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搶救小貓金湖消防分隊精彩演出
搶救小貓!一隻甫出生不久小貓被困在樹上兩天兩夜,日夜哀叫,引起路過行人及駕駛人同情,金湖消防弟兄獲報花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才將牠從樹上搶救下來,被解救脫困的小貓立飛速奔離,據研判這隻小貓可能係被主人放生讓牠自生自滅,也不排除是隻離家出走的「迷途小貓」。 金湖消防隊接獲民眾報案指稱,在瓊林碉堡旁紅綠燈附近有一棵樹上,發現有一隻甫出生不久的小貓,已經被困在其中二天二夜,上下不得,行經路人及駕駛人都發揮惻隱之心,不約而同向金湖消防分隊求救,金湖消防分隊為此接獲不少熱線電話,也立即展開搶救小貓的行動。 消防弟兄邱俊德、余朝焜二人攜帶網具火速馳抵現場上演一齣「救貓記」,不過,由於這隻小貓一見有生人靠近,立往樹上爬且愈爬愈高,搶救不易,邱俊德眼見無計可施,只好駕梯以竹竿套上網具,再以迅雷不及掩耳動作快速網住小貓,小貓被順利搶救脫困後,立迅速掙脫揚長而去。 據消防弟兄指出,目前除了摘虎頭蜂窩外,捉貓也成新近的任務,他們發現地區的貓口有愈來愈多的現象,他們擔心步蹈野犬的後轍,貓口成患,將來可能衍生衛生環保等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尤其捕捉不易,因貓的身手敏捷又靈活,飛簷走壁,其攻擊性又較狗凶悍,稍有不慎即易被抓傷。 消防弟兄建議,相關單位除了成立「流浪犬中途之家」,也能比照成立「流浪貓中途之家」,民眾只要不想再飼養犬隻、貓隻,可透過各鄉鎮公所代送防疫所認養。
-
金鼎國小成人教育研習班刻正進行研習
金鼎國小辦理的九十三年度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刻正進行研習,校長王添泉勉勵學員要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精神,認真的汲取新知,充實自我,有學習成果。 這項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利用星期一至星期五晚上六時至九時來上課,由該校教師楊淑燕、莊招治、蔡雪芳擔綱教導,參加對象,有,早年失學的民眾,也有大陸、印尼、越南等地的外籍新娘。 王添泉指出,學校辦理這項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主要在培養失學國民具備聽、說、讀、寫、算能力,充實基本生活知能,提高教育程度。也落實外籍及大陸配偶之照顧輔導措施,提升其生活適應能力,並融入我國生活環境,加速外籍及大陸配偶之親職教育、與國人共創美滿家庭,並期能有效輔導其子女教育。 王添泉表示,研習班上課時間持續至十月一日止,授課內容,以本縣失學國民研習重點,以教導其識字及充實基本生活知能。外籍及大陸配偶研習重點,除識字外,並輔導期生活適應、居留及定居、地方民俗風情、就業、衛生教育、子女教育、人身安全等。由各授課教師於結業前自行實施評量,研習期滿成績及格者,由辦理單位核發成人基本教育研習頒結業證書。
-
藝術大師介紹作品創作歷程
配合「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活動的展開,縣府昨日下午續在縣文化局演藝廳舉辦藝術家交流研討會,邀請多位藝術大師以「在金門、看金門」為主題,由大師介紹作品的創作歷程,並和鄉親面對面座談。縣府教育局長盧志輝感謝各位大師對金門所做的奉獻,也期望透過這次的活動來打響金門的知名度,讓更多人來關注金門,而在地人也責無旁貸,應更加振作奉獻自己之力來建設自己的家鄉,共同讓金門這塊土地發光發熱。 這項藝術家交流研討會,於昨日下午二時二十分在縣文化局演藝廳開講,由計畫總策展人蔡國強擔任引言,並由出生於中國北京的張永和主持。參與座談大師計有李錫奇、李明維、沈遠、王文志、劉小東、垠凌、謝素梅、吳東旺及德國漢學家顧賓、國際桂冠詩人鄭愁予、縣府教育局長盧志輝、文化局長李錫隆與地區愛好藝文人士多人到場聆聽藝術大師的創作理念。 受邀的藝術家中,出生、成長於金門的李錫奇指出所設下「戰爭和平賭局」,懸掛823瓶金門高粱酒瓶,布置成猶如空投的砲彈,用樂透彩的機器,讓觀眾投幣自行決定命運:和平、戰爭、現狀、出走或流亡。 一九六三年生於遼寧的劉小東表示,他是第一位深入兩岸軍隊寫生的畫家,作品以戰地寫生|十八羅漢像展出,展廳中分別羅列兩岸九位著軍裝充滿青春活力的生命,並以前後兩幅空白畫框暗喻影響兩岸命運至深的毛、蔣兩位領導者。藉由十八羅漢的傳統題材,表達對人間的紛亂、戰爭的困惑與對和平的祈求。 旅日視覺藝術女星垠凌的在南山砲陣地三號堡裝置單身女子雙人床,並以保險套串成珠簾,砲堡上明確標示著「情慾有理」,藉以諷刺歷史,追求和平。 現居在盧森堡和巴黎兩地的中英混血的謝素梅,她精準的藝術語言、妥善的利用碉堡內部空間,改造成一處純淨的藝術場域,她在碉堡的中心垂吊一座巨大的螺旋槳,慢速旋轉到幾乎碰到牆面,以使觀眾無法輕易進入到其中,旋動的聲音可能在耳際擴大,以激起觀眾的一種焦慮感。螺旋槳將空氣變得更清新、輕揚,以傳達一種更象徵性的金門歷史意涵、軍事狀態及許多住民自外於台灣的沉重感受。彈藥庫中則以一件錄影作品表現藝術家眼中緩緩日昇的黃山。 多位作家淺談創作的理念後,蔡國強最後指出這次辦活動,主要是吸引外國人士抵金,當地藝文人士參與創作並不多,但金門過去在藝文界也做了許多事,所以這次只是一個開頭,所有創作的作品不一定要保存下來,世界沒有永遠的作品,只有永久的作品,未來只要將地區碉堡的創作重新交由學校再次自由發揮創作,藝術就會逐漸生根。
-
碉堡新生展現另類藝術風華
金門縣政府和歷史博物館合辦的「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自本月十一日揭幕以來,吸引許多本地民眾及各地觀光客及愛好藝文工作者湧入六個戰地碉堡群展覽場地,欣賞國際知名藝術大師們將過去的戰場轉化為藝術展示空間,賦予碉堡新的生命;也看到金門小朋友各有巧思,創作大地藝術的作品。 象徵告別戰爭、迎接和平的「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昨日是展出的第二天,在文化局、水頭村以及雙鯉濕地後方的南山砲陣地,古寧頭村口的古戰場營區林厝砲兵排,塔山三座砲塢,以及西浦頭長寮段重劃區的碉堡群等處展覽場地,有每位藝術家選擇碉堡或周圍軍事設施和空間,將它們改造成十八個獨立的藝術館和展場。作品涵蓋繪畫、攝影、裝置、影像、聲音、戲劇、行為藝術以及與本地民眾合作創作等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利用碉堡內外等空間進行現地創作。 連續兩日來,各展覽場地處處可見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穿梭各個展區欣賞十八名海內外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昔日的軍事要塞地,門禁深嚴,今日卻成為開放的藝術展覽地,讓民眾感受不一樣的情境。 金門是個離島,島內學童要參觀國際性的藝術大展,機會不多,這一次金門碉堡藝術館展就將十八位參展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帶到孩子們面前,讓他們親眼目睹一件件作品產生的過程,也因此,許多家長都帶著小孩子來感染國際美術視野的養分。 富有神秘的軍事碉堡及陣地,對於觀光客更是一大吸引力,許多人還是專程來金門入碉堡、看藝術。一整天下來,吸引上千位參觀者,大家好奇的觀賞藝術大師們利用金門獨有的大型碉堡建築群和各種戰地構造物,把充滿暴力、死亡、恐懼、孤寂的空間改造成有活力的、有創造性的藝術空間。 長寮重劃區的兒童碉堡藝術館,讓小朋友和國際大師同台展出,兒童試著討論戰爭與和平的破壞與建設的主題,也可讓小朋友初步認識和實踐當代藝術的創作過程,不但實踐金門有史以來的裝置或地景藝術,同時也撒下未來數十年的藝術種籽。 碉堡中作品的形式採用裝置、影音為主;彈藥庫安排放映影像作品為主,還有攝影、繪畫。碉堡外景儘量維持現狀,同時適當創作一些具有隱蔽性、不破壞外觀的作品,穿插在碉堡之間,讓觀眾在長滿木麻黃、瓊麻的野地中與一件件藝術作品相遇。被護城河和地雷區包圍的古寧頭慈湖大碉堡區,碉堡內和樓頂安排大型裝置作品和行為藝術表演,無地雷區的沙灘則設置大型景觀藝術。另外,和當地居民合作的藝術計畫,則跨越軍事區域延伸到民居聚落,以另一個角度來表現戰區普通民眾命運的故事。 什麼是「十八」個個展?因為有十八位參展者。其中,九位是美術專業創作者,九位是業餘創作人;九位出生在台灣或在台灣發跡,另外九位來自中國或旅居國外。目前有九人是所謂的國際人士,另外九位居住在台灣或對岸。而李錫奇是展覽中唯一金門出生的藝術家。 典型的閩南式傳統民居聚落,夾雜著隨處可見的戰備工事,不但形成金門獨特文化特色,也成為金門發展觀光的有利條件。但當碉堡漸漸褪去軍事外衣後,是否也可以賦予它新的價值?於是,將碉堡和其他軍事設施改造成藝術展場就成了整個展覽的主要構思。 而碉堡內部結構多樣,從碉堡群中做展覽,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一種通過歷史去窺視未來的方式。通過藝術家的創作,這些碉堡將重新獲得新的生命,期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
-
金沙婦女防火宣導隊辦宣傳活動
「中秋節」將至,為了讓大家安心過節,「金沙消防分隊」及「金沙婦女防火宣導隊」昨天在沙美「萬壽亭」前舉辦宣傳活動,提醒民眾注意居家防火,並傳授滅火器使用的三字訣:「拉,拉,壓!」 昨天上午九點,金沙消防分隊的徐蒼望、周文正、陳韓存等,與十一位婦女防火宣導隊隊員在沙美街上執行中秋防火宣傳;他們提醒民眾:「烤肉重安全;煙蒂不亂丟;爆竹不燃放;記得滅餘燼!」 防火宣導隊的隊長是張翠敏;他呼籲民眾不要燃放爆竹,並指導民眾使用滅火器的要訣:「拉,拉,壓!」也就是要先拉開「安全插梢」,再拉出噴管,然後壓下手把。 對於居家防火,宣導隊的婦女們各有一句叮嚀的話語。楊意金和陳陵安說:「煙蒂不要亂丟!」李寶治說:「插頭不可一孔多用!」吳翠梧和陳玉珍說:「瓦斯用後要隨手關!」楊赤玉說:「插頭隨手拔!」黃明鸞說:「熱水器應置於浴室外!」蔡仙配說:「小心使用火燭!」黃秀英說:「睡前記得拔掉燭燈!」張盈蓁說:「延長線不要一條接一條!」
-
王效蘭:觀光要靠文化氣息
「民生報」發行人王效蘭女士昨天參訪「金門碉堡藝術館」,對這樣的文化活動,他十分贊同。他說:「觀光靠吃、靠什麼都沒有用!世界上所有觀光做得好的地方,都要靠『文化氣息』。」 王效蘭說:「藝術家來到金門,絕不是要『賣』什麼!而是要推展某一種理念。辦這樣的活動,邀請各縣市文化局一同來觀摩,大家才會有進步。而且,做事還得要搶『黃金時間』,如果碉堡藝術能早一點做,相信金門一定比現在更進步!」 他說:「金門的老百姓現在過得很辛苦;但是,要求生存,光靠別人是沒有用的!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最有特色的產品。」 他認為,金門要生存、競爭,第一要有「綠」!把植栽做好。其次對建築要有整體規劃,以保有閩南建築的特色。在「瑞士」在許多以觀光為經濟命脈的國家,他們的房子對形狀、顏色都有規定,房子的建蔽率也有規範;若不如此,既不宜人居住,也難吸引外人前來觀光! 王效蘭昨日抵金時,曾前往縣府拜會縣長李炷烽,並將聯合報、民生報報導金門碉堡藝術館專刊贈予李炷烽。
-
碉堡群藝術化國際藝術大師「點石成金」
由金門縣政府和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昨日在金門碉堡群落中拉開序幕,從九月十一日起展出至明年元月十日,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展期。這是一次豐富的藝術文化和歷史之旅,主辦單位歡迎各地朋友們一同來參與,欣賞國際知名藝術家在金門823砲戰遺址的六個戰地碉堡群中難得一見的精華作品。 這項金門碉堡藝術館共邀請十八位台灣、大陸及海外知名藝術家來金參與創作,分別在文化局、水頭村以及雙鯉濕地後方的南山砲陣地、古寧頭村口的古戰場營區林厝砲兵排、塔山三座砲塢,以及西浦頭長寮段重劃區的碉堡群等處,同步展出十八個個展及由地區十九所國小學校學童創意展。 「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的開幕,不僅在時間與空間上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而且也是當代藝術展出觀念的一次特殊試驗。它以華人藝術家為主體,創造了不同華人的對話:兩岸的華人、海外和本地華人,「真華人」和「假華人」,混血和純種的華人之間的對話。但是,它的目的又不在於舉辦一個華人當代藝術展。 這次展覽也是個人身份轉換和跨領域互動的試驗。作為藝術家的蔡國強在展覽中自動轉變成策展人,作為策展人的費大為卻被作為藝術家邀請參展;一些在其他領域中聲名卓著的朋友也加入到這個身份轉換的活動中來:電影導演蔡明亮和音樂家譚盾以及表演藝術家垠凌等人都作為藝術家提出了作品展示方案。身份的滑動在展覽中作為一種幽默手法來演示意義的滑動,它暗示著真正的綜合藝術的可能性,也具有更廣泛的意義轉換。 在戰爭地點轉化為藝術展示空間也是這個展覽構思的重點所在。碉堡這種特殊的建築具有隱蔽自己和以武力阻擋他人靠近的功能。藝術家在這裏要做的事情幾乎相反:展示自己,用除了暴力之外的各種手段吸引他人靠攏、進入這些建築之中。通過這些作品,碉堡成了一連串問題的隱喻:戰爭真能解決政治問題?藝術真能解決戰爭問題?非藝術家真能解決藝術問題?這個展覽把一連串原本並不溝通的環節重疊起來揉進一個藝術展覽結構,來檢測我們的視野和想像力的開闊程度。碉堡功能的轉換提供了面對現實問題的另一種態度,是以藝術的態度超越現實政治話語的一次大膽嘗試。 原本只具有攻擊作戰意義的碉堡,在這次展覽中成為具有多重意涵的綜合藝術展演場。在四周佈滿地雷的三角堡陣地,人們要身陷汪建偉的柔軟潔白的世界;在慈湖大碉堡,沈遠在向對岸喊話的超大喇叭內設置了茶座;在南山砲陣地,姚謙在大樹下邀歌手和村民唱情歌;在塔山砲陣地,大崙尾工作隊在碉堡裏展現兩岸起義與叛逃的歷史荒謬;在水頭、長寮等地區,還有蔡明亮導演及李康生、陳湘琪等人的關於「凋謝」的表演和裝置,甚至有兒童美展、有南管表演:::。 在展覽中,劉小東用正規的美術手段去深入兩岸軍隊寫生18個戰士肖像,還有王文志用籐編所裝置的異度空間;而其他作品採取了比較特別的展示方式:李錫奇為他的賭局而做了砲彈瓶裝的高粱酒、李明維走進民居話說金門、費大為請金門的孩子們評論作品以換取藝術史的書籍;譚盾砸毀鋼琴又重新組合,垠凌挑戰禁忌尺度的情色表演、沈遠意在言外的眺望大陸;還有化名銀波的老外、在威尼斯雙年展「掃沙」獲大獎的謝素梅、在紐約拍紀錄片受矚目的吳東旺、和解剖碉堡的著名建築師張永和都推出了他們別具匠心的力作。在「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中,有美術、音樂、戲曲、電影、建築、歷史:::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形態交錯並存。 「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安排了為期三天的開幕活動。除了10日的媒體導覽和11日的開幕式和貴賓導遊外,還有蔡明亮、譚盾和張永和的演講、兒童展頒獎晚會、林惺嶽、費大為、南方朔、倪再沁、James Putnam等的研討會,以及由蔡國強所主持的藝術家討論會,當然,由蔡明亮和姚謙規劃的表演、歌唱更是不能錯過的精彩好戲。為了方便藝術愛好者前往金門參與此次盛會,主辦單位還特別準備了配套措施,除了「機加酒」(交通加住宿)的基本配備外,有專車發至各展場、有導覽人員解說;觀眾看完藝術展演,還可在金門順便參觀著名的閩南傳統建築、戰地遺跡,還可參觀文化民俗活動。 主辦單位表示,這項展覽場地開放的時間,除了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每日從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歡迎大家相招逗陣入碉堡、看藝術。
-
金門人爭相赴廈門購屋置產
目前金門人在大陸置產、工作及就學有愈來愈多趨勢,尤其,廈門的店舖、高檔的高樓大廈或公寓住宅,最受金門人青睞,不過,除了少數自住外,大部份都出租,月租價大約在每月新台幣四千至一萬不等,承租又以大陸白領階級或科技新貴為主。 金門人在小三通上路以來紛紛前至廈門購屋置產,主要廈門的房地產價位普遍比台灣低,在台灣購買一棟公寓,多則上千萬元,少則也要五、六百萬元以上,在廈門購買一棟公寓頂多台幣一、二百萬元上下,這也就是吸引金門人跨海前至廈門置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年暑假期間,前進廈門置產的金門鄉親又倍增,以公教人員居最多,包括有國小、國中及高中職的學校校長、老師和職員,各機關單位員工也不少,大部份抱持退休後到廈門定居旅遊,也有是為子女到大陸上大學而準備,當然,另有鄉親是基於與大陸有生意往來而就近在大陸購屋置產。 其中,也有不少金門鄉親將在大陸所購置的大廈公寓出租,據悉,在廈門鬧區的小公寓,月租價大約在每月四千至一萬台幣左右,承租大都是以大陸白領階級或科技新貴為主,他們有的來自內陸、有的來自北方,選擇在廈門巿區居住,主要是因為考量工作及生活方便,且有大樓管理,居住環境優質。 廈門房地產買氣向來都是「熱騰騰」,今年暑假最活絡,有的是三五好友相偕買,也有是學校老師或機關單位員工逗陣訂購,因此,每一次成交量十分可觀,預期在兩岸正常穩定發展,民眾赴廈門購屋置產的情況,可能會愈來愈多。
-
沙美教會為外籍教師溫馨慶生
從美國到金門擔任英語教師的「紀百嘉」和「邱慶寧」昨天第一次到「沙美教會」(長老教會)參加「主日禮拜」。紀百嘉剛好滿二十歲,沙美教會為他準備了一個生日蛋糕。他既驚喜又感激,想不到在異鄉能有這麼特別的生日! 二十歲的紀百嘉(Gilley Rebekah)和十八歲的邱慶寧(JerniganGinger)由「金車文教基金會」派駐金門進行「英語史懷哲離島ABC交流」活動。他們到金門已經兩周,昨天是第一次到沙美教會,今後將在金門生活一年。對他們來說,離家萬里來到金門任教並體驗「亞洲」文化,全憑「上帝」指引。 紀百嘉的家鄉在美國「卡羅來納州」;邱慶寧的家鄉在「佛羅里達州」。他們的故鄉都有海濱,都有軍事基地,因此對金門感到很親切,覺得金門很美。他們將陪著「古寧、寧中小、湖小、開瑄、多年、柏村、正義」等學校的小朋友度過一整個寒暑。 紀百嘉說:「我很喜歡金門小孩子!我要讓他們覺得上課很有趣,很快樂。我要讓他們知道『我很愛他們!』」邱慶寧則說:「我也要讓他們很快樂;讓他們知道,學會英語,可以和很多不同的人種交談,那是很有趣的!」 沙美教會為了歡迎兩位新鮮人,準備了蛋糕,並為紀百嘉慶生;「金門技術學院」應用外文系的教師「莫莉嘉」(Malloy Rebecca)則為他們禱告。莫莉嘉說:「感謝上帝給了他們特別的計畫;希望他們在金門能有美好的生活和經驗:::。」 莫莉嘉也來自佛羅里達,在金門教書已經一年多。當初,他因為看到金門的風景照,感動到流眼淚,便決定到金門教書。更早以前,他原本是想到大陸去傳教。 昨日與莫莉嘉、紀百嘉、邱慶寧同行的人還有金門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范仲如、應用外文系系主任楊慧美。在與本地教友互動時,楊慧美會隨時為他們充當口譯,包括翻譯陳成勉長老在主日禮拜中講道的內容。 楊美慧表示,莫莉嘉是一大好人,從來不抱怨任何事。他非常愛學生,會用很多的時間去陪他們,並分享他的快樂。 范仲如和楊慧美來自南臺灣。不論來自美國或臺灣,他們都很喜歡金門。楊慧美說:「是上帝帶我們來的!」
-
觀天下看金門碉堡藝術大師開講
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系列活動之一的專題講座及研討會活動,昨日上午邀請James Putnam(詹姆士.帕特南)、南方朔、銀波、費大為、林惺嶽等位大師以「觀天下、看金門」為主題激盪出對金門未來發展的關懷,他們認為要能掌握自己文化與外界互動,內化成為「自主性」的特色,建立自己的文化史觀,以文化藝術向國際推銷金門,也藉由藝術展向世人傳達「要製造藝術作品,不要製造戰爭」的訊息。 昨日上午十時許在本縣文化局演藝廳展開的這項「觀天下、看金門」專題講座,由計畫總策展人蔡國強引言介紹參與大師的經歷,並由張永和擔任主持人。縣長李炷烽、及縣府教育局長盧志輝、文化局長李錫隆、及抵金的中外媒體記者、地區民眾二、三百多人到場聆聽。 作為策展人的費大為此次以藝術加身份參展,轉換領域的試驗,他自喻自己的展出是「不是作品的作品」,在大陸文革期間,每次看展覽,總是以不同的眼光回家寫批評,他認為此次他的作品展,在鼓勵大家多看碉堡藝術展,在記下看後的心得,來交換藝術史的書,以對於碉堡藝術館更瞭解。讓展覽與觀眾發生密切的關係。他也認為展覽不應過於偏重物質,應從精神性延續藝術的價值與欣賞,因此,一次展覽是不夠的,凸顯文化藝術的展出必須長久經營,才能顯現成果。 英國大英博物館的籌畫人James Putnam(詹姆士.帕特南)也介紹世界許多將博物館作為藝術展素材的成功案例,並指出,此次碉堡藝術展中,將碉堡賦予新生命,讓廢棄的空間再利用,賦予新的生命力,也詮釋出當地住民與碉堡的互動,深刻的昭告世人「要製造藝術作品,不要製造戰爭」的訊息。 筆名南方朔的政論家王杏慶,曾任報社記者、副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和主筆,︽新新聞周報︾發行人及總主筆,他認為金門應掌握此次碉堡藝術展及十一月份將舉行的國際島嶼會議的重要起點,主動說自己的藝術故事,創造過去五十年不同的論述,向世界嗆聲、發聲,讓世界瞭解金門有很多動人的故事,讓戰爭轉為和平的訴求發揮最大催化劑的功效,實現民眾與政府的願景。 戰爭的無情讓百年的辛苦建設與投資毀於一旦,南方朔大加撻伐,金門此次將早年作戰的碉堡轉化成綜合藝術的展演場景,也述說著居民痛惡戰爭,渴望和平的最大冀望,南方朔認為可以在此一基礎上擴大成立戰爭博物館,以深沈理解戰爭無情的陳訴,對於全世界都有啟發作用。 林惺嶽在此次碉堡藝術展中設計了六層樓高的金門金字塔,展出作品為原案的三十分之一,昨日他也強調金門不能封閉自己,金門要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建立自己的文化史觀,此次這麼多關心金門的藝術大師從世界不同地方來金創作展出,相當難能可貴,要能掌握機會與外界互動,進而內化成為自己一種「自主性」的特色。 他認為碉堡藝術館展的成敗不能太早論定,未來金門發展的路是越走越寬,或越走越窄,要由金門人自己來決策,要留住金門人才、募集資金投入地方的各項建設,他說,金門觀光主軸應與文化造縣相結合,讓文化與藝術種子落土生根。 此次林惺嶽宏偉設計是將使用238,800個高粱酒瓶建造六層樓高的金字塔,基座內部作為展示廳,地面下再闢建為寬大的存酒庫。對於外界質疑他設計的金字塔「真的會蓋嗎?」。林惺嶽幽默地說,「大家騎驢看唱本」! 原籍德國的Ingeborg Luescher,化名銀波,以中國藝術家之名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在華人藝術界掀起了很大的漣漪。昨日她也細述此次參展作品的創作歷程,一個是運動員穿著西裝皮鞋踢足球,藉由不合現實的滑稽裝扮、及西裝帶來的各種運動時的不便,戲謔了現代人荒謬的生存境況;另一件作品是邀請了一些有名的當代中國藝術家聚在一起喝酒猜拳,透過這些看來不合時宜、牛頭不對馬嘴的作品,凸顯整個時空錯置反襯的效果。她說這也呼應著「台灣有金門,有時也不是那麼確定」的諷刺。 會中也有鄉親對於碉堡藝術展的持續性與對地方帶來的效益提出質疑。縣長李炷烽也當場做出回應。 他指出,地方任何工作的推動需要共識,並非縣府說了就算,從國際角度來看,中外媒體報導,此次的碉堡藝術展透過藝術活動與國際藝術大師來宣傳金門,達到促銷金門的目的。 他表示,思考金門的未來發展,假如不能深刻地反省自己,看清自己,那所看到的金門是很膚淺、很模糊的。過去金門有句話,「我的家鄉,我的愛,萬事莫如建設急」,但是愛自己愛太多,反而害了民眾,金門要走下去,是要採取短暫的民粹的政治操作,還是深刻檢討從教育紮根出發,這一切都有待全民做根本的檢討,但絕不是憑空想像,誤解政府的用心,要親自體驗,不能只憑自己主觀的意識來做評斷。 李炷烽說,金門要有前途,不僅看天下、看金門、看自己,不能只顧短暫的利益,更要有長遠目標與理想。此次碉堡藝術展的舉辦,也在告訴世人,金門不能永遠淪為政治的工具,而金門要擺脫工具性的角色,就要自己自立自強。而地區文化也是我們找回自己的根源與寶庫,藝術的東西是見仁見智,許多精神的東西是很可貴的,對於金門未來會不會有前途影響很大。 (相關新聞刊第二版)
-
林百里:金門有浴火重生感覺 蔡康永:空中鳥瞰金門就有夠藝術
「廣達企業集團」董事長林百里、中天電視「康熙來了」節目主持人蔡康永昨天暢遊「金門碉堡藝術館」;他們攀爬王文志創作的「龍籐虎穴」,回到童真:躺在用竹子布置的碉堡上,與大自然親近,這種感覺真是太棒了! 林百里說:「很高興看到金門能遠離恐懼,享受和平;碉堡藝術把人們對戰爭的壓力扭轉過來了,有浴火重生的感覺!」他認為:「金門保存有比其他地方更多的純樸;但這個地方的經濟比較困難,需要中央政府更用心來經營。應該讓金門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不要把她當成國土的邊緣!」 蔡康永是第一次到金門。他從飛機上看金門,發現金門仍保有平原和丘陵的原形;他說:「光憑這一點,金門就已經是藝術了!現在的金門,給人『寧靜』、『祥和』的感覺,一點都沒有戰爭那種森冷的感覺。他認為,金門應該擺出最美的角度,向世界招手。」 王文志表示:「『藝術工程』是超乎政治之上的,他花了許多時間將原來的水泥改造成竹藤編織的休閒、運動空間,希望讓軍事基地重返自然,也希望扶植這裡的居民,用藝術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周遭的事務。他認為,長期在金門居住的民眾,對現有的一切,應該會有深具情感的詮釋。」
-
文化局舉辦「魔法媽媽說故事」活動
金門縣文化局舉辦的「魔法媽媽說故事」活動,首場於昨日下午在文化局圖書館兒童室展開,由李婉玲說故事給小朋友聽,故事內容活潑生動,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引導孩童進入圖畫書的世界,培養兒童閱讀興趣。活動中也穿插毛根DIY創作,親子聯手製作毛毛蟲造型的作品,歡度週末下午! 昨日下午二時起在文化局圖書館兒童室展開的「魔法媽媽說故事」活動,吸引近三十位的家長與學童前往參與,由「金門媽咪故事團」李婉玲主講「生日快樂」及「討厭咒語的巫婆」的童話故事,內容生動活潑,到場參與之小朋友也聽得相當專心, 活動中並由李婉玲指導參與的孩童毛根DIY,在主辦單位提供了各式顏色的毛根,家長與子女合作完成毛毛蟲造型的作品,維妙維肖,更增進親子關係,也譜出一幅幅親子同樂的溫馨畫面。小朋友不僅可以聽好聽的故事,又可DIY製作毛毛蟲作品,都感到好開心。 文化局舉辦這項「魔法媽媽說故事」活動,是希望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引導孩童進入圖畫書的世界,進而利用圖書館館藏,增加圖書借閱率,建立及培養兒童閱讀興趣,營造書香社會。 「魔法媽媽說故事」活動除了昨(十一)日舉辦首場,將持續在九月十八日、二十五日,及十月二日、九日、十六日、二十三日、三十日、十一月六日、十三日,一共將舉辦十場次,時間為每星期六下午二時到三時三十分在該局兒童圖書室舉行,邀請專家老師說故事給小孩聽,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的語彙發展,更可以培養書香氣息。文化局也歡迎喜愛聽故事的國小以下學童屆時踴躍前往參加,無須報名,至於學齡前幼兒則應由家長陪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