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2025烈嶼舞林大會 16團體齊聚盛裝尬舞
烈嶼鄉體育會昨(8)日舉辦2025年「舞林大會」多元舞蹈嘉年華,16隊舞蹈團體、社區舞者,輪番登台,帶來不同類型的舞蹈,切磋舞藝,以舞會友,舞出健康和活力。 「舞林大會」多元舞蹈嘉年華昨日下午2時在烈嶼鄉體育館熱鬧登場,來自大、小金門各鄉鎮的同好分別組隊盛裝尬舞,宛如一場大型舞會。烈嶼體育會榮譽理事長洪國正主持活動,歡迎各界來賓、16隊舞蹈團體、社區舞者一起共襄盛舉。洪國正感謝教育部體育署、金門縣政府等單位的支持,讓「舞林大會」多元舞蹈嘉年華可以持續辦下去,提供舞蹈團體、社區舞者有一個表演舞台,可以互相交流學習,在跳舞過程中,得到健康、活力及快樂。 身體剛康復的烈嶼鄉體育會理事長林宜蘭兼程趕回金門參加活動,與烈嶼體育會夥伴、以及在場的縣府教育處副處長董雲馨、金門體育會烈嶼分會理事長陳建發、烈嶼守備大隊副大隊長張智雄、東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義雄、卓環國小校長楊杰頤等來賓一起欣賞各表演團體帶來的舞蹈節目。 縣府教育處副處長董雲馨代表縣長陳福海致意,她稱讚該會向教育部體育署爭取推動「運動i臺灣2.0」計畫,連續多年辦理「舞林大會」多元舞蹈嘉年華活動,參與的舞蹈團體從小朋友到銀髮長輩,老少同樂。董雲馨同時感謝該會長期協助縣府推動各項健康休閒運動,推廣全民運動風氣。 林宜蘭感謝參與的社團、學校,輪番帶來多元風格的舞蹈,大家同場舞動,相互觀摩,跳出健康、舞出活力,老少同樂。他鼓勵各年齡層參與者展現自我,無論是舞蹈新手還是老手,開心參與,來感受舞蹈嘉年華般的愉悅氣氛。林宜蘭說,不管幾歲,跟著音樂的節拍律動,就能達到健康快樂的效果。 16隊表演團體無不精心打扮,現場宛如一場大型舞會,大家共聚一堂,一起「熱鬧一下」,帶來各種不同舞性的舞蹈運動。烈嶼鄉體育會風雞超跑團帶來土風舞、東林舞讚千歲團的娛樂舞、上岐國小的兒童舞、西方社區的廣場舞、上林海韵志工隊的慶典舞蹈、伶舞者舞蹈團的中國古典舞、金門縣銀髮族手語社的手語、金門元極舞烈嶼分會的養生武舞、金門縣兩岸藝文神韻舞團的古典舞、卓環國小的流行舞、塔后社區發展協會的恰恰、信義新村社區發展協會的中國古典舞、金門縣婦女會的現代舞、古寧頭社區舞蹈班的土風舞、禪韻舞團的禪舞古典舞、金門縣台灣原住民義工協會的山地舞、烈嶼鄉體育會的帶動跳防暴操。 體育會安排各隊舞蹈團體在體育館舞台下面的空間場地演出,讓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舞團帶來的節目,讓觀眾心靈撼動。從青少年到銀髮長輩,開心舞出健康和快樂,體育會夥伴並和大家相約明年再見。
-
烈嶼青岐、黃厝關帝廟醮慶
青岐、黃厝關帝廟管理委員會慶賀關聖帝君聖誕,舉行醮慶活動,副縣長李文良、議員洪成發前往敬祭祈福,並敬獻爐敬金祝賀。 農曆五月十三日關聖帝君聖誕,副縣長李文良、議員洪成發分別前往青岐、黃厝關帝廟祝禱祈福,在長老的引導陪同下,遵循古禮虔誠向關帝聖君暨諸神明的神像上香、晉爵、晉牲儀、獻果、獻香茗、行三鞠躬禮、獻金帛等祭禮,並敬獻爐敬金,祈求關聖帝君和諸神明護佑地方平安。
-
移民署攜手狗老師 推廣生命教育與動保觀念
為深化新住民家庭對動物保護與生命教育的理解,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金門縣服務站於7日舉辦「家庭教育暨居停留法律宣導課程」,特別邀請「毛小孩社會企業有限公司」講師程靜怡,攜手可愛的「狗老師」—一隻乖巧的柴犬,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尊重生命教育講座,現場反應熱烈,獲得新住民朋友與親子家庭一致好評。 講師程靜怡長年致力於動物生命教育推廣,經常帶著「狗老師」走進校園,與各年齡層學生互動交流,透過實際的飼養經驗分享與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愛護動物、理解飼主責任,進一步培養同理心與尊重生命的態度。此次講座特別針對親子族群進行設計,不僅讓家長與孩子從中反思養寵物的責任,並強調動物是家庭的一份子,不應輕易棄養。 程靜怡指出,在面對國小學童時,會以「養狗要花多少錢?」、「如何當個好主人?」等貼近生活的提問,幫助孩子理解飼養的責任與付出;而對於高中以上年齡層,則進一步探討「台灣動保問題」等議題,引發思辨與深層共鳴。透過與柴犬「狗老師」的互動體驗,參與者不僅對動物更具親近感,也更能領悟尊重與珍惜每一個生命的重要性。 講座中,一位來自越南的新住民阿琴分享到:「我家小孩一直吵著想養狗,但我擔心他只是興頭來,沒多久就不管了。今天這個活動讓我很感動,也讓孩子學到很多。他現在知道養狗不只是玩,而是要像家人一樣照顧,真的懂得負責任了,我會考慮讓他實現這個願望。」 金門縣服務站主任鄭明昌表示,生命教育不僅是課堂的知識,更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透過寵物做為教育媒介,不僅能讓孩童從中學習責任與關懷,也能加深親子關係,進一步營造尊重生命、友善包容的社會氛圍。他強調,服務站未來將持續規劃更多元、富有教育意義的講座與活動,讓新住民在金門不僅安居,更能融入、參與與成長。
-
6/21金門話本土志工培訓課程 歡迎報名參加
為推動金門話的保存與傳承,落實語言學習的家庭化、社區化與生活化,金門縣文化局結合金寧鄉公所與金寧鄉圖書館,將於6月21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於金寧鄉圖書館二樓研習室舉辦一場別具意義的金門話學習活動,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引導民眾親近金門話、認識自身文化根源。 該計畫為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之重要一環,期望透過在地化、生活化的推廣策略,營造友善的金門話學習氛圍,並串聯各級機關、學校與社區資源,共同推動語言振興工作。活動對象不限年齡,凡對金門話有興趣的民眾、志工、機關團體人員皆可參加,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報名網址為:https://forms.gle/jryfzUE9gUZu2614A/,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金門話為金門地區的重要語言資產,不僅承載地方歷史記憶與人文特色,亦是族群認同與情感連結的象徵。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結構改變,語言的代際傳承面臨挑戰,如何讓年輕世代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接觸與學習金門話,已成為地方文化永續的重要課題。 此次活動以「生活化學習」為核心,設計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的課程內容,從基礎問候語、家庭用語、地方俗諺,到常見的生活情境對話,讓參與者透過互動式教學與情境模擬,輕鬆學會金門話,並在家庭或社區中實際運用。金寧鄉圖書館表示,活動現場將提供教材、口語練習及即席演練,鼓勵親子一同參與學習,促進語言在家庭中的自然流動與代代傳承。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金門話是金門人最自然的語言表達形式,也是島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歷史、地理、信仰與生活經驗的總和,唯有在生活中活用,語言才能真正「活」下來。 此次活動由文化部指導,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寧鄉公所與金寧鄉圖書館共同執行,象徵政府單位與基層社區協力推動母語振興的決心與行動力。文化局表示,未來將持續透過課程、講座、工作坊、田野採集等多元方式,發展在地語言學習網絡,擴大民眾參與,讓金門話在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領域中生根發芽。
-
代表陳秀卿響應榮民遺孤認養計畫
金湖鎮代表陳秀卿近日關注金門縣榮民服務處「榮民遺孤認養」相關報導,深感此計畫意義重大,不僅延續對榮民的尊敬,也關懷他們的遺孤,充分展現人道精神與社會溫情。為實際支持這項有意義的公益行動,陳秀卿日前特別親赴金門縣榮民服務處拜會處長劉信義,並捐贈認養金,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榮民遺孤的關懷與支持,希望自己的一點心意能拋磚引玉,獲得社會各界的共鳴。 處長劉信義對代表陳秀卿的善舉表示由衷感謝,並親自頒贈感謝狀,表揚她平時致力服務鎮民之外,仍不忘弱勢族群,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展現高度社會責任與人道關懷。劉處長表示,陳代表的善行不僅溫暖了榮民遺孤的心,也為地方社會樹立良好典範。 劉處長感謝社會上有越來越多像陳代表一樣的愛心人士,願意主動關懷弱勢,以實際行動支持榮服處的服務工作。榮服處將妥善運用各界善款,持續關懷照顧地區榮民遺孤,讓社會的每一分愛心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
績優環教人員遴選 開放報名
環境教育是邁向永續社會的關鍵力量,自《環境教育法》於民國100年施行以來,全國各地已有無數環境教育人員在政府、民間、學校與各類設施場域深耕多年,致力提升全民環境素養,為國家永續發展奠定穩固基石。為了表彰這些默默耕耘、貢獻卓著的專業人員,環境部今年首度舉辦「114年績優環境教育人員遴選表揚計畫」,並於即日起正式開放報名。 本縣環保局指出,此次遴選對象為已通過《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及管理辦法》認證之環境教育人員,並依其服務領域與專業特性,劃分為行政類與教學類兩大類,合計四個組別,包括行政機關組(不含教育部所屬機關及各級學校)、機構與設施場所組、個人組與教學機構組。每位參選人僅能擇一組別報名,且須檢具相關資料進行線上申請。 所有報名資訊與計畫說明文件可至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環境教育認證系統」網站查詢與下載,報名作業採全線上辦理,報名表單請至(https://forms.gle/WRSuwHE2pNTjVE9d8)填寫提交。報名期限至114年7月31日止,敬請符合資格的教育人員把握機會踴躍參與。 環保局說,為協助有意報名者了解遴選內容與填表流程,環境部預定於6月12日下午2時舉行線上說明會,將透過Google Meet平台進行詳細說明,視訊連結為:https://meet.google.com/zxm-opwr-zys。有興趣參加說明會者,請先至:https://forms.gle/7T15HmLoS1Mttd5eA完成報名登記,以利後續通知與資料提供。此次遴選活動由鼎澤科技有限公司協辦,凡對遴選細節有任何疑問,歡迎洽詢該公司專案聯絡人朱小姐(04-23580613分機12)或段小姐(分機53)。
-
盧文雄藝術展尚義機場登場 以民俗創作書寫土地情懷
一場融合民俗情感、生活經歷、自然素材與藝術創意的展覽——「盧文雄民俗藝術創作個展」,自6月1日起在金門尚義機場公共藝廊溫暖登場。展覽由金門在地素人藝術家盧文雄策劃,透過各式原始素材與純粹創作,展現濃厚在地文化底蘊與個人生命歷程,是一場兼具美感與情感深度的視覺饗宴。 現年57歲的盧文雄,人稱「荔枝師」,現居金城鎮西門里,曾是金門「金水食堂」的廚師與荔枝船運負責人,在村中素以熱心多才著稱。104年兩岸事務首長夏立言與張志軍於金門會談期間,由他負責掌廚,其道地金門料理深獲好評。從餐廳廚房到海釣船頭,再到藝術創作空間,盧文雄的人生軌跡可說是從生活中淬煉藝術,透過日常積累,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創作之路。 盧文雄的藝術創作屬於完全自學,未曾接受正統藝術訓練。他的作品媒材多半來自自然界與生活中可得物件,如古生物鱟殼、閩式建築廢瓦、舊酒罈,以及他從海上撿拾回來的漂流物品。在他的巧手下,這些看似無用的材料轉化為極具想像力與表現力的作品,主題涵蓋臉譜、山水、花鳥等,風格兼具拙樸與華麗,展現一種既內斂又奔放的藝術張力。 本次展覽共分為五大主題系列,包括「彩畫化鱟」、「家相塗蛋」、「片片藝瓦」、「香酒美障」、「海漂再造」,每一個系列都展現盧文雄對土地的深情凝視與對生命的獨特體悟。其中,「彩畫化鱟」以鱟殼為基底彩繪臉譜,結合戲曲意象與民俗符號,轉化為具有濃厚戲劇張力的視覺藝術;「片片藝瓦」則利用傳統建築廢瓦,進行再加工與彩繪,使原本靜默無聲的建材重新被賦予生命。 「香酒美障」系列則將傳統酒罈轉化為繪畫載體,繪上花鳥或神獸圖樣,融合文化意涵與視覺裝飾;「海漂再造」系列則是將海邊撿拾而來的廢棄物件,透過拼貼與上色的方式,打造出抽象風格的作品,呼應自然永續與環境關懷的理念。 觀其作品,可見其對色彩運用的高度直覺與圖像構成的創作天賦。無論是鱟殼臉譜中曲精神的轉化,或是海漂物上的抽象塗繪,都展現其強烈的個人風格與藝術生命力,並透過作品向觀者訴說對自然、土地與生活的熱愛。 展覽名稱「盧文雄民俗藝術創作個展」背後,不僅展現藝術家的創作成果,更傳達一種真誠質樸的人生態度。盧文雄坦言,「他從小不愛讀書,就愛塗塗畫畫。」他擅於將生活中最尋常的事物轉化為具有文化深度與情感張力的藝術作品,藉由彩繪、組構與再製,讓這些平凡的物件說出不平凡的故事。 他的創作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一種生活實踐。從灶腳人生出發,以雙手與想像力為筆,盧文雄將對土地的情感、對自然的尊重,凝結在每一件作品中。他的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作,而是深植在地、與生活緊密相連的真摯創作。 「盧文雄民俗藝術創作個展」展期自114年6月1日起至7月31日止,地點位於金門尚義機場公共藝廊。主辦單位誠摯邀請喜愛民俗藝術與在地創作的民眾前往欣賞,透過這場展覽感受素人藝術家如何用最貼近土地的方式,書寫屬於自己的藝術篇章,並一窺生命與創作交織而成的精彩風景。
-
文化局辦理世界遺產論壇 聚焦聚落韌性與跨國經驗交流
金門縣文化局於近日在金門縣立體育場視聽室舉辦「114年度金門世界遺產國際論壇-傳統知識與文化韌性」,廣邀來自澳洲遺產協會(AusHeritage)及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與金門在地文史研究者共同探討文化資產保存與永續發展的策略。論壇內容涵蓋國際實務經驗、地方災變記憶與聚落韌性等面向,現場吸引眾多鄉親及文化工作者參與,交流熱烈。 開場由文化局副局長洪蘋萱代表金門縣政府致詞,歡迎與會貴賓並感謝民眾的踴躍出席。洪副局長指出,金門縣政府與澳洲遺產協會自2010年以來維持長期合作關係,十多年來透過辦理論壇、工作坊及實地走訪,不僅建立起與澳洲世界遺產專家的深厚情誼,也持續深化地方居民對金門文化價值的理解與認同。去年,論壇以「文化遺產與永續發展」為題,在疫情後恢復辦理,獲得各界高度肯定,今年延續辦理,主題轉向探討傳統知識與文化韌性,期許能激盪出更多推動世界遺產的動能。 論壇上午場邀請澳洲ICOMOS(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前主席、現任世界遺產顧問珍.哈靈頓(Dr. Jane Harrington)發表專題演講,分享澳洲在面對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時,原住民族所展現的文化韌性及其傳統知識的重要性,並舉實例說明社區參與與在地知識在遺產保存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隨後,金門資深文史工作者陳炳容老師從明清以迄民國時期的天災人禍切入,詳細回顧金門歷史上經歷的颱風、戰亂與瘟疫對社會造成的衝擊,並分析地方居民如何透過宗族組織、聚落遷移與傳統信仰展現出因應災難的智慧與堅韌。寬厚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楊天厚老師則從空間語彙角度切入,探討金門聚落格局如何反映人文精神與生活實踐,凸顯傳統建築與空間設計的文化價值。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榮譽理事長葉鈞培老師則整合前述內容,強調傳統聚落不只是歷史的遺跡,更是活的文化資產,未來應透過有效轉譯,持續與當代生活接軌,實現文化資產的永續利用。 下午場則轉向國際案例與申遺實務操作。澳洲遺產協會副主席、澳洲ICOMOS世界遺產小組召集人彼得.羅米(Peter Romey)以實務經驗為基礎,介紹澳洲在遺產管理制度上的發展,包括風險評估、監測機制與審查程序,並提出具體案例,協助金門在推動世界遺產工作時作為參照。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王淳熙則以馬祖戰地文化為例,分享當地推動世界遺產的歷程,特別指出戰地景觀的文化詮釋與再現需結合地方記憶與當代價值,才能凝聚認同與支持。 金門縣政府城鄉發展處都市計畫科科長湯麗雲接著以金門自然村為對象,說明村落形成、歷史脈絡與現行土地開發規範,指出在保存與發展之間,應尋求兼顧文化價值與生活機能的平衡點。壓軸由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曾逸仁擔任綜合與談人,回應各場報告內容,並提出在地保存策略與制度面建議,期待未來金門在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上能展現更多創新作法。 文化局表示,114年度論壇以「傳統知識與文化韌性」為主軸,透過國際與在地的對話,建立跨域合作平台。未來將持續與國內外專業團體深化合作,並廣邀鄉親共同關心文化議題,攜手推動金門世界遺產申請進程,讓金門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被理解、被珍惜。
-
何浦孩童走進社區過端午 粽香中學習傳統文化
實踐「社區就是學校的教室;長者樂當孩子的老師」,何浦國小孩童日前在校長陳正字帶領下,參與浦邊社區端午節活動。社區志工長輩指導孩童綁粽子的技巧和方法,退休教師何振耀也帶孩子學歷史、辨艾草、玩立蛋,學童在玩樂中學習,引領孩童深入認識自己家鄉的風俗文化,培養孩子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也讓社區有機會為孩子的教育一起努力! 何浦國小表示,師生日前配合金沙鎮浦邊社區辦理端午節活動,在浦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何仁興邀請下,校長陳正字帶領學童前往共襄盛舉。校長陳正字針對端午節由來做深入淺出的介紹,藉以引發學童學習動機。他帶領學童認識愛國詩人屈原因受奸人所害,眼看國家將滅亡,投汨羅江的高尚情操,以及後世為紀念屈原,演變迄今的端午划龍舟、綁粽子和插艾榕等傳統風俗。此外,志工長輩亦指導孩子如何利用在地食材綁粽子,退休教師何振耀也帶孩子一起學歷史、辨艾草認識植物,玩立蛋學習相關地球科學原理,從玩樂中學習端午傳統習俗。 何浦國小指出,感謝浦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何仁興邀請,讓學童有此次走進參與這場端午節傳統節慶文化的體驗,期藉以讓孩子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民俗文化,培養孩子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也讓社區有機會為孩子的教育一起努力。
-
獅台融情 燕南書院組團赴約兩岸青少年音樂會
金門燕南書院組團前進大陸泉州石獅市參加「潮韻千年、獅台融情:2025年獅台青少年音樂會」,獅台青少年共同奏響兩岸和平音。 燕南書院指出,第19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的配套活動「潮韻千年、獅台融情:2025年獅台青少年音樂會」日前在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上演,為現場300多名觀眾帶來一場精采紛呈的藝術盛宴,也為閩台文化交流增添一抹溫情亮色。 燕南書院表示,財團法人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安、以及王敦玲所帶領的紫韻箏樂團、金門弦樂深耕計畫弦樂團及鄉親代表許丕肯等金門文化、音樂團體或個人一行40餘人共赴盛會,燕南書院顧問、臺灣布拉格藝術機構總監潘春鳴並代表燕南書院院長楊樹清出席襄盛。 燕南書院指出,獅台青年音樂會以四個篇章四大幕進行:「豐收五月」、「好雨時節」、「海絲西行」、「明月同鄉」。由來自金門、王敦玲帶領的紫韻箏樂團演奏《慶端午》拉開序曲,隨後再演奏《五月望雨》;金門弦樂深耕計畫弦樂團一連演出《迪士尼組曲》、《千與千尋主題曲》。舞臺上,兩岸青少年的才情與風采交相輝映,古箏齊奏《慶端午》傳遞節日喜悅,《魚歌》描繪漁家兒女豐收樂章,《阮兜門口有世遺》閩南原創歌曲喚醒世遺基因,南音小組唱《風打梨》更以古韻悠揚展現閩南文化底蘊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節目,成為兩岸藝術特色與青春活力的生動展示。 燕南書院表示,該音樂會演出地點位於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是世茂集團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攜手打造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省泉州石獅市。建築主體將故宮建築的雄厚端莊與閩南大厝的秀美靈動進行了巧妙融合,彰顯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建館理念,以及立足泉州、面向世界的文化定位。獅台青少年音樂會不僅為兩岸青少年搭建展示才藝、互動交流的舞臺,更在音樂旋律流轉間深化彼此的認知與情誼,凝聚起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親情,有力推動閩台文化藝術的交流互鑒,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成為本屆閩台對渡文化節中一曲動人的樂章。 王敦玲表示,這一趟石獅行,學生表現穩健成功,透由活動來拓展視野、以樂會友,家長同學們都很喜歡這趟音樂之旅。她也有感而發,大家感受到民間交流的力量與彈性,必須持續為兩岸和平與文藝交流努力。 燕南書院院長楊樹清表示,兩岸的交流,石獅與臺灣、金門的距離越來越近,他提及2014年晚秋,在潘春鳴策劃下,金門女婿、一代詩魔洛夫偕夫人陳瓊芳再回金門、重返廈門,之後前進石獅,赴約楊樹清主持的漢唐文化論壇洛夫《唐詩解構》大陸場新書發表會,多位鄉親同行,開啟金、獅文化交流新頁;時隔10年後,「潮韻千年.獅台融情:2025獅台青年音樂會」再次守住、留下美好。
-
楊夢財邀請晨曦家、晨心園孩子們大啖麥當勞
新北市慈安弱勢關懷協會創會會長楊夢財日前自掏腰包,邀請金門縣身心障礙者家長協會「晨曦家」、「晨心園」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被照顧者,前往品嚐麥當勞餐點,讓大家開心不已。楊夢財指出,期藉以表達對孩子們的關心,讓社會各界對於協會、弱勢對象多給予關懷。金門縣身心障礙者家長協會理事長歐陽彥森代表回贈感謝狀致意,感謝楊夢財長期對協會、被照顧者及地區弱勢的照顧和關懷。 新北市慈安弱勢關懷協會創會會長楊夢財,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每逢返鄉過節或探親之際都不忘做公益,回饋家鄉、關懷弱勢。他日前特別請假來金,並且自掏腰包,邀請金門縣身心障礙者家長協會「晨曦家」、「晨心園」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被照顧者們,前往昇恆昌品嚐麥當勞餐點;平日鮮少出遊的孩子們,聽聞消息均十分開心,並且在工作人員、志工等陪同下出席。 金門縣身心障礙者家長協會描述,當孩子們為了要吃麥當勞,早已開始討論吃什麼,而開心不已。這些天,每位工作人員和志工都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內心的興奮和期待;為了能如願成行,平日表現如工作人員人員叮嚀一樣,平日活動、學習都能好好表現。 楊夢財表示,之前是以捐款方式慰問金門縣身心障礙者家長協會,再由協會用在他們需要的地方。而他有一天忽然想到,孩子鮮少外出,活動都在室內居多,如果可以帶孩子們出去走一走,吃個麥當勞,應該也是不錯。後來就透過同學(志工)向協會提議和詢問,雙方並取得共識,促成這次(也是第一次)帶領孩子們吃麥當勞的活動。由於時間需安排在平日,因而他自己特別請假,一日往返台北和金門。他說,恰巧也要返家鄉辦點事,這次因緣際會,宛如老天爺讓他有這次表現的機會。 會中,金門縣身心障礙者家長協會理事長歐陽彥森代表回贈禮品以及感謝狀致意,感謝楊夢財的愛心,為所有被照顧者帶來滿滿的歡樂。現場不只被照顧者及工作人員、志工都十分開心。楊夢財形容,這股歡喜的情緒,他個人也深深被感染。 楊夢財補充說,其實協會的工作人員、志工伙伴們平日也很辛苦,所以除了向孩子們表達關心和祝福外,也要藉以感謝所有人的付出和辛勞,因為有他們的愛心讓孩子們更沒有阻礙,受到更多更好的關懷照顧。最後,他希望透過活動達到拋磚引玉之效,讓社會中更多有愛心的人,一起來關心協會中所有被照顧的孩子們,以及社會需要照顧的弱勢族群。 歐陽彥森指出,協會成立之宗旨及任務在凝聚金門地區身心障礙家庭力量,致力協助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爭取更多的重視與資源,強化家庭支持系統。他特別感謝楊夢財理事長的愛心,透過社會資源的引入,持續關懷這個區塊,關心這一群需要照顧的孩子們。
-
金大師生參訪歷史民俗博物館 探索在地文化
國立金門大學師生參訪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深入探索金門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細細品味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金門大學四十餘位學生,在通識課程「金門生態學」授課教師王宏男的帶領下,前往位於金門東半島金沙溪畔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進行參訪。師生在專業導覽人員的詳細解說下,透過豐富的展覽內容,對金門的過去與現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與了解,學生們紛紛表示收穫豐碩。 王宏男指出,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以「金門學」為核心,致力於推廣在地歷史人文與傳統閩南民俗,透過典藏、展示、教育與推廣工作,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打造一個「人人都能近用」的博物館。同時,博物館串聯了家廟、聚落、生態、產業等多方資源,多面向呈現金門島嶼的風貌與地方視野,彰顯金門文化在台灣、兩岸乃至國際間的重要連結與價值,並積極實踐地方創生與文化平權的願景。 金大指出,參訪過程中,師生依序走訪各展館,沉浸於金門豐富的歷史文化氛圍中。在打開金門入口展區結合互動多媒體設計,運用數據比較等方式,生動地講述金門在不同時期的時空脈絡;並嘗試推動館內的多語解說QR Code,提升參觀體驗。在歷史風華再現展場,透過金龜山考古發現與情境復原,重現金門過往的歷史面貌與先民的生活記憶;蔡復一畫像前世今生典藏展,展出金門首件重要古物—「蔡復一畫像」及其修復脈絡與歷史,並介紹蔡復一的生平事蹟與民間傳說故事。 許多學生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造訪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對各種互動環節都躍躍欲試。透過這次課程,他們得以深入博物館,在聆聽導覽與自行體驗中,彷彿穿越時空,親身體驗閩南文化,更進一步認識金門底蘊豐富的歷史人文。 金大國際系學生李周儒分享,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揭示不同時代、不同視角下金門島嶼上的生活記憶,也從地球科學的角度展示這座島嶼本身的記憶。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僑鄉文化的展覽,透過蠟像與文物,真實訴說了當年金門僑胞在外闖蕩的艱辛,以及他們對故鄉那份深刻的牽絆與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