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打造玩出文化的親子場域 文化園區博藝館整建計畫持續推進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典藏、展示場館整建利用計畫—博藝館」第二次會議近日召開,金門縣長陳福海親臨主持。在聽取規劃單位簡報後表示,整個金門就是一座文化場域,而教育是最值得投資的產業之一,縣府每一分錢都應該發揮加乘價值。博藝館的核心精神,即透過互動與體驗活動,引導孩童「玩」出興趣與快樂,也打造親子與祖孫共學共樂的空間,讓全齡族群「玩」出屬於金門的文化樣貌,提升孩童接觸文化的機會與親近性。 會議假文化園區管理所召開,會前縣長陳福海特別實地巡察從停車場、觀星樓、博藝館到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整體動線,並在博物館大廳巧遇湖埔國小進行文化遊學的師生,正欣賞金門傀儡戲劇團團長蔡遠進的表演,縣長親切與學生互動,關心孩子們的學習狀況,展現他對教育與文化扎根的重視。 本次會議於博物館貴賓室進行,由縣長陳福海主持,文化局局長陳榮昌、副局長何桂泉、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以及規劃單位代表與文化、產發局處等相關幹部出席,針對上次會議提出的建議與修正方向進行討論。規劃單位指出,未來的博藝館將以「博藝、玩、文化」為主軸,打造適合0至6歲幼兒、青少年、家庭及銀髮族的全齡體驗場域,藉由多樣化互動設計,讓文化從生活中自然扎根,同時提出屋頂設置綠能設施的可行方案,朝向節能永續方向邁進。 會中,縣長陳福海肯定規劃團隊對「玩」的構想與實作提案,強調「整個金門就是一座大型博物館」,傳統展館往往缺乏常態互動體驗,依賴活動帶動人潮,未能穩定發揮教育效益。博藝館此次整建計畫,應以「玩」為思維主軸,結合創意與文化,打造讓孩子願意主動走進來、流連忘返的空間。 縣長進一步指出,金門已有眾多展館,但缺乏能長期吸引孩童與家庭參與的互動性設施。博藝館應聚焦於0至6歲幼童及其家庭為主體,強調遊戲與文化互融,兼顧在地文化展現與綠能節電理念,落實永續發展。以金門約6萬人口規模來說,縣府所欲打造的是一座真正屬於在地孩童與家庭的特色館舍,是「金門限定」的親子文化場館。 陳縣長亦援引林務所、水試所、農試所與陶瓷廠等文化體驗場所作為對比,指出金門全島即是一座文化教育的大場域,無須將現有資源重複搬遷至博藝館內。他認為應避免重複規劃導致功能重疊,進而再次依賴活動導流。博藝館應該是透過創新有趣的常設體驗,自然吸引孩童與家庭進入探索金門文化,並有效活化現有空間,實踐多元效益。 最後,縣長陳福海重申縣府對教育的重視,特別是0至6歲的扎根教育。他指出,教育是最值得投資的公共建設,但每一分經費都需發揮極大效益。期待未來的博藝館能以「玩」為起點,創造出寓教於樂的文化學習場域,讓金門的孩子隨時都能在日常中學習與探索,真正「玩」出文化的深度與樂趣。透過常態開放與自然吸引的方式,讓文化教育成為孩童生活的一部分,也讓博藝館成為金門文化新地標。
-
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 文管所為園區注入嶄新文化生命力
迎接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秉持縣政「禮運大同篇精神」,以「包容、永續、和平」為核心理念,展開一系列深具人文價值的社群活動與藝術展覽,致力將金門打造成一座「心靈島嶼,和平聖地」。透過《活的博物館島》概念,期待使金門從昔日戰地轉型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橋樑,注入嶄新的文化生命力,展現島嶼轉型的深層意涵。 今年博物館日主題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呼應全球博物館在面對社會、科技與環境劇變時所扮演的角色。博物館期盼透過持續倡議包容共融、生態永續與和平友善價值,肩負起傳承文化與推動社會對話的使命,引領金門邁向具有靈魂深度與歷史厚度的文化島嶼。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安排多元且富有意義,將於5月18日(星期日)早上7點30分至下午3點在金門文化園區廣場舉行,並於上午9點正式舉行開幕儀式,邀請民眾共襄盛舉,一同迎接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為推廣友誼與體育精神,活動現場將舉辦槌球邀請賽,邀集縣內外百位選手齊聚一堂。屆時也將開放現場體驗,即便沒有經驗的大小朋友也能輕鬆上手,共同揮槌同樂,感受運動帶來的團結與包容。 與此同時,活動現場將舉行象徵和平與永續的「種樹行動」。各支球隊將親手種下代表「和平‧永續‧包容」的友誼樹,透過實際參與綠化行動,不僅為金門增添綠意,更將文化價值深植人心,傳遞對自然與未來的深切關懷。 此外,活動也將啟動《愛與和平》藝術徵件計畫。透過ICOM國際博物館協會等網絡向全球藝術工作者徵求創作,以「愛與和平、慈悲與希望」為核心理念,圍繞「希望之翼」主題展開創作,展現藝術在和平推動中的潛能與感召力。 從戰地到和平聖地的蛻變 金門這塊曾歷經砲火洗禮的土地,已逐步轉型為和平與文化交流的典範。歷史民俗博物館透過策展與敘事,呈現金門從冷戰前線到和平島嶼的過程。館藏涵蓋軍事遺物、民間文物及珍貴口述歷史,讓民眾從中理解金門居民在戰火中展現的堅韌精神與智慧,見證這座島嶼如何在時代洪流中重塑自我。 包容:多元文化的對話平台 金門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樣貌,歷史民俗博物館以「包容」為策展主軸,探索並呈現閩南聚落、洋樓風貌、軍事遺構與宗教空間所交織的文化圖景。2025年特展《跨越藩籬:金門的多元文化對話》將聚焦金門與對岸、台灣本島及世界文化交流的歷程,展示金門在地緣政治夾縫中如何展現開放與包容,並將各方文化內化為自身發展的養分。 永續:生態資源與文化傳承 金門的自然與人文資產並重。博物館積極推動「金門生態、戰地、人文資源永續計畫」,保留關鍵戰地史料與珍貴生態系統,並以聚落為核心推動「金門匠心傳承工程」,發掘與培育點燈人、傳承人,保存傳統技藝與地方產業文化,確保無形文化遺產代代相傳。透過縣政推動「永續幸福金門、小島大智慧」理念,向社會展現金門在困境中孕育出的生活智慧與環保實踐。 和平:跨越隔閡的橋樑 金門曾是兩岸對峙的前線,如今則是和平交流的重要場域。博物館保存八二三砲戰與小三通的珍貴史料,並舉辦《和平之路:從砲彈到橄欖枝》特展,運用文物、影像與互動裝置,讓民眾體驗和平來之不易的歷程。此外,也積極推動國際合作,邀請德國、韓國等曾經歷分裂與對峙的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分裂與癒合:全球視野下的和平建構」論壇,探討文化在促進社會和解上的角色。 心靈島嶼,和平聖地 展望未來,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期許成為推動「心靈島嶼,和平聖地」的重要推手。藉由「金門博物館島計畫」,全島成為一座開放式博物館,讓民眾與遊客徜徉於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場域中,深刻體驗金門的歷史底蘊與和平願景。
-
台體大金門校友會放送在地迎賓熱情
首度移地到金門舉辦114年全國小學運動會,圓滿落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金門校友會熱情接待各地帶隊參賽的校友,展現金門在地熱情。 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學運動選手齊聚一堂,順利參與這場年度體育盛事。兩天的賽事活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金門校友會特別發起接待行動,由理事長陳建發號召在地校友們一同參與接待與服務工作,熱情款待遠道而來的師長與同學。陳建發表示,能夠在家鄉金門舉辦這項全國性的運動賽會,不僅是榮耀,也是與各地校友交流、共同推動體育發展的機會。 陳建發表示,臺體大校友們多為服務於基層體育教育、長年推動體育運動的第一線教師與教練,彼此相聚不僅重溫校友情誼,也交流體育教學經驗,場面溫馨熱絡。 陳建發指出,114年全國小學運動會圓滿落幕,不僅展現選手們的運動潛力,也體現了體育人之間的深厚情誼與對教育使命的承擔。 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秘書長王景成也特別到金門與校友們相見歡,對於校友們長期投入基層體育表示肯定與支持。他指出:看到來自全國的臺體人齊聚金門,不僅是體育專業的延續,更是對基層教育深耕的實踐。 臺體大金門校友會也安排校友文化導覽與聚餐聯誼活動,讓遠道而來的校友們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進一步凝聚情感與資源,共同為體育教育努力。
-
本縣端午節食品、食材抽查 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
端午佳節即將到來,金門縣衛生局為了讓民眾吃得安心,自3月中旬起即陸續針對轄內食品販賣業、餐飲業及製造業等共計抽驗端午節食品33件,檢驗項目依產品種類分別為:防腐劑、甜味劑、過氧化氫、二氧化硫、乙型受體素、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亞硝酸鹽等,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另現場進行查核食品標示、肉品來源、食材來源、環境衛生、發送食品相關單張及海報等資料,提供業者運用,為民眾食用安全把關。 抽驗合格食品包括慶香商行的肉粽、蝦米;阿菊飯糰、珠光早餐店及呷甲飽滷肉飯的肉粽;良金實業有限公司的XO醬牛肉粽、蝦米;捷源有限公司的香菇、碎脯、蝦米;萬榮的泰式甜辣醬、可果美番茄醬、海霸王蒜蓉辣豆瓣醬;金南僑的油蔥酥、香菇、愛之味甜辣醬;全聯金門民權店的珍香豬五花條、日本生干貝、花魚一夜乾;全聯金門金湖店的特選白肉鍋片、梅花火鍋肉片、澳洲穀飼牛五花火鍋肉片、滿漢原味香腸、黑橋牌蒜味香腸;漁會超市的豐年果糖、御品熟鹹蛋、雅章牌鵪鶉蛋、蝦米;Mia Cbon金門太湖店的伊比利豬梅花火鍋片、究好豬松阪豬(精裝)、澳洲穀飼肋眼牛排;龍都餐廳的牛蒡絲、櫻花蝦。 衛生局提醒民眾於傳統市場、超市及賣場選購肉粽、蝦米、香菇等端午節應景食品(材)時,應注意產品之色澤及氣味是否有異常,並於購買後儘速食用或適度保存,避免細菌滋生,導致風味或品質劣變。確實掌握「三不原則:標示不清楚不買、過白或過於鮮艷不買、有異味不買」原則,以確保自身及家人食的安全。另籲請民眾自行製作鹼粽時,千萬不使用違法添加物「硼砂」來增加鹼粽口感與保存之用,應改用衛生福利部公告許可合法食品添加物「三偏磷酸鈉」。食品業者若違法使用「硼砂」製作鹼粽,經查獲,依食安法第49條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8,000萬元以下罰金。衛生局特別提供免費「三偏磷酸鈉」,供民眾包鹼粽時使用,即日起於上班時間早上8:30~12:00、下午13:30~17:00可至衛生局領用。 衛生局已將相關抽驗結果公告於該局網站,詳細資料民眾可上網至金門縣衛生局網站首頁/業務專區/藥物食品檢驗資訊專區或掃QR code查詢。
-
通過7項議案 金沙鎮代定期會閉會
金沙鎮民代表會第十三屆第五次定期會,鎮代表於鎮政總質詢時提出諸多建言,關切各項基層建設,包括,后江灣(雞鳴山)第一期平台工程、雞鳴山四營區活化後續;官澳和沙美社區活動中心及旅服中心建置;沙中泳池優化和補助沙中國際交流後續;各項表揚年齡規定等,本次會議於五月十六日圓滿落幕,審議通過1項鎮公所提案,4項鎮代表提案,2項臨時動議案。 金沙鎮民代表會第十三屆第五次定期會,自一一四年五月五日起召開,由主席周水土主持;出席人員包括:副主席張成爵,代表黃奕焮、呂寶玉、蔡寶愛、蔡連進、黃聰成、何開忠。鎮長吳有家率課室主管列席備詢。經預備會議敲定議程,並抽籤確定定期會質詢順序為黃聰成、呂寶玉、蔡連進、黃奕焮、何開忠、周水土、張成爵。 日前進行鎮政總質詢,代表蔡連進指出,九女山四營區第一期工程已完工,營區已整理好,目前第二期經費有著落嗎?希望公所積極爭取,讓營區軟、硬體充實後對外開放。另外,接受不少民眾跟遊客反映,洋山(近九女山)風獅爺是洋山代表性的景點之一,台灣好行觀光公車以及在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活動期間,都常有遊客到訪,但是周邊養羊、雞、養鴨、養狗,環境髒亂,希望公所能夠會後安排會勘協調改善。 代表何開忠關心金沙國中游泳池案推動現況,以及中央補助的文化園區前瞻二期工程目前情形,若全面開發有困難,可否考慮朝向水獺保護園區或生態博物館方向規劃?將保育與觀光結合。 主席周水土也指出,經過會議提案通過之后江灣(雞鳴山)第一期平台工程約需1500萬元預算,該案子已進行討論及規劃。但縣府目前以經費不足為由暫停此案,第一期平台工程不需環評,應優先推動,且縣府已經允諾,希望不要欺騙鄉親,鎮公所積極向縣府爭取預算執行。另外,有民眾反映北海岸沿岸潮間帶互花米草問題;以及蚵民牡蠣養殖等面臨政府過多規定,影響居民生計且缺乏輔導,呼籲政府應輔導居民合法養殖,並思考如何將養殖與觀光結合,促進地方發展。 本次會議除審議「金門縣金沙鎮113年度總決算案」,也審議通過4項鎮代表提案及2項臨時動議案。其中鎮代表提案,包括,提案1,社會類,由代表呂寶玉提案,獲蔡寶愛、黃奕焮連署之「請鎮公所替忠孝二村社區爭取興建社區活動中心案」。呂寶玉指出,在第12屆第13次臨時會已提案建議,迄今近四年了,忠孝二村沒有社區活動中心,到目前也沒甚麼人關心,雖然目前政策對社區活動中心興建諸多限制,但請鎮公所研擬方案協助忠孝二村籌建社區活動中心。 提案2,建設類「建請施作船型堡至山后鎮海宮連接步道案」,提案人呂寶玉,連署人蔡寶愛、黃奕焮。呂寶玉說明指出,船型堡至山后一帶有許多特色觀光資源,諸如船型堡、楓香林、山后民俗文化村、獅山砲陣地、寒舍花,船型堡至山后鎮海宮的海灘美景,近期夜間也有許多年輕人觀賞藍眼淚,建請能向縣政府反映,在船型堡至山后鎮海宮間施作連接步道,便利觀光客旅遊也提升金沙地區多元的旅遊資源。 提案3,建設類,呂代表寶玉提案,蔡寶愛,黃奕焮連署之「建請鎮公所建設碧山社區活動中心周邊環境美化案」,呂寶玉說明,碧山社區活動中心已興建完成,其與三山里民活動中心間沒有連接道路,建議將周邊環境美化,及施作一條連接道路,造福更多社區居民。 提案4,由代表蔡寶愛所提,副主席張成爵、代表呂寶玉連署之建設類提案。蔡寶愛指出,配合青嶼環境整建工程以及青嶼整體發展,建請金沙鎮公所能爭取經費拓寬沙青路勇士堡至青嶼段道路。 另兩項臨時動議案為,農觀類,爭取縣有地(汶沙測段955地號)作為沙美老街遊客服務中心使用案。獲何開忠、呂寶玉、黃聰成、蔡寶愛、黃奕焮連署,提案人副主席張成爵指出,縣有地(汶沙測段955地號)原作為沙美社區活動中心使用,因沙美社區活動中心搬遷後,造成暫時閒置。鑑於沙美老街遊客日多,但是缺乏管理,也沒有公共廁所,造成遊客極度不便外,還影響地區觀光形象。建請公所陳報縣府儘快爭取該地作為「遊客服務中心」使用需求,並在法規許可下爭取經費進行整修,提供廁所、洗手清潔等遊客旅遊服務。 另外,代表黃奕焮也提案,經副主席張成爵、代表何開忠、黃聰成、蔡寶愛等連署,「請爭取規劃金沙鎮官澳測段528-1地號做為官澳社區發展協會活動中心及遊客服務中心」。黃奕焮指出,官澳社區位於金沙鎮東北角,周邊文化觀光資源豐富,且是一個以水為軸心的旅景勝地。官澳社區發展協會也是金沙鎮標竿社區,社區爭取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推動聚落微旅行、官澳遊四季及關懷據點、社區供餐等亦是水獺生態巡護一員,為利上述工作能永續經營推行,建請鎮公所結合金門縣政府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爭取於官澳測段528-1地號土地興建旅客服務中心及社區活動中心。 針對鎮長吳有家親自或由公所回覆,或於會後向縣府及各業管單位追蹤反映了解進度。金沙鎮民代表會第十三屆第五次定期會也於一一四年五月十六日圓滿劃下句點。
-
歐盟及十國代表團訪民進黨金門縣黨部
歐洲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谷力哲(Lutz Guellner)率領歐盟及多國駐台代表團,於15日,前往民進黨金門縣黨部進行交流訪問。此次代表團成員涵蓋歐盟及比利時、丹麥、西班牙、法國、荷蘭、奧地利、波蘭、斯洛伐克、芬蘭與瑞典等十國外交官與官員,陣容堅強,象徵國際社會對金門在區域發展中所扮演角色的高度關注。 民進黨金門縣黨部主委蔡其雍議員親自接待訪團,分享金門作為海峽節點的歷史脈絡與現今轉型發展的多元面向。 蔡其雍主委表示,金門地理位置特殊,歷經冷戰與兩岸對峙的歷史考驗,今日則致力於推動和平交流與永續發展,成為台海和平的象徵與橋梁。他強調,在保障社會穩定與提升居民福祉的前提下,金門將持續拓展對外連結,尋求更多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契機。 為促進文化與產業互動,蔡其雍特別致贈代表團每位成員一瓶具金門代表性的「金門高粱酒」,他指出,高粱酒不僅是金門經濟的重要支柱,更承載著深厚的地方工藝與歷史文化,期盼藉由此禮物讓國際友人更深入了解金門的人文底蘊。 訪團到訪當天,適逢全國小學田徑錦標賽在金門舉行,蔡其雍主委也特別準備造型可愛的金門Q版吉祥物「歐亞水獺」紀念品贈予來賓,象徵金門對在地特色與教育體育發展的重視,也為這場嚴肅的外交交流增添一份溫馨與人情味。 歐洲代表團成員對金門在兩岸特殊地緣關係中的歷史經驗與和平轉型表達高度興趣,並對金門近年來在觀光發展、文化保存與產業轉型方面的努力給予正面肯定。他們也表示,期望未來有更多機會促進與金門的雙向交流,深入了解地方社會,強化歐台友好連結。 民進黨金門縣黨部表示,金門作為台海和平前線的樞紐,未來將持續推動國際交流,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金門、發現金門」,促進地方發展與國際合作的良性循環,讓金門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
端午慰問 金湖結合志工關懷獨居長者
端午佳節即將到來,為了表達對獨居長者的關懷與祝福,金湖鎮公所配合金門縣政府辦理「114年社政志工端午佳節慰問活動」,並舉辦「綜合福利志工隊114年度第二次志工聯繫會報」,結合志工力量,深入社區,展現對長者實質的照顧與精神支持,讓節慶不僅有傳統的意義,更添一份人情味。 本次慰問活動由金湖鎮長陳文顧親自帶隊,與社會課長許晏瑜、志工隊隊長盧麗娜及志工們組成8支關懷小組,前往金湖地區探訪77位獨居長者。除了致贈由金門縣太武山海印寺提供的溫馨慰問品外,志工們也協助長輩整理居家環境,長者親切互動、話家常、悉心關懷其生活起居與身心健康,讓長者們在節日前夕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陪伴。長輩們對志工們的到訪表達由衷的喜悅與感謝,現場氣氛溫馨感人,洋溢著濃濃的節慶氛圍。 陳文顧鎮長表示,金湖鎮志工隊平時即定期進行訪視關懷,也在春節、端午、中秋三大節慶配合縣府擴大辦理慰問服務,並協助長輩維護居住環境,為獨居長者提供持續且貼心的照護。他也特別感謝所有志工長期以來的無私付出與熱忱奉獻,是金湖鎮推動社會關懷最堅實的力量,讓愛心與溫暖在社區中不斷延續與傳播。
-
〈浯鄉村事-金社區〉從戰地記憶到社區情感 官澳實踐在地共好生活的想像
【馬山勇士的守望】從戰地記憶走進官澳的生活日常 行經官澳圓環,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手持著救生圈、英姿勃發的銅像。他名叫陳枝連,來自台灣屏東九如鄉,是金東師的一名年輕軍人。1970年10月11日,當馬山至后嶼之間的渡船不幸遇險,船上命懸一線之際,他毫不遲疑地縱身躍入洶湧海流,捨身救人、英勇殉職,年僅22歲,軍方於官澳與馬山交界豎立銅像與紀念碑,以表彰其無畏精神。如今,這尊「馬山勇士像」,早已超越軍旅事蹟本身,成為地方記憶中一段不朽的歷史痕跡。 對官澳社區而言,這是一座紀念雕像,更有一種「勇於承擔、無私付出」的象徵,這份精神,潛移默化地延續在社區的日常實踐中。官澳社區發展協會多年來推動環境綠美化、長者共餐、農村創生、文化傳承乃至青銀共學,這些平凡的行動,其實與「馬山勇士」同出一源,都是為了讓身邊的人活得更好,為了在危難或困頓中,挺身而出。 【一同築夢.守護家鄉】官澳社區用行動編織溫暖的願景 在走往官澳社區發展協會的途中,一路上,彷彿置身時光迴廊,一旁低矮卻深具韻味的閩式建築靜靜在藍天白雲下躺著,紅磚、燕尾脊、瓦簷之下,歲月無聲流轉,風一吹,仿佛可聽見昔日每一面牆、每一條巷,都像是訴說著官澳的故事,溫溫的、柔柔的。 正沉醉其中時,一位老人家緩緩走來,步伐雖慢卻穩健,主動與她攀談,笑容溫暖如晨曦。「我是要去社區上課啦,今天有做操運動」她說,語氣裡藏著一份對生活的期待與熱情。 聽我提起正在拍照,她眼睛一亮,像是與我分享一個老朋友才知道的祕密:「妳若要拍漂亮一點的地方,不妨走到廟那邊,風景真水!」語畢,她微笑點頭便繼續前行,背影在陽光與磚牆之間拉出一道長長的影子。 那一刻,我不只是走在官澳的路上,而是走進了一段充滿人情味的好所在。沿著老人家的身影,是社區最動人的風景,他們的笑容、話語與步履,如同一頁頁寫滿故事的老信紙,輕輕地向我訴說著官澳的歲月與溫情,這是一條讓人願意放慢腳步、會讓人想要漫步的社區之路。 因此,就跟隨老人家前往社區的路,順便去旁聽,原來官澳社區發展協會針對在地長者特別規劃了一系列「延緩失能預防課程」,內容涵蓋肢體運動、認知訓練、營養知識、生活趣味手作等,透過多元而豐富的活動設計,讓樂齡長者在參與中維持身心功能,延緩退化步伐,重拾生活的節奏與自信。課程不只是安排課表,像是為每一位長輩量身打造的陪伴計畫。 「社區最重要的,就是先把長輩照顧好。」協會執行長黃玉梨語氣不帶一絲猶豫地說。因為她深知,社區的根,扎在那群默默奉獻一輩子的長者身上;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回頭去看那些佝僂的背影、聽那些慢條斯理的故事,我們才會明白: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社區,從來不是靠資源堆出來的,而是靠一份份不離不棄的情感、一雙雙願意付出的手、一代代願意留下的心。 「這些老寶貝啊,都辛苦了一輩子,真的需要好好關心。」執行長黃玉梨說得自然,卻句句入心。那不是一種口號式的照顧,而是一種日常裡的牽掛與深情,是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有人知道他們今天吃了沒,有人會耐心聽他們講起年輕時的故事,即使故事已經說過好幾遍。 在官澳,這樣的關心不是偶一為之的熱情,而是一種持續的、默默的深情守護。因此,協會像是他們的第二個家。而黃玉梨,不只是一位執行長,更像是一位願意低身傾聽的女兒,把每一位長者當成最珍貴的「老寶貝」,細心關懷,用心陪伴。 這樣的初心,讓人感動,也讓人敬佩。因為一個社區最動人的風景,從來不是硬梆梆的建設,而是那些願意守護他人的心,是一雙雙把老寶貝當成寶且懂你的眼神。 在官澳,志工群的身影或許不耀眼,卻是支撐社區健康照護系統的溫柔力量。他們默默走進長者生活之中,用一通電話、一聲問候、一個貼心的動作,把「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的理念落實得無比踏實。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浪潮逐步逼近,「如何讓長者健康老化、快樂生活」不再是醫療單位或照護體系的課題,是每一個社區日常生活中必須面對、共同承擔的責任。 於是,我們看見一個社區,在關懷上的實際行動,不只是寒暄問暖,是在陪伴,走過年長者的每一段微光。官澳社區如一顆潤澤的珍珠,在時間的磨礪下閃耀著人與土地交織的溫度,這裡是居民生活的所在,是守護與希望的起點。 【用土地說故事】官澳社區遊四季 官澳社區發展協會長年致力於地方創生,深知這片土地蘊藏著豐饒的自然環境,眾多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古厝、宗祠、傳統農耕智慧與生活儀式,使這個小村落在人文與自然資源的交織下,展現出令人驚豔的深度與厚度。 除了社區常態性的「小旅行」導覽活動,如親手編織象徵勤儉與祝福的「福帚DIY」,今年社區進一步結合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推出「官澳遊四季」體驗計畫。該計畫融合在地農產特色、四季風土景緻以及文化脈絡,試圖以一年四季為主軸,帶領遊客深入體驗官澳在春耕、夏漁、秋收、冬藏中的生活節奏與土地智慧,盼望能為社區注入新的動能,讓居民在參與中重拾地方的光彩與自信。 官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能輝表示,官澳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與豐富的農業文化資源。近年來,社區積極推動以「農遊導覽」為核心的體驗型活動,期望透過結合在地農業生產與人文導覽的方式,深化遊客對官澳聚落的認識與情感連結。2025年推出的「官澳遊四季」計畫,即依四季節令設計多元主題活動,邀請居民與旅客一同參與,在體驗中理解官澳農村生活的真實樣貌。 配合季節流轉,官澳社區的「第一季蘿蔔趣」活動中,親子們跟隨導覽員的腳步,穿梭於古厝巷弄間,一邊聆聽歷史故事,一邊感受街道間的歲月風華。來到官澳開心農場,孩子們在泥土中開心拔起一根根飽滿的蘿蔔,歡笑聲此起彼落;大人們也捲起袖子,一同投入這場與土地的親密接觸,全家人齊心製作金門傳統美食-菜頭圓,從剁蘿蔔、拌粉、搓圓到下鍋,每一個步驟皆是代代相傳的家味記憶與生活智慧。 透過農耕與料理的親身實作,參與者體會食材得來不易的過程,進一步認識「從產地到餐桌」的意涵,培養對土地與農民的敬意。 「我們希望四季都能有故事,每一個季節都有它的農作、有它的文化、也有它值得被看見的生命力。」官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能輝說起「官澳遊四季」的初衷,語氣堅定而溫暖。 接續登場的「第二季澳麥的神奇魔法」活動,帶領親子走入金黃麥田,親手收割小麥,體驗傳統農具如石磨、麥梳與連耞的使用;在長輩熟練操作下,大小朋友認識了農村早期的耕作智慧,一同勞動中讓世代交流自然發生,活動中的DIY小麥糕製作與官澳風味午餐,參與者在汗水與笑聲中收穫滿滿,為這趟手作體驗之旅寫下美好回憶。 這是一場從田野走進人心的土地教育與生活文化傳承,但比起農事的技藝,更打動人心的是官澳社區凝聚的那股「大家的事,大家來」的力量。從活動設計、場地布置、器材搬運、志工培訓到現場引導,全是在地居民自發協力完成。年輕人設計流程與視覺素材,長輩則帶來實作經驗與人情溫度,從世代合作中延伸出一種屬於官澳的生活美學。 從一次次的社區共同行動中,培養出溫暖的歸屬感。居民不以「只是辦活動」為滿足,而是透過親身參與,讓下一代看見生活可以自己創造、土地可以重新理解、社區可以互相扶持。這種精神,不只是為了遊客體驗設計的橋段,而是讓「自力更生」與「彼此成全」成為日常。 【農村觀光文化價值】官澳自立自強 「官澳遊四季」系列活動,由社區據點執行長黃玉梨與專案管理人員黃婷共同策劃,巧妙結合自然農產、人文資源與動手體驗,設計出四季皆具魅力的農村旅程。每一季皆有獨特主題與深刻感動。 官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能輝表示,活動得以順利推動,來自志工群與顧問團隊的全力投入。他強調:「我們希望透過活動,讓民眾親近農村,結合社區自力更生的精神與農村觀光的創新思維,重新連結人與土地的深厚情感。」 官澳的路,也許並不寬闊,卻踏實穩定,從農田走來,走入歷史巷弄,是一座小小農村對於永續與自立的深情回應。官澳社區發展協會深知,一個社區的未來不能建立在對外部資源的依賴,而應扎根於自身的土地與人群,從社區內部挖掘潛能,激發出自立自強的生命力。 當要讓一個社區能夠真正走向獨立、自主、生存,執行長黃玉梨常常感嘆,這條路說來簡單,走起來卻是關關難過,而唯有咬牙撐過每一關,才能讓夢想不只是空談。 未來,官澳社區將持續拓展與其他社區的串聯合作,從聚落觀光到農產加值、從文化導覽到社區品牌建立,一步步朝向資源共享、產業互補的區域整合前進。 【我們需要一個家】官澳社區的期盼 隨著官澳社區發展協會業務日益繁重,無論是長者關懷、社區活動,抑或日常生活支持,都是居民心中的依靠與歸屬。面對逐漸擴大的服務需求,理事長楊能輝始終懷抱一個深切的願望,官澳社區應該擁有一座真正屬於自己的活動中心,一個能讓大家自在聚會、安心交流、溫暖陪伴的「家」。 這不單是硬體空間的打造,是對在地情感的延續與守護。有了這個家,居民能擁有舒適的活動場域、服務周全,社區的凝聚力與未來發展更穩固。期盼在眾人齊心努力下,這份願景終能實現,讓官澳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勇敢往前邁進。
-
醫遊館辦親子活動 邀專家助家長掌握嬰幼兒發展狀況
由金門縣政府委託中華青年公共事務倡議協會辦理的「金湖托育資源中心—醫遊館」,於15日舉辦一場以嬰幼兒動作發展為主題的親子互動活動,特別邀請金門縣兒童發展檢核員暨遲緩兒入學安置委員、資深兒童發展師許琇雯,到場為12組親子進行專業的發展評估。 本次活動專為0至3歲嬰幼兒設計,透過遊戲化的方式,引導寶貝們挑戰翻身、坐、爬、站、走等動作發展關卡,協助孩子在適當的環境與引導下,自然激發其成長潛能。活動設計包含三大遊戲關卡,從認知、肢體動作、視覺及語言等面向,綜合觀察孩子的發展狀況,幫助家長及早掌握可能的發展遲緩跡象。 活動現場氣氛熱絡,家長們在專業團隊帶領下與孩子互動,不僅提升親子關係,也獲得寶貴的成長指引。 金湖托育資源中心—醫遊館主任陳靜儀表示,醫遊館持續推動「零歲教育」的理念,致力於從孩子出生開始即提供支持與陪伴。她指出,親子館是家長的後盾,盼透過多元資源與專業團隊協助,讓每個家庭在育兒路上都能感受到安心與力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擔任本次活動評估工作的許琇雯老師,長年深耕金門地區早期療育工作,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與高度專業。她不僅是金門遲緩兒安置與轉銜制度的重要推手,更長期參與社區篩檢與家長諮詢服務,為無數家庭提供早期發現與早期介入的協助。 許老師指出:「0至3歲是孩子發展的關鍵期,及早發現、即時支持,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她也表示,現在家長普遍對孩子的成長都相當用心,透過陪伴、互動與觀察,大多能掌握孩子的發展狀況。針對早產兒,雖然發展進度可能略慢於足月嬰兒,但在家長積極配合下,通常仍可達到相應的成長標準。藉由發展篩檢與親職教育活動,能有效釐清家長對孩童發展的迷思,協助他們正確認識孩子的成長狀況,同時提供實用的陪伴與照顧建議,以減少不必要的焦慮與誤判。 現場的周姓家長表示,金湖托育資源中心—醫遊館的環境舒適,工作人員也非常友善且專業。特別是透過這樣的發展評估服務,能幫助家長更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不過她也提到,活動訊息一發布常常瞬間額滿,報名相當激烈。 醫遊館主任陳靜儀表示,金湖托育資源中心—醫遊館將持續結合在地專業資源與親職教育推廣,期盼為更多家庭創造友善、溫暖且有支持力的育兒環境。
-
推廣水域運動 金湖辦學生立槳與獨木舟體驗
暑期將至,金湖鎮公所為配合金門縣政府推廣中小學水域運動教育政策,15日於料羅灣海岸首次試辦「114學年度金門水域SUP立式槳板或獨木舟體驗課程」,活動對象為金湖鎮轄內學校學生,包括金湖國中各年級、金湖國小、開瑄國小、多年國小、正義國小、柏村國小之5、6年級學生;鎮公所期望透過實際親水體驗,提升學生對水上活動的興趣並加強學生對水域安全的認識,推動水域安全與海洋環保教育。 課程第一梯(15日)參與活動者為柏村國小同學及老師,本次活動內容同時結合戶外教育與水域運動教學,課程採自發性選擇參與機制,柏村國小校長許雪芳特別鼓勵學生勇於挑戰自我,並在安全且專業的指導下體驗獨木舟水上運動,透過教練對獨木舟操作流程的指導與說明,學生不僅學習到水上活動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更進一步了解水域安全觀念與環保知識,並逐步培養學生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 此次課程亦為金湖鎮推展水域活動的創新嘗試,開啟在地海洋教育與觀光推展的新契機。透過與學校端合作,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元的戶外學習經驗,更為本鎮打造具教育性與觀光潛力的海洋活動打下基礎。 鎮長陳文顧表示,未來將持續結合縣府資源與專業教學團隊,期望透過此類活動循序漸進的帶動金門縣海灣(水域)活動的發展,除原有戰地風貌與閩南人文特色的同時,進一步拓展並強化金門水域遊憩與觀光產業鏈,使金門觀光產業邁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金湖鎮公所提醒,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時序進入夏日,縣內各水域參與水上活動民眾逐漸增多,為防範意外事件發生,大家應該在備有安全防護設施及有救生員的水域從事水上活動,才能玩得盡興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