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啟動聚落精神復興運動
邁入第四年的金門土豆音樂祭於10月7日到10日一連四天在珠山聚落上演。金門土豆音樂祭以金門傳統村落為舞台,用原創音樂和視覺創意為觸媒,進行當代聚落生活的實驗;主張浪漫有理,理想無罪。土炮搖滾,聚落復興。 據了解,金門共有超過150個聚落,因為傳統的聚落空間和生活方式無法滿足現代生活需求,許多聚落快速地城鎮化或現代化,舊有的建築紋理、文化傳統、土地記憶正岌岌可危。土豆音樂祭秉持「聚落復興」的核心精神,以音樂為觸媒,為聚落生活帶來新的可能和活力。 音樂祭通常給人很新潮的感覺,不過土豆音樂祭卻反其道而行,他們要的是俗,在地化的俗。就如本次以「戴勝」結合閩式古厝的主視覺:戴勝身背吉他,腳底生根,在古厝前的搖滾姿勢,強調草根精神與聚落緊密的連結,象徵了搖滾也能很傳統。讓音樂真實的呈現在生活聚落、時空環境裡,感受來自土地的回饋與溫度,也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傳統聚落,這既是創新,也是傳統,更是當代聚落生活的實踐。音樂是熱情洋溢的自由藝術,年輕的自由靈魂更是寶貴的資產;在金門鮮見兩者結合的活動,更特別的是注入在地聚落的元素,強調金門自造,強調傳統與現代的無縫接軌,讓人有機會看到傳統聚落更活潑生動的一面,呈現傳統聚落的新生命及未來。 一直以來,我們對傳統聚落的營造都是靜謐的,雖然定期會有些節慶元素摻和,但多數時候呈現的反是躁動後的落寞。我們很少認真的去體會聚落傳承的生命與價值,而是簡單的將焦點放在堅實、繽紛的硬體建構。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更甚以往的聚落營造,甚而呈現出更繽紛多元的樣貌與內容,但什麼才是聚落的生命力,卻少有人懂。民宿進來了、觀光客進來了,除了商機、聲音、律動外,更應深刻的去想想,如何傳達鄉土的溫度、情感的厚度,而非只是供給暫避塵囂的棲息之所。 事實上,老聚落的價值不僅止於古厝,更重要的還在於與人的結合及互動。土豆音樂祭至少可以讓我們看清一個事實:現代人情感與思想的貧乏,不在於熱鬧的活動,而在缺乏關懷與參與。往昔,傍晚時分就是聚落群體大聯誼的時候,或歡唱說笑,或閒扯、商議大小事,從來就沒人會認為鄰里間的情感會有隔閡、溝通會有問題。但時代變了,情感交流與溝通變成一件特別正式,又帶有難度的事;藉由比較年輕的音樂或許可以把年輕人拉回先輩們集體交流的場域,但還是會有人認為這是蜻蜓點水式的擾人清夢。誠然,凡事都有好惡向背,既無法取悅每個人,只好從擅場的開始著手;或許參與的還是有限的小眾,但至少還有人願意去灑一把熱情的種籽,只為在花園裡開出適合這個環境與時節的花朵,也好過只做表面,甚或不做。 「用音樂嗅著土地的味道,這是一場金門自造,關於聚落的音樂祭。」敬土豆的理想並不遠大,甚至過分的直白,但我們始終應該知道,壯志與毅力是事業的雙翼,不管大事、小事,把事做好、做細、做到極致,就是一種成功。感謝許多鄉土工作者為我們傳達這樣的精神及信念,更讓我們相信,傳統不死,只會因為我們的誤解與漠視│逐漸凋零;因此,此刻或正是啟動聚落精神復興運動的時候!
-
兩岸融冰應從金門開始
兩岸交流30周年「小三通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日前在金門登場,與會學者多認為,金門與對岸一衣帶水,最適合做為兩岸突破僵局的缺口,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更主張「兩岸和平,就從金門開始!」 囿於兩岸交流氣氛不佳,本次研討會陸方代表全數缺席,此雖然表徵了兩岸事務的嚴峻,但同樣的,也更有好的契機進一步探討金門的機會。或如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所言,應該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金馬澎的發展方式,讓「小三通」更前進,並主張應就法規修正,提出具體方案,為小三通未來做好舖路工作。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也指出,兩岸官方溝通與聯繫機制停擺,但「小三通」的人、貨交流,已具一定規模,在兩岸「融合發展」上,應該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特別是一水之隔的金、廈兩地。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大陸「十一」長假湧現旅遊熱潮,廈門東綸集團員工850人於10月2日「小三通」至金門觀光,寫下「小三通」16年多以來,「單一」企業跨海旅遊人數最多的紀錄。值此兩岸關係持續僵化之際,不論是官方、民間似乎都對金廈交流與合作的未來寄以厚望。那實務上,我們又該做些什麼? 事實上,金門一直保有最豐富的兩岸交流經驗,且持續致力於推動更多的兩岸民生合作;如正在進行中的兩岸接水工程,以及規畫中通電、通氣。「金廈經濟生活圈」已經實質成形,若在配合陸方推動中的「廈漳泉一體化」,其可能造成及輻射的能量更不容小覷;以剛結束的金磚五國峰會為例指出,金門在主權範圍內協助廈門進行維安、反恐工作,就是一種善意的累積,顯然金廈雙方未來還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如何做得更多、更好,應該從實務面來談。 若然如張小月主委所言,近期內,將邀集相關單位研議,放寬大陸人士,以「小三通」旅行事由,進入金馬澎,縮短「小三通」藝文商務交流的審查時間,並簡化申請「小三通」個人旅遊的應備文件,讓大陸人士赴金馬澎進行交流,更加便利化,並研修「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以落實改進措施。對此,我們以為,遠遠不夠。小三通試辦至今應賦予的不應只是一個通航的角色,反映是兩岸經濟民生的跳板及窗口。「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的母法「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九十五條之一清楚載明,「主管機關實施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直接通商、通航前,得先行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之通商、通航。」通航一試十六載,通商呢?小額貿易還是陸方牽的頭,我方什麼都沒有。就此,離島居民莫不可視之為中央公然的行政怠惰? 我們一貫主張,小三通的未來應立基於前瞻的產業布局。兩岸通航或足以支撐黃金十年,卻必然要隨著開放、前進的腳步走下坡;兩岸關係的良窳實則只是促成此一現象檯面化或延宕,我們依然要順著自己的步調、對應環境的更迭,堅毅的往下走。 就像蔡英文總統一貫的兩岸主張「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在時間壓力下屈服」。善意要有實踐的動作,承諾要有對接的窗口,時間更是蹉跎不起的噩夢;讓金門承擔起更多兩岸「先試先行」的角色與責任,或恰是時候!
-
燃燒自己 照亮金門 ─由106年教師節說起
金門縣政府日前舉辦106年紀念孔子誕辰暨慶祝教師節大會活動,縣長陳福海躬親主持,除頒發獎座、獎牌及獎金表揚師鐸獎得主暨特殊資深教師外,對於教師默默耕耘,犧牲奉獻、有教無類、無厭無悔、作育英才、蔚為國用之精神,咸表由衷敬佩與祝賀,場面隆重,教師地位崇高,尊師重道,人人應為。 此次表揚大會,福建省政府秘書長翁明志、副縣長吳成典、教育處處長李文良、文化局局長呂坤和、金城鎮鎮長石兆瑉、各級學校校長、學生代表同時應邀到場觀禮,參與盛會。縣長陳福海心情愉悅,有感而發,在致詞時表示,他與副縣長吳成典同樣歷經二十八年八次選舉,對金門家鄉大小事項,可說瞭解非常透徹。有幸渥蒙鄉親厚愛,得有機會為金門鄉親服務,深知教育乃立國之根基,百年之大計,國力之泉源,教師肩負薪火相傳,燃燒自己,照亮金門,為營造社會福祉,獻心獻力,功在國家。又說:他與副縣長吳成典相互期許共勉,齊以燃燒自己,照亮金門這塊土地之目標努力奮進,且會繼續用心、認真為金門打造一個幸福美好之島嶼,並願與教師們相約共創新時代教育光輝,共圓金門教育夢。言之諄諄,最需鄉親配合支持,響應實踐,俾宏事功。 無可否認,教育之成敗,影響深遠,因而只許成功,不許停滯不前,倘若失敗,國之將危矣。欣見地區教育事業,在中央政策導引下,日新又新,發展快速,諸如校舍更新,設備持續充實,師資不斷提昇,升學率直達高峰,如今大學畢業不稀奇,碩博士比比皆是,凡二年來,學校環境改善工程次第展開,成果立竿見影,大家有目共睹。祗是社會「少子化」日趨明顯,教改工程浩大,「智」教優先,公民道德與生活倫理教育並未併重,教師尚需兼理行政工作,兼此失彼,導致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密切契合不足,身為解惑授業教師們勞心勞力,備極辛勞,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觀念日趨式微,反毒、反霸凌,也要教師負起責任,尤以師鐸獎是教師們一生心血,獻身教育最高榮譽,得來可貴,但願社會大眾,平日多給教師們掌聲,鼓勵示敬。 再者,金門正在蛻變,二十餘年來,歷任百里侯皆以文化立縣,發展觀光,建設金門,點亮金門,弘揚金門歷史文化,創造金門教育特色為施政要項,比重不斷加深擴大,金門文風鼎盛,吸引中外參訪觀光旅遊人潮,繁榮地方經濟,無不與教育息息相關,緣此,教育才是施政主軸,金門人才濟濟,昔日有京官三十六之美譽,現代則有國軍將領六十多,各級政府身居要職之公僕,更有專家、學者、僑領、企業家,金門鄉親不論人在何處,刻苦耐勞,兢兢業業,忠以敬事,敬以待人,不卑不亢,力爭上游,但憑金門精神擁有一席之地,教育發揮極大功能。 可以預見,大環境瞬息萬變,面對競爭愈來愈劇烈之社會生活型態,要培養強而有力競爭人才,胥賴在教育事業上下功夫,就金門之發展而言,縣長陳福海正心正念,智慧沒有煩惱,慈悲沒有敵人,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正是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宣導之重點,至盼切實結合公民道德與生活倫理教育加強推廣,由點而線擴及全面,讓金門這塊淨土,展現美好清新容貌。
-
和平得來不易 值得兩岸共同珍惜
在完成上任以來首次內閣改組後,根據近期公布的相關民調,蔡英文總統的支持度終於止跌回升,儘管滿意度仍未過半,但已超越不滿意度,對一個民選政府來說,「林下賴上」這步棋稱得上達成預期政治目標。 然而,所謂民意如流水,治國畢竟不能只看一時一刻民調數據的起伏,政府領導人對國家的定位、願景與發展方向,相較於民調數據,顯然更值得人民關心。 背負民進黨期許與壓力的賴清德院長,日前至國會作行政院施政報告並備詢時,一番對國家定位的真情獨白,就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針對在野黨立委詢問兩岸立場,賴清德院長表示,「我當然是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這點不會改變;他也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是「中華民國」,而台獨的主張與「親中愛台」立場,不相違背;在立委不斷追問下,賴清德又多次重申其主張台灣獨立的立場,「不管我擔任哪一個職務,這個都不會改變。」 我國政府體制向來有總統制或內閣制的爭議,惟依現行體制,國防、外交與兩岸關係應屬於總統職權,賴院長在國會的告白,似有侵犯總統職權之虞。 值得討論者,除了府院之間對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的看法有無異同,尤其必須持續關注的則是,身為閣揆在國會公開宣示個人政治立場,且與過往歷任閣揆之態度迥異,此一發言是否對兩岸關係帶來衝擊? 一如預期,賴清德院長一番感性告白之後,果然引起各方不同解讀,一方面,台獨支持者大感振奮,可一方面,總統府發言人卻也隨即澄清,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政府這個立場從來沒有動搖,這也是2300萬台灣人民所共同堅信。 按照總統府發言人說法,賴院長與蔡總統對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明顯有不同看法,這究竟是兩人有默契地唱雙簧?扮黑白臉?或是彼此沒有相互知會導致的擦槍走火? 可以確定,無論府院的權責之爭,或是蔡英文與賴清德的政治前途之爭,都沒有兩位國家領導人對國家定位看法分歧值得吾人關切。 誠如所見,在賴院長的獨白之後,對岸隨即做出似曾相似的強烈回應,陷入僵局已經一年多的兩岸關係,一時之間更加風聲鶴唳,兩岸關係短期之間也難有轉圜空間,在結束中共「十九大」之後,對岸是否會有進一步動作,還有待後續觀察。 不過,比較讓人遺憾的事其實已經發生,不知道是否受賴院長談話影響,陸委會日前在金門舉辦「兩岸交流30周年-小三通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結果原先已完成報名的中國大陸學者,後來竟然「集體因故未能出席」,要說沒有北京授意,其誰能信? 後天就是中華民國106年雙十國慶,自民國89年第一次總統直選以來,無論政黨如何輪替,中華民國可以說是朝野的最大公約數,就連蔡英文總統去年就職前後的發言,再三強調的也是要努力「維持現狀」,如今由蔡總統任命的行政院賴清德院長卻在中華民國立法院暢談務實的台獨云云,如果這就是蔡總統所謂的「維持現狀」,那麼,中華民國還會是朝野的最大公約數嗎?兩岸關係又將何去何從呢? 做為兩岸夾縫的金門人,只能再次呼籲兩岸領導人能以智慧化解僵局,得來不易的和平,值得我們共同珍惜。
-
金門教育再精進 開創美好新願景
日前在推動學校老舊校舍改建的會議中,陳縣長強調金門教育基礎建設再起飛,實現和圓一個金門教育美夢和理想。除此之外, 縣長在多次會議中也一再強調「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由近年來,縣政府及各鄉鎮補助各校經費及國內外教學交流,就可以看出縣長及各鄉鎮長對教育的重視與關懷,並在教育處及全體教育夥伴的共同努力下,已有許多輝煌亮麗的成果,如果我們能再出發,邁向現代化,邁向世界,邁向未來,使金門的教育更為精進,那金門教育未來的發展更是不可限量。 金門自古以來被譽為「海濱鄒魯」,人才輩出,歷代所孕育出的進士、武將可說是全國之冠,近代所培育出的博士、將軍,在比例上,也是全國之冠,但以前是沒有好的學習環境,與現在不同,目前不但有良好的環境,而且有充分的經費,我們除了要效法前人刻苦耐勞及努力打拚的精神外,更要在良好的基礎上,突破現狀,挑戰未來,讓金門的教育更為精進提昇。陳縣長指出,教育一天都不能等,要將金門教育扎根發展,必須每一個環節都要緊扣,我們更期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心,也要緊密相連,才能創造美好的教育新願景。 目前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因此教育人才的培育更需要邁向多元化的目標,所以教師專業化必須再次地強化與提昇,雖然目前的教師培育強調專業自主,但教師的教育理念與精神,是需要廣泛精進,而且要有長遠寬闊的視野,因此,應提供更多元的學習管道,鼓勵師生線上學習,推動資訊化教育。日前金門縣政府和誠致教育基金會簽署備忘錄,希望能提昇師生創意學習的平台,讓金門教育有更多元的色彩。尤其在金門推動智慧城市的同時,教育方面更要展現多元化及啟發學生的創意和智慧學習,透過網絡平台,幫助每個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向上提昇的動力。 「國家建設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金門雖位處離島,地理環境因素及長期戰地政務體制之影響,使得教育工作之推行較為傳統與保守,更由於城鄉差距,資源不足,使得教育之推展處於不利之狀態,還好我們有重視教育的政府及努力的教育工作者與勤奮的學生,才能培育出許多有成就的金門人,但總覺得我們學生的競爭力及視野還需要再加強與拓展。以目前金門教育現況,我們的經費及設施已經比台灣稍佔優勢,如何能更為精進與提升,乃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因此我們要珍惜現有的資源,全力發揮我們的潛能,推動教育現代化,秉持永續發展之教育目標,讓金門的教育再精進,在既有的教育基礎上努力奮發,才不負縣長對教育的期盼,圓滿達成金門教育的美夢和理想。
-
談創意美食金門宴
本縣為辦理「106年度金門餐飲業輔導及品質提升計畫」,強力行銷「創意體驗、美食金門」的全新品牌價值,充分展現金門美食傳承,及創新的能量與活力,特於本月五日中午,假金沙鎮轄內的青嶼張氏家廟,舉辦一場「金門記憶好味道體驗品嚐會」,以在地的歷史文化、特色農產為金門美食基底,進行「金門宴」研發和落實金門美食的在地性計畫目標。 縣府建設處表示:美食之所以流傳,關鍵在人、在文化、在味蕾的認同。因此,在「金門宴」研發作業展開之前,特別商請青嶼在地耆老掌廚,安排一場重現美食風華的金門味道品嚐會,透過與會的美食專家、在地仕紳及各界菁英的參與,一起找回記憶中的金門好味道,讓「金門宴」更貼近金門的味道! 此外,除了研發「金門宴」外,也推出106年度金門餐飲業金字好店徵選補助計畫,強力徵求有旺盛企圖心、有理想抱負的金門好店家,加入金門美食金字好店圓夢的行列,開創金門美食新格局。獲選為「金字好店」之店家,將享有:2017年「金字好店」獎牌、獲頒2017年「金字好店」獲選店家布條及識別貼紙,和實質輔導改造計畫之資格等獎勵。 富貴三代,方知飲食。我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從《禮記》「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到蘇東坡《老饕賦》中的食客宣言,「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吃!向來是中華文明的養分來源。近代文人好吃、會吃、寫吃也算是一個獨特的傳統,梁實秋、唐魯孫、舒國治、焦桐,都有談吃的專書傳世,乃至如林文月的《飲膳札記》,因為作者不是坐在餐桌上,等著一盤盤佳餚美膳端上桌來的食客,而是圍著圍裙周旋於觥籌與鍋鏟之間的主婦。 回憶吃,總是帶著些許的鄉愁,歲月的流殤。留在記憶裡的多半不是當年齒頰之香,而是親友相聚之歡。日本諺語中「母親的滋味」,其實是舉世共同的記憶,因為母親,才留下了滋味。只是現代母親都不再下廚了,用什麼來取代母親的滋味呢?只因吃,講究時可以成為一種藝術,但一日三餐,多數屬於攝取養分、維持生命所需的尋常家居生活。圍繞著餐桌吃飯是現代家庭少數的共同時間,親情的流動、訊息的交換、價值觀的建立,總是在餐桌旁潛移默化,吃的文明禮儀、食物的認識、營養與健康的關係,餐桌加廚房更是無可取代的教室。 尤者,吃是人的本能,好吃是人的天性,食物是每一個人跟社會、環境鏈接最直接最有力的管道,吃的活動分工太細,食之者眾而生之者寡,這個鏈接便會逐漸鬆脫。身處美食時代,我們特別需要食物教育,好的食物教育能加強人跟人、人跟自然的鏈接,讓每一個人的食物經驗不再停留在味蕾的層次,而了解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背後的因果網絡關係。進一步言,飲食文化,是人類不斷開拓食源、開發食品、製造食器、消費食物的過程,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在飲食活動中的方式、過程和功能等結構組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金門宴之意境,何嘗不是如此願景?
-
使用透明垃圾袋 公部門帶頭做起
為了推動縣內機關學校使用透明塑膠袋政策並加強源頭減量及資源回收之觀念,及有效解決本縣垃圾問題,提高縣內資源回收率,環保局於日前邀集各機關學校辦理2場次的「推動機關學校使用透明垃圾袋暨資源回收政策宣導說明會」,共有70個機關學校120名人員參加。 加強垃圾源頭減量及資源回收工作,本縣由公部門扮演領頭羊角色,各機關、學校率先實施使用透明垃圾袋,讓垃圾分類一目了然,減少夾雜資源回收物,有效提升垃圾分類情形並縮短稽查時程。而各鄉鎮公所清潔隊會針對收運機關、學校垃圾之路線執行破袋稽查工作,若發現轄內機關學校未使用透明塑膠袋,除加強稽查,而收運時若發現未分類之垃圾包,會將其退回,待分類後再收運。 環保局表示,由於各縣市焚化廠因使用年限處理效能降低,全國垃圾處理面臨危機,各機關學校更應率先加強源頭減量及資源回收工作,期許由公部門扮演領頭羊角色,從各機關、學校率先實施使用透明垃圾袋,除可讓垃圾分類一目了然,讓排出垃圾者有所警惕,以減少夾雜資源回收物,有效提升垃圾分類情形並縮短稽查時程。 環保局也指出,鄉鎮公所清潔隊會持續針對收運機關、學校垃圾之路線執行破袋稽查工作,若發現轄內機關學校未使用透明塑膠袋,將加強稽查,而收運時若發現未分類之垃圾包,清潔隊會將其退回待分類後再收運,而未依規定分類排出廢棄物者,可依廢棄物清理法處以新台幣一千二百元以上六千元以下之罰鍰。 國內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工作推動至少二十年,民眾已具備觀念,只要嚴格落實,垃圾量可立即減少,短期內就可紓解垃圾壓力。曾見有媒體報導,一般家庭垃圾可回收資源逾八成,若真正落實資源回收,可減少多數垃圾量,不僅可減少垃圾運費,也因垃圾減少,有效紓緩環境負荷及清運費用,讓建立自主處理垃圾能力事半功倍。 其實,只要確實做好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一般家庭與大眾不難發現,家中的垃圾竟然大大減量!解決垃圾問題的最基本之道,除了妥善處理之外,更積極的做法是將其落實在生活中,成為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像是拒買包裝過度的產品,拒絕使用不能回收的產品,重複使用容器或產品,重視維修保養、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作好垃圾分類,將資源垃圾回收再利用等等,從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用心,你我都可以輕易做到。 隨著社會的演變、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不斷提高,人類製造遺留的廢棄物大量增加,嚴重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日益嚴重的垃圾問題與大家息息相關,但長期以來對垃圾的解決方式只注重「如何處理垃圾」,事實上,「減少垃圾」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做好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是每一位好國民應盡的義務,也是讓我們的下一代能有美好生活環境的重要環保策略。
-
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意義
今年教師節,縣府在金湖國小舉辦祭孔大典,這不但是本縣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創舉,更期待以敬師、弘道的精神,融入湖小勤學、創新、感恩的願景,將金門縣重教育、揚文化的傳統發揚光大。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中華文化深遠,祭孔做為一種傳統科儀更有傳承與象徵性的意義。據史料記載,以前祭孔,即有二派主張。一派主張孔子死後,因被封為文宣王(諸侯),若用天子專用的八佾舞祭之,孔子會擔當不起,因此採用六佾舞。另一派主張孔子道德學問淵博,影響甚鉅,比皇帝還偉大,所以用八佾舞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佾指的是古代樂舞的行列。六佾舞指的是六行六列,共36人,此回金門祭孔便採六佾舞形式,且涵蓋動態及靜態、多采多姿的活動內容,實為金門地區嶄新的文化饗宴。特別是此次盛典還邀請了至聖先師孔子75代孫孔海欽院長、亞聖孟子75代孫孟小洪院長、紐西蘭中華聖道書院賴繡麗院長、柬埔寨孔子書院黃秀芬院長到場共同見證,更讓祭孔大典更具有榮耀與象徵性的意義。 事實上,金湖國小的「孔子像」一直以來聞名遐邇,也是地區國教重要的表徵之一,去年配合65週年校慶完成搬遷,緊接著學校也成立了東半島國樂團、親子讀經班等等,值此天時、地利,以及在金門、海外各界支持及協助之際,終於讓「金門縣丁酉年祭孔大典」得以付之實施。祭孔大典一切遵照古禮,一般人看來只是覺得有趣,或對典制感到好奇,但我們更希望這是一次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實呈現,希望其能成為金門再一次的教育典範。 眾所周知,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更影響後世深遠;比如說,儒學的核心價值是「仁」,主要涉及仁愛、禮樂、信義、孝悌、忠恕、恭敬等方面,而「仁」在《論語》中更出現109次之多。孔子講「忠」,就是盡己,就是真誠的面對自己,發揮自己的良知良能;孔子講「恕」,就是推己及人,就是無私的對待他人,讓每一個人都能真誠的面對自己。特別是孔子所說的,「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更在說明從政者只要走正道,部屬必然不敢走邪道、歪道,這些都可以做為任何人,包括從政者立身處世的圭臬及典範。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們認為祭孔大典除了是儒道文化傳播儒學思想與理念的重要表徵外,更希望它可以是我們精神與生活的一部分。大家應該活用儒學,這才是祭孔的最大意義,此便猶如台灣正在上演著高中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大戰;不論結果如何,輸家都可能是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與其執著於課綱文白比例的多寡,不如先問問:我們如何讓孩子浸淫於文化體系裡,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學會立身處世的道理。是有容乃大、兼容併蓄,還是只拘泥於特定類型的文章數量,斤斤計較於不給孩子太大的負擔,最後卻發現只是倒因為果、目標錯置。 總之,祭孔是種形式,就如傳統文化一樣,看似無用,實則已深入血脈、影響心靈;因此,我們不應該糾結於傳統文化需不需要保留,而應關注傳統文化的存在具有何種時代性的意義,以及如何充分發揮它的價值!
-
展望小三通更瑰麗的未來
為紀念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陸委會於9月30日在金門舉辦「小三通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受限兩岸氣氛不佳、中共召開19大在即等因素,陸方官員、學者紛紛婉拒邀請,最後「零出席」收場,使這場研討會失色不少。 事實上,小三通牽動著金門近二十年來的發展,其地位可謂極其重要,此次藉兩岸交流三十週年的名義,同步辦理「小三通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就時機及地點而言,可說是極具象徵性與意義。然而,囿於如今兩岸關係僵化、交流氣氛不佳,這次的研討會最終落得「唱獨角戲」的下場,可說是殊為可惜。 據了解,為降低此次研討會的官方色彩,陸委會特別委由金門大學以學術交流的名義舉辦。雖說是學術交流,但談的依舊是敏感的政治議題,在當前兩岸關係的氛圍下,又適逢中共十九大召開在即,大陸涉台的官員、學者多數抱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紛紛婉拒邀請,邀請名單被迫數度更換;就連平素被視為與金門關係良好的「廈大幫」亦復如此。不想,研討會召開在即,行政院賴清德院長一席「台灣獨立政治工作者」的自白,更讓原已完成報名的陸方代表全部打了退堂鼓,到此終免不了自陷外界稱為「自嗨」或「唱獨角戲」的窘境。 平情而論,我們自不能寄望經由幾場交流活動便讓兩岸關係有立即性的改善,但到底,不接觸就沒有機會,更談不上未來。在所有以往的兩岸關係裡,「一中原則」是條紅線,只要跨越了,結果通常是沒得談,至於現在或未來有沒有這個空間,當然還是要經由接觸、溝通才行;之所以有「九二共識」下的「一中各表」,實際上也肇因於這樣的歷史機遇與安排。溝通的前提,至少在於有個可以溝通的環境及對象。賴院長秉持其一貫的立場對兩岸事務表達「個人主張」,我們自然應該表示尊重,但也以為在時機點上並不適宜。 有論者以為,首先,美國總統川普將於11月訪問中國,預判焦點應在北韓問題,且中美亟需形成更堅實的聯盟關係。此時拋出統獨爭論,無助日後台灣獲得國際地位的認同。其次,中共十九大將於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最大的焦點在於高層人士布局,尤其是涉台人士的調性更直接影響兩岸未來。此時拋出統獨爭論,有助長「鷹派」勢力的憂慮,對於兩岸關係未必是有利的發展。雖然之後陸委會又出來重申蔡英文總統對兩岸事務一貫的論述及主張,「政府維持台海現狀的兩岸政策立場是一貫的,並多次強調將在既有的歷史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有沒有達到緩衝的效果,有待日後驗證。 但不管如何,我們更該在意及計較的反倒是「小三通」究竟要「試辦」到何年何月。嚴格來說,目前小三通僅是提供一個直航的管道,既無產業布局,更缺乏前瞻性的兩岸政策思維。很久以前,我們便認為小三通應該與時俱進,創新、開創新局,充分授權地方政府發揮先試先行角色,並能以小三通促進金門在地經濟,以及兩岸和平進程發展。 常人言:「世界上最快活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但在理想實踐前,一切俱屬空談。但不論何時,我們都當理解,民生才是最大的政治,富民生者得民心、得天下!
-
依法行政 依法辦好都重要
施政服務,旨在為民謀求福祉,促使社會安定繁榮進步,理想崇高,因而乃有「行政三聯制」之設計,制即制度,泛指施政要有順序與一定步驟,綜其重點要項,包括施政計畫、執行與考核,謂之「三聯制、三要訣」,三者緊密相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諸如徒有計畫而不執行,計畫再好,內容再完整,流於形式,毫無作用。反之執行不力或不落實,得過且過,不惟浪費時間,虛耗資源,事倍功半,成效不彰。到了考核階段,雖在三者順序殿後,惟計畫、執行與考核三者等量齊觀,應該併重併行,同時開始。考核是由上而下,逐級進行,透過督導與要求,及時發現缺失改進加強,達成計畫之終極目標,準此,計畫、執行與考核之落實,就是「依法行政」之常軌,尤以施政計畫,係以民意為依歸,在民意之所需所求,解決民瘼民困,提高行政效率,孰是依法辦好,尤其重要。 金門縣議會第六屆第十六次臨時會一連五天會期,頃於日前圓滿閉會,議程雖短,成果亮麗。共計審議通過縣府提案六案,議員提案六案,以及審議105年度金門縣總決算暨附屬單位決算及綜計表審核報告,議長洪麗萍期勉各單位公僕同仁針對審計室在「105年度金門縣總決算審核報告(含附屬單位決算及綜計表)」中所提之缺失與意見,務必深切檢討確實改進,凡此也是依法行政,應為而為之工作。 審計機關職司審計重責大任,為政府歲入歲出預算執行成效之良窳,逐行審計把關、防弊、防濫,根絕浪費,督導各級政府落實計畫配合預算施政服務,秉持該省則省,應用才用,涓涓滴滴,將錢用在刀口上,防微杜漸,依法辦好,匡正政風,澄清吏治。 持平而論,庶務龐什,難免力有不逮,事事都能到位,倘非有弊,貴在策進,尤以硬體建設事項,涉及專業,要地、要人也要錢支撐辦理,從土地取得,而至委託規劃、設計、審圖、提報、修正、拍板定案,及招標與發包動土鳩工,在在都須時間與人力,祗要其中有個環節耽誤或天候等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影響,則有可能延宕計畫進度,必須展延期程,何況施政項目多元,現有專業人力猶有不足,羅致非易,緣此,顯示年度決算執行率部分項目亟應迎頭趕上,就事論事,有檢討才能進步,要進步就應面對缺失,加強改進,縣長陳福海對此,除在臨時會中詳加說明原委,身為施政團隊領導人,咸表虛心接受各方指教,強調用心為民服務職志不變,並將全力以赴,聞諫則欣,謙恭有益,加大能量,就是承擔。 時間就是本錢,機會則要把握,最近縣長陳福海台金兩地奔波,拜會中央有關部會首長暨主管,陳請伸出援手,鼎力成全縣府提報「前瞻計畫」預算,有爭取必有成果,隨著「行動年」將近尾聲,重大基礎建設正在次第展開之際,至盼縣政團隊同仁相互惕勵,秉持「搶時間、趕路程」之服務精神,落實裝備檢查,該修要修,應補要補,勿等待、勿依賴,金門是國家之金門,大家之金門,需要大家付出愛心與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