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平和且論台金機票凍漲案
日前楊應雄等三位離島立委在立法院,召開「離島航空票價調整之合理性」公聽會,旅台金門同鄉會代表砲聲隆隆,全力反對調漲機票。進而批評離島航線服務品質太差,尤其是機票上漲理由難以服人;針對幾乎是班班客滿,年節時更是一票難求之離島機票;只有此種交通工具之離島機票,怎不叫人激怒! 這場由楊應雄、楊曜、陳雪生等3位離島立委共同召開之公聽會。計有交通部、民航局與4家航空公司代表,及金門、澎湖、連江等3縣政府與旅台同鄉會代表參加。會中,業者雖承認離島航線平均載客率逾七成以上,居國內航線之冠;但仍以票價七年沒調整,無法反映成本、大陸二線城市航線轉虧損、離島無效飛行太多、油價與維修費高漲等諸多理由,堅持離島機票非漲不可,否則難以維持營運。但楊應雄等也批航空公司,僅以一句國際油價漲,卻遲不提報成本分析,無法服人。如果再不完整說明票價何以非漲的充足理由,卻執意漲價的話,離島居民被逼上街頭,肯定會癱瘓松山機場。 多年來,我們基於媒體與鄉親之福祉,曾多次著文反對台金航線機票漲價,除了上述諸民代、鄉親之理由外,最主要之理由係金門居民十有九戶因就業、就學等關係分散台、金兩地。因此,台、金空中航線,是「民生必需品」,而非觀光休閒品。因此,由政府提供安全、便捷、價廉之交通,本就是現代政府的義務,所以理應由中央,對離島票價予以補助!且離島航線,就其功利性言,本就是一種無法取代之工具,就現代資本主義言,本就應由政府及業者吸收消化才是。但是,就市場功能言,如何謀取雙贏政策,恐才是最佳方案。終究,賠本生意無人做。 因此,我們願再申前言,台金航線票價問題之所以如此迫切,就在於其民生性,因此,不容航空公司隨意調漲機票價格,以免損害離島居民行的權益,再來是如何發展取代工具,已成不可再待之工程。就此而言,引進廉價航空,應是最佳方法,開闢海上藍色交通網,也是很好方案,且日前已有業者前進此市場。以現今科技之發展,發展一種快速、安全之海上載具,應不是問題,且這種工具因攸關住民安全,是否應由中央政府出面籌辦安全、便捷卻價廉之台、金交通船,或採公辦民營、民生收價,以高品質之服務,扮演紓解台、金空中交通的替代方案,值得深思。
-
擦亮金大的金字招牌﹗
在教育部計畫啟動私立大專院校的退場機制之際,今年金門大學的新生報到數,以及全校學生總數都創金門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據悉,拜「國立」這塊燙金招牌所賜,且就讀學生入籍金門均可享受縣府提供如助學津貼等各項優惠補助之助力,自民國九十九年改制以來,金門大學新生報到率已連續四年都超過百分百;四年來,全國大學聯考學測成績總平均降二個級分,金大逆勢成長二個級分,今年有四十四位錄取生,是以金大為第一志願就讀,佔新生十三點五%,比去年的七點七五%上升快一倍;將金大選填前十志願者,也佔錄取總人數一半,達五十點六二%,學生素質隨著提升。 金大優異的招生績效,可能是因為國立,可能是因為縣府的優惠政策挹注,但更大的原因在於金大的教學品質已經日漸獲得學生及家長們的肯定。事實上,在金門要支撐起一所綜合大學並不容易;除了肇因於地理的偏遠外,師資及教學品質能否獲得學生及家長們的青睞更是至關重要。歷來,金門各界及金大的師長們都做了許多努力,成績也逐漸的獲得肯定,然而,在這所灌注了全體海內外金門鄉親祝願而滋長的大學,未來應有何種、何樣的願景及發展,卻更值得我們關心與探索。以下謹提供幾點看法,供各界參酌。 其一,特色化。日前,台大黃光國教授曾批評廣設大學政策錯誤,台灣二千三百多萬人,廿多所大學規模是合適的,但增加到一百七十所,「連猴子都可以上大學」;少子化後,大學將陸續倒閉。普設大學的結果,就是人人都能上大學,但上完大學的結果,其知能與社會地位,恐怕會比二十年前的高中畢業生還不如。一窩蜂盲從的結果,就是戕害自我的競爭力,置人才於百無一用的境地。金門有其歷史上的文化底蘊、近代國共戰爭的時代背景,更擁有兩岸的區位優勢,綜整而言,便形具了強固的在地特色。就許多大專院校而言,缺乏的通常不是國際觀,而是扎根在地、形諸於外的多元特色。我們期待金大有許多更富在地特色的系所,期盼學校教育也能和鄉土文化、城市發展的軌跡同步,引導地方與居民同心一致的走向正確的道路。 其二,網絡化。任一院校的光榮成就絕不是單一方面努力的結果,更多的因素來自於校際間、產官學間的策略聯盟或交錯助力的綜合運作。金大今日的招生成績,與其歸諸於學生們的信任,不若理解為更大的責任付託。實際上,一所成功的大學更要在許多方面替學生設想,為家長分憂。諸如,現在台灣一年產出四千名博士,但半數博士找不到工作,許多博士生甚至寧願半途而廢,改考公職、捧鐵飯碗;對於此種現行的社會常態,學校有責任在學生在學時便防「患」於未然,予學生更多適性發展,以及企業媒合、需求的機會;將學習的網絡極大化、效益極致化,或更能創建金大的光榮成就。 總之,觀念的改變,才是成功的起點。現代教育經常以「發展學校多元特色,啟發學生多元智能」為目標,但仍然不免落入人云亦云、追大逐潮的泥淖。強化在地特質與關連,鏈結更多的資源共享,與地方更多的互動與關懷,培育職能俱佳的職場人才,或便是現代大學的共通使命!
-
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文學傳奇
──王水衷帶領世界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的一次鄉情結合文學美好出擊 〈時光露穗:浯島文學特輯昨在台發表/馬總統 吳副總統特致賀電 李縣長率先認購 首刷三千本現場被搶購一空〉,九月一日刊在金門日報頭版頭條的標題與報導,見證了來自金門的「文學傳奇」;正如與會的老字號遠景出版公司發行人葉麗晴PO文所言,她參加過難以計數的新書發表會場次,卻是首見規模如此盛大隆重,並且在短短一、二個小時內賣光首刷三千本書的「傳奇」發表會,金門人凝聚鄉情力尊重土地與文學的精神、行動力,令她與台灣出版文化界感動不已。而這則「文學傳奇」的幕後推手,來自「世界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這個純民間的組織,在現任會長王水衷策動下,讓外界見識到「文學」也可以化身「金門特產」並成為鄉情活動的主角大大發光發熱。《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只是一單行本的書,但它靠民間力量寫下的出版故事、文化行銷傳奇,這個例子,值得重視、研究,亦可作為官方行銷文化出版品的參考。 金門自一九九二年十一月解嚴、二○○四年七月金門文化局掛牌運作,官方的文史出版品已逾四百餘種,出書質量之多之大獨步閩台各縣市,出版品已然成了高粱、貢糖、鋼刀外的另一項「金門特產」和文化驕傲,詮釋了金門地小,但歷史很長、故事很多,且各領域人才濟濟,加上主事者的用心用力策畫,才能撐出一個文化出版大局。琳瑯滿目的出版品,內容如何系統規劃、閱讀如何有效傳播,縣府與文化局都投注了心血灌溉,才不致讓出版品成為一種形式的重複及追趕進度下的「業務量」。再者,讓更多的聲音相互激盪才能激出絢麗的火花,此時,支持鼓勵民間加入金門出版行列,或史地、生態、文學,只要做出質感、獨特性,能在出版市場流動,就能為金門文化加分。 未尋求官方資金、資源補助下的出版品,自金門日報鄉訊版發展而來,二○○八年六月發起成立的「世界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在「連繫鄉親‧凝聚鄉心」的創會宗旨外,亦積極投入有浯鄉特色的出版品,作為會友年度聚會及分享鄉親的獻禮。連續三年,在世界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的策動下,先行與不同出版社合作完成《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一套十冊百萬字《金門鄉訊人物誌》以及甫出爐的《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等三種出版品,每一回出手都能創造話題,《島嶼‧食事》引發各傳媒熱烈推薦閱讀,《金門鄉訊人物誌》結合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會員大會創下包括副總統吳敦義亦出席的一千五百人觀禮發表盛況,結合四十多位作家集體記憶創作的《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則以純粹的土地文學書寫打動四百多人共赴發表會並且在現場將首刷書三千本搶購一空,迫使出版單位緊急再版一千本應急,罕見的新書發表會成果,震撼台灣出版界。 一本新書的誕生,一場發表會的成功,絕非倖致;企業家王水衷過去領導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本持著「態度決定高度」,拉大了連中央也重視的同鄉會大格局,掌世界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後,再以重視土地、尊重文人的誠敬之心,出錢出力策編《時光露穗》,又號召、集結各界力量舉行新書發表會,作家是這場鄉情盛會的唯一主角,辦得暨隆重又感動人的文學饗宴,刺激了買氣,挑動了閱讀金門熱潮。 《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我們看到民間熱情能量的爆發,也發現土地結合文學創作的美好鄉情。
-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離婁上》有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這句話流傳千古,也是所有執政者都必須銘記在心,時刻不能或忘的真理。 據報載,金門縣政府繼戶政、地政與新北市開辦跨區服務後,再度擴大推出「飛躍稅務通」跨區服務,日前由縣長李沃士與新北巿長朱立倫共同主持啟動儀式。現在起,有關地方稅務方面,將有「線上申辦」與「代收代送」兩類,共十一大項、二十七子項的業務可以跨區申辦。有效解決了旅台鄉親為某些芝麻綠豆大的瑣碎庶務必須勞途往返的痛苦,每年還可為鄉親減少許多旅運費用的負擔。對地處偏遠的離島而言,可謂一大德政。 事實上,新北市與金門縣政府之間的跨區合作,起點應該從去年七月中旬的地政業務跨區服務說起,該項服務深獲鄉親好評,因此又在今年一月中旬將該項跨區服務業務進一步擴大,讓這項「跨越海峽、地政好厝邊」便民服務措施成為全國首創!在此基礎之上,八月一日起縣長李沃士又率縣府團隊,進一步將服務範疇擴及戶政業務,讓旅居新北市的三萬多名金門鄉親,可以在新北市申辦出生等五項戶政業務,每位申辦業務的鄉親可省下近新台幣四千元機票費,以及至少一天的往返時間,對服務鄉親,又是一大創舉。日昨新增、啟動的地價稅、房屋稅、土增稅等地方稅捐的跨區業務,則又是另一項為民服務的新創舉。這三大領域的跨域服務,已經讓新北與金門的合作成為典範。 古代的執政者是皇帝,由於版圖遼闊且人口眾多,必須透過官僚體系對庶民進行控制,所謂的「服務」大多是「施恩」的角度,孟子當時的觀點可謂已顛覆傳統,已具有今日「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時至今日,其核心價值仍符合現代民主社會所需。質言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放諸四海皆準,不論任何層級,只要是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各階層領導人,都必須服膺這套價值觀。縣府所推動的這些跨域服務,無疑與此精神若合符節。 此外,縣府積極推動的1999為民服務熱線,同樣是此一精神的體現。須知,現代民主社會,所有選民都是政府部門的「大老闆」,所有施政都必須朝此方向努力。我們對縣府的認真與付出,給予高度肯定,亦不枉「幸福城市」的稱號。同時,我們也要期許縣府,目前交由各部門持續推動的為民服務工作,必須持續精進,務求獲得最大多數鄉親的肯定,如此方為正道。
-
正視教改下的補救配套及機制
教改推動廿年,教改總體檢論壇也成立十年,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劉源俊昨感嘆教育成了詐欺事業,台大教授黃光國更批評廣設大學政策錯誤,台灣二千三百多萬人,廿多所大學規模是合適的,但增加到一百七十所,「連猴子都可以上大學」。 針對以上學者的呼籲,經歷過教改的學生或家長們,想來都會有「心有戚戚焉」的慨嘆。大家都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乃國之大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領銜的教改,究竟為我們改出了多少人才軟實力固不待言,單是看到朝令夕改、雜亂紛沓的變革,以及諸多教改白老鼠們的前世今生,又豈是教改召集人、歷任教育部長與官員們一句無關輕重的道歉就能掩飾的? 教改最原始的初衷在於激發學生的潛能,令其得到最好的適性發展,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快樂的學習,降低學習的壓力。事實證明,以上這些教改原則不但沒有得到舒緩,反倒有愈加火熾、愈加嚴重的狀況。首先,開放教材的結果,代表著學生必須精熟更多的教科書版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因而,教育部與補教行業成了共犯結構,不補習代表難以同他人競爭,難以跟上學習;再者,廣設大學的結果,讓人人都能唸大學,卻不代表能確保教學的品質與人才的競爭力,於是乎,老師們忙招生績效、論文篇數,學生們則忙著打混摸魚,面對四年後市場的人才汰逐。歷來,許多教育官員都將教改的失敗歸咎於,「社會觀念」未能與時俱進。但,教育的本質不就在強化思想品質,體現正確的社會觀念與價值嗎? 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表示,教改設計了課程改革、多元入學和擴增高中、大學容量等政策,都是為減壓,但反對人士認為課程太簡單,造成學生長大後壓力大、競爭力差,所以又改了回來;多元入學也是有人認為不公平;擴增高中、大學容量的問題則出在教育經費沒配合成長,卻又不能加稅;他說社會在批評的同時,也要檢討「孰令致之」。是的,「孰令致之」。教改基本上就是件打腫臉充胖子的政治工程,拿了國家未來人才的競爭力去博奕,卻沒告訴我們,賭輸了,配套的措施在哪裡? 對此,有更多的人主張,政府應該推動十二年國教才能減壓。事實上,非義務的十二年國教也即將在明年上路;然而,政府的教改財政一樣沒有更好,學生、家長們的恐慌一樣沒有減少,甚至是官員、老師們也一樣沒有準備好。反對者稱,十二年國教的目的何在?若要提高國民知識水準,現已有百分之九十八的升學率,還能提高多少?若為減輕升學壓力,未來卻有會考、超額比序,壓力是有增無減。若為教育機會均等,學費卻排富,何來均等? 教改造成「研究所大學化、大學高中化」,人人爭做,產業界只需要二、三成的白領,產業根本的技職教育卻無人問聞,國家未來的競爭力何在?普羅人才又有何未來可言?在已然不得不為的教改工程中,地方能否基於區域特色,提出自我的配套舉措,甚而補強「為教改而教改」的制度缺漏,並進行廣泛的政策說明及補救措施,或是當下地方政府可勉力而為的!
-
軍政合作軍民一家
歲月匆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軍人節,三軍將士,夙夜匪懈,保國衛民,功在國家,首先在此致上最高敬意,並祝國運昌隆。 敬軍愛民,本屬一體,猶如唇齒,相互依存,相輔相成,關係密切。緣此,敬軍與愛民,儼然成為軍民應盡之責任義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容分捨。 尤以金門離島為然,島孤人不孤,國軍讓它脫胎換骨,成長茁壯,有徵有本者,歷歷在目。回顧民國三十八年,國軍轉進金門,拋頭顱,灑熱血,贏得古寧頭大捷、大二膽之役、八二三砲戰勝利,扭轉國運乾坤。倘無國軍浴血奮戰,視死如歸,何來台澎金馬寶島?正因離島軍民胼手胝足,犧牲奉獻,奠定了中華民國台灣復興基地之長期發展,屹立不搖,揚名國際。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軍身先士卒,義無反顧,人人應該銘記在心,不可一日或忘。有人認為,從烽火至和平,金門位居要津,軍民傾心付出,乃至賠上生命與財產,無怨無悔。則以政府推動戰地政務制度為例,選在金馬兩地進行實驗「管、教、養、衛」四大政策,而且時間長達數十年之久,此期間「黨、政、軍」一元,以軍領政,然而軍事與民生建設,同時齊頭並進,並以「守法、整潔、禮貌、戰鬥、富康」五大施政目標,要求軍民群策群力,一體施行,成效斐然。金門能有「海上公園、地下堡壘、台澎屏障」之美譽,豈是平白而得?亦即箇中國軍流血流汗,紮下金門今日堅實之建設根基,迄今為人津津樂道。而金門治安良好,人情純厚,禮貌週到,大眾守法,無一不是軍民合作,共同打拚所得之果實。換言之,軍人非僅以保國衛民、守護疆土、扺禦外侮為天職,在中華民國版圖上,國軍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繁榮進步之主力,也是後盾。 再說:一個國家構成之要素,其中包括土地、人民與主權三者,缺一不可。因而國軍地位崇高,不論時空如何改變,一個國家管轄之下任何地區,不可沒有國軍駐守,雖然兩岸大門洞開,交流熱絡,國軍守疆固土,益為重要。即使是太平盛世,兵力可少不可無。也即軍人代表國家,謂之國軍,核心價值,不言可喻。 金防部日前盛邀地區媒體同仁餐敘聯誼,雙方互祝記者節、軍人節快樂,媒體報導「你敬九一,我敬九三」,互敬互愛,別有一番意義。此外,金門曾經連續多次榮獲全國縣市或鄉鎮級敬軍楷模,接受中央公開表揚,證諸地區軍政合作,軍民一家,實至名歸。 值此國難方殷之際,最忌〈內憂外患〉,內憂操之在我,需要大家共體時艱,和衷共濟,實事求是,勇敢向前,克服難關。外患操之在人,更需大家團結合作,一心一德,齊力對外,創造良機。茲此,至盼大家鼓舞軍心士氣,支持國軍透過改革程序,重新振作站起,畢竟家家戶戶,都有子弟服務軍旅,從戎報國,倘不敬重軍人,等同輕視自己,詆譭軍譽,大家聲名同樣受損,金防部指揮官潘中將剴切指出:金門子弟長期在「教忠教孝」環境長大,軍中生活適應良好,親兵愛民,溢於言表,軍民一條心,風雨生信心。 健康、幸福、快樂、繁榮、進步,盡人夢寐以求,而金門之未來願景,仍須仰賴軍方鼎力支持協助,其中陸續釋出閒置營區土地,供予地方活化利用,最受大眾好評,或許時空推移,「兵工協建」名詞不見,但軍政合作,軍民一家,貴在不變,更應肯定國軍致力防災救災、為民紓困解難,有口皆碑,國軍對國家所作之貢獻,永遠留在國人腦海之中,大家應該心存感激,齊聲高呼:三軍將士們,辛苦了,佳節愉快。
-
開放兩岸服貿金門首當其衝
近日來台灣朝野與民間社會針對兩岸服貿協議爭論不休,馬英九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即將舉行「兩岸服貿協議」政策大辯論,雖然公共政策品質好壞影響變數很多,每個開放產業的發展機會與挑戰衝擊各不相同,很難用一場辯論說清楚,但其有助於社會意見整合與促進朝野溝通,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樂觀其成,並關注雙方論點陳述。事實上,兩岸開放服務貿易,若以地緣鄰近角度而言,金門將承受來自對岸廈門服務業得大舉入侵,無疑是首當其衝,最先遭遇,更需要政府給予最優先的輔導與救濟。 兩岸服貿協議簽署,我方共開放了64項產業,幾乎含括所有與觀光服務業相關的產業,例如餐飲服務業、旅館、旅遊社與旅遊服務業、小客車租賃業、美髮與其他美容服務業,以及零售批發經銷服務業等等,幾乎可囊括所有以觀光服務業為導向的金門民營產業與店家,相信不久的將來,金門商家很可能要面臨中國大陸的較大企業或商家(投資額在20萬美金以上)直接挑戰與競爭,以向來規模小、經營淺薄的傳統型態金門店家,因同文同種同源關係,更容易遭受直接衝擊,中央政府必須儘速會同地方政府,將「離島產業」優先納入「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協助金門本土產業轉型升級,否則未來金門產業可能都會「廈門老闆」。 就產業開放的深度,雖仍有時間調整期的緩衝設計,例如大陸旅行社來金門設立不能承接陸客,旅館業也限定在觀光旅館範圍,但調整期通常也只有兩年,因此業者必須要有高度產業風險自覺,必須掌握短短時間,脫胎換骨,騰籠換鳥,提高競爭力。在自由化的趨勢下,只有不斷提高競爭力與服務水準才能立於不敗,免於被淘汰命運。而政府也應積極協助業者分擔開放的風險,提供充分資訊,建立完整有效的產業輔導轉型措施與救濟措施。 坦言之,以地緣關係,加上廈門現階段服務業發展水準而言,開放兩岸服務貿易初期,受衝擊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金門,從正面積極的角度而言,金門要走向國際休閒觀光島境界,自由化是國際化的前提,自由化開放競爭的目的,是要推升金門朝向以客為尊的高品質服務業,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就像美麗蝴蝶要展放鮮豔雙翅之前,必須要經過一段「蛹的掙扎」,本土產業勢必有一段「陣痛」,甚至是「震撼」。因此,除了中央政府必要的救濟措施之外,金門縣政府、金門大學與金門產業界,此時此刻應聯手建立產官學合作平台,積極協助本土業者度過轉型關鍵期,並思考防止被外來少數業者「一條龍」式的惡性壟斷。 目前不少金門鄉親與在地業者可能不清楚兩岸服貿對他們的衝擊影響,等到廈門業者蜂擁前來開業競爭,又可能會措手不急,正當立院審查服貿協議之際,建議在金門縣政府帶頭下,結合金門大學、相關金門工商產業工協會、觀光旅遊協會等產官學,針對開放服貿後,不同產業可能遭受到的衝擊,召開「金門各產業因應開放服貿衝擊之因應」的系列公聽會,公聽會內容與決議一方面提供給中央部會展開救濟方案,另方面可共享諮詢,共謀合作,因應競爭。
-
教育是全民共同的責任
十二年國教沸沸揚揚即將展開,正負批評各有說詞,但若深究教育就該回歸其本意:「教化、育才」才是根本。教育目的就是為了讓後起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識能力與社會人格,這不僅僅只是為了承傳,更是為了讓國家及社稷得以穩定的發展。姑且不論國家於世界的國際競爭力,且說社會能否穩定永續的關鍵都在於民眾的素質,而教育則是提升國民水平的必要。 教育改革喊得驚天動地,持續了十數年之久,原本是對過去因為升學主義所造成的填鴨式教育的反思,希望透過教改端正謬誤。但經過這麼多年來的教育制度、內容等的變革之後,也產生了不少的問題。首先,現在學童的學習內容和自己家長所受的教育內容全然迥異,無助的家長也只能將孩子送到補習班去。造成教改之後,除了學生的負擔更重、家長的負擔也跟著加重。更重者,只要觸及教育之事,家長只能退避三舍,也讓家長有了撇清責任的藉口。只是教育不是只有「知識教育」一環而已,「品格教育」的成果更影響學童的學習能力! 在家長教育程度貧乏的年代裡,反而對於自己孩子的生活教育更加管教,所以造就了許多貧困家庭能夠透過教育改善家庭的實例。這些在這樣背景成長的人成了現在學童的家長,但似乎忘了當年自己是如何的被自己的父母要求而獲得了嚴謹的「家庭教育」。舉例說明:過去小孩出門在外時,家長會嚴厲的要求在外有在外的樣子;但是現在街上或是公共場合中常常看見到不守秩序的孩子,毫無自律的奔跑喧囂。可以想像的,這樣的習慣在學校學習上必然帶來相反的效果,並且造成其他同學上課的困擾。地區的各級學校,也常常收到家長的申訴,對學校提出質疑或是控訴。而其中,不乏家長對於自己小孩在外的行為表現一無所知。 面對十二年國教的新制,家長的心態是否也納入了改革之列?這是政府該思索以及進行的工作,但目前尚未見政府有所動作的一環。畢竟教育是一項全民的工作,倘若家長的心態未跟著新制上路而調整的話,未來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以及學校教育都會造成莫大的困擾,也將會讓過去教改所衍生的爭議更為加劇。 這次的教改所牽動者更甚,如何讓參與者能夠跟上步伐,也是需要透過教育來達成。學校、老師是第一線受到衝擊的對象,十二年國教所產生的新狀態,也已經有跡可循。所以教育部以及地區教育單位等,因應十二年國教的變革,業已針對相關學校的老師進行教育。未來,我們也期許政府能夠透過學校、媒體等,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不讓「教育」淪為只是學校的事。若不能記取過去教改時忽視了家長必需跟著進行教育的疏忽,則此一教育新制將不免重蹈覆轍!
-
藍色公路在金門
日前在澎湖從事觀光業多年的業者,看好金門的「藍色公路」旅遊路線,特地帶著民宿業者進行試航體驗,希望能複製澎湖的遊程經驗,開發金門海上旅遊的這塊處女地,讓金門多一項觀光亮點。根據業者表示,之所以來到金門探點,主要係看到金門「藍色公路」遊程的前景,加以大、二膽島開放觀光在即,對觀光客或在地者,均有其吸引力。 拜知性旅遊之發展,藍色公路之旅,近年來有蓬勃發展之趨勢,以台灣來講,北有淡水河之藍色公路,南有愛河之旅,早已是各地觀光客、在地住民之最愛。乃至連地處後山之花蓮,也力促此項景點特色。「花蓮,我們終於來了!」相信不少人對這句話已不陌生,那是宜花藍色公路首航時,東聯航運華岡集團董事長洪清潭的口號,不僅代表著業者的雄心,更代表對這條藍色公路的期許及喜悅。 不過,正如花蓮縣長傅山昆萁的呼籲一樣,希望中央協助發展「藍色公路」,讓輪船常態性永續經營,紓解東部長期交通不便的困境。而高速且頂尖的交通運輸工具,正是讓遊客能一睹蔚藍太平洋丰采的必要手段,也只有如此,方能落實馬英九總統提倡的「海洋興國」政策,充分開發海洋資源。 誠哉斯言,金門早年因屬戰地,海上活動不興盛,但現今兩岸局勢緩和,大、二膽開放觀光聲音日漸加大,而發展觀光更是金門縣最重大,也是最值期待之產業。況且,別忘了,台金之交通,每每在年節、霧季時,曾是多少金門遊子之夢魘。因此,對金門而言,藍色公路,不僅是金門觀光之一大賣點,也能作為未來金門與台灣交通之參考。因此,針對金門藍色公路之舉,我們豈僅是歡迎而已,更多的是期待與期許:一條快速、安全、舒適之海上之旅。 職是之故,我們希望相關單位,應重視且切入這個議題,投入相當之資源,共襄盛舉,而其目標很簡單,不但要有北淡水、南愛河、東花宜藍色公路之功能,更要有作為經常性紓解台、金交通之功能;一種快速、便捷、安全、舒適之交通工具。如此才是發展金門觀光島之利基。因為,別忘了,快速、便捷、安全、舒適之交通工具,不但是金門人士之交通利基,又何嘗不是觀光客來金意願之利基嗎?也只有持此心態及態度,才能明白本論述之題旨及本意,且以此與有志者相勉,願金門藍色公路早日成行,以利金門之願景!
-
酒鄉之島高粱文學集體記憶
──一起為《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新書發表會暨高粱酒宴舉杯 〈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 新書發表會31日台北隆重登場〉,昨天的金門日報,發佈了一則洋溢酒香、鄉情與文學況味的報導,「《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一舉邀集了島內外金門籍文學、藝術好手,以新詩、散文、小說、攝影、繪畫、書法等創作,一起書寫、一起記錄了高粱與金門島鄉的共同記憶。規模之鉅、用情之美,被視為金門文學最重要的一次集體發聲」。報導中,也特別提及中國作家莫言所書寫的《紅高粱家族》小說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地處南方的金門,則於兩岸冷戰時期,遍植北方移植來的高粱並釀造出聞名遐邇的金門高粱酒,「宛如一則近代版的邊境酒鄉傳奇」。 莫言的「紅高粱家族》與金門作家集體創作的《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都以高粱為引,的確很能產生土地與文學的對照、對話。一生守候著山東高密鄉,著有《酒國》、《紅高粱家族》等短、長篇小說的莫言,出版者引介《紅高粱家族》,「為莫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以山東高密東北鄉為背景,配合人民抗日的悲壯風雲,大篇幅有力地推展出反覆疊起的有愛有恨,血淚橫流的情節,突出栩栩如生的英雄兒女;全書具有歷史演義小說的特色,又以現代理念品味見長,探討了中國人在新舊時代交替當口遭遇到的人性問題」。一部小說引發了華人世界乃至西方閱讀人口的目光投視、關注,即連金門縣長李沃士在推動金門《開門小說系列》長篇創作計劃之際也要重視這個成就,他在〈以文字焠火,開文學的花〉的序文裡特別引述,「莫言以書寫東北高密鄉獲得諾貝爾肯定,他提過的這段話尤其值得金門籍作家咀嚼,他表示,『作家雖然寫的很可能只是故鄉那塊巴掌大的地方,由於他動筆之前就意識到了那塊巴掌大的地方是世界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的作品就具備了走向世界,被全人類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性』。」 擅於說故事,以「紅高粱」為中心擴張出的土地故事,感染、感動了廣大心靈,進而獲文學桂冠肯定,莫言所聚焦的,正是「那塊巴掌大的地方」,卻也是「世界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已成立「金門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的金門,正全力推動金門的閩南文化、戰地景觀等資產登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不缺組織、經費、宣導與各種硬體設備,缺的也不是故事,而是「說故事」。協助金門推動世遺的監察委員黃煌雄、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龍炳頤,直至新近到訪的文化部長龍應台,先後都不約而同提醒金門邁向世遺之路要懂得「說故事」、「創造故事性優勢 」,龍炳頤說「有故事才有生命,這才是申請世遺的最重要條件」、「找出故事性優勢,創造自己的特色」,龍應台亦強調「用國際的語言,好好把故事說出來」。 不缺故事的金門,缺少的是像莫言那般能把巴掌大地方說給全世界聽的「現代說書人」。金門歷來出版的眾多歷史、鄉土教材文史書外 ,不仰仗公部門資金、資源,再一次靠民間力量,由世界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獨力策編的《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一書,近四十位老、中、青三代作家集體記憶、集體發聲,用文學力量寫活了一座島嶼的故事、生命力,並且要在英雄館席開四十桌新書發表會「酒宴」向世人推介金門的高粱酒香、高粱文學。一本書的出版,凝聚無數人的記憶、情感,創造出了說故事的張力,正如領銜帶動《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出版的世界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會長王水衷所寫下的一段感動之言,「紅澄澄顆粒飽滿的露穗,如浴火鳳凰般,陪伴老一輩金門鄉親擺脫了悲情的過往,這本書,如同一粒粒播撒的種子,傳遞著土地的聲音,凝聚成晶瑩剔透的歌聲,悠長而美好,迎向寬廣無垠的世界」。 時光露穗下生成的浯島紅高粱,讓我們一起舉杯向故事的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