更完整且深刻的理解。 楊律師在課程中強調,勞動基準法是規範勞動條件的最低標準,無論是工時、休假或工資,皆為保障勞工最基本權益的重要依據。隨著社會發展與產業結構轉變,勞基法也不斷修訂,以回應不同時期的勞動需求。此次研習特別針對近年修法重點,包含加班工時上限、勞資會議制度及工資計算方式等,透過案例說明讓參加學員能更快掌握實務操作。 金門縣政府社會處表示,勞基法所規範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所有雇主必須遵守的底線。目前每月基本工資為新台幣28,590元,每小時基本工資為190元,雇主在與勞工訂定契約時,不得低於此一標準。透過明確規範,勞工得以獲得最基本的保障,而雇主則能在清楚法律規範下建立勞動條件,避免勞資爭議。 社會處指出,近年勞工意識逐漸提升,勞工對自身權益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為了避免因認知不足導致誤觸法令,縣府在推動相關研習會時,也積極鼓勵雇主踴躍參與。雇主若能充分理解勞基法,不僅能夠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亦有助於勞資雙方建立互信關係,進一步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 此次研習會除了提升基層勞工對法律的認識,也讓各鄉鎮承辦勞保業務人員能更熟悉法令規範,以利日後在第一線服務時提供正確資訊。參與學員在課後反應熱烈,普遍表示透過專業講師的解說,對勞基法有了更完整的輪廓,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工作,對勞動權益維護及行政服務品質都有正面助益。 縣府強調,勞動基準法的核心價值在於「保障勞工、穩定勞資、促進發展」。唯有讓勞工在安全且合理的勞動環境中工作,產業才能穩定運行,地方經濟也才能持續發展。 未來縣府將持續配合中央政策,規劃更多與勞工權益相關的研習活動,並透過宣導與教育,協助雇主與勞工共同提升勞動意識,攜手打造友善且健全的勞動環境。
-
風獅爺季繪畫比賽公布得獎名單 訂9/28頒獎
2025金沙鎮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主題繪畫比賽,各組共計有488件作品參賽,經過評選,得獎名單出爐,訂於9月28日上午10時公開表揚,金沙鎮公所敬請獲獎者於上午9時30分到場報到及領獎。 主辦單位說明:此次學子之作品,展現了豐富的色彩表現,用畫筆勾勒出心中的風獅爺及金沙的美景,充滿創意與巧思,恭喜所有獲獎同學,也感謝老師的用心指導。 配合一年一度金沙鎮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金沙鎮公所辦理「2025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主題繪畫比賽,期藉以促進金沙鎮觀光,引領與會親子、師生走進金沙,了解金沙文化並體會金沙之美。比賽由金沙鎮公所統一提供圖畫紙,並分幼兒園組、低年級組、中年級組、高年級組和國中組,由學子以金沙鎮特色之高粱、老街、風獅爺為主軸,自行創作。活動於9月15日止收件,共計有488件作品參賽,金沙鎮公所經邀集多位專業評審展開評選後,揭曉各組獲獎名單,並訂於9月28日上午10時公開表揚。 金沙鎮公所表示,作品中從孩童的觀點,看見其心中風獅爺及金沙的美景,學子用畫筆勾勒,以豐富的色彩呈現,充滿創意與巧思。恭喜所有獲獎同學,也感謝老師的用心指導。同時也敬請獲獎者於9月28日上午9時30分到場報到領獎,並參與今年文化季各項手作體驗、市集以及表演等活動。 「2025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主題繪畫比賽,各組獲獎名單如后: 幼兒園組: 第一名:林明合(金沙國小附幼)。第二名:楊于靚(金沙國小附幼)。第三名:蔡汶錡(金沙國小附幼)。佳作(共11名):楊語芯(金沙國小附幼)、蔡瑀曈(金寧中小學附幼)、吳景森(金沙國小附幼)、楊宛縈(賢庵國小附幼)、黃富雄(金沙國小附幼)、趙禹棠(金沙國小附幼)、高昀曜(金湖國小附幼)、蕭鈞浩(金沙國小附幼)、張晨瑩(金沙國小附幼)、陳宥涵(金湖國小附幼)、黃紹宸(金沙國小附幼)。 低年級組: 第一名:李宥澄(開瑄國小)。第二名:徐瑀辰(古寧國小)。第三名:許爾桔(多年國小)。佳作(共12名):蔡筱璐(金寧中小學)、高昀悅(金湖國小)、李睿傑(古寧國小)、李宇薇(古寧國小)、李亦喬(古寧國小)、何語宸(古寧國小)、侯己洋(金鼎國小)、洪瑞謙(上岐國小)、吳宇希(中正國小)、林立偉(開瑄國小)、賴昀謙(開瑄國小)、黃嵩峪(湖埔國小)。 中年級組: 第一名:洪上軒(開瑄國小)。第二名:熊書釩(金湖國小)。第三名:周昀蔚(金寧中小學)。佳作(共10名):劉燿寬(多年國小)、楊翊鈺(多年國小)、黃暐筑(多年國小)、陳妍希(多年國小)、王以安(賢庵國小)、高昀樂(中正國小)、黃瑀彤(開瑄國小)、陳易(古寧國小)、張宸睿(中正國小)、王宥涵(古寧國小)。 高年級組: 第一名:劉書妤(開瑄國小)。第二名:江珮君(西口國小)。第三名:黃苡緁(多年國小)。佳作(共10名):許宸漢(古城國小)、張絜(多年國小)、謝蓁(多年國小)、周庭均(中正國小)、鄭翰駿(金湖國小)、黃資雅(安瀾國小)、莊喆雁(金湖國小)、賴薪丞(西口國小)、李博宇(金湖國小)、劉燿誠(多年國小)。 國中組: 第一名:李可心(金城國中)。第二名:詹紫涵(金城國中)。第三名:周思羽(金城國中)。佳作(共7名):王譽霏(金城國中)、許巧潔(金城國中)、許圓希(金城國中)、許瓏軒(金城國中)、陳良蘐(金城國中)、黃恩典(金城國中)、楊佳恩(金城國中)。
-
《金門瞭望》迎接金門旅遊的「光輝十月」
特約主筆:李金生 金門「小三通」往來旅客持續穩定成長,今年8月止累計已突破百萬人次,達到119萬9,833人次,隨著大陸「十一長假」的來到,可望延續暑假旅遊熱潮,再拉出另一波長紅成果,展現「金廈旅遊生活圈」在大海西的區位優勢。 根據移民署的統計,今年一至八月金廈泉「小三通」入境人數合計59萬7,733人次,其中陸港澳(含自由行及觀光團)16萬819人次;出境合計60萬2,100人次,其中陸港澳(含自由行及觀光團)16萬278人次,合計119萬9,833人次。相較去年同期的79萬1975人次,數量上有非常顯著的成長。 今年大陸的「十一長假」從10月1日(周三)至10月8日(周三)共有8天假期,其中包括大陸國慶(10月1日)和中秋節(10月6日)在內。金門縣府今年提前布局,特別規畫4期赴陸旅遊推介會,由參議陳祥麟與觀光處長許績鑫率團赴泉州、莆田和福州、寧德等地拓展客源,目標就是利用「小三通」之便,確立金門做為大陸沿海旅遊延伸據點,吸引更多遊客登島攬勝、消費,分享「十一黃金周」旅遊大餅的紅利。 因應對岸遊客人潮的湧進,縣府也啟動「小三通」疏運應變計畫,要求各相關單位針對旅遊現況和突發狀況,做好滾動式檢討和因應準備,確保這條兩岸最便捷水路的順暢與安全。 今年大陸的另一個長假「五一」,小三通就有亮眼的表現。縣府統計,五月一日至五月五日的入境旅客為1萬3,881人次,其中陸客有7650人次,自由行占比高達95.9%。 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廈門,今年「五一長假」估吸引300萬名各省遊客,部分遊客也循「小三通」來金旅遊,這是在「金廈共同生活圈」的大框架下,出現本地業者期待的外溢效應,讓金門因為「兩門」旅遊延伸,也有較平日明顯增多的遊客來到,對活絡地方經濟就是一項好事。 今年「五一長假」和「十一長假」都是新冠疫情之後,重新開放陸客登島自由行的大陸長假,均具有小兩岸旅遊觀察指標的意義。放假5天的「五一」帶來預期的人潮,在地方觀光旅遊業者的歡喜聲中漂亮落幕,連放8天的「十一」可望吸引更多遊客,因此也更讓人期待。 回首疫前的2017年「十一長假」,金門小三通前3天就湧進破萬陸客,全島各重要景點均出現旅遊人潮,台開風獅爺商店街、昇恆昌金湖廣場和土特產店,呈現人來人往、車來車去的熱況外,城區藥妝店也出現掃貨遊客。另包括民宿、機車出租行也都生意強強滾,讓旅遊和觀光業者忙得不可開交。 以廣東粥、蚵嗲和油條、燒餅等地方美食出名的模範街與邱母節孝坊一帶,更是紅男綠女穿梭來去。今年的「十一」能否再現往日熱鬧景況,進一步扎實金廈旅遊圈的基石,就有待來日的檢驗。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有許多遊客在模範街口、石坊下,或手搖飲小攤前自拍,留下「我在金門」的旅遊紀念照。如今,也有一些騎著微型電動車遊金門的陸客,相揪駐足在東北角海邊,以近在咫尺的廈門翔安機場為背景擺拍,留下金門遊的美好回憶。 日前,一位騎電動車遊金門的大陸女遊客,在金湖鎮太湖路段遭自小客車追撞重傷,次日一早在縣府、海基會金門行政協調中心與金門紅十字會的協助下「小三通」回到對岸繼續搶救,讓金廈旅遊界同感遺憾。在迎接「十一」新一波旅遊熱潮來到的同時,縣府和相關單位須完善各項準備作業,並且在方方面面落實執行,做到讓遊客安心、安全,才能在金廈小兩岸旅遊的大市場,確立金門觀光的優質品牌。
-
支持庇護工廠 金酒公司送愛到社福機構
金酒公司秉持回饋社會、關懷弱勢群體之企業理念,昨天(9月24日)辦理中秋關懷送暖活動,由總經理丁丞康率隊,分別走訪大同之家、金門家扶中心、福田家園、松柏園等四個單位,並特別向妙妙屋庇護工廠採購產品作為禮品,讓愛心加成。除表達佳節關懷,也期盼藉以拋磚引玉,讓社會各界及機關社團等響應,一同關心社會需要幫助的對象,為社會帶來更多陽光和溫暖愛心。 由於中秋佳節的腳步近了,金酒公司昨日舉辦中秋關懷送暖活動,並透過採購妙妙屋庇護工廠的愛心產品,直接或間接幫助地區弱勢群體及其服務機構。由總經理丁丞康率隊,走訪四個社福機構致贈秋節禮品,中秋送暖表心意。 金酒公司中秋關懷送暖活動於昨日下午2時30分起展開,分別走訪大同之家、金門家扶中心、福田家園、松柏園等四個單位,致贈採購自妙妙屋的愛心應景禮品,向各機構被照顧者、長輩們以及工作人員表達秋節的關懷。所到之處也受到大同之家主任王麗娟、金門家扶中心主任洪依帆、福田家園主任陳長源及被照顧者之歡迎。 金酒公司總經理丁丞康指出,金酒公司秉持回饋社會、關懷弱勢群體之企業理念,特別在中秋節前夕辦理關懷活動,並採購妙妙屋庇護工廠愛心產品430份,致贈給4個單位,除了感佩其長期以來投入社會弱勢之照顧,也希望能盡一份心力,為被照顧之長輩、孩童等需要幫助的民眾,遞上一份小小的關懷,讓他們在節日裡感受到外界的溫暖,都能擁有一個快樂的中秋佳節。 各單位也由主任等代表接受及表達感謝,金門家扶中心也由主任洪依帆回贈感謝狀並指出,感謝金酒公司長期投身地區公益,秋節前特別由丁總經理為受扶助的家庭和孩童帶來應景的禮品,讓每個家庭能夠感受到中秋佳節的氣氛和來自社會的關心和祝福。 洪依帆主任也進一步指出,金門家扶中心目前約有200多個扶助家庭,以及300多位扶助之學童。金門家扶中心長年致力於服務在地弱勢兒少與家庭,但由於離島資源有限,經費與支持相較本島更顯匱乏,必須仰賴各界的協助與支持,才能持續推動扶幼工作。同時,也因地處離島,缺乏穩定且長期的資源,使家扶在執行服務的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因此,也期盼社會大眾共同成為兒少支持的力量,幫助弱勢孩子們安心成長及學習。
-
主動查緝飆車 防範肇禍做功德
報載:金門縣政府鑑於大量陸客來金旅遊觀光,雖能為地方觀光產業帶來經濟效益,然因瞬間量能驟增,加諸陸客未諳交通規則與「微型電動二輪車」的使用規範,衍生交通安全隱憂,經研討訂定二階段管理執行原則,啟動跨部門聯合稽查行動,強化陸客騎乘「微型電動二輪車」管理,以兼顧觀光發展與交通管理,打造一個讓旅客安心、居民放心的優質觀光環境。 這則新聞見報的第三天,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一名來金自由行的許姓女遊客,騎乘租賃「微型電動二輪車」,行經太湖路段時,遭小客車自後方追撞噴飛,頭部重創昏迷,經送「衛福部金門醫院」加護病房搶救;金門縣長陳福海第一時間獲報,指示「一切以救人為優先」全力協助。 隔天,在「紅十字會」與醫護人員護送下,搭乘早班船送返廈門醫治,引起廣大鄉親的高度關注,紛紛留言加油打氣:「希望沒事」、「祈願她清醒恢復健康!」、「祈祐早日康復!」、「祝清醒、康復!」……等等,顯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不願看到不幸事故發生。 認真說,金門島上車輛不多,肇事機率應相對減少,然正因車輛不多,駕駛人容易不知不覺中超速開快車;更因地區道路多曲折、起伏,兩側「無號誌」支線特別多,一個不小心,很容易撞個正著,造成車毀、人傷亡的憾事。所謂「十次車禍九次快」,其中,以飆車危害最大。 記得十幾年前,金門東北隅某村落有二兄弟,經常駕著白色轎車在市街狂飆,本報「紫外線」專欄,曾為文呼籲交通執法單位,應儘速取締避免肇禍。可惜,本報呼聲言猶在耳,不幸的事故發生了,剛退休的陳姓員警清晨健走,在金湖國中前紅綠燈路口被當哥哥的「飆仔」撞了,當場魂歸西天。 同樣的,不久之後,其弟未能記取教訓,也駕車狂飆,撞倒復國墩鄭姓女送報生,留下九名嗷嗷待哺的子女,不幸際遇堪憐,甚至,連時任省府主席顏忠誠前往關懷慰問,目睹悲慘情況,亦不禁感傷落淚。 可嘆的是,近來,又有一部鐵灰色的轎車,多次自「南機路」,轉「下莊中興路」,無視街上有孩童及復健的老人,行車速度之快,就像狂風吹過,到了「光武路」有「停」字的路口,也沒停、聽、看,直接衝過去,仿如一枚流竄的炸彈,倘若不幸有人、車被撞,絕對凶多吉少,居民已在社區「治安會報」提出,請列席警官帶回處理。 此外,在山外街頭,亦不時有「飆仔」拿掉消音器,從公車站前飆向新市圓環,挑釁意味極為濃厚。今日科技昌明,面對類此「飆仔」橫行,真拿他沒辦法嗎?答案應是肯定的。因為,全島至少已架設三十處固定式「闖紅燈及測速」設備,還有諸多「雷達移動式測速」,以及無數的「科技執法」與道路治安攝像頭,真要查緝,絕非難事! 事實上,員警維護交通秩序盡心用力,經常可見騎著摩托車,用手機在復興路沿街拍照「違停」。昔日,「不孝新婦三頓燒,有孝祖囝路里遙」;而現代孝親女兒,不再靠雙腿走路,開車為年邁老母到社區拿供餐,車停自家店門口,便當拿進去出來,還不到三分鐘,幾天後就接到九百元的違停罰單。 誠然,「黃線違停」影響交通安全,是該開單處罰,但在執行面,似乎應多一點人性關懷,起碼先給予勸導,立即開走者,能網開一面。而今,街頭再次出現「飆仔」,不得等閒視之;也許,取締違停能立竿見影獲獎勵,而查察「飆仔」是否是「酒空」或「安公子」,是預防犯罪查察,不一定能有績效,但將有助於防範肇禍,應是功德一樁!
-
航空運能受限,金門亟需藍色公路分流:借鏡新台馬輪經驗
每逢連假、春節或暑假,金門旅台鄉親返鄉訂機票幾乎成了奪標比賽,稍慢一步就得苦苦等待漫長候補,這種情況不僅困擾返鄉的遊子,也打擊了觀光客的信心,讓原本想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程,變成一場折騰。溯其根源,實來自於台金航空運能不足之瓶頸,當需求不斷上升,供給卻卡死,結果就是機位稀缺、民怨四起。 有鑒於此,副縣長李文良日前拜會馬祖縣長王忠銘,重點就是學習「新台馬輪」的成功經驗。這艘船之所以受到矚目,關鍵在於它不只是一艘交通工具,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船上設有臥鋪與休憩設施,旅客能在夜間啟程,白天抵達目的地。這種「夜搭日到」的模式,不僅節省時間,更創造了一段獨特的旅程。睡一覺,就能開始新的行程,對於旅客來說,不啻是一種新型態的旅行體驗。 馬祖能做到,是因為採用了DBO模式(設計、建造、營運),由政府主導規劃,並引入日本造船與管理經驗。這讓新台馬輪不只是運輸工具,更是一種服務品牌。金門若能引進類似模式,不僅能分流航空人潮,更能打開一條觀光與經濟的新大門。事實上,藍色公路的價值絕不只是在「有沒有位子坐」。它還能為金門創造更多觀光與商業契機。想像一下,遊客晚上從基隆或高雄登船,隔天早晨抵達金門,馬上投入戰地文化之旅;回程的時候,也能在船上安穩入睡,隔日清晨回到家門口。這樣的體驗,不僅降低了出遊門檻,也讓航程本身成為旅遊的一部分,甚至能發展成短程郵輪式的「微旅遊」。 另一方面,藍色公路還能延伸出物流與產業鏈的效益。金門的高粱酒、貢糖、麵線等特產,一旦能藉由快輪直送北中南市場,將能拓展更大的商機;台灣本島的農漁產品,也能透過藍色公路輸送至金門,再透過小三通進入大陸市場。這樣的「雙向快遞」,將把金門打造成一個區域性的海上經濟樞紐。與其把藍色公路看成純粹的交通補位,不如視它為一條「觀光+物流」的經濟大動脈。 當然,藍色公路之推動非一蹴可幾。首先,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建造與營運大型船舶的成本高昂,若沒有中央政府的經費挹注與政策協助,地方政府單靠自身財力根本無法負荷。其次,營運模式也須釐清係由政府獨營、民間經營,抑或公私合營?風險如何分攤、利益如何共享,宜有周延規劃,同時須與觀光體驗結合,才能真正吸引旅客。 綜上所述,金門的交通困境不該成為發展絆腳石,反而應是推動創新的催化劑,航空、海運各具比較優勢,唯有「海陸並進、空海互補」,方能徹底解決一票難求的問題。金門的觀光活動與遊程若能和藍色公路航班結合,推出饒富特色之目的地旅遊套餐,旅程將從登船那一刻就開始,為旅遊注入更多元化的層次感。從觀光發展角度看,金門的觀光資源比擁有台馬、台澎海運航班的馬祖與澎湖更為豐富,尤其危機常常蘊含轉機與商機,台金線藍色公路不僅攸關鄉親返鄉之便利性,更或是地區觀光再起的契機,它能讓遊子不再為機票焦急,也能讓觀光客對金門多一分選擇與期待。
-
做好大陸「十一長假」交通安全工作
一名大陸女遊客騎乘微型電動二輪車遊金門,在金湖鎮太湖路遭自小客車追撞重傷昏迷,日前在紅十字會與醫護人員護送下,緊急「小三通」返回對岸進一步治療,讓預期將有大量陸客來到的大陸「十一長假」,在交通安全方面備受關注。 這是位於兩岸交流最前線的金門,繼過去曾有大陸遊客騎鐵馬在桃園路發生車禍,以及自小客車在大同之家附近路口衝撞穿越馬路的陸籍行人,導致兩人雙雙不治之後,再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也是曾因新冠疫情中斷近3年的金門「小三通」,自2023年1月7日復航以來,最嚴重的一起交通事故,兩岸相關單位同感重視和遺憾。 大陸「小三通」遊客人數屢創單日新高的同時,也帶來陸客騎乘微型電動機車不守交通規則,包括常見的不戴安全帽、任意突然停車、違規占據路口、雙乘、不打方向燈和違規右轉,甚至於闖紅燈,危及其他用路人安全的問題,讓已因部分本地鄉親不守法規,快速惡化的交通安全雪上加霜。警方一再要求車輛租賃業者加強行前安全宣導,但顯然收效不大,違規情事仍層出不窮,引來不少怨言。 地區現有5台以上微型電動二輪車的業者共有19家,包括車輛租賃和民宿業者在內,家數和車輛數都在可控管的範圍之內,事關大陸遊客和本地鄉親的安全,縣府觀光處與警方責無旁貸,必須協力落實管控工作,沒有任何馬虎的空間。 縣府和警方已自本月中旬起在金城車站周界一帶,展開安全稽查與宣導,但基本上仍有不足的疑慮。因為陸客在金門到處跑,騎著鄉親戲稱的「小電驢」全島各地走透透,必須在各重要路口加強查察作業,才能讓安全獲得進一步保障。 日前,縣府觀光處與金門監理站就「微型電動二輪車」租賃管理與民眾駕駛行為宣導等議題溝通,目標是做好因應大陸「十一長假」的期前準備作業。具體規畫內容包括加強租車源頭管理與業者教育訓練、製作交通安全宣導影片與多語言宣導小卡、提升微型電動二輪車法規執行力度、提高假期前後稽查密度,以及由監理站持續推廣良好駕駛習慣在內。規畫的覆蓋度不小,但若不能切實執行,必然淪為表面文章,成果肯定十分有限。 因此,縣府觀光處也研擬在「十一長假」重點期間,將在水頭碼頭、熱門景點及交通節點擴大設置交安宣導據點,與警方、監理站共同執行稽查任務。就執行面的深度和廣度來看,應是最契合實際需要的作法。 縣長陳福海說,「觀光發展必須建立在安全與秩序的基礎上,跨機關合作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這項目標即是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做到讓兩岸民眾「安心遊、守法行」。 打造金門成為健康、安全和宜居的城市,是縣政建設的總體目標,而交通安全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十一長假」是一個考驗縣府、縣警局和監理站跨單位協作能力,確保遊客和本地民眾安全的節點,大家都等著看成果的呈現。
-
強化微型電動機車管理提升觀光安全感
近年來,隨著小三通旅遊市場的發展,金門成為陸客旅遊的重要據點。旅遊人次的攀升,為地方經濟注入了強勁動能,使觀光業、餐飲業、住宿業及伴隨而生的交通租賃業者都受惠良多。由於微型電動機車因租借便利、價格親民而成為旅客的熱門選項,但大陸旅客對台灣交通規則的陌生,加上部分業者安全告知不足,衍生出違規騎乘、雙載、未戴安全帽等問題,不僅威脅旅客自身安全,更對金門的交通秩序與觀光形象帶來隱憂。 在這樣的情況下,縣府啟動跨部門聯合稽查,強化對陸客騎乘微型電動機車的管理,無疑是回應社會關切、守護觀光永續的重要手段。儘管觀光帶來經濟收益,但也帶來管理的壓力。每逢假日或假期有大批陸客湧入金門,餐飲、住宿業者皆生意興隆,地方經濟短期內獲得顯著提升。然而,由於旅客數量激增與交通行為差異,違規事件頻傳。許多陸客因為不熟悉台灣交通法規,對於有年齡限制、不得雙載、必須全程戴安全帽,甚至對違規責任與罰鍰繳納方式等交通常識一無所知。這些狀況看似瑣碎,卻足以引發交通事故,甚至造成社會觀感惡化。 縣府意識到觀光若失去安全基礎,繁榮只是曇花一現,立即召開檢討會議,並建立跨部門聯合稽查機制,展現「不因經濟利益而犧牲公共安全」的治理態度。第一階段針對擁有五台以上電動車的業者進行清查,確保租賃端合法合規;第二階段則進一步將焦點放在使用者端,透過隨機抽查與接獲檢舉即查,全面檢驗旅客的實際騎乘狀況。這樣的「源頭控管」與「使用監督」並行,體現了縣府治理的縱深思維。稽查並非僅止於查罰,而是同步推動教育宣導,現場設計交通安全問卷,藉由訪談了解陸客對交通法規的認知,並即時補充說明,將稽查轉化為教育契機。這種「輔導與稽查雙軌並行」的模式,不僅降低旅客因不知法而觸法的風險,也提升了縣府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與親和力。同時,對於租賃業者誤將兩頂安全帽配發給單人租車的旅客,導致旅客誤認可雙載,這便凸顯業者安全告知的不足。縣府提醒業者應加強租車前的安全教育,確實落實「一車一帽」的原則。這不僅是保護旅客,也是保障合法經營者權益,避免因部分業者疏失而破壞整體產業的信譽。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觀光治理,交通安全若未被妥善管理,長遠看將影響觀光口碑,金門的稽查行動反映了地方利益與公共安全的平衡,行政執法與教育宣導並進,單純依賴罰則,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透過教育宣導,才能讓旅客了解規則、內化觀念;稽查轉為教學場合,是金門治理創新的展現。由觀光處與警察局聯手執行,體現跨機關協作的重要性,觀光與交通安全本非單一部門能獨力解決,只有透過資源整合,才能形成治理合力。陸客騎乘違規,不僅是交通問題,也涉及居民觀感。當地居民若對外來旅客產生不滿情緒,將影響社會氛圍與觀光友善度。因此,縣府的治理策略也在緩和居民與旅客之間的潛在矛盾。 觀光最吸引人的,不僅是風景與文化,更是「安全感」。當旅客能安心遊玩、居民能放心生活,觀光才可能長久發展。若任由違規與事故頻傳,即使再美的景點,也難以吸引旅客再度光臨。金門不會為了觀光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交通安全,而是要在經濟繁榮與公共秩序之間找到平衡點。因此,縣長陳福海在縣務會議上指出,要超前部署,確保「安全、有序、友善」三大原則,關乎觀光永續的戰略眼光,也是抓住了觀光治理的核心價值。 業者應以此為契機,提升服務品質與安全管理;旅客則應抱持尊重規則的心態,成為友善觀光環境的一環;縣府則要持續深化跨部門合作,結合教育與稽查,逐步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的管理模式。金門是一座觀光島嶼,更是一個居民安身立命的家園,唯有讓旅客與居民都能共享安全與秩序,金門的觀光才能永續發展。
-
從「感恩酒」到「感恩券」:制度轉型的深層啟示
金門縣政府近日規劃,將既有的「感恩酒」制度,轉型為具備高防偽技術的「感恩券」。這不僅是社會福利措施的一次革新,更是縣府在財政有限下,嘗試讓福利與地方經濟形成良性循環的重要一步。從「慰助金」到「感恩酒」,再到即將上路的「感恩券」,這一連串制度演進,折射出金門在面對歷史情境、財政壓力與地方發展需求時的政策智慧與政治抉擇。 追溯這項制度的源頭,2015年實施的「55歲至64歲三節慰助金」本是縣長陳福海的競選政見,旨在回饋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門鄉親。每人每年可領三節各1萬2000元,受惠人口約1萬7000人,縣庫每年支出高達五、六億元。雖照顧了民生,卻也成為縣府沉重的財政負擔。 為減輕壓力,縣府兩年前改以「感恩釀」酒品取代現金,每年節省約四億元的縣庫支出。然政策雖解決財政問題,卻在市場端引發價格下跌、利潤受壓,有鑑於此,縣府乃構思轉型,「感恩券」的構想也因此浮現。與「感恩酒」不同,「感恩券」不僅具備高規格防偽設計,更是政策思維的轉向:福利不再只是單純的「給予」,而是要創造地方經濟的「乘數效應」。縣府希望透過6.4億元的票券化支出,引導民眾直接進行在地消費,讓商圈受惠、產業活絡,進而實現「照顧鄉親、推動經濟」的雙重目標。 這種設計類似中央曾多次推出的「消費券」,不論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或COVID-19疫情期間,消費券都發揮過刺激經濟的功能。不同的是,「感恩券」更具地方性與針對性,其消費範圍集中於金門,讓福利金流不再外溢,而是沉澱於本地。對於一個高度依賴觀光與特產的離島縣份而言,這樣的政策轉向,無疑是一次實驗性的嘗試。 「感恩券」不只是財務技術,更是政策哲學的體現。長久以來,福利被視為「政府支出」或「社會成本」,但在金門縣政府的規劃下,它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福利是一種投資,可以創造可見的地方效益。 當然,這種設計也隱含挑戰。首先,如何確保「感恩券」的使用便利性與普及性,避免因使用限制過多而降低民眾接受度。其次,市場能否消化這筆龐大消費力,避免造成短期價格波動或商家過度依賴補貼需求。更深層的挑戰在於,福利制度是否能真正兼顧「保障」與「發展」,而不至於演變為一種政治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縣府已表態未來將檢視其他福利措施,如長者津貼、教育獎助金,是否適合以票券或數位方式發放。這意味著「感恩券」或許只是開端,金門可能正嘗試建立一套「福利即經濟」的新模式。若能運作順暢,金門經驗將為台灣其他地方政府提供參考,尤其在財政吃緊、經濟發展需要新動能的當下。 然而,任何制度轉型都必須謹守「以人為本」的原則。若福利轉化的結果讓民眾覺得不便甚至被剝奪,那麼再多的經濟效益也難掩失敗。唯有在政策設計上兼顧民意、財政與產業,才能真正實現「福利惠及鄉親,效益回饋地方」的初衷。 從現金、酒品到票券,金門縣福利政策的轉型,表面上是形式的更替,深層上則是政策思維的進化。它不僅反映縣府面對財政壓力的務實考量,更展現出將福利轉化為經濟循環的創新視角。若能兼顧民眾便利、商家受益與縣庫永續,這場「感恩酒」到「感恩券」的轉型,將不只是金門的故事,更是台灣地方治理的一面鏡子。
-
文化遺產納入全球氣候韌性框架對我國的政策影響
氣候變遷是當前人類社會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與環境變遷不僅衝擊生態與經濟,更對文化遺產帶來深遠威脅。古蹟、歷史建築、考古遺址,以及傳統知識與民俗文化,都在多重壓力下面臨存續危機。長久以來,文化資產在氣候政策中常被視為被動、脆弱的對象,而忽略可以積極作為主動「調適資源」的角色。 2023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首度在「全球氣候韌性框架」(FGCR)第9g條款中,將「文化遺產」納入「全球調適目標」(GGA)七項主題之一。這項突破揭示文化不再是被保護的弱勢,更可成為協助強化社會韌性的力量。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同時啟動「UAE-Belem工作計畫」,要求各界檢視文化遺產調適評估指標,並預計於2025年11月COP30定案,宣示文化已被提升至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層次。 回應上述要求,「氣候遺產網絡」CHN與「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共同推動的「文化遺產氣候調適聯盟」HACA,於2025年6月提出文化遺產評估指標的系統性分析和九項核心議題建議。包括釐清定義、倡議方向型指標、建構倫理與公平參與框架外,更強調指標應避免流於一般化,必須將「保護文化實踐」、「保護遺產地」以及「原住民族與傳統知識導入基礎建設」列為重點,藉以呼應文化資產與知識系統的實質價值。HACA亦呼籲社區主導、多層治理、青年賦權及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並提醒不當的調適策略可能排擠弱勢社群,甚至導致文化滅失。 解析HACA文件的重要意義:首先,促進文化與氣候政策的跨域整合,藉由明確的文化定義,使氣候調適更貼近地方脈絡;其次,將文化、傳統知識及弱勢群體納入評估機制,使之更為完備;再則,建議的架構、詞彙和程序,有助於國際文化氣候治理基準,並成為其他GGA目標的重要範例。 既往我國多著重於「保護」與「修復」,忽略文化資產本身所承載的調適智慧。許多傳統農作方式、水利系統或建築材料工法,都可反映世代累積的氣候調適經驗。例如,傳統梯田耕作體系不僅是珍惜利用資源,更是山地減災的重要模式;沿海聚落的防風林配置、埤塘的集水工法,以及金門傳統聚落的布局,都是先輩面對環境風險的智慧。清楚理解並善用這些傳統知識,將有助於建立更具韌性的調適策略。 目前我國積極推動宏觀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抑或執行面的「強韌台灣計畫」,以至基層的「防災士」培訓中,文化韌性議題仍屬邊緣角色甚至完全缺席,和國際趨勢呈現明顯落差!亟需及時檢討積極推動下列工作: 第一,將文化納入國家調適政策推動跨部會治理,行政院應參採國際趨勢將文化部納入氣候調適機制,賦予清楚功能,使文化與文化資產成為調適政策的核心與支持力量。第二,強化社區主導與公平參與,建立鄉鎮區級的調適機制平台,鼓勵社區、原住民族及青年參與遺產調適規劃,並確保弱勢群體不因調適措施而遭到排擠或文化斷層。第三,結合文化教育與青年行動,將文化資產納入氣候教育課程,鼓勵青年參與社區調查與國際交流。第四,深化國際連結與在地實踐的雙軌模式,我國雖非UNFCCC締約國,但可透過ICOMOS、HACA、CHN等國際網絡積極參與,分享案例貢獻全球經驗,使「台灣模式」在國際舞台上發聲。 綜上,HACA文件對我國提供重新思考文化資產保存的契機,是一份實踐公平正義、重視文化與地方知識、鼓勵跨領域合作的藍圖。文化資產不是氣候變遷下的「弱者」,更是能夠引導社會走向韌性未來的「驅動器」。在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之際,亟須結合國際趨勢將文化視為氣候調適的核心資產,使文化遺產成為推動韌性社會的動力。唯有如此,吾人方能真正掌握這一波國際新契機,使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展現更堅實且獨特的文化力量。
-
金門在「福廈泉」城市定位調整中的新機遇
本月11日,大陸國務院對外發佈《關於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同意自即日起的兩年內,選定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蘇蘇南重點城市、浙江杭甬溫、安徽合肥都市圈、福建福廈泉、河南鄭州市、湖南長株潭、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重慶市、四川成都市等10個發展基礎較好、經濟增長支撐作用較強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作為新一輪改革試點城市(地區)。 這10個地區,不僅基礎條件較好,也具有較強代表性。而本輪主要試點改革內容,總體結構基本類似,但具體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側重,主要圍繞激發「技術要素」創新活力、推進「土地要素」集約高效配置、加快培育和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增強「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資源市場制度建設,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這10個試點地區的選擇,突破了傳統的城市範圍,將更多的城市群納入,主要在推動各類「要素」(技術、土地、數據、資本、人才……等)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自由流動。其中和我們金門比較密切關聯的是,涉及福州、廈門、泉州的城市定位調整。有別於以往的是,過去福建是以「省會福州」及「廈門特區」為代表的福建北南兩極定位,此次則明確將福州、泉州與廈門並列成為中心城市;這表示此後,福建閩南地區將進入泉州與廈門「雙核驅動」的新階段。 金門作為與廈門、泉州隔海相望的臨近島嶼,從過去金門試圖追求成為「廈門的後花園」,或是希望實現「金廈同城化」,到如今,大陸將泉州與廈門,同時定位為閩南的發展火車頭,這種轉變與金門未來發展息息相關,也預示著金門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金門地處廈門與泉州之間,與兩地歷史文化淵源深厚,同屬閩南文化圈。隨著過去「金廈同城化」或「同城生活圈」的加快建構,以及廈門推出的《推進廈金兩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實施方案》,金門居民與廈門居民,在教育、就業、醫療健康……等,與廈門居民同等待遇。而未來,隨著泉州地位的提高,以及各類發展要素(技術、土地、數據、資本、人才……等)在泉州與廈門的流動與配置,金門也將由過去「金廈同城化」轉變為「金廈泉閩南金三角」的發展格局。 當然,目前金門與廈門、泉州之間的城市規模,尚不具可比性,但是大陸整體城市規劃與發展定位,卻攸關金門(鄉親)的發展機遇。無論從三地間的融合發展,或是金廈泉三地的基礎設施連通(大橋或跨海隧道、或翔安機場投入使用),或是經貿產業的合作(或依附),以及各項公共服務及社會與民間融合等。 未來,金門在金廈泉三地中,也必須尋求自身定位(如:生態、僑鄉、戰地)等,同時積極探索與廈門、泉州間,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如何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如何在市場准入、標準認證、行業規範等,尋求規則銜接與制度對接,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或是,在各項發展要素中,找出新的產業合作機會、個人就業機會,或是單純的投資及理財契機。
-
范秉真教授功在金門 值得景仰與懷念
據報載:五十年前,在金門主導「血絲蟲病」防治的「國防醫學院」教授范秉真,今年是逝世十七周年,學生們以「微光不滅--范秉真教授寄生蟲學成就」為主題,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舉辦紀念展,其中有詳細介紹「金門血絲蟲病防治」過程與成果,歡迎金門鄉親前往參觀。 閱讀這則新聞,五十歲以下的金門鄉親,可能會驚奇疑惑,因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血絲蟲病」;而年逾六十歲以上的鄉親,或許仍有印象,當年深夜時分,常被叫醒採血檢查,目的是要根絕從南洋帶回來,由蚊子傳染的流行疾病。 什麼是「血絲蟲病」?在「微光不滅」的新聞裡已詳述,不再贅言。然而,在金門民間流行的傳染病,為何會驚動行政院長經國先生呢?獲指示「衛生署防疫處」積極籌劃防治工作,以鞏固國軍戰力,確保金門軍民健康。因為,深怕傳染給駐軍,隨部隊移防再帶回台灣。 當時,金門是戰地,時值「單打、雙不打」時期,也就是日曆上逢「單日」的夜間,共軍隨時對金門島轟擊「宣傳彈」,而「血絲蟲病」採血檢查,都在夜間進行。換言之,防治小組夜間在各村落「採血」,共軍的砲彈隨時會落在頭上,其危險不言可喻。 事實上,奉令承辦「金門血絲蟲病防治」工作的三位領導,都是高階軍醫退伍。其中,「國防醫學院」教授范秉真、「金門衛生院」院長趙金城,與「血絲蟲病」檢驗室主任徐郁坡,都曾是響應蔣委員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的熱血青年,他們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投身軍旅,早已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來金門戰地面對共軍砲擊,自是無所懼怕! 據了解,「金門衛生院」院長趙金城,原是「尚義醫院」院長,屆退前夕,「金防部」司令官召見,慰勉繼續留在戰地服務,接手「金門衛生院」院長,俾益協調軍醫支援、爭取經費充實醫療設備;更重要的是,籌辦「金門血絲蟲病防治計劃」。 同樣的,承命擔任「血絲蟲病」檢驗室主任的徐郁坡,早年抗日參軍,歷任軍醫官,是國內知名的「瘧疾防疫」及「昆蟲專家」,曾在「美國海軍醫學研究所」工作,奉派到南洋群島,從事瘧疾防治工作。來金門之前是領豐厚的美金,奉召來戰地加入「血絲蟲病」防治,只領微薄的助理員薪水,可謂「不要錢,也不要命」! 當然,能將在金門流行百年的「血絲蟲病」根除,最大功臣是范秉真教授,他也是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投身軍旅的熱血青年,民國四十一年擔任「國防醫學院」教授時,即前來金門進行「血絲蟲病」調查,發覺感染高達百分之十九.一,情況極為嚴重,才有後來的防治計劃。執行期間,因有人怕痛拒檢及拒服藥,使感染率無法降為「O」,因而研發出「海喘散包衣食鹽」,免費供居民食用,終於將「血絲蟲病」根絕,功德圓滿。 范秉真先生曾任「國防醫學院」與「陽明醫學院」教授,作育英才無數,由於教學認真、研究認真、做事為人認真,被譽為「三真教授」,且有諸多學術論文享譽國際。此次適逢逝世十七周年,學生們特以「微光不滅」為主題舉辦紀念展,足見大家對他的崇敬與感懷。 曾經,范教授的足跡走遍島上每一個村落,到過許多家戶抓蚊子,也到過許多糞坑撈捕孑孓,殫精竭慮、不辭勞苦,才讓「血絲蟲病」在金門根除,功在金門。如今,范教授雖已遠去,但他為國家獻身抗日、為國民健康奉獻犧牲、為金門在砲火下防治「血絲蟲病」,其精神與成就值得景仰,也值得懷念!
-
杏壇回顧大校篇
民國66年,依成績志願分發板橋市「臺北縣立重慶國中」任教,報到首日,赫見學校四周稻田環繞,校門前還種植幾片菜畦,場景完全出我意料,彷彿來到都市中的鄉村,有股回鄉的親切。豈料短短幾年光景,四周農田華麗轉身為一幢幢公寓大樓,加上重慶國中是臺北縣升學率數一數二的學校,許多慕名而來的三峽、土城、樹林、鶯歌、中永和等地區學生想方設法、越區就讀,本是60班的校園預定地,一飛衝天為一百五、六十班,教職員工三、四百人,學生七、八千人。已從中型學校轉變為巨型學校,詳看學校平面圖,細數辦公室約40間,公廁30間。尤其下課期間,學生摩肩接踵、萬頭攢動,走廊熙來攘往、川流不息,校園猶如人潮洶湧的「大市集」。 去年打了一通電話給「桃園高中」游文聰校長,曾任重慶國中教學組長,聊起當年排課往事,他說由於班級數多、場地有限,最難排的是體育課,排定體育課等於成功的一半,其他課自然迎刃而解。 大型學校各處室組織健全,行政人員分工細密,教務處主任下設教學、註冊、設備、資訊四組;訓導(學務)處主任下設訓育、生教、衛生、體育四組;總務處主任下設文書、事務、出納三組;輔導處主任下設特教、資料、輔導三組;各組組長下設一至二位副組長,各組有各組的幹事,各處有各處的工友。另有人事室主任、助理員、幹事;主計(會計)室主任、佐理員、幹事。男、女童軍團部、健康中心、圖書館、教師會、幼兒園……等單位。 教務處的註冊、設備、資訊三組,學務處的衛生、體育兩組,總務處的文書、出納兩組,輔導處的特教與音樂資源班都另設獨立辦公室。每一處多達一、二十人,最龐大的輔導處則多達二、三十人。 原本兩三間教室打通的會議室已容納不下全校性的「校務會議」,只好改在活動中心召開,及至最後選出教師代表參加,教評會也是各科分別選出代表。 走在校園中,除了老同事與同辦公室老師外,其他新進同仁則是相見不相識,最多點頭致意。校長初來乍到,除了幾位主任組長認識外,對老師相當陌生,偶有找錯老師訓錯人的窘況。 校舍分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棟大樓,各樓層走廊皆可相通,四棟連成一體,呈一不規則樓體。能力分班年代,各年級的A、B段班壁壘分明,各自集中分區。教師座位表由總務處安排,導師辦公室則隨班遷移,以就近照顧學生。每年開學之初,即是全校師生「大搬風」的開始,學生換教室,老師換辦公室,各自忙成一團。任教重慶27年,一連26年的導師工作,直到最後一年才首度擔任專任,坐專任教師辦公室。因此在重慶年年搬「家」,最後一次搬回家。 學校平面圖是一張極為重要的「位置標示圖」,教師人手一張,各班教室張貼一張。開學之初,務必事先看好教室位置,才能順利找到教室上課;股長聽到廣播,務必事先看好才能迅速來到集合地點。記得導師班有位國一新生上課遲到,我問其由,回說「老師,我迷路了,找不回教室」,誠然,外觀相同的教室一、二百間,的確情有可原。 七千多人的龐大隊伍,全校集合勞師動眾、大費周章。週一早上全校師生升旗後接著召開週會,結束前在校長帶領下全校師生齊聲宣讀「青年守則」十二條,龐大隊伍幾乎站滿操場,師生一起曬太陽開週會。當年規定每天升降旗,除週一外,另五天是三個年級輪流升旗。為了省時省事,全校降旗儀式改在各班走廊舉行,面向國旗方位舉手敬禮。 為了提升升學率,為能激勵學生上進,每學期的三次段考,三年合計17次段考,國三另加模擬考,註冊組固定公布全年級前50名,由於班級數多,各班第一名未必能躋身「前50」榮譽寶座,因此在大型學校中,競爭尤為激烈。 國中生最愛的運動項目是籃球,一、二十支籃球架不敷使用,下課鐘聲一響,男生早已摩拳擦掌、備好籃球,準備以衝百米之速搶場地,想起來實在同情,在大型學校中,球場是「搶」來的,因為本身也熱愛籃球,「愛屋及烏」,只要鐘聲一響,立即下課,絕不拖延一分鐘。某年,導師班教室位在一樓近籃球場,學生高興一整年。 畢業班一屆五十幾班,每班五十人上下,畢業生二千多人,校外教學務必分成A、B兩隊,一隊二十幾班,行程交互錯開,以免塞爆參觀景點。五十幾部的遊覽車隊,同時出發,浩浩蕩蕩,馳騁高速公路,蔚為壯觀。畢業紀念冊,起初每班以四頁為限,後增至六頁,三、四百頁的紀念冊,頗具份量與重量。。 在大型學校中,教師的升遷調動往往是無聲無息的,新進或調走幾位是無知無覺的,除大多老同事外,新進同仁根本未曾見面或未及認識就調走了,除同科同室或不同辦公室的友好同仁,有時一學期難得見過幾次面。 全校教職員大合照,起初相當踴躍,以課桌椅堆疊,層層疊高,末排可比二樓高度,感覺鏡頭都快裝不下,人像似藐小微物,都得找上半天,後來參與者逐年遞減,僅是張不具代表性的隨意合照,並刪除「全校」二字。 大型學校利弊互見,認識更多老師同學是利,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是弊。及至後來興建一幢五層樓的巨無霸「學生活動中心」,內設各科專科教室,五樓設室內演藝臺、看臺、籃球場;地下室設立游泳池,才紓解了不足之窘境。 大型學校,教室間數足夠,教師資源充沛,又位居板橋市區,交通便利無礙,佔盡地利優勢,歷來備受考試院考選部與省縣市政府的青睞,經常藉用為高普考及基層特考的場地,也是老師利用假日監考賺點外快的好時機。 那日特別回重慶拜訪現任校長蔡安繕博士及總務張志芳主任,兩位從畢業分發到校,歷任導師、組長、主任之職,均有完整資歷。校長臺南人,祖籍金門瓊林,後從溪崑國中校長調回重慶執掌校務,曾歷經一百五十幾班年代,三人相會,聊起往事,回味無窮! 學校規模大小的認定,眾說紛紜,也時有更新。應是相對之詞,就讀金門何浦、城中時,何浦是小型,城中是大型;任教重慶國中時,金門學校是小型。方知「天外有天,校外有校」。一般看來,小型學校猶如小家庭,師生寥寥無幾,彼此認識熟悉,相當溫馨;大型學校如同大型社區,師生人數眾多,彼此動輒生疏。難怪重慶第二任校長王振東如是說:「校長領導方式,大型學校靠制度,小型學校靠感情」,誠哉斯言!
-
車到田頭 必有「鷺」
疏洪公園內有挖土機正在工作,這裡是臺北盆地的低窪地帶,有的是長青的草原和沃腴的田壤。 跟在挖土機旁邊的不是監工,而是兩隻黃頭鷺,隨著草土被翻起,黃頭鷺亦步亦趨,專注地啄食被驚起的昆蟲。 相較於一身雪白的白鷺鷥,黃頭鷺的背上多了愛現的橙黃色,像街頭搶眼的挑染男。 許是跟人相處久了,黃背鷺適應環境的能力就變得無所挑剔,不同於其它鷺科的鳥兒偏好河道、池塘或出海口的灘塗,黃背鷺卻是連垃圾場都不拒,只要能不費力獲得更多食物就好。 尾隨著挖土機,快走、小跑步、凝神站立、頭部擺動、跳躍飛起……這些擅長的技巧都是為了捕捉藏身泥土的昆蟲,它們很清楚這些機器是無害的。 我稍稍靠近,黃頭鷺遲疑一下,還是閃開了,但頻頻回首看我,昂昂然的一臉不悅,應是怪我打擾了它們的覓食。
-
鯖魚罐頭
對流雨強盛後,一把青挺綠蔥引我奢侈幸福。 七美國中搭伙的日子,鯖魚罐頭配大蔥,每星期都出現在餐桌上。三桌十二個人搭伙,只煮晚餐,五點,夏太太就俐落的都張羅妥當了。摩托車離去時不忘交代我們趁熱吃。 掀開菜籠蓋,哪一桌已有人動過,就接續著吃,不另開新桌,早吃的人,預留飯菜給其他同事。不會有人鴨霸過量,也不曾有人吃完後沒將碗盤洗淨瀝乾。 偶爾遇到校長,我靦腆一起同桌:校長也這樣早呀。老人家就答,先墊一下肚子,晚上還有聚會啊。我理解的笑著。不敢亂說話。一會,校長起身洗碗,要我慢用。 離島的下班,老師們都打球、運動。我總早於別人的五點晚餐。九點就寢,四點多起床。依稀是兒少鼎彎營區的軍號聲……日西沉月東昇,嶼人都起床了,澇信潮汐日出落息的依規著。 鯖魚罐頭50年來包裝不變。紅黃兩式,大滿罐如昔。以前是一圈包裝紙環覆周身,爸爸馬公買回,我們立刻菜園裡拔出白玉青蔥,蔥白到蔥尾全不浪費的洗淨切段,油鍋爆香,總要開兩罐,再沿淋些水,繞繞空罐,務必將朱紅油光醬汁一滴不剩的倒乾淨才肯罷休。 二姊掌杓,我打下手。紅色壽喜大圓盤鮮紅滿盈的端上桌,一旁還剩有一小碗的茄汁,可拌飯。再一道薑絲紅燒冬瓜。有花生的冬日,爸爸大火熱油,一道鹽炒花生,是趁媽媽還沒回來的大手大腳,澎湃,多油,花生一定要有油才能香脆熱烈啊! 那時,奶奶和叔同住馬公。爺爺住任廟公,晚餐我們已先送去了。 我海邊的家,正如課本裡宣揚的小家庭,九人四方大餐桌上,星星都到齊了。
-
五十年前樹林光華營區
下午,繼續頂著艷陽割稻,有弟兄不小心左手執稻穗角度問題,被右手給用力割到小指頭血流不止,經隨隊醫官緊急清潔消毒包紮處理後,離開稻田退出作業。終於五點時刻,聽到本營帶隊軍官號令,今天「助民收割」任務結束,全營弟兄整理服裝儀容準備上車歸營! 晚飯後,公共浴室都是「坦誠相見」的割稻阿兵哥,每個人都說全身酸痛,可見弟兄們都認真在執行國防部的「助民收割」任務,為國軍爭光。值星排長在晚上八點時宣布,奉指揮部指示:今天不用晚點名,大家辛苦了可以早點休息。時間來到晚上九點,大寢室上、下通鋪早已鼾聲雷動、忽高忽低此起彼落大合唱,可見「助民收割」第一天,大家多麼賣力執行任務,連平常在寢室門口站衛兵的弟兄,都趕緊站到大馬路上,遠離滿屋子的「雄壯鼾聲」,真是蔚為奇觀! 國防部「助民收割」計畫歷時三周21天,從第二天起每天早上八點,營區大門一輛又一輛軍用卡車上面載滿身穿軍用汗衫野戰長褲的阿兵哥,頭戴斗笠手帶鐮刀,前往各分配區域農地為農民割稻。各受助農家為表示感謝,紛紛準備冰水,黑松沙士,水果,香菸。中午並親自下廚做豐盛午餐宴請助割國軍弟兄,而原先部隊準備的便當則成為僅供參考。 有天才助割弟兄自己作好全套配備,頭戴斗笠,眼戴太陽眼鏡,手臂穿長手套,左手小指套上銅指套。如此全副裝備,被大家戲稱:是準備去當農家的女婿!如此早出晚歸,全身充分運動長達九小時的體能訓練,每晚寢室鼾聲雷動的情境,終於圓滿完成任務。 下一個周會全指揮部各單位全員到齊,在唱國歌,升國旗後,少將指揮官登上司令台訓詞,對本次本部各單位執行國防部年度「助民收割」計畫,充分彰顯「軍民一家親」圓滿完成任務表示祝賀。並表示樹林鎮長,縣議員已親臨指揮部表示感謝! 夜間行軍 駐地光華營區時期另一項印象深刻訓練課目即是每月一次「夜間行軍」。通常都是在月中晚上七點半出發,由營長、副營長、營輔導長等輪流帶隊,各連連長則全員到齊,指揮部參三科則是上級督導單位。 部隊全副武裝肩槍,火力支援班則扛五○機槍。路線由營區大門保安街二段出發靠右沿著山腳前行,各連保持適當距離,沿途經武林國小,木業加工區,通過鐵軌轉入中山路。自此,右邊是鐵軌再靠右是整座山頭,左邊就是大漢溪,沿途很少住家,路燈距離很遠,所以真是「夜行軍」。所有軍官都有配備手電筒以利指揮,如此,一路走到目的地「山佳火車站」,路程來回有二○公里。 在春寒料峭的一月夜行軍全體官士兵都著上軍用夾克,舉頭望著浩瀚天際滿天星斗,迎著山邊溪上寒風默然前行。五月和風降臨夜行軍全員換上夏季服裝短上衣,迎著習習涼風行軍步履顯得輕快許多。偶而,遇上火車通過又是一景,最後一次夜行軍是在十月國慶日之後,全營保持最高昂的訓練態度完成任務。 十月底本營奉令移防馬防部馬祖北竿,在「單打雙不打」的烽火歲月,肩負對大陸實彈射擊任務,戍守國境北疆,從而,我們告別「樹林光華營區」! 日後據新聞報導,應地方國民義務教育需求,民國92年8月獲國防部同意無償撥用「光華營區」2.81公頃土地設立國中,即今日之新北市樹林區三多國民中學。民國99年1月7日,經國防部同意撥用0.91公頃,所規劃興建之「樹林光華營區公園」正式啟用。 誠然事事難料,遷居三峽區北大特區新社區十又四年,想不到會與五十年前的「樹林光華營區」成為隔區鄰居,近日已規劃擇期重返「光華營區公園」,可欣賞園內花草樹木景觀,緬懷半世紀之前的從軍歲月! (下)
-
五十年前樹林光華營區
北大特區 遷居新北市三峽「北大特區」有年,本住宅區依國立臺北大學為鄰而有名,橫跨三峽、樹林兩個行政區,大小社區接近一百座。就平面圖以觀之,它是呈南北長型走向,東有三峽溪越過,北走介壽路,即進入土城區捷運板南線終點頂埔站,迎面就是鴻海科技集團總部。 西邊跨過「北二高」是大漢溪,上岸即是鶯歌區靠近新北美術館,陶瓷博物館。南邊則為校區遼闊校園風景宜人的臺北大學,出後門已達復興路,往東行過三峽大橋可南行至桃園市大溪區,往西行公車及自用車通過「恩主公醫院」,即可沿著大學外牆上北二高,若繼續向前通過三鶯大橋經鶯歌區,轉桃園市八德區可接桃園機場國際大道。北邊為三樹路接樹林區佳園路,有數線公車行駛前往山佳、樹林火車站。 本區的主要對外通勤公車是「916」路線班次綿密,它上北二高後15分鐘下土城交流道已抵達捷運板南線永寧站,坐上捷運後沿線經過10個站就到達台北車站再由此轉赴各地。如此南來北往四通八達交通真是便利,因此,北大特區被各界譽為新北市南邊的「示範社區」。 去年夏日搭乘高鐵赴台南市區一日遊,由台北站上車經板橋站過樹林區要進入隧道前,望向右側窗外遠遠看見當兵時期熟悉的地方已成「樹林光華營區公園」。上月初赴樹林區山佳國小參訪,首次在三峽區(北大特區)住處社區門口搭乘802公車,沿途經過三樹路,樹林區佳園路,柑園路走柑園國小,過柑園橋後直奔山佳火車站,向右轉再過四站抵達目的地「山佳國小」。人坐在車上,看著沿途站名,見景思情,記憶飄向遠方,五十年前當兵時的幾處印象一幕幕重現眼前! 新訓中心 民國六十五年元月中旬,自新竹埔頂新兵訓練中心結訓,當天早點名吃過早餐後,全員在連集合場經抽籤分發部隊,值星林排長仔細為大家解讀代號:恭喜你抽中「金、馬獎」,未中者鼓掌叫好(因為又少了一支籤了),輪到我抽籤交由排長解讀,排長說:你要去報到的部隊在北部。午後本梯次全體新兵背包上肩就此分道揚鑣,向各自抽中的部隊分屬北、中、南、花東地區以及外島前線報到。 帶隊官引領我們同一部隊數十名新兵離開新訓中心,坐上軍用卡車直奔新竹火車站,我們上了台鐵普通火車貨物車廂一路站著,沿途經過新竹縣、桃園縣,到達台北縣樹林火車站下車,帶隊軍官與部隊人事官點名交接完成,我們又坐上軍用卡車直奔部隊營區報到。 光華營區 軍車從樹林後火車站離開,經保安街一段過木業加工區,武林國小抵達保安街二段營區大門。迎面看見警衛室旁,矗立一柱高大水泥瓷磚華表,上面寫著「臺北軍砲兵指揮部樹林光華營區」,我們最後在指揮部門前下車,經兩個營的人事官唱名分配人數,各自帶領新兵回營部報到。從而「1032」梯次新兵被分配到砲指部所屬兩個營(642營、631營)及本部連、觀測連歸建。 臺北軍砲兵指揮部第642營營部連是本人最終服兵役的部隊番號,本營尚有砲一連、砲二連、砲三連等兵力編制。第二天早點名後,各連值星排長帶隊繞著營區晨跑。在雄壯威武的唱歌、答數聲中部隊向前行,放眼環顧四周認識新環境。 本營區格局方正,外圍以整排大樹及土牆與大馬路區隔,內有壕溝作消防之用。營房大門通過大操場正對指揮部,兩旁砲兵營房各有四個連,中央操場環繞著四百公尺田徑跑道有一座司令台和國旗旗桿,旁邊分列各戰砲連日常出砲操用的155加農砲。矩陣型柏油馬路環繞營區四周,兩側高大挺拔尤加利樹枝繁葉茂甚為壯觀,馬路可同時容納十噸重軍用卡車並列通行,及戰車排坦克戰車出操。 入營滿一個月獲放梯次假一天,很多人換上便服後,沿著保安街二段走向新莊迴龍車站,再坐上公路局汽車回台北車站,我則轉公車回永和住處。晚上歸營路線則改坐火車,在樹林火車站下車後,徒步至夜市參觀,並至鎮南宮上香禮拜。 日後經分發至營部文書組,為參三作戰訓練文書士官,負責編印全營日常操作課表。當戰砲連弟兄們正在操場賣力出砲操時,我們營務組的弟兄們承上級長官批示,也正忙著刻鋼板寫公文油印分發各連而努力。 尤其,若同時有陸總部、軍團部、軍部、指揮部公文送達,必須盡速轉發至各連周知遵循時,則營部各參文書總是忙得人仰馬翻。白天不夠用,晚餐後繼續努力,晚點名結束立即跑步回營部「挑燈夜戰」直到午夜方才罷休,大家小聲的說:比出砲操還要累! 部隊日常訓練課目其中包括:射擊打靶,本營每隔兩周各連輪流徒步登山路程一小時,至營區對面大同山半山腰砲指部靶場作實彈射擊訓練,當時的武器配置是「五七步槍」,每人照規定完成射擊訓練。回程走「軍人公墓」方向下山,很多弟兄會主動向因公殉職國軍前輩徒手敬禮! 助民收割 當時,國防部有規劃各部隊年度「助民收割」計畫,於春、秋二季,通令各地部隊為地區提出聲請的農民服務,展現「軍民一家親」的可貴。終於,本部兩營八個連接奉指示:協助樹林地區農民割稻。五月中,軍用卡車於早上八點出發分赴各地農田幫忙收割,本營分配至樹林鎮柑園國小校門口報到,此處地屬柑園里,由現場農會工作人員根據農戶申請表分配至各家人數進行割稻作業。 當天,有農民老先生、老太太、有年輕男、女家屬,更有小學生弟弟、妹妹來帶領阿兵哥們去幫忙割稻。本區稻田遼闊,從大漢溪旁一直延伸至三峽溪畔。在烈日下弟兄們人手一支鐮刀,低頭彎腰,左手執稻穗,右手用力割一路前行,再一束束整齊放在田裡,由農家負責拿到打穀機前打穗,如此作業才30分鐘早已人人滿臉汗水全身濕透。午休時刻才發覺全身腰酸背痛,吃過營區廚房班長所發送便當,大家只想猛灌涼水,然後躺在農家的陰涼地上休息。(上)
-
腳踏車墳場
台大校園廣闊,以前學生總騎著腳踏車上課、換教室,所以去台大校園散步,總見到到處都是腳踏車,但有的都已生鏽了,好像很久沒使用過的樣子。聽說是學生畢業後,腳踏車就丟棄在校園裡,所以廢棄腳踏車越來越多。 我總懷疑這些廢棄腳踏車,最終會否被堆積在一個「腳踏車墳場」裡,就像美國的報廢汽車墳場,但去台大校園多次,總未見到。 日昨,初次到思源路的台大育成中心園區,在靠近永春路河堤旁的一塊空地,終於見到成堆、成群的廢棄或待領腳踏車了,這大概是所謂的台大腳踏車墳場了。 近年來,UBike已到處在台大校園內設點了,倒是希望台大學生盡量騎UBike就好,不要在學校製造腳踏車廢棄物了。
-
歸處
忘東忘西不是小孩子的專利,我們也會。但是,當了家長後卻老是雙重標準,只嚴厲地對待小孩。 忘東忘西、丟三落四,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其實只是我們怕麻煩罷了,怕物品重買,怕浪費時光找;但是,我也並非一開始就能明於事理;大抵我家小孩忘東忘西,我的處理階段可分成三個。 最初,無能狂怒斥責小孩,把家裡翻天覆地,找到物品的機率微乎其微,傷了親子情感。 再來,不罵孩子了,不見物品,一樣陪同尋找,找不著就扣孩子零用錢,用其零用錢,買回失物,美其名讓孩子學會負責,可零用錢是為了學習理財,一碼歸一碼。 來到最終階段,學會物歸原處,用完立刻歸還--剛好近幾年家庭迷上特力屋,無印良品和生活工廠,可以利用一些奇特小物當收納盒--例如3m掛鉤成了鑰匙的家;茶葉罐成了筆筒,筆筒封面是孩子精心的彩繪。 家人間學會相互提醒:物歸原處。每個月票選一次家庭的「收納之星」--獨得光芒的獎勵有時是霜淇淋,有時是一杯珍奶或是一份麥當勞;要是全家都有做好,就一起吃頓大餐,聯絡感情。
-
專屬浪漫
曾做過一個夢:午夜時分,月光朦朧,我划著船穿梭在異域的河道間,此處杳無人煙,前後不見盡頭,使我心中升起一股強烈的不安……。 幸好,圓「夢」造訪名聞遐邇的威尼斯時是大白天。我最期待的行程之一就是遊河。這裡的河道交錯縱橫如迷宮,每過一座橋皆有造型優美,色彩斑斕的古老房舍擦身而過,景色令人驚嘆。 不僅如此,乘著船身低矮的貢多拉時,水氣拂面,隨浪輕輕一斜,對向船裡滿載的甜蜜和幸福,旋即飛濺過來,這種「身歷其境」的體驗於我而言更勝搭郵輪「居高臨下」的滋味。 不知不覺間,我已放鬆到想要「躺平」,或許是船身輕微的晃動就如同搖籃擺盪的節奏,或許因為隨時能靠岸,所以有「恃」無恐,「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向來容易焦慮的我此刻難得擁有了詩中那般安然的心境。 接著來到最負盛名的聖馬可廣場,本以為迎面而來的是建築群帶來的視覺饗宴,放眼望去卻盡是喧賓奪主的「蜜月軍團」,心情瞬間一落千丈,差點「魂斷威尼斯」。 我既不想在廣場逗留,也不願坐下來喝杯昂貴的咖啡,一心想往小巷裡躲。正當我艱難的穿過人群時,廣場旁提琴手忽然拉起我最喜歡的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的主題曲,琴音瞬間勾動旅人心弦,我因而停下腳步,旁若無人的沉浸在旋律中,直到曲子結束才依依不捨的離去。 雖然後續所到之處,仍舊人聲雜沓,不過應是方才被音樂滋養一番,我的心一路是滿足的。 人們常將威尼斯與浪漫一詞畫上等號,我由衷認同,但我收穫到的浪漫,並非美酒佳餚、買顆名牌包、住高檔飯店,由金錢堆砌而成,也不是「對的人」才能給予的情緒價值,而是我那豐富善感的心送給自己的禮物。 註:《威尼斯之死》(德語:Der Tod in Venedig,又譯《魂斷威尼斯》)是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12年。1971年改編為電影,由義大利名導演盧契諾·維斯康堤執導。(資料整理自維基百科)
-
南洋尋跡步履傳薪
第五屆線上學堂「文化之橋:海外華人網絡的再連結」,已於9月19日展開。線上學堂講座由臺灣師範大學江柏煒特聘教授策劃,自2021年起至今,透過數位平臺,與印尼、汶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金門會館、同鄉會、互助會連接,談論移民記憶的傳承、世代之間的對話、華人創業的經驗、產業文化等,藉此了解金門的歷史、文化、語言與經濟發展,促進全球金門人對原鄉的連結與認同,並且增強金門與東南亞華人社群文化網絡的交流互動、理解與認同。 有幸共襄盛舉,我受邀擔任10月3日的講者,講述「南洋尋跡,步履傳薪---閩南、南洋、西洋的文化印記」主題。 過往的空間、歷史、文件、物品、遺跡中,保留著不少的文化記憶,在靜默中兀自存續,猶如秋日裡樹上的黃葉,於時光中逐漸枯萎,格外飄零。這些回憶需要被重新激發和活化,略施朝陽,蘸點晨露,讓它們再次鮮活,於日常生活中展露韻動感。 我從「金門起基」說起,老家是祖父下南洋僑匯給伯祖父,在民國14年建造,民國19年落成,建築型式為閩南建築雙落大厝加右護龍後落疊番仔樓,是前水頭首棟中西合璧的建築。這棟古厝的建築特色,包含了閩南、南洋、西洋的元素,內部裝修堪稱一絕,今已列為歷史建築。感佩祖父的能力和用心之際,我決定到印尼尋祖跡,同時探究海外移民的文化傳承機制,並梳理海外移民與原鄉之間的文化認同。 有些回憶,必須要有某種程度的參與和交流,從過程中與逝去的記憶發生聯繫,喚醒認知和感知。 我整理行旅的相關資料,例如:祖父的故居、祖父的街店和倉庫、祖墳、華人重要集會場所建德堂……。蹤跡踏遍爪哇島的雅加達和萬隆,蘇門答臘島的北乾巴魯、帕亞孔布、武吉丁宜和巴東。沖泡一杯蘇門答臘亞齊的黃金曼特寧,咖啡的香氣與赤道的日光混合,形成一股溫潤的氣流,圍繞在我和祖父之間。 憑藉「南洋尋跡」的章節,我和過去有著相連的紐帶,使靜態的照片可以述說自我,帶領聽講者走進記憶的時空。 接著「文化傳薪」的部分,以蔡就是蔡文史地工作室和鳳毛麟趾古厝民宿為主,闡述如何重構過去的歷史,讓此刻成為新的回憶起點;如何推動鄉土教育與導覽解說、推廣和保存在地文化、保存並維護地方文物史蹟,延續文化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建構有意義的地方;如何活化在地社區意識,辦理文化觀光活動,培養本真的地方感,讓人與地方之間有著深度連接。 文化是人與人、人與地交互作用的產物,經長時間累積形成各種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共同的經驗、期待和行為空間,可以創造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形成文化凝聚。文化形成的凝聚感,再通過參與、交流、互動,讓人們構建歸屬感和身分認同感。 希望藉著這次的演講,將閩南、南洋、西洋的文化印記,轉化為承載記憶、信仰、審美、價值觀的文本,經由我的解讀,賦予意義,傳遞情感,喚醒內心的共鳴,產生無限的迴響。
-
從烈嶼、新加坡到汶萊:戲劇小生林水聽的故事
林水聽(1928-2014),原名為林水廳,1928年出生於烈嶼東林。幼時父親早逝,與母相依為命;體弱年幼的母子只能幫忙其他家戶的簡易農活,以換取三餐溫飽。 在1937年前後,烈嶼興起了看戲演戲風潮,各村落紛紛成立戲團;東林鄉賢許文舉等人倡儀成立「東林戲班」,又稱「東林戲仔」。年僅9歲的林水聽加入戲班。東林戲班的劇本,主要由原籍泉州石井的布袋戲師傅「好師」口述故事情節,許文舉等人再書寫而成;而同樣系出泉州的歌仔戲班武場教練「黑肚偉仔」,則傳授後場鑼鼓敲打;此外,邀請西宅道士的林松杞結合科儀身法,教授團員台步步伐。林松杞還曾將新婚妻子的嫁妝紅花布,巧手製作戲服、道具;東林戲班雖因陋就簡,但在師傅認真的教導、學員孜孜不倦排演下,逐漸打出名號。 其中,相貌清秀的林水聽,扮起小生十分俊俏,深受觀眾喜愛,11歲起便跟隨戲班四處巡演,演出地點包含金門本島、廈門等地。當時社會物資貧乏,演出酬勞並不豐厚,全靠觀眾謝神打賞。但這對於家貧的林水聽來說,已是非常滿足,他也十分孝順,每回領到酬勞,便迫不及待交給母親貼補家用。 18歲那年,林水聽母親受迫於生活壓力下改嫁,他自外地演出回來,聞此消息相當難過。族叔林聯珠憐其孤苦,而予以接濟,讓他免於挨餓;林聯珠幼子林登回與林水聽兩人相差12歲,而當時林家的農地較多,需要男女都投入農作,因此他們讓林水聽看顧林登回,也提供他溫飽。水聽、登回兩人亦兄亦友,情誼維持超過一甲子。之後,林水聽年紀漸長,為了養活自己,便上船擔任水手,隨著貨船的四處靠泊,這段歷程讓他的視界打開。 1947年,林水聽決定下南洋,臨行前夕,聯珠嬸擔心他出外吃苦,要他吃飽再走,並脫下手上的戒指,囑咐說:「家裡沒多餘的錢,只能給你這只戒指作路費,望你外出一切小心注意」;這段恩情成為林水聽對於家鄉最美的回憶。 初至新加坡,由於當時的移民官員對於「廳」及「聽」分辨不清,將「廳」誤寫為「聽」,他只好以「林水聽」之名。他隨東林同鄉的「東安渡頭聯誼社」在紅燈碼頭海域划舢舨謀生;對於自小生長於海濱及當過船員的林水聽而言,不是太困難的事。同時,他身手靈活,因緣際會下結識了來自於廈門綽號「和尚」友人,學習了推拿及接骨等傳統民間醫療,加上身材高壯,為人急公好義,未久即成為東林鄉團的頭人。 1950年代初,林水聽來到印尼蘇門答臘,從事樹膠等買賣,獲利頗豐;但當時印尼的排華氣氛逐漸濃厚,因此他待二、三年後決定離開回新加坡。再次回到新加坡的林水聽,以在印尼賺得的錢,把舢舨改裝成電船,並取得駕駛電船執照。在新加坡的期間,林水聽也加入南音社團湘靈音樂社。 30歲那年,林水聽再度離開新加坡,來到汶萊。初時投靠他的姨丈洪瑞木,並在他所經營的聯裕商行打工,每月薪水120元汶幣;32歲,林水聽與同為烈嶼籍的施清品女士結為連理,他的姨丈考量他婚後的開銷,將他的月薪調高至每月160元汶幣。 之後,林水聽自行創業,他住在汶萊河上的「水厝」(浮腳樓),添購小型電動舢舨,穿梭於汶萊河之間,販售食品、什貨、藥品等百貨,受到華人及馬來人的歡迎,生意蒸蒸日上。不久,他即向汶萊政府承租位於一間店面,開立「康寧」商號,主要經營藥品買賣,1992年配合政府舊樓整建,康寧藥房搬遷至斯市騰雲殿旁的現址。這家店現在已經交棒下一代,仍維持不錯的生意口碑。 1958年,汶萊成立有「婆羅乃群聲音樂社」,設於騰雲殿內,原以演出高甲戲(戈甲戲)為主。但因無人教戲而暫停。1970年代他們聘林水聽來教戲,他將畢生所學,舉凡小生、武生、苦旦、老旦等各種角色,無私傳授給學員,演出戲種也由高甲戲改為歌仔戲。群聲音樂社也曾赴新加坡、金門演出,聲名遠播。 10餘年前,我曾在林志斌的引薦下,赴汶萊和林水聽及他的家人們訪談,有幸記錄下他豐富的人生。
-
芋頭蟳與蚵仔煎
鬼月將盡,晨起的風,有些沁涼,微微的吹拂,人的心情也逐漸褪去赤熱的煩躁。走進市場,購買月底要拜門口的食材,想著老大公即將回府,總是要虔敬一點,多買一些好料的,市場上很多人似乎跟我一樣的心思,人聲沸騰,穿梭不斷,先不說是為自己打牙祭,更好的理由是敬神敬鬼。 芋頭蟳 那天在市場的魚販攤子,覓到四隻菜蟳綁在一起,一吊起,彼等奮力掙扎八支腳的肢節,想要金蟬脫殼,卻被牢牢的橡皮圈,綁得徒勞無功,我把它們吊高借光目視殼角,掂量之,頗沉,我觸壓蠘身,魚販隨即揚聲:「有硬啦」。 我買這四隻菜蟳是為印證食材的搭配是可以創意發揮的。因為前一陣子偶到漳州龍海,受邀到一家餐廳吃了道「芋頭片蒸花腳蠘」,這樣的組合香甜有味,開我眼界。 花腳蠘在金門又名青腳蠘、花蟹。這種蠘,身軀外殼基調是洋藍色,加上深藍的斑點,擁有兩支一拉長超過身軀兩倍的螯腳,每當夏末開始上市,沒有蟹黃,受人青睞的是它清甜的蟹肉,在金門菜館,常剁塊炒花椰菜,是一道有盛名的傳統菜餚。 只是我沒想過蠘肉可以跟芋頭搭配在一起。一般說來芋頭口感純淨,需靠油水滋潤才能感受到它的鬆香,這就是金門「芋淋肉」有名之故。但龍海那家餐廳,竟以青腳蠘搭配檳榔芋合菜,把芋頭切成長條塊,約指幅寬厚,整齊排列在白色磁盤上,像蓋樓一般疊了兩層,最上面覆蓋大切四塊的蠘肢與蠘蓋,炊熟的花蠘湯汁浸入芋頭,芋頭盡收精萃,入口有意想不到的鮮甜,別有滋味。 回到金門,我想回味,就找了菜蟳來頂替花蠘的位置。我將買回來黛青色的菜蟳,趁它們還在張牙舞爪,就把它們急速冷凍,待八足平靜,取出洗淨,掀開甲殼,淘去腮穢,對切肢體,鋪在芋頭上,最上面覆蓋蟳殼,添加薑絲蔥白辣椒胡椒粒,淋上米酒,即放入鍋鼎炊蒸,沸水後片刻,掀開鍋蓋,煙騰迷漫中,看到紅白青黃灰斑斕的顏色,迎面而來,很挑逗的視覺味覺。 果然,我的芋頭菜蟳處女作,有點步追龍海餐廳位階。 蚵仔煎 老輩言傳,昔時古寧頭海蚵盛產,鮮食之外,還能夠炊蒸「蚵潤」(一稱「蚵轆」,是指將半熟海蚵裝在竹篩裡販售的特殊處理方式。),這種將海鮮的海蚵經過短暫的汆燙或蒸煮,使其達到半熟狀態,可以保鮮或方便運送,消費者購之,回家後可直接用於煮湯、煎蛋或涼拌。 這是我一直聽說過,但從來沒見過的一種食材。 前陣子我在漳州角美的農牧產品市場,竟然得識廬山真面目,一顆顆挺著渾圓大肚的海蚵在市場攤位上招攬顧客,我也趁便買了幾斤。在進行二次料理時,我採用「龍海蚵仔煎」作法。 同樣是閩南,二天之間吃過角美、龍海兩地餐廳的「蚵仔煎」。龍海餐廳的「蚵仔煎」,是一整盤粒粒分明的白肚黑耳海蚵,海蚵粒僅裹一層薄薄的番薯粉,甚至有些海蚵全然裸露,可以說每一張口,就是好幾顆海蚵下肚,還好因為油煎香酥,加上一旁有沾醋,倒不會很腥羶,這是一種誇奢的工法。 比較金門的「蚵仔煎」是不同的。金門傳統海仔煎,海蚵、番薯粉、蒜苗芹菜的比例,是一份海蚵一份番薯粉兩份蔬菜,海蚵透過番薯粉的黏結,煎成圓形一片,而且必須焦香,才能夠贏得誇讚。 金門上等的海蚵煎,必須選礁石上野生的海蚵為材料,顆粒小如豆豉,黑耳有彈性;再來是選用「珠蚵」,這也是生長在「蚵簇」上的石蚵,算是佳品;其三才是選擇「吊蚵」,這種蚵,肉肥嫩,但不結實,腥味稍重。 而我在角美所購的「蚵潤」應屬「吊蚵」,因為廉價,故大方的煎成「龍海式海蚵煎」,粒粒分明,奢侈一下。 金門的飲食文化很多傳承自閩南,唯一方土地養一方人,一方人總是因地制宜推出不同的飲食文化,比較之餘,充滿食趣。
-
藍色公路之金澎首航
曾經聽過有人參與「跳島」旅遊,近幾年也偶有聽到「藍色公路」,然而,因為要上班,無緣體驗,八月暑假期間,終於機會來了,開啟了我的第一次,走藍色公路,也是跳島,我們一行人來到了澎湖。 四天三夜的行程早確定,然而出發前卻來了個攪局的颱風,我們順延一天出發,而停班停課之故,機場人潮散不去,所以不只加開班機,也加入軍機及船班的疏運,我們搭乘的雲豹號從嘉義布袋來,這也是首航,澎湖與金門的第一次,從澎湖而來的大批旅客要下船,還有小三通通關的旅客,於是乎,我們上船的速度被延誤了,就在水頭碼頭等啊等,好不容易船開了,閉著眼跟著船晃啊晃,只是耳邊不時聽到有人吐的聲音,不少人直接的聯想到以前坐「登陸艇」(開口笑)的恐怖經驗,有人開始後悔「為什麼要來?」船到澎湖已晚,澎湖縣政府有關人員拉著紅布條歡迎我們到來,吃過晚餐後休息。 第二天,行程安排是整天要在馬公和離島之間船來船去,有人緊張的問導遊:「要坐多久?要不要吃暈船藥?」被第一天嚇到了,如導遊說的,這是早期金門到澎湖所走的海路,極為辛苦的路,而「開澎進士」蔡廷蘭是金門人,「海山第一」的盧若騰,病逝澎湖,後歸葬金門。這一天,南海跳島,我們去了七美嶼、望安嶼,走走免稅店,接著去海洋牧場體驗碳烤鮮蚵、吃海鮮粥等。這一天的晚餐,由澎湖縣政府招待,其中一人特別親切,她就是也曾任職金門觀光處的陳美玲處長,同樣在離島,有一樣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 第三天,整天坐車,先到奎壁山,再到南寮彩繪村、秘境西嶼、通樑古榕、跨海大橋、二坎古厝、三仙塔、西嶼燈塔、玄武岩、篤行十村文化園區、黑糖糕觀光工廠,走訪張雨生和潘安邦的故居,我的未來不是夢、外婆的澎湖灣……,因為時間已晚,無法原音重現,但歌詞早已在心中,有不少人前去和外婆握手。 第四天,先在市區觀光,天后宮、四眼井等的古蹟巡禮,接著打包特產、伴手禮,回程風平浪靜,總算讓那顆「後悔的心」有些平衡,是的,跨海大橋金門也有,玄武岩烈嶼也有,四眼井我們的後浦也有,但是風景不同,來一趟澎湖,買黑糖糕、丁香魚相關產品,或者是清晨到漁市場買新鮮海產,大家各取所需,開心採買。 當我們走進許返老宅,看到「高陽衍派」我特別有感覺,到了眷村,那在路邊的「毋忘在莒」四字,雖然遠不及我們的有氣勢,每個年代都有當代的景物,而「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也是我們對澎湖的不變印象,曾經來自澎湖的陳宏銘到金門辦了好幾屆的民歌同學會,他為金門寫了一首小調歌浯島心情。其實,我在第二天留了訊息給曾經為本土語共同奮鬥的澎湖伙伴,我跟團到澎湖了,參加兩島的首航,此行故作神秘,我沒留下住宿飯店名稱給他,單純告知一聲,不想打擾,也是因為此行程怕有變數,好在最後圓滿。 從澎湖來金門的一大群人,從金門去澎湖的一團人,共同見證了這條藍色公路及兩離島的情誼。
-
胭脂,開花
胭脂花開始綻放的春日,我並不急著去探尋親近那一朵朵的紫紅。 浯江中心寬廣的前庭裡,多的是各樣各色可供賞玩的花。我著迷於淡紫色清新的金露花;我貪婪吸嗅著白色月橘花濃郁的香氣;雍容華貴的山茶花令我眩惑,只敢遠觀;一串紅的喜氣、秋海棠的可人……當然當然,還有後院那棵百年老樹上,陽剛威武、氣勢懾人的碩大木棉花。 一直到某個夏日夜裡,家家戶戶門口長年懸掛的普渡燈不約而同亮了起來──時序進入農曆七月,普渡燈玻璃片上質樸的「七月流火、合境平安」紅色字樣隨著燈泡亮起而顯得清晰通透。菩提心燈度眾生,浯島流火照千古,平安月,慈悲月,鬼門開的日子,我心裡默默期待著再過幾天農曆七月初七,七娘媽生(日)的到來。 七夕當天,母親忙進忙出張羅著菜碗:油飯上面噴了幾顆色彩鮮艷的紅花米、芋頭、麵線、必頭粿、胭脂水粉、紅線……還有手工紙紮的七娘亭。我被指派的任務是挽七朵胭脂花回家拜七娘媽。胭脂花又稱煮飯花,七夕傍晚時分,鄧長壽洋樓鄰近邱良功故居大門口的圍牆邊,擠滿了一群黃口孩兒扮演的「採花大盜」。嬉鬧聲中順利完成採花任務回到家,母親已經將拜七娘媽的供品備妥,焚香祭拜、燒金紙,在七娘亭即將送入金爐焚化前,我搶先下一尊仙女,讓祂免受烈火焚燒之苦。下的仙女後來去了哪裡?不言可喻。 七夕過後,接下來令人期待的就是中元節了。戰地政務時期,因為提倡簡約以及破除過度迷信,將農曆七月後浦四境各地輪普的民間信仰,集中在七月十五日統一舉行。因為集中在同一天普渡,七月十五當晚後浦城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整個城廂猶如舉辦一場盛大的嘉年華。那些年我從東門的普渡桌看到街路的普渡桌,再從街路看到北門境……看各境爭奇鬥艷的普渡桌,成為夏末最大盛事,也是莘莘學子暑假結束前的最後確幸。 戰地政務解除後,各地紛紛恢復早年輪流普渡的舊例,嘉年華般的中元普渡盛況從此不再。而戰地政務解除那年秋天離家負笈台北的我,再也沒身歷其境親眼看過金門的普渡桌。 近日搬家,用了二十年的冰箱即將汰舊換新,冰箱門上一張既舊且髒的紙條始終不肯撕去。紙張泛黃,充斥歲月的痕跡;字體迷離倘恍,隱約可辨的是「雞捲用微波、魚蝦炸用油小火炸、大小腸尚未爛○○蒸、排骨未爛、豬腳未爛與雞蛋加○○煮放點油膏用電鍋燉」。 想起那些年,西門境普渡過後的隔天下午,我必守在家等候遠從金門搭乘飛機而來的快遞。父親在裝滿冷凍食物的紙箱裡塞了他寫的小紙條,指導我如何覆熱那些食材。 父親離世已經超過十年,普渡過後隔日的冷凍快遞,我已經十年沒收到過。
-
甲政第的燕子回來了:東瑞筆下山河壯文學返鄉展
我與東瑞,人、土地、文學情感連結,是一棟消失的老房子:甲政第。 「到金門十幾次了,慢慢構築起我的金門夢幻,從陌生到熟悉,從陣陣驚喜到刻骨銘心。沒有一處廣義的故園,給我如此好感,如此百回不厭!什麼時候我可以用文字拍攝一套關於金門的短片?什麼時候可以用文字構築我金門印象的三落大厝?像是採集漫天的美麗星光,照亮我這遊子、鄉親、旅人的前路。這是我的短片,我的仙洲,我的金門印象方磚構築的『三落大厝』,也是我一個人的金門,但願你喜歡。」 2019夏天,東瑞《金門老家回不厭》付梓前要我作序,我的閱讀視覺立即掉落在〈一個人的金門〉,那不就是全書的一個開章、破題?而「金門印象的三落大厝」,是那棟曾經華麗,走過滄桑,已經幻滅的建築「甲政第」吧,仍然在夢中、在家鄉的土地上牽繫、縈繞著作家的故鄉情感、文字情境。我寫下〈甲政第的燕子:東瑞鼓動文學羽翼回原鄉〉。排除門戶,或黑白或彩色,全版連刊印尼三大華文報副刊,包括雅加達、泗水、棉蘭的《國際日報》、《千島日報》等,也是一項副刊史紀錄吧。從此,東瑞與「甲政第」劃上等號,烙印在印華世界讀者的心版中。 「甲政第,拆了,又一棟歷史建築,毀了!」2006年歲末,來自島鄉報紙版面的一小角,記者陳榮昌的報導,後浦城西門境內,莒光路158巷3號,三落大厝加左護龍,精緻的木雕、華美的彩繪磁磚、寓含忠孝節義的交趾燒、線條繁複的水車堵,「拆除作業已進行二、三天」、「原地可能會改建大樓」,「而這回,旅印尼83歲的知名老作家黃東平,真的回不了家了!」 驟然消失的老屋,我在浯江夜話連發二文,〈愧抱甲政第〉〈甲政第的眼淚〉,一棟歷史古厝,建商1千3百萬買下,怪手幾個小時的開挖,百年風華瞬間化作廢墟,所有瑰麗的身世換來一堆蒼涼的「骨灰」,它還是全國登錄六百多處歷史建築、金門占135處中的一景。 甲政第的主人、「甲必丹」黃成真,天上有靈,是否神傷?為各房四散的黃氏家族看守祖屋、終身未嫁的文美玉,地下有知,是否哭泣?甲政第的裔孫,漂泊印尼,以130萬字《僑歌三部曲》享譽華人世界,一生與惡劣的華文環境搏鬥,發願「為苦難無告的華人華僑寫盡這一生」的黃東平,知道他曾經住了三、四年的祖屋變賣了?他是祖屋變賣過程中的家族反對者或同意者?或者根本來不及表示意見;另一人在香港、著作百餘種,同樣知名華文世界的黃氏裔孫東瑞(黃東濤),2004年春天首度返鄉,並拜會縣長李炷烽「盼將祖產三落大厝甲政第交縣府整修,作為駐縣作家與國內外文藝人士交流場所」,秋天,適逢金門碉堡藝術展開展,觀光處煞有其事,特地找來、安排蔡國強、林百里、王效蘭、蔡康永等人進入甲政第巡禮,那天我也在場,盼能拋磚引玉,發動企業界「認養古屋」。 東瑞在一篇〈祖屋,我終於來探望您〉寫道:「離別金門的前一天,我們在莒光路隨便漫步,卻是如有神引,又走到祖屋『甲政第』,這是否冥冥之中暗示著祖屋和她衍生的子孫那種神秘的關係?……下次不知何時再來?會否一陣大風吹過,神話般消失」……「神話般消失」,東瑞的預言成真。東濤拍案,力主保留甲政第最力的他,挽回不了家族成員匯聚的力量。他一定是苦的。他終究是個感性的文人。家族地標「甲政第」消失了,「已不僅是祖父的原鄉,父親的記憶,我們這一代的夢幻;金門,是那麼真實、接近,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 傍晚時分,返鄉赴約家廟奠安的呂坤和,一下飛機,與他直奔拆除現場,我們自殘樑斷柱的廢墟裡撿拾了一、二片木屑,作為輓悼。我又讀到了東瑞的〈祖屋,我們終於來探望您〉的風華與眼淚。 「沒有了父母親的家不是家!」「消失了祖屋的金門是否還是我的原鄉?」「我們只能仰望金門的遼闊蒼穹,對著記憶裡的祖屋悲情,無聲地嘆息,欲哭無淚。」。2006年,隔海傳來甲政第被拆除的訊息,東瑞在香港寫下如斯沉重的文字。 我要東瑞「把祖屋找回來。用文字畫面,重建甲政第!」2017,他以《風雨甲政第》獲浯島文學獎長篇小說獎的得獎感言中,「感恩故鄉金門對海外子孫的召喚,感謝美麗島嶼對我創作心靈的滋潤和綠化。雖然我的祖屋已經成為紙面上的故事、鄉親們口中的美麗傳說以及黃氏後人心中永遠的痛,然如今整座金門島就是我的家園。」 東瑞偕夫人瑞芬已攜手回鄉近二十次了,「金門老家總是回不厭,整座金門島就是一個巨大的百寶箱,寶藏」。 隔斷的鄉事、阻絕的鄉情,東瑞跨山越海,終於在長達半世紀漂泊無定的生涯中,從七百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香港回到了僅七萬常住人口的金門故鄉,他寫道,「我對故鄉是那麼情怯,故鄉卻是從沒忘記過我;我對故鄉完全是一張白紙,故鄉的專家卻是能將我的一舉一動生動地記錄和描述,早就用白紙黑字的文字見證一個海外金門遊子,小小的我的存在。」而文字,維繫了東瑞和故鄉的感情,鑄就了他和故鄉的血肉聯繫,一如他在金門出版的小說集子《失落的珍珠》對照出的歸島情思,終於讓我們拾起一長串失落故鄉的珍珠,故鄉老家回不厭,終於一瀉不可收拾,故鄉,面容也越來越在腦海裡漸漸清晰起來。 鄉情,呼喚了遊子歸來。「筆下山河壯:東瑞文學展」,10月,一場文學返鄉展,甲政第飛出去的燕子,再次鼓動、伸展鄉情羽翼,以華美之姿、厚實之筆,回家!(「筆下山河壯:東瑞文學展」,2025年10月~12月在睿友文學館展出,10月2日星期四下午2點開幕茶會)。
-
老大公燈
農曆七月夜間,門口多了一盞與平常不一樣的路燈,端莊寫著「敬點路燈,陰光普照」或「一心誠敬,敬點路燈」字樣,並且畫有蓮花、蘭花裝飾圖案。整整一個月期間,傍晚天色漸暗即燒香點火,從「起燈腳」開始,到「倒燈腳」為止,才收好燈具至隔年再用。這盞民間習俗上照明長夜的燈火,傳說是方便讓陰間好兄弟順利到人間,享用普渡祭祀及超度供齋而設置。 2006年曾經為鄰居黃聰仁老先生拍過一張浯島城隍廟傳統禮燈的照片。他在后浦橫街(莒光路85巷87號)開設過聯發白鐵加工店。每當進入盛夏溽暑,街道巷口總有一陣陣清涼微風徐徐吹來,白鐵店撤下兩旁一扇扇的活動門板,變成通透的小店舖。人稱圓伯的店主,一大早便開始忙起製作老大公燈的活,備品堆滿整個小小的狹隘空間,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連串的製作流程。以白鐵加工成主要框架結構,再鑲入噴好圖畫及文字的玻璃片,滿屋子上上下下都掛著老大公燈,完工的成品,迅速地銷售一空。越靠近農曆七月,白鐵店看起來越像賣老大公燈的專門銷售店。 大約在2004年起,金門縣政府以公家經費,向外大量訂製金屬材質的普渡燈,以正方形的亭閣式造型,綴以立體竹節雕飾,由縣長題「七月流火,慶讚中元」賀辭,每家戶均能免費分配到一盞,逐漸地統一了民間老大公燈的標準款式。黃老先生的燈慢慢退出時間記憶的視線,2016年老人家走了,享年97歲。 更早的老大公燈是木頭框架,同時與禮俗上的小掛燈一樣,差別在文字上的區分。它是由4條木柱配上天地蓋而成的,實心的底層切割出一個圓型的燈座釘上釘子,利用旋轉卡榫來安置、卸取燭火。四片玻璃當燈箱四壁,有一面頂蓋留有槽門,可以上下抽取當活動門,上層蓋板中間需挖出圓孔,保持空氣流通及促進燭火燃燒完全。後來電燈泡取代了蠟燭,仍依舊制保留燈座的燈臍,金門話中「臍」、「才」、「財」等3字的發音是相同的,口頭上的吉語形式也流傳至今日。 童年時期看過南門老家的鄰居木匠神來伯(1919年出生)到了時節前,也忙碌地做老大公燈架,趕緊交貨給訂製者。他原先住在東門,12歲遷居南門。15歲跟人稱楊師的惠安籍木匠學做木工,師父是受人之禮聘才來到金門,居住在南門街灰砂埕地方。湖前、前水頭等地的大厝,都留有他技藝精湛的雕花作品。神來伯先從學刻花著手,眠床、鏡台的雕刻都會。1937年日本佔領金門,他跑到廈門鼓浪嶼學刻印章,花了一天的時間,向同鄉人學會用玻璃反寫字體,刻了9年的印章。 神來伯刻神主牌在金門是出名的高手,當時他自學成才,格式照傳統工路摸索。驚訝的是他自己不識字,不懂的問題,虛心向人討教來解答困惑。從小的見習,深深地影響我幼小的心靈,「見中學」的手藝人功夫,來自傳統的執著信念與自我成長的心理突破。 今年的老大公燈,又變換了新款式,流行公家研發鋥亮的文創組合燈具,不禁地懷念起舊式的不同燈款,還帶著一份昔日濃厚情感的人間煙火味。
-
傾聽與感受
一個主觀意識強烈的人,不適合傾聽他人的真情故事,尤其是沒有同理心,不能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立場,為人設想,如此之人,最不夠格當一個傾聽者。 身處在這座純樸的島嶼,在外人看來福利多,有老人年金、三節配酒、免費公車可乘坐、學生有免費營養午餐供應,甚至還有煙酒牌的權利金;雖然現在因受到市場不景氣的影響,每年只有幾千塊錢,但對有需求的家庭不無小補。 可是地區近幾年來,出現了許多寄戶籍的幽靈人口,與實際住戶相差甚多,表面上看來有十幾萬人,實際上真正金門籍的常住人口,老老少少加起來不過堪堪過半,而資源卻被那些幽靈人口瓜分了一大半。他們除了享用在地資源,同時亦在選舉上出現了人頭數量。 明年底又將舉行各種選舉,台上台下霧裡看花,最終誰才能躍上舞台,鄉親除拭目以待,亦須從平日的作風看出端倪。誰真正為民喉舌,誰真正為民服務,鄉親無不睜大眼睛看個仔細,選舉時絕對不會盲目,當投下神聖一票的那一刻,賢能的主政者勢必就會浮上檯面,他也是島民的希望。 歷經無數次的選舉,一張票、一世情,能有情有義走到最終的幾乎少見。當看盡他人嘴臉,選前謙卑,選後仰天,走在路上視而不見,這種無情無義之徒,還能冀望他為民服務,或許是緣木求魚,思來想去連蓋章的手都感無力。 無論大選與小選,都是民意的象徵,敲敲打打一陣後,回歸各自崗位地面對現實,肚皮總要顧,花了一大筆經費,選上固然可喜,落榜亦是自己選擇的路,沒什麼好怨嘆。終究,政治不是每個人都玩得起。 再觀社區,前幾屆的理監事票選,符合資格的會員依循心中的人選,在會議中沒有交頭接耳的各自圈選,隨著之後的競爭激烈,出現了拉票的情景。夫妻認為,無論誰掌舵,只要真心為社區付出,均該給予肯定與鼓勵。 民國九十七年,外子當選社區常務理事時,夫妻以義工姿態輔助評鑑忙了兩個月,榮獲縣政府社區評鑑第三名,再與瓊林社區同獲內政部社區評鑑甲等獎,兩者近二十萬的獎金全數捐入社區。聚落歡騰,除夫妻及幾位工作人員未領分毫,其他理監事每人一千元紅包,各家戶一個蛋糕,成為地方美談。雖然那段時間天候不佳及壓力引起,外子傷了胃,我則摔了傷,但冀望傷的值得,後繼有人,那便是傳承與希望。 蓋因周遭瑣碎事太多,毅然決然地辭去社區事務,當選舉邀約時,明確說明不干預亦不參與,至於活動有空參加,沒空不勉強。一心一意只期望社區有志之士,用心經營,莫讓前輩戮力付出的心血白費,也冀望無論誰掌舵均能秉持初衷,展現出大公無私之胸襟,誠摯地為社區的居民服務。
-
在緊張中成長
緊張是一種大家都會有的情緒,每個人感到緊張的原因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因考試測驗而感到緊張,有些人因參加比賽作為選手而感到壓力,還有一些人則是因為身為演員或歌手,在大型表演中擔心出錯而感到緊張。然而,面對這樣的負面情緒,反而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考試是一件讓我感到非常緊張的事情,特別是考試需要保持高度專注,而緊張卻容易讓我分心。記得有一次考試,當我拿到考卷時,原本背得滾瓜爛熟的生字,卻在看到題目時因緊張而腦袋一片空白,任何部首或注音都想不起來。這次考試的成績是我有史以來最差的一次,我的心情像是被一塊大石頭壓著,感到非常難過。 經過這次考試,我明白了緊張對我沒有幫助,我需要尋找方法來克服這種情緒。我試著請教老師和同學,學習如何調適自己的緊張感。老師鼓勵我可以透過慢慢深呼吸,來調整心態。同學則分享,如果能善用緊張的情緒,它反而可以讓自己更加積極。於是,在下一次考試來臨時,我運用了深呼吸和調整心態的方法,不慌不忙地應考,結果成績比上次進步了許多。 從這次的經驗,我學到了雖然緊張會讓我分心,但也能從中找到讓自己變得更加認真和專注的方法。我認為,緊張就像一位老師,不僅教會我如何專注,也讓我學會適應壓力、面對挑戰,並勇敢地直視不安。我想對未來的自己說:「緊張其實是一種成長的動力,能鼓勵我們走向更成熟、更堅強的自己。」
-
放學後
每天到了放學時間我總是感到開心,因為可以回家吃點心。 放學後,我會和朋友約好打球的時間,希望能進行一場精彩的比賽。我覺得和朋友一起打球讓我感到無比興奮。 接著,回到家後我會寫功課。寫完功課之後,我會跟朋友在學校打球,並由弟弟擔任主審,進行三局比賽。第一局中,朋友先攻,我卻不小心掉了11分;第二局我則狂攻,一上場就打出二壘安打,結果打成平手。到了第三局,滿球數滿壘,我一擊而出,打出再見安打,讓這場驚心動魄的比賽圓滿收場。 晚餐之後,我會和家人一起看職棒比賽。比賽非常精彩,讓我手心冒汗,雖然我們支持的球隊輸了,但大家依然享受觀看棒球比賽的樂趣。 我發現放學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無論是打棒球還是看棒球,都是我很快樂的時光,希望放學的時間可以再久一點,讓我可以盡情享受這些快樂的時刻。
-
菜蟲新體驗
自然課上課了,我看到老師桌上有一袋綠綠的東西,好神秘呀!那到底是什麼呢?老師說,從今天開始,我們要來養菜蟲跟蠶寶寶。大家聽到這個消息都開心地跳了起來,我也跟著跳起來歡呼,因為我從來沒養過蟲,我很興奮! 老師先給我們每一組一個觀察箱,觀察箱裡面有菜蟲,大家都急忙睜大雙眼找綠油油的身影。我率先找到一隻,牠在葉子爬來爬來,看起來好像在找食物一樣,我立刻抓起那隻菜蟲觀察,發現牠的身體有很多細毛,摸起來毛毛的,好像一隻洋娃娃,爬在我手上好癢。 後來,我跟旁邊同學說,想要先把菜蟲放在她的盒子裡,因為我沒帶盒子,沒辦法帶回教室觀察。謝謝她願意借我放一下。很快地,觀察時間就結束了,老師請我們把菜蟲帶回去照顧。 下課鐘聲一響,我開心地走去外面,抓一隻菜蟲出來玩,其他同學則是跑去摘菜蟲要吃的桑葉。大家看起來都很開心! 我很期待自己的菜蟲趕快長大,孵化成白色的紋白蝶,希望我能好好的照顧牠。
-
那一天,我流下了眼淚
在落日的星河夜晚中,不知為何,微風輕輕拂過,我仰望著浩瀚宇宙之中,逝去的記憶開始來叫醒我,回想著一堆又一堆的回憶。湖中的波紋,彷彿在訴說模糊但又清楚的回憶,有些記憶像春芳,秋天時就會凋謝,春天時又長出綠草,就跟我的回憶一樣,不斷遠去,又不斷回想起。水中的皺紋晃動著殘荷,柳葉被風給吹醒,是我回不去的青春,但也是對於以往一切的真相。我想起了畢業的點點滴滴,不禁眼淚滑過臉頰,滴到我的心裡。 我穿越到了畢業時,望著眼前的講台,回頭見到昔日的同學,我知道,這是一去而不復返的片段。畢業那一天,從早晨的陽光照亮了夜空開始,我到了學校,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直面學校,也是最後一次。我望著同學那正常不過的笑容,卻沒想過,再看到這笑容又是何時呢?到了典禮會場,我們先觀察周圍,同學與我都被這規模大的場景給震撼住了,喧囂的會場內,無數的人進進出出,我們到了班級的座位後,主持人介紹著學校的歲月,述說著學校的歷史和人文。頒獎典禮時,每個站在台上的人,臉上都掛著喜極而泣的笑容。 我和朋友一起見證了一切。陪伴中度過了四季、六年和數不清的日日夜夜,來到了最多人開始分路的時刻。 「有些鳥是困不住的,因為牠的每一片羽毛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輝。」到了抽獎階段,我們都激動到彷彿飛出了銀河系,想像自己被抽到的畫面。其實在過程中,時間總會過得很快,喜怒哀樂只存在一瞬間。無論我的朋友抽到了小獎、大獎,我真心的為他獻上祝福。學習的壓力會壓得我喘不過氣,不過經過朋友的安慰後,我才逃脫了壓力對我的枷鎖,就跟我剛才說的話一樣。最後的時刻,全班都要上台拍照,腳步也越來越沉重,拍到我們班級的那一刻,我們流下了一串串珍珠般的淚水,不顧旁人的不解與嘲笑,大聲的哭了起來,朋友也在痛哭流涕,彷彿在宣示著這些年的經歷與痛苦,為畢業的喧囂吵鬧中畫上一個圓滿的句點。 在畢業之前,我知道,時間是一張一去而不返的單程票,無論過去,不問將來,活在當下就已經很好了,不用去擔心過去和未來,專注於眼前。當我流淚的時候,才意識到這是我們班級的最後一天,因為不僅僅只是換班而已,還要離開這熟悉到忘不掉的學校,眼淚就是最好的證明,眼淚我認為不需要過多解釋,無論是生氣、沮喪的眼淚,都是表達我心情的價值。眼淚的背後是數不清的日夜,日夜背後是無數的四季,眼淚代表我的情感,如同潮水般,一下一下的到來,望著眼前的湖面,反射到太陽初現的光芒,朋友之情,如同這樣,不斷的出現,也不斷消逝。如果還可以再遇到,我一定會跟他講這些事,代表我們陽光下的生活,是飛越坎坷的青春!
-
我最敬佩的人
每個人都有敬佩的人,我也不例外,我敬佩的人雖不是什麼有名的人,也不是什麼明星、演員,但她在我的眼中絲毫不比他們差,我覺得她就是我生命中最感到敬佩的人│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她會在每個早晨,都早早的起床為我們一家準備早餐,所以我在起床時都未曾看到她躺在床上睡覺的樣子,平日都寢不遑安,照顧著我們。我的媽媽還要上班,儘管上完班了,還要回家做家事等一些瑣碎的事情,但是她卻從不抱怨,反而還會關心我們,讓我們天冷了要多加件衣服,耐心詢問我們有沒有吃飽。 在學習上,母親對我影響很大,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只要不會的題目她都會教我,讓我小小的腦袋都充滿對媽媽的敬佩感。還有在傷心時,她都會來安慰我,讓我在傷心的時候能獲得溫暖。她像法官一樣,公平的解決我們吵架的爭鬥;她像老師,不停的教導著我們的一切;她也好像燈塔,指引著我們正確的道路。 媽媽的言傳身教,讓我學會了關心、知識、堅持與努力,我的母親,雖然不是有名人士,但她在我的眼中是一個扮演家庭主婦、母親、員工和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可說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在外面我是一個沒有很多優點的人,但在家裡,她能把我誇得渾身都是優點,她讓我感到十分的好,我的母親,是我最敬佩的人。
-
吃冰的滋味
在天氣炎熱的夏天吃上一口冰冰涼涼的冰淇淋,簡直是太享受了!而且現在食品科技發達,想吃什麼口味,就有什麼口味。 冰有分很多種的口味,當然每一種冰的口味也不同,吃起來的心情也就不同,像我我愛吃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哪有一個小朋友阻擋得了巧克力冰淇淋的誘惑呢?香醇濃郁的巧克力冰淇淋,加上少許的杏仁碎,入口即化,如果是甜巧克力冰淇淋,哼。再不好的心情也被甩到九霄雲外了,如果是苦巧克力。就可以吃到巧克力原本的味道,要是把甜和苦,兩種味道放在一起,這又是另一種獨特的享受。 我也喜歡吃牛奶口味的冰淇淋,雖然我不愛喝牛奶,但是我卻喜歡吃牛奶口味的冰淇淋。因為牛奶冰淇淋有一股香甜香甜的香氣,就算再不喜歡喝牛奶的人也會是愛吃的味道,而且在夏天這一種能把人烤化的天氣吃上一口清清涼涼的牛奶冰,感覺人一下子瞬間清爽了許多,臉上都泛起了紅光,讓人可以開心上一整天。 如同氣泡水的蘇打口味冰淇淋,也是我的最愛之一。因為通常邊吃冰淇淋邊喝氣泡飲之後肚子都會不舒服,但蘇打冰淇淋就剛好不會讓這件事情發生,也剛好滿足了人們這項的需求。而且每一次吃完它,我都如同自己把自己凍起來,身體瞬間冰涼了許多,讓我迎著春天的氣息,展現出燦爛的笑容,心情一下子變好了許多。 吃冰是一種小朋友夏天都會做的一件事,不管什麼口味種類都備受歡迎,吃冰也是一大享受之一,可以感受到和平常不一樣的感覺,讓人在夏天變得更充實且幸福。
-
魔術方塊樂趣多
我最喜歡的玩具是魔術方塊,因為小小一塊正方體卻有很多解題公式。這是種很需要動腦的玩具,每每我拿起它時,都喜歡拿計時器看看自己能在幾秒解完。這種刺激的感覺,總讓我意猶未盡。 我曾經和弟弟在家裡一起玩魔術方塊,那時媽媽幫我們錄影看誰比較快。在媽媽還沒說出開始前,我緊張到雙手冒汗,因為我怕弟弟的速度比我快。但幸好我在最後一刻解開,信心滿滿的放下手中的方塊。 為了保護這彌足珍貴的小東西,我會把心愛的它放在收藏盒裡。因為我怕弟弟拿玩具時不小心把它推了下來,如果它摔到地上四分五裂,我一定會難過得吃不下飯。現在這盒中已經放了各式各樣的魔術方塊,成了我心中最安心的托嬰中心。 我心愛的玩具已經跟我密不可分,因為有它的陪伴讓我放學後的空閒時間不再無聊,只要拿起它時,下一秒就魔術方塊轉動時「」的聲音,就似乎是正在告訴解題的方向,帶給我滿滿的樂趣。
-
很貴的寶藏
閱讀課的時候,老師介紹了很多故宮的寶藏,說那些寶藏都非常珍貴,就算把房子賣掉也買不起。聽了之後,我覺得很好奇,想親眼去看看。爸爸就說暑假再帶我去看。 終於,暑假到了,我迫不及待想去看那些珍貴的寶藏。我跟爸爸、媽媽先搭飛機,再坐捷運,最後換公車才到達故宮博物院。一下車,我就很興奮地想趕快進去參觀。 一樓的寶物比較少,所以用機器買完票之後,我們就去二樓參觀。二樓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寶物,最好笑的是兩隻豬,一隻公的、一隻母的,看起來就像是黑豬。此外,我還看到老師跟我們介紹的小寶寶陶瓷枕頭,以及很多漂亮的陶瓷品,有大有小,都很可愛,其中有一個比我頭還大的花瓶,讓我看了大吃一驚。 我們還去了故宮兒童學藝中心,在裡面闖關成功就可以獲得獎品。我覺得最好玩的關卡是摸怪魚的肚子回答問題,還有在圖畫紙上作畫,然後把畫放進機器掃描,就能投影到牆上的花瓶上,感覺很神奇! 故宮博物院真的很有趣,有很多新鮮又讓人嚇一跳的寶藏。我買了翠玉白菜、肉形石跟一個大花瓶的紀念品回家,等開學我要跟同學分享去故宮的體驗,大家一定覺得很好玩。
-
看見孩子的隱私主導權:數位時代的挑戰與契機
近年來,隨著青少年網路使用習慣快速轉變,兒少隱私與身心安全的議題日益受到關注。iWIN網路內容安全防護機構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報告指出,全年受理申訴案件高達6,199件,相較2023年整整翻倍,顯示數位暴力與兒少隱私侵害的情況正急遽升溫。其中,涉及網路霸凌與兒少身心健康的案件更呈現逐年攀升趨勢。這不僅揭露了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所面臨的高風險,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在隱私保障制度上的缺口,亟需跨領域合作與制度創新。 進一步來看,傳統對隱私的認知,多半聚焦於姓名、住址、照片等「可識別資訊」。然而,iWIN強調,當前社群媒體與生成式媒體技術交織下,非直接個資卻足以拼湊個人身分的「隱性隱私」風險更為嚴重。舉例而言,青少年隨手分享的打卡地點、即時互動留言,甚至在直播間的一句話,都可能成為被辨識與追蹤的線索。這樣的變化意味著,隱私不再只是「資料庫裡的一串數字」,而是孩子生活軌跡、社交模式與心理狀態的完整拼圖。如何在制度設計與教育倡議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未來政策的重要關卡。 值得警惕的是,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針對10至18歲、共14,493名學生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不僅網路霸凌經驗增加,接觸與傳播性相關訊息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甚至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就已經出現高比例的自我傳播行為。這一發現凸顯了「數位自主權」的雙面性:一方面,孩子透過社群展現自我、建立連結;另一方面,缺乏風險意識與保護措施下,他們很容易成為數位暴力的加害者與受害者。這樣的現象提醒社會,兒少網路行為的複雜性不容低估,必須從心理健康、媒體素養到家庭支持,全面建構防護網。 iWIN在2025年以「看見孩子的隱私主導權」為年會主題,正是呼籲社會必須正視兒少在數位時代的權利。所謂「隱私主導權」,不僅是避免個資外洩,更是讓兒少有能力選擇、管理與理解自己的數位足跡。然而,現行制度往往落後於科技發展,執法單位面對跨平台傳播與匿名霸凌,取證困難、處理速度緩慢,讓許多申訴案件難以真正解決。未來若能透過完善立法、跨部會合作,並搭配數位素養教育,讓孩子學會在社群環境中辨識風險、保護自己,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隱私主導權」。 總的來說,兒少隱私議題並非單一的「防護問題」,而是一個牽涉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與科技治理的多面向挑戰。從家長到教育機構,從平台業者到政府部門,都必須共同承擔責任。唯有當孩子能自在地在數位世界中展現自我,而不必擔心隱私被濫用、身心健康遭到威脅,數位環境才能真正成為下一代成長的助力,而非風險的溫床。
-
辦公室裡的社鼠
職場裡,總有一些人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取得新主管的信任。他們熟門熟路、資歷深厚、消息靈通,總能在主管需要時使命必達。對主管而言,這樣的得力助手彷彿是身邊的智囊;但對其他同事而言,卻是心底的一絲不安。 韓非在《內儲說》中記載桓公問管仲:「治國最奚患?」管仲答:「最患社鼠。」社鼠是什麼?就是那些躲在神廟裡的老鼠。燻它,怕燒壞木樑;灌它,又怕毀了神像。牠們藏身於權力庇護之下,既安全又難以清除。這個古老的比喻,用來形容辦公室裡那位「主管眼前的紅人」,可謂再貼切不過。 那位同事消息靈通,像是活字典,誰的過失、誰的小秘密,都能娓娓道來。他最擅長的,是「打小報告」。當新主管還在熟悉環境時,他早已默默把每位同事的過往紀錄報備一輪。許多已隨時間淡去的小錯,重新被擺在檯面;許多尚未釐清的流言,成了主管耳中的「事實」。於是,團隊默契被打亂,信任氛圍被削弱,每個人都在自我防備中度日。 我曾被捲入一次荒謬的流言。有天,他向我抱怨A同事,我不想附和,只淡淡說了句:「真的假的?」幾天後,輾轉從別人口中聽到:「她說你抱怨A同事很誇張。」當下,我只覺得心涼│原來一個隨口的反應,也能被加工成利刃。那時,我第一次深刻體會,謠言的破壞力超乎想像。 然而,選擇遠離八卦、謹言慎行,往往會讓人顯得孤立,甚至成為新的攻擊目標。職場不是江湖,卻也處處暗潮洶湧。真正值得建立的,不是謠言網絡,而是信任與專業。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教人說話要過「三個篩子」: 第一,這是真的嗎? 第二,這是善意的嗎? 第三,這重要嗎? 如果一件事既不重要,又不確定真假,還帶著惡意,那它還有什麼價值呢?說出口,只會徒增他人的困擾。這三個篩子,是我給自己的提醒||不讓自己成為流言的傳聲筒,也期盼有一天,主管能明辨是非,帶領我們走出謠言的霧霾。
-
長照3.0一小步 活躍老化一大步
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退離職場,台灣社會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駛向「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明年(2025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0%,這意味著每五人中就有一位是長者。這個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肩上沉重的照顧壓力,以及對更人性化、更具彈性長照服務的迫切渴望。在此背景下,長照3.0政策中一項看似細微的調整||居家喘息服務的場域鬆綁,正為這張緊繃的社會安全網,注入一股溫暖而強韌的活水。 過去,居家喘息服務的定義相當嚴格,服務範圍多侷限於案家室內,照服員的主要任務是「看顧」,確保長者在家中的基本安全。這項立意良善的政策,旨在讓家庭照顧者能有短暫的抽離與歇息,卻也無形中劃定了一道枷鎖。對許多尚有行動能力的長者而言,家是安全的避風港,卻也可能是隔絕他們與陽光、社區、人際互動的圍牆。長時間的居家生活,容易導致其社交孤立、情緒低落,甚至加速生理機能的退化。 此次長照3.0明確規範,居家喘息服務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可陪同長者外出散步、參與社區活動,這不僅是服務地點的延伸,更是長照理念的根本性躍升。它傳達的核心訊息是:長照不應只是消極的維生與看顧,更應是積極地維持、甚至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當照服員能陪伴長者走出家門,到公園曬曬太陽、活動筋骨,不僅有益於長者的身心健康,更能讓他們重新連結社區,維持社會參與感,這正是「在地老化」與「活躍老化」精神的具體實踐。 對家庭照顧者而言,這項變革的意義同樣深遠。過去將長輩交給喘息服務時,心中難免仍有一絲牽掛與愧疚,擔心長輩獨自在家是否感到孤單。如今,當他們知道長輩在外出走動、享受陽光,而非僅是「被看著」,這份喘息才能真正地「安心」,讓照顧者獲得更高品質的身心安頓。這不僅能有效緩解照顧者的壓力,更能維繫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家庭照顧關係。 然而,政策的開放也伴隨著新的挑戰,需要更周全的配套措施。首先,「安全無虞」的界定需要更明確的指引與評估標準。照服員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來判斷長者的身體狀況、天氣與戶外環境是否適合外出,並具備應對突發狀況的急救知能。其次,相關的責任歸屬與保險機制也必須跟上腳步,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才能讓第一線的照服員無後顧之憂地提供服務。最後,這也凸顯了提升照服員專業地位與薪資待遇的迫切性,唯有提供足夠的支持與誘因,才能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應對這種更複雜、更專業的照顧需求。 讓喘息服務走出家門,是長照政策從「以服務為中心」邁向「以人為本」的關鍵一步。它看似微小,卻深刻地觸及了長者、家庭照顧者與照服員三方的核心需求。我們樂見這項溫暖的變革,也期盼政府能加速完善相關配套,讓政策的美意能確實落地,真正為台灣的超高齡社會,打造一個既安全又充滿活力的支持系統。
-
愛一座島嶼不能只在「接案之後」才開始
金門,是一座擁有豐富生態與深厚人文底蘊的島嶼。我們談論如何守護這片土地時,不論是棲地保育、生態監測、文化保存或地方發展,還是整體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問題從來都不只是「誰接了多少政府標案」、「誰寫了幾份報告」,而是:誰願意長期觀察這座島嶼的變化?誰願意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提出觀點與批評? 關心一個地方,不該是因為接了計畫案才出現,而應該是無論有沒有資源,有沒有頭銜,都持續以行動或聲音陪伴著地方。許多在地保育者、記錄者、社區成員,長年觀察棲地的變遷、記錄日常情事現況、撰寫分析與建議,這些人的價值,不是靠補助金額衡量的。 我們當然肯定願意承接公部門計畫的團隊,他們投入專業、設計方法、產出報告與建議,也讓地方有更多資料可供依據。然而,當有人針對這些案子提出質疑或反思時,卻不該因此被貼上「保育流氓」、「只會用嘴」、「眼紅的人」、「扯後腿」等標籤。這種論述不僅傷人,更掩蓋了公共討論本該有的開放與包容。 公共資源來自全民,政府委辦的調查研究,本就該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監督。監督不是打擊,批評不是破壞。願意批評、願意提問,不代表不尊重做事的人,而是希望這些事能做得更紮實、更透明、更符合地方的需要。這些人往往是對地方最有情感、最有責任感的一群。 而如果我們的公共討論空間,只剩下「你沒做事就不能講話」、「你沒資格發言」這樣的態度,那麼,我們守護的,到底是環境,還是特定人的話語權? 愛這座島嶼,從來就不該懼怕批評。真正進步的社會,是能讓批評者安心發聲,讓不同觀點進入對話,從而讓政策變得更好、執行更紮實。保育,不只是去做,更是一起思考怎麼把事做得更好。 我們尊重所有努力的人,也包含那些從小在金門長大、長年在各領域深耕的人,他們對地方的熟悉與知識無可否認。但我們也要堅持—關心環境不應劃分門第,也不應用誰更專業、誰更內行,來壓制別人的發言權。 長期關注地方環境的人,不一定都拿過案子、不一定都受過專業訓練,但他們的觀察、記憶、提出的問題,往往也來自真實經驗、情感與責任感。他們提出問題,不是因為反對誰,而是因為看見了島嶼的痛點,想要守住那最後的生機。這些聲音不該被視為挑戰或威脅,而是保育討論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地保育者的價值,不是靠資源、頭銜或論文來衡量,而是日復一日對環境的觀察與守護,還有對政策偏差的直言與提醒。這些「嘴巴說話」的人,或許正是少數還在堅持批判、願意冒著得罪人的風險,說出那些不討喜卻關鍵的問題。 我們其實是在為同一件事努力—讓金門會更好,讓生態環境撐得下去。如果真心為這座島嶼著想,就讓我們彼此能在相互尊重中合作,不是用資歷、身分、位置去壓制討論、分化社群。 接了案,就努力完成;做了事,就接受檢視。這不是委屈,而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常識。 真正關心一座島嶼,不會只存在於案子進行的那幾個月,而是會在十年、二十年後,仍然願意站出來發聲。 (稿費捐家扶中心)
-
升學主義與補教文化
近來一則社群貼文引發討論,照片中一棟商業大樓外牆貼滿了補習班的廣告,貼文者戲稱其為「亞洲教育最佳代言樓」,凸顯出台灣補習文化的現象。也引發對台灣教育制度及補教體制的反思。 台灣補習文化早已深入教育,許多學生的生活除了在學校度過,可能有更多時間花在補習班。筆者過往求學時期也曾經歷這樣的環境,親身感受到補教機構對考試分數的重視,甚至形成一種「成王敗寇」的價值觀。補習班師長們強調獲得高分進入頂大,這成為學生及家長眼中唯一的成功標準。 補教業者則以學生的好成績為招牌,將進入頂尖校系學生的照片貼於門口或廣告牆面,吸引更多報名者。這樣的榜單不僅是教學成果的證明,更成為補習班營銷的利器。即使是明星高中學生,也普遍選擇補習作為學習策略的一部分,甚至積極尋求口碑好的老師。這反映出台灣教育競爭的激烈,以及標準化考試在整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這種現象也讓人不得不反思,連明星高中學生仍需依賴補習,是否意味著學校教育不足以協助學生應對標準化考試的需求?雖然不乏靠自學成功考上頂尖大學的例子,但相較之下,透過補習班輔導成功者仍占多數。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基礎知識與獨立思考能力,然而補習班多半著重於「解題技巧」、「口訣背誦」與「考前猜題」,這種模式雖能有效提升分數,卻可能扭曲了學習的意義。當教育成為純粹追求考試分數的工具,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思考能力反而被忽視。補習文化也強化了將進入名校視為成功唯一標準的思維,但這樣的觀念是否真正有助於學生未來人生的多元發展? 筆者在美國求學時,曾遇過許不少自台灣頂大畢業、進入美國名校深造的學生。他們在學業上無疑十分優秀,但同時也面臨人生方向迷茫、職涯規劃困難等問題。這反映出學業成績優異並不代表人生問題的終結,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需要持續成長與調整。教育僅強調階段性成績與入學門檻,忽略長遠的人格與價值塑造。 此外,補習文化也間接加劇了社會階級不平等。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能負擔昂貴補習費用,獲得更多教學資源,進而提高進入頂尖大學的機會,這種資源的不均加深了教育鴻溝。 台灣的補習文化既是社會對教育競爭的反映,也是體制未能充分滿足學生需求的反映。面對這樣的現象,除了檢視補習產業本身,我們更應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功能與目標。唯有打造能兼顧知識傳授與批判思考、個人發展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培育出具備多元能力的未來世代。教育不應只是一場考試的競賽,而是陪伴每個人成長、探索人生價值的過程。
-
碰到阻力 就要更努力
結婚之初,我和太太都有固定的工作,對於生活也頗有想法,所以過的生活大概跟一般觀念中頂客族(DINK)相去不遠,在朋友眼中,我們的生活也大致稱得上幸福、美滿。 不久,為了即將出世的孩子,我們決定買房子,雖然當時房價頗高,但以兩個人的薪資,還是可以應付裕如。 孩子出生後,太太開始過著蠟燭兩頭燒的生活,終於在不久之後對我表示要辭職,準備做個全職的家庭主婦。我一聽到時,其實是滿恐慌的,但是了解到她確實分身乏術,最後還是堅強的答應了。 當扛起家計的全部重擔之後才真正了解壓力之所在,尤其在小孩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必要花費,林林總總加起來,每個月的花費已經超出我每個月固定的薪資。 一開始,因為我們還有一些存款,所以還不是很在意,太太也不敢給我過大的壓力,但是當我看到存款每個月在減少時,那種恐慌便與日俱增,這樣的壓力甚至讓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直到有一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訴說心事之後,他說了一句:「人生本來就是阻力堆積而成,遇到阻力,就應該更努力,讓它變成助力啊!」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整個觀念也從此改觀。 隔天,我很高興的去上班,下班之後也開始尋找兼差的機會,那種使命感的驅使,似乎也不覺得兼差是一種負擔;很幸運的,我在一個個人廣告工作室找到文案與企劃的工作,薪資並不多,但是我知道,我可以做的到。 之後,陸陸續續的找到更多兼差的工作,最後甚至連原本的工作都一併辭去,做個專職的SOHO族。 這樣的轉變並不在我人生的規劃中,尤其當初做個專職的上班族時,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有這麼多方面的能力,那種內心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應該才是最大的收穫,絕不僅止金錢方面。 幾年之後,看著兩個孩子逐漸長大,家庭氣氛一直都和樂融融,我就覺得很欣慰,更感謝朋友的那一句,因為他不僅救了我的家庭經濟,更讓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與價值!
-
2025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
金門縣佛教會與鄉親共同舉辦的「2025 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從八月十六日起到二十二日舉行,法會以慈悲願力普施超度,成就冥陽兩利之大願。 明乘長老曾說:「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以供齋施食為主,主要為超度水、陸、空一切孤魂而設,類似中元普渡,但水陸法會的規模最為宏大,佛事中法師唱誦的經懺真言最多,至少為期七天至四十九天,耗用時間最長,以佛法超度亡魂,救贖眾生,超薦祖先幽靈,並延壽增福,被稱為功德最高的法事。」 水陸法會是佛教最隆重的超薦法會,而今年的「金門兩岸和平祈福水陸法會」承載著眾緣深切的願心,期盼透過佛法的加持,為兩岸祈求和平穩定,為社會大眾帶來福慧安康,為亡靈超度解脫。 一、什麼是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又名「無遮大法會」。是佛教所有法會中最大,最殊勝的法會。流傳迄今一千五百多年的水陸法會,全名稱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略稱為水陸法會、水陸道場或悲濟會。 水陸法會起源於梁武帝時,於某夜夢一異僧示意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為救其苦,莫過水陸大齋。」於是詔請誌公國師,集百位高僧,遍閱經藏,歷時三年而成水陸儀文,並告白三寶,若此儀文理協聖凡,願拜起燈燭自明;若體式未詳,無所利益,其暗如初。言畢,一禮,燈燭盡明,再禮,宮殿震動,三禮,空中降花,可見此文應驗非常。 水陸法會以供齋施食為主,為超度水、陸、空一切孤魂而設,具有供養諸佛、懺悔罪障、祈福消災、超薦祖先、普度鬼神、長養慈悲、增長福慧等功 德,是漢傳佛教法事中,儀式最隆重、功德最殊勝的經懺法事,素有「法會之王」的美譽。要動用龐大人力、財力、物力才可以成就,所以是佛教中最龐大的法會。上供法界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群靈含識。因主事主法者清淨如法,齋主虔敬供養故,而有不可思、不可議,無量功德廣利眾生。 水陸法會分為內壇佛事及外壇佛事,若論法事內容,重點則在內壇。內壇佛事從法會第三天淩晨二時起, 可以說內壇佛事主要是與四聖六凡交流,是整個水陸的心臟。由於內壇佛事繁重,加上主法者必須專心觀想,因此內壇必須結界,以防外人闖入壇場,故由壇主以上之功德主,代表所有功德主參加禮拜佛事。 水陸普度大齋是對十方法界四聖六凡所做的普施及度化。四聖指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 水陸法會由內、外七壇佛事構成,各具不同涵意與功用。有梁皇大壇、華嚴壇、法華壇、楞嚴壇、諸經壇、淨土壇、內壇等。其中梁皇壇較為眾普知,主要以禮拜梁皇懺為主,佛事中包含齋天及燄口等上供下施儀式。 內壇佛事分幾項重要步驟:(一)、結界。(二)、發符懸幡。(三)、奉請上堂。(四)、奉供上堂。(五)、告赦。(六)、奉請下堂。(七)、說幽冥戒。(八)、奉供下堂。(九)、圓滿供。(十)、圓滿香。(十一)、送判宣疏。(十二)、送聖。 二、參加水陸法會有什麼功德: (一)超度亡魂,普度眾生:水陸法會的主要目的是超度水陸空一切孤魂,救拔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並祈求地方平安。我們可以為在世的父母長輩們、夫妻、兄弟姊妹以及子孫等晚輩等來書寫立牌位。祈求諸佛菩薩護佑健康延壽、增福添祿、消災免難等。 (二)供養諸佛,懺悔罪障:法會中,會供養十方三寶,並進行懺悔罪障,使信眾能藉此機會淨化心靈。我們在裡面幫他們懺悔,將在虛空當中很多跟我們連結的記憶,慢慢由不好的轉成好的。 (三)祈福消災,增長福慧:水陸法會也能祈福消災,無一不解脫,為信眾帶來平安順利,並能增長信眾的福慧,使他們能更接近佛道。 (四)超薦祖先,回施功德:水陸法會也常被用於超薦祖先,將功德回施給祖先,使他們能脫離苦海,往生善道。參加法會,聽經聞法、同沾法益,發願求生淨土,早日離苦得樂。 (五)廣結善緣,成就菩提:因此藉由水陸法會的不思議的功德力為他們敬立牌位,目的是希望蒙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使他們同來參加法會,聽經聞法、同沾法益,發願求生淨土,早日離苦得樂。 虛雲老和尚說:「萬法唯心,只要誠心禮懺,必有感應,無論水、陸、空亡均須群體普度,以慰亡靈,死者得安,生民獲益,所謂冥陽兩利是也,此即因果循環之理。」 三、水陸法會有哪些功德項目?怎麼參加? 有內壇之消災、超度、解冤牌位, 外壇之消災、超度、解冤牌位,有隨喜打齋、贊普等等。凡欲參加水陸法會者,可按自己之需要索取報名表,發心參加各項功德項目,並詳填報名表各項資料。 四、結語 我要感謝這次水陸法會的所有促成者。福報如我們,師父們慈悲讓我們可以眾緣和合來共同成就這一場水陸大法會。只要發一念慈悲心,隨喜參加法會,就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存在;功德其實貴在我們這一念: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廣大虔誠的慈悲心,其所發的願心愈是廣大,功德愈是不可限量。 參加水陸法會,以飲食上供諸佛菩薩賢聖,下施法界六道群靈,以此功德不僅恩沾九族,更能讓未發菩提心者,因此發大菩提心;未脫苦輪者,因此得不退轉;未成佛道者,因此得成佛道,水陸功德實乃不可思議也。 所以鼓勵與會大眾廣邀親朋好友來參與此次難得殊勝的水陸大法會,無論是出錢還是出力,只要參與法會,哪怕只參與了短暫的一個法事,都具有功德。 於此,我們期待全球各地金門鄉親能共同團結起來發心隨喜參加、參讚法會能以此殊勝的因緣再次的匯集,再次凝聚出更多力量與功德力,利益到個人姓氏家族的歷代祖先、累世父母、六親眷屬,利益到我們可愛的家鄉美麗的小島金門及所有有緣的眾生。 一滴水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它一旦融入功德的大海中,就擁有了整個大海的功德力量。我們若是發清靜心、歡喜心而讚歎、隨喜,那怕只隨喜一元錢,也會積累很大的功德、福德。即使只是聽聞法訊,僅從內心發出真誠的歡喜心,就會獲得與他人所做的善行同樣的功德。 愍念一切眾生海,興起無量大悲心,於此祝願法會圓滿。(不支稿酬)
-
我在金門的教學生涯
每當海風輕拂臉龐,總會悄然開啟記憶之窗,帶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那段在金門教書的日子。那是一段溫暖、純樸的時光,有汗水、有笑聲、有掌聲……交織成我生命中一段永恆的記憶。 那時,我已在台北漂泊十年。正參加台北公訓中心研習時,手機突然響起||母親打電話通知:我錄取了金門的教師職缺!此時的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高興的是可以回金門陪伴年邁的雙親,擔憂的是要放棄台北穩定的工作,一切要重新調適。幾經思量與家人討論之後,我終於做出決定||回到我可愛的故鄉||金門。 我帶著一顆既期待又忐忑的心。到分發的學校報到時,迎接我的是老師們溫暖的笑容,那份親切中夾雜著熟悉的鄉音與濃濃的人情味,是啊,這就是我成長的地方。不管離開家鄉多久,金門人那股熱情的心依舊。這所學校古色古香又經典動人,美麗的雙鯉湖畔和濕地館就在學校旁,校園雖不大,卻別具一番風味。學校周圍是低語的老樹與廣闊的藍天,美麗的校園彷彿一座城堡般耐人尋味…… 在這所小而美的純樸小學,我除了擔任導師,還身兼三個社團||合唱團、節奏樂隊、民俗舞蹈,在教學的日子裡雖然忙碌,卻過得很充實。這是第一次擔任合唱團指揮,多麼神聖的任務啊!還記得首次帶孩子登台表演時,我心情無比緊張,全身顫抖著指揮,結束時,竟然發現雙腳有如千斤重,動彈不得!我故作鎮定的走下台,只希望沒人察覺出我的狼狽模樣。當時合唱團比賽表演時,雙親帶著年幼的小姪女前來觀賞,姪女童言童語地對阿公阿嬤說:「姑姑在台上亂亂比耶!」讓全家笑成一團。 那年,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數只有七人,就像童話故事裡的七個小矮人,而我彷彿是他們的白雪公主。每位學生皆允文允武,他們的語文能力強,個個都能投稿上報,個個都是合唱團員,每位孩子都能上台演唱毫不怯場,繪畫、田徑、民俗舞蹈,十八般武藝樣樣行,真是一群讓人驕傲的孩子呀! 回憶當年,美勞課時,我帶著他們在雙鯉湖畔寫生,多詩情畫意啊!配合鄉土課程,我們一起搭乘校車參觀古蹟,還記得有一次從慈湖步行返回途中,意外遇上野狗,孩子們驚聲尖叫,一哄而散、拔腿狂奔,而我也嚇得臉色發白,還好沒暈倒在路邊!雖然,大家氣喘如牛,驚魂未定,幸好平安回到學校,這段插曲也成了最難忘的回憶之一。 在教室裡,每個早晨,迎接我的是孩子們有禮貌的「老師早!」聲音裡充滿活力和真誠。這群單純又可愛的孩子,不像都市的學生那樣早熟,而是多了份自然與純真。課堂上,他們勇於討論、積極發言,眼神專注,令我深感欣慰。 家庭訪問時,孩子們熱情地準備汽水和點心,當老師訪問1號結束,就有人迅速去通風報信準備……孩子們與家長們的熱情互動至今仍歷歷在目,這有趣的互動畫面至今回想,真讓人回味無窮! 教學不只是教書,更是一種與生命互動的過程。金門的孩子純樸善良,金門的家長熱情有禮,金門的生活與台灣本島大不相同。教學之外,我常騎著腳踏車四處走訪,從慈湖、雙鯉湖,到莒光樓……等,每一處的風景都散發著戰地的歷史痕跡。這樣的戰地金門,這樣的美景,總讓我流連忘返。 時光荏苒,轉眼間,兩年的時光倏忽而逝……因個人因素,我決定收拾行囊,離開這小而美,又充滿人情味的國小。那一天,風雨交加,是個颱風天||彷彿訴說著人生的無常與漂泊……,離開這裡,內心百般不捨。 如今,我回到台北教書,生活節奏變快,學生們的資訊發達,卻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拉遠了。每當夜深人靜時,我仍會想起在金門的晨光、學生的笑聲與那片遼闊寧靜的海。那段教書的日子,是我教學生涯中最動人、最有挑戰、也最值得珍藏的回憶。
-
Key 鑰匙
A key is a very useful tool. You can unlock doors with it. You can also lock things like jewelry so thieves can't take them away. A key looks simple, but it is very important. It is a piece of metal with a special shape. It has a part that you can hold. If you want to use a key, you must have a lock. A lock has a hole where you put the key in. You can turn it left or right to lock or unlock a door, a car, a suitcase, a mailbox, a motorcycle, and more. I can't imagine my life without keys. If there were no keys, no one would put locks on their houses, because nothing could open them, and thieves could come into our homes easily at any time. 鑰匙是一個很有用的東西。用它可以打開門,也可以把東西鎖起來,比如首飾,這樣小偷就拿不走。 鑰匙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重要。它是一小塊特別形狀的金屬,上面有一個地方可以拿著。要用鑰匙,一定要有鎖。鎖上有一個洞,可以把鑰匙插進去,再往左或往右轉,就能把門、汽車、行李箱、信箱、摩托車等等鎖起來或打開。 我無法想像沒有鑰匙的生活。如果世界上沒有鑰匙,大家就不會裝鎖,因為根本沒有東西可以打開它。這樣一來,小偷就能隨時跑進我們家了。
-
A Letter to Auntie 寫給阿姨的一封信
Dear Auntie, How are you? Chinese New Year is coming, and you are coming back, too! Auntie, you are beautiful and smart. You are also kind and loving. Please give me some lucky money. I love you. Best, Jone 親愛的阿姨: 您好嗎? 農曆新年就要到了,您也要回來了! 阿姨,您又漂亮又聰明,也很親切又有愛心。請包紅包給我。 我愛您。 祝好 Jone
-
If I Had One Day to Live 如果我只有一天能活
If I had only one day to live, I would spend it with my family and friend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me because they make my life beautiful. On my last day, I would go to the beach, because a beautiful beach always makes me feel calm. I would also read books and enjoy some delicious food. One thing I have never done but always wanted to try is diving. I want to do this because I want to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ocean and see many sea creatures. It is my dream.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would feel sad, because there are still many things I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I would tell my friends, "Thank you for being my friends. I will remember you forever." I would also share my final thought with my family: "If I had one day to live, please donate all my money to those who need it." I want to help as much as I can. Then I would say goodbye to the world and hope it will stay as beautiful as it is.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可以活,我會把時間留給家人和朋友。因為他們對我來說很重要,是他們讓我的生活變得很美好。 在最後的一天,我會去海邊,因為美麗的海灘總能讓我的心情平靜下來。我還會看書,並享受一些美味的食物。 有一件事我一直想做但還沒做過,那就是潛水。我想潛水是因為我想欣賞大海的美麗,還想看看許多海洋生物。這是我的夢想。 到了這一天的最後,我一定會覺得難過,因為我還有好多事情想做。我會對朋友們說:「謝謝你們一直陪伴我,我會永遠記得你們。」我也會把最後的心願告訴家人:「如果我只有一天能活,請把我的錢捐給需要的人。」我想盡可能幫助別人。然後,我會和這個世界道別,希望它能一直保持這麼美麗。
-
Exploring Taiwan Through Foreign Eyes 從外國人的眼中看台灣
During my recent project to create a video documenting opinions about Taiwan,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view 100 foreigners visiting the island. I also stopped by the iconic Taipei 101 to showcase the beauty and vibrancy of the city. The interviews provided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how visitors experience Taiwan. When asked what aspects of Taiwan could be improved, many mentioned the need for more trash cans on sidewalks and better traffic control. Still, they emphasized how friendly and welcoming the locals are. Regarding food, the overwhelming favorite was beef noodle soup, followed closely by xiao long bao and bubble milk tea. One traveler said, "I came for the scenery, but I'm staying for the food!" As for their favorite places, answers varied-from the bustling Shilin Night Market to the serene beauty of rural counties like Pingtung or Hualien,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richness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s diversity clearly leaves a lasting impression. We also asked, "What place in your country would you recommend people visit?" Americans mentioned the Golden Gate Bridge, Australians suggested the Murray River, and many Europeans encouraged people to explore their historic cities. Lastly, I shared a hidden gem: Kinmen Island. With its unique military history, local delicacies, and peaceful landscapes, Kinmen offers a different side of Taiwan. I warmly invite you to visit Kinmen sometime-it's a journey worth taking. From Taipei 101 to remote islands, Taiwan truly ha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最近我做了一個專題,要拍一部影片記錄外國人對台灣的看法。我訪問了一百位來台灣的外國旅客,還特地去了一趟台北101,想呈現台北這座城市的美麗與活力。這些訪談讓我得到很多有趣的觀點,了解外國人是怎麼體驗台灣的。 當被問到「台灣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時,許多人提到需要在街道上多放垃圾桶,以及加強交通管理。不過,他們同時也強調,台灣人真的非常友善又熱情。 在食物方面,最多人喜歡的是牛肉麵,其次是小籠包和珍珠奶茶。有一位旅客甚至說:「我原本是為了風景來台灣,但現在是為了美食留下來!」 至於最喜歡的景點,答案五花八門:有人選擇熱鬧的士林夜市,有人喜歡屏東、花蓮等鄉間的寧靜美景,也有人推薦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魅力。這些都顯示出台灣的多樣性,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我們也問了他們:「如果有人去你們的國家,你會推薦什麼地方?」美國人提到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澳洲人推薦墨累河,歐洲人則鼓勵大家去看看他們的歷史古城。 最後,我也介紹了一個隱藏版景點:金門。金門有獨特的戰地歷史、美味的地方小吃,以及寧靜的自然景色,展現了台灣不同的一面。我誠摯地邀請大家,有機會一定要來金門看看--這趟旅程很值得。 從台北101到偏遠的島嶼,台灣真的能滿足每一位旅人的期待。
-
My English Teacher 我的英文老師
Miss Betty is my English teacher. She's beautiful and tall. She is very popular, and her English is great. She has short black hair. She often says, "Be quiet." Our classmates like her, and we love to study in her English class. Betty老師是我的英文老師。她又漂亮又高■,很受歡迎。她的英文很好。她有一頭短短的黑髮,常常會說:「安靜。」我們班同學都很喜歡她,我們也很愛上她的英文課。
-
If I Had Only One Day to Live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可以活
If I had only one day to live, I would hang out with my sister. My sister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because we have made lots of sweet memories together. We are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On my last day, I would spend the whole day with my sister. We could watch anime and eat our favorite snacks together. We would even visit Japan. It's my favorite country in the world, so I would like to visit there again with my family. One thing I have never done but always wanted to try is playing in the snow. I want to do this because it sounds like a super cool idea. I would make a snowman, have a snowball fight, and even build an igloo of my own. My sister and I would surely have a lot of fun.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would tell my sister, "We have made lots of sweet memories together.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I would feel very satisfied because I've done all that I wanted to do. I can wave goodbye to the world with no regrets.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可以活,我會和我妹妹一起度過。我的妹妹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起創造了很多甜蜜的回憶。我們彼此非常親近。 在最後一天,我會和妹妹一起待上一整天。我們可以一起看動漫,吃我們最喜歡的零食。甚至我們還會一起去日本。那是我最喜歡的國家,我希望能和家人再去一次。 有一件事我從來沒做過但一直想嘗試,就是在雪地裡玩。我想做這件事,是因為聽起來超級好玩的。我會堆雪人、打雪仗,甚至還會自己搭一個冰屋。我和妹妹一定會玩得很開心。 一天結束時,我會對妹妹說:"我們一起創造了很多甜蜜的回憶。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會感到很滿足,因為我做了所有想做的事。我可以毫無遺憾地對世界揮揮手道別。
-
Where I Will Be in Ten Years 十年後的我會在哪裡
Hello, I am Shawn. I am 13 years old, and I live in Kinmen, Taiwan. Right now, I am a student at Jinning Junior High School. I enjoy playing table tennis and playing video games. In ten years, I will be twenty-four years old. I plan to become a doctor and study at medical school. In medical school, I will learn how to treat patients. I will make a lot of money and save many people. The money I earn will be donated to people in need. I like this job because it gives me a meaningful life. I hope to live in Kinmen, be with my family, and make a change here. In ten years, I hope to have a safe, fun, and meaningful life. I feel excited about the future because it is the ideal life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你好,我是Shawn。我13歲,住在台灣金門。現在,我是金寧國中一名學生。我喜歡打桌球和玩電動。十年後,我將會24歲。我計畫當醫生並進醫學院學習。在醫學院裡,我會學習如何治療病人。我會賺很多錢,也會幫助很多人。我賺的錢會捐給需要幫助的人。我喜歡這份工作,因為它能讓我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我希望能繼續住在金門,與家人一起,並在這裡做出改變。十年後,我希望能擁有安全、快樂且有意義的生活。我對未來感到興奮,因為這正是我期待的理想生活。
-
If I Had One Day to Live 如果我只剩一天可以活
If I only had one day to live, I would have lots of things to do. On my last day, I would try topping up some money for my favorite video games because I want to enjoy them without any limitations. I want to make sure I can have as much fun as possible on my final day. One thing I've never done but always wanted to try is going to a beverage shop, buying all kinds of drinks, and tasting one glass of each. I want to do this because so far, I've only tried a few drinks on the menu. On my last day, I want to try as many as I can.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would feel sad because I wouldn't be able to enjoy the joy of life anymore. But the good news is, I'm still young and healthy. I'm glad that I can continue living my life and create more happy memories.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可以活,我會有很多事情想做。這一天,我會儲值一些錢到我最喜歡的電玩遊戲裡,因為我想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盡情玩遊戲。我希望我能在最後一天玩得超開心。 有一件我一直想做但還沒做過的事,就是去飲料店,把各種不同的飲料都買來,每種喝一杯。我想這樣做,是因為我目前只喝過飲料單上少數幾種口味。既然是最後一天,我想盡可能多試幾種。 到了這一天的最後,我會覺得難過,因為我再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了。不過好消息是,我現在還年輕又健康,我很開心還能繼續我的人生旅程,創造更多開心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