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金門自大陸買水應早日實現
兩岸兩會日前曾舉行高層會談,針對解決金門用水問題,達成共同意見,也就是說自大陸買水,雙方同意將積極全力促成,這項消息一經傳出,地區絕大部分民眾感到欣慰,畢竟自大陸買水,金門已爭取了好多年,如今就快要美夢成真,就好像當初興建金門大橋一樣,民眾聞訊,莫不歡欣鼓舞。 對於這項攸關金門民生用水問題,金門縣長李沃士曾多次積極向中央爭取,也曾向陸方發聲,如今終於獲得兩會重視並搬上檯面,李縣長認為,現在中央政策方向既已相當明確,後續會積極配合中央之規劃,以加速引水計畫早日實現。 日昨,李縣長在接受大陸中央電視台專訪時,也特別針對向大陸買水議題提出看法,認為這幾年金門抽取地下水用量逐步增加,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每年約二十公分,此種情況值得我們重視與憂心,實應提早防範,為此地區除了在雨水部分上多做攔截、多做蓄水,讓更多雨水能存留,但這些做法必需更多建設才能達成,如今兩岸兩會已達成共同意見,未來除可解決金門民生用水議題,對金門經濟發展更將有所助益。 金門自大陸買水,行政院陸委會曾於今年1月下旬進行電話民意調查,結果有6成5的受訪民眾贊成自大陸買水來補充水源,有6成9的受訪民眾贊成政府授權兩岸兩會協商引水事宜,並有8成5的受訪民眾認為金門水源不足對金門產業長期發展會有影響,更有9成以上的受訪民眾支持政府解決缺水問題,整體而言,金門民眾大多數是支持自大陸引水,甚至受訪的臺灣民眾大多數也不反對金門自大陸引水。 據經濟部水利署評估,金門地區到105年的用水需求,每天要四萬噸,現今,金門能提供的水源,包括湖庫水、海淡水及地下水等自有水源,每天也僅有約二點八二萬噸,屆時一定嚴重不足,因此自大陸引水,應快馬加鞭。 又金門地區水資源,目前已出現地下水嚴重超抽,湖庫水質不佳,處理成本昂貴,旱季面臨缺水危機,用水需求不斷上升,用水缺口愈來愈大等多項困境,而無論用海水淡化,或自台運水,既不切實際,又費用昂貴,且也非長久之計,因此自大陸引水買水,才能一勞永逸。 據悉,目前陸方提出兩套供水方案:一是福建晉江方案,水源為山美水庫,由晉江圍頭以海管接到田浦水庫旁上岸;另一方案係由廈門供水,水源為九龍江及汀溪水庫等,由大嶝以海管接到金沙水庫旁上岸。 兩方案之水質經委託台灣合格檢驗單位取水檢測,皆符合國內原水水質標準,且亦無環境荷爾蒙問題。由於兩岸通水,金門已做好事前規畫,連大陸方面也已做好萬全準備,只要我們政府政策同意,馬上即可水到渠成。 金門的民生用水,長久以來一直困擾地區民眾,早日進行向大陸買水,一來可以解決金門自來水質不佳,水源不足的困擾,對於金門未來各項建設與經濟發展更將有所助益,我們期盼兩岸雙方劍及履及,讓金門自大陸買水早日實現。
-
良策美法民之所欲
報載:有關「證所稅修法」及「十二年國教立法」,日前在全國最高民意殿堂上演出扯髮、潑水、咬人及「熊抱」打架鬧劇下完成三讀,其中「國教立法」達成共識者計有:先免試入學,再特色招生。免試、直升比例入法。特招方案以逐校、逐班審查為原則。而待表決者則包括:免學費是否排富、免試比例多寡、直升比例多寡等。至此大致底定,應可如期完成立法程序。 各級民意機關,不因大小高低、創設旨意,並無二致。亦即民意代表代表民意,為人民謀求最大福祉,終其目標理想,應該完全相同。務必化異求同,同中化異,集中力量,共同締造一個安定、祥和社會,維護國家安全,促使人民安居樂業。而堂堂立法院,頻頻出現暴力,凡此既非民意,也非平民百姓所樂見。 眾所週知,立法院擁有生殺大權。舉凡涉及國家一體適用之法律,其立法與修法及政府施政總預算歲出歲入之審查,無一不在立法委員掌管與監督範疇。立法委員位高權重,諸如「證所稅修法、十二年國教立法」,即在立法委員依法審議下完成。祗是任何主張,應該本乎良知,大公無私,心平氣和,切勿喪失理性,或有肢體語言情事發生,蓋此在民主法治社會,儼然就是亂源禍根,不惟貽笑大方,更是讓人無法苟同。 猶還記得不久之前,媒體大舉報導,細敘立法委員擁兵自重,巧立名目,享有大幅特權與豐厚之福利,引起社會一片嘩然。然而立法委員對此聲聲入耳,勇於面對,即時主動檢討減少兼領項目,並即完成立法,不平之鳴,迅速消弭於無形。翻轉以觀,如果每個立法委員都以如此認真態度面對選民,對於政府國計民生法案,也能秉持劍及履及之服務精神,實事求是,速戰速決,相信政府政策政令不致窒礙難行,許多民怨可望相對減少。證所稅修法及十二年國教立法,既已完成三讀,不久就將正式上路,至盼主管部會,務必負起成敗責任,讓法案發揮預期最佳功效,特別是「十二年國教立法」,眾所矚目,妥善充分準備,伊始予人有感,尤其重要。 無可諱言,任何政策或法案,不可能完整無缺,一次訂得天衣無縫,十全十美。所謂「訂法從嚴、執法從寬」,能與現實結合,使之通暢有效最好。茲以金門推動每年三節家戶配酒政策為例,本來規定境外遷入者,設籍須滿三年,方可取得資格,嗣因民意需求,門檻放寬,改為一年,於是有人質疑,金門設籍人口直線上昇,目前已經逼近十二萬眾,此與實施家戶配酒政策,降低門檻限制條件關係密切,致使原住民社會福利做小,乍聽之下,似是而非,蓋以每年三節家戶配酒,旨在便民利民,自用之餘,縱然轉賣尚有利差可圖,除非違法,殊難禁止。何況金酒產銷調節,取決於市場需求,人口愈多,供求愈大,水漲船高,並不影響金酒營運業績,形成雙贏,歷久不衰,堪稱良策。益見政策與法案是否適切可行,合乎需求,胥賴接受嚴格檢視,國教立法亦復如此,旨在強根固本,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民意代表,為民喉舌,貴在服務,提昇品質,因而神聖民主殿堂,核心價值則在「法猷輔政」,務必善盡監督缺失,共謀策進責任。緣此,追求民主法治,乃時勢所趨,舉世皆然,不此之圖,遑談發展進步。殷盼身受全民付託者,萬勿掉以輕心,而不反躬自省。須知良策美法,民之所欲,惡形惡狀,民之所棄,不可不慎!
-
發展島嶼觀光應善用文化與生態資源
金廈海域泳渡暨搶灘料羅灣,這樣源自於特殊環境與歷史下所形成的兩岸水域活動競賽,近年來每年吸引了許多泳客前來金門,對金門的行銷及能見度具有一定的效益,也能凸顯島嶼金門的特殊性。如果能持續善用這樣的環境、地理優勢,提高各項活動中的附加價值,即能確實為金門加分。 當今世界各島嶼的發展,多數倡議以觀光發展為核心,因為島嶼有其環境與生態的特殊性,進而衍生出島嶼的文化特色,吸引了生態與文化觀光的人潮。如從生態學角度觀之,島嶼的物種常因面積匱乏、物種稀少、移動受限,而易形成特有或隔離的族群。如此獨立演化或缺乏外在的影響下,在遺傳結構上較為單調,但也保留了古老基因,而有別於其他環境下的發展。因此,在島嶼上的生物,具有生活安逸悠閒、競爭程度較低及能避開外來侵擾的優勢,但也形成缺乏外來基因的演化、應變能力低及適應競爭能力較弱的缺點。 這樣的觀察似乎也真實反映了金門的歷史發展。我們因兩岸對峙下被隔離,保留了文化傳統與環境的純淨,這是金門的優勢與特殊性,具有高度的原生價值。然而,在解除管制及兩岸開放往來後,鄰近的大陸強勢經濟、文化衝擊,又似乎反映了生態學上的距離效應 (distance effect) ,也顯示島嶼生態與文化的脆弱性。整體而言,如金門小型島嶼的淺碟型環境,是無法承受爆量之外來活動或產業,因在島嶼環境中其複雜性較低,生態結構不穩定,較難對抗環境的突發改變,如在瞬間巨量的熱潮下,將造成社會、環境之突變與惡化。 因此,如理解島嶼環境下的特殊性,是金門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價值所在,則在治理上應善用我們的資源特色。這些特色當然包括了文化歷史、生態資源。總的而言,這是島嶼的文化「獨特性」,是金門得以和海西地區以高度開發、為巨量的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身份與角色。故,當我們期盼觀光的熱潮成為發展主軸時,亦須注意島嶼的資源承載能力,以及如何發揮島嶼文化的價值,善用我們的歷史與環境優勢。 「文化先於開發」並非僅以保守的文化保存禁絕任何開發的需求,更非反商的情結,而是希望在經濟適度發展、環境合宜開發之前,必須思考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島嶼生態的脆弱性。我們看到因為金門有如此美麗的環境,及深厚的歷史文化,才造就出屬於金門的故事。當前公部門努力推展的文化觀光、生態觀光、海域活動,不就是包括了迎城隍、金廈泳渡、中秋博餅等核心主題?若非金門擁有這些環境資源與文化深度,我們如何能凸顯地方的價值特色? 善用環境資源,發揚文化獨特性,我們應謹記「金門幫」賺「慢錢」的訓示,讓追求國際觀光島的金門能以正確的發展模式,打造島嶼旅遊與特色觀光,而莫因熱錢與房產的建設投機,糟蹋祖先給予我們的歷史資產。
-
美化金門地貌且從整治荒山開始
中世紀時,為了有效防止疫菌滋生,及盜匪藏身,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整頓地貌工程;但最引後人注目的是,更為今日新加坡政府採用之作法,那就是:「所有十歲兒童身高以下之橫枝幹、荒草、雜物,一律清除,務必讓樹只往上長,使人身處其間,視線一目了然,微風陣陣流通!」此種作法,昔日金門駐軍也曾倣效。除防治鼠疫外,最為後人稱道者即是有效美化金門地景,相信年長者都知之甚詳。其實時至今日,此法尚是歐美庭園規劃基本準則,況且,僅就現代城市宜居環境之要求、觀光價值之面向,也有其正面之功能。就此議題而言,以金門地處丘陵地帶,從寬而言,所謂的金門地貌,即是各地之丘陵地耳。因此,美化金門地貌,莫如從荒山開始。 具體而言,要整治荒山,莫如從土地重劃開始;但土地重劃,涉及土地權之整合,緩不濟急。退而求其次,莫如從開闢山路開始。因為,姑不談風水學上有路則氣通;氣通則邪退之說法。之前大陸總理朱鎔基即曾有一句名言:路到那裡;經濟就發展到那裡!這種以路發展經濟之理論,早已是經濟學上之常識。況且,莫忘了時至今日,且看全世界那個先進發達之城市,莫不是從開路為始的。更重要的是,開路更是美化地貌之先鋒,也是發達金門經濟之先河:可有效吸引行人,自然可以帶來「生機」;且不管是山友、或農人、或自行車友,乃至觀景者,在在均需要路! 再而言之,設若山路已具,則可以山路為主軸,逐步大規模清除荒草、雜木、廢物。進一步,還可以整合各處荒田,獎勵住戶整地復耕,或輔導成立有機農場。再者,亦可考慮協調地主,暫時借予公部門,大規模除雜草、清廢墟,整地成為美觀整潔的林地,廣植樹林。若顧慮到樹根防礙到以後之復耕,則應全面規劃成美麗的草坪,廣植草皮。至於其他公有地、無主地,則自不待言,應全面由相關單位規劃成森林及草坪,澈底改善、美化金門地貌。 另,金門各荒山,多有舊墓,或無人墓。不但有礙觀瞻,也妨礙土地有效利用。因此,如欲整頓荒山,應鼓勵予以遷葬,或如歐美一樣,予以美化之;遮蔽之。更別忘了,此問題不解決,則金門山坡地永無經濟市場,允為有心之士深思之。 另外,依美軍在越南之經驗,如何將原本軍事用地轉化為產業用地?下列理論或可供參考:凡原本軍方道路者,必是日後產業道路之優先用地;凡軍方觀測所者,必是日後觀景台之首要用地;凡砲陣地者,必是日後產業廠房之優先用地。只因軍方在規劃各種用地時,必有其嚴謹之考量,因此,此理論也足供相關單位整治金門荒山時參考。 綜而論之,欲美化金門地貌,可以從「山路開闢」與「規劃綠地」著手。主要在於這兩項工程較不涉及私權,執行較易。況且,就住民權利上言,開闢山間道路,何樂不為!而規劃成林地植樹,或規劃成草坪地,種植草皮。因不更動所有權;只要住戶要復農耕,立即還地。既可化解荒山之魅祟;又可增采地景;水土保持,如此多功能,何樂不為?關鍵在於企圖心與遠見!
-
再造文訊奇蹟擴展金門視野
陽光七月,欣逢長年為華人文壇殷勤貢獻的《文訊》雜誌三十而立,這份豐富海內外眾多華人品味生活,承載台灣文化與文學發展脈動的經典刊物,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在周年慶祝之際,卻也為將來立足之地傷腦筋。 《文訊》雜誌創刊以來,心底的火炬未曾熄滅,時時以「立足台灣文學,放眼華文世界」自我期許,總是快速報導文藝資訊,深層探索文化現象,準確評析文學表現,生動描繪文人風貌,紮實見證台灣文學的繁華盛世。編輯觸角由台灣擴展到兩岸,再次延伸到全球,包括金門在內。藉由這份雜誌,旅居海內外的金門鄉親,也能按月分享到故鄉金門的藝文跫音,回味母親島的人文甘甜。 《文訊》雜誌除了紙本雜誌與網路平台外,又附設文藝資料中心,蒐集近一甲子以來臺灣作家作品、雜誌、手稿、評論及研究資料,成為典藏台灣文學史料極其豐富的民間單位,而這些繽紛史料中,同時蘊藏著金馬地區百餘年來文化發展與文學現況,完美詮釋海上仙洲豐厚的人文底蘊。 三十年前,原由國民黨創刊與支付經費,在往後20年期間,《文訊》始終能維持相對中立而專業的風格,兼顧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由多元面向呈現台灣文學樣貌,並與華文世界緊密相連,成為全球研究台灣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文獻,殊為可貴。 2003年年初,國民黨停止《文訊》經費挹注,為不捨《文訊》雜誌一夕間被迫停刊,寶島各界同心捐助籌措「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繼續維持雜誌社正常運作。並蒙張榮發基金會允諾《文訊》雜誌及所屬「文藝資料中心」搬到張榮發基金會地下室,以自給自足方式,維持營運,如今,為期十年的無償場地贊助即將在2015年結束,《文訊》雜誌與「文藝資料中心」未來落腳何處,令人擔心。 由國民黨文工媒體到成為海內外矚目的重要華文刊物,如今橫跨雜誌、出版、文化空間等三個領域的《文訊》,澈底打造台灣文學傳播的「奇蹟」。本縣自古有海濱鄒魯美譽,豐沃文化底蘊、多元人文特色、幸福快樂氛圍更讓各縣市稱羡,而我們有能力也有實力,投下更多人文關懷,讓先民遺留下來的文化根基更加紮實。協助解決《文訊》的困擾,將《文訊》危機化為我們的契機,讓這份「奇蹟」繼續在金門發光,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當下,我們始終用心打造金門的未來,一份文化屬性的資深媒體正可扮演多元的橋樑角色,讓文化金門在多元特色之外,從不同視角吸引更多目光聚焦金門。而如何協助解決文訊問題,包括提供空間與支助經費,或是在文化園區規劃特區,將數以萬計的文學史料留在金門,讓珍貴資源繼續與社會共享,都是值得縣府、鄉鎮公所或金酒公司善加考慮而有意義的事。
-
風獅爺傳奇譜奏原鄉文創品牌
──金門國樂團首度於國家音樂廳獨立公演為打造國樂島加溫 聽見《愛戀金城》的靜美之音,看到《風獅爺傳奇》的激越之聲!四度挺進國家音樂廳聯演,首度獨立公演,金門國樂團再進化、躍升,昨(三)日晚 ,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奏演出《風獅爺傳奇》,依然贏得滿堂彩!以精采的琴藝樂音向金門國樂團創始者王金國老師(1950│2012)表達最高敬意與無盡哀思!並藉著優美旋律傳遞一座島嶼的榮光和傳奇;獻給母親島的禮讚,遇見了感動的力量,也照見了音樂傳統結合文創,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自原鄉出發,二○○七年在台北中山堂,再於二○○九年起至二○一二年四度登上台北國家音樂廳,由金門國樂團與台北簪纓國樂團攜手合奏的《簪纓戀戀浯水情》,已成了每年金台兩地備受期待的音樂饗宴。經過漫長七載跨時空的人力、資源合作後;金門國樂團終於能鼓動自己豐熟的羽翼高飛,獨立飛入國家音樂廳公演,且能以自身島嶼的風土特色打出《風獅爺傳奇》公演主題,再以本土的《愛戀金城》、《風獅爺傳奇》曲目結合《聽見一九六○》、《沙迪爾傳奇》、《秦王破陣樂》(擊樂協奏曲)、《江河雲夢》(二胡協奏曲)及《太行印象》等樂音,「戰地變身美麗音樂島」,《天下雜誌》推崇的音樂島金門,再次驚艷樂界。 二○○一年,在退休美術教師王金國的奔走推動下,「金門國樂團」初步成型,此後又經年輕指揮家黃光佑的大力投入及學生家長組後援會的加持,並與台北簪纓國樂團互動學習、觀摩、交流,讓金門國樂種子有了養成的土壤,透過不斷的地方演出取得共鳴,也藉助連續對外競賽寫下佳績,最後終能成軍對外發聲,打進台灣最高音樂殿堂屢獲肯定,口碑加上票房保證,一連五年的夏月,金門國樂團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公演不曾中輟,已印證了金門國樂團國樂金門的文化實力。 一個以在地學生為主力的國樂團,隨時會因成員渡台升學、步入社會等因素而面臨人力中斷、補充、接縫、持續的困境,如何保持整體演出的默契、水平,亦是艱辛的挑戰。來自民間的熱情,官方的協力,金門國樂團克服了各種學習、技術、發展障礙,以國樂精神、土地情感,凝聚出堅實的向心力、續航力。金門國樂團能有今日的榮名,一切得來不易。 金門國樂團的成長歷程,有著一篇篇動人的背後傳奇可供述說、傳唱;然而更值探究者,它對島嶼音樂、文化、文創所產生的影響。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偕林會承、方瓊瑤等學者七月甫完成出版的《文創大觀: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一書中,就文創發展的新觀點提出解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成功的關鍵,在於全民是否了解自身擁有異於其他國家、屬於台灣特有的生態、歷史、族群、藝術以及當代科技,也就是立基於原鄉與時尚,並且以此為本,才能開創可長可久的台灣創意產業」;「何謂原鄉?何謂時尚?原鄉是由文化脈絡、生活型態、風土人文長時間累積出來的經驗、知覺和關懷,它的基本核心內容即是由土地、人心生長發展而來的元素,在經過歷史多次文化融合與觀念技術的突破後,存在於日常生活中」。這一段敘述,也契合了金門國樂團立足傳統,卻能立基「原鄉」與「時尚」,展現文化輸出的文創能量。 金門國樂團打造金門國樂島的原鄉精神與成果,已然成為解嚴後金門的精緻文化能量爆發,也是金門對外文化實力的形象展現,並已對金門在傳承、培育民族管弦樂藝術的願景產生深遠的作用和影響。 有傳統也有突破創新,有本土精神也有本土故事演出特色,從《簪纓戀戀浯水情》聯演到《風獅爺傳奇》獨立公演,金門國樂團一再寫驚奇,屬於國樂島的文化、文創品牌,值得我們的珍惜、支持,再加溫!
-
讓金廈海域泳渡為金門的觀光加溫
「2013金廈海域泳渡│全球華人接力公開賽」暨「2013搶灘料羅灣│第11屆金門海上長泳」活動將於7月6日、7日舉辦,根據籌備會的統計,搶灘料羅灣已截止報名,共計有89個隊伍,計2280人報名參加,加上學者專家暨貴賓,籌備會預估本項活動參與人數將近3,000餘人。 平情而論,一項活動能具體的吸引到近三千人的參與,對離島而言,可說是一項殊為難得的成就。當然,這麼多人來到金門參與一項運動盛會,活動本身的吸引力自然是最主要的關鍵;再者,因為海泳擁有特定的愛好族群,甚有來自全國各地泳會的動員、金廈泳道的特殊性,以及泳客們追逐紀錄、新鮮感的驅使,再加上金門這十多年來的推廣與努力,種種因素加乘起來,能造就三千人的參與盛況,自屬難能可貴。然而,在看到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們或許也可以想想,有些什麼是可以再據以創造的附加價值,甚或因為泳渡活動的代表性,能漸次的為地方開創那些彌足珍貴的資產,方不負這麼多年來眾人的辛勤與努力。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海域資源的開發。金門是個四面臨海的島嶼,但或許是因為戰地政務時期海防的管制措施,致使多數人對海洋並不親近,甚而存有恐懼,連帶的,地方有關海域性的社團及活動,也是屈指可數。一直以來,金門都有開發「藍色公路」的構想,金門縣遊艇協會在稍前也曾舉辦「藍色公路」試航活動,雇船前往大二膽海域探路,希望能在短期內開發海上觀光資源;而金湖鎮的花蛤季,以及結合縣府擴大舉辦的夏艷海洋風活動,也都漸漸的打開了知名度,擁有了一定的市場接受度,再加上泳渡活動的加持,更彰顯了金門夏天的多姿多彩,但真要擴張到如澎湖般的海島旅遊盛況,可說還是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但不論如何,有了好的開始,還需要更緊密的活動整合,如再加上積極海域資源開拓,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附加價值的提升。有部分鄉親會以為,三千人來游個泳,前後逗留不了多少時間,又能為金門帶來什麼實質效益?事實上,泳渡活動恰能全面的提升金門的國際能見度,讓金門讓世人看見;而稍嫌單調的泳渡活動能吸引來的族群,也正是最死忠的。金廈這條泳道,因為歷史及政治的因素,對許多泳客而言是「夢幻」級的,自當以能參加為榮;當然,因為諸多外來遊客的湧入,相對的也存在著提升附加價值的可能性。諸如,在金門或許不能培養優秀的運動選手,但運動風氣的加強總是必需的;隨著泳渡熱度的提升,我們也該思索輔導更多的本地運動社團的成長,既為強身健體,更為相得益彰。 總之,海泳的逐年擴大舉辦已呈一定的趨勢,三千人在島上活動,除了旅遊行為的消費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如何經由活動的發酵,創造更多具體的效益。因而,借助泳渡活動熱潮,我們或可思索串連更多元的活動,並創造更多周邊族群的熱情參與;既為了替金門海泳造勢,更為金門觀光增添更多魅力與風采!
-
為民服務貴在創新與細心
縣府近來數項為民服務業務迭有創新,不但1999服務熱線在工商時報舉辦的「2013台灣服務業大評鑑」當中,拿下全國各縣市政府當中唯一的金牌獎。這對政府的為民服務業務來說,是全國罕見的首例,對1999縣民服務中心的工作同仁來說,不啻是最大的肯定。此外,縣消防局也在行政院研考會舉辦的「政府服務品質獎」摘下了象徵行政機關奧斯卡的殊榮。這兩項榮譽,都是對縣府為民服務業務的高度肯定。 此外,近來最受矚目的一項創新為民服務業務,則是經由縣府的多方協調,新北市政府同意將從8月1日起,在所屬29個戶政事務所透過視訊連線,為金門籍旅居新北市鄉親辦理身分證新發、換發等七項戶政業務。這項「戶政跨域合作」,是一項劃時代的新業務,對諸多旅外鄉親而言絕對是福音一樁,不僅可以不必再旅途勞頓、往返奔波,還可省下數以千計的來回機票錢。 前述提及的各項為民服務當中,有兩項共同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創新」與「細心」。試以1999服務熱線為例,舉凡各類疑難雜症,縣民遇到任何困難,只要稍有牽涉公務,或者可以透過公務機關得到援助者,都可以透過這條免費熱線得到親切而迅速的服務。甚至更極端的例子是,連大陸地區居民都知道有這麼一條熱線,曾有數位來自對岸的大陸同胞,來到金門「自由行」時,一落地也馬上撥打這條免費熱線,尋求旅遊、住宿等協助或諮詢,甚至尋親、訪友也想透過這條熱線得到幫助。這樣的例子固然極端,亦非常態,但充分反映了1999縣民服務中心的特質,以及其間執掌話筒的值機人員們,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付出了多少心力,以創新而細心的服務,累積了多少好評,才換來這樣的結果,因此,得到工商時報「2013台灣服務業大評鑑」的金牌獎,實至名歸! 另外,跨域的戶政業務服務,也是一項創新業務,雖然尚未正式上路,但可以預期,未來將可嘉惠無數旅台鄉親。試想,為了辦個結婚、離婚、換發、補發身分證等業務,必須向學校、單位請假,還得訂機位、買機票,旅途勞頓跑回金門來辦理,來回三千多塊的機票不論,光是其間所耗費的旅運時間與成本就已經難以計數。試問,哪位在台打拚的鄉親不是戰戰兢兢在職場上戮力以赴?卻為了辦理一項簡單的業務必須台金往返,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每年浪費在這些業務上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如果透過跨縣市合作能夠突破,當然可以嘉惠無數鄉親。也因此,才有北市、新北市兩處金門同鄉會,雙鯉公共事務協會、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珠浦許氏宗親會、翁氏宗親會、中華金門旅台公共事務協進會等七個同鄉組織七位理事長,加上新北市金門同鄉會幾位理監事成員,在昨日聯袂拜會新北市長朱立倫,表達感激與感謝之意。事實上,除了對新北市政府的感激,鄉親們也應該對縣府團隊的努力給予高度肯定! 創新與細心,是為民服務工作的核心與關鍵。縣府團隊陸續端出了幾道「好菜」,非常值得肯定!我們認為,幾個標竿的成功案例,應該透過經驗分享、標竿模仿等方式,進一步擴大,持續要求縣府所屬各單位向標竿學習,朝目標前進,掌握創新與細心的核心價值,相信當能再創為民服務績效。
-
期待並支持廈門設立海基會辦事處
為加強服務兩岸人民、廠商、學生、旅客,目前兩岸兩會正洽商互設辦事處。初期我方政府已提出希望在台商及台生人數密集處,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優先成立,大陸方面則提出設置地點為台北,而我方立法院也依照兩岸關係條例規定,正在審查「大陸地區處理兩岸人民往來事務機構在台灣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條例草案」,雖然目前朝野對互設辦事處仍有爭議,以長遠計,在兩岸和平發展形勢下,雙方互設辦事處乃大勢所趨、水到渠成的事。 以去年而言,台灣赴陸旅遊、經商、就學的人數超過534萬人次,大陸來台觀光或進行各項交流人數超過240萬人次,以官方最保守估計,去年兩岸貿易總額突破1200億元,截至去年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高達1286億美元,佔台灣對外投資八成以上,兩岸經貿社會文化交流頻仍,以政府公權力來確保、維護我國人在大陸地區投資、經商、旅遊、就學與從事各項交流權益,早該設立,延宕至今正凸顯兩岸關係複雜與變化,因此從另一項意義,互設辦事處確實對兩岸和平發展帶來鞏固與深化的效果,在兩岸關係發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站在金門立場與角度,對於互設辦事處可有幾項思考,第一、應否積極支持廈門市成為兩岸互設辦事處成為下一波的優先新據點,海基會駐陸辦固然應優先選擇目前台商、台生或台灣觀光客較多地方來優先設置,然而有了駐陸辦所提供各項服務功能,也會相對地吸引更多台商、台生與觀光客前往廈門,因此廈門有了台灣駐陸辦,才能真正發揮對台的優勢,廈門向來打著與台經濟社會文化對接的旗號,金門若能積極協助廈門成立駐陸辦,對廈門助益甚大,廈門會感激金門的協助。 其次、金門若積極協助廈門設立駐陸辦,更是幫助自己。廈門的駐陸辦可提供使用小三通的陸客各項旅行文件的申辦,簡化與便捷往來金廈之間,加上透過廈門駐陸辦進行人流管理與推介旅遊,對金門小三通將是重要的加值化措施,激勵金門觀光業。此外,未來廈門駐陸辦可就近向廈門市政府提出金廈間的各項問題,包括後續對金門供水、供電,整治金廈水域與海飄垃圾、空氣污染、規範大陸漁民越界捕魚等等,都將對整體金門投資與生態環境改善助益甚大。 此外,台灣駐陸辦都是各部會官員合署辦公,包括陸委會、教育部、交通部、國科會、衛生署等等,目前各部會已在提報派駐人數,編列預算前往中國大陸長期駐點,因此未來廈門設立海基會駐陸辦,建議廈門辦事處宜有金門縣政府派駐人員,以有效縮短行政協調流程提高效率,提供往來兩岸民眾更便捷的交通旅遊服務之外,也能針對金廈次區域合作做出更多的交流、更多專業的貢獻。
-
改革難免陣痛穩扎穩打最好
有云:人在做,天在看。意喻好歹應有別,不應是非不明,各憑良知,實事求是最重要。且以當前社會亂象為例,多因功利抬頭,是非混淆,惡性循環,影響所及,族群對立,人與人間,缺乏互信,貽公害私,大家受苦。 尤以多元民主社會,言論自由,百花齊放,想說就說,愛講就講,肆無忌憚,竟將「法治」置之腦後,因而社會紛紛擾擾,恩恩怨怨,更因民意高漲,政治掛帥,政客玩政治,藍綠長期內耗惡鬥,政府政策窒礙難行,國泰民安,距離理想目標,遙不可及,芸芸眾生,幾無寧日。要問種因為何?一言以蔽之,社會生病了,如何對症下藥,胥賴大家深思反省,共同負起應負導正責任。 諸如核四問題、年金改革,而到政府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政策,冷眼旁觀,無一不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旨在謀求國家長治久安與未來經濟繁榮進步與發展,縱有思慮不週,一變再改,政府為國為民,用心堅定不變,例如「會計法烏龍修法」,馬英九總統立予要求行政院提出覆議獲得過關,十二年國教改革方案,各方意見分歧,政府勇於面對,採納雅言,一再提高「補助」門檻,定調家戶月入總額新台幣148萬元以上者不予補助。凡此,眾說紛紜又見特定媒體,頻作偏頗論述,所謂強推國教改革,只在尋找「歷史定位」或者實現「政治諾言」云云,以偏概全,混淆視聽,況且「教改」工作,乃是政府施政主軸,兌現政見,即是守信,應為而為,否則,豈不要讓有心人譏為流於空談? 何況,馬英九總統曾經剴切宣示:改革腳步不會停止,也會扛起應扛之責任。面對國難方殷,百廢待舉,改革工程,勢在必行,應「改」要「改」,應「革」要「革」,慎之於始,循序漸進為最好,最忌操之過急,匆匆上路。爰特在此呼籲大家冷靜將事,相互包容,祛私務公,對事而不對人,試想只是批評攻訐,事事牽拖,見縫扎針,遇洞灌水,針鋒相對,於事何益?到頭來國力耗盡,內外皆輸,國家可有未來,不是嗎? 無可諱言,教改工作,事關重大,研議已久,其間或因人事更迭,抑或時空因素,以致原來腹案於今可能未臻適用,一改再改,尊重民意,求其週全,使之更臻完善,有何不可?不此之圖,模糊焦點又當如何?倘若失之主觀,橫生枝節,爭議不斷,終將一事無成,畢竟教育乃百年大計,旨在作育英才,蔚為國用,如今各方不明教改底薀意旨,反而偏聽以訛傳訛:政府朝令夕改,只為省錢而已,訂出家戶總收入新台幣達148萬元以上不予補助門檻,未知依據為何?實施以後,一校兩制,貧富同校,階級對立,許多學生家長憂心忡忡,不惟口語相傳,教改意義歸零,也將影響政府與人民間之信任與感情。緣此,至盼教育主管當局能將方案具體內容作成說帖,敘列優劣對照,逕循教育系統,再行邀集學生家長及教育同仁,分區舉辦座談說明,聽聽家長心聲,藉此化異求同,,澄清疑慮,讓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期以接近需求,爭取支持,兩全其美。 總之,教育事業,何其神聖,有教無類,宜多宣導,廣為說明,適可破除凡事「泛政治化」語言,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教改事業,尤其不可不慎,穩扎穩打,乃是上上之策也。