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首屆和平大使表彰典禮 致敬9位長期奉獻者
適逢八二三砲戰屆滿67周年前夕,由全球和平聯盟台灣總會主辦、金門政大校友會、金門大學和平研究中心、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及中華華孫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協辦的「和平大使表彰典禮」,15日在金湖飯店隆重舉行。來自金門的鄉鎮長、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NGO代表及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向九位長期默默奉獻、致力和平與社區發展的人士致敬。 本屆典禮以「回顧青春記憶、傳承和平精神」為主題,重溫1958年砲火中的兩段青春故事:其一,是因戰火被迫離鄉赴台求學的青年們,在分離中孕育出堅固的友誼與團結;其二,則是留在金門、在砲聲中成長的一代,他們以堅韌與勇氣見證了金門由戰地走向和平與繁榮的歷程。這段歷史記憶,不僅是金門人共同的青春印記,更成為今日延續和平價值的重要基礎。 典禮共頒發三大獎項:「點亮金門獎」由金門縣首屆議長王水彰以及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安教授獲得,以表彰他們在基礎建設、公益服務、文化傳承與社區凝聚方面的卓越貢獻;「和平文明開拓獎」則頒予金門大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劉佩怡教授,肯定其推動金門和平理論在地化並積極建立東亞和平學術網絡的努力;「協作典範獎」則由各鄉鎮推薦四位優秀村里長及三個人民團體,包括金門縣臺灣原住民義工協會、金門縣幸福家庭協會,藉此彰顯跨社區合作的典範與凝聚力。 除表彰外,活動並舉行多場「社區姊妹結盟」儀式,推動金門與台北、基隆等地社區的長期合作與文化交流。 主辦單位期盼,和平的理念不僅停留在紀念典禮,而能深入社區生活、持續發揮影響力。 全球和平聯盟台灣總會理事長唐彥博致詞時表示,此次典禮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承諾。他強調,要把戰火中孕育的團結力量,轉化為持續推動和平、守護家園的行動,讓金門成為兩岸乃至國際間和平合作的典範。
-
文資修復傳習課程結業 新世代匠師接棒
金門擁有全國數量名列前茅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從宗祠、宮廟到聚落民居,每一棟建築都承載著地方歷史記憶與生活智慧。然而,隨著傳統匠師逐漸高齡化,人才斷層問題日益嚴峻。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在金門辦理「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傳習課程」,今年在二位「人間國寶」級保存者翁水千、李清海司阜(司阜,是對具有特殊工藝的匠師尊稱)的親自指導下,大木作班與土水作班共有17名學員完成訓練,歷經17個週末、共272小時密集課程,昨(16)日順利結業,為金門文化資產修復注入新動能。 今年度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從金城鎮公所的學科訓練,到金湖陳坑及金沙浦山的實作現場,皆以「手把手」方式傳授。學員們不畏烈日風雨,跟隨翁水千司阜學習大木作精密規劃、傳統尺寸拿捏、營建禁忌與吉凶;並在李清海司阜的帶領下,掌握土水作砌築技法、灰漿調配比例等核心工法。這些匠藝並非僅靠書面知識可得,而須透過反覆操作、檢驗與修正,才能真正內化為可應用於修復現場的實務能力。 文化資產局組長林旭彥指出,此次課程最具特色的環節,是「頹屋修復」的實戰演練。學員親身體會到,在拆解工程中應盡可能採用人工方式,以保護舊有材料,並依原結構順序拆卸。每一塊磚石、每一片花崗岩,都需分類編號,並善用回收舊料進行填補,讓老屋得以延續生命。這種「修舊如舊」、「物盡其用」的精神,展現了傳統匠藝與永續價值的結合。 金門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顧孝偉表示,感謝文化資產局長期在地辦理傳習課程,投入大量心力於傳統建築修復,期盼學員未來取得傳統匠師資格後,積極投入修復現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校長邱上嘉則指出,傳統修復工作雖艱辛卻責無旁貸,僅靠傳習仍不足,必須透過制度健全與薪資保障,吸引年輕世代加入。期待透過金門傳統建築匠師協會與政府合作,凝聚在地力量,共同推動文化資產永續發展,讓金門成為文化傳承的典範。 金門傳統建築匠師協會理事長陳成基表示,協會不僅肩負照顧資深匠師的責任,更致力培育新世代人才,盼文化資產局持續支持傳習計畫,確保匠藝得以代代相傳。 文化資產局進一步指出,文化部已於2024年修正《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設置要點》,首次將傳統匠師納入獎項範疇,每屆將選出3名得獎者,每人可獲新臺幣50萬元獎金,以提升匠師的尊榮感,並激勵更多人投身古蹟修復。該獎項將於明年開放報名,鼓勵金門積極推薦技術精湛的傳統匠師。 此外,文化部預計於今年底推動傳統匠師分級制度,協助新生代逐步成長。文化資產局強調,此次結業不是終點,而是文化資產修復新旅程的起點;未來將持續攜手地方推動更多專業課程,讓傳統技術的火炬在金門長明不熄,成為文化傳承與地方韌性的最佳展現。
-
全國海洋教育成果觀摩會暨教師研習 8/20~22首度移地金門舉辦
「海島共話,藍夢啟航」。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指導、金門縣政府主辦的「114年度全國海洋教育成果觀摩會暨教師研習」,將於8月20日至22日在金門熱烈展開。來自全台22縣市、共160位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代表齊聚一堂,進行為期三天的交流、學習與體驗活動,展現各地推動海洋教育的豐碩成果。 此次觀摩會首度移師金門舉行,格外具有意義。回顧半世紀以來,金門因特殊戰地背景,綿延的海岸線曾是管制禁區,海洋課程推展受限。隨著全面開放,金門憑藉豐富的海洋生態與人文資源,搖身成為最佳的「戶外教室」。觀摩會正是金門向全國教育界展現海洋教育能量的重要舞台。 活動將於8月20日上午在金門昇恆昌隆重開幕,現場安排具有地方特色的藝文表演,熱情迎接來自全國的教育夥伴。當日下午舉辦「全國海洋教育博覽會」成果展示,各縣市設攤發表,內容涵蓋課程創新、學生參與、環境永續等面向,藉由觀摩與分享,促進深度交流。 第二天(8月21日)為活動重頭戲,由「金門縣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規劃四大體驗路線,結合自然生態、戰役史蹟、戶外探察、海洋巡禮與人文特色,設計跨領域課程,讓教師以「學員」身分親身體驗金門海洋教育的實踐成果: A路線「逐浪浯舟騎風行」:翟山坑道導覽、藍色公路探秘、官澳立式划槳、自行車小環金。 B路線「海味藝動美學旅」:走讀漁村、海洋杯墊創作、海味窯烤披薩、藍色公路探秘。 C路線「蚵香生態話永續」:烽火話浯島、閩南聚落走讀、百年石蚵林生態、剝蚵體驗與鮮蚵品嚐。 D路線「戰地海島任我行」:大橋風光、烈嶼軍事景點解說、海洋防衛水彈槍實演、藍色公路探秘。 最後一天(8月22日)上午,將於金門昇恆昌舉行閉幕典禮與頒獎,由教育部國教署頒發「優秀成果報告獎」,表揚各縣市的努力與創新。大會期盼藉此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強化全國戶外與海洋教育網絡,並深化學子海洋素養,為永續海洋奠定堅實基礎。 活動資訊可參閱官網(https://sites.google.com/kcjh.km.edu.tw/114noem/),或金門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網站(https://komec.km.edu.tw/)。
-
親子下海擼麥蝦 體驗百年古漁技 古崗海韻再現風華
古崗社區發展協會今年承辦海洋委員會計劃,於昨(十六)日上午及下午舉辦兩場次的「下海擼麥蝦」體驗活動,吸引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報名,在炎炎夏日之際親近水域,涼快一下之外,也透過活動讓家中的孩子實際體驗大自然,了解海洋,並親自操作傳統漁業,了解漁民的辛苦,而昨日的風浪雖然稍大,但澆不熄大家擼麥蝦的熱情。 昨日這兩場「下海擼麥蝦」體驗活動,分別是在上午八點三十分至十二點三十分,以及下午的兩點至六點舉行。由於是暑假期間,兩場活動都是秒殺額滿,更有不少是親子家庭一起出動,在學習海洋知識之餘,也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昨日的活動,經過古崗社區發展協會的工作人員的討論之後,規劃為先進行社區導覽,參加的學員們先自行前往古崗社區活動中心(村口大榕樹下)報到以後,先由在地的董森堡進行一場古崗漁村村聚落導覽以後,再由遊覽車統一載送學員前往擼麥蝦體驗現場(金城的歐厝沙灘)進行體驗活動,退休的金門農工老師董倫如、社區資深漁民董群省擔任講師,親自詳細為學員們解說擼麥蝦的過程與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項等。 楊柳颱風剛遠離,但是昨日的天氣狀況相當晴朗,不過海岸邊的風浪卻不小,學員們多是興奮體驗,但是在檢查成果時臉上都寫滿失望,董倫如老師解釋說,昨日的海浪偏大,因此麥蝦的數量不會多。 雖然享受不到豐收的成果,但是參加的學員們都直呼非常好玩,就有報名的學員說,他們是在臉書上看到古崗社區公告擼麥蝦的體驗活動,正好暑假期間孩子們都放假在家,因此特別報名參加。身為在地人,他們是有聽過麥蝦也吃過,味道確實鮮美;不過親自擼麥蝦倒是初體驗,而且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多是熟悉3C產品,反而較少有機會實地接觸大自然,對於自己的故鄉更是少有認識,他認為這場活動不僅有海洋體驗,還有聚落導覽,可以培養孩子對在地的熟悉度,擼麥蝦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他們對大自然探索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放放電,釋放他們無窮盡的活力。 古崗社區表示,擼麥蝦是金門傳統漁業,在本地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早年盛產時節,古崗地區全村會動員參與,村中的婦女幫忙縫補麥蝦網,或是將麥蝦曬成「蝦皮」,有的鄉民則會把現撈的麥蝦摻著蔬菜、紅蘿蔔作成「麥蝦炸」,享用這季節的美食,但隨著時代改變,「擼麥蝦」的現況已大不如前。 而「擼麥蝦」其實是一個很傳統且特別的捕撈方式,使用的工具也是很特殊,但是隨著高齡匠師逐漸凋零,製作手工麥蝦網的技巧與工法恐將失傳,日前該社區也特別舉辦研習課程,並且邀請老漁師們傳襲這項獨有的工藝技巧,過去曾協助縫製網具的婆婆媽媽們更是搬出家中古董縫紉機車,教授年輕學員們製作網具的心得,暢談早年全家齊心參與擼麥蝦工作的漁村往事,目的也是希望將這個傳統技藝讓更多人知曉,以便傳承下去;不僅如此,社區還邀請村老董群省、前金門農工養殖科主任董倫如擔任講師,為學員們解說擼麥蝦的時節、氣候、潮汐、漁事技巧和漁村舊況等,解釋製過程中竹竿的取材、曝曬、鎖具、綁定方法、組合步驟,還有在水中操作網具的程序和技巧,以及麥蝦生長環境、科屬分類、生物特性、食用方法。 董倫如說,金門人稱的「麥蝦」與台灣最知名的「櫻花蝦」同屬櫻花蝦科,但屬毛蝦屬,因步腳退化,所以只能懸浮游泳,具趨光性,當靠岸時,漁民手持麥蝦網具涉入海水之間,約莫在胸口的水深就可以撈取,擼麥蝦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沿海漁業,更是金門最傳統、最在地漁事文化,有潛力開發成為最具特色的本地美食;而麥蝦因味甘甜,早期漁村皆以麥蝦當天然甘味劑,加入麵線中,料理簡單快速,味美又營養。
-
庄頭劇場搭舞台 北堤管制停車位
由金門縣政府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的「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 藝日限定」,將於8月23日(星期六)晚間7時在金城鎮莒光共融公園登場。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國內戲曲殿堂級團隊—明華園戲劇總團,帶來年度鉅作《貓神》,由劇壇重量級台柱孫翠鳳領銜主演。 為提供最佳觀賞體驗與舞台效果,劇團將重金打造專業表演舞台並友善規劃觀眾席位。舞台搭設工程於8月16日起進場施作,施工期間請民眾避免靠近作業區域並注意安全。 此外,舞台與設備所需貨櫃將於8月15日至8月25日期間,暫置於北堤路停車場,受影響的停車格為121至167號及126至172號,該時段禁止停車。另8月22日至8月23日,停車格176至190號將作為醫療及公務接待專用,亦暫停停車服務。縣府建議民眾可改停鄰近合法停車空間,並務必留意現場停車指引與相關標示。 文化局表示,為積極籌備此次巡演活動,相關停車及交通管制措施如造成不便,敬請用路人多加體諒與配合。後續將持續加強各項籌備與宣傳作業,邀請鄉親共襄盛舉,一同迎接8月23日晚間明華園戲劇總團《貓神》的精彩登場。
-
音色甜美技藝穩健 金中孫晞寧奪「文化盃」長笛亞軍
目前正就讀金門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孫晞寧,在剛落幕的二○二五年「文化盃(台北)」全國音樂比賽中脫穎而出,在長笛項目的比賽中勇奪第二名。值得一提的是,孫晞寧本身並非音樂科班出身,但是憑藉著努力不懈的練習與努力,在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將,傑出的表現更彰顯其努力以及自己難能可貴的天賦。 「文化盃」是國內重要的學生音樂競賽之一,目的在推廣音樂教育,導正學習態度,提供表演舞台並且發掘音樂人才,針對只要是喜愛音樂之學生及社會人士,不限國籍,都可以自由報名參加,比賽過程沒有複雜的規則,單純就是要讓喜愛音樂的孩子有一個自由發揮的表演舞台,因此每一屆的比賽都吸引眾多音樂專才的學生報名參賽。 金門高中表示,孫晞寧目前擔任金門高中管樂社的社長一職,她憑藉紮實的自學精神,還有對於音樂的熱愛,跨海赴台參賽,在眾多專修音樂的選手中脫穎而出,展現了跨領域的藝術實力與堅強的舞臺表現。 此次「文化盃」全國音樂比賽,擔任評審的委員對於孫晞寧的表現多有讚賞,評語像是:整體性不錯、台風很穩;和鋼琴完美的音準及音色融合,歌唱音色溫暖;演奏整體性表現音樂流暢,技巧穩熟,音色甜美;全曲奏來悅耳動聽,一氣呵成;儀態優雅,演奏技巧穩健而有條理,甚為可取;音色清晰明亮,能充分表達優美的曲情。即便來自非音樂專業背景,仍能呈現出高水準的音樂詮釋。 孫晞寧在小學三年級時加入中正國小管樂團,選擇學習長笛,並且在從國小畢業之後,仍然秉持著對音樂與長笛的喜愛,持續參加金城國中管樂團,進入金門高中之後,依舊選擇加入管樂團到現在;她從國小到高中這段期間,除了自我學習樂器,並還投身社團服務,先後擔任金城國中以及金門高中管樂團社長,就是如今高中有著繁重的升學課業壓力之下,依舊願意抽出寶貴的時間投身社團,服務精神甚為可嘉。 金門高中指出,非音樂專業學生能在音樂比賽中嶄露頭角實屬不易,而這次比賽更是凸顯出離島學生在學習藝術領域中的不容易,除了自身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以外,受限於離島無專項師資、學習環境、教育資訊等的落差,孫晞寧必須等到既定的分部課程時,才能有機會接受從台灣跨海來金指導的長笛老師的教學,而她也為了提升自己的演奏、吹奏技巧,不時需赴台、或透過視訊上個別課來加強,相信此次比賽的結果,將能使學生更加堅定繼續學習音樂的心。 金門高中對於學生的認真與堅持,表達了高度肯定與鼓勵,社團老師表示,孫晞寧的表現證明了只要有熱情與堅持,就能在嚮往的領域發光,校方也願意繼續支持學生發展興趣,激發潛能。
-
傳統書藝遇上現代詩 展現書法創作新風貌
《筆墨書寫現代詩》詩與墨的融合會員展,昨日上午10時舉行開幕式,文化局長陳榮昌、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金門縣書法學會理事長徐心富、金門縣水墨協會理事長洪明標、金門縣美術學會理事長唐敏達等地區藝文界人士和縣書法學會會員,共襄盛舉。 文化局長陳榮昌感謝書法學會歷任理事長和會員很用心推廣書法教育,帶動書法寫作風氣,尤其是在書法藝術區塊,培養民眾、學生對書法藝術的探索、鑑賞及書寫能力,提升地區書法學習風氣。 陳榮昌表示,書法學會每一次的展覽,在創作題材上持續求新,參展作者在書體選擇上多方嘗試,這一次展覽主題「筆墨書寫現代詩」可謂別具巧思,打破了傳統以古詩、詞賦為主的題材框架,將當代詩歌引入書法創作。陳榮昌說,現代詩格式不拘,非常自由,將充滿文學性現代詩融入書寫題材,讓書法作品呈現更豐富的成果,期待未來有更多不同的展現,讓觀眾充分感受書法的奧妙,體會筆墨流轉間的文化張力與藝術之美。 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指出,書法與詩,如何相撞出火花?傳統書法,絕大多數以帶有強烈外在韻律的古典詩詞文賦等為表現對象,這一次展覽作品是結合書法與現代詩的創作,突顯書法與詩創作的多樣性與獨特氣質,也展現書藝的多元風貌與文化深意。 金門縣書法學會理事長徐心富歡迎藝術愛好者前來欣賞。徐心富指出,「古詩與現代詩,有著不同的美學語言。」本次展覽是一次筆墨與詩意的對話,會員隨著閱讀與體會,從不同的當代詩人作品中汲取靈感,把詩的意象化作筆端的線條與墨色,呈現出既有書法氣韻、又蘊含時代精神的全新面貌。 徐心富表示,今年兩檔分別為八月份的《筆墨書寫現代詩》,除了大家熟知的古詩詞,也讓會員知道什麼是〈現代詩〉。另十月份展出的「深研隸楷《今文字》」,去年寫〈古文字〉,今年則寫〈今文字〉,是讓大家知道〈古〉、〈今〉文字的淵源歷史書體研發,期望會員們在書法的領域,不但能不斷學習成長,同時也能借重越來越多會員的成長力量,向外不斷宣揚中華文化和開展書法藝術的局面。 徐心富指出,《筆墨書寫現代詩》的展期至8月27日,歡迎各界人士、與藝文愛好者共同走入這場詩與書的相遇,與創作者一同感受筆墨之美、現代詩的文字魅力,並在一筆一畫間,讀到屬於自己心底的那首詩。
-
風獅爺的彩色魔法登場 孩子親手打造專屬守護神
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的暑期藝術體驗課程《風獅爺的彩色魔法:蠟筆混色體驗與展示小物製作》,16日在文化局三樓會議室舉行。本次活動邀請駐縣藝術家羅宇成老師親自授課,課程分為上午、下午兩場次,吸引眾多即將升上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童熱情參與,場面熱鬧且充滿童趣。 課程設計以金門在地文化符號「風獅爺」為主題,結合蠟筆繪畫技巧與手作創意,讓孩子能親手打造專屬的守護神。課堂上,羅宇成老師細心示範蠟筆的疊色、漸層與混色技巧,並引導孩子從線稿觀察、色塊分區到自由發揮,逐步完成獨一無二的「小風獅爺」。學童們在實作中不僅學會掌握色彩的層次感,更能體驗從平面彩繪到立體展示的完整過程,最後透過組裝展示支架,將作品化為可擺設的文化小物。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陳榮昌特別出席活動,並對課程給予高度肯定。他表示,羅宇成藝術家長期致力於將金門在地文化融入藝術教育,本次課程更是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在創作中感受風獅爺文化的獨特魅力。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也親臨現場,與學員親切互動,並指出這樣兼具趣味性與文化意涵的課程,對於培養孩子的美感與文化素養具有深遠意義。 在課堂氛圍中,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跟隨老師指導,從最初的色彩嘗試到最後的完成作品,每一個環節都充滿驚喜。許多學員興奮地拿著親手製作的風獅爺合影留念,開心地說道:「太有成就感了!」陪同的家長也紛紛表示,孩子能在暑期課程中同時學習藝術技巧與金門文化,對他們來說十分珍貴且難得。 授課的羅宇成老師則強調,希望透過藝術創作,引導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家鄉文化的美,並將這份感動轉化為創意與表達,讓文化傳承以更自然且生動的方式延續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工作坊不僅是一堂藝術課,更是一段文化體驗的旅程。孩子們在色彩與故事的交織中,完成了一件件獨具特色的作品,並在過程中認識了家鄉的文化符號。 整體而言,《風獅爺的彩色魔法》體驗課程不僅讓孩子度過了一個充實且有趣的暑假時光,也透過寓教於樂的形式,為文化扎根與藝術教育注入新能量。孩子們在活動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也為暑期生活增添了繽紛色彩,更將風獅爺的精神透過創意作品延續下去。
-
金門島扮演交流前哨 台港澳學生相向而行 友誼深化
由大陸委員會主辦、社團法人金門縣青少年暨兒童關懷協會承辦的「2025台港澳學生金門體驗營」,自8月14日起至19日在金門舉行。大陸委員會邱垂正主委在16日親自赴金門參與活動,表達對於台灣與港澳青年互動交流的肯定與支持。金門縣政府李文良副縣長、金門縣唐麗輝議員特地到場,歡迎學員來到兼具人文、生態,以及充滿歷史意義的金門。 邱主委指出,金門是見證兩岸由戰轉和的重要象徵。從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到「小三通」的落實,金門從「劍拔弩張」的戰地前線,逐步蛻變為「相向而行」的交流前哨,不僅保留了歷史記憶,更在兩岸互動中扮演關鍵角色。本年的金門體驗營活動特別獲得了金門縣政府經費上的支持,展現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的動能,推動健康有序交流,發揮金門作為交流前哨的戰略價值。 邱主委表示,台灣與港澳互為重要貿易夥伴,2024年港澳旅客來台人次高達131萬,港澳學生在台就學人數更是僑生與港澳生之首。政府已取消留台評點制配額上限、鬆綁門檻,未來將持續推動個人工作許可制,協助更多港澳青年留台發展;同時通過「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納入對港澳青年的延攬規劃,提供更具彈性與發展潛力的工作機會與居留安排,為台灣社會與產業注入多元人才與國際視野。 副縣長李文良也表示,金門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角色,從戰地走向和平,再到如今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據點,這樣的轉變本身就是一段深具啟發性的故事。他強調,青年世代是推動未來的重要力量,此次活動能夠讓台灣與港澳青年相互交流,不僅能加深對彼此文化的理解,也有助於培養合作與友誼。他期許學員們在金門的體驗中,能夠收穫新的視野,並將金門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分享給更多朋友,讓交流的影響力不斷延續。 此次營隊受到「楊柳」颱風影響,陸委會特別感謝陳玉珍立法委員協助,積極協調航班,讓所有學員皆能即時抵達金門、順利參與,充分展現行政機關與民意代表同心協力、攜手推動台港澳青年交流的精神。邱主委也在午宴間勉勵學員們透過走訪戰地遺跡與在地社區,親身感受歷史的重量與和平的珍貴。期許大家在六天五夜的行程中,深化彼此瞭解、拓展視野與情誼,並將在金門的所見所聞與好朋友分享,進一步促進台灣與港澳之間更深層的互動與理解。
-
各界捐款集家扶 大學新人獲獎助 夢想啟航
金門家扶中心昨日舉辦大學新鮮人助學金頒獎活動,家扶頒發大專獎助學金予十七位考取大專院校的學子,幫助大學新鮮人能安心就學。 金門家扶中心扶委會副主委許燕輝、委員李淑賢等到場參與頒獎活動,給予學子勉勵和祝福。 家扶扶幼副主委許燕輝感謝各界對於扶助兒少的支持,並祝賀所有受助學子邁向人生的新篇章,進入大學後,可以發展個人興趣,為未來的生涯發展奠定基礎。許燕輝也勉勵學子們應抱持感恩的心,感恩助學人的支持,大家才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學習,吸取知識、拓展視野,並在未來走得更遠、更穩。 金門家扶中心主任洪依帆表示,開學的鐘聲即將敲響,一群莘莘學子也正踏上嶄新的求學旅程,準備迎接人生新階段,家扶為協助兒少安心就學,頒發大專獎助學金,幫助大學新鮮人無懼經濟壓力,啟程追夢。洪依帆指出,本次共有十七位服務中的學子考取大專院校,交出亮眼成績單,展現不畏困境、努力向學的精神,成功邁入理想的學校與科系,期望透過這筆獎助學金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讓大學新鮮人可以安心學習,不會因求學費用而有所擔憂或中斷學業,鼓勵大專生繼續努力向上,為自己的人生翻開嶄新的一頁。 金門家扶再次感謝社會大眾對於大專助學工程的支持與響應,包含周清暉、廖志耀、李玉綢、王麗玲、金門縣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李秀明、楊恭林、復國鐵工廠、張瑩梅、金門家扶中心扶委會、黃金安、許博宇、春虹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呂海忠、王語柔、顏純左、李詠霞、蔡勝傑、陳貴瑔、陳程坤、陳偉陽、翁延齡、洪朝清、陳秀花伉儷、吳麗婷、陳品妤、陳邦晏、陳毅杰、吳小珮、何目斗、許秀菁、秉興商行、林家溱、謝淑芬、謝欣雯、薛家麒、賴清意、蔡敏琪、審計部愛心會、高禎霙、馬志文、洪瓊姬、施偉民、邱金益、林宜靜、李雪梅、李孟勳、李秀如、吳靜芸、吳錦祥、吳肇峰、孫偉欽、陳永言、許鳳池、王永和、善心人士(義賣收入)、楊肅騰、翁志勵、施佩鈺、李曉媛、陳萍玉、林富達、李建銘、應政勳、海印寺、林潛笙等善心人士的支持,因有您的共襄盛舉,助兒少長出力量,勇敢追夢。
-
金合利鋼刀助移訓 花蓮金同會幫打氣 兩校男籃磨球技
金沙國中男子籃球隊,獲金合利鋼刀贊助與協助,8月12日(二)起赴台參加第22屆菁英盃全國籃球錦標賽暨花蓮縣第38屆王母盃全國籃球錦標賽,藉移地訓練,提昇實戰經驗,並驗收暑訓成果。 花蓮金門同鄉會聞訊,特別於8月15日由理事長許乃潭等前往慰問並宴請嘉勉沙中、寧中選手和教練,希望家鄉小選手們,在籃球路上,繼續努力。金沙國中、金寧中小學男籃教練也代表致謝,並勉勵大家要珍惜、感恩,年底比賽再接再厲,以不負眾望! 炎熱的暑期,金沙國中男子籃球隊持續投入訓練,此次並在金合利鋼刀贊助支持下,由教練許燕林、黃耀漢、陳柏睿等帶隊,包括楊沅澔、周旭、袁宇俊、李易恩、張晏偉、林卓煌、吳英俊、張育楷、陳伯洋、田錦鋒、張礽豪、袁宇澤等12位選手,自8月12日(二)起赴台參加第22屆菁英盃全國籃球錦標賽暨花蓮縣第38屆王母盃全國籃球錦標賽;金寧中小學男籃隊也由教練許浩銘、李靖威帶隊移地訓練以及同場競技。 雖然此次沙中男籃隊未獲佳績,但教練團叮囑選手們,藉由移地訓練以及比賽所收穫的經驗也同樣重要。由於每一次出門比賽都得來不易,除了要把握、珍惜大賽事,藉此磨練臨場實戰經驗外,也要懂得感恩,並且從中學習學生籃球的精神,勇於挑戰,繼續調整努力持續精進,朝目標邁進。 其中,沙中男籃教練許燕林指出,金合利鋼刀贊助經費支持金沙國中及金寧中小學男籃隊,此次赴台移地訓練也在其協助下,到花蓮高工移地訓練,並安排優質的住宿環境,以及提供在地友誼賽等資源,讓球隊能無後顧之憂投入並盡情享受比賽。此外,也要感謝其他各界默默支持沙中籃球隊;希望小選手們能珍惜每一次的暑訓及比賽成果。
-
定向越野尋寶去 競賽樂齡分組別 歡迎報名
由教育部體育署指導、金門縣政府主辦、金門體育會與金門定向越野委員會承辦的「114年運動i台灣2.0—定向越野體驗日」活動,將於9月14日(星期日)上午在金門縣山后民俗文化村熱鬧登場,自8月20日起至9月3日止,開放網路報名,限額150組,額滿為止。 本次活動共分為「個人競賽組」及「休閒體驗組」,每人以報名一項為原則。個人競賽組每人代辦作業費用新台幣300元;雙人組、親子組及休閒體驗組每組代辦作業費用新台幣500元。參加者須先行完成繳費,再至網路表單(https://forms.gle/dSMq2hq47qV4qNfr5)填寫資料完成報名,亦可掃描活動QR Code報名。相關繳費方式及注意事項詳見報名表單,洽詢電話為金門體育會定向越野委員會總幹事張先生(0958-415201)。 定向越野運動於歐美盛行已逾百年,結合跑步體能與尋寶探險的樂趣,以遊戲及競賽方式吸引各年齡層民眾接觸戶外運動。此運動可在公園、聚落、城市及野地等多元場域進行,每種場地各具特色。本次活動特別結合金門觀光名勝山后民俗文化村及獅山砲陣地,讓參加者在挑戰賽事的同時,能一覽傳統閩南聚落之美與戰地坑道的獨特風光,帶來雙重文化與運動體驗。 金門體育會定向越野委員會指出,感謝縣府及志工團隊長期支持與推動,使金門定向越野運動在全國逐漸嶄露頭角。今年已有十名金門青少年好手入選國家代表隊,將於8月底代表台灣赴日本參加第六屆亞洲青少年及青年定向越野錦標賽。這些選手正利用暑假密集訓練,全力備戰,爭取為金門及國家爭取佳績。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個人競賽組」成績將納入115年金門縣代表隊選拔積分,歡迎有志於挑戰全國賽的高中職與國中小學生踴躍參加,發掘潛力、爭取明年度參賽資格。 活動也貼心增設「樂齡體驗組」,邀請長者走出戶外一同享受運動樂趣,以及「觀光體驗組」,鼓勵周邊民宿旅客用全新方式探索金門聚落之美。為降低新手技術門檻並增加趣味性,本次將採「積分賽」形式,讓參與者能輕鬆入門,同時感受尋找檢查點的成就感與樂趣。 主辦單位呼籲有興趣的民眾儘速報名,名額有限,錯過將再等一年。更多活動公告與詳細資訊,請至臉書粉絲專頁「金門體育會定向越野委員會」查詢,或電洽張總幹事(0958-4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